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对所读内容的思考和评价,既可以表达个人的喜好和观点,也可以客观地分析和评判。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又见荷塘月色读后感范文(16篇)篇一
听着那首作词优美荷塘月色,突然有了灵感。
第一次读荷塘月色还是在搜索朱自清时突然发现的,当时感觉题目跟那首歌的歌名一样所以就点开看了看。
荷塘四周的树,杨柳树最多了把池塘团团包围住。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可以看出那时候是夏天,作者在夏夜里走到池塘边观看荷塘月色足以看出这是一篇抒情文。
哎,现在这样的美景实在是少见了,只能从朱自清的笔下模拟出这个场景在脑海里观看了。
又见荷塘月色读后感范文(16篇)篇二
假期里,我们要完成六本书的阅读,我将最能让我感动的三本书写出来。这是第一篇。
《歌声》:我们都知道,歌声只能听到,而作者利用触觉、视觉、嗅觉形象的、诗意的将作者所听到的“中西丝竹合唱”的三曲清歌形象的描绘了出来,让我们通过这三种感觉知道这声音是非常美妙、非常动听的。
《匆匆》:是的,我们要抓住任何机会,来填满即将流去的无聊的时候,让这些正没有事情可做的时候成为一种可能,一种超越自我的可能。作者运用其丰富的想象能力,形象的描绘了燕子,杨柳,桃花等自然万物的荣枯,表达了其内心的复杂情感,描绘到了极限,动人心扉,耐人寻味。
《荷塘月色》:看到这个题目,我以为只是纯纯的描写月色下的荷塘,但看了导读后,我知道,作者是借助这篇文章抒发了其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走出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感情。作者通过描写荷塘、描写月色巧妙结合起来,突出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光朦胧、优雅之美,还运用了“通感”这种修辞手法,让读者记性深远的想象。
《春》:这算是我看过的最美的一篇散文了。这是一幅从内心深处绘制出的一副艺术画。春季,男女老少都在这个季节里表现出生命的自由、活力。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天真热情,欣喜欢快,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国家民族的作者,和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又见荷塘月色读后感范文(16篇)篇三
在这个假期,我怀着期待的心情阅读了《荷塘月色》这本书,在这之中我也阅读到了朱自清的很多散文:《匆匆》、《春》、《背影》等等。但在这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荷塘月色》的这一篇散文了。
朱自清——现代着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渴望,写出了他对黑暗的旧社会的反对。
我“看”着作者走进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本,这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我反复读了许多遍,仿佛每一次都能读懂作者的一个心情,都能读懂作者的每一个想说明的道理。朱自清在用这篇文章诉说自己的.不宁静的心境,却描写了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他对黑暗的旧社会的反对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而作者却生活在一个战争时期,但他也总是无惧无畏,所以我更应该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荷塘月色的美丽使我暂时忘记忧愁,美好生活的期望拉进了我和作者之间的距离。希望以后我有机会与荷塘相见时,也能真正读懂作者不宁静的内心。
又见荷塘月色读后感范文(16篇)篇四
这篇散文,听着悠扬的纯音乐读是再好不过的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篇文章只粗略看一遍就能感受到的美感。写月的,写路的,写荷塘的穿插在各个段落中,加上独特的意境,是想象不到的画面。
第一段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完整的展现了作者心中的烦躁与焦虑,对比后面的景色更衬托出荷塘恬静的感觉。“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让读者在短短一句话中,带着期待来阅读作者第一次在夜里看的荷塘,新鲜的视角也让读者倍感期待。
在接下来的三四段,作者运用大量排比和比喻句,将夜中荷塘独特的景致饱满的展现出来,相较之下,后面对于树“乍看像一团烟雾”一类的描写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在树与荷的影中,读者情不自禁的联想起那美丽的场景,那月下孤寂而清冷的荷塘,同样孤寂的作者,让人不论何时读这一段,都能立刻看到这月夜下的荷塘。
最后点了采莲一题,两首诗词引用在文中恰到好处。如果听着音乐,那么在音乐结束之际,文章应该也品味结束了。作者心中念着荷塘和莲花,不知不觉也到了家门前,一个美好的结尾,也让读者有美好的回味。
又见荷塘月色读后感范文(16篇)篇五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由我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在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所写,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
《荷塘月色》主要写了作者心里颇不平静,在夜里悄悄地出来散心,顺着小路走,日日经过的荷塘边,去看那月下的荷塘,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
《荷塘月色》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但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哀愁与喜悦相互交织,给我有身临其境之感。
