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克隆之谜教学设计 克隆之谜阅读理解答案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分步揭示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板书克隆。
师:什么叫克隆?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2、用彩色粉笔在“克隆”二字前加上“奇妙的”三字,问:不用读全文,你们能不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谈克隆的奇妙)
3、查字典理解“奇妙”(稀奇而巧妙)
4、克隆,奇妙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来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说明顺序。
1、默读课文,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毫毛 例如 马铃薯 收获 家畜 饲养 微生物 效率
2、查字典、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1)多音字:家畜 效率 (2)除“微生物”外,均由学生自学理解。
3、自读课文,练习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
小结:(1)孙悟空快速克隆自己。
(2)克隆就是无性繁殖。
(3)植物的克隆。
(4)低等生物的克隆。
(5)高等生物的克隆。
(6)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7)克隆技术与其它科技成果结合。
(8)克隆技术的其它应用。
(9)克隆技术正在展示诱人前景。
4、练习归纳要点,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1)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的重点讲了哪几个问题?
a、什么叫克隆。(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繁衍后代)
b、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第二段—第三至五自然段: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和高等动物的克隆)
c、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他的诱人前景。(第三段:第六至九自然段)
5、学生讨论后,教者归纳:本文中心突出,专门介绍有关克隆的知识。条理性强,先解释什么叫克隆,然后分类介绍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的克隆现象,最后讲奇妙的克隆具有诱人的前景。
三、作业。1、朗读课文。 2、习字册生字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词。
2、师述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回忆上堂课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方法。
1、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相互交流。
(3)讨论后,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根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b、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2、学习第二段。
(1)自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同座相互讨论: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方法?
(2)开展讨论。
(3)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分类别。分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类来介绍。
b、举例子。植物的克隆就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为例。
3、学习第三段。
(1)各自反复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讲“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它诱人的前景”的?
(2)讨论后形成下列板书:
a、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b、可以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品质优良的家畜。
c、可以挽救濒危物种,培植人体“配件”。
d、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
(3)这一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来说明问题,显得条理清楚。
四、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克隆之谜》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克隆之谜》重点介绍了关于克隆技术方面的知识,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等。)
2、尼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五、练习。
1、说说克隆这项技术奇妙在哪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2、关于克隆“可以造福于人类”,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
植物
无性繁殖 低等生物
高等动物
7 克隆之谜
培育
造福人类 挽救
培植
教学反思:
克隆之谜教学设计 克隆之谜阅读理解答案篇二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文章内容,正确地说出克隆的“奇妙”之处。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学生心中的克隆感受
在上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个精彩的场面,如果大家熟悉的,还可以轻轻哼唱。出示《西游记》的相关场面。你看到了什么?拔出一把毫毛,可以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当然是神话,这种本领,一个科学名词来讲,就是“克隆”。出示:“克隆”二字,
1、在你的印象中,克隆给你什么感觉?自由交谈。(神奇、神秘、高深莫测、遥不可及)
2、是呀,克隆确实是神奇的,甚至是深不可测、遥不可及的。它就像一个谜,激起了我们的兴趣。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克隆之谜。齐读(克隆之谜)(完成板书)希望通过了这篇课文,能解开我们心中的谜。
今天老师为大家特意设计了一个网站,设计了一下的一些栏目,帮助大家学习。
3、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文纸,认真大声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词语,可以打开我们网页的阅读小助手帮助学习。
二、学习2----4小节 ,体会先天克隆的神奇
究竟什么是克隆呢?请大家点击进入“克隆由来”栏目,认真读一读课文的2——4小节,它告诉我们什么?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的课外资料,可以结合边上的词条栏目进行资料的浏览。(如果你觉得阅读内容不方便,可以看课文纸)
2、 自由读,交流,你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克隆内容?
