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县乡村旅游扶贫调研报告篇一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田园风光和农业农事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近年来,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亲近自然、陶冶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和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加上过去宣传促销不够和受开发条件所限,使得了解和来我们旅游的客人并不是很多,然而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就充分说明发展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在开发价值和潜在客源市场。由于我们缺乏知名度较高的旅游企业,没能够把知名度打出去,以至于旅游方面没有做得很有特色。就我看来乡村旅游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当今的经济形式也强烈的呼吁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将县的旅游市场做大做强。
一、旅游发展的优势、现状与差距
我认为,我县发展旅游业优势突出。我们也看到,乡村旅游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
1、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部,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是赣粤湘三省交界处保存完好、融山水为一体的生态功能区;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是典型的老区、山区、库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享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素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全县通行客家话,拥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和风情。县面积不大,只有1543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0万人,但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79.8%,空气质量也稳定在1级,江是长江流域保持最好的水系之一。便捷的交通将为县乡村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治安指数高,百姓淳朴好客。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环境优美,境内山奇水秀,风光旖旎,是大京九沿线赣南西部地带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我县拥有国家一级景点4处,二级景点12处,三级景点31处,四级景点55处,五级景点60多处。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两个,即五指峰国家级森林公园、陡水湖国家森林公园。从资源看:休闲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我县发展休闲产业已具备适合发展休闲旅游的条件。
3、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我们除了拥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国家级桂冠,还有闻名全国的陡水湖和后来国家又相继在江上建成的罗边、龙潭等发电站,形成的一线穿五珠、一江连五湖壮美景观。与此同时,我县广大农村生态良好的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的乡野村落、风格独具的客家农家小院,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风格独特的农家饮食、热情好客的客家朋友。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为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商机。
4、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民风是打造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众所周知,我们赣州地区除了拥有具有红色革命文化,还有着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是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1、认识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旅游只是风景名胜区的事,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再就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认识,出现了建筑城市化、活动简单化等趋向。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我区广大农村道路条件并不理想;景点建设、环境打造等总体上讲还比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相对于那些成功的乡村旅游县的范例,我们缺少的是市场的宣传力度,本地缺少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公司,我们也缺少与外地知名旅游公司的相互合作。
二、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与工作业绩
如前所述,我县完全有条件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并发展成为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乡村旅游强区。为此,,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构想,决定把旅游业作为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支柱产业来抓,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当年建设了旅游商贸城,邀请中科院地理所编制完成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xx年成立首家旅行社-五指峰旅行社;引进外商开发力源山庄;举办了秋之韵旅游周活动;编制完成五指峰、陡水湖、仙人湖详细控制性规划。20xx年成立了陡水湖景区船运公司;引进新余、千岛湖的客商在陡水湖开发民俗风情苑、鬼城等旅游项目。20xx、20xx年五指峰、陡水湖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这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20xx年引进深圳安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开发旅游产业,县委、县政府提出:依托大项目带动整体开发,以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带动综合开发,以核心景区建设带动梯度开发。开始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有带动性的项目建设。20xx年县首家四星级酒店建成开业;成功承办了全国第三届生态旅游论坛。20xx年成功入选中国生态旅游大县66强,同时又喜获中国最具魅力的生态旅游大县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旅游大县两项大奖。20xx年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国石艺之乡,成功举办首届陡水湖金秋赏枫节。20xx年被评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成功承办赣州市第三届生态旅游文化节,县首家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度假村一期项目建成并开业,陡水湖景区旅游专线建成并通车。骄人的工作业绩昭示着的旅游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发展目标及定
未来将发展成赣州新区,是赣州主城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可按照魅力乡村,生态产业,休闲观光的总体定位,重点发展特色乡镇:梅水乡;利用我县两茶一苗(犹石嶂万亩茶叶基地、合溪万亩油茶基地)特色种植优势,洁净水质的水产养殖优势,充分挖掘美食资源、民俗资源,并在沿高速出口,县城至陡水湖旅游公路建设开办特色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主要建设三个现代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区:梅水乡洋田葡萄基地和农博园;梅水园村生态茶园乡村旅游示范点;社溪镇沙塅桂花苗木园。将我县建设成为赣州规模最大,特色最突出的泛乡村旅游区域,成为我省乡村旅游首选目的地之一。
2.乡村旅游点(村)建设措施
(一)扶持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
对于新获评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农家旅馆、饭馆,县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提倡在乡村旅游点进行公务接待。
积极鼓励单位在乡村旅游点或农家乐进行公务接待,县属各单位、各乡镇的公务接待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排在乡村旅游点。
(三)给予税费优惠政策。
对农家乐办理证照等方面政策性收费要依法依规给予减免,对新开办的农家乐2年内除上级明文规定的税费以外,地方实际所得实行先征后返的办法进行奖励。凡新开办的农家乐必须符合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同时报县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审核认定后,方可享受税费优惠政策。
(四)强化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强化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由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旅游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每年定期举办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班,并组织学员外出参观学习。
(五)健全乡村旅游管理基层组织。
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基层组织,县财政给予一定办公经费补助。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村,应建立乡村旅游协会,承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协会会长,经民主选举可以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或有较大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乡村旅游经营业主担任。乡村旅游协会的设立,应报当地乡镇政府同意,经有关部门审核后,依法登记,并纳入县旅游部门的行业管理。
(六)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对纳入统一规划的农家乐经营业主、金融机构优先安排三户联保惠农贷款,贷款主要用于相关设施建设、房屋装修、环境美化、果园开发等乡村旅游点开发。每年整合上级相关贴息资金安排50万元,用于扶持个体业主或外来客商从事乡村旅游资金开发的贷款需要。
(七)强化乡村旅游规划管理
县乡村旅游重点区域由县人民政府组织规划策划,规划策划经费由县财政安排。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实施经营乡村旅游项目须执行规划策划的相关内容,县旅游局负责规划策划内容监督落实。
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是我县已经确立的发展方针,可以说,这十二字方针精确地把握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三个纬度。要真正实现旅游兴县,只有将旅游当作一个产业来打造,才能拉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真正达到旅游兴县的目标。崭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旅游业定将取得更好的业绩!衷心希望全县30万儿女齐心协力,奋发图强,在我县领导的带领下,向即将到来的20xx交出一份满意的新年答卷!
