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篇一
《统计与可能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有以下体会和感悟。
在导入阶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课的开始从《守株待兔》这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道我们要解决的就是生活中的数学。
解决问题时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践掷硬币,研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通过小组合作,统计全班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正面朝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掷硬币的总次数的一半,然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让每个学生都能感悟事情可能性发生的特点,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整节课的练习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活跃,让他们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也存在许多不足:。
1. 在分组进行掷硬币游戏时,负责小组的组长没有合理安排同组组员的任务,导致了掷硬币得出的数据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使得教师在总结分析游戏所得到的结果时并不理想。
2. 在每一个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时出现了许多数据,与所得到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这里涉及到大量数据、频率、概率等知识点,这些都是小学五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的,所以教师没有进一步讲解,导致了本节课教学难点没有突破。
3. 由于本节课准备的是多媒体教学,但临时遇到学校停电的特殊情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有小部分没有按时完成。
4. 没有掌握好时间分配,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最后有一点拖堂。
5. 在玩掷硬币游戏时,教师没有先说明游戏规则:扔硬币的高度和力度。导致部分学生没有明确游戏目标,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人云亦云。
6. 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所以教师没有每一组都进行成果展示,只是展示了4小组的成果,有点打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篇二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可能性》这一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堂课一开始,设计了石头、剪刀、布这一场景引出课题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参与活动,学习感受事件发身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安排的实践活动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从而用自己所学知识去揭开抽奖的奥秘。
3、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在这节课的最后阶段我让学生设计摆数和抽数,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的活动中。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生机。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篇三
统计与概率中的可能性的内容,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在二年级时,学习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三年级学习客观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认识到可能性的大小与相关的条件有密切关系。(数量的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四年级学习等可能性。就是说游戏在什么情况下是公平的。五年级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这部分知识教师可能涉及的较少。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就变得非常关键。
而本课时则是用数字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对学生来说,十分抽象,难于理解.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是复习导入,揭示课题。通过复习“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物的发生的可能性,可能性的大小及等可能性,唤醒学生对可能性已有的认知,然后出示4个黄球,让学生体验可能性大小生成的过程,层层推进,并得出: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可能性为0,一定能发生的事件可能性为1,让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第二环节是探索交流、体验概率。首先出示3个黄球1个白球,先让学生猜测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然后通过开展摸球游戏,让学生体验到实际操作中当摸球次数足够多时,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越来越接近四分之一,不一定刚好是四分之一。然后通过白球个数不变,黄球个数不断增加,让学生体会到摸到黄球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1;通过黄球个数不变,白球个数不断增加,让学生体会到摸到黄球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0。
第三环节拓展练习。第1题是基础练习,其中涉及到年月日的问题,思维含量比较高;第2题是拓展。先出示盒子中装有5个黄球,20个白球问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当学生答出摸到黄球的可能是五分之一时,我再追问,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五分之一,是不是一定要放5个黄球,20个白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同时自然而然得到黄球的个数占总个数的五分之一或总个数是黄球个数的倍都行,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并解决问题。
1、在课堂上组织活动是手段,体验感悟是目的。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没有开展摸球游戏(出示3个白球和1个黄球),因为考虑到实验的结果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不一定是四分之一,怕给自己的教学带来麻烦。通过蓝老师和两位教研员的指导,明白了学生是主体,只为自己的简单,不考虑学生的利益,这是不称职的老师。如果不开展摸球游戏,只停留在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是白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只是让学生用分数的意义来说明可能性的大小,数学味淡了,深刻性不够了。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探讨让学生明白实际摸球活动中记录的数据和标准概率四分之一是有差距的,并使学生明白当摸球的次数足够多时,摸到白球的的概率越来越接近四分之一,上升到理性认识可能性的高度。
2、用简单的材料上富有思考的课。看到好的材料就想用上去,但是事实并不是材料越多越好,一个材料可以落实的任务不要用多个材料去呈现。
3、数学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幽默风趣大气是我努力的方向,评价语过于单一,枯燥,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篇四
教材说明与分析:
“可能性”这一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中的知识,这一主题实际上是概率知识的初步呈现,教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不确定事件——抛硬币、摸球、装球等活动入手,由浅入深地渗透概率思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感受到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体验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逐步帮助他们在面对不确定现象时,通过对事物可能性的分析、判断做出合理的决策。
从教材安排的内容看,这一主题包括抛硬币、猜一猜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摸彩球,从装由3个黄球3个白球的盒子里摸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装球游戏等几项数学活动,旨在这些参与面广、实践性强的活动中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亲自体会,直观地观察事件发生的经过,感受事件的不确定性及可能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会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情感目标:
通过游戏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三)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事件的判断能力,解决能力和学生间的合作能力。
设计理念:
“可能性”问题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将其抽象出来用于教学中,学生仍然会感到陌生,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孩子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就需要用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来吸引他们参与课堂,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即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就是说,活动是儿童学习数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根据这一理念,我将这节课定位为:“好玩的数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环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解,在情境中得,充分体验玩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基于这一指导理念,我的设计也主要体现如下思想: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为了让学生对“事物的可能性”这一现象充分地感知和体验,我在教学中考虑了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与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了抛硬币、摸球、装球这几个参与性很强的主题活动,每次活动的契入点都是“猜一猜”,这样,学生在猜测活动中对活动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又在实践中经历了证实猜测的过程,体验并感悟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这些参与面广,实践性强的活动中,我让学生亲身、直观地观察事件发生的经过,感受事件的可能性和确定性,综合运用本课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当面临一些事情的时候,如何去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于生活,并最终要应用于生活。
2、借助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群体效应。合作学习活动,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本课中,学生主要的活动形式是猜测、游戏、操作、验证,我根据学生特点,提供小组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到事物的不确定性。
