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收获和体验,它是对一段时间内的经历总结和概括。下面是一些名人对于成功和幸福的心得体会,他们的言论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初中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优质12篇)篇一
最近,我拜读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美术课程改革背景、学习领域与教学基本取向、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评价的发展、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美术新课程与教师的个人成长等。该书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采用崭新的结构和体例,针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根据现代小学美术教师的需要,即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导入案例,创设情景,强调学习者的活动和对话。同时,致力于改变教材历来的面貌和我们阅读习惯,以新的呈现方式,尊重学习者选择和使用的权利。我对“美术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这一章感悟较多,这章从教材评价、课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四个维度阐述了评价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不管评价发展到什么程度,总离不开学生,评价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课改中提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各科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而在极具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中,如何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平时的一些做法:
评价方面,家长甚至部分教师对来自学生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在心里常常把学生评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项目。总认为学生懂什么,他们是不知道好坏的。在家长眼里画得象做得好就是好作业,其实,他们由于对儿童的思维了解不够深入,对儿童美术作品理解较为片面,有的教师往往也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作业,常常一味追求象不象,导致对作品中学生的创新之处、童趣等不能作出正确评价,无形中还误导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扼杀了儿童的创造性。而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弱,作品造型、色彩多为想象中的形象,与真实的形象距离较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特别是家长对儿童的思想认识,俯下身子了解儿童,多多倾听儿童的心语。要从意识深处更新传统观念,要懂得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成人对学生评价的尊重,才能带动学生对评价的重视,使学生认真参评,真正发挥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
有位哲人说过,“人与大多数动物一样都具有向群性”。也就是说人都喜欢凑热闹,比如,某大商店开业了,人头攒动,你正好散步路过,即使你不打算买东西,相信你也会融入人群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开业的热闹气氛。同样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利用好这个“向群性”,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可采用游戏、故事、趣味课件等手法,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过新年》这节课时,我事先在教室里布置好各种彩色窗花、对联、气球、绸带、假鞭炮等新年用品。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新年的喜庆气氛,然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只袋子,和相同数量的年货,(年货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筹集)把年货放在自己作品的地方,等待新年的钟声。作业完成后,老师敲响新年的钟声,学生们开始以互相拜年的形式进行作业互评:你认为喜欢的作品就给那位同学一份礼品,最后看谁拜年拜到的礼品多。这节课学生既当主人又当客人,既做评委又当选手,兴趣十分高涨。
评价这根“指挥棒”自身的坐标很关键,一旦方向错误,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因此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学,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由此可见为学生指引评价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引领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然后结合平时的教学与实践逐步欣赏大师的作品,初步感受名家的风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的,怎样的作品就算优秀作品,这些学生、大师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
小学美术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学生自评、互评合理巧妙地运用能促进学生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首先从评价的内容来说,评价包括知识、智力、运用、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形式上来说,评价包括课内与课外、统一与民主、长期与短期等。对于智力不十分好的学生来说,可让其他学生找出这些学生作品中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比如;“这幅画画得很认真”、“这位同学这堂课很专心”、“这位同学的每次作业都能及时完成”、“这位同学很大方,和其他同学合作时常常拿出自己的工具材料和大家一起用”、“其他同学很乐意与这位同学合作,并且合作得很愉快”……而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可以先让那些“差生”说说“这些同学的作品中你最欣赏它什么”,“你觉得这些作品中哪些地方最成功”,等等。然后再让这些优生自己说说作品中有那些不满意的地方,准备下次如何修改等等。
总之,只有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正确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真正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内心深处。
初中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优质12篇)篇二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新课标作为近几年出台的一项教育改革政策,对于初中生们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在初中三年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前,我们的学习主要以理论为主,但通过新课标的规定,我们学会了很多实践技能。比如,在生活技术这门课上,我们学习了十字绣、剪纸和烹饪等实践技能,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出一件又一件作品,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耐心和细致观察力。这些实践活动给了我们更多的实践经验,让我们的学习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地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新课标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在过去,我们学习各个学科基本上是孤立进行的,而新课标则鼓励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基础。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我们的实际操作和分析能力。这种综合性的学科学习,使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知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过去,我们的学习重点是记忆和背诵,而新课标则要求我们学会思考和创新。例如,在科学实验课上,我们不再只是简单地按照教材上的步骤进行实验,而是要求我们根据实验目的和条件自行设计实验流程和步骤。这样的学习方式使我们不仅了解了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还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开展科学实验,锻炼了我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最后,新课标提倡的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不再是老师告诉我们什么该学什么,而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学习。在新课标的课堂上,我们更多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完成任务。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我们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培养,还促进了我们相互之间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自觉性。
总的来说,新课标注重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和自主性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发展机会。通过三年中的学习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这样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将继续为我指引道路,使我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初中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优质12篇)篇三