县乡村旅游扶贫调研报告篇二
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增加新的动力。通过对**乡乡村旅游的研究,分析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找出制约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潜在动力,针对性的就如何借助县委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园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推动**乡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一、**乡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和现状
(一)**乡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1、交通和区位优势
**乡林果资源和林木资源相当丰富,森林覆盖率71.2﹪,占全市第一,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尖宝山、平顶山等山体资源是**乡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载体。具有“北方桂林、塞外三峡”之美誉的蟠龙湖、清河两大水体资源是**乡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纽带。
(二)**乡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不断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步伐。始终坚持“开发两头带中间、统筹辐射促周边”的工作思路,以建设“清河谷生态休闲旅游园区”为定位,坚守“科学保护、重点开发、突出特色”的开发理念,充分利用生态和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旅游产品,催生了一系列以生态度假、景区休闲、民俗景观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
1、生态农家游
生态农家游以生态休闲山庄和精品采摘园为依托,形成集观光度假、采摘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旅游体验项目。生态休闲山庄的典型代表是省级生态旅游五星级乡村酒店塞北江南山庄。此外,依托生态农业、山场森林资源的绿色综合农业生态宝山山庄正在建设中,楠山休闲渡假山庄和悠然休闲度假山庄即将投入运营。太阳沟采摘园和塞北江南采摘园在20xx年完善多品种、多功能建设的基础上,将于20xx年继续打造“尖宝山百亩优质果园”、“掉子沟特色采摘园”两个精品采摘园建设。
2、景区休闲游
景区休闲游以蟠龙湖(潘家口水库)景区为依托,充分挖掘水库旅游资源,初步形成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接待体系。游碧波水库,赏湖光山色,吃地道农家饭,到清河口村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附近区域游客的首选。清河口村农家院也已集中连片,20xx年被承德市评为十大最具魅力的旅游乡村。
3、观光民俗游
20xx年继续推进极富民俗特色的**村新民居建设,年内完成50户新民居建设,使其形成民居景观;加快推进清河景观建设工程,年内在**段修建3道迎水坝,形成1.5公里的汇水面,沿宝清公路路沿两侧种植花卉,形成“一川清水,两岸锦绣”新景观;中远希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40万续建10个观光大棚在今年年底完工。
二、**乡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创新意识不到位,开发模式相对单一
乡村旅游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增长知识、增强体质等多种功能。但是目前**乡乡村旅游产品单一、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上,主要内容仍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春天赏花、秋天采果”等传统单一模式,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越来越少,加之缺乏一些大型的娱乐活动,这使得乡村旅游活动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难于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
旅游商品开发深度不够。目前,**乡所谓的旅游商品,还只是最初级的农业果实等,缺乏深加工、缺少新理念,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2、基础设施不到位,设施配套不健全
**乡是农业为主的乡镇,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乡村旅游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比较简陋,相当一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部分的农家院的客房、餐馆等食宿条件较差,以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主的配套设施,难以满足游客的需要。
此外,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尚不健全,众多游客带来的大量不可降解的废弃物质难免会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恶化。
3、服务接待水平不到位,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乡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为当地村民,多数未经过专业旅游培训,文化素质和旅游专业素质相对不高。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他们不仅难以准确揣摩旅游者的心理,提供使游客满意的旅游服务,甚至会与旅游者发生冲突,从而使游客的旅游质量大打折扣,有些时候游客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使乡村旅游的形象受到损害。
4、政策法规不到位,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旅游基本法“尚未出台,乡村旅游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政府行政部门的管理,经营者的经营,游客权利的保护均缺乏法律的依据。在管理体系、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建设上,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宽城县、**乡旅游协会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发挥出协会对乡村旅游市场的引导、规范和带动作用。致使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到位,也给本地区的旅游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三、**乡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乡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旅游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资源,形成全乡办旅游的局面。
针对**乡紧紧围绕蟠龙湖旅游经营开发的特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结合国家有关标准,制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并举的科学可行、简便易懂的**乡旅游评价标准。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制定全乡旅游接待证制度和乡村旅游经营户的考评、公示制度,保证经营户规范经营。切实发挥**乡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的组织引导作用,力促乡旅游协会尽早发挥作用。
2、投资多元,借力发展
积极探索多渠道融资办法,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一要政府投入。乡财政每年列出一定的专项经费,设立乡旅游经济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介等,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作用。二要市场化运作投入。市场化运作需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乡政府应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有形资源和特许经营权、政策等无形资源变成旅游经济发展的资本来运行,制定政策,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旅游经济发展。三要积极对上争取投入。千方百计争取旅游发展政策性资金,争取水利、交通,包括公路“村村通”工程、扶贫等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与发展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增加投入。
3、配套完备,保护环境
县乡村旅游扶贫调研报告篇三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化,创新发展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必然要求,而乡村旅游扶贫就是扶贫开发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8月26日至27日,xxxx县政协第十三界委员会农经界别组赴兴隆考察调研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通过对三桥滨州移民新村、兴隆玫瑰农庄和卡麂坪传统古村落民居保护的考察调研,对我县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旨在探讨乡村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扶贫已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理清扶贫攻坚思路,增添扶贫攻坚措施,实施新一轮精准扶贫,已成为各级政府使命崇高的艰巨任务。
