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希望以下范文能够激发您的教学灵感。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的实用技巧(实用17篇)篇一
1、结合具体的活动,学会推算出日期。
2、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算能力。
通过实际情景学会根据条件推算日期。
掌握倒推和跨月的日期推算方法。
一、 结合生活,引入新课。
1、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日。
2、猜老师的生日
你想知道老师的生日吗?谁来猜一猜?
逐步给出提示,如:
(1)第二季度。
(2)这个月是大月。
(3)是这个月的第12天。
二、 创设情境,探究推理。
1、一看,猜一猜,说一说。(独立思考)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情境,收集数学信息。)
2、说一说,解决简单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简单的推理过程。(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出一些模仿练习,如:一年的倒数第5天是哪一天?)引导学生讨论:淘气的生日是哪一天呢?你你自己的看法。
3、议一议。
师巡视、提示、纠错 。重点关注没有想到解决问题的学生。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思考。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书上p72上的填一填。
2、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你知道吗?你想到了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的实用技巧(实用17篇)篇二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1)认识米尺。
(2)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有对准0刻度的。(2)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2)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厘米。(2)数学课本长()厘米。(3)你的笔盒长()厘米。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的实用技巧(实用17篇)篇三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立“倍”的概念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的实用技巧(实用17篇)篇四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的实用技巧(实用17篇)篇五
: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平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总结特征。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练习二十三第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的实用技巧(实用17篇)篇六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画、涂、拼等活动,体会“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4、体验数学活动充满创造与探索,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帮助学生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把1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课件:一个西瓜被分成了8块,弟弟吃了两块,从圆中分出两个西瓜到弟弟的头像,再分出一个西瓜到姐姐的头像上。
师:这里的2/8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分数的?
(2/8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两份,就用2/8来表示)最好不说“取”
(1/8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8来表示)。
师:那根据刚才的画面内容,你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剩下的西瓜是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谁吃的多?多多少?)用纸蒙住,学生说一个,取一个。
师:咱们同学真会提问题,这节课咱们就先来研究吃西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ppt,板书课题:吃西瓜)。
师:先来看看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ppt展示)你会列算式吗?
(2/8+1/8,板书)。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呢?
(是要把姐姐吃的和弟弟吃的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师:请你观察这两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加数的分母都是8)。
师:对,我们就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同分母分数(板书)今天咱们就先来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师:那你能试着说说这个算式等于多少吗?
生:````````````````````。
师:那看来大家的意见都等于3/8,那这个结果究竟对不对呢?我们想个办法,你能用图形来说明2/8加1/8到底等于多少呢?老师给同桌两人提供了一张被平均分成8份的圆纸片,同桌进行角色分工,一个当弟弟,一个当姐姐,用斜线涂一涂被你吃掉的那一部分,涂完后,根据你们涂的这张纸片和你的同桌说说2/8+1/8到底等于多少。开始吧。
生活动并交流。
谁愿意拿着你的作品到前面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假设:请两组来说。
师:你们是怎么得到3/8的呢?
生:我们是数出来的。
师:你能给大家数数看吗?
生数。
师:那你数的这一份是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生:1/8。
师:那两块呢?
生:2个1/8。
师:我们再数数看一共有几个1/8呢?
生:3个1/8。
师:那用一句话来总结你们的过程,那就是:2个1/8加1个1/8就是3个1/8就是3/8。
师:哪一组再拿着你们的作品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说的真好,同桌再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全班一起来说说。
课件边展示请学生边叙述过程。
师:那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的过程(电脑演示)。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是弟弟吃的2个1/8,1份是姐姐吃的1个1/8,合起来就是3个1/8,也就是3/8)。
师:结果就是3/8,(板书)。
师:解决了问题我们一起来做答(板书)。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现在老师考考你,你能算算2/7+4/7=?
说说为什么等于6/7呢?(2个1/7加4个1/7等于6个1/7)阐述算理。
学生口答。
师:这么能干啊?你们是怎么算的,怎么会这么快呢?
(分母不变,把分子加在一起就可以了)。
师:哦~是这样的吗?我们再来看看,分母不变,分子加在一起。(板书)。
师:说的真好,那谁来归纳总结一下,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到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板书。
板书计算过程。
师:注意加号,等号,分数线要对齐,这样才好看。
师:知道了怎么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我们再来解决一道问题?
师:一张长方形纸,做小旗用取3/5,做纸花用去2/5,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你自己的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3/5+2/5=5/5。
师:有不同的结果吗?
生:也等于1。
师:为什么呢?
