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内心真实感受的抒发和表达,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关于成长和进步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优质13篇)篇一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其中所述的道德准则至今仍被视为指引个人处事和塑造社会风气的准则。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其中道德品质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下文将围绕此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段:孔子对于道德的重视。
孔子认为道德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他被称为“仁者”,认为“仁”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品质。他在《论语》中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求人们在对待他人方面要以自己的感受为标准,同样遵循道德准则。此外,孔子还推崇诚实守信、尊重敬爱老师等,这些道德准则都体现出他对于道德的高度关注和尊重。
第三段:“君子”与“小人”
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概念。他认为君子有道德风范,能居正直处,而小人则是缺乏道德操守和品行的人。孔子旨在通过这种方式使人们了解道德品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同时鼓励人们争取成为君子。
第四段:班固的注解对于道德的启示。
班固曾在《论语注》中解释道:“仁者,人也。贤者,人之所欲为也。”这一注解意味着道德的实践需要在个人实践之上,只有拥有一定的道德素养和行为标准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社会环境。同时,班固还注解到:“诚者,天之道也”,强调对于言行必须的诚实与真实,这也是为人处事的基础准则。
第五段:结论。
总之,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这些准则从个人到社会层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班固的注解也将孔子的道德思想发扬光大。对于现代人来说,在实践生活中,我们应该秉持着诚实、正直、尊重和公正等道德准则,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道德素养,向着成为一个“君子”迈进。通过更好地传承和实践这些道德准则,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社会环境,带动人们的成长和进步。
注:此文由AI语法审核,如有不适请谅解。
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优质13篇)篇二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后人称为“儒家三绝”之一。《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思想和智慧,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二段:获得智慧的道路。
《论语》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获得智慧的道路。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意味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我们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道德智慧。
第三段:追求真理的信念。
在《论语》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了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其中,“修身”是指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只有自身修养够高,才能有资格教育和感化他人。这需要我们在日常中坚持正确的信念,追求真理并将它贯彻到实践中。
第四段:尊重人性的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的思想强调了尊重人性的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去待人处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我们需要理解并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人权,并在与人交往中用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们,遇到有发展潜力的人需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成长。
第五段:感受到道德力量。
《论语》中充满了道德力量,它会启示我们正确的生活方式,并在困难时鼓舞我们前行。从《论语》中汲取道德智慧,不仅可以显著提升我们自身的素养,还能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影响自身家庭和社会,实现了砥砺自身的人生价值。
总结:
《论语》是一部道德经典,充满了智慧和启示。学习《论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道德智慧,培养正确的信念和品德,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人权,从而提升自身素养,发挥砥砺自身的人生价值。
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优质13篇)篇三
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都是我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作为现代人,在读完这些经典后,我对其中的道德规范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下面我将分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让我感受到孔子的仁爱之心。论语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我们应该善待他人,不要给别人带来伤害。这种仁爱之心不仅体现在待人方面,还体现在处事态度上。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让我明白了为人处世,要善于学习和交朋友,真诚对待他人,以仁爱的心态待人。
其次,道德经让我深入体会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修己以正人。”这句话告诉了我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人的品德是需要不断修炼和提高的,只有修己才能正他人,只有正他人才能和谐社会。因此,我意识到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多做好事,积累善行,才能真正做到道德修养。
第三,弟子规让我明白了守规矩的重要性。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起必五正,坐必六端。”这告诉了我做人要守规矩,要遵循社会的公共道德规范。这样的规范和纪律旨在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遵守规矩的人能够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和稳定。因此,我认识到作为一个公民,要守规矩,遵循社会的公共道德规范。
