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主题下,通过具体的实例或者模板来展示或者演示的一种文本形式。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著名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
如何写五年级语文第课将相和生(优质16篇)篇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能力目标: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二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三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四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方法:
讨论交流、活动体验等。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6课《将相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了将相从不和到和,上课时有同学质疑“将相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又要和好,又是怎样和好的”。下面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二、交流自学。
“小小辩论会”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并说明为什么?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勇于认错。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
理解“完璧归赵”领会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四、学习“渑池之会”
总结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图片显示(大屏幕显示)。
4、学生表演“负荆请罪”的故事。
六、拓展延伸。
“和好”消息传到赵王那里,赵王会怎样说?(指多名学生说)学生试创作“诏书”
如何写五年级语文第课将相和生(优质16篇)篇二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壁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次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要让他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_____________。
本文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
如何写五年级语文第课将相和生(优质16篇)篇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能力目标: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二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三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四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方法:
讨论交流、活动体验等。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6课《将相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了将相从不和到和,上课时有同学质疑“将相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又要和好,又是怎样和好的”。下面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二、交流自学。
“小小辩论会”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并说明为什么?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勇于认错。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
理解“完璧归赵”领会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四、学习“渑池之会”
总结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图片显示(大屏幕显示)。
4、学生表演“负荆请罪”的故事。
六、拓展延伸。
“和好”消息传到赵王那里,赵王会怎样说?(指多名学生说)学生试创作“诏书”
板书设计:
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人物蔺相如廉颇。
如何写五年级语文第课将相和生(优质16篇)篇四
第一课时开始,我设计了学生喜欢历史故事的小问题引入,目的是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是对有这方面知识的学生的一个肯定,也是激发其他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接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通过学生自主、自由读书,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三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感悟教学重点。第一节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自由结合,表演自己喜欢的故事,作业形式改变了过去抄写、死记硬背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设疑激趣
2、质疑
在正确读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纷纷提出:“将”是谁?“相”是谁?“将”、“相”为何失和?又怎样和好?……质疑以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课文。在阅读中识读生字新词,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1、学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
廉颇 蔺相如 胆怯 抵御 上卿
(2)组词
秦 壁 击 协 渑
泰 璧 缶 胁 淹
(3)解词:
完璧归赵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2、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去掉上面板书中的问号,第一次完善板书。
3、从哪里看出他们不和:(出示课件)指导朗读,体会廉颇此时心里的滋味。
四、一引二找,感悟人物形象
师点清:这五处说的话,一处是对赵王和大臣们说的,其他四处是对秦王说的。
第一次说
1.谁来读第一次说的话,蔺相如是怎么说的?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教师引读梳理句式: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我就……;如果……我一定……。
3.创情境说话:请默读第1-7自然段,想想如果你是赵王或者在场的大臣听了蔺相如的一番话,心里会怎么想呢?(虎狼之国,凶暴,不讲信用。)
第二次说
交流,板书:不提换城 交还玉璧 允诺划城 约定日期 带璧回国
2.当秦王绝口不提换城,蔺相如说,一起读——
3.如果你看到秦王绝口不提换城这情形,你会怎样呢?
4.引:但蔺相如是……吗?
是……吗?
是……吗?
6.就这么一句话,秦王就乖乖地把璧给了他,可见蔺相如说得是多么富有智慧啊!
五、学法迁移,自读交流
蔺相如的这一张嘴还有多少过人之处呢?请你再选择其中一处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自己进行默读,写下批注。
交流,相机朗读。
如果学生体会不到,在第三处点拨:蔺相如真的会去撞吗?
在第五处点拨:蔺相如已经失信于秦王,为何还要大大方方说这些话?
