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

时间:2025-01-23 作者:XY字客

教学计划包括课程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些许帮助。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二

1、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怀疑—实验—公开验证。

2、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1、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2、理解伽利略怀疑思考的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这堂课,李老师要同同学们一起感受伽利略的伟大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齐读)。

(二)自读自悟:

1、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体会。

3)小结:

2、出示斜塔图片: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

3)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a)指名读。

b)所以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书,看看在做公开试验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处,师出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生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想,还可以用笔作个图示以帮助自己理解。

d)生说、师说(课件演示)。

e)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3、创设情境,自主阅读。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学生读书、交流。

5)生生对话。

6)生表演(点击课件,是范读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8)可适当初,你们是这么说的吗?(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9)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是的,伽利略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真让人叹服。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类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们小朋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联系材料:《动手做做看》)。

5、尾声:

正如《伽利略传》的作者布莱希特说的那样“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出示),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应该留在同学们人生的长河中。

6、老师建议:

创作一条格言勉励自己。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三

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

(一)单元导入,明确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就是:认准目标,不懈努力。我们来浏览一下本组内容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根据课前预习,请你简单地做个介绍。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多音字指导。着地、更正、的确、胆大妄为。

3、检查生字词。

4、范读课文。

(四)导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社会风气

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五)细读第三自然段,了解思考过程

1、我们来细读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

2、这里说的“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结论”指的是什么?

3、边演示边理解。

4、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体验一下怎样严谨地思考问题。

(六)品读四五六段,体会求实精神

1、一边读一边品味,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3、齐读伽利略得出的结论。

4、作者写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5、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七)对比欣赏,学习写法

伽利略的一生都在为探索科学真理而不懈努力着,期间经历着许许多多的磨难与艰辛,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伽利略的故事读读,你一定会被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所感动。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试验一慢一快。

自己试验公开试验速度与重量有关。

打破迷信献身科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四

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伽利略做试验证明了2000年前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十磅重的一定先着地。”这句话说错了。本单元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敢于向权威挑战,以及用认真的态度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人物的品质,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教学准备:

1、电子文稿,包括文中的重点段落文字及插图。

2、一段录相。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老师给大家带了一段影片。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些什么?

(设计意图:十七世纪离现在太遥远,课前的这一段影片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它,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个直观地了解。)。

[导入新课]。

1、由名言导入课文,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介绍的是一件什么事?

师:布鲁诺,这个诚实正直的学者,为了捍卫自己的学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让我不由得想了俄国著名思想家费奥多罗夫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电脑出示名言。)。

师:一起读。

师:可见,世界上任何一个重大的发明与发现都来之不易。今天,让我们走近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去了解他的一项重大发现。

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伽利略是怎样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生:课文写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提出了怀疑,结果他做实验证明了自己是对的。

生:伽利略做了很多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确说错了。

师:由此可见,伽利略得出这个结论容易吗?

生:很不容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此时孩子对课文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进入新课]。

结合重点段,感知人物形象。

1、提出疑问不容易。

师: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伽利略得出这个结论的不容易吧。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拿笔划划。

生:我从“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不容更改的真理”看出那时候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

师:只是相信吗?更准确点。

生:信奉。

师:这两个词有区别吗?相信,信奉。

生:相信只是相信,而信奉让我觉得人们很崇敬亚里士多德。

生:信奉是非常地相信,深信。

师:分析得多好,谁能把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任读出来。

生读课文。

(设计意图:对课文的理解,不能脱离了文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去读文章,力求读得到位,有感情,教师也应该在旁边多做鼓励,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由地发挥。)。

生:他们会说:“你是什么意思,难道想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师:他们只是说吗?

生:责备。

师:责备的语气该怎么读?

生读文。

师:面对人们的责备声,伽利略是不是就认同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呢?

生读课文。

(屏幕出示文章中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

师:自己读读这段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说自己的理解。

(演示课件:以红蓝两种不同颜色分别标示出伽利略分析得出的两个不同的结论。)。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两个结论竟然……。

生:完全相反。

师小结:伽利略承受着人们对他的指责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

板书:提出疑问不容易。

(设计意图:孩子们通过反复读书,咬文嚼字,感受到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这种信奉让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伽利略敢于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提出疑问是非常不容易的。)。

2、反复试验不容易。

师:课文里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他得出这个结论不容易。

生:“伽得略带着疑问……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从反复感受到他做了很多次试验,很不容易。

(设计意图:老师抓住学生对文中“反复”“总是”的理解,指导朗读,感受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求证不容易。在这里老师不做过多的讲解,只是鼓励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去体会伽利略对待科学的认真态度。)。

3、公开试验不容易。

生:我从“消息很快传开了……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师:能谈谈自己的体会吗?

生:我感受到人们在给他压力。

生:他们说伽利略“胆大妄为”说明他们不相信伽利略会是对的。

师:胆大妄为是什么意思?

生:胆大包天,就是胆子很大的意思。

师:胆子大是好事啊,联系课文,体会下“妄”字是什么意思?

生:胡乱的意思。

生:是说伽利略胆子大得胡作非为。

师:说得好,能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

师:你们还感受到什么?

生:人们在等着看笑话。等他失败了。

师:真好,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分角色读。

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看,这就是试验当天的情景,在塔下有那么多人围观。人们还会说些什么?

生:这个人真是太愚蠢了。

生:啊?他竟然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生:看他一会儿要怎么丢脸吧!

师:同学们,面对着人们这么多的批评与指责,伽利略还是坚持做公开试验,是多么不容易啊。

板书:公开试验不容易。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伽利略是顶着重重的压力进行这次公开试验的,他确实很有勇气。)。

4、学习试验结果部分。

师:公开试验照常进行了,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他左手拿着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右手拿一个一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铁球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示意学生继续读后面的句子。

师:人们惊呼什么?