第四,这些经典对于个人的修养与成长具有指导作用。论语中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懂得关心他人,善待他人的人。而道德经更进一步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这些关系,做到和谐发展。弟子规更是对一个人从小的生活规范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和要求,旨在培养一个品行良好的人。因此,这些经典对个人的修养与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这些经典的思想仍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道德观念也随之淡化。读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能够让我们回归道德的本源,从中找到行为准则,明确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不仅对我们个人有利,也对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都是道德观念的重要依据,对个人的修养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和体会这些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明白道德的本质,塑造自己的品行,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同时,这些经典的思想仍然对当今社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到真正的道德自觉。
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优质13篇)篇四
《论语》是儒家文化中经典的一部书籍,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诸多论述,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和人伦观。在我的实际生活中,读过《论语》,我对儒家思想和《论语》中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为我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卫灵公》)。
这是《论语》中所记录的一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一个人信用的重要性。《论语》中的诸多格言,强调的这一点,常常提醒自己,作为一个人,要讲信用,要遵守自己许下的承诺和义务。这对我的生活意义十分重要,它帮助我保持了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了其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第二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这句话是《论语》中的箴言,也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重要部分。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即人们要做到尊重别人,不要侵犯到别人的权利和尊严。也就是说,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也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
【第三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没有思考,就会一无所知;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遭遇失败。我认为,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必须思考和实践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理解和探索的过程。人们要经过这样的一个充满思考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在人生之路上勇往直前。
【第四段】。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里仁》)。
这句话是《论语》中所体现的一种和人伦观。其中所讲到的三种戒,着实提醒了我,尤其是第一种戒,即:少之时,戒在色。在青少年人的心中,情感世界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外露,这个时候需要时刻戒备,严格要求自己,不让自己被色光和虚荣蒙蔽了眼睛。
【第五段】。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子路》)。
最后,我想说的是,《论语》中的一些话语,早已经成为我人生道德指南中的重要部分。例如这句话,它使我明白,人生需要有一些朋友,能够和自己真诚的相处,互相学习和支持。在深思这个话题的过程中,我不自觉地想起了身边的那些朋友,他们对我来说,真的是一束束光芒,让我感到生活中的充足和能量。
【总结】。
“论语”是反映儒家学派思想的一部文化名著,它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与人伦观,而且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奋斗的一些智慧和思考。通过学习《论语》,让我对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信仰,有了更高的把握和认识,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我也将时刻铭记,践行其中的精髓。
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优质13篇)篇五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部经典的儒家学说著作,它以它独特的语言方式,将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度阐述。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对于道德的探讨是其主题之一。在我看来,《论语》道德的思想实质就是去探寻人类应该怎样行为以达到最优解。接下来我将对《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和感悟展开探讨。
第二段:“穷则独善”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叫“穷则独善”,这是在讲述有些人有志向、有节制、有坚持的品性;而对于穷人,却更是这种个人的情怀得以体现。而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品性似乎越来越难以寻觅。现代社会强调的是利益和功利,人与人之间常常会因为金钱等物质利益而产生冲突。我们应该从“穷则独善”这句话中汲取力量,弘扬儒家思想,践行良好的道德品德,为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第三段:“君子之交”对于人际关系的启示。
我认为,《论语》中“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一种道德上的乐观。它有助于塑造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帮助我们减少与人产生的负面情绪,保持愉悦的心境,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曲折。如何实现“君子之交淡如水?”我的理解是:将道德标准提高至一个更高层级,不把利益看得太重,而是注重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这样,关系就不会被利益所主导而呈现出浓烈的色彩。
第四段:“以爱之名”对于情感关系的启示。