贫困地区是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域,更是扶贫重点投入的地区。乡村旅游扶贫丰富了扶贫开发的形式内容,提升了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是调整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手段,自然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是资源优势的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其本质都是为了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是促进贫困地区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助力。
一、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xxxx县通过实施特色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扶贫支柱产业。一是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目前新建龙桥、长安、太和、云雾民族风情街,板壁房,保存浓郁川东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观,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基地的形象和档次。新建三桥、龙桥、蜀鄂、杉木等扶贫移民旅游新村,与绿树花草相映衬,与景区景观相辉映。农户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商贸和后勤服务,实现安居乐业、经济增收。二是建设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培育餐馆、宾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业。制定出台《xxxx县乡村旅游农家乐补助标准及验收办法》,搭建贫困地区创业协会和小额信贷金融服务平台,采取政策扶持、信贷、借款贴息等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鼓励引导发展。已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农家乐1000家,总床位1个,餐位15680个,接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贫困群众2000余人。致力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旅游景区知识、乡村旅游扶贫营销、农家乐服务规范、农家乐基本厨艺等专项培训30余期,培训从业人员1.2万人次,大大提高了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电子商务村,增强景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发展。三是壮大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围绕“示范带全域、旅游促产业、产业辅旅游”的思路,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发展“养生休闲”农业特色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园、规模化生态养殖。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本土企业,围绕乡村旅游要素,扶持、引导农业产业企业发展。鑫桥特色种植、云龙牧业生态养殖等龙头企业逐步成长,与之相应的就业群体、服务团体正在形成,走上致富之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立足资源、市场和乡村旅游发展,谋划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布局,支持、引导实施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红豆杉生态原料林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4.1万亩,繁育红豆杉种苗7000多万株。带动5000余户农户种植红豆杉,近200农户实现年收入超万元;发展脐橙30万亩,油橄榄6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大力发展四季特色小水果15万亩,满饱游客眼福和口福,带动成片农户致富。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建成兴隆扶贫观光园、鹤峰油桃基地、江南脐橙观光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新增产值1亿元,户平增收2万元。四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发掘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凸显三国文化、诗城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积极培育壮大巩义美术产业群,开发名优特产品、绿色食品、传统工艺品,以及民风民俗手工制品和民族饰品等旅游产品。五是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了聚龙观光园等2个3a景区、铭阳等3个2a景区、回龙和杉木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乡村旅游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发展缺乏共识联动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相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两种完全不同的产业的结合,有一个探索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发展共识,主要表现为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作用、乡村旅游与巩固农村经济地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乡村旅游扶贫思路不明确,理念不清楚,引导不给力;乡村旅游扶贫很大程度处于扶贫部门自说自唱的阶段,宣传推荐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得到凸显;公安特种行业管理,文化、工商、税务、旅游、卫生、防疫等部门管理服务还没有跟进,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还没形成。
(二)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受扶贫项目资金投资周期的约束和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形成的多是“几间房,几张床,天热歇个凉”的低端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深沉,已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产品缺乏市场分析,同质化现象突出。季节性强、效益不佳;开发方式粗放,急功近利、模式单一,文化内涵单薄,无法形成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三)发展环境急需改善提升
贫困村多处边远高寒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往往是对外交通条件是最差的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必须改善和提升道路等级、用电保障、饮水安全、环境整治等环境条件。
(四)服务管理缺乏规章规范
一是制度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由于跨多种行业,缺乏法律法规支撑,管理服务职责模糊不清,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二是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有经营行为,就有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在经营过程中,主顾摩擦、食物中毒等大小纠纷都有可能发生。由于条件限制,乡、村、户处理纠纷的能力已很不适应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需要。三是人员素质低。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扶贫操作中,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或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本土农民,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五)乡村旅游扶贫“扶强不扶弱”
由于贫困户多数是经济、能力、条件多种致贫原因叠加的结果,住房条件、个人能力、经济收入大多不符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所必备的要素,所以乡村旅游扶贫的扶贫性也在一定程度饱受社会争议和质疑。由于乡村旅游投入大,点多面广,贫困户大多和旅游扶贫政策沾不上边。
三、乡村旅游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形成乡村旅游扶贫共识
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形成乡村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战略的共同意识。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是推进扶贫开发、创新扶贫模式及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这一重大意义。
(二)科学规划,强化规划操作性严肃性
