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秋祭月篇一
中秋,仲秋,月上中天,秋日之中。
中秋,的确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正如从不见那皎皎圆月在此日躲入苍穹,从不见人们忘记这一天那般真。
应着妈妈的叮嘱,我特意在这一天望向窗外,月儿很圆,好像手中香甜的月饼,圆润而又让人憧憬。这天并没有星星出没,仿佛特意将整片天空留与了明月,好让其大放光华而不被掩没。
我的思绪似又缥缈起来,竟模糊糊看到了小时在姥姥家过中秋的场景。姥姥是个有些迷信的人,每逢中秋,必要拜一拜才行。久而久之,这也成了我的乐趣之一,拿来祭拜的祭品往往是没有用处的,可是,在乡下,人们可舍不得浪费一点点粮食,祭拜后的祭品往往等上一会就成了我们这些小孩子的吃食,拿到了盼望已久的“零食”自然少不了要开心一场的。
祭拜完人们便也闲下来了,姥姥家就是这样,过年吃团圆饭,中秋也少不得,这个时候就会叫上一大帮亲戚其乐融融的坐在院子里的圆桌旁,吹吹冷风,吃吃月饼。这个时候,即使风儿再冷人们心里也是温暖的。
可是,随着我学业的增加,遥远的姥姥家也再没有时间去了,中秋热热闹闹的团圆饭逐渐演变成了三个人、两个人、甚至一个人的家常饭。
为什么要在中秋这天看月亮?我可算是知道了。一来,设若有人,这便是圆圆满满的。但若是没人,则又变成冷冷清清的了,可算让人体验了一把嫦娥的悲苦。
中秋和月儿是息息相关的,这点总是错不了。
中秋祭月篇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首写明月思乡的诗,在中秋节时,在不少人心头漾起。因为它正是中秋月景的写照!
月儿像云翳一样,疏忽了几丝忐忑,几许忧愁,透过庭院里如筛子般细眼的叶缝洒下丝丝银光,轻风吹拂着柳叶……夜色真迷人啊!梧桐秋蝉轻鸣,草丛蟋蟀重唱,恰似三江东海去,又如春风扑面而来。月光静泻于地,洒下一片星辉。望着它,似觉曼妙,轻风月色弄清影,幽静而恬美。夜色与光影交织,留下一片彩虹似的光,沁人心脾。
此时此刻,秋锁春情,那清脆的秋思,都化为一丝丝、一圈圈的云雾,萦绕在心。似乎每个人到了中秋佳节,都不禁把自己视为诗人,抒发着君子情怀。
有了美景,怎少得了佳肴呢!就如李白形单影只,但甘愿举起酒杯,邀赏明月,对影成三人。再望望明月,不知不觉的“摇椅”共赏月,并静静地等待,等待嫦娥的出现,等待月过阴翳月再复圆的时候。身处此景中,感受这一切,我虽然没有李白的才气,但内心充满着想象,充满着激情。
这时,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吃着月饼,有闲情逸致的还在赏月。孩子们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嬉戏着,好像过着一年中最热闹的春节。但似乎比春节更美,更令人陶醉。此时此景,如置身于欢乐的海洋里,沉浸在温馨的幸福中。
中秋月圆,象征着家家户户和和睦睦、团团圆圆。只有用心的领悟,才能感受到每个节日都有它的文化内涵。这些传统的节日,编织成了一个大大的中国结。
中秋祭月篇三
两只小小的毛毛虫,渐渐地,成长到了成蝶的季节。
天碧蓝的。枝头上,两只小小的蛹挂在枝头,等待着生命最光辉的时刻的来临。
突然,一只蛹动了一下,绿色的蛹裂开了一条细小的缝,一个肥胖的身躯正艰难地从那条缝中,想要挣脱。它疯狂地抽畜着,发出吱吱的声音。
另一个蛹,也有了动静。这是一只灰白相间的蛹,在阳光下闪烁着美丽的光彩,它微微地甩了甩身子,蛹壳只是开了个小口子,便没了动静。
绿色的蛹壳在被一寸寸的撕裂,里面的`蝴蝶也不动了。我心里一阵失落——它放弃了吗?只愿意以逸代劳,坐等虚度时光?绿色的蛹壳经过了二个多月,早已并无多坚硬,为什么要放弃?可出乎我意料的事发生了:绿色的蛹忽然“咔”的一声碎成了二半,从里面钻出了一只蝶儿,它爬上最高的枝头,在暖适的阳光下,舒展只属于它的金红色蝶翼,酝酿只属于它生命的奇迹!它小憩了片刻,便展开翅膀,在万花中游移,在群芳中斗艳,它是万蝶中的一抹,但它骄傲,它自豪!它渡过了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它为自己而活!