在《论语》中,“以爱之名”这个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儒家思想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要以爱的名义体现,而不是出于工具或利益方面。在情感领域,正是这种理念的贯彻,才能够让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情感更加真正和纯粹。我们应该关注心中的感受,将对他人的关爱和爱慕作为我们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从而,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爱的力量,从而创造更加纯粹的人际关系。
第五段:“教”与人类的启示。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作用,这种强调对于现代社会仍有很重要的启示。教育就是一个更严格、更认真的求学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我的理解是:在我们对自己和他人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人际交往,强调价值取向,并适当发掘自身的优点,从而建立自己独特的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掘出自身的潜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结语:
儒家思想倡导“自我完善、强化刚正,尊重人和,克制自己并善待他人,创造和谐的关系,并把这些道德理念融入社会生活中的所有方面。”《论语》道德的思想实质就是去探寻人类应该怎样行为以达到最优解。通过这部经典著作的深入学习和领悟,我们或许可以成为忠实的“儒家信徒”,从而在现代社会中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优质13篇)篇六
吕祖说这章的主旨是用默,我觉得以今天的话用虚更贴切。天地滋养万物没有痕迹,恩泽布于万物,而无施仁之心,万物得天之太和,故生之育之,长之成之,此天地仁也,天地不仁是天地仁大矣!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天地只看重万物本质无形的炁,对表面的形态无所谓,用过就扔。刍狗是祭祀的草扎狗,祭祀完了就丢掉。百姓指身体,圣人把人体也看做表面的,他的生老病死坏都如过眼烟云,只有器背后的炁才是有意义的,是炁的存在诞生了万物与人体,而炁是不生不灭的虚态物质,是令天地长生的,像一个大风箱一样,虽然是虚和空,但是越用虚就越有炁,人类何不效法天地用虚用空,获得长生的无尽之炁。练过太极的人都能体会宇宙之太极炁和人体太极同频共振的感受,人体从势动到炁动,太极拳是编好的套路,太极内功不知道下一个动作是什么,完全跟着炁走。奇经八脉、外丹脉等在炁动中打通。胎息调动真元之炁,必须打通中脉。
守中就是守中空。守是神守,神是火;守的是炁,炁是水,水火既济。人体脑部上丹田、胸部中丹田、腹部下丹田都是中空的,而腹部在人体又是中部。胎息从守丹田入手,人初生时肚脐和母体相联,下丹田正在脐内,丹田这一孔穴在人体中具有特别的意义,为炼丹起火得铅的要窍。历代丹家皆以“凝神入炁穴”为修炼要诀,将头部祖窍所聚之光引入丹田,在这里内视凝神、积精累气。中丹田叫黄庭中宫。丹家以双目中间祖窍为“性户”,修性之地;以两肾中间的“命门”,为修命之地。肚脐命门前后连线,是人的先天寿命线。这两个点中间之空,“肾间动气”,为胎息起始之地。
天地是个大风箱,人体是个小风箱,人学习天地启动自己的风箱,拉出真炁,就向长生之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胎息功法之要诀,关键之处在于激起腹部之橐籥,抑止胸腔之呼吸,缓缓进入胎息。近代仙学大家陈樱宁先生佩服的一位清代内丹家黄元吉的著作,真是难得的上上之作,简单实在,几乎是一看就会,他在《乐育堂语录》真火凡火章中说:“修行人以无形之真火为用,而外面呼吸有形之火非谓全然不用,不过如铁匠之风扇吹嘘于外,周遭包裹,以卫中间神息而已。”胡浮琛先生说“胎”是圣胎,圣胎为元神所结;“息”是真息,真息即命蒂,命蒂乃元气所结,至呼吸不出不入之时自得。“胎”字是讲定神于胎中,不动不摇,如婴儿之处母腹。“息”字是讲伏气为息,绵绵密密,幽幽微微,粗气灭绝,如胞胎中之婴儿,不以鼻口呼吸。
胎息是内丹炼己功,修意识心,转化阴我,这段功夫就是两个字死念。吕祖说:修行者,己功甚难,先在炼心死念,故说初禅一念住,二息住,三脉住,四命住。念死方了己功,念死精可固,气可全,神可安,默默内守,活活死的,方是心死神活。此地位,一团赤子之心,全见天然面目,不杂半毫情欲之私,方是人事尽。如今人说修行,纵然遇真仙至人,亲授口诀,若不苦下己工,也是画饼充饥,何益?人能下决烈了己工,纵是根浅缘薄,久自得遇大道了手。
炼胎息的重点还在于止念,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心一动,而即有气,气本心之化也。吾人念至速,霎顷一妄念,即一呼吸应之。故内呼吸与外呼吸,如声响之相随,一日有几万息,即有几万妄念。神明漏尽,如木槁灰死矣。精气就是被这无数的忘念耗散掉的,惟有心息相依可以止念止息,吕祖说用回光调息法: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内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处,同出而异名也。故聪明总一灵光而已。
吕祖在《太乙金华宗旨》(《新编吕洞宾丹道全书》上卷)第四章回光调息中描述说,听息如鸡能抱卵心常听,鸡孵蛋时常侧耳倾听的样子,不是用耳朵听,而是凝神关注蛋壳里面,神之所注,未尝少间,即暖气亦昼夜无间,而神活矣。神活着,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槁之谓,乃专一不二之谓也。息之出入,不可使耳闻,听惟听其无声也。一有声,便粗浮而不入细,即耐心轻轻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之,忽然微者遽断,此则真息现前,而心体可识矣。
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优质13篇)篇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能够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到达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
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就应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贴合自己潜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完美的明天将被自己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此刻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应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应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够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持续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优质13篇)篇八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优质13篇)篇九
我不得不说自己从未完整地看过一遍老子的《道德经》,却对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有着共鸣——“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为欣赏的大概就是水了。