一是科学规划。把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项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来策划规划。要站在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县人大通过的《关于加快xxxx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为指针,与白帝城—瞿塘峡和天坑地缝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xx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纲要等相衔接,突出扶贫特色和可持续性、可操作性,高起点、高规格制定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明确主题。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应该坚持丰富文化内涵、突出区域特色、培育品牌精品的基本方略,全力打造城市人群最关注的以文化、生态和健康为主题的扶贫品牌。三是注重规划的严肃性。乡村旅游扶贫总体规划,必须对全县的乡村旅游扶贫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在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规划执行的刚性原则,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延续性。
(三)突出主题,打造乡村旅游扶贫品牌
立足生态涵养发展,重点突出“生态休闲、健康人生”主题,提升乡村旅游扶贫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按照不同区位优势和客源市场,利用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等优势资源,开发避暑、健身、漂流、农事体验等旅游产品,形成比较全面的产业布局。要以“保护资源环境、荫泽子孙后代”主题。加强对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有选择地保留、有重点地保护、有计划地修缮古村寨、古民居和文物古迹。乡村旅游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拓乡村旅游扶贫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在重点旅游线路和景区(点),设立乡村旅游扶贫宣传推介窗口。利用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节庆媒介,宣传推介乡村旅游扶贫目的地。加快乡村旅游扶贫管理系统建设,积极开展网络营销,网络预定等旅游在线服务,指导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扶贫示范户建立网上预订系统,提高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四)整合资源,夯实乡村旅游扶贫基础
一是加大财政扶贫的引导性投入力度。设置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重点向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倾斜;按照渠道顺畅、方向不变、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农民新村建设、民族发展、道路通畅、饮水安全、用电保障、环境整治等行业部门资金。二是拓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融资渠道。鼓励县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购买、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三是鼓励和支持项目区农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资金、技术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富有活力的旅游服务经济实体,创新“公司+农户”、“公司+协会”等扶贫开发方式,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五)规范管理,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管理体系。把乡村旅游扶贫纳入农村扶贫开发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粗放式管理”向“依法扶贫”规范管理转变升级。二是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申报审批、管理使用、检查验收等制度,明确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支持的对象和范围,建立扶贫、旅游、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管理服务联席制度。三是走专业合作化道路。以村为单位成立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发挥其在市场开拓、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价格管理、投诉处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合作社+示范户”的模式,实行标识标牌、星级评定、收费标准、客源分配等“四统一”规范运行管理。四是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整合旅游、人力资源、教育、文化等培训资源,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人才的整体素质。
(六)创新机制,实现扶贫效益最大化
一是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方式。对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在享受乡村旅游普惠政策的同时,可以享受d级危房改造、宅基地复垦、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地灾救助、三峡库区移民等政策的叠加扶持。还可以享受扶贫的信贷贴息、低息和无息借款等特殊政策;由企业开发的旅游景区,政府给予相关扶持政策时,将扶贫责任捆绑给企业。企业必须履行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收购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门票收入提成用于贫困户扶危济困、社保扶贫补助、经济发展扶持等扶贫义务。建立乡村旅游扶贫互助组织,探索无偿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机制,实现循环使用、滚动发展。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乡村旅游扶贫资源集体所有、村民共享。通过制定村规民约、乡村旅游扶贫互助组织等方式明确并公示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利润分配、项目受益农户等重大事项,使乡村旅游扶贫成果真正惠及贫困农户。三是建立扶贫项目成果巩固机制。加强扶贫项目后续管护指导工作,建立“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管护机制,发挥扶贫项目效益。
总之,xxxx乡村旅游扶贫要立足生态涵养区发展“三步走”战略,以“建设长江三峡国际休闲度假中心”总体目标,以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和天坑地缝景区为依托,以产业化拓展为平台,以发挥乡村自然生态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走特色化、规范化、品牌化和可持续一体化的道路。
县乡村旅游扶贫调研报告篇四
北京市乡村旅游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历经自发发展、数量扩张、规范发展和品质提升四个阶段。目前,北京市乡村旅游呈现快速发展与品质提升并进的局面,形成了由乡村景区、民俗旅游村、休闲度假村、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及乡村节事构成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但是,北京市乡村旅游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初级观光产品比重大、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产品布局单体化明显、产品标准体系不完整、产品营销方式较落后、乡村环境破坏较严重、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少。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加速推进北京市乡村旅游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的转变,构建乡村旅游的全新品牌、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北京市应积极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并通过制定《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系列标准规范各业态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北京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不少蜗居都市的现代人开始将目光转向具有清新田园风光和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乡村,北京的乡村旅游悄然兴起。这一时期北京市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是:旅游形式以郊区农村观光、学生郊游和农家乐为主;经营方式以农民自主经营为主;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服务设施极不完善;尚未出现与乡村旅游相关的规范、标准和制度,乡村旅游处于自发发展状态。
北京观光农业工作会议之后,作为观光农业的一种类型,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活动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北京市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到底,郊区已有10个区县开展了乡村旅游接待活动,乡村旅游接待户达到1520户。二是乡村旅游产品逐步丰富。北京郊区已形成食宿接待型、观光采摘型、特色餐饮型、休闲度假型和生态健身型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产品。三是经营理念亟待转变。乡村旅游经营者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特色、环境、服务等没有高度关注。四是经营方式趋向多元化。乡村旅游经营方式从农民自主经营逐渐转变为村集体经营、农户自主经营、政府主导经营、混合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