3、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在本课中,我会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特别是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和习惯,如会独立思考、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愿意与伙伴表达自己的想法等,总之,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愿望,保护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热情,及时评价学生是我本节课的主要的评价方式。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篇五
《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例1通过摸球游戏,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例2通过摸扑克牌让学生体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材的设计以活动为主,呈现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与更多的探索机会。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时也能拓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奠定基础。
执教这节课之前,我认真研读教材教参,精心设计了教案,课上,学生的表现也很精彩,我感觉从这节课上收获了很多,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第一次摸球活动,全体同学参与,学生在装有1个红球、1个黄球的盒子中任意摸一个球,同时进行统计。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体验可能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样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例2通过翻牌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虽然这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可能性的大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数学游戏,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数学的思维更高层次地认识可能性的大小。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明确的指向下,学生体验到了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用处。通过体验可能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研究过程,同时渗透了科学研究方法。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篇六
一、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概念太抽象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采用猜猜硬币葳在我的哪只手上这一游戏导入,不仅能让学生兴趣盎然,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接触可能性,简单而有效地突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问题,直接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下面的深入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关注学习过程,体现小组学习的实效性。
必要的小组合作是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验,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摸球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摸球,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体会的机会,并让他们进行交流活动。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在大量的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事物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课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如摸球游戏这一环节时间花得太多,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估计不足,课堂上处理预设之外的事件的能力不够等。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篇七
《统计与可能性》是小学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变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节——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它们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就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觉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此外,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在课堂中,学生能够积极动脑,思维活跃,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基本上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对概率这方面的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整整一堂课,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没有用老师去组织课堂纪律,每一分钟,每一秒,学生都在用脑思考,四十分钟感觉过得特别快,但是课堂永远是有遗憾的,永远不会完美的,下课与同事交流,才学得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学生玩游戏时,应以每个人走几步为准,不应该确定地点,这样游戏会出现不公平现象,怪不得我班的高铭当时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他认为是不公平的,由于我当时也不够机智,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致使课堂留下了这处遗憾;还有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前,我应该明确要求,特别要强调算出正面朝上的次数,由于学生口算速度慢,导致此处时间过长,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课堂教学永远是我们的必修课。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篇八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可能性》这一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堂课一开始,设计了石头、剪刀、布这一场景引出课题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参与活动,学习感受事件发身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安排的实践活动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从而用自己所学知识去揭开抽奖的奥秘。
3、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在这节课的最后阶段我让学生设计摆数和抽数,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的活动中。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生机。
三年级数学《可能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篇九
感觉本课最大难点是例题教学,而例题教学中的最大难点又在于花落在每个人手里的可能性与落在男生组(或女生组)手里的可能性的关系。
尝试分析了一下例题难在何处?主要原因是这里男生组与女生组表演的可能性正好相等。难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游戏中只有男生组和女生这样,所以男生组(或女生组)获胜的可能性就应该是1/2。(因为有两个组,男生组和女生组分别占其中一份)。例题如果采用直观形象的色块帮助理解就容易突破难点,但主题图中人数太多,用转盘画图示来表示不方便。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案设计时首先将观察人数由例题的18人减少为(6人),这样绘制转盘时就能既快捷又方便学生观察探究了;其次,我将例题的等可能性事件。当我对第一排的同学宣布完游戏规则后,全班男生大呼“不公平”。此时,我就紧抓其“不公平”的心理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最终从教学可能性的角度发现其概率的不同,男生组表演节目的可能性是4/6,女生只有2/6。
困惑:为什么教材例题要以击鼓传花为素材来研究男生组与女生组的可能性呢?学生生活中很少是男生组或女生组为单位来进行表演的,他们缺乏这样的游戏经验。其次,为什么不能直接采用直观形象的转盘作为研究素材呢。
学生们的疑问与争议:在课后,要求学生将可能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他们谈到了商场购物后的促销活动等级常常是分散重复排列的,如: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果把转盘中所有一等奖的区域都集中到一起,那么这时获奖的可能性是不是会有变大呢?近1/2的学生指出:可能性变大。因为以往转动转盘时,由于获奖区域较小,所以指针很容易因偏离获奖区域一点而与大奖失之交臂。可如果将其放在一起后,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会变小,那么或奖的可能性就增加了。还有近1/2学生从面积的大小来思考,认为可能性不变。当然也有少数“两面派”,他们认为从理论上来说,获奖可能性不变,但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可能性增加。通过讨论,最终大家达成共识,获奖可能性的大小应该不变。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篇十
通过比赛导入课题,学生很快发现比赛存在不公平,激起学生质疑,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同时又复习了旧知。这样的设计与学生的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激发起探究的欲望,贴近学生的实际。
片断一的教学过程从猜测、实验、整理数据再到分析归纳这样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了一般统计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操作与活动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记录方法的学习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获得的信息,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地探讨出画“正”字的方法,不仅学会这个方法,而且明白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同时,教师巧妙地结合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掌握了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捷地获得了技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者通过多媒体演示明确活动要求,简洁明快。磨刀不误砍柴功,为学生的活动实效性提供了保障。
智力闯关的练习重在让学生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的结果来判断事物存在的几种情况。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时,学生必须经历由果索因的逆向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了展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延伸练习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真实、生动、有趣的录相画面不仅再次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