反观另一只蝴蝶,蛹壳风化了,一只丑陋的大虫了拖着肥硕的身体,背着干瘪的翼,在地上缓慢的爬行,没过几天,就饿死在了路边,不复存在。
中秋祭月篇四
中秋已至,花好月圆,我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一个人独坐窗边,享受难得的一份清静。
乌云慢慢散开,随着一缕青烟,逝去!灯光浮动,香气妖娆,窗外的桂花树相映月色的朦胧,暗影中起伏的 高楼仿佛柳絮缥缈,向远方溢去。一丝微风抚动我的眼睛,月光与风一起在天空中共舞。
月光又聚焦在皎洁的月亮,眼前好似出现苏轼俯在床上的身影,举着酒杯凝视天空,望着一轮明月回忆起自己的弟弟,在这中秋全家团圆之时,情同手足的两兄弟却异地他乡,远隔天涯海角,只能将一股深情寄予这轮明月,共享此时悲欢离合,不禁写下千古绝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祭月篇五
在中原地区,有着更唯美的中秋团圆方式,名曰:祭月。
《礼记》载:“天子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指得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后来,仿照古代帝王的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兴起了中秋祭月之风。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月的身影在名家诗篇处处可见。
似的月影铺满了户户人家的空地,乡人劳碌的剪影悉如收尽眼底。圆桌上摆上四盆月饼,两盆水果,瓜子和点心一小鹏盆堆在桌上,不久,倒是满满一小桌了。
几个小孩捧着一个大而旧的铁锅,慢慢悠悠地放在麦地上。里面盛满了木屑,香升正正地摆放在铁锅的中间,香升上还插着三根天香,所谓天香是那种很粗很长的香,这最重要的,点燃后上天便会知晓。当然少不了清香点燃了插满铁,这叫满天星,叫象征大团圆。香烛两边各放一支,这香烛点燃后才是祭月开始。
我和几个孩子聚在一起,全副武装,向各家的麦地涌去。“快点,跟上,我们讨吃的去喽!”远处一缕炊烟升腾而起,这就祭月游行的起点。这游行,可是重头戏呢!哪家门前的孩童越多,证明这户人的祭品越丰盛,场面越隆重。主人笑盈盈迎进孩子们,我们也毫不客气,一哄而上,三下五去二,像饿狼一般将美食吞咽下肚。盘里很快就只剩下油渍,在月光下亮晶晶的,似乎拂了月色的尘辉。我的手指头也亮亮的,把它放到嘴边,轻轻吮吸,肚子里的馋虫又被逗起来了,赶忙加快去下一家的脚步。
我站在麦田上,看月光照射麦田,想着“举杯邀明月”恐怕是乡人难以享受的境界,如此佳节,他们也只想着祭祀月神,望下一年的好收成。麦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乡人家那匮乏的粮食,也只有在今天才会如此丰盛,胀满孩子们平日干瘪的肚皮。田中的麦子叠成一片,与月光一起,在田地纠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歌颂莲叶的美,永远不及乡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一宿起来,月收起了它在地上虔诚的身影,火热的光明普照麦田之上。
中秋祭月篇六
去年中秋的夜晚,我怀揣月饼,独自离开家,受月儿之邀,去附近的塘中看她。人声远了,小塘近了。解开小船,漂到塘中,收了桨,让它浮在那里。
四周静谧,夜空幽邃。月儿一动不动地悬在空中,比我怀中的'月饼还要圆,光亮朦胧柔和,置身其中,恍若仙景。
水中也有一个月亮,那莫不是月儿在照镜子?风儿轻轻一叩,碎了,又聚了。水中的月影那么近,仿佛一伸手就是我的了,可是,她的高洁使她不属于任何人。
月儿照着水,照着船,照着我。天色幽蓝,但很晶莹。几粒星星悄悄地使着劲儿,但都不及她亮,都不及她美。满塘闪动着的银色鳞片,那是星星们的光点,她们惭愧了,不是吗?一闪就不见了。柔和的月光,与这星星点点的闪亮互映着,恰到好处。不知怎地,今天的月儿仿佛特别好。噢,大概是因为她观赏如画江山的兴致很浓,或许更因为今天是秋高气爽的中秋。
月光像温柔的网,密密的,长长的,从月亮一直织到水面,又在水上一层一层地叠了起来。我的船就浮在这叠起的网上。可以感觉到那网是软绵绵的,湿漉漉的,那网里漫着的气味是甜蜜蜜的,凉丝丝的,从鼻子一直钻进心里。
水中偶尔有鱼儿转身时打出的水泡,经风儿轻轻一叩,一道长长的波带着灭了的水泡向黑色的幕布那边去了,幕动了动,波浪从幕下流到了天上。去吧,去吧,请捎去我对嫦娥的问候。
去年家乡的月亮,中秋的夜晚,圆圆的月儿多美啊!
今年中秋也该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