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音乐娃娃舞教案篇一
音乐歌唱活动一课三研终于落下了帷幕,在这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我开展的是大班的音乐活动《三只猴子》,《三只猴子》这首歌曲十分的有趣、简单,是孩子们一听就非常喜欢的一首歌曲,也是很好的孩子们平时生活的一种再现,讲的是猴子们在床上蹦蹦跳跳很开心以及从床上摔下来头摔了一个包的故事。
我觉得整个活动的设计主要围绕着学习歌曲以及安全教育这两条线索来开展,让孩子体会到猴子们从床上摔下来头摔了一个包有趣的情节,同时也让孩子知道在高高的地方蹦蹦跳跳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整个活动开展下来还是收获很多,下面谈谈我对本次活动开展后的几点想法:
1.游戏形式学唱歌曲。
在平时我们开展歌唱活动时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孩子们跟着唱,没有新颖的教学环节,让孩子在老师的示范唱下,孩子们跟唱学习一首歌曲,完全没有考虑孩子们的兴趣。
在本次活动中,首先我在示范唱时很好的带上了自己的动作和情绪,让孩子在示范唱中就能很好的感受到歌曲的有趣,有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歌曲环节中教师也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先出示有关歌词内容的图片,让孩子们通过图片的方式记住歌词的内容。其次请孩子们边玩节奏边熟悉歌曲,孩子们在跳跳玩玩中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当孩子们对歌词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后,我提出要求请孩子们看着图片带上动作和表情来演唱歌曲,最后脱离图片用最好听的声音和动作表情表演。在最后的环节中,我运用“角色游戏”,让孩子们更好的体会歌曲带来的快乐和幽默,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了歌曲,同时也很好的表达了安全教育的意义。
2.学唱中的“瑕疵”。
活动开展中有做的很好的地方也存在一些不足以及有待改进的方面。在本次活动的开展中我以玩节奏贯穿活动始终,孩子们虽然玩的很开心,但我发现这个节奏跟歌词旋律联系不大,怎样寻找更有助于幼儿学唱歌曲的媒介是我以后在歌唱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3.活动后的“感受”。
通过自己平时的教学活动以及本次教研活动中的学习,对歌唱活动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如何让孩子们学会歌曲内容中,我觉得应该在设计每一节音乐活动时,要想想如何让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歌曲内容。孩子才是我们开展活动的主体,在开展一节音乐活动时活动的选材以及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兴趣。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跟唱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用游戏的方式和更多创新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歌曲。
大班音乐娃娃舞教案篇二
1、通过图谱的帮助,感受乐曲abc的结构及风格特点。
2、为乐曲创编律动表演动作组合,通过创编动作发展创造力,促进小朋友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为了让孩子熟悉并掌握节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幼儿轻松完成本次活动的目标,在活动的开始,以节奏游戏的形式开头,其目的是让幼儿熟悉节奏,幼儿会根据教师画的节拍图拍出节奏,同时也培养幼儿听辨节奏的能力;最后还让孩子练习有节奏的说话,感受节奏在语言中的运用,在这一环节中,刚开始孩子们一下子还是不习惯,但经过几次练习就得到了提升。
接着我告诉孩子我这有段好听的音乐,你找找里面有没有藏着这个节奏,自然地就过度到了第二环节。
在播放音乐时,当孩子听到c段时孩子们很开心,有的还不由自主的跟念起来。这时,活动又以“小男孩去寻宝”这个故事带入,帮助幼儿理解整首音乐的结构,音乐的节奏。为幼儿创编身体动作、表现音乐节奏做好准备。