六、内化过渡,拓展阅读
2.蔺相如的这一张嘴还有多少过人之处呢?请自己默读第二个故事,找出蔺相如说的话,写好批注。《将相和》课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之间因果关系环环相扣。
如何写五年级语文第课将相和生(优质16篇)篇五
1、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深刻理解新课标。
《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
但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等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
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精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前提。在阅读课上,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实效,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了解学生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3、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
兴趣是上好课的前提,当然也是保证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第一,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能动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受到尊重,敢于提出自己见解,大胆发言。
即使回答错了,也不要刺伤其自尊心,要让其得到鼓励,使其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4、小组合作学习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出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就是语文课“学什么”的问题。
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决定,必定焕发起学生学习极大的热情,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围绕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5、有效组合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员。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小组成员的有效组合,是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这就涉及到组内成员的分工,首先是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在小组构建中,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并培训好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督进程。
小组成员分好工,如四人小组中设召集人(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计时员等,分工明确,人人有责。当然,每次合作时的角色,也应该是轮换的,而非固定不变,以期望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展不同的能力。其次,是任务分工。有些活动或操作性强的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给组内成员安排不同的任务。
6、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
第一,预习时合作。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习是否主动也影响预习的质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合作小组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既能收到较好的预习效果,又能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如语文教学中需要的课外知识资料很多,教师在布置预习时经常会叫学生课下查找一些资料,并且每次都可以比比谁查到的多,哪个小组查到的又多又好。
第二,练习时合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巩固与熟练。如生字生词、古诗积累、重点篇目的重点段落等,要通过反复练习巩固掌握,提高正确率。这时就可以开展练习形式的小组合作活动。比如低年级的生字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小组,组员之间轮流当小老师,把自己的记字词方法教给同组的其他人,看谁的方法好,推举到全班发言,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在合作练习中掌握了生字生词。
第三,读议中合作。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教学,“读”是很重要的,“读”是理解讨论的基础,但大多数学生认识不到“读”的重要性,老师让读了,就在那儿“休息”,等到老师问:“都读完了么?”也会随声附和“读完了”,其实根本没有读,在后边的讨论中也不会提出有价值的意见。
如果开展小组合作下的“读”,组员之间互相监督,彼此之间认真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了文章的大概意思,在讨论时也会有所见解。我在教学时经常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下完成阅读,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分段交换朗读,分别记下对方的错误,这样学生会积极地参加阅读,并且很认真。
另外,在讨论时,小组长先明确每个组员的分工,有的是记录员、有的是监督员、有的是总结人,对平时好“静”的学生也有具体分工。在相互合作中,你启发我,我启发你,从中学会了补充、否定、反思、调控。小组中如果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也可请求其他小组的帮助,最终达成共识。
第四,活动表演中合作。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喜欢一些游戏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组织课外语文活动,如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编课本剧、诗文朗诵、成语接龙等形式,让学生的参与面更广一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合作的默契、参与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7、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索,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要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仅自己动脑筋,而且还要和大家一块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会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并且还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二,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尤其重要。
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逐步让学生知道该怎么样听别人讲话,使注意力慢慢变的集中起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在组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的发言做出判断,要有自己的补充和独到的见解。
要使学生认识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一种品质,是对他人的尊重。
第四,培养学生交流习惯。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引导学生虚心倾听同伴的发言,特别要认真思考和自己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思,善于听取其正确的部分,补充或修正自己的认识。在发言时,要以理服人,使交流的内容不断深入。当学生发言不普遍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教给他们一些发表意见的语言,随着不同情况的出现教师要随时进行调控。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不但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同时培养了孩子之间的合作意识。
如何写五年级语文第课将相和生(优质16篇)篇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就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分配,同时这也是使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最佳方式。在构建学习合作小组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每个学生不同的状况进行合理分配,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情况,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综合能力,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兴趣所在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
教师以这些为衡量标准对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估,随后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征进行科学分类,从而均衡每个小组的实力。对于每一个小组来说,人数尽量为四到六个人,如果每个小组有六位成员,尽量使每个小组保持有两个成绩优异的学生,然后均衡每个组两个中等学生,每个组还要分配两个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