生:啊,真不敢相信,结果会是这样。

生:伽利略说的话是对的。

生:太不可思议了,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师:伽利略顶着这么大的压力做试验,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

生:他想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

(屏幕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咱们一起读。

师: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不能盲目相信别人。有时候别人说的也不一定全都对的。

生:亚里士多德是个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全都对的,我们要相信科学。

板书:相信科学。

(设计意图:伽利略做试验并不是为了出名,我们得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目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伽利略做这个试验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了,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教师的主导作用此时就应该体现出来,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拓展小结]。

师:学完了课文,大家心中一定想对这位大科学家有更多的了解,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份课外阅读材料,大家读一读吧,读完了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读资料。

生:伽利略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为了科学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生:他确实是个有勇气的人,就是被抓到监狱里也要坚持正确的理论。

……。

师:我也想说,伽利略真不愧是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科学家们的故事让我们受益匪浅,老师还想推荐大家几本书,大家课后可以找来读一读,我们会走近并结识更多了不起的科学家。

(出示课件显示书名。)。

师:科学在不断地进步,示被探索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愿我们都能像科学家们那样,做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真理的人。

板书设计:

提出质疑。

来之不易    反复试验      相信科学相信真理。

公开试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五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三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简介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强调伟大、著名)。

3.出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提出读书要求:正确,流利。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学生字词。

三、初读感知。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收获。

3.引导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意大利伟大科学家()在青年时代敢于质疑权威,大胆进行(),以()的态度对待科学的故事。

伽利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了解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研读课文。

1.读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2.读第三自然段。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50秒钟)。

3.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疑问中的。

“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4.把两个不同的结论展示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

5.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认真求实的态度。)。

三、课堂小结。

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

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

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

(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是后者)。

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也会有错的”)。

4.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升华感情,体会写法。

1.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2.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勇敢质疑博学。

认真求证权威。

公开试验信奉。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通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这是哪里?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引出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深入探究。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实验牵扯到了两个主要人物,他们就是?外国人的名字比较拗口,我们再读一读他们的名字。

2、你们从课文中了解到关于这两个人物的哪些信息?

先说说伽利略。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伟大的科学家了吗?(25岁,年轻的数学教授)。

1、除了光看字面意思。

2、再联系上下文,这段话中那个句子能体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4、再请学生读这段话,读出把亚里士多德当作神一样的人物。(强调不容更改)。

5、课文中还有三个句子表现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请你划出这三个句子。

出示句子,你看又是问句又是感叹句,你能想象当时的人们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神态,怎样的动作,怎样的语气吗?请你任选其中一句揣摩改怎么读,等下站起来读的时候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责备,动作指着说,看好戏)。

这里面有个成语,胆大妄为,要理解好这个词语,要抓住哪个字?(胆子很大,胡非作为)。

6、不同语气的语言描写,会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刚才我们根据问句、感叹句就能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我们写人类的语言也要注意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

坚信科学,反对黑暗社会,坚持真理,板书:勇敢地追求真理。

8、课文要写勇敢的伽利略,为什么要费那么多笔墨写人们是有多信奉亚里士多德呢?通过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伽利略的嘲讽的描写,衬托出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这种写法就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以后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学习这种方法。

三、1、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什么理论产生疑问?

板书:产生疑问。

简单地来说就是?

2、产生疑问以后,那我们来看看伽利略怎么推断的呢?这段话很长,有几层意思?自由读着两层意思,等会儿老师考考你们。(1)、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2)、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回过头来看这段话,这么长的一段话却叙述得这么有条理,课文中用了很多什么词?这么长的一段话,用上关联词后就变得这么有顺序,有条理,严谨,下面我们来读一读,体会关联词的好处。

3、一个事实中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哈哈哈,亚里士多德完全错了。伽利略是这样说吗?书上是怎么写的呢?为什么要这样说?(这些只是伽利略的推断和猜测,没有验证过,不能妄下定论,可以看出伽利略做事严谨)。

4、那伽利略接下来怎么做呢?

反复试验(重复),试验环境、地点、天气。

在反复的探索研究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

板书。

严谨的科学态度。

板书:公开试验。

6、勇敢的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真理。这个时候,大家又议论开了,大家会怎么说呢?请你写一写,注意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人物的动作神态。

四、小结。

伽利略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该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七

我准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本课时教学进行系统设计,重视教学过程,努力把教学内容、设计理论和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定位融为一体,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可视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做出修正。

一、激qing导入新课。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伽俐略的故事?请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以课文为出发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可用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2、自由读课文,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尝试独立阅读理解。

3、质疑问难,集体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尝试,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对问题尝试解决。这既是学生应具有的品质,又是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不管学生提什么问题,也不管学生想回答谁提的问题,只要愿意回答,也不需要举手,直接站起来说就行。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有的问题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1)伽俐略提出疑问的根据是什么?(2)伽俐略是怎样想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是错的?这件事说明了什么?(3)"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还有的问题当堂解决不了,如: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工具书或上网查询,或向亲朋好友咨询,学生从这里学到一个学习方法:课内没有的知识要到课外去找,主动去解决问题。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多媒体出示重点句: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1、提问:读了这几句话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再集体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这种多向动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精心组织指导,讲究指导的内容、时机和方式。

集体讨论时,教师板书:

如果那么两个不同的结论怎么解释?

2、伽俐略用什么方法向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错的?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

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哪怕学生表达得不很准确。也不要再去从头到位的讲,只做引导启发即可。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实验时的情景怎样呢?自己找出有关内容。

请学生模仿伽俐略上讲台表演。学生手拿铁球,

踩在板凳上大声朗诵:"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同时按照要求去做,全体学生也会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教师相机引导:人们除了欢呼以外,会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教师注意引导和鼓励,使课堂气氛再一次活跃起来,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qing四溢。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4、多媒体出示句子: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讨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八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感受伽利略经过质疑和试验发现真理,并用公开试验揭示真理的过程,领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感受课文言语逻辑严谨、用词准确深刻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老师这里有两个铁球,一大一小。我们用它们来代表课文里提到的两个铁球:大的代表10磅重的铁球,小的代表1磅重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样?我们来看一下。(教室做两个球同时下落的实验,两个球同时落在讲桌桌面上)。

二、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在1590年,就在距今415年前的欧洲,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因为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三、导读第三自然段。

1、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那么关于这两个铁球怎样落地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段: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段话强调了什么?(强调了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指导朗读,把要强调的意思强调出来。

2、理解伽利略严谨的思维过程。

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说法毫不怀疑。可是又一位年近25岁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读了这句话之后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他先去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不对,然后又带着疑问做了许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

板书:怀疑——试验。

我们来品读这一段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试验的。我们先看看他思考的过程。

(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断)。

伽利略是怎么推导出这里的两个结论的`呢?