静心吧,让我们的心灵平静如水,由此,才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上善若水”,若水乃为上善。“道”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先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及本源。“道”应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而水,便是这世间最接近于道的了,水“无所不利”正如“道”无所不在。水舍高趋下,而不受阻碍;水能流淌于世间各处滋养万物,洗涤无垢;水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静,实则深不可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
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优质13篇)篇十
党的群众路线是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的有机统一体,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历史经验证明,坚持群众路线,改进工作方法,发扬优良作风,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党员群众不令而从。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是保持党群血肉联系的基本保障。
党员干部作风决定党群关系。
党员干部优良作风,历史上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内容。落实到改革开放攻坚阶段的今天,核心就是为民务实清廉。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程度,直接决定党群关系紧密程度。
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党群就会密切鱼水关系。坚持为民,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坚持群众路线的核心,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行为准则,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群众基础就会越来越牢固。坚持务实,把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兼听则明作为工作方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落实下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从群众关注的、身边的事情做起,解决实际问题,办好每件实事,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生命活力就会越来越强。坚持清廉,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处理部门局部利益、地方保护利益、干部个人利益的第一选择,把群众方便不方便、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受益不受益作为廉政建设的总体目标,成功构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发展环境,让“老虎苍蝇”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让为民务实清廉不断发扬光大,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能经得起任何大风大浪的严峻考验。
党员干部偏离为民务实清廉,党群就会变成油水关系。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为民务实清廉”则是贯彻群众路线的生命线,执行群众路线的保障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总体保持了血肉联系。但是,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有些党员干部说的是官话套话,与群众唠不到一块;做的是表面文章,与群众联不到一块;爱的是“政绩工程”,与群众干不到一块;求的是个人享乐,与群众走不到一块;好的是高档名牌,与群众想不到一块,脱离群众的种种表现,正在把一些地方和单位党群鱼水相亲的紧密联系,变成油水不溶的漂浮关系,动摇着党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党员干部背离为民务实清廉,党群可能变成水火关系。人民群众是水,党是舟,党群关系决定载舟覆舟。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靠的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党群鱼水相亲。多数党员干部牢记公仆身份,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为群众办了大量好事实事。但是,党员干部中确实滋生了数量不可忽视的“老虎、苍蝇”,他们铺张浪费、挥霍无度,生活奢华、骄奢淫逸,设置壁垒、与民争利,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走到了为民务实清廉的反面。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包括城管执法引发的群体事件启示我们: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形同导火索,落在社会复杂因素的干柴上,极易引发群体事件和暴力事件;党员干部及其领导下的部门和单位,如果背离为民务实清廉,就可能把那里鱼水相亲的党群关系,变成互相冲突的水火关系。
党员干部观念影响工作作风。
坚持群众路线,关键是坚定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始终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刻不忘“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强调:“既要解决实际问题,更要解决思想问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适应世情、国情、党情复杂深刻的历史变化,党员干部今天坚持群众路线,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正确理解党的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基石。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有些党员干部思想上把部门局部利益、地方保护利益、上级意志利益当作党的利益,割裂党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替党说话还是替群众说话”的雷人质问,典型的反映了党群关系、党群利益方面的错误认识,成为一些地方和单位建设为民务实清廉作风的思想障碍。党的利益与群众利益的高度统一,是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内在基础,在这一点上认识模糊,忘记权从哪里来,利益为谁谋,就会在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树起隔离墙,形成隔离带。克服党群利益关系上的模糊认识,才能深刻理解“一切为了群众”的本质,把群众路线走到基层群众的心坎上。
正确处理权力威力与人格魅力的关系。权力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授权基础。但是,有些党员干部过于迷信党政权力的威严,忽视人格魅力的影响,一级讲给一级听,一级命令一级干,很多工作停留在文件里和会议桌上。在基层工作时曾经说过:“要群众信任,绝不仅仅靠权力,更主要的是靠你的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靠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只有权力的权威,没有人格魅力支撑,缺乏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率先垂范,改革攻坚的任务目标就要落空。正确处理权力权威与人格魅力关系,才能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把群众路线落到改革攻坚的点子上。