《荷塘月色》的淡淡荷香,幽幽月色,让我想起了在最近,我去了西湖,在白堤上缓缓行走,山、水、树环绕在我的身边,犹如一幅画。我好像在和大自然愉快地交谈,静静地感受它无穷的魅力。我不是第一次来西湖,那还是被它的美深深地震撼住了:老树的叶子几乎都掉光了,只有几片叶子在与寒风勉强地抗争着,在树枝上微微地颤动着,好像随时都会掉下来,也让我十分惋惜,错过了一道美景。西湖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十分美丽。湖的另一边,荷叶早已枯萎,和蓝色的天空,绿色的湖水在一起,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远处,几只小鸭子在湖水里自由地游来游去,给寒冷的冬天带来了一片生机。抬头一看,雷峰塔耸立在山上,塔身若隐若现,碧绿的树丛掩映着它,只有塔尖露了出来。从旁边望月波亭:亭子一半建在水上,和水和二为一;扭头一看,白堤映入眼帘,犹如一条长龙;桥洞映在湖面上,倒影与真身融合在一起,犹如一面大镜子,映出了西湖的美景;就像徐文长所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如同工笔画,景物描绘精雕细刻,细腻传神,是一篇令人陶醉其中的佳作。
又见荷塘月色读后感范文(16篇)篇六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也是著名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文章总是能给人一种宁静、自由的感觉。他写的散文《荷塘月色》令人心醉。在他笔下的荷塘月色,好似一幅别具情韵的风景画。
走进《荷塘月色》,我在他的笔下尽情地赏花。瞧,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他笔下的荷叶如舞女的裙,白花恰似那明珠、星星、美人,一切是那样的美丽动人;用“羞涩、袅娜”来说荷花的形态,巧妙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一切又是那样的生动异常。让那时那刻的景色宛若就在眼前,直透读者心境。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清香本该从嗅觉的角度来写,但此处用渺茫的歌声来加以形容,把香味的清淡,飘渺,若有若无准确地表达了出来。让读者从视觉、听觉、嗅觉上体会那荷塘的美,令人迷恋,令人陶醉。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淡淡的月光里,喜悦中透着丝丝的忧愁。但无论是荷的清香、清雅,还是月光清静、清幽,那月下荷塘所蕴涵的那种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境界都让人为之沉醉。
合上书,仿佛繁华落尽,观赏者却意犹未尽。愿我们的心境如荷一般清纯,出淤泥而不染;似月光一样清澈,皎洁如霜……始终保持着一份高雅情愫。(陈永梅)。
又见荷塘月色读后感范文(16篇)篇七
我走近写字台放着cd,听着悠悠的小提琴曲,琴声的柔美,乐曲的哀愁,使我禁不信翻开了《荷塘月色》走入了书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朱自清
——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的现实想“超然”又想“挣扎”的心迹。
——
当然是想和人民一起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爱冷静、爱独处“白色恐怖”“白色恐怖”当然在这种“白色恐怖”中,想住在“世外桃园”。从名中我感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彷徨,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cd机的小提琴乐曲渐渐地接近尾声,音乐停了,我也翻到了文章的末尾。我“看”着作者走进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本,这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憎恨。
作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与“白色恐怖”作斗争,令我万分佩服。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要去努力学习,去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缓缓地合上了书本,闭上了眼回想着书中的伟大的民主战士
——
朱自清,慢慢地,我睡了,希望梦中再能与荷塘相见。
又见荷塘月色读后感范文(16篇)篇八
刚刚走过朱自清的《春》,迎面我又迈进了他的《荷塘月色》。在朱自清的笔下,一切都变得那么美,美得让人屏住呼吸,美得让人陶醉不已。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属于他自己的!想象着,这一片天地属于他自己,那是多么的自由!是的,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完完全全是一个自由的人!这就是作者心底的呼声——抛开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抛开一切烦恼,尽情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如果我有一方这样的风景,属于我自己,我想象不出自己会是多么的雀跃,多么的富有!
朱自清把月光下的荷塘描写地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他的笔下尽情地赏花观月,迷恋着,陶醉着……看着看着,忽然柔美的月光消失了,四周都是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是那样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变成了热闹的蝉和蛙,可是他却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这时的他是多么的无奈和彷徨,我的心从刚刚的惬意中不知不觉随着他回到了最初的不宁静,似乎心底深处被轻轻拨动了一下,空了。
朱自清在文章的末尾写到了采莲,这时的他开始惦记自己的江南家乡了。《采莲赋》、《西洲曲》在他的口中吟诵,心里却越发的思念故乡。况且采莲时节如梦如幻的快乐和幸福更激起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不愿意让黑暗的现实打破他的梦想,只有在这荷塘月色中独自回味了。我不禁对他产生了同情,借景托思的惆怅或许只有这无尽的荷塘月色能应和。
又见荷塘月色读后感范文(16篇)篇九
人们说:“在中国,只要一提到写春的文章就必然首推朱自清写的《春》。”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是作者在大自然的感召和启迪下,由心灵绘出的一幅艺术的图画,他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这是多么生机勃勃、充满诗意的春天!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天真热情、欣喜欢快的作家形象。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有一种想背的感觉。整篇文章都是好词、佳句,是实实在在的美文!