教师可以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给差生做榜样,带领全体成员一起进步。通过这样科学的分组,不但使每一个小组的实力实现了均衡,还能够使每个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特点,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取长补短,缩小每个小组之间的能力差距,激发小组之间的竞争力,实现公平竞争,共同进步。
二、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分工合作共同进步。
在有效分配完小组成员以后,教师还要做好小组内部的工。
作,使每一个小组中的成员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通过明确分工来确定每一个小组的分工情况。例如在六个人的小组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选出一个小组长,当然为了学生的进步教师可以自己进行挑选。小组长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这个小组做贡献,负责对小组中平时的一些问题做出公正的判断;对于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需要纠正引导的东西进行正确的指引,使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有效地掌握语文学习内容。
在小组合作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以实行小组长轮班制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当组长的感觉,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组长的良苦用心,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责任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做到有始有终。
在小组中还要设立两个记录人员,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将每天小组中讨论的话题和内容进行简单的记录,对于小组成员对讨论话题发表见解的内容也要记录下来,进行归纳整理。同时还要设置两个操作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操作控制小组中的一些基本工作,这个任务尽量选择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
剩下的最后一个成员要做汇报员,主要任务是对小组的每一个讨论结果进行概括总结,最后挑选出一个代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汇报,这个任务要选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为最佳。
三、找准课堂时机,拓展课文知识,开展合作性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想实现高效教学,思考问题的价值性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为学生选择的问题可讨论性太低,问题的答案是单一的,那问题的讨论就失去了意义,仅仅需要转转大脑就可以异口同声地说出答案,这样不但不能使合作学习发挥其教育的作用,还会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使教学改革背道而驰,因此问题的选择非常重要。
在选择好问题之后,对于合作学习时机的选择就更加重要了,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时机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当学生正在冥思苦想却怎么也想不出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小组学习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听取一些他人的见解,让学生合作探讨做出方案,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可以针对“对于一个没有去过小兴安岭的人,怎样扮演角色向别人介绍它呢?”为学生设置问题,再通过合作讨论回答,当然答案一定是多样化的,这样不但不会为难学生,还能够活跃大脑,使学生的积极性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还要为学生制订教学目标,不要盲目教学。其中教学的内容也不仅仅只是局限在教材中,还要进行教学拓展,这样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量,还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如何写五年级语文第课将相和生(优质16篇)篇七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籍贯是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相关背景。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记载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黄帝至汉武帝),《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大部分。
缶,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钵,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这种酒器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盛大的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边大声吟唱。
瑟,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弦的粗细不同。每弦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
如何写五年级语文第课将相和生(优质16篇)篇八
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客中作》。
2、板书课题,齐读。
3、释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
4、过度: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诗人的另一种感受。究竟是一种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诗歌吧!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全诗,师生共同正音。
精读品味,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1、生反馈:你读懂了哪句,还有什么地方不太明白?
2、四人小组合作互学。
3、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2)“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作”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4、回归整体(生自读全诗-----指名赛读-----指导背诵: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四、全诗:
李白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显然应为开元年间亦即入京前的作品。这时社会呈现着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振奋,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是无处不美的。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2、将这首诗改编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如何写五年级语文第课将相和生(优质16篇)篇九
1.会写“熏、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课前预习布置(出示课件17)。
1.自学生字;。
2.熟读这首诗,并读出感情。
三、解诗题(出示课件18)。
1.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板书:题临安邸。
2.介绍诗人〖〗。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四、读诗句(出示课件20)。
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五、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六、入诗境(出示课件22)。
七、悟诗情(出示课件23)。
1.引出诗歌主题:爱国。
师: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你是怎么知道的?(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出示课件24)。
品味: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熏”与“醉”的解析)。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作:当作。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都城汴州。作者直斥统治者忘记国耻家丑的丑态,蕴含讽刺、愤怒及无穷的隐忧。)。
3.填空(出示课件26)。
《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统治者()。
板书:忧国忧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4.有感情地读诗(出示课件27)。
师:(放音乐)请大家跟着音乐练习读诗,读出诗句的含义,读出作者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在网上找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并背诵下来。
如何写五年级语文第课将相和生(优质16篇)篇十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多角度去感受和发现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你们知道那些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3、指名到黑板前书写:“将”廉颇,“相”蔺相如。(请学生评价黑板上的书写)。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将相和》这个故事是有哪几件事组成?