,北京政府制定和实施了推进北京郊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221行动计划”,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市乡村旅游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北京市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关标准逐步完善。为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市农委、旅游局会同市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乡村旅游评定标准(试行)和扶持政策。底,市旅游局同市发改委、市农委联合制定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市旅游局会同市农委在《北京郊区民俗旅游村(户)标准》(试行)的基础上,对《乡村民俗旅游村(户)等级划分与评定》进行立项,经过反复调研、专家论证,于4月30日通过北京市和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批准,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二是市场竞争逐步规范。由于相关标准的制定,这一时期的乡村旅游逐步走上“有序化发展”的道路。
为促进乡村旅游的结构优化与品质升级,北京市于推出了24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带动了全市乡村旅游的整体提升。这一时期北京市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标准规划。20,北京市旅游局完成了13条“一沟一品”的沟(带)地域乡村旅游规划。二是高视角审视。为促进北京市乡村旅游的升级换代,北京市旅游局完成了多个涉及乡村旅游的专项调研报告,如北京环城旅游乡村休闲度假带研究、北京郊区旅游用地需求与功能配置研究等,这些调研成果已经或将对北京乡村旅游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三是高质量建设。北京市规划建设了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旅游品质高、市场前景看好的旅游项目,乡村旅游逐步走上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传统意义上“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的乡村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市民对乡村旅游品牌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的要求。近年来通过不断培养,北京市已形成了由乡村景区、民俗旅游村、休闲度假村、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及乡村节事构成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北京乡村景区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目前,北京郊区共有144处a级景区,其中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42处、3a级景区30处、2a级景区50处、1a级景区20处。
从分布来看,乡村景区分布呈现北密南疏、西强东弱的特征。重自然景源的乡村景区近郊很少,中郊区集中,形成从北京正北方向延伸到西南方向的环形风景名胜区带;重人文景源的乡村景区近郊集中,以博物馆、游乐园为主,远郊以长城、陵寝、宗教文化景区为主。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怀柔和密云的自然景区数量排第一位,分别占总量的18%;延庆排第二,占总量的14%;房山、昌平排第三位,占总量的13%;通州的自然景区最少,占总量的1%。北京市重自然景源的乡村景区主要依托资源有三类:一是山脉资源。北京的山按城区的方位来说,分为北山和西山。北部为燕山山脉,层峦叠翠,自西向东直;二是水文资源;三是生物资源。
北京的人文资源的等级最高,影响最大。在郊区,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明十三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a级人文型景区在郊区的分布情况为:房山数量最高,占19%;昌平、密云、延庆、门头沟、通州、平谷、顺义、大兴分别占15%、14%、13%、13%、10%,5%、5%、3%、3%。北京市重人文景源的乡村景区主要依托资源有四类:一是长城资源;二是边贸古道资源;三是皇家陵寝;四是革命遗迹。
截至年底,北京市已有17000多个农户开展乡村旅游,市级民俗旅游村达到154个,民俗户8713户。全年共接待游客1613.5万,同比增长27.2%,实现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29.2%。北京市的民俗旅游村大致分为八种类型:国际风情型、创意产业型、品牌餐饮型、新村建设型、景区依托型、生态示范型、古村聚落型和民族文化型。
从分布来看,民俗旅游村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北部和西南部远郊区县,以怀柔、延庆、房山、昌平为主,近郊几乎没有,其它区域较少。民俗旅游村的地域分布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西南郊区沿河流分布,永定河、拒马河、清水河沿岸都是民俗村密集区;二是西部地区沿交通干线分布,北京通往周边地区的国道如108、109、110、111等国道沿线都是民俗村密集区;三是北部地区沿沟谷带分布,怀柔、平谷地区尤为明显。
国际风情型民俗旅游村是指具有浓郁的异域乡村风情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怀柔区慕田峪村、海淀区管家岭村等。国际风情型民俗旅游村以国外特有的民俗风情等为核心吸引物,突出对异域氛围的营造,带给游客对异域风情的真实体验,能满足大多数游客追求新、异的心理,并易形成与其它乡村旅游地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是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创新与补充。
创意产业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旅游产品的一类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通州区宋庄镇、昌平区下苑画家村等。创意产业型民俗旅游村把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业有效结合起来,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内容,提高了乡村旅游地的吸引力。
品牌餐饮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延庆县柳沟村、怀柔区杨树下村等。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该类民俗旅游村抓住了旅游者对特色餐饮细致追求的心理,从旅游者的“口”入手捕获其“心”,带动乡村旅游地声誉的.快速扩大和旅游者数量的迅猛增长,不仅能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促进农民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村容村貌的改善。
新农村建设型民俗旅游村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村镇,把村镇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从而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昌平区郑各庄村、平谷区玻璃台、将军关、挂甲峪和南宅等。新村建设型民俗旅游村把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对旅游功能的开发,实现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双赢,有利于农村环境的整体改善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是农村现代化和文明化进程中的历史性迈进。
景区依托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海淀区车耳营村、房山区十渡镇、房山区中英水村、怀柔区红螺寺村、昌平区瓦窑村、延庆县西大庄科村、密云县花园村等。景区依托型民俗旅游村以乡村旅游地周边景区的客源为主要客源,并依托这些景区发展旅游服务业,在完善景区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能实现乡村旅游接待户自身的致富,从而达到景区发展与自身发展双赢的结果。
生态示范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密云县石塘路村、昌平区郑各庄村、昌平区香堂村、昌平区羊台子村、延庆县秀水湾村等。生态示范民俗旅游村以生态环境为核心吸引物,发展乡村旅游业,满足游客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能够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
古村聚落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门头沟区爨底下村、门头沟灵水村、门头沟琉璃渠村、门头沟沿河城村、门头沟椴木沟村、昌平区长峪城村、延庆县岔道村、密云县遥桥峪古堡民俗村等。古村聚落型民俗旅游村以古村落的特色建筑与文化为核心吸引物,满足游客对古村历史与文化体验的需求,能够在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达到古村落建筑与文化保护的目的。
民族文化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怀柔区七道梁正白旗村、怀柔区项栅子正蓝旗村、怀柔区老西沟镶红旗村、大兴区巴园子村、昌平区西贯市村、密云县古北口河西村等。民族风情型民俗旅游村以乡村旅游地特有的民族风情为核心吸引物,突出对民族特色的挖掘和展现,将民族文化与旅游有效地结合起来,满足游客体验民族文化的需求,能达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旅游业发展等多重目标。