找宝贝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一起去寻找宝贝吧?孩子要参与游戏,表现音乐,就需要对音乐非常了解,音乐中一共有三种节奏:a八分音符的节奏、b四分音符的节奏、c两者混合的`节奏。这三种节奏重复出现。为帮助孩子理解、掌握节奏,将抽象的音乐变得故事化、直观化,活动中将欢快的八分音符的节奏设计为骑小马;四分音符的节奏慢一点是上楼梯;两者混合的节奏比较有力是念咒语;这样来引导幼儿后,孩子也能轻松掌握,大胆表现了。
为了让活动更有趣,能充分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展他们主动创编的能力,我设计了寻宝游戏,让孩子在音乐声中体验快乐,大胆表现。同时让孩子的艺术能力在大胆表现过程中发展起来。整个活动在愉快的游戏中自然结束。
整个活动下来,今天的活动是成功的,这节音乐游戏非常有趣互动性强,活动适合大班的孩子。环节设计处理的都非常到位,环节清晰层层递进,课堂氛围也非常欢快和谐,在重难点处理上设计巧妙让孩子轻松欢快地突破。活动中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了游戏中每个孩子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课后我深刻反思到要上好一节成功的教学活动,课前的充分准备很重要,要对教材分析透彻,有准备的活动才能带给每个孩子地进步。
大班音乐娃娃舞教案篇三
教育家冯德全说过:“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游戏化,因为儿童本身就处在心理发展的游戏世界。”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而游戏化的教学又最符合幼儿成长的心理特点。怎样在幼儿音乐教学与游戏化之间找到最佳的搭配,促进幼儿音乐教育的人性化和最佳效果,就是本文探讨的主要方向。如何打破传统,用新的教学方式来激活幼儿的学习兴趣,乐意参加形体活动,是我设计本活动的'目的所在。选取《挪威舞曲》这一教材是因为:
1、这是一首十分优美、形象鲜明的乐曲。全曲aba三段式结构明显,变化清晰,适合大班幼儿欣赏。
2、游戏是幼儿园小朋友最喜欢的教学形式,通过游戏,能让小朋友清楚地区分段落,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幼儿教学中,古典音乐的欣赏教学矛盾显得尤为明显。所以我挑选了两个小朋友感兴趣的人物,并结合故事、游戏、舞蹈等多种形式来丰富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肢体语言是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并且符合大班幼儿好表演的学习特点,所以整个活动,幼儿都在全程参与中感知、学习、创造。
整个活动中,作为新老师的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在课堂上我过多牵着孩子走,没有很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3、用语还不够精练,画蛇添足的成分比较多;
4、内容太多,繁琐,不易操作。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
大班音乐娃娃舞教案篇四
1.幼儿能初步感知舞曲aba结构,感知断顿、缓慢、柔和、连贯及快速、紧张的'音乐特性。
2.幼儿能创编出小树生长及小精灵跳舞的动作。
3.在音乐活动中能协调自身与他人的关系。
1.音乐《挪威舞曲》。
2.魔法师和树精灵的课件。
3.树精灵的头饰、帽子,魔法师的帽子、魔法棒。
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音乐,你们在仔细听的时候,可以拍拍手,打打节奏。
师幼共同完整地欣赏音乐。
师:你觉得这段音乐怎么样?听了有什么感觉?
(评析:活动一开始,教师省去了魔法师的出场,直接引导,使幼儿很容易弄清故事情节,让孩子有更多空间去直接感受到音乐旋律和段落。)
1.借助课件讲解故事,了解音乐结构。
师:从前有一片美丽的森林,里面有许多树精灵。一天,森林魔法师睡着了,小精灵们就从树中逃出来,举办了音乐会,尽情地听音乐跳舞。魔术师被吵醒后生气极了,瞪大眼睛说:“我要把你们变成一个个不会动的木头人!”“变!”魔法师挥动魔术棒,树精灵就变成了神态各异的雕塑。
这个音乐故事讲了什么?(幼儿讨论回答,师作简略小结。)
2.结合故事第二遍完整欣赏音乐。
1.第一段音乐分析。
师:你们听到魔法师出来了吗?在音乐的哪一部分?来吧,小魔法师们,让我们一个跟着一个去树林吧。
2.第二段音乐分析。
师:这时谁出来了呀?(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动作表现树枝、树叶生长的过程。)
师:小精灵都出来了,他们想干什么呀?