把这段话完整地读一下,读出你在思考,读出你很谨慎,读出你的思考一步一步很严谨。

现在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不看书,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自己练一下。(学生练习两分钟,指名练习说。)。

四、导读第四自然段。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我们再读这句话,一边读一边去思考,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伽利略的试验的特点是:次数多、反反复复、每次试验的结果都一样。)。

“反复”强调了次数多,就是说他是反反复复地做。

辨析:“反复”与“许多次”的不同,“反复”与“重复”的不同。从而理解伽利略为什么要反复做试验。

五、导读第五、六自然段。

1、导读第五自然段。

2、导读第六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作者写伽利略作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怎么理解这句话?

对于权威的话,我们要学习,但不能迷信。而且,善于学习才能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伽利略这样严谨地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因为他学习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他用试验的方法去探究事物的真相,这种方法也是向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学者阿基米德学习的结果。

文档为doc格式。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九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个别词语。(重点)。

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尝试)。

一、激情导入。

2、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二、小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预习目标逐项进行。

1、对基础知识的检查。

(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

(2)小老师用卡片出示词语指名读、解释词语。(针对学困生)。

(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2、对课文内容的检查。

(1)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

三、课堂反馈练习。

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特别是学困生)。

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重点是学困生)。

4、反馈课文主要内容。(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题。)。

四、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难困惑。

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五、针对课文内容及疑难布置第二课时的预习内容。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十

文里提到的两个铁球。大的表示10磅重的铁球,小的代表1磅重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么样?我们来看一下。(教师做两个球同时往下落的实验,两个球同时落在讲台桌桌面上)。

二.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在1590年,就在距今415年前的欧洲,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因为当时研究科学的人,教相信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2.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他们相信到。

了什么程度?理解:信奉。

3.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读出责备的语气)。

三.导读第三自然段。

1.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1)关于这两个铁球怎样落地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课件出示课文片段: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

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2)请学生动作演示亚里士多德说的话。

(3)思考:这段话强调了什么?(强调了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

(4)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要强调的内容。

2.理解伽俐略严谨的思维过程。

(1)师: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说法毫不怀疑,可是有一位25岁的。

数学教授伽俐略听到了这句话后先做了什么?又做什么?还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3到6自然段)。

表扬学生“试验”读得标准。理解“试验”和“实验”的不同。

(3)师;我们来品读第3自然段,看看伽俐略是怎么思考怎么试验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品读)。

课件出示课文片断。

a.伽俐略是怎么推导出这两个结论呢?读书并思考:怎么证明他不相信?

b.理解什么是“一个事实”

c.以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伽俐略推导的两个结论。

d.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过程,自由表述伽俐略的推理。

四.导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伽俐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

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1.读这句话思考:伽俐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次数多,反反复复,每次试验的结果都一样)。

2.通过情境再现,理解“反复”与“许多次”的不同,“反复”与“重复”不同。从而理解伽俐略为什么要反复做试验。

五.导读第五六自然段。

1.导读第五自然段。

2.导读第六自然段。

(1)指导名第六自然段。

(2)作者写伽俐略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

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欧洲带来巨大的震憾。

(3)出示: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

全都对的。交流并理解这句话。

六.再次整体感知全文。

1.师生合作概括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整体感知全文。

2.思考:为什么要写第2、3自然段?

3.如何让课文中亚里士多德的话更严谨?(同一高度)质疑课文的严谨性。

七.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里有两个铁球,一大一小。我们用它们来代表课文里提到的两个铁球。大的表示10磅重的铁球,小的代表1磅重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么样?我们来看一下。(教师做两个球同时往下落的实验,两个球同时落在讲台桌桌面上)。

八.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在1590年,就在距今415年前的欧洲,人们还没有认识。

到这个现象,因为当时研究科学的人,教相信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2.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他们相信到。

了什么程度?理解:信奉。

3.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读出责备的语气)。

九.导读第三自然段。

1.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1)关于这两个铁球怎样落地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课件出示课文片段: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2)请学生动作演示亚里士多德说的话。

(3)思考:这段话强调了什么?(强调了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

(4)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要强调的内容。

2.理解伽俐略严谨的思维过程。

(1)师: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说法毫不怀疑,可是有一位25岁的数学教授伽俐略听到了这句话后先做了什么?又做什么?还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3到6自然段)。

表扬学生“试验”读得标准。理解“试验”和“实验”的不同。

(3)师;我们来品读第3自然段,看看伽俐略是怎么思考怎么试验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品读)。

课件出示课文片断。

a.伽俐略是怎么推导出这两个结论呢?读书并思考:怎么证明他不相信?

b.理解什么是“一个事实”

c.以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伽俐略推导的两个结论。

d.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过程,自由表述伽俐略的推理。

十.导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伽俐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

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1.读这句话思考:伽俐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次数多,反反复复,每次试验的结果都一样)。

2.通过情境再现,理解“反复”与“许多次”的不同,“反复”与“重复”不同。从而理解伽俐略为什么要反复做试验。

十一.   导读第五六自然段。

1.导读第五自然段。

2.导读第六自然段。

(1)指导名第六自然段。

(2)作者写伽俐略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

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欧洲带来巨大的震憾。

(3)出示: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

全都对的。交流并理解这句话。

十二.   再次整体感知全文。

1.师生合作概括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整体感知全文。

2.思考:为什么要写第2、3自然段?

3.如何让课文中亚里士多德的话更严谨?(同一高度)质疑课文的严谨性。

评析:

这是一节比较理性的课,也是教师们比较害怕公开执教的课型。从今天的课堂反映来看,学生的情感好像没有被激发,台下的教师听得也有些迷茫,但是细细品味却不难发现,李老师的设计李老师的教学更重视的是思维的过程,让我和台上的学生真正进入文本,认识了那个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伽俐略。

李老师在上午的讲座中提到,学习语文应该扎扎实实,注重语文本色。在这篇理性的文章中,找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很好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片断一:

出示了亚里士多德的话后李老师问人们的态度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当时的人们非常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话。

李老师:课文中是用哪个词来说明人们非常相信的?

