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一
社会制度之协作:
旧石器时代指人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往往需要生活在团体中,通过协作来获得足够的维持生存的食物。尽管团体之间也会因为争夺食物而产生争斗,但由于人数的限制和工具的匮乏,大规模的战争还没有产生。
原始的平等之团体成员间的平等:
团体(也称部落)的组成单位是家庭,存在的目的采集、狩猎以获取食物。因此,狩猎本领高强的人往往会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但此时还没有出现制度规定的公权力,部落中的任何人都无法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人。
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平等:
在部落中,男性主要负责狩猎,女性则负责生育子女和采集包括植物根茎、果实、昆虫等在内的食物。由于狩猎的不稳定性和危险性,因此女性采集的食物往往多于男性。女性对于团体食物的贡献至少不低于男性这一事实,造就了在旧石器时代女性和男性地位的平等。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二
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教授l。s。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是20世纪影响世界的巨著。该书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于历史的内在联系,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疑问同时不断探寻和解答。《全球通史》的不同凡响,还在于他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在西方学术界重新燃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史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韦尔斯的《世界史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麦克尔尼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和《世界历史》,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
《全球通史》没有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世界各个地区的历史进度,摒弃了传统的“三分法”,承认里似乎在这个星球上不是按照同一个速度进行的,“三分法”存在着明显的欧洲中心论的偏见。西方学者在世界历史的分期上一直在做不同的努力,从不同角度探求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契合点,尽管他们的`切入点不同,但是他们都把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换言之,1500年是世界历史分期在时间上共同的契合点,足可以证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以1500年为界的基本划分的合理性和权威性。
“全球史观”主要以突破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的限制为特征,主张历史研究者“将实现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这种历史观认为,世界上每个地区的每个民族和各个文明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都有权利要求对自己进行同等的思考和考察,不允许将任何民族和文明的经历制当作边缘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反对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严谨划分为两个极端,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的地区和世界以及1500年以后西方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一种划分有利于消除中国读者头脑中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把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中去。
《全球通史》的阐释方法更是让读者“思接千里、视通万里”,它打破地区和民族的界限,按照历史运动本身的空间来解释历史,真正进入“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因而可以从中悟出许多对现实有启发意义的思考。
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较,让读者对中国历史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它认为中国在种族和文化上的统一性是由于中国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任何时候都未产生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因而存在于亚欧大陆上其他文明中的教士与俗人、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巨大分裂,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他还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只有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对中国的统一,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全球通史》充满富有哲理的睿见,让人常读常新。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三
对应公元1000年时代,正是宋金元,中国大陆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尤其宋朝政治开放,经济繁荣,即便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元代之后,中国大陆从文明史角度看,是一个大型下降通道,直至民国以后才逐步改变这一趋势。
欧洲文艺复兴,从1350年至1550年,之后现代工业革命开始萌芽,1700年在整个欧洲展开。一个民族的复兴,70年时间太短暂,没有1~200年的历史积淀难以成功。中华民族任重道远啊。
黑种人,基本限定在非洲大陆发展。它在向南部非洲扩张的时候,同时也受到高加索人从北部非洲的侵入。所以总体来看黑种人的发展非常缓慢。
在高加索人和蒙古人的对恃中,历史上,相互的渗透很难持久,目前看来高加索人稍稍占有优势。站在人种角度分析,难道中美是天生的宿敌吗?这个结论,让人很是伤感。
然而高加索人在对黑种人的同化渗透明显有成效。也许未来的世界格局,谁掌控了黑种人,谁就可以继续称霸世界。
近十几年来,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大肆扩张,可能已经引起当地人不满情绪的增长。一带一路的国策需要我们大量引进黑人留学生,这是应当的,但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太急功近利了?比如近期沸沸扬扬的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制度。学伴制度本身并无问题。早年间,大量中国留学生到欧美学习,对方的学伴制度对我们学生帮助很大。相信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有深刻的印象吧,我们并不知道,原来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可以那样的融洽,而不是像我们早期接受到的教育是,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很冷酷无情的。也许中国的对外开放,改革的路还很长。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四
三周,看到印巴核竞赛,再翻一页,发现是结尾了。戛然而止,一种预言,预警式的终结。
作者说,通过巨型行星太阳镜集中太阳热能来温暖地球可以防止或缓冲新冰川纪的到来,导弹则可解决另一个灭绝问题:预期将与地球相撞的小行星。
今年一月的这部中文版是作者1999年修订版的译本。那时作者在畅想21世纪,并认为人类已经拥有了天花病毒的基因图谱,彻底消灭了这个折磨人类千年的恶魔。因而人类不再面对任何敌人,只与我们自己遭遇。人类的主导地位导致了全球性的抑郁症。换句话说,除了作者认为不可控的核战争,心理问题将取代外界威胁成为人类的致命杀手。毕竟诸如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嗯,都可以通过星际移民解决。
不知道作者知道今年的新冠疫情又将作何感想呢?人类,至少到现在为止,并不是作者认为的已经在生物世界和非生物世界都处于绝对统治地位。
工业革命四百年的努力与成果没有改变人类的命运,如有改变,也是破坏多于建设。作者在多处提及与世隔绝的落后的土著居民时,总在说:“也许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新型病毒取代天花。农业大规模生产以环境为代价,结果是发达国家的肥胖问题与大量人口挨饿的对比。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提高还是解决不了“过劳死”……创造的只有“差距”,而差距带来心灵的震荡。总让我想起博斯的祭坛画《人间乐园》。
专职十五年上学,所得甚少,真是赔本买卖。年逾三十才读全球通史,这才对世界地理,人类进程有了基本概念,伊比利亚半岛、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波罗的海……同时留下了更多的问题。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五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全球通史》终于拜读完了,感触很深只有付出才有收获。这本书是大学老师列的书单,读书的时候沉迷于玩乐,所以大学也没有读多少书。时代变迁,感觉知识匮乏,开始重新把老师列的书单一本本读,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全球通史》
人性与阶层、种族与文明、文明的冲突和发展、全球统一。信仰和知识,科技和经济,制度和秩序,教育和文明。
知识改变命运,欲望推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