师:如果你是小精灵,音乐会上你想做什么?你来表演给大家看看。(让幼儿做各种表演动作,如:弹琴、吹喇叭、跳舞等。)
听音乐,幼儿表演。
3.第三段音乐分析。
师:音乐会多热闹呀!可是,把魔法师吵醒了,她生气极了,说:我要把你们通通变成木头人。
1.第一遍先听音乐游戏,要求树精灵在第三段音乐开始前摆出一个造型动作,直至音乐结束。
2.利用人体模型小玩具帮助小精灵在第三段音乐的表演过程中能随魔术棒变换多个造型动作。
师:我今天还带了许多小玩具呢!他们也是变形高手,今天你们可以和他一起做个游戏!你找一个好朋友,两人一起先给小玩具摆个造型,固定好后你们学学它的动作,学会了,再给他摆个造型,看看哪对好朋友摆的姿势最多最漂亮!注意:可千万别把自己设计的动作忘了!我们要把设计的动作编入游戏呢!
3.幼儿自主操作,老师巡回辅导。
引导幼儿身体各部位动作的设计,如:腰、臀、胯、头等。
4.请一组幼儿上来展示自己设计的动作。(教师可从身体姿态、造型不同高度、动作连贯等方面进行简单的评价!)
5.随音乐游戏一次。
引导小精灵能根据魔术棒挥动的走势来变换造型的高度。
2.不伴随音乐先试试。
3.根据要求再游戏一次。
4.请一幼儿做魔术师,再游戏一次。
师:我有些累了,谁愿意来做魔法师?
1.请一名幼儿做魔法师,引导幼儿做“领头人”,进行游戏。
2.利用道具完整地进行游戏。
教育家冯德全说过:“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游戏化,因为儿童本身就处在心理发展的游戏世界。”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而游戏化的教学又最符合幼儿成长的心理特点。怎样在幼儿音乐教学与游戏化之间找到最佳的搭配,促进幼儿音乐教育的人性化和最佳效果,就是本文探讨的主要方向。如何打破传统,用新的教学方式来激活幼儿的学习兴趣,乐意参加形体活动,是我设计本活动的目的所在。选取《挪威舞曲》这一教材是因为:1.这是一首十分优美、形象鲜明的乐曲。全曲aba三段式结构明显,变化清晰,适合大班幼儿欣赏。2.游戏是幼儿园小朋友最喜欢的教学形式,通过游戏,能让小朋友清楚地区分段落,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幼儿教学中,古典音乐的欣赏教学矛盾显得尤为明显。所以我挑选了两个小朋友感兴趣的人物,并结合故事、游戏、舞蹈等多种形式来丰富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肢体语言是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并且符合大班幼儿好表演的学习特点,所以整个活动,幼儿都在全程参与中感知、学习、创造。
整个活动中,作为新老师的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1.在课堂上我过多牵着孩子走,没有很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参与性;2.虽然有了师生互动,但是生生互动的环节还不够,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幼儿的创造性和互动性;3.用语还不够精练,画蛇添足的成分比较多;4.内容太多,繁琐,不易操作。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
原色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它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幼儿成长的乐园。本次歌唱活动《魔法师和树精灵》中,教师处处从生态课堂理念出发,注重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充满人性化的课堂氛围,尊重接纳孩子的创造表达,自然真实地展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场面。主要体现在:
新《纲要》指出,艺术教育的目地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感受,感受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强调音乐教学要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所以我们应重新审视音乐教学活动,重新审视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地位,让幼儿能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人。
游戏也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让幼儿置身在游戏中接受美育是非常重要的。游戏符合儿童的本性,如果能让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把音乐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唱唱跳跳、动动玩玩中体验音乐、感知音乐,在音乐中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不仅能成为落实新《纲要》精神的捷径,更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要求,提高音乐教学活动的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孩子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他才会主动学习和探索。