近年来,教育界对学生的教育改革一直是关注的焦点。新课标作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初中阶段尤为重要。新课标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深刻理解到其对我的成长和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首先,新课标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我们只是被灌输知识,解决问题时只会套用已经学过的方法。而在新课标中,我们能够拓展思维,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化学实验课上,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化学原理,还能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体验科学的魅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我更容易与同学们进行学习互助和共同进步。过去,我们在学习中往往一个人孤立地面对问题,而新课标提倡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通过团队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在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也学会了与他人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与同学间的合作,我发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互相帮助可以取长补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再次,新课标注重学科之间的综合运用。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我发现各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前,我们学物理只会学物理,学化学只会学化学。但是,新课标推崇跨学科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比如,在探究自然灾害的课堂上,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地理、物理、生物等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灾害的预防和应对。通过这种综合学科的学习方式,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此外,新课标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我们学习的是别人已经总结好的知识,按部就班地去理解和记忆。而在新课标中,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项目研究,展开自主探究。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创作一篇短文,展示个人观点和创造力。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让我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激发了我创新思维的潜能。通过这种创新的学习方式,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也培养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新课标对初中生的教育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培养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学会了学科间的综合运用,同时也激发了我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我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的学习之路会越走越宽广,成长之路会越走越光明。
初中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优质12篇)篇四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意思维的关键课程,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下的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使美术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我修读新课标美术课程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收获和体会。
首先,新课标下的美术课程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前的美术教育更多注重技能,教师通常是按部就班地指导学生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而在新课标下,老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他们自由表达,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的想象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我记得在一次艺术实践课上,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主题,要求我们用自己的创意来展现。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尝试了很多不同的想法,并最终完成了一幅独特的作品。通过这次实践,我发现了自己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潜能,也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
其次,新课标下的美术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性。在过去的美术课程中,学生更多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指导和示范,并模仿教师完成作品。而在新课标下,学生被鼓励自己去探索和实践。课堂上,老师会提供不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创作,同时给予他们指导和鼓励。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美术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在我参与的一次实践活动中,我被要求用不同的材料和技巧来完成一幅画作。在实践中,我不仅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巧,还发现了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偏好和风格。通过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技能,也培养了自己的创作能力。
另外,新课标下的美术课程贴近学生的生活。在以往的美术课程中,老师通常会以传统的艺术作品为教学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和产生共鸣。而在新课标下,美术课程更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身边的艺术。课堂上,老师会带我们参观美术展览、艺术工作室,或者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元素。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艺术的魅力,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在我参观一次美术展览后,我对于艺术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可以从中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通过与艺术家的互动和交流,我进一步了解了他们的创作原因和技法,从中受益匪浅。
最后,新课标下的美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美术不仅仅是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技能,更是一种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在新课标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感知能力。通过学习不同的艺术作品,了解艺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品味。在课堂上,老师会引导学生去欣赏和评论艺术作品,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通过这种培养,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眼光和评判标准,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和鉴赏中。通过参观展览和写作评论文章,我渐渐提高了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培养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总之,新课标下的美术教育给予了我很多宝贵的体会和收获。通过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我在美术课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水平,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我相信,通过对于美术课程的深入学习和实践,我将能够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发展和创新,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初中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优质12篇)篇五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最新的美术新课标培训,该课标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创造力。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课标给予我们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影响。下面,我将分享我在这次培训中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采用“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导致他们对美术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有限。新课标通过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创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逐渐掌握美术的基本技巧和表现能力。在培训中,我学到了许多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如以故事情节为主线设计创作活动、将实物的观察与素描技法相结合等等。我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了我的课堂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明显提高,他们愿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成就感。
其次,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在过去,美术教学过于注重技法的训练和创作的结果,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而新课标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方面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艺术素养不仅仅是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更是指学生对艺术历史、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注和表达。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启发学生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这样的素养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塑造个性艺术表达风格。