2、学生交流后得出《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事件组成的。
在着因果关系。请同学们选择关联词语天空,理清故事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立了大功,()赵王提升了他的职位。
()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想给他个下不来台。
()蔺相如顾全大局,感动了廉颇()廉颇就登门负荆请罪,表现出他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齐心协力,()使秦王不敢进攻赵国。
三、品读课文,感知形象。
2、选读重点句段,走近蔺相如。
教师:我发现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一边快速默读,一边画下来。
(1)临危受命。
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教师:对,“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的,胸有成竹、掷地有声的说。
(指导学生朗读)。
(2)略施小计。
教师: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你觉得这样说妥不妥?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3)理直气壮。
出示:“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指导朗读)。
从这个“撞”字上,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不辱使命。
教师: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消除,几年后的渑池之会,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又怎样说?出示:“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面对强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蔺相如的爱国之心,看到了他过人的谋略和勇气)。
(5)顾全大局。
教师:你们从蔺相如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3、画出描写廉颇语言,行动的句子,用心读一读。
(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教师: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教师:从廉颇负荆请罪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四、研读课文,深化认识。
1、教师: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认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2、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组织学生研读《史记》中的原著。
如何写五年级语文第课将相和生(优质16篇)篇十一
1、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上课前的自学,是学生学习的预备。同学们坚持经常课前预习,不仅使自己对即将上的新课有个概括的了解,而且能对自己在新课中必须重点掌握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提高了同学们的自学能力。
2、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
能否上好课,教师的教是一方面,学生的学是更重要的方面,因此同学们要掌握听课的方法。为此,同学们在上生物课时要做好以下几点:
(1)注意听,认真记。
注意听不仅仅是要求同学们集中精力,更重要的是听课要听思路,注意听老师是如何引入新课,怎样展开讲解的,最后又是怎样归纳小结的。特别要注意理解教师在讲课中反复强调的重点和难点,并在不影响听课的前提下记些要点。
(2)多动手、多观察。
生物课里,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常常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课件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有时教师还领学生做些探究性实验,同学们应在教师指导下多动手细观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对现象和过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同时培养了自己的科研素质,同时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勤思考、多提问。
上课前同学们应对教师讲的每个问题都要认真地进行思考,尤其要重视教师的提问,不论提问谁,都必须把自己置于“主人”的位置上来,敏捷地思考这个问题我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在听课中凡是自己不懂的或发现的新问题都要虚心向教师请教,决不能不懂装懂。
3、及时复习。
复习是上课的延续,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巩固,这要求同学们在学习生物学知识还没有遗忘时就去复习,加以巩固和强化。为此做到:
(1)复习要有明确目的。主要体现复习什么内容,具体达到什么目的,达到什么标准。
(2)复习要有计划性。制定复习计划要实事求是,合理安排好复习内容,分配适当的复习内容。
(3)复习要坚持经常进行。新课复习、单元复习和期末复习要有机衔接起来,决不能间断。
4、、高效作业。
首先,要明确高效做作业的三步骤:
第一步是“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面前的问题;
第二步是“思”,就是做完之后要回顾和反思,总结出经验和方法;
第三步是“归”,就是将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回归到书本上去。
如果能完全按照这三步来走,上课时结合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多想多问,课后做好配套练习,有不明白的及时记录、发问、解决。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这样,加上高效作业,就能让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
如何写五年级语文第课将相和生(优质16篇)篇十二
掌握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是比较基础的学科,学不好的原因并不是没有认真去学,而是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下面一起来看下关于五年级语文的学习方法。
作者|十一。
想要提高语文成绩,有两个方面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缺一不可,一个是学会思考,一个是学习习惯,在学习上,它们相互独立的,但也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先来说说学会思考。学习的时候,如果不动脑筋不思考,想要成绩有所提高是不可能的,学习有问题,就需要通过思考来解决,把它研究透了,想明白了,就是在把它转化成自己的东西的一个过程,也就是吸收了新的知识一样。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很关键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多多少少都会有几个好习惯,像最经常说的课前预习,就是为了先提前了解要学的新课内容,然后把不懂的标记出来,这样在课上就会多注意这个点的内容,课上听讲是为了让知识更清晰,课后复习是使所学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所以对于这些学习习惯是不能忽视的。
如何写五年级语文第课将相和生(优质16篇)篇十三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11课《将相和》。
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中的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
1、认知目标: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准备:借助挂图、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讨论:廉颇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在自学汇报及师生评议过程中,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领悟。(1)、渑池会上,赵王和秦王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这一功劳应归功于谁?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将——————————相
廉颇 和 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
如何写五年级语文第课将相和生(优质16篇)篇十四
学习内容简析: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到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学习准备:课件,搜集有关南宋的资料,岳飞的《满江红》。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读诗题。(大屏幕出示诗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吗?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吧!