目前全市已形成100余处休闲度假村,主要的依托资源有生态农业、温泉、森林、旅游景区(点)、体育设施等。
从分布情况来看,北京的休闲度假村主要分布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和延庆等山区、半山区区县以及西北六环外侧的平原区和浅山区。休闲度假村的地域分布呈现两大特征:一是近郊平原地带受距离影响形成一个六环附近的度假环带,主要集中在通州和顺义地区;二是中远郊地区具有明显的“环水”情结,在各郊区分别围绕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十三陵水库、金海湖、红螺湖、永定河、拒马河、清水河形成了密集的度假村分布区,而具有一定人文景观或山地景观的地区分布尤为集中。
生态农业依托型休闲度假村大都采用前村后园,以园养村,以村促园的经营模式,其中90%以上的土地用于种植、养殖业,10%的土地用于休闲、娱乐、康体、会议、餐饮等设施的建设。其典型代表是朝阳区的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温泉依托型休闲度假村通过开发地热温泉,建成温泉疗养地、戏水池、游泳池等,使度假者通过温泉浴达到医疗、保健作用。北京郊区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温泉型度假村较多,如位于昌平区小汤山镇的御林汤泉度假村。
森林依托型休闲度假村即利用森林资源,在森林内或森林公园旁修建的度假村,游客可以在这里呼吸到城市里享受不到的新鲜空气。其典型代表是顺义区的北京绿色度假村。
景区依托型休闲度假村大都修建在旅游景点周围,游客白天可以领略风景区的秀丽风光,夜晚可以在度假村休息、娱乐。其典型代表是怀柔的神堂峪山野度假村。
体育设施依托型休闲度假村是以大型旅游设施如高尔夫球场、滑雪场、足球场、羽网球馆等为依托,进行配套设施开发的度假村,主要满足运动休闲的需求。其典型代表是丰台区大井体育公园休闲度假村、大兴区采育阳光休闲度假村。
旅游地产依托型休闲度假村以房地产开发为依托,大部分是具有异域风情的度假别墅群。其典型代表是密云的瑞海姆田园度假村。
除上述六种类型的休闲度假村外,北京市还有会议型休闲度假村,如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狩猎型休闲度假村,如北京天龙狩猎山庄;科普文化型休闲度假村,如地球村等。
依托特色农产品、农业高科技、牧场、水库等资源,北京郊区已建成各类观光农业园200余个。
从分布来看,各区县情况相差不大,顺义排第一位,占14%;昌平、怀柔、密云、门头沟居第二位,分别占10%;海淀、房山、大兴,分别占7%;朝阳、平谷、丰台分别占5%。北京市观光农业园的地域分布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市级农业观光农业园主要集中在近郊和中郊;二是近、中、远郊农业观光园项目各异。近郊地区的观光园以科研、观光、采摘、科普、康体为主,以“新技术、新品种、高科技、现代化”为主要特色,充分体现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中郊地区的观光园以采摘、娱乐为主。远郊地区的观光园通常依托其它景区存在,项目种类繁多。
农园观光型观光农业园是指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等为主,建立的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农业农园、市民农园或租赁农园等。其典型代表有朝阳区的朝来农艺园,昌平区小汤山的灿烂阳光少儿农庄、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等。
农园采摘型观光农业园利用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瓜园、花圃等,供游客入园观景、赏花、摘果,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得果(花)农生活和享受田园风光。其典型代表有怀柔区的乡间情趣园、门头沟区的瑞丰花果园和龙泉香杏园等。
养殖园体验型观光农业园通过饲养家禽、家畜、蜜蜂等,开发参与功能,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典型代表有顺义区的神农卉康蜂情园等。
渔场垂钓型观光农业园利用水库、池塘等水体开发垂钓、驾船、划艇、食水鲜和水上娱乐等内容的水域旅游活动。典型代表如怀柔虹鳟鱼养殖、垂钓点等。
生态科技展示型观光农业园利用生态示范区或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吸引游客,使他们在休闲中增长知识。典型代表有昌平区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
乡村浓厚的乡村气息为市民度过传统节日提供了绝好的背景,乡村因时因地打造的地方性节庆活动也是促使市民到乡村旅游的重要动力。目前,北京乡村节事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民俗型节事活动,如汤河川满族风情节等;另一类是创新型节事活动,如平谷国际桃花节等。目前北京市主要的乡村节事活动已达60余项。
民俗型乡村节事是以传统的乡村民俗节日、民俗活动、民俗文化及特殊物产为依托开发的一种乡村旅游产品。典型代表有怀柔区“敛巧饭”民俗风情节等。
创新型乡村节事是指依托各类乡村旅游资源,通过不同主题创新性开发的一类乡村旅游产品。典型代表有平谷国际桃花节等。
目前,北京市乡村旅游产品仍以初级观光产品为主,高级休闲旅游产品比重较小,这点在乡村景区和观光农业园两类产品中表现最为明显。从乡村景区来看,北京乡村景区呈现冷热不均的发展特点,大多数冷点景区的旅游活动形式仍是留在浅层面的走马观花式,未深入挖掘该景区所属地区的“地格”,缺乏参与性、休闲性、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从观光农业园来看,数量众多的观光农业园大都侧重观光产品的开发,而对游客迫切需求的教育、休闲、体验等旅游产品重视不够。
北京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倾向,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体现不足,这点在民俗旅游村、休闲度假村和乡村节事三类产品中表现最为明显。从民俗旅游村来看,目前北京市众多的民俗旅游村真正具有特色的少之又少。通常在一个小景区周围就布局多个民俗旅游村,各个民俗旅游村又未有自己的特色,纯属重复建设;从休闲度假村来看,休闲度假村在建设过程中大都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另外,休闲度假村市场竞争重点只是放在价格及改造升级上,仅仅靠提高档次进行竞争,未从产品特色等更高层面寻求突破,最终必将陷入恶性竞争的循环中去;从乡村节事来看,各区县的乡村节事从名称、内容、受众等方面都缺乏差异性,真正结合各地地域特色和文化开发的成功的节事活动十分鲜见。
北京市乡村旅游产品仍处在单打独斗的层面,产品多为单体化布局,严重影响了产品的体量和市场影响力。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各乡村旅游接待单位没有意识到联手经营、共拓市场的重要性;二是政府层面缺乏相关的促进政策和联动措施;三是受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各地不具备集群布局的条件。乡村旅游产品的单体化布局导致各地的重复建设、同质开发,造成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另外,还影响了大体量、高规格、高品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利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
目前,北京乡村旅游产品存在的同质化等问题都与产品标准体系不完整有关。北京市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视乡村旅游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如出台了《北京郊区民俗旅游村(户)标准》、《乡村民俗旅游村(户)等级划分与评定》等。但这些标准尚不能改变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品开发类型趋同、产品文化特色不足、产品布局单体化等诸多问题。北京市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经营不规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很多项目没有申办报告,没有经专家论证,没有一定的审批手续,自发、盲目发展;旅游项目尚未纳入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价格不合理,任意定价,价格过高,甚至有蒙客、宰客现象;经营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对旅游项目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制度等。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市场营销。目前,北京市乡村旅游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由于乡村旅游经营者资金有限,导致营销投入不足;二是由于政府层面缺乏合作,乡村旅游经营者缺乏联合营销意识,导致乡村旅游单体营销;三是由于乡村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乡村旅游经营者水平有限,导致乡村旅游营销方式缺乏创新;四是由于乡村旅游市场分析不足,营销手段单一,导致营销效益有限。
由于各地的重复建设和不合理开发,导致北京乡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以旅游度假村为例,很多旅游度假村全凭开发商个人的偏好进行设计,无论从环境保护,安全管理上,还是独特个性上都没有周全的考虑。而且,休闲度假村过度密集于景区周边及旅游道路沿线,严重影响了周围环境。另外,很多乡村旅游地在发展中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导致产品低层次开发,严重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
较之其他乡村旅游地,北京乡村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从发展乡村旅游的角度看,北京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仍有待升级完善。这不仅表现在郊区道路、郊区停车场、郊区照明设施、郊区环卫设施、郊区医疗救助设施、郊区邮电通信设施等公共设施方面,也表现在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的道路、停车场、餐饮设施、住宿设施、购物设施等旅游服务设施方面。