再次,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是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但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的创造力常常被束缚和约束。新课标积极鼓励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创作中展示个性和想象力。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设计创作任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如何开展集体创作等。这些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在我的课堂上,我通过开展创作竞赛和创意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发展创造力的平台,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技法和表现形式的堆砌,更是充满个性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
最后,新课标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更是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新课标将美术教育与语言、科学、社会等学科进行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综合的学科素养。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新课标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力和创新思维。在培训中,我学到了如何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例如与语文结合开展文学绘画、与科学结合进行立体造型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总体来说,美术新课标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和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审美能力、创造力和综合素养。我深感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培训,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也看到了学生在新课标下的进步和成长。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们美术教师将能够更好地发挥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开创美术教育的新时代。
初中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优质12篇)篇六
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下面就我对这四个学习领域的理解说说我的体会。
从新课程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和情感,新课程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的学习方式。低年级的美术课程主要是以造型游戏为主,让学生在“玩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学会交流和合作。造型游戏指融合造型和游戏为一体的美术活动,活动中不事先设定主题或某个形象,主要是凭感觉联想和想象来进行造型表现,仔细看一下课本,有关于“造型·表现”的内容在课程中占了很大部分,它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如何带领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更好的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方法有多种,教师应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长久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体现设计的创造意识,又具有特定的功能性特点,这特点决定了该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同时又与生活紧密相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由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两部分组成。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多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参与那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感受有联系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与对这些事物的感知、理解和表现之中。美术课不等于画课,这个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应当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在孩子们的早期生活时,教会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去设计,学会自己布置房间,合理的布局构成美感,生活中处处需要设计。让从小学会动手做,十分重要。让学生接触材料,接触工具,动手做出简单的器物来,对生活物品进行配置,为生活创造方便与舒适。对与“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应当强调设计是与人类的造物活动和发明创造密不可分的,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对于提高未来人才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的提出,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的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欣赏与评述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人的发展所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当代艺术的发展,它呈现出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的态势,每一个儿童将来都会接触到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来说是更重要的,至少,在儿童应具有的艺术素养结构中它不应是被忽略的一块,当然艺术创作与欣赏又是不可分的,欣赏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而在我们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正是针对我国美术教育中一些薄弱的环节做了全新的改革。其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就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加强美学修养,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是对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从跨学科的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弥补各科课程的不足,加大了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并有效地运用各科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连接点,树立新的美术教育观和人文为本的学生观,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大胆改革创新,及时总结反思,设计出富有新意和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综合探索课。
我觉得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具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结构。教师要明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学习领域,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美术。掌握用美术表达自己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理解的方法。总而言之,美术课堂要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把美术课上“新”上“活”。
初中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优质12篇)篇七
20xx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艺术课程标准》,通过认真研读了解到,文件的内容从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出发,以新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为前提基础,确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现将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艺术课程标准》(20xx版)在前言的培养目标中指出:义务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德育为先。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艺术课程标准》指出:在艺术教育中,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1、弘扬传统文化。
学习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强调坚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
2、注重艺术体验。
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通过开展的博物馆课程、研学课程、学校美育文化项目等课程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应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体现学科融合。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各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
其中关于课程内容结构是这样描述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将美术语言贯穿到每个学习任务中,既体现了不同课型的侧重,又有明确了不同课型之间梯度的关联。不再只是注重知识的掌握,课程以大单元为结构,注重学科联系,提倡跨学科融合。可以看出,跨学科的学习、跨学科的融合,这美术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