正确对待上级要求与群众意愿的关系。下级服从上级是党的纪律之一,党政各级组织工作目标与群众根本利益完全一致,党员干部对上负责与对群众负责必然要求一致。但是,复杂的社会环境,多元的利益关系,多样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存在,难免导致上级要求与群众意愿矛盾现象。有些党员干部认为手中的权力来自上级任命,只对上级负责,不管群众利益:对上,阿谀奉承,惟命是从,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风气;对下,飞扬跋扈,打击压制,让群众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风气买单,不仅伤了群众的心,疏远了群众的感情,而且误了群众的事,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上级要求与群众意愿的关系,找准上级要求与群众意愿的结合点,才能把群众路线带到上下一致的新境界。
构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党的作风建设具有反复性、顽固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改革开放克难攻坚时期,同步构建起教育、制度、监督、惩处并举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才能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体目标。
教育提素质。群众路线教育需要两手硬:一手是为民务实清廉教育过硬,营造不想脱离群众的思想氛围。组织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净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风气,增强党员干部的人格魅力;一手抓工作能力培养,增长密切群众的过硬本领,提高处理人民内部利益关系、求同存异谋发展的协调能力;提高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上级意见与群众愿望相结合的沟通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运用信息网络、引导网络舆情、维护和谐稳定的处置能力。通过教育培训,建设优良作风武装、人格魅力保障、工作能力支撑、现代信息手段相结合的党员干部队伍,增强坚持群众路线的组织基础。
监督强制约。发扬为民务实清廉作风,一靠党员干部自律,积极主动地投身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二靠加强监督,增强他律的力度和效果。加强党内监督,强化上级对下级、纪检机关对干部的效能监督和廉政监督;完善体制监督,强化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机关依法监督;支持社会监督,鼓励工会等群众团体发挥监督职能,接受群众监督,支持、拓宽媒体监督渠道,完善让党员干部不敢脱离群众的制约基础。
制度促规范。党在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方面,已经建立比较系统的制度规定。全面改革攻坚的新形势,群众路线教育的新经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完善党员干部选拔任用等已有的制度,创新民主生活会等制度的运行机制,废止不适用的制度,结合工作需要制定保障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厉行节约的新制度,堵塞制度漏洞,健全制度规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创新坚持群众路线的体制机制基础。
惩处保纯洁。党内四风,已经成为遮蔽群众路线光芒的“云雾霾”。腐败现象,“老虎苍蝇”,更是败坏党群血肉联系的“隔离墙”。扫除“四风”与打“老虎苍蝇”并举,严究四风,优化党的作风,严惩腐败分子,净化党的肌体,做到风必正,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强化依法治国的法治基础。
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优质13篇)篇十一
今年寒假,我校的老师利用放假的机会,集中充电,学习了《道德经》的后半部。
我们知道《道德经》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经》,下部《德经》。下面我就自己学习的体会,谈谈认识。
上部主要讲道,道就是天道,就是宇宙中的自然规律。下部则主要讲人之道,也就是人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在下部德经上。鲁迅云:“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对待老子这部经典里的思想我们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对我们的当政者的执政,个人的修养乃至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都有很高的指导及教育意义。
下面我就我们这三天来学的德经谈谈自己的看法。第六十三章说:“天下之难,比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四章中说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就是说要想完成一件事必须从容易的地方做起,从细小处开始。从基础做起。就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来说,我们的备学生,备教材,备多媒体;关心学生的心里、生活、学习。对其嘘寒向暖,万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你看似无为,其实达到了无不为。比如这次家长会的成功,收学费的成功,无不是从做小事而最终做成了大事。(我们班43人,除一人免费外,其余全部缴齐)。
第四十章中谈到:“上士闻道,勤而创之;中士闻道,先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意思是说“上士听了道,勤奋的实行;中士听了道,半信半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道由于其玄妙,不被一般人所理解,所以不被嘲笑,反而就不够格称为道。结合我们目前的教学情况:目前的道到就是课改。课改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小孩要哄,老头要请”就是这个道理。课改不就是想办法哄着学生学习吗?我们的课改,到杜郎口,铜都,永威,山东,推进改革。校长就是要让我们知道,课改道路上并不是我们汇贤一家孤军奋战,还有许多兄弟学校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学习老子就是说两千年前的老子早给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指明了道路,我们要见定课改信念。目前我们的班级学生自治,学生对子互学。教师的前置研究、学生展示、学生上课、给学生过生日,给学生出书。无不是遵循教学教育的道。按这个德办事,事实我们走对了。这几年我们汇贤人就做了一件事:课改、课改、还是课改。
当然,老子还有其他的思想,比如做人要谦卑、以德抱怨、反对暴政、人贵有自知之明、勤政爱民、不扰民、不争名夺利、待人诚信、大国之间互相尊重,对我们处事都有借鉴之处,不过也存在一些糟粕,比如他的愚民思想,希望邻邦相望,鸡犬相闻至死不相往来,我们要抛弃。
总之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处处看似无为,其实有为,按照自己的德去有为。“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事情在没有发生时处理它,要在形势还没有发生动乱时治理它。“未雨绸缪,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时刻观察学生思想动向,我们就好化被动为主动,把问题解决的更游刃有余。
由于时间关系,我到此为止,谢谢,如有不足之处,请原谅!