无论是开发乡村景区,还是发展乡村民俗接待、开办观光农业园、开发休闲度假村、举办乡村节事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投入资金,用于产品开发、宣传、人员保障等方面。但是,目前由于农民资金量有限,投融资渠道相对较窄,招商引资难度较大,政府支持力度有限等,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还比较缺乏,这也导致乡村旅游产品难以实现升级发展和集群布局。
为加速推进北京市乡村旅游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的转变,构建乡村旅游的全新品牌、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北京市应积极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并通过制定标准规范各业态发展。具体如下:
结合区县旅游资源特色,北京市可以开发八类乡村旅游新业态,分别是: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家、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
国际驿站(internationalhomestead)指以家庭(户)为基本旅游接待单位,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
采摘篱园(pickinggardens)是指能提供观赏和采摘特色蔬菜、果品或其他特色农作物等休闲活动的高新农业实验基地或种植基地,具有观赏、采摘、学习和科普等综合功能。
乡村酒店(ruralhotel)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
养生山吧(wellnessmountainbar)指依托山地资源,以绿色健康、修身养生为经营理念,从事颐养身心、健康休闲、舒适度假的活动场所。
休闲农庄(leisurefarm)是指占地100亩以上,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生态渔村(ecofishinghousehold)指依托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村容风貌和渔业特色产业,以“鱼、渔”和水体景观为主题旅游吸引物,可提供特色餐饮、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服务的乡村旅游接待场所。
山水人家(naturalvillagehousehold)指具有一定规模,以自然山水景观为资源实质、以游山玩水为代表活动,能够为游客提供集观光、娱乐、住宿、餐饮、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山水环境度假场所。
民族风苑(minoritynationalityculturalvillage)是指以少数民族建筑、服饰、风俗生活形式和宗教信仰与生产方式等为依托,集中展示少数民族风情,以提供少数民族风情体验为特色的旅游休闲娱乐综合接待场所。
为避免乡村旅游的同质化竞争,乡村旅游新业态也应当错位开发。结合各区县的旅游资源特色,近期:朝阳重点发展国际驿站;通州重点发展休闲农庄;房山重点打造养生山吧;大兴重点打造采摘篱园;昌平重点发展乡村酒店;密云重点打造生态渔家;怀柔重点打造民族风苑;延庆重点发展山水人家。远期:在各区县打造多种业态,丰富产品形式,提升产品档次,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
结合区县的新业态开发水平,北京应该通过打造乡村新业态集聚区,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和典型示范区的建设。如打造“朝阳区国际驿站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通州区休闲农庄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房山区养生山吧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大兴区采摘篱园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昌平区乡村酒店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密云县生态渔家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怀柔区采民族风苑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延庆县采摘篱园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等。另外,在远期可以结合区县发展实际打造多业态集聚区。
为便于京乡村旅游的整体品牌及其后期管理,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保护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建议北京市旅游局制定《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系列标准,推进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系列标准应包括由9个部分分别为《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第1部分:通则》、《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第2部分:国际驿站》、《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第3部分:采摘篱园》、《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第4部分:乡村酒店》、《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第5部分:养生山吧》、《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第6部分:休闲农庄》、《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第7部分:生态渔家》、《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第8部分:山水人家》、《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第9部分:民族风苑》。上述标准应从环境要求、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基础设施、安全要求、服务要求、社会贡献要求等方面对各业态做出具体规定。
北京市要不断创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方式,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新业态品牌营销,围绕新业态品牌打造设计营销活动,并实现营销理念、营销手段和营销主体的升级。营销理念升级要求乡村旅游新业态营销以“绿色”为核心,运用绿色营销手段,传播绿色理念,树立乡村旅游的绿色形象;营销手段升级表现为整合多种营销手段,打造全方位营销网络,通过口碑营销、网络营销、事件营销、关系营销、媒体宣传等各种营销方式让游客了解乡村旅游新业态,并运用广泛营销和重点营销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营销效果;营销主体升级表现为新业态的营销要实现行政和行业主管单位、乡村旅游企业、乡村旅游个体经营者等多主体的合作。
乡村环境的保护要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尊重生态,其文化展现必须传承乡土。因此,乡村旅游新业态产品必须强调“生态性”,要求其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保护乡村原生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农耕文化,实现开发与保护的有效结合。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做到三点:一是乡村新业态产品的开发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设计,并严重执行新业态标准;二是新业态产品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标准,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三是旅游局等行业管理部门必须做好监督,以保护乡村环境。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后劲的根本。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旅游局、发改委、财政局、交通委、农委等部门的联合,上述部门应该建立良好的工作协同机制,对乡村旅游地的道路、环卫设施、邮电通信设施、照明设施、污水排放系统、自来水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及燃气系统等进行规划、完善。各乡村旅游新业态接待单位也应按照标准进行建设,不断完善区域内的旅游接待设施,以保证乡村旅游的接待质量。
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需要强力的资金支持,为此需要不断拓宽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投融资渠道。一方面政府要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新业态产品开发、生态补偿、宣传促销等方面的投资;另一方面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引入社会资本,增加对乡村旅游新业态项目的投资。主要方式有三:一是吸引国际资本进入乡村旅游;二是充分运用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的资金;三是通过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外来投资者进入。五是政策优惠吸引大项目落地。
县乡村旅游扶贫调研报告篇五
旅游业作为当今发展最快、前景最广的新兴产业,集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于一身,不仅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硬实力的支柱产业,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增强软实力的重要力量,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旅游业,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县政协于20**年11月下旬,在冯兴钱副主席的率领下,就如何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我县城乡统筹发展,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然资源特色鲜明。xx县旅游资源独特,境内有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滨海-玉苍山”景区,同时还有石聚堂、燕窠硐、鲸头等多个县级风景区。金色沙滩、彩色岛礁、山巅石海、古老村寨,构成了苍南独有的自然旅游景观。