1、优化课程结构。
本次艺术新课程标准最大的亮点就是优化了课程设置,特别注重把握在低年级学习段的兴趣的引导;中高年级学段的兴趣的深化、创造力的培养,美术生活化的关注与个性化的展现;高年级学段艺术实践的加强、交流合作的强化、文化自信的增强。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艺术类课程始终坚持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重视艺术体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2、聚焦核心素养。
《艺术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聚焦核心素养。
在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中指出: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在艺术课程标准中起到主导和统摄的作用,属于总揽性的表述。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当然,聚焦核心素养,并不是摒弃“三维目标”。相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不仅包括“三维目标”,更强调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对“三维目标”的总结与提升。
3、教学评价的改革。
在体现学科特点,优化评价机制中指出:围绕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艺术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评价建议,提出了四个原则: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重视表现性评价,坚持多主体评价。很显然,无论评价的方式、方法和主体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使课堂评价更加全面、科学和合理。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尊重学生选择,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准确制定评价量化等级,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1、关注学科大概念。
《艺术课程标准》(20xx版)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大概念”这样的词汇,但在美术学科学习内容中已经采用大概念式的描述。如第一学段关于欣赏·评述类课程学习任务是:欣赏身边的美。“欣赏身边的美”就是学科大概念了,它就是要求学生在观赏周边自然环境中的山水、树木、花草、动物、识别学校或社区公共场所中常见的标识、观赏中外表现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时能感知其形状美、色彩美和肌理美,体会美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之中,理解标识的用途和所传递的信息,能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以及对称、重复等形式原理,欣赏、评述中外儿童美术作品。
同样,3—5年级,提炼了“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表达自己的想法”“装点我们的生活”“学做传统工艺”以及“融入跨学科学习”等5个学科大概念。整个3—5年级都是围绕这5个学科大概念组织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适合不同阶段学生认知发展的表现期望,使学生的艺术素养随着学习阶段的延伸实现连贯一致的进阶发展,最终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当然,理解这些“大概念”不能停留在字面上,需要不断地与各种不同的美术作品的互动、体验和持续理解,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2、体现问题导向探究学习。
教师要改变原来以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主动学习模式。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通过问题情境为美术学习的切入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应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实现主题化单元教学。
虽然义务阶段的美术新教材尚未出版发行,但《艺术课程标准》对未来教材的框架却已勾画出蓝图。课标中关于教材编写建议第3条优化组织结构是这样描述的:鼓励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构建艺术教材的框架和内容,突出主题化、生活化、情境化、项目式、任务驱动等新的学习理念和方式。提倡以单元的形式组织学习内容。单元的大小应根据不同的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从整体到细节,处理好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并形成有特色的组织结构。要精心组织和设计学习任务,体现学科综合的理念,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有效提高综合探索和学习迁移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情境中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习,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型。
从这样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主题式、项目式的单元化教学是未来美术的发展方向。
如何实现美术课标中提出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学科间的知识融合,跨学科间的研究学习,培养适合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正确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为社会培养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具有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的新时代接班人是艺术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寻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新课标的研读,积极参加新课标学习培训的各项活动。明确今后教育教学的方向和重点,彻底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技能”教学为“素养”教学,为适应美术教学的变革,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始终坚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初心。
总之,新《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促进了美术教师理念的更新。理解《艺术课程标准》的精神,也会有一个过程,这个既有学习领悟的过程,也有实践检验的过程,相信,随着新教材的实施,新课程的落实,艺术教育一定会迎来更灿烂的明天。
初中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优质12篇)篇八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美术,是我近期参加的一次培训活动,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新版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分五个部分叙述我的培训心得,包括对新课标美术教材、教学设计的认识与思考,以及对教学实践的启示与感悟。
【第一段】认识新课标美术教材。
参加本次培训,我首先对新课标美术教材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新课标美术教材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创造能力。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元化的例题演练,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引发他们的艺术灵感和创造力。同时,新课标美术教材将艺术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有机会全面展示和运用自己的美术素养。
【第二段】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在培训中,我了解了新课标美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点和方法。新课标美术教学设计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提倡从感性到理性、从模仿到表达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感受,开展艺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物,用色彩和形态表达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通过素材收集和创意构思,设计自己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实践,我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第三段】教学实践的启示与感悟。
在实际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标美术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观察、表达和创造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艺术,培养审美情操和创造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能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和能力提升。例如,通过观察自然景物并进行色彩和形态的表达,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美术水平,也有助于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我深信新课标美术教学模式是未来美术教学的发展方向。
【第四段】新课标美术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
新课标美术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潜能。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创造能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艺术的教育也是培养孩子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因此,新课标美术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结语】。