生:(吟诵诗)。
师:在这首诗中南宋的遗民生活怎样?
生:他们生活在金兵铁蹄下,急切盼望王师来收复失地,但望眼欲穿,王师就是不见踪影。(大屏幕显示诗)。
师:是啊!“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那么“王师”最后来了吗?
生:陆游去世前王师还是没有来。
师: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老师板书诗题)看一看南宋的“王师”究竟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干什么去了?先读诗题。
生:(读诗题)。
师:你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诗题吗?
生:林升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师:你讲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来正确地读一读诗题吧!
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
师: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呢?请看大屏幕。(出示诗)。
能正确、流利地读吗?请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自由练习读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诗)。
师:(以评代讲)她的“暖”、“醉”、“汴”读得准,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生齐读古诗)。
师:古诗词最讲究韵律美,对仗工整,节奏分明,我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我们先要知道诗中讲了什么,才能正确断句。同学们用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一下诗意吗!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指点学法)。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生: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西湖的歌舞,不知何才能罢休,暖洋洋地风把游人吹醉了,他们简直把杭州当作了汴州。
师:你能从字面上去理解诗,已经不错了。我们来正确断句吧!试试看读出诗的韵味来吧!(生读诗)。
师:读出了诗味,但不怎么像林升在吟诗。我们还是来接着看这首诗吧!这里的游人真的就是游山玩水的南宋人民吗?(出示“暖风熏得游人醉”)。
三、潜心研读,体验诗情。
生1:南宋的达官显贵们。
生2:南宋的皇帝。
生3:南宋的王师们。我知道王师干什么去了,他们寻欢作乐去了,怪不得“南望王师又一年”啦。
师:他们也配称“人”吗?
生: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
师:对!忘了国难,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到什么程度了?
生:醉了!
师:“醉”什么意思?从“醉”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醉”在字典中解释为“沉迷其中”,从“醉”中可见他们已经深深地陷入寻欢作乐中,不能自拔。
师:“醉”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坏东西们在干什么?
生1:喝酒喝得烂醉如泥。
生2:金钱享乐面前是纸醉金迷。
生3:他们每天醉生梦死,吃喝玩乐。
师:“醉”字让我们仿佛听到什么?
生1:划拳声、歌舞声、喧哗声,声声入耳,家里事、国家事、天下事,事事漠不关心。
生2:我仿佛听到喝醉了酒的醉话,欢乐时的打闹声。
师:一个“醉”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的种.种丑态,是啊!它写出了南宋权贵们沉迷于歌舞等玩乐中时间长,深到了不能自拔,程度如醉如迷,把收复失地抛到脑后了。我们来读一读,读出他们的丑态来吧!(生读这一句)。
师:你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不错,但请你想一想,你在春风吹拂下你只想睡觉,但你神志还是清醒的。你没有到如醉如迷吧!
生:不仅仅是春风,还是当时朝廷从上到下歪风斜气,刚才资料中不是讲了吗,这里的“暖风”还指在社会上淫靡之风,比如讨好上司,整天吃喝玩乐,纵情声色等。
师:是啊!当时社会上吹起了一股腐败之风,在这股风的熏陶下,权贵们纵情声色,寻欢作乐、昏昏度日。请看“熏”字,我们给“熏”换个词。
生:吹。
师:比较一下“熏”和“吹”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生1:“熏”字写出了淫靡之风影响了他思想,影响时间长,毒害很深。比如我爷爷是老烟民,抽了四十多年烟,现在他牙齿、手指都熏黑了。
生2:“熏”字写出了他们长期沉浸在淫靡之风之中,而“吹”只是一吹而过。
师:一个“熏”字用得多妙呀!写出了淫靡之风,影响他们的时间长。同学们,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
生1:我仿佛看见们他们整天吃肉、喝酒,不理朝政。
生2:我仿佛看见他们整天歌舞升天,纵情玩乐。(课件出示寻欢作乐图)。
生3:我仿佛看到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的盼望又落空了。(课件出示遗民生活图)。
师:看着这两幅图你心中怎样?
生1:我恨这些坏东西们。
师: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心声吧!
(生读这一句)。
师:你真是一位爱僧分明的好孩子。
生2:我想走上前去痛斥他们。
师:用朗读来传送你的情吧!