自从上了一年级,我每年都写关于春天的作文,总是只会罗列一些春天的景物,偶尔用上一两个比喻句,就觉得生动了。我实在是太差劲了!
朱自清还是个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在《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一文中,朱自清写了竟然在自己的国家遭到了一个十来岁的白种人的白眼与咒骂。他一方面揭露了那个西洋孩子盛气凌人的丑恶面貌,另一方面也用心酸的笔触告诉我们国弱、民弱要受人歧视,受人欺侮的道理。我想,当时朱自清心里多么盼望我们的民族强大呀!今天,我们中华民族早已屹立于世界之林,落后挨打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富裕了,民族强大了,人民幸福了,我们的实力已经超过了洋人。中国人民正迈开大步,走向辉煌的明天!朱自清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作者: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又见荷塘月色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
今天,我看了《荷塘月色》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这是朱自清写的散文,朱自清(1898—1949),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生于浙江绍兴好了下面就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本书吧。
看了这本《荷塘月色》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篇和书名一样的散文也叫《荷塘月色》,写的是朱自清先生夜晚出来散步,走到了荷塘边,欣赏荷花、叶子和月色。之后,又想到了写荷诗。“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读着读着我也似乎也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这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从中我感悟到了作者内心的彷徨与迷惘,而我的心情也随着波动起来。
朱自清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描写了一个宁静,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清冷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人静时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
一个人,静静地看。他觉得自己是个完全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要做的事,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走着走着,我仿佛看见了荷塘,“那田田的叶子,白里透红的荷花上闪着亮光,零星地点缀些白花……”风中的花香,肯定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之上,简直就是月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而我便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深深陶醉……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尤其是对荷花、叶子以及月色的描写,以人心旷神怡,久久不能忘掉。每次,我读完以后,觉得好像学到了什么人也不知道的知识。每读一遍,都是那么爱不释手,仿佛手里捧着金子似的。文章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这篇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要去努力学习、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
读完了着本书,让我想起了《西洲曲》里写到: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如清水。这首散文好像把我们带到了那里和作者一起欣赏那美丽的景象。
又见荷塘月色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一
文中的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荷塘的月色,而是说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虽然当时语文老师也曾跟我们分析了作者当时写下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作者的处境。可能就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这个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时仍然没有着笔写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触。“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才是真实的原本的他。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任何虚伪,只“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在当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实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因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趁着“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这个时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从荷塘写到月光,再从月光写到荷塘的四面,层层开展层层推进。虽然作者对荷塘四周的杨柳、远山、还有灯光,甚至蝉声蛙声都没有详细的描写,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为从作者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当中看出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结尾作者用了“采莲”的事来结束。从荷塘想起采莲,再而想起《采莲赋》和《西洲曲》来: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就这样,整篇文章在如诗如歌如画般的音调中落下了帷幕。