克隆就是无性繁殖;
植物有先天克隆的本领。
柳枝的克隆真有趣,难怪人们说“无心插柳柳成阴。”
马铃薯和仙人掌就更可爱了,给你这么一讲,我的眼前一下子就冒出了许多可爱的小马铃薯和仙人掌了。
交流,是呀,所以,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
低等生物的克隆。(看视频),想不想真切感受一下细菌的克隆?你有什么感受?(速度惊人,令人称奇),所以低等生物的克隆更速度之快,令人称奇。
课文用许多生动有趣的事例,让我们走近了克隆,我们从相关栏目中了解到,还有许多植物和低等动物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你能不能学着3、4小节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呢?如果不太记得的同学,还可再去相关的栏目看一看,说一说。
评价语:听了你的介绍,我们有增长了许多见识。
原来这些也是克隆呀,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听你这么一介绍,这种现象就更有趣了。
3、现在你对克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呢?交流
三、学习第五小节,体会克隆技术的神奇
1、确实,克隆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奇妙,刚才我们通过这么多生动有趣的例子了解了植物和低等动物有先天的克隆本领,那么你们有这项先天本领吗?为什么?
(出示:第二小节:我们知道,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人们把这种繁殖叫做有性繁殖。)
要让有性繁殖的高等动物也能进行克隆,那才是更大的神奇、大开眼界。
出示:那么,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五小节
今天,老师把可爱的多利羊请到了我们的课堂,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听听它的故事吧。(一起听故事)
你觉得多利了不起、神奇在哪儿?(自由畅谈)
是呀,能让有性繁殖的绵羊也能进行无性繁殖,也就是克隆,不能不说它也是人类历史的上的一个创举,了不起的成就。
在这个克隆研究史还留有更多的克隆动物的足迹,你可以在“克隆大事记”网站上尽情浏览。说说你还知道克隆了哪些动物?
(其实克隆技术的研究之路是艰险,他们也是在不断的失败中前进的。)
从这儿我们知道,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可以进行克隆。
四、学习第六、七、八小节,体会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过渡:刚才,能克隆出高等动物是神奇的,难怪全世界有这么多的科学家在不懈努力研究着,探索着,他们研究克隆技术真正的目的是什么?(造福人类)
1、点击进入“造福人类”栏目,请大家读一读6、7、8小节,克隆技术从哪些方面来造福人类呢?当然,你仍然可以结合旁边的词条进行相关资料的浏览。
交流
评价语:看来克隆技术对人类健康来说真是个福音。
濒危物种有了永久生存的希望了。
(引读)学生概括:农业、挽救濒危物种、医学
3、相信你现在感受颇多了吧,假如你是克隆专家,你会克隆出什么造福人类?请你进入“奇思妙想”留言板,把你美好的心声写下来。
4、交流
五、学习最后一小节。展示克隆技术的广阔前景
所以说:“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指名读,齐读。
总结:克隆技术诱人的前景的开发,需要大家对科学有一份执着热爱,不懈的努力,或许我们的美好愿望就能梦想成真。
七、课外拓展
课文学完了,心中的谜团也打开了,相信大家对克隆还是意犹未尽吧,其实我们今天也只是了解了克隆的冰山一角,还有许多方面值得大家去探究,你还想对克隆做哪方面的探究?(交流)
结束语:相信大家对于克隆有了更多的期待,如果你们有独特感想,有时间请你进入“克隆论坛”中发表你的感想。继续进行交流。我在克隆论坛期待着你们。
六、作业
练笔:《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克隆之谜教学设计 克隆之谜阅读理解答案篇三
《克隆之谜》是一篇介绍克隆技术的科普说明文。文章以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揭开了克隆的神秘面纱,展示了克隆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丽图景。
解读这篇课文,我有了以下思考:
1、整体把握文本,弄清“克隆”的含义,理清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除了要落实对生字新词的掌握,对课文的读通读顺外,还应引导学生在头脑中一步步构建起克隆的含义。对于这一问题,课文用了四段文字,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即,神话中的克隆、科学意义层面的克隆、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这也是课文的第一部分——介绍克隆是什么。在学生对克隆的概念逐步明晰后,课文以一句设问“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介绍了1996年人类得到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有了这次实验的成功,人们才得以将克隆技术运用于造福人类的各项事业中。至此,可以看出,课文是按“克隆是什么——克隆的实验——克隆技术给人类的造福”的顺序,逐层深入、步步推进来介绍克隆的。
2、细致揣摩文本,依托具体语言材料,感受克隆的奇妙之处。
课文以“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作结,那么,克隆技术到底“奇妙”在哪里呢?这是一个有着很大张驰力的问题,可以以此为统领,引导学生揣摩前面的文字,去感受克隆技术的“奇妙”。奇妙之一:《西游记》中孙大圣“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奇妙之二:柳树的“插条”,马铃薯、仙人掌的“切块”便能培育后代。奇妙之三:细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经过二十分钟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上述“奇妙”可以看作是“自然状态下的繁殖”,是克隆技术“浅层次的奇妙”,而下文介绍的克隆技术对人类的造福,则是克隆技术被人类“操控”后的奇妙用途。
3、拓展延伸文本,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的作用。
不把语文课上成划句号的课,已成为目前大家的一个共识。对此课而言,这个理念尤显重要,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远远不止课文所提及的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和蔬菜新品种,及优良的家畜,也不仅仅局限于在保护生态、医学上的重要意义,第八节最后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引发读者去想象克隆技术的“诱人的前景”。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克隆技术的奇妙后,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书籍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除此之外,也可以“假如我是克隆专家”为题,让学生去想象,这也是诱发学生对未来科学的展望和憧憬。
在备课时,我总想着一个问题:克隆技术作为一个涉及到人伦关系的生物科技,从它一问世起,便备受关注,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便是人可不可以克隆。这也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体现。由此,我想可不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跳出文本,也来辩一辩,也许在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沉睡着的智慧”。