(因为5/5的意思也就是整体1)。
师:为什么用减法呢?
(求一个数比另外一个数多多少,应该用减法)。
师:那再请你观察这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也是同分母分数)。
师:那我们今天还要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减法(板书)。
请一生板演。
请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跟黑板上一样的同学请举手,那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ppt)请一生说。
师:谁再把刚才的过程说一说。
(2个1/8减去1个1/8还剩1个1/8,就是1/8)。
师:2/8-1/8你会算了,那4/7-2/7你会算吗?
师出题学生口答。
师:那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板书。
总结。
全班说。
师:那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3/8,这时候小熊说了:我们不要吃了,也给妈妈留点啊?,小熊真是个孝顺的孩子,那这个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呢?(ppt)。
你会列算式吗?同样,迅速把你的算式列在本子上,在小组内说说你想法。
师:你是怎样列的算式?
(8/8-3/8=5/8,板书)。
师:8/8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这个西瓜。
师: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1-3/8)。
师:那这个1是什么意思?
师: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整体你也可以用“1”来表示。(划等号)。
师:那8/8-3/8你会算吗?
板书结果5/8。
师:我们再来看看整个思考的过程。
(1就是8个1/8,先把1划成8/8,8个1/8去掉3个1/8,还剩5个1/8就是5/8)。
做答。
师:那如果这道题不是1-3/8而是1-4/7又是多少呢?
师:那为什么这里把1划成7/7而没有象刚才一样划成8/8或者是6/6呢?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算式跟前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师:那象这种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师:那么也就是说要把1划成跟减数分母相同的一个分子分母都一样的分数来计算。这样其实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其实如果孩子们计算熟练了,中间的步骤可以省略不写。
五、练习。
a.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口算题,看算式直接写得数,(打开书完成)。
选其中一道题请学生说想法。
注意:3/4-3/4(用图解释)。
b.师:这是一条线段图,认真观察,现在发生了什么?(ppt线段被平均分成了10份)。
接着又怎么样了?(闪现红色部分,红色部分是这段的3/10,闪现兰色部分,兰色部分是这段的4/10)。
求的是什么?(闪现“?”,算一算一共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呢?)。
生:在本子上列算式解决,并口答。
师:接下来看下一个线段图,
师:那你会列算式吗?
8/9-2/9=6/9。
c.再来看一个线段图,请生解释。列算式解决。
同学们,吃西瓜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事情,但是我们却从中学会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学们真是好样的,看来只要我们用一双充满智慧的,善于发现的研究去细心观察生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的实用技巧(实用17篇)篇七
1.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课件。
一、知识再现。
1.课件出示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表格。
2.填空: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通常每()年里有()个平年,()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1题。
引导猜测: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
要求: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2题。
(1)提问: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今年的年历上把它们圈出来。
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
(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
(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
(3)你还想说些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动手做”。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月历卡,四人一组做框数游戏。
(1)要求: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2)要求: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3)追问:还可以框出几个数?怎样框?试一试。
2.出示教材第50页“你知道吗”内容。
提问:同学们,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和一年的四个季度一样吗?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说说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明确:一年四季与一年的四个季度是有区别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的实用技巧(实用17篇)篇八
1、使学生了解一些用电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正确、安全的用电。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教授新课
1、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1)、认识电源的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切断电源(2)、不要受或导电物去接触、探视电源插座内部(3)、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4)、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插拔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去拉电,以防止电线绝缘层受损;(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掉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将触电者与带电器分开。
2、安全使用电器
3、安全用电标志:
(1)你们了解安全用电标志吗?
(2)安全用电标志分为颜色标志和图形标志。颜色标志常用来区分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导线,或用来表示某处安全程度。图形标志一般用来告诫人们不要去接近有危险的场所。
(3)红色、黄色、蓝色、绿色、黑色,你们知道都是用来标志什么的吗?
(4)老师结合图片向学生讲解不同颜色标志代表的不同含义。
4、预防触电
(1)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存在电。你们知道怎样预防触电吗?(2)师生共同总结用电尝试:家电停止使用时,要拔掉电源插头;手、脚和身体湿的时候不要触摸电器;不要把手伸进运转的电风扇、搅拌机和水果榨汁机里等等。
5、触电后怎么办
(1)触电后应立即拉下电源开关或拔掉电源插头。
三、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的实用技巧(实用17篇)篇九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的实用技巧(实用17篇)篇十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学会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一、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游乐园的情境,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为下面学习乘法做背景。
二、探究新知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提出问题:坐碰碰车20元,3人需要多少钱?应该怎样列式呢?