又见荷塘月色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二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是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写的,先略写了沿着荷塘小路的景色,再分别详写了荷塘四面的景色,最后写的是作者的联想。我最喜欢的是第四、五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写了荷叶荷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第五自然段则着力写月色。
第四自然段中的荷花与荷叶正如一幅典雅的水彩画,浓浓淡淡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先是写荷叶的密,“田田”一词形象地勾画出了叶子生长的繁茂;又写荷叶的美,把叶子比作舞女的裙,生动地写出了叶子的大和它优雅的姿态。随后注意力转移到叶子间的花,“零星”一词显示出花是疏散地开着的,和茂密的叶子形成对比,疏密结合,使画面更具体。之后用了两个拟人的词语,“袅娜”一词写出荷花柔弱、亭亭玉立的样子;“羞涩”一词写出荷花含苞待放的样子。又用了三个比喻句,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和出浴的美人。明珠的特点是璀璨珍贵的,星星的特点是明亮疏散的,出浴的美人是美丽清新的,作者的三个比喻写出了荷花的珍贵、疏散和清新。
接下来作者写了荷叶与荷花的动态美。微风吹过,接天的莲叶漾出了碧绿色的波浪。“像闪电般”突出了这道绿色的波浪动得很快,同时也说明荷叶只是微微颤动了一下。微微的颤动就会有一道绿色的波痕,足见荷叶的多和密。作者通过这一动态描写巧妙的和前述荷叶静态描写结合起来,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在这一段中,作者还写了荷花的清香,用了通感的手法,把花香比作渺茫的歌声,让人感到这缕香气是深远、幽静、飘渺、高雅的,符合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
荷塘里有荷花,荷塘上有月光。第五自然段中作者把月光比作流水,突出了月光清柔、明澈的特点。“泻”字写出了月光照在叶子和花上,仿佛是一汪泉水在缓缓流动,把月光点活了。池塘里,层层的荷叶、薄薄的青雾、皎皎的明月,交相杂糅形成了朦胧的景象,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这句写出了月光的润泽,而牛乳是白色的,也可以想象到月光洒在叶子和花上散发出的淡淡乳白色的光芒。作者又把这个美景比作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写,和前面的实写相对照,虚实结合,可以读出这幅景象的轻盈,梦幻,空灵。“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一句十分生动地写出树影投在荷叶上参差斑驳的样子。之后,作者再次用了通感的手法,把光与影比作乐曲,写出了月光和树影的错落有致。这里着力写月色,但处处又不忘荷塘。
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处处紧扣主题,用动静、虚实、修辞、通感等手法,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色彩均匀悦目。文章中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一种浓郁的诗意。
又见荷塘月色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三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多少认识几个字的人都知道此文,因为此文在中学课本子里做过教材。朱自清先生以自己的情绪给荷塘的月夜景色描绘上了自己的基调,其实也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说过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若夫霪雨霏霏,……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以景生情,反之亦然。心情不好,“心里颇不宁静”嘛,看着什么景色也黯淡。作者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别出心裁地虚实为用,浓淡相宜地勾勒了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
让声、光、色、味都透出神韵,还有气温,时间的推移感,共同渲染荷塘月色绰约的风情。这样对空间多维交融的写法,不仅使作品富有诗情画意,也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趣美,痴迷地承受着作品精神和情调的感染,似乎月夜就应该是这样的了。其实不是所有的明月之夜都是这样的,象李白的、苏轼的、曹操的月夜,其情调都是不同的。因为朱先生文章写得好,大家都把它收藏在脑海里,总不由自主地时常展开把玩,久之,任何等珍贵精美的宝玉也不免要看出些感觉来。作者在文章中的几处比喻,很有些卡通感。这使作品的韵味和思想深度打了折扣。单说声音的比喻。
文中的声音有:“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还有写出了发声活动没有写出所发的声音:脚步声,“背着手踱着”,荷叶被风吹动相互摩擦的声音,推门、开门的声音;这些都是真实的声音。
远处渐去的孩子们欢笑声,妻子哄儿入睡的眠歌,水中的蛙叫,树上的蝉鸣,树叶的摇动,荷叶的摩擦,拖沓的脚步,咿呀的门声,很自然、很生活,这些声音交融在一起体现着、彰显强化着一个大大的“静”字,很中国。还有心理中、脑海里的声音:画外音和比喻的声音。心里有“怕人”感时的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休止声;“忽然想起”的古曲声。采莲少女唱的艳曲肯定是中文的词中国的曲,那演奏的肯定是中国乐器。“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先生把这旋律比喻成了西洋的小提琴奏着的名曲,不尽贴切。小提琴确实是很著名很优秀的乐器,但它是西洋的,通篇整个是中国式的景色、情调,是国人的抑郁,突兀地插进了一个小提琴,很生硬,很棱角,这是一;小提琴的声音高昂张扬,明亮俏丽,具有金属的极强的穿透力,而文中景色的情调应该是深沉悠远,幽怨舒缓,是丝竹的缭绕和渗透,这是二胡。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中的“光”是月光,并“不能朗照”;“影”是月光照在远树、近荷上的影,“黑影”;是黑、白、灰的水墨画面,这光、影的对比也都不会很强烈,光、影的过度也不会很清晰。淡淡的云遮月,薄薄的雾笼荷,朦胧含蓄的意境。国人的抑郁用国人的乐器来比喻多好,那么多优秀的民族乐器比喻一下不好吗?比喻成琵琶,古筝,古琴,洞箫,二胡,最好是雅埙——“奏着的名曲”,或者这几种乐器合奏着的名曲,都贴切。