学生回答:信奉。

李老师让学生比较:“信奉”和“相信”有什么区别?用信奉这个词好在了哪里?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多么的崇拜。从而更佩服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话。随即学生对于人们的”责备”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随机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读的非常到位。把人们的这种深信不疑表现得淋漓尽致。似乎一切都很圆满,偏偏有个年轻的数学家伽利略提出了疑问。李老师又不惜花时间,再一次引领学生在伽利略的实验上咬文嚼字。

片断二:

李老师: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

学生:他一次又一次地做,做了许多次。板书:许多次。

学生:他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李老师:他每一次试验的过程怎样的呢?谁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每一次做的试验都是由区别的。因为书上有个词说:反复做。

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了,说了许多不同的试验方法,比如说试验的场地不同,试验的材质不同,形状、大小等等。学生也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反复”。李老师又马上一引,伽利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引导学生推敲“如果”。伽利略也只是怀疑,所以他必须用无数的不同实验去求正自己的想法,毕竟亚里士多德是个伟大的哲学家。

在这篇文章中,伽利略是个爱探究的数学家,而我们的李老师也带着我们学生进行了一番推敲和探究语言文字的心路历程。实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纵观整节课,我发现李老师的教学设计真的考虑很周到,只是如果在设计的时候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许这节课会更完美无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十一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

新课。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三)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增示图,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4描写恰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三、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十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通过对重点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的科学精神。

3、学习通过具体的实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一、直奔课题。

2、检查字词:信奉哲学违背宣布。

怀疑固执解释英镑伽利略胆大妄为。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导读感悟。

(一)走进亚里士多德。

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1、亚里士多德何许人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

2、文中是怎么介绍的?

出示句子: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真理。

(1)“信奉”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理解说说,只是“相信”的意思吗?

(4)带着你的体会,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责备”的语气。

(5)再读亚里士多德的话,指名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小结: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没有,两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有!谁这么有胆量?伽利略。

(二)品读伽利略。

1、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1)指名读,说说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

(3)出示课件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

3、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

6、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执着的伽利略!顶着巨大的.压力,试验开始了。试验的结果到底怎样呢?出示句子:

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1)指名读。人们惊讶了!他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结论竟然是错误的!多么不可想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

(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

7、理解:“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三、鼓励质疑。

1、伽利略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四、学习写法,积累言语。

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

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

3、课外阅读:推荐阅读《哥白尼的日心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十三

《》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三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简介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强调伟大、著名)。

3.出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提出读书要求:正确,流利。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学生字词。

三、初读感知。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收获。

3.引导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意大利伟大科学家()在青年时代敢于质疑权威,大胆进行(),以()的态度对待科学的故事。

伽利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了解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研读课文。

1.读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2.读第三自然段。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50秒钟)。

3.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疑问中的。

“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4.把两个不同的结论展示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

5.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认真求实的态度。)。

三、课堂小结。

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

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

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看见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

(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是后者)。

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也会有错的”)。

4.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升华感情,体会写法。

1.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2.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勇敢质疑博学。

认真求证权威。

公开试验信奉。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十四

《》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本文是培养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但是,要让生活在今日的中国儿童理解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充分发挥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下面是我对《》的教学反思。

课文开始,我让学生回答课文提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再让学生自己介绍一下自己知道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接着我问:“小朋友,是什么让生活在17世纪的伽利略与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联系在一起的呢?到课文里面找出相干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了板书(两个铁球着地)。我让学生看,问:“中间放上哪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放上哪三个字又成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学生马上回答加上“同时”二字便是伽利略的观点。可该加上哪三个字才会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孩子楞住住了,我知道孩子在初读课文后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于是我限时三分钟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孩子马上默读课文,有的孩子互相讨论了开来,看到孩子们兴致那么浓,我真的很开心。果然,不到三分钟,孩子们回答出来了。原来小小的一个巧妙设计,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来,教学环节设计的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解伽利略的想法。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还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快][10—110慢],这样的理解既简单又明了。

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些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学生们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展开想象,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学生的写话还是很不错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十五

本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辩论、寻常、解答、信奉、容许、违背、曾经、拖住、解释、教授、宣布、固执、胆大妄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1、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可以发问,实物演示,板演图示,自读课文,分角色表演,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与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有机结合。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些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同学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3、让学生通过自主试验再进行交流。本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因此可以采用两种方法:画图法和抓关键词法。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式法来解决:10+1<10(慢);10+1>10(快),这样就很容易也很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十六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会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一)自读目标:(出示多媒体课件)。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他是什么时期的哪国人?

3.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

(请你用上“先……然后……接着……最后……”叙述)。

(二)重点词语:

(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3.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4.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十七

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xx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掌握“违、妄、执”三个字的读音。

2、重点字的书写提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生字表的汉字,找出容易写错的地方,并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一写自己容易写错的字。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4、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三、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2、指名朗读能体现伽利略善于思考的品质的语句。并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

“信奉”一词的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伽利略思考过程的句子划出来。

4、四人小组讨论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并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

四、升华情感,小结课堂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别人有哪些反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过程]:

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

4、他打算怎么做?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4、齐读这段话。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

4、这说明什么?

小结:

5,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结。

(四)板书设计。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五)课堂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十八

我在教小学课程《》这篇课文时,经常激励学生像伽利略那样质疑解疑,我时常这样发问:“你们能不能学学伽利略,做做伽利略?”。

“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接着发问:“同学们能不能谈谈应该怎样学伽利略,做伽利略?”思考了片刻,学生翟月蓦地站起来说:“既要像老师您常说的那样,不唯师是听,唯课本是从,敢于向权威挑战;又要像伽利略那样,学会创新性地提出疑难问题,并学会创新性地解决疑难问题。”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把她平时预习发现的课文中有毛病的句子提出来,并发表修改意见,让老师同学评议。她说:“课文中‘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这个句子,‘反复’与‘许多次’,都表示试验的次数多,意思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老师,您认为是吗?”我一愣:哎呀,你怎么提这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便引发同学讨论:“大家的看法呢?”话音刚落,学生便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赞同她的看法,有的却说:“‘反复’,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做试验,做了一回又一回;‘许多次’,是指每回试验做了一次又一次,意思不重复。”两种矛盾的意见争持了好久,都下不了结论。这时,她忽然转过话题问我:“老师,这两种意见,哪个正确?”一下把问题推到了我身上。