通过参加新课标培训,我对新版美术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新课标美术教材的学生导向理念、教学设计的探究性和实践性以及教学实践的多元化与综合化,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深信,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美术教学的要求,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全面的培养。相信随着新课标美术的推广和实施,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将会得到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也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初中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优质12篇)篇九
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一直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美术新课程标准20xx年版出台后,网上也陆续看到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相比20xx年颁发的课标实验稿,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xx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后又通过教育局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让我理清了些思路。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淮的关键所在。20xx年刚刚开始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制定主要是基于对原有课程的反思,提出以往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进入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变革。此次20xx年版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除了对原有内容的梳理和肯定外,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20xx年颁布的美术课标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这提高了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明确了美术学科的课程性质。但是,人文性质的宏观提法也导致了美术课程自身特征的模糊。20xx年版的美术课标对课程性质给予了准确定位和深入阐述,对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人文性的认识更加清晰和丰满。20xx年版美术课标修改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把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落到了实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美术课程的工具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所在。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美术具有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初衷。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可以看出美术课标立足于21世纪的视觉文化时代要求,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术课程丰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纪人才的视觉文化意识建构和创造力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营养。美术学科的价值,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醒、激发、鼓励”。两版新课标都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性贯穿始终: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更应该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成功的美术教学除了对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外,还对学生的品格、素质、能力、习惯、思维、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润物无声给人是骨子里的东西,将伴随人的终身。
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面貌,而课程面貌的具体呈现当然是课程内容。20xx年版美术课标课程目标部分变动较大,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充实和调整了总目标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随后调整了目标表述的文本结构,总目标下面分述了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在每个学习领域中对三维目标进行分解,内容也依据三个维度来设立,条理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全面。分目标由原来的表格式调整为文本表述,既避免了原目标中各个学段在同一学习领域中的目标重复,又使分目标的表述语言更精练。
课程内容的说明更简洁,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有两个学习领域的变动比较大,一个是重新组织了“设计·应用”的内容。第二是增强了“欣赏·评述”的内容。除此之外,新课标将原来的“评价建议”调整为“评价要点”,内容不再以“是否”开头,这说明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只是肯定或否定的,而是更加全面。对于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表述更加明确,教师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时,可以将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体系进行对照,既考虑到教学对象不同年龄发展需求选择三维目标的侧重点,又不以偏概全脱离美术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这其实是对课程总目标的细化和丰富,是美术课程目标完整体系的一部分,从整体入手,然后分解阐述说明,最后在具体实施时回到整体把握。帮助美术教师深入地把握美术教学追求。
20xx年版新课明确指出标“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理念,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美术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这种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联系客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能力。因势利导、全面有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不仅要求传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气质出发。进行灵活而具体的双边教学,才能因材施教,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艺术的探索精神,培养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和探索中得以健康发展。成为具有终身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所以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追求的目标。
从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两版课程标体验性学习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方式。尤其是20xx年版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为学生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趣味和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体验,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这样,就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学习地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了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在美术活动表现评价时,则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这又是美术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价精辟的阐述。
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新课标的学习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指导,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其真正的精华在于教师要以丰厚的教学技能,出奇制胜的教学设想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叩开教育之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推动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初中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优质12篇)篇十
在研读20xx版艺术课程标准并对比20xx版发现首先改革了艺术课程的设置。1-7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了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在8-9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并结合美育进中考的趋势,说明艺术在教育中的分量大幅增加。其次新课标变化较大的有三个内容,分别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增加学科质量。其中课程内容要求结构化,包括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也分别对应学什么、学得怎么样以及怎么学。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在两点,一是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实施要求。二是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指导性也加强了学段衔接。新课标在学段划分也有所不同,将学段划分为四个。第一学段为1-2年级以唱游为主的音乐教学模式,3-5为第二学段,6-7为第三学段,8-9为第四学段,并根据每个学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目标,确定了相应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也注重了不能学段的学习差异性。