所以,音乐教师在选择音乐素材时,一定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具有教育性和艺术性,能够为幼儿喜爱的音乐作品。如:《魔法师和树精灵》,幼儿可以找到喜爱的动物或人物形象,或者能被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有先天性的行为趋势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幼儿更是如此。如果能让他们感到快乐和获得成功体验,幼儿就会乐此不疲,并能表现出不凡的创造力。通过这个现象,我们在音乐教学活动的施教方法就要有趣味性,教学活动过程要有情节性,让幼儿觉得自己是在玩音乐,在音乐中游戏,使他们身体感受,情感与思考融为一体,让他们自主地感觉音乐,表达情感,充分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许多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受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影响,只喜欢儿童听话守纪律,不许儿童“乱说乱动”。表面上是让儿童守规矩,实际上是不许超出教师限定的范围去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这样的教育显然不能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勇于创造”的精神。新《纲要》中也多次提及,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怎样做到新《纲要》的要求,我觉得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应由活动的“设计者和指挥者”变成幼儿音乐活动环境的“提供者”和“服务者”,为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学习和探索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环境氛围。二是教师应成为孩子创作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幼儿的探索与创造,许多在成人看来都很简单甚至是荒诞离奇的,但正是这些想法,才表现出幼儿难得的创造性。活动中,教师要细致地观察,及时发现幼儿探索过程的需要,通过对幼儿探索中的环境、材料以及精心组织设计的提问等途径给予幼儿隐性指导。教师最好以幼儿的“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感兴趣的项目中去,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发现和探索行为,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对待每个孩子的创造成果。有时候,老师的一个赞扬,一个微笑,甚至一句鼓励的话,都是提高孩子创造积极性的良好手段。
大班音乐娃娃舞教案篇五
1.幼儿能初步感知舞曲aba结构,感知断顿、缓慢、柔和、连贯及快速、紧张的音乐特性。
2.幼儿能创编出小树生长及小精灵跳舞的动作。
3.在音乐活动中能协调自身与他人的关系。
1.音乐《挪威舞曲》。
2.魔法师和树精灵的课件。
3.树精灵的头饰、帽子,魔法师的帽子、魔法棒。
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音乐,你们在仔细听的时候,可以拍拍手,打打节奏。
师幼共同完整地欣赏音乐。
师:你觉得这段音乐怎么样?听了有什么感觉?
(评析:活动一开始,教师省去了魔法师的出场,直接引导,使幼儿很容易弄清故事情节,让孩子有更多空间去直接感受到音乐旋律和段落。)
1.借助课件讲解故事,了解音乐结构。
师:从前有一片美丽的森林,里面有许多树精灵。一天,森林魔法师睡着了,小精灵们就从树中逃出来,举办了音乐会,尽情地听音乐跳舞。魔术师被吵醒后生气极了,瞪大眼睛说:“我要把你们变成一个个不会动的木头人!”“变!”魔法师挥动魔术棒,树精灵就变成了神态各异的雕塑。
这个音乐故事讲了什么?(幼儿讨论回答,师作简略小结。)
2.结合故事第二遍完整欣赏音乐。
1.第一段音乐分析。
师:你们听到魔法师出来了吗?在音乐的哪一部分?来吧,小魔法师们,让我们一个跟着一个去树林吧。
2.第二段音乐分析。
师:这时谁出来了呀?(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动作表现树枝、树叶生长的过程。)
师:小精灵都出来了,他们想干什么呀?
师:如果你是小精灵,音乐会上你想做什么?你来表演给大家看看。(让幼儿做各种表演动作,如:弹琴、吹喇叭、跳舞等。)
听音乐,幼儿表演。
3.第三段音乐分析。
师:音乐会多热闹呀!可是,把魔法师吵醒了,她生气极了,说:我要把你们通通变成木头人。
1.第一遍先听音乐游戏,要求树精灵在第三段音乐开始前摆出一个造型动作,直至音乐结束。
2.利用人体模型小玩具帮助小精灵在第三段音乐的表演过程中能随魔术棒变换多个造型动作。
师:我今天还带了许多小玩具呢!他们也是变形高手,今天你们可以和他一起做个游戏!你找一个好朋友,两人一起先给小玩具摆个造型,固定好后你们学学它的动作,学会了,再给他摆个造型,看看哪对好朋友摆的姿势最多最漂亮!注意:可千万别把自己设计的动作忘了!我们要把设计的动作编入游戏呢!
3.幼儿自主操作,老师巡回辅导。
引导幼儿身体各部位动作的设计,如:腰、臀、胯、头等。
4.请一组幼儿上来展示自己设计的动作。(教师可从身体姿态、造型不同高度、动作连贯等方面进行简单的评价!)