我想:说翟月的.意见正确吧,这篇课文入编了好几年,已经过编者或专家反复审核过。说她的看法错误吧,这两个词从词义来说,确实重复呀!不删怎行?我首先肯定她敢于提出疑问,像伽利略那样有创新精神,并夸她是班上的“伽利略”;同时回答道:因为句子用“反复”和“许多次”是为了体现伽利略试验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一种强调的写法,意思不算重复。回答结束,我说,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对,希望同学们查,或问问其他老师、同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十九

《》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敢于破除迷信、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教学反思(5篇)。然而,要使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为生活在今日中国的儿童所深深感动和理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觉得本科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学生在接受学习任务前,我就明确宣布:学习21课,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地得出“”这个结论。由于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我又针对本文的特点,别出心裁地把“习题训练法”和“情境提示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以课后的习题为纲,充分利用形象,创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二十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学这篇老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学课件等。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玩个名字叫做《反义词》的游戏。要求是a同学读屏幕上的a句,b同学则要根据提示的括号填出反义词并朗读句子或模仿做相应的动作。(课件出示三组句子)。

第一组:a:我很(聪明)。

b:我很()。

教师辅助:

a:看看你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就知道你肯定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

b:这么快你就把聪明的反义词找出来的,还读得这么好,你怎么可能会愚蠢呢?

第二组:a:小狗(大)声地叫着:“旺、旺旺……”

b:绵羊()声地叫着:“咩、咩咩……”

教师辅助:

a、b:抓住大、小声,引导学生读。学生在模仿朗诵中其乐融融,俨然没有了紧张情绪。

第三组:a:我很(矮小)。(老师读)。

b:我很()。

教师辅助:

a、b:呵呵,你高大吗?结果好像反了哦!你该读a句,我读了b句。

哈哈,老师这也叫高大?看来若按老师的意思还得请来蓝球明星姚明来读这话了!

一、直接导课。

师:其实反义词随处可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就包含了许多反义词。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的读读文章,找一找文中的反义词,看谁能找到隐藏最深的那组!

生:自由读文章,找反义词。

(大——小多——少重——轻信奉——怀疑……)。

二、扣“信奉”,确定亚里士多德“神”的权威。

师:板书“信奉——怀疑”

师:你眼光够犀利的,隐藏最深的一组反义词被你拎出来了,你是从哪句话中找到的?请你读出来。(课件出示)。

师:“信奉”是什么意思?

生汇报:尊敬相信与崇拜。

师:人们相信与崇拜亚里士多德到什么程度?

生汇报:不容更改。

生汇报: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师:你能加上动作来指责我吗?

生:神、祖宗、观音菩萨……。

师:的确,亚里士多德就被当时的人们尊奉为神灵,他的意志就是神的意志。

师:课件(亚里士多德简介及图像)。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他的思想在一段时间内竟统治了整个欧洲。)。

生:读简介。

师:瞧瞧!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把他尊为神灵的,他的认为都是正确的。这就是“信奉”。

师:我就是亚里士多德,我还这样说过——(课件出示)。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生:齐读。

师:“我”告诉了你们什么?

生:重的物体落的快,轻的则慢。

师:信奉亚里士多德的忠实的你们,他说得对吗?(随便问几名学生,统统相信)。

二、扣“怀疑”,一疑激起千层浪。

师:伽利略不单单是个人观点的怀疑,他还要站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公然挑衅亚里士多德的权威。

生1: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生2: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师:课件出示。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生:个性朗诵。

师:难道这么多的人们就这两种声音?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把他写在这段话的后面。比一比看谁写得好,说得又好,谁就有资格与老师一起参加表演。(课件出示)。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还有的人()地说:“___________。”

生:汇报(精彩的出列参与表演)。

生:(议论纷纷)参与表演的同学则尽情的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合理安排好扩音器)。

师:从刚才的议论声中,你听出了什么?(猜疑、指责、唾骂、怀疑、鼓励……)。

三、明理,丰实伽利略形象。

师:课件出示。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就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生:自由诵读,谈自己的收获。

师:是的,从同一个事实中却得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的确让人难以质信。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权威人士——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师: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同时演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师:这怎么解释呢?

生:(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课件出示)。

师:“反复”的近义词是什么?

生:重复。

师:能把“反复”换成“重复”吗?一、二组读“反复”句,三、四组读“重复”句;个人比较读。(课件出示)。

a、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b、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生:不能,重复只是单调的机械的再次做;而反复就不同,反复不但是做的次数多,而且每做一次都会在上次的基础上改变试验因素或者是改进试验方法。

师:是呀,伽利略通过改变高度、球的材料、大小……通过自己严谨的试验来求证的态度,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课件出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师:因为伽利略大胆推测,反复试验,他凭借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勇敢的舍弃盲目的信奉,通过反复多次科学严谨的试验,在比萨斜塔上向世人公开试验,向权威发起挑战。(板书:大胆推测,反复试验)终于让人们明白了——(课件出示)。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难道就只有亚里士多德会犯错误吗?比较句子,比较读。

a、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b、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能换吗?

生:不能,b句只告诉我们只有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不全都对。其实除了他,还有很多科学家、著名人士也会说错话。

师:那你觉得谁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生:毛泽东、郭沫若、孔子、老师、同学……。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批判的去接受一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盲从,要具有怀疑的精神。

师:伽利略就是质疑的典型代表,他不迷信权威,他不怕别人嘲笑,不顾别人的责骂,甚至于不畏惧当时势力最强大的教会组织。他一生执著的追求真理,贡献卓著。(课件出示)。

(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为了纪念伽利略的功绩,后人把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称为伽利略卫星。……)。

四、运用,质疑教材。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受益匪浅。那现在同学们你仔细读读伽利略得出的结论这几句话。(课件出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师:你觉得它表达没有出入吗?(引:同样重的铁球一个从10米高处落下,一个从100米高处落下,也同时着地?)。

师:(课件出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师:作者、教材编者也有失误的时候呀!