以本人教学的三年级为例,仔细研读了关于第二学段的课程内容,从三点进行学习分析,内容要求即是学什么。第二学段在内容要求中有六个学习任务包括听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创编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乐。在每个学习任务中都有着极其细化的内容。如在独唱与合作演唱汇总,学唱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歌、戏曲唱段,反映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歌曲,以及其他主题鲜明、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在技法和表现上有初步要求的中外优秀歌曲,详细的说明了内容要求。新课标中多次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词语,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自信”等词语,证明国家教育的方向则是立足于本土,富有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不过如何在音乐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呢?一方面,多看,多听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孩子们发现传统音乐美在哪?第二方面,多思考,对比思考其他国家的文化(如欧洲音乐)与我国文化的区别,想一想我国的传统文化好在哪里?第三多学。新课标中加入了戏剧(戏曲)也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新课标学段二中对于学业要求即学得怎么样也有着仔细的叙述,如学习任务听赏与评述中则有能听出音乐的主题,随音乐哼唱或默唱,区分乐句和乐段,了解二段体、三段体、回旋曲式等音乐结构,并能用语言、动作、图示或乐谱等加以表示。
新课标中对于教学提示即怎么学,也给出了详细的解读,并包括三个方面,一、教学策略建议二、情景素材建议三、学生活动建议。给不同的课形给出了一一样的教学建议,设计更具有一线教学思维,让教师的教学与备课更具科学性与规范性。
亮点还有注重跨学科联系与学习,在课程理念中第三点突出课程综合,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在20xx版的课标中艺术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学习内容和要求缺乏系统性。20xx版打破了学科壁垒,是一种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建立关联并融合的综合性活动。
新课标也优化了评价标准不够明确以及学习内容和要求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增强了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也是考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也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20xx版课标给音乐教师给了非常详细的目标以及教学流程,需仔细研读找出适合自己的教法以及适合学生的学法,让学生能在学习音乐知识中感受更多,收获更多。
初中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优质12篇)篇十一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标美术作为我国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其独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引起了广泛关注。近期,我参加了一场关于新课标美术解读的讲座,深刻感受到新课标美术的独特魅力。在这场讲座中,我对新课标美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审美情趣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本文将就此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新课标美术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艺术修养提升。在讲座中,老师提到了许多新课标美术的教学理念,如“尊重个性”,“厚积薄发”,“育才为艺”等。这些理念将传统美术教育中注重技法传授的一面放到了次要位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挥的空间,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段:新课标美术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美术注重实践与探究,采用了许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讲座中,老师介绍了许多可以落地的教学方法,如绘画实例分析、艺术作品解读、现场创作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一种技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会欣赏和解读艺术作品,从而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方式。这些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参与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断质疑和探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新课标美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在讲座中,老师讲到了“审美启蒙”和“审美养成”的重要性。他们强调对于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独立评论和批判能力。这些培养将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加敏锐,不仅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更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这种价值观培养不仅对于美术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四段:新课标美术的启示与思考】。
新课标美术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首先,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发挥的机会。其次,我们需要采用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最后,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养成,使他们能够发现、欣赏和理解艺术的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尾】。
综上所述,新课标美术的教学理念、方法以及价值观培养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应用这些理念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相信在新课标美术的指引下,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富有创造力和艺术修养的学生,为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初中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优质12篇)篇十二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美术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我参加了一次美术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一些关于美术培训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美术培训给我带来了理论知识的更新。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了解到了新课标对美术教学的新要求和新指导思想。新课标提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去发现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这一理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震撼,让我意识到美术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追求技艺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品味。在培训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一些先进的美术教学理论,如美术教学的“学以致用”原则,以及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新颖的理念和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美术教学的本质和内涵。
其次,美术培训让我受益于实践教学的机会。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新的美术教学理论,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比如,我们用泥塑的方式制作了动物形象,用色彩搭配的方式创作了一幅具有独特风格的画作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我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我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和创作,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美术教学的乐趣和魅力。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
然后,美术培训让我认识到了美术教学的跨学科性。美术不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美术教学内容,如数学与几何的关系、文学与绘画的关系等。通过这些学习,我认识到美术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辅助,美术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美术培训让我明白了美术教学的特殊性。美术教学是一门艺术性、创造性的学科,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创作来实现教学的目标。在培训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一些实用的美术教学技巧,如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如何启发学生的创造力等。这些技巧对于教学的实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性。同时,美术教学也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美术教学中获得真正的提升和收获。
通过这次美术培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和美术培训的价值。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美术教学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一位美术教师,我将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美术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