克隆之谜教学设计 克隆之谜阅读理解答案篇四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16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2课时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克隆”意义。
生字新词卡片
: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克隆之谜》(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方法。
2.激发学生共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
投影文字
:
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作业: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7。克隆之谜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
“多利”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
造福人类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学科学
↓
诱人前景
;id=14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分步揭示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板书克隆。
师:什么叫克隆?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2、用彩色粉笔在“克隆”二字前加上“奇妙的”三字,问:不用读全文,你们能不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谈克隆的奇妙)
3、查字典理解“奇妙”(稀奇而巧妙)
4、克隆,奇妙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来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说明顺序。
1、默读课文,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毫毛 例如 马铃薯 收获 家畜 饲养 微生物 效率
2、查字典、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1)多音字:家畜 效率 (2)除“微生物”外,均由学生自学理解。
3、自读课文,练习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
小结:(1)孙悟空快速克隆自己。
(2)克隆就是无性繁殖。
(3)植物的克隆。
(4)低等生物的克隆。
(5)高等生物的克隆。
(6)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7)克隆技术与其它科技成果结合。
(8)克隆技术的其它应用。
(9)克隆技术正在展示诱人前景。
4、练习归纳要点,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1)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的重点讲了哪几个问题?
a、什么叫克隆。(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繁衍后代)
b、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第二段—第三至五自然段: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和高等动物的克隆)
c、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他的诱人前景。(第三段:第六至九自然段)
5、学生讨论后,教者归纳:本文中心突出,专门介绍有关克隆的知识。条理性强,先解释什么叫克隆,然后分类介绍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的克隆现象,最后讲奇妙的克隆具有诱人的前景。
三、作业。1、朗读课文。 2、习字册生字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词。
2、师述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回忆上堂课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方法。
1、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相互交流。
(3)讨论后,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根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b、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2、学习第二段。
(1)自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同座相互讨论: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方法?
(2)开展讨论。
(3)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分类别。分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类来介绍。
b、举例子。植物的克隆就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为例。
3、学习第三段。
(1)各自反复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讲“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它诱人的前景”的?
(2)讨论后形成下列板书:
a、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b、可以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品质优良的家畜。
c、可以挽救濒危物种,培植人体“配件”。
d、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
(3)这一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来说明问题,显得条理清楚。
四、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克隆之谜》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克隆之谜》重点介绍了关于克隆技术方面的知识,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等。)
2、尼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五、练习。
1、说说克隆这项技术奇妙在哪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2、关于克隆“可以造福于人类”,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
植物
无性繁殖 低等生物
高等动物
7 克隆之谜
培育
造福人类 挽救
培植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