板书:信奉——怀疑大胆推测。

反复试验。

作业:

一、识记关于“真理”的名言警句:

1、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周恩来。

2、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绝对追求真理的人。

3、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英国)。

4、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波兰)。

5、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意大利)。

6、总有一天,真理会取胜。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胜利,为了坚持真理也会使他变得更好,更加聪明。——赫胥黎(英国)。

二、搜集像伽利略这样的科学家,阅读他们的个人资料。比如布鲁诺……。

布鲁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批判了被教会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地心说,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正因为如此,布鲁诺引起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被处以火刑。他向围观的人们庄严地宣布:“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来临,真理终将战胜邪恶!”英勇就义!1889年6月9日,在布鲁诺殉难的罗马鲜花广场上,人们为他树立了一尊铜像,以永远纪念这位为真理而呐喊、为科学而献身的伟大思想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二十一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感受伽利略经过质疑和试验发现真理,并用公开试验揭示真理的过程,领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感受课文言语逻辑严谨、用词准确深刻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老师这里有两个铁球,一大一小。我们用它们来代表课文里提到的两个铁球:大的代表10磅重的铁球,小的代表1磅重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样?我们来看一下。(教室做两个球同时下落的实验,两个球同时落在讲桌桌面上)。

二、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在1590年,就在距今415年前的欧洲,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因为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三、导读第三自然段。

1、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那么关于这两个铁球怎样落地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段: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段话强调了什么?(强调了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指导朗读,把要强调的意思强调出来。

2、理解伽利略严谨的思维过程。

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说法毫不怀疑。可是又一位年近25岁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读了这句话之后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他先去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不对,然后又带着疑问做了许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

板书:怀疑——试验。

我们来品读这一段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试验的。我们先看看他思考的过程。

(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断)。

伽利略是怎么推导出这里的两个结论的呢?

把这段话完整地读一下,读出你在思考,读出你很谨慎,读出你的思考一步一步很严谨。

现在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不看书,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自己练一下。(学生练习两分钟,指名练习说。)。

四、导读第四自然段。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我们再读这句话,一边读一边去思考,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伽利略的试验的特点是:次数多、反反复复、每次试验的结果都一样。)。

“反复”强调了次数多,就是说他是反反复复地做。

辨析:“反复”与“许多次”的不同,“反复”与“重复”的不同。从而理解伽利略为什么要反复做试验。

五、导读第五、六自然段。

1、导读第五自然段。

2、导读第六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作者写伽利略作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怎么理解这句话?

对于权威的话,我们要学习,但不能迷信。而且,善于学习才能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伽利略这样严谨地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因为他学习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他用试验的方法去探究事物的真相,这种方法也是向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学者阿基米德学习的结果。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二十二

知识与能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电脑、课件

一、揭题导入

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谁能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板书:伽利略)

二、自读自悟

1、结合上节课的自读,老师想请大家仔细地再读一读课文,思考:(大屏幕出示)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说明理由,再联系自己的生活、阅读进一步谈谈想法。

因此,我们必须与课文进行充分的交流,想好后先向同桌征求一下意见,或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汇报。

同学开始读书

三、个性飞扬

1、老师看到有些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谁来谈一谈?

(一)如果谈到,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板书:善于思考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称为“辩论家”,25岁就对亚里士多德提出质疑。

伽利略是怎样思考,如何产生这个疑问的?

伽利略不仅明白了亚里的观点,并由此引发了他的思考,我们共同来看一看伽利略是如何思考的。(演示实验过程,动画)

(二)如果谈到,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板书:执著追求真理

(大屏幕出示)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能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话吗?

人们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而伽利略却大胆质疑,侧面烘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屏幕出示)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在当时,科学界对权威极其崇拜与盲从,有的科学家为坚持真理甚至丧失了生命。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伽利略没有屈服与盲从,而是仍然坚持对科学的不懈追求,他用自己的实验,有理有据的证明了自己的大胆猜测。

出示(小动画)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能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吗?

四、总结升华,延伸拓展

了解了伽利略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的品质、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能多阅读类似的小故事,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书。(屏幕出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二十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通过对重点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的科学精神。

3、学习通过具体的实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一、直奔课题。

2、检查字词:信奉哲学违背宣布。

怀疑固执解释英镑伽利略胆大妄为。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导读感悟。

(一)走进亚里士多德。

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1、亚里士多德何许人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

2、文中是怎么介绍的?

出示句子: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真理。

(1)“信奉”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理解说说,只是“相信”的意思吗?

(4)带着你的体会,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责备”的语气。

(5)再读亚里士多德的话,指名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小结: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没有,两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有!谁这么有胆量?伽利略。

(二)品读伽利略。

1、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1)指名读,说说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

(3)出示课件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

3、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

6、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执着的伽利略!顶着巨大的压力,试验开始了。试验的结果到底怎样呢?出示句子:

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1)指名读。人们惊讶了!他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结论竟然是错误的!多么不可想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

(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

7、理解:“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三、鼓励质疑。

1、伽利略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四、学习写法,积累言语。

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

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

3、课外阅读:推荐阅读《哥白尼的日心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质24篇)篇二十四

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步感悟这一写作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代替教师的分析、讲解,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向文本深处,在内容的纵向对比中,让“伽利略”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从而了解作者的匠心所在,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基于文本拓展的小练笔,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1、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等疑难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亚里士多德在人们心中不可动摇地位。

2、在练习感情朗读中,咀嚼文字和标点,从而体会伽利略当时所面临的嘲讽。

3、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对比中,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4、学习作者利用环境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品读语言文字,在内容的纵向对比中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一、复习导入

师:透过这些典型事例,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了解?(板书:善于质疑追求真理)

二、品读感悟,体会写法

1、抓关键词“信奉”,品读第二自然段。

师:课文第二自然段段主要写了什么?(板书:信奉)认真默读这一段,看从哪些词句能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标划下来。再把想法和同位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时学生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1)抓住“不容更改、真理”等重点词语感受亚里士多德在科学界不可动摇的地位。

(2)抓住“要是……就、责备”和“人们责备的语言”感受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维护和敬奉。)

2、咀嚼文字和标点,研读第五自然段

师: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指名读)

师:看,这段里有个特殊的标点符号。(问号)这是谁心中的疑问?他们果真是带着疑问来的吗?认真品读围观人的语言,也许你会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发现。(人们心中并没有疑问,他们在来之前就认定了伽利略会失败,是来看伽利略的笑话的。)