预设:20×3=
提出问题:要怎样计算呢?
预设1:可以用加法计算,20+20+20=60
预设2:2个十乘3是6个十,也就是60。
提出问题:那200×3=多少呢?
预设:2个百乘3是6个百,也就是600。
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提出问题: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呢?
预设1:12+12+12=36。
预设2:把12分成10和2,用10×3=30,2×3=6,30+6=36。
预设3:用3乘2等于6写在个位,1乘3等于3写在十位,就是36。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3写到十位上呢?
预设:因为1表示1个十,1个十乘3就是3个十。
提出问题:想一想,12×4=应该怎样计算呢?
预设:2乘4等于8写到个位上,1乘4等于4写到十位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200×7=700×2=
21×4=23×2=32×3=
2.一辆儿童三轮车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多少钱?
3.一共运来多少千克苹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口算算法的理解,熟悉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预设2:两位数乘一位数,把两位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乘一位数后把乘得的积相加。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理清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的实用技巧(实用17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操场。
教学楼。
北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简单的用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的实用技巧(实用17篇)篇十二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了解24时计时法的特征,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并能正确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
2.经历认识、收集、应用24时计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
3.在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中,促进思维发展。
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揭示课题 :24时计时法
1.关于24时计时法你有哪些了解?
2、.谈话交流。
a.晚上12时 谈话:春节联欢晚会新年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呢? 思考:这是夜里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把这一刻称为0时。闭上眼睛想一想,时针一天正好走几圈呢?接着演示时针是怎样走的。
b.上午7时 思考:现在是几时?你在做什么?
d.晚上7时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有什么电视节目?(思想教育:关心国家大事)
e.又到晚上12时
思考:这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多少小时呢?1日=()时?
3. 怎样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时刻吗?
4.反馈练习
a. 0时指什么时候?
b.上午7时,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中午12时怎么表示呢?
c.下午1时用24时计时法该怎么表示呢?
d.下午7时,用24时计时法该怎么表示?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的实用技巧(实用17篇)篇十三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理解平均数。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数”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的实用技巧(实用17篇)篇十四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重点: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学具:小棒,卡片。
指名发口令,学生按口令摆立体图形。
1、p16第1、2题。
(1)独立做。
(2)订正。
2、p17第3题。
(1)独立做。
(2)独立搭。
3、p17第4题。
(1)独立画。
(2)订正。
1、同步练习p16。
2、自主天地p10。
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的实用技巧(实用17篇)篇十五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玲玲的妈妈问营业员:“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提问:从上面的情境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谈话: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出括号,写上问号)。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
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如果不会解答,可与同桌讨论后再解答。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指名说,教师板书)。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计学生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提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如果没有不同的算法,教科书上的第二种解法不再教学。如果有学生说到第二种解法,先让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指着线段图说一说“1+3”表示的意思,即裤子的价钱是1个3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所以第二步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妈妈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出示问题: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指名读问题。
(2)谈话:我们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
(3)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问:有用第二种方法解答的吗?如果没有,不再教学这种解法,如果有第二种解法解答的,让学生板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比较。
提问:这两道是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回答时,把课题板书完整。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是求什么。
独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样解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
学生各自填表。
全班共同校对。
4.补上合适的条件。
养牛场里有黄牛25头,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
(1)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
(2)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5.出示情境图。
编一道用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的实用技巧(实用17篇)篇十六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例三和练习二的第1.2.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汕头到广州有几千米。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你是否知道从哪到哪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跑5圈体会1千米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题和第4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2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千米,知道1千米的长度,还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的实用技巧(实用17篇)篇十七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2.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在掌握的计算方法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来计算,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7×9=30×8=90×7=6×60=300×5=7×700=。
2.估算。
401×9798×7295×6502×2498×4。
3.笔算。
87×66×4567×79987×3254×6。
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题中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在现有的地砖和要用的地砖这两个数量中,哪个数量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考虑铺地砖时的损耗问题,但是为了减少解题难度,我们在这里把地砖的损耗省略不计。下面需要同学们考虑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方法来计算,是选择口算呢?还是选择笔算或估算?说一说你的理由。
你准备怎样估算?
用估算出的结果与已有的地砖数量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这次你选择了什么计算方法?
这次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认为谁选得对?
请两个同学分别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或笔算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2.教学练习五第6题。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条件与哪个条件是有联系的,
(2)学生独立解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并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3)提出新的问题:这辆车如果刚好满员,一共可以运送多少旅客?
(4)指导学生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8题第1问。
2.和学生一起讨论第8题第2问。
四、课堂小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