(生读这一句)。
师:从你脸上的表情与读时的声调我想到你心中有股怒火在升腾。
师:在这帮坏东西的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
生:不是,是汴州。
师:也就是说,他们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了,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了,忘记了国耻家仇。(出示资料)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了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下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把这幅图带来了,请同学们看一看。
生:愤怒!
师:诗人和你一样愤怒,我们一起来痛斥这达官显贵们吧!
(生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些权贵们真让人愤恨,他们逃到杭州后,没有想到如何收复失地,而是在大建宫殿,大修街道。因此,诗人的第一句就说:“山外青山楼外楼”(出示这一句)(生想象并描述杭州风光)。
生1:青山重重叠叠像秀美的少女,亭亭玉立。街上楼房鳞次栉比,一座比一座金碧辉煌。
生2: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歌女们轻歌曼舞,权贵们饮酒作乐,好不快活。
师:从诗人的描写与刚才想象的风光图中你觉得杭州景色怎样?
生1:杭州秀丽迷人!
生2:杭州城风光无限……。
生:我心里很着急。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问问他们——。
生:(着急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生:我心里很为杭州担忧,感到杭州危在旦夕呀!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问问他们吧——。
生:(担忧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生:我心里愤怒。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指着他们的鼻子痛斥吧——。
生:(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诗人话中还有话吗?我们再来品一品这一句话,像品茶一样,细细品,才能品出茶的甘醇。
生:我认为诗人不仅感叹现实的黑暗,更在为整个南宋担忧,问他们何时才能停止玩乐,去想一想收复失地的事。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质问他们吧!(齐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南方的权贵们在西湖边上寻欢作乐、昏昏度日,老百姓的泪流干了。
师:同学们来看看林升写到秀丽的景也是触景伤情。
师:同学们吟着这首诗心中肯定有很多的话要一吐为快,请拿出你的笔来写一写,你可以对南宋的权贵们说,可以对诗人说,也可以对南宋的人民说。
(生写心里话,写后交流)。
生……。
四、背诵拓展,升华清情。
师:诗吟到这儿,你们心里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林升把这首诗题在旅店墙壁上,他不害怕引来杀身之祸吗?
师:林升会害怕吗?据资料介绍,这首诗是题在墙壁上的,有人考究“林升”应为林外。林升是一名进士,曾游学于苏杭一带,因屡试不第,又耳闻目睹赵家王朝昏聩腐败,愤世嫉俗,常穿戴道士衣冠,放荡形骸,到处题诗作画,以宣泄胸中郁积,留下了许多传说,人们以为是“神仙”留下手笔。另外,这首诗构思巧妙,实来讽刺,却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说谩骂之语,是讽喻诗中的千古绝唱。它吐出郁结在人们心头的愤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来倾吐吧!(生齐背诗)。
师:对面强敌入侵,面对沦陷的亡国,面对人民的悲情,一位位爱国志士站起来了,岳飞就是其中的一员。他面对破碎的河山,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写下了一首激励人心的《满江红》,让我们一起来听歌曲《满江红》吧!课后把它摘抄下来吟诵。
(生听歌曲)。
板书设计: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杭州秀丽。
游人醉态。
忧国忧民。
如何写五年级语文第课将相和生(优质16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能力目标: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二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三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四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方法:
讨论交流、活动体验等。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6课《将相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了将相从不和到和,上课时有同学质疑“将相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又要和好,又是怎样和好的”。下面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二、交流自学。
“小小辩论会”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并说明为什么?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勇于认错。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
理解“完璧归赵”领会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四、学习“渑池之会”
总结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图片显示(大屏幕显示)。
4、学生表演“负荆请罪”的故事。
六、拓展延伸。
“和好”消息传到赵王那里,赵王会怎样说?(指多名学生说)学生试创作“诏书”
板书设计:
26将相和。
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人物蔺相如廉颇。
如何写五年级语文第课将相和生(优质16篇)篇十六
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师大版第二单元第二课。是冰心老人的一篇关于如何读书的文章,内容简单扼要,又明白浅显。五年级下半学期就接触这样的文章是很好的,因这可以借此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阅读课外书籍。学习本文可以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各部书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出文章的内容要点。
2、联系自己平时的读书实际,加深对读书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的人谈话。”别林斯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品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困惑,体悟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及命运……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又是如何看待读书的呢?我们从冰心的《忆读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尽快抓住阅读要领,带着问题读课文。(这一步通常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主要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朗读。要求读准读顺。朗读中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和词义。
3、作者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是什么?可用文中哪句话概括?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4、再读课文总结大意?(组内讨论,代表发言,要求简洁明了。)。
老师总结:作者冰心回忆了幼年、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5、试着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小组合作,代表发言)。
第一部分(1段)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感受、体会的强烈。作者开篇就说:“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多么深切的体会。短短一句话抓住了读者,激起了读者往下看的兴趣。
第二部分(2-11段)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篇末巧妙地借儿童刊物要作者题词指导阅读,进一步强调本文的主题词: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6、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书籍”和“书”的名言拿出来交流。(每组派出两个代表回答)。
三、作业:
1、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2、抄写本文的字词及整理出五条有关“读书”和“书”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最近都读了哪些书?(指名答)。
2、我们一起来看看最近大家给老师发的读书视频!