3、把“人们的表现”和“伽利略的做法”对比,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体会利用环境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师:对,在大家都把亚里士多德奉若神明的情况下,伽利略却通过自己的思考产生了疑问,一个善于质疑已经不足以表现他的品质。(把板书中的“善于质疑”改为“勇于质疑”)面对那么多的嘲笑,伽利略毅然去追求心中的真理,的确称得上是“执着”。(在“追求真理”前,添加板书“执着”)

师:是的,大家说的正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叫做“侧面描写”(板书:侧面描写)这是有了这些侧面描写,才把伽利略的形象烘托得更加生动而鲜明。写文章时,这样利用环境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课堂延伸,拓展练笔

师:伽利略这样敢于质疑、执着追求,不仅向世界宣告了一个科学道理,更给了人们许多许多的启示。随着两个铁球的同时落地,那些嘲笑伽利略胆大妄为的人,那些责备他固执的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你展开想象,试着写一写。

师:同学们,比萨斜塔依然屹立在那里,它见证着400年前那伟大的一瞬间。也许十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同学们会有幸来到那里,我相信,当你抬头仰望塔顶时,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那就是——(伽利略)你也一定会想他做的那个试验,还会想起我们今天这堂课,它们共同提示着人生不可缺少的两种品质。那就是——(敢于质疑、执着追求)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在国旗下发表讲话,象征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以下是一些声情并茂的国旗下讲话稿,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我是来自三(3)
学习范文范本能够开拓我们的写作思维和提升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范文范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我特意整理了一些范例供大家参考。本学期将完成“必修1”
合同协议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国际贸易也具有重要意义。合同协议的范文提供了一种参照标准,但具体情况还需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_________________公
月工作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反思和总结工具,通过写作总结来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的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通过制定培训计划,可以使员工在特定时间内接受系统性的培训和学习。通过培训计划,公司成功地提升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为严格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宝贵财富,是对我们成长历程的总结和概括。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例子,一起来学习和进步吧。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
工作方案还应该包括有效的监控和评估机制,以及必要的调整和改进。如果你需要参考一些工作方案的范文,以下是一些不错供你参考。20_年1月1日—20_年1月15日。1
更多申请书通常需要展示我们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项目成果等,因此,在编写过程中需要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和证明文件。想要写一份与众不同的申请书?探索更多范文,找到独特
心得体会是对所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和应用。以下是一些名人对于心得体会的分享,他们的观点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报告范文中的结论应基于科学的数据分析和论证,具有可靠性和可行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选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一起来看看吧!近日,中科院研究团队发布了《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于某一主题的理解和认识。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灵感。20年3月至20年8月近半年时间,我在x
在培训期间,我们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写一份培训心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培训心得样例,希望能对大家培训心得的写作提供一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和成果,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选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
教学计划可以促使教师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1、情感目标:体会
范文范本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起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提升有所帮助。我单位在合同段工程招标中有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主题和观点,同时也可以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梳理。小编整理了几篇精彩的读后感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读后感时提供一
心得体会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对过去的回顾和展望。如果你对心得体会范文感兴趣的话,可以多多关注我们推出的相关内容,以便及时获取更多的信息。
心得体会是我们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的重要资源,通过互相交流,我们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转专业申请书是展示个人对新专业的兴趣和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有些范文提供了详细的转专业计划和目标规划,你可以从中借鉴一些写作思路。尊敬的领导:我叫张xx,女,19
教案模板可以提供教学的整体思路和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由于本节课是基于活动教学观而进
心得体会的总结既是对过去工作和学习经验的梳理和总结,也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
教师工作计划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教师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小学教师培训
致辞是一种庄重而正式的演讲形式,常见于会议、典礼等场合。在不同场合,致辞的风格和内容也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同志们、同学们:大家好!金风送爽,硕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找到不足,改进改善。这些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主题的总结,可以为大家提供丰富的参考素材。时间如流水转眼即逝,一学期的顶岗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及时总结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不足并不断进步。这里收集了一些不同主题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
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需要严谨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是学术能力的重要锻炼途径。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机械和设备的设计,研究和开发工作
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机会,通过不断地评估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做到自我完善。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自我评价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项技能和能力。
策划书是对活动的整体设计和组织安排的抽象和具体化的产物。策划书范文可以启发我们的创造力,激发我们的思维和想象力。为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协作能力,增进同学之间
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经验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有必要把这些体会写下来。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从他们的经验中获得启发和教益。自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以来
在幼儿园中班,孩子们开始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欣赏他们的绘画和手工作品。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幼儿园中班总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时有所启示。
销售合同是买卖双方之间就销售事项达成的一致意见,它具有法律效力,保护了双方权益。如果你正在寻找销售合同的范文,不妨参考以下内容,或许会有所帮助。根据国家和省法律
学期工作计划是我们规划一个学期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我们提前确定目标和计划,以便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下面是一些学期工作计划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能起到
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不同学习和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感悟,值得我
通过写读书心得可以深入思考书中的观点、主题和故事情节,对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回顾和反思。在这些读书心得范文中,作者们对于书中的主题、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等进行了深入
承包合同是一份重要的法律文件,它细致地规定了工程项目的工作范围、工期、质量要求和报酬等细节。如果对承包合同的起草和签订有任何疑问,请参考下文的常见问题解答。
教师编写五年级的教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的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通过学期工作计划,我们可以提前预估每一个学科或项目的工作量,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期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
技术工作总结可以与他人交流和分享,互相学习和借鉴对方的经验和方法。这些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经过精心筛选,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自19xx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过程,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心得体会的写作方法,下面是几篇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
更多申请书是一个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来展示自己的不凡之处。通过阅读更多申请书范文,你可以学习如何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型,提升你的表达能力
心得体会是我们获得的经验的结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小编特意搜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指导。小时侯,当我依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所在,还能够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这里有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启发大家在写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
通过医院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医院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劳务行业的规范发展可以有效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平稳运行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劳务合同总结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原告:xxx,男,汉族,19xx年9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工作中的优缺点,为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方向。在这份总结范文中,你可以看到对工作内容的详细描述,以及对工作成果和不足的分析。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成就进行总结和回顾,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样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第一段:引言(100字)。完成一