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优质13篇)篇十二
读完了,灰灰,我承认最后一部分读得有些了草。
从窗户望出去,田野一片葱茏,纷繁复杂各种绿交织在一起,秋庄稼长势良好,开始秋收了。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经第二章也有类似的句子,‘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大致都表示道与德的本质是顺其自然,不过分控制的意思。书中常见老子的训诫是使百姓无知、无欲、不争,智者无为,统治者希言,则天下无不治。百姓吃饱肚子,身体强健,安心工作生活,即能收获一片祥和。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控制住欲望闸门,不用过分辛苦的劳作也能平静生活。一旦打开成就了纷繁俗务,就可能一辈子不得安宁。能敏锐的体察细微处,才叫做‘明’,能固守住柔弱,才叫‘强’,才能自强不息。道经部分也有类似的句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至柔有什么?感情?水?它柔软且无形,却能穿透至坚。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行走在人生路上唯一担心的是怕误入歧途,即使大道已经很平坦,人却仍旧喜欢走邪道。说到底还是为个‘贪’字,走邪道的人最后总会给自己弄上一堆不得已的理由,我看《案发现场》的时候,每集的凶手破案后都会这样妄图打开一个缺口,从法网从人情中讨得一丝怜悯同情,我说这样的人就还不如那些叫嚣着‘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坏蛋来得爽快,成者为王败者寇,愿赌就得服输,做为一个健全人,从开始那点欲望,就该做好成败得失的准备,否则你就乖乖地过老子规划的人生,无知无欲无为,英雄枭雄都得成不骄败不馁,笑对人生直面江湖。你知道,我在说谁!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善于建树的不会被拔除,善于抱持的不会脱落,能守住这道理就香火不断。建行央视广告语,守诚者实,为公者益,求变者通,善建者行。不知此善建者是否彼善建者,我的理解是有所建树有建设性功能,并有所秉持有一定固守理念的,就不会轻易放弃或动摇,这样才能有所做为,才能不断被传承,也就不会被时代的车轮所抛弃。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从一个环境对照旁的,出发点不同,观念不同,感受到的就会不同。小舞和芳都是和我不同的人,有定居外国的,有长期过飞人生活的,从她们眼中有对比有俯视,因为她们见多识广,以前我是有不理解,当看到‘以邦观邦’这句,我才释然,她们的生活经历使她们已经成为要成为也希望成为的人了,这句就有一个角度问题,以自己国家之德观察别的国家,这样理解就客观一些,也就能处之泰然了。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达到道的境界的人是超越了亲疏、利害、贵贱范畴的人,也就能一视同仁,都是独立个体,自然地生活和工作,我觉着这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坦荡荡好像,也好!这就相应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顺其自然。读到这,觉着这是我的套路,却真的不适合推广,天生冷淡和天生热情的,秉持的理念必是不同的,争执不得,各行其道就好。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禁令越多,百姓越穷;民间武器越多,国家越乱;民间奇巧淫技越多,邪恶怪事越多;法令越严,盗贼不断。有关禁令老子没想到今天环保问题、空气质量问题的严重性,9.12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与公众见面,京津冀地区到20xx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要下降25%,作为身居重灾区河北的人是有多么欢欣鼓舞哇!优化空气质量是利国利民又迫在眉睫的大事,相对来说,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有所得必有所失呵!有关武器,不得不提美国喊了多年的‘控枪’,各类枪击案看得人毛骨悚然无比痛心,而屡次对凶手施以精神心理疾患的托辞,貌似也难圆其说难脱其责。提到民间‘奇巧淫技’,当然会想到三聚氰氨、苏丹红、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这个时代聪明人太多,而聪明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竟然意识不到自己也是消费者?骗来骗去终究也会骗自己。“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百姓健康和幸福,国家稳定和民族强盛,如果这些聪明人把目光放远,把小聪明变成大聪明,未必不能赚大钱。