琵琶的嘈嘈切切描写荷叶的摩擦,古筝的流畅空灵描写清风的吹拂,古琴的典雅清高描写月光的倾泻,洞箫的委婉缠绵描写抑郁的思虑,二胡的深沉悠远描写踱步的身影;这几件乐器都有描写月夜的名曲,古筝的《春江花月夜》,古琴的《平湖秋月》,洞箫的《思月》,二胡的《二泉映月》等;还有埙,雅埙的声音古朴醇厚,委婉哀怨,深沉空灵,深邃悠远,埙声就是月夜的声音。我看朱老师的此时、此景、此情,如果比喻是雅埙奏出的《苏武牧羊》最贴切。哪一首小提琴名曲能吻合这么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此时此地的心境呢?大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朱先生也是为了显摆一下自己是留学英伦的人吧。也是朱先生的个性体现,或是刻意体现个性。那个年代的文人写的文章里面都喜欢搞点中外拼盘,显示自己外文会的太厉害了,都不会母语了;是不会在母语中找到适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又见荷塘月色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四
早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被文人广为传颂。于是,匆匆购得《朱自清散文集》,我便如饥似渴,直翻此文。
荷塘配月色,本就是让人心驰神往的佳境,加之散文大家漫步荷塘,神散荷塘,用手中的瑰笔将荷塘映月、荷塘喜月、荷塘恋月的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
塘美,美在哪里?一美水清,二美水静,三美水有月色相映。荷美,美在哪里?一美接天莲叶无穷碧,二美出水芙蓉婀娜姿,三美怡红快绿总相宜。数不尽的美化成了韵也十足,情也优柔,醉也朦胧的诗句翩翩舞着飞进作者的文章。眼前疑似情景再现:荷花如美丽少女,含羞出浴,脚步轻盈,眉弯弯,唇翘翘;荷花似卷书一册,轻轻卷起,页页新颖,如新苞露珠般透亮、明动;荷花又像姑娘的裙裾,清风中舒开又皱,夜色里萌动而飘柔。
荷塘的月色,更是别有情趣。月也清,水也静,月光似水,静影沉壁,月光照水,水波映月,颇有独钓江水的风范。月儿清逸的个性在荷塘的配衬下,淡淡的,冷冷的,一如高洁俊朗的书生,不事权贵,饱读诗书,隽永清雅。月亮的光芒是太阳赋予的,可月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像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月光收起了太阳似火的热情,将炽烈的情感掩映在冷冷的光晕中。
境随意高,意由心生。在北京居住的朱自清,“这几日颇不宁静”,于是独自夜游荷塘,看到荷塘莲叶茂盛,不由想起了江南“莲叶和田田”的佳境,心中泛起了淡淡的喜悦。但同时又为冷月感慨,牵挂着国家前途命运,惦记着中华民族遭受危难,从而泛起了淡淡的忧愁。这淡淡的喜悦并这淡淡的忧愁,勾勒出一幅《荷塘月色》图,更写出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情怀。
又见荷塘月色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五
大家都知道朱自清是位诗人,也是一个散文家,又是一名学述界的.学者。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曲折折的小煤路”读到此处,我的脑际中不知不觉的浮现出一条小路,曲曲折折。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一句话看似矛盾,并非矛盾,朱自清先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的,使人耐人寻味。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直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用的极好,如果换成我们的话,可以用个散落就已经不错了。它值得我们去学习。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夜空中悬挂的月亮的月光使黑影也变得斑驳起来。
《荷塘月色》中有许多地方还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甚至梁元帝的《采莲赋》也被朱自清运用到恰到好处,结尾还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荷塘月色》写的好。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写得很好,他虽然只活了50岁,但是散文领域留下的遗产,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
又见荷塘月色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六
各种烦恼围绕着朱自清。他有点心力交瘁了。有一天,他在院子里乘凉的时候,忽然想起了荷塘,想起这个熟悉的地方。
现在静了,路上只有他一个人,仿佛这片天地都是他的。之前一定要说的话,现在也可以不说;之前一定要见的人,现在可以不见;之前一定要做的事,现在可以不做。这段时间是作者难得的独处时间,难得的冷静时间。
月光配合着荷塘的景象,堪称美妙绝伦:月光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是恰到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此文大部分都是写景的。但在字里行间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那淡淡的忧伤。显示出朱自清受不了那琐事的纠缠,愿到一个清静的地方,静静地享受这美妙的生活。比起在现实中的自己,这是的自己明显是个无拘无束的自由人。
朱自清是带着忧愁出来的。但是最后的结尾又是他“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了好久了。”
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伤,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绪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薄纱,清幽淡雅、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成了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