5.随音乐游戏一次。
引导小精灵能根据魔术棒挥动的走势来变换造型的高度。
2.不伴随音乐先试试。
3.根据要求再游戏一次。
4.请一幼儿做魔术师,再游戏一次。
师:我有些累了,谁愿意来做魔法师?
1.请一名幼儿做魔法师,引导幼儿做“领头人”,进行游戏。
2.利用道具完整地进行游戏。
教育家冯德全说过:“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游戏化,因为儿童本身就处在心理发展的游戏世界。”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而游戏化的教学又最符合幼儿成长的心理特点。怎样在幼儿音乐教学与游戏化之间找到最佳的搭配,促进幼儿音乐教育的人性化和最佳效果,就是本文探讨的主要方向。如何打破传统,用新的教学方式来激活幼儿的学习兴趣,乐意参加形体活动,是我设计本活动的目的所在。选取《挪威舞曲》这一教材是因为:1.这是一首十分优美、形象鲜明的乐曲。全曲aba三段式结构明显,变化清晰,适合大班幼儿欣赏。2.游戏是幼儿园小朋友最喜欢的教学形式,通过游戏,能让小朋友清楚地区分段落,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幼儿教学中,古典音乐的欣赏教学矛盾显得尤为明显。所以我挑选了两个小朋友感兴趣的人物,并结合故事、游戏、舞蹈等多种形式来丰富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肢体语言是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并且符合大班幼儿好表演的学习特点,所以整个活动,幼儿都在全程参与中感知、学习、创造。
整个活动中,作为新老师的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1.在课堂上我过多牵着孩子走,没有很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参与性;2.虽然有了师生互动,但是生生互动的环节还不够,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幼儿的创造性和互动性;3.用语还不够精练,画蛇添足的成分比较多;4.内容太多,繁琐,不易操作。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
原色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它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幼儿成长的乐园。本次歌唱活动《魔法师和树精灵》中,教师处处从生态课堂理念出发,注重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充满人性化的课堂氛围,尊重接纳孩子的创造表达,自然真实地展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场面。主要体现在:
新《纲要》指出,艺术教育的目地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感受,感受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强调音乐教学要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所以我们应重新审视音乐教学活动,重新审视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地位,让幼儿能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人。
游戏也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让幼儿置身在游戏中接受美育是非常重要的.。游戏符合儿童的本性,如果能让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把音乐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唱唱跳跳、动动玩玩中体验音乐、感知音乐,在音乐中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不仅能成为落实新《纲要》精神的捷径,更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要求,提高音乐教学活动的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孩子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他才会主动学习和探索。所以,音乐教师在选择音乐素材时,一定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具有教育性和艺术性,能够为幼儿喜爱的音乐作品。如:《魔法师和树精灵》,幼儿可以找到喜爱的动物或人物形象,或者能被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有先天性的行为趋势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幼儿更是如此。如果能让他们感到快乐和获得成功体验,幼儿就会乐此不疲,并能表现出不凡的创造力。通过这个现象,我们在音乐教学活动的施教方法就要有趣味性,教学活动过程要有情节性,让幼儿觉得自己是在玩音乐,在音乐中游戏,使他们身体感受,情感与思考融为一体,让他们自主地感觉音乐,表达情感,充分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许多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受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影响,只喜欢儿童听话守纪律,不许儿童“乱说乱动”。表面上是让儿童守规矩,实际上是不许超出教师限定的范围去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这样的教育显然不能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勇于创造”的精神。新《纲要》中也多次提及,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怎样做到新《纲要》的要求,我觉得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应由活动的“设计者和指挥者”变成幼儿音乐活动环境的“提供者”和“服务者”,为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学习和探索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环境氛围。二是教师应成为孩子创作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幼儿的探索与创造,许多在成人看来都很简单甚至是荒诞离奇的,但正是这些想法,才表现出幼儿难得的创造性。活动中,教师要细致地观察,及时发现幼儿探索过程的需要,通过对幼儿探索中的环境、材料以及精心组织设计的提问等途径给予幼儿隐性指导。教师最好以幼儿的“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感兴趣的项目中去,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发现和探索行为,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对待每个孩子的创造成果。有时候,老师的一个赞扬,一个微笑,甚至一句鼓励的话,都是提高孩子创造积极性的良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