治大国,若烹小鲜。我喜欢这句,有四两拨千斤的气势,读着爽口,看着新奇。治大国我不懂,煎小鱼儿我会!火候掌握好,油不能太少不能太凉,一锅儿的量不能太多,以小鱼儿下锅摆得平整刚好,煎小鱼儿最忌讳勤翻动,尤其是刚开始。这样煎出的小鱼儿鲜香酥脆,口感好卖相好,好吧!吃货果断表示,饿了。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德经很多句子重复了道经。这篇话锋一转又抒发怀才不遇的忧郁情绪。老子说,我的理念很简单,也很容易施行呵?!它有宗旨有依据,为什么就没人能懂我呢?唉!理解我的人太少,能取法于我的就更难得了呵!我就穿着这粗布衣裳,把我的理念带进坟墓去吧!我大概可以想见他一筹莫展,一脑门儿官司仰天长叹的悲愤场景。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就好;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以为自己已经都知道了,这就是毛病。话说,我的毛病是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越读越苦恼自己还有更多不知道的,这就很遗憾很茫然了,学海无涯苦作舟呵。我记得小时候村南有片沙土地,种着大片的防风杨树林,那可是我和小伙伴的秘密花园,树底下长着一种我们叫甜根的草(禾本科植物中草药白茅,凉血止血清热利尿)那时候物质匮乏,那就是随手拈得来的美味零食,甜根儿的根儿甘甜多汁,它们的根儿在地下串连,拔起来就扯出去好远好远,节上长芽窜出地面,就又长叶开出芦花。读书很像小时候扯甜根儿,捯呵捯呵,有营养的甜根儿和硌牙的沙土就一块儿送进嘴里了,嘿嘿,不过还是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百姓不害怕统治者的高压,那就危险了。说明什么?阶级矛盾尖锐化,关系僵化明显对立了,公仆就该为人民服务,忘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危机就临近了。更有甚者,本来就来自百姓中间,一旦被人民赋予权利,就飘飘然不知所以,做些违法乱纪以权谋私的勾当。只要不搅扰百姓安居,不阻塞百姓生计,百姓是不会厌恶统治者的。不由联想到城管。近年来城管与小贩的问题,给政府遭成多大的负面影响呵。城市规划市容市貌政绩固然重要,但‘堵’绝不是最有效的治理方式,大力疏导,使小贩能合理合法的经营谋生才是正道。瞧全国人民眼中的执法者是什么形象什么素质,时不时就因此而激起民愤。造成今天的局面,有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有部分城管队员的责任,希望高效快速地扭转这种对立关系呵。电视中明晃晃的镜头照射下,联合执法活动中大腹便便的领导一脸横肉地怒吼斥责一脸无辜的倒霉蛋,实在看不下去,你以为你是正义的化身奥特曼打小怪兽哪?!请文明执法好吧!有自知知明,自重自律自爱是每个公民都该遵循的准则。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总是以兵力逞强者早晚会被消灭,树成材木质坚硬就必然会被折断。强大的处在下位,柔弱的反而处在上位。这几句不合时宜呵。兵强者屹立于世界之林呼风唤雨,柔弱者仰人鼻息受胯下之辱。我不知道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暂时性的状况,总之这几句眼下就不符合时局。
通篇读下来,有符合口味的观点,也有令人疑惑,不能苟同的,总之收获颇丰。当然经典不是一遍就能读得懂的,说不好哪天兴致来了,就会再重新翻阅,好书的魅力不正在于此么......
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优质13篇)篇十三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我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我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我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我。可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我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提高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就应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3)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可是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十分名。”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舒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十分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十分强的科学性,这对此刻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忙,为之后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并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老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我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我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我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我。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提高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就应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我和取得最终的成功,仅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