租房可以帮助人们更加自由地选择居住地点,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进行调整。如果你正在考虑租房,以下是一些租房事项的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身份证号码:_______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路线图”,能够指导教师按照既定目标有序地进行教学活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份精心准备的教学工作计划案例,相信能给大家带来一些
小班教案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文件。小编整理了一份小班教案的资料,希望对正在编写教案的教师有所帮助。
国旗下承载着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与敬意,让我们心怀感恩奋发向前。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国旗下总结的精彩范文,供大家参考。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优秀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能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解决问题,并且具备自我评价和调整的能力。以下是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不断改进自己。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春天到了,天气逐渐的暖和
辞职申请书常常需要清晰的结构和语言来表达离职意愿,并体现个人对职业生涯的敬重和责任感。下面是一些精心选择的辞职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撰写技巧。
服务月可以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一面旗帜,让更多人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行动起来。在服务月期间,许多服务行业工作者获得了各种奖项和荣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服务月荣誉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必须
心得体会是通过对某个具体经历或事件的思考和总结,给出个人对于其中所获得的收获和感悟的一种表达方式。心得体会可以是对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某个方面,也可以是针对特
心得体会是对自身优劣势的反思,可以提高自我提升的效果。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销
写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沉淀经验,积累智慧,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下面是一些工作心得体会的例子,希望可以对大家在工作中的总结有所启示。
供货涉及到供应商的选择、合作方式的确定以及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等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供货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买受人(简称:甲方):出卖
讲话稿可以帮助发言人更好地掌握时间,适度发挥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这篇讲话稿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真诚的情感,引发了听众的思考和共鸣。同志们:今天自治区召开安全生产
在工程建设领域,承包合同是项目方与承包方之间达成的一种合作协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承包合同范文,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承包合同中木工是为业
应急预案是组织机构、企业或个人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进行全面规划和准备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以下这些范文,可以让大家对应急预案的内容和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所学、所思所悟进行总结和提炼的方式,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
工作计划书也是一种自我管理的工具,帮助我们提高自我组织和执行力。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工作计划书,他们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和工作计划,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单位里,人们通过协作合作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目标的实现和价值的体现。以下是一些单位管理的实施方案和策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尊敬的领导:随着我公司
计划书的撰写可以使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下面是一份详细的计划书示例,希望对大家制定计划有所帮助。根据《云南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关于认真
一份优秀的计划书应该能够明确任务的责任人和具体要求。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为大家呈现一些成功的计划书示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要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
培训心得的写作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学习框架和思维模式。培训心得是对参加培训活动后的学习体会和收获进行总结的一种方式。在培训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心得,可以帮助
工作总结是一种对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问题根源并加以改进。掌握好月工作总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总结的质量和效果。
演讲稿是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自信、提升口才和演讲能力。请大家阅读这些演讲稿范文时,注意其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以便在写作中有所借鉴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或工作心得,共同进步和成长。阅读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某个领域的核心要点。最近我参加了一门营养膳食课程,
报告能够提供详尽的资料和数据,对于决策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需要的话,大家也可以通过模仿这些范文的写作风格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
幼儿园大班的学生年龄大致在5-6岁之间,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幼儿园大班的毕业典礼照片,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孩子们的成长喜悦。活动目标:1、复习肢体律动
通过阅读和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从而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帮助
在演讲稿中,我们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和演讲技巧,使演讲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这些演讲稿范文展示了不同演讲者的风格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总结可以让我们不断完善活动策划和执行的方法和技巧。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活动总结的要点,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参考。老师们:历时两天的“‘相约三峡平
范文范本是写作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精选的这些范文范本可以作为写作的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技巧。生:小松鼠!师:对,
通知的发布时间和方式要合理安排,确保信息及时有效地传达给人们。为了保证活动的成功举办,以下是有关注意事项,请大家周知。尊敬的会员:根据《海珠区关于加强社会面疫情
小班教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班教案的一些思路和方法,供幼儿教师参考和借鉴。1.学唱歌曲,并尝试替换歌词进行演唱。2
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经验积累,通过总结和概括,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在这里,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案例和经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得体会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它促使我们思考并提炼出对生活、工作或学习的深刻认识和体验。通过读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历和经验的回顾和总结,它对我们的成长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阅读这些心得体会的范文,我们可以学到一些有效的写作方法和思路。谈判是人际交往不
范本是一个优秀作品的代表,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范本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们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让大家在写作中能够有所突破。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经验的内省和反思,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如果你正在写心得体会,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灵感和思路。感恩,是一种内心深处
通过写述职报告,可以让上级了解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对自己的工作给予肯定和指导。这些优秀的述职报告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工作成绩。我于20xx年毕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精华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创
无论是申请工作、申请学校还是申请奖学金,一封出色的更多申请书往往能为申请人带来更多机会。小编希望以下更多申请书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写出一份优秀的申请书。
护士的工作需要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总能在紧急时刻稳定局势并妥善处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护士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
公司的组织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等部门。这些成功公司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创新和持续发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甲方:(以下简称甲方)。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制作一份优秀的调研报告需要充分准备、严格把关和精心撰写。接下来是一些有关调研报告的实用指南和规范,希望能帮助大家写出高质量的报告。**部长指出,在新形势下,信息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将零散的经验和思考整合成系统和有条理的文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客户至上被誉
心得体会是一个对自己进行自我反省和调整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情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通过学习英语,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和历史。这是一篇优秀的英语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作为一门全球通用的语言,学好英语不仅在
教学计划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教学计划编写的重要原则和要点。教材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以课程改
承包合同一般包括项目范围、工期、价格、付款方式等具体条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承包合同范文,供大家参考。发包方(甲方):承包方(乙方):甲乙双方根据《中华
优秀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能够合理规划学习和生活,有效平衡各种任务和活动。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参考书目。小学生大精神,
合作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合作案例分析,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实践指导。经双方友好协商,就有关演出事
策划方案的编写是一个系统性思考和确定各项工作步骤的过程。通过阅读以下范文,你可以学到一些策划方案的制定思路和实操经验,对你的工作和学习会有所帮助。为了能让孩子们
演讲稿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特性,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接下来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启示与灵感。尊敬的老师、亲
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如果你正在为写月工作总结而犯愁,不妨参考一下下面这篇范文,或许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