师小结:有的同学能做到每日坚持阅读,真是好样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要你一打开书本,从中就能获益,同样《忆读书》这篇课文的作者冰心谈到了她读书的体会,今天我们来深入体会。
二、回顾课文、概述内容。
1、请同学们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冰心回忆了她读书的经历和读书的感受)。
2、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要素归纳法)。
三、知读书经历、体感受。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说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读书经历的?用“()”标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同桌交流。
(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到了中年以后;1986年;1989年)。
2、指名汇报。
3、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文中作者读了许多书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请用---标出书名、用“=”划出描述这些感受的句子,结合重点词谈谈自己的体会。
2)小组汇报:
(1)《三国演义》:这是作者七岁时读得第一本书,所以记忆犹新,写得最详细。
(2)《聊斋志异》:这对“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3)《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
(4)《精忠说岳》:并没有留下太大的印象。
(5)《满江红》《声声慢》:十分动人,
(6)《茶花女遗事》: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7)《红楼梦》:才尝到“满……一……”,“一个……的滋味”
(8)《西游记》很精彩《封神榜》烦琐。
《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荡寇志》人物索然无味。
4、课件出示这些句子,以各种方式读出对书的喜爱之情。(男生读、女生读……)。
5、从作者冰心的读书经历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
6、你们都读过什么书?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读书法我感悟”
1、作者读了许多书后有什么读书心得?又总结出什么方法?
1)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
2)比较法:从脑中抹去(朦朦胧胧、堆砌华丽词句……)。
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质朴浅显、真情实感……)。
2、冰心给儿童刊物指导读书的九个字是什么?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3个分句各自强调的重点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从课文中找依据)。
读书好:(对写作有益;读书是最大的快乐,让自己懂得做人处世的道理……)。
多读书:(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指导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数,数量要多、品种要多,涉及古今中外……)。
读好书:(但是那些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字几千字……)。
4、谁还有什么读书方法与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指名答)。
5、同桌之间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读书的好处。(生自由回答)。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读书能扩大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五、“学以致用小练笔”
1、这篇课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指名汇报。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为“忆读书”服务。(写作方法是为文章内容服务的)。
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三方面,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相对比较)看出作者评判好书的标准。
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自己的读书经历。
3、按照时间顺序写一写并简单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及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知人品、知经历。
随着背景音乐简介冰心的读书之路及成就。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心能成为一个作家,与她的好学、乐读、会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多读书”,“读好书”,你才会体会到“读书好”,读书才会成为一种乐趣。
七、拓展作业。
1、阅读冰心《寄小读者》。
2、继续坚持每日一读,筹备“我的一本课外书”演讲比赛。
《忆读书》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的亮点是避免了琐碎的分析和逐段的讲解,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抓住课文的要点进行学习。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回答作者在这篇课文里最想告诉我们什么,引导学生抓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进行整体感知。然后深入读课文,再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概括读书的好处,最后由读书的“好处多”引导学生理解“多读书”并“读好书”。
课文所涉及的名著,有些书籍学生平时接触少,不太了解,没有引起重视,在上课时一带而过,对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上造成了阻碍,是不可取的。对此,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作适当补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