(二)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文化资源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灵魂。xx县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如金乡卫城和蒲壮所城的抗倭文化,五凤、腾垟的茶文化,矾山的矿石冶炼文化,玉苍山法云寺的宗教文化,岱岭、凤阳、莒溪等地的畲乡文化,朱程烈土故里、粟裕、刘英等抗日名将活动遗址的红色文化,还有唐桥宋塔、矴步、牌坊、状元坟、生态染坊、文物古迹等历史人文文化。此外民间民俗文化独特、农耕文明体验丰富多彩,如有太平龙、灵溪宫庙会、冥斋会、唱茶戏、拔五更、抬阁、马灯舞等民间民俗及捉小海鲜、踏水车、织布、做豆腐、捣年糕、采摘蔬果等农耕文明体验。
(三)生态农村建设成效明显。目前,我县已建成(或已通过生态镇现场核查)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市级生态乡镇1个以及县级以上生态村324个。特色农业发展讯速,如灵溪观美桃湖的农业观光园、马站农业园区等农业基地和观光园区建设初具规模;马站四季柚、炎亭梭子蟹、苍南翠龙茶等特色知名农产品声名远播;拥有中国四季柚之乡、中国蘑菇之乡等多张涉农“国字号”金名片。优美的环境和特色农业基地,为乡村休闲生态游、农业观光游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活动载体。
(四)乡村农家乐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县农家乐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截至到2012年底,农家乐累计总投资规模达4280万元,接待餐位数7840个,床位数258个。全县已发展农家乐旅游特色村5个,农家乐旅游特色点72个,2012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4856万元,游客购物收入108万元,直接从业人员745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效的推进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创业增收。
虽然我县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还存在对开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缺少科学的发展规划,农家乐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对民间民俗、农耕文明、抗倭文化、畲乡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挖掘和开发不深;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不够;乡村景点档次不高、分布较散、旅游服务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欠规范、发展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工作还需强力推进。
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地方传统文化发展,保护古民居、古村落等;有利于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山区群众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我县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初期,应按照科学发展理念,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举措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动乡村旅游上档次、高效益。
(一)加强部门协作,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各级乡镇政府应加大力度,将发展乡村旅游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加快发展。要发挥乡镇政府属地管理的主导作用,加强与交通、建设、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工商、宣传、广电、教育、文化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乡镇、部门协作联动的管理机制。
(二)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
要根据现有乡村旅游资源,制订出我县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和近期发展计划,合理布局乡村旅游景点和线路,明确全县乡村旅游的板块特色、项目重点和发展目标。要引入先进的乡村旅游文化理念和创意,结合美丽乡村打造、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房集聚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做好我县“国字号”涉农品牌资源文章,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渔)业旅游产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要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和村庄,策划好之后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全面突破。同时要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农户加强对乡村旅游商品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如金乡同春酒、本地笋干、席草制品、海鲜产品等开发经营,不断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增加乡村旅游附加值,为农民带来实惠。
(三)完善投入机制,拓展融资渠道。
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农村配套基础设施。要创新投融资体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尤其是要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应研究出台对乡村旅游提供信贷支持和资金支持的机构和个人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为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与信贷服务,以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和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普遍存在的资金支持不足的难题,最大限度地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例如,提供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旅游;通过财政贴息,鼓励金融机构为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提供小额贷款或低息贷款;通过再保险、风险贴息等方式,鼓励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机构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业保险业务,帮助农户和相关组织化解经营风险等等。
(四)加强综合管理,提升整体环境。
一要依据乡村旅游特点制定标准,规范管理。要把苍南实际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一套便于操作的“乡村旅游管理办法”,用来指导、规范和帮助农家乐经营者。按照现有的“示范”标准和“星级”标准加快经营户的提档升级,加强对游客权益保护,规范农家乐文明友好待客行为,以确保乡村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二要加强培训,提升综合服务素质。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知识、旅游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接待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特色景点导游员,提升游客对景点的内容感知度,促进对景点的宣传和推介。
三要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能够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设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要做好乡村景点间的绿道、慢行道的规划和建设,拓宽游玩项目,增加游客的游玩兴趣和滞留时间;要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统一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加大宣传力度,拓展乡村旅游市场。
一要多渠道推介旅游资源。要综合利用电视、网络及平面媒体等各种渠道,全方位的开展宣传。要创办乡村旅游节目,定期宣传苍南乡村美景,积极开展“苍南人游苍南”、“外地人游苍南”活动,进一步拓宽旅游市场,提高苍南在外的知名度。
二要以举办节庆活动为抓手,加大乡村旅游营销力度。要组织有关单位积极参加各种旅游交易展览会,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渔寮端午观海节和沙滩音乐会、玉苍山重阳登高节和炎亭海鲜美食节,四季柚、蕃茄、柑橘、五凤茶叶等农产品采摘节,做到以节兴旅,以旅促商,以商富民。
三要利用区位优势,开展精品联合,努力拓展乡村旅游市场。要围绕”浙闽边界山海生态游“的主题,加强区域联合,营造精品线路,继续主动与瓯南闽东二省六县(市)合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共创精品旅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