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生看春晚篇一
;学法征文
在过去20年里,全民普法教育在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正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法治保障作用。法制观念由来已久,作为我们处在现代社会的人,在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社会文明中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个人的社会活动都必须依据法律而进行,因此,更应该学法、懂法,用法、遵循法律。
法律就在你我身边,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们是祖国未来和希望,如果连最基本的遵纪守法都做不到,连社会安定都不能保证的话,又何论成为祖国的栋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让我们一点一滴地积累,学习法律,维护正义,以遵纪守法的真正行动,去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勤奋学习、追求上进、品德优良、团结友爱、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
法制观念由来已久,作为我们处在现代社会的人,在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社会文明中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个人的社会活动都必须依据法律而进行,因此,更应该学法、懂法,用法、遵循法律。
普法的学习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有所的有所获,青少年就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加强法制观念。所以说普法教育更应从小抓起,针对青少年易于接受,易于塑造的特点,在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常抓不懈的前提下,全方位整体推进宣传教育工作。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普法知识的学习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更新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每个人享有一定的权利,普法学习不能是三分钟的热度,今后一定要将普法学习坚持下去,树立终生学法的观念。学法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明白什么是法律所允许的,什么是法律所禁止的,要在法律所限定的框架内做事。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培养和树立诚信守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五五普法》后,让我更明确,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
我认为,法律知识的缺乏,法律运用上的不完善,法制的不健全,都很大程度阻碍经济的更大发展,并引发种种矛盾,危害着社会稳定。在学习中不断认识到,虽然自己知道法律价值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相关法律知识准备不够充足,在处事中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因而,学好法律重要,懂得合情合理的运用法律也非常重要,理顺工作、维护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
主动认真学法。懂得相关法律法规,懂得在教育中运用好法律法规,关系到孩子的命运和前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潮的涌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在渐渐地影响到了我们的孩子,因此,这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完全有必要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来尽量减少甚至完全避免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要突出青少年的特点,从青少年实际出发,依据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由启蒙教育到系统教育的原则,教育引导青少年从根本大法学起,逐步扩大学习范围,包括基本法律和其它有关的法律法规。在青少年中继续开展宪法知识和其它青少年行为规范及与青少年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教育活动。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他们初步了解一些基本法律常识,学会分辨是非;树立依法享有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同学们,你们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承载着父辈们殷切的期望和重托,你们学法律,我们的民族就充满希望;你们守法律,我们的国家必将更富强!法制的社会永远是和谐的,一个法制下的蓝天定将是湛蓝而深远的。让我们一起携手,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秉持法律的利剑,共同描绘更美好的明天!
相关热词搜索:;中学生看春晚篇二
1. 少年人生,总写着许多梦幻般的故事;少年心中,总装着许多神奇的向往。这一篇短小的文章,像是一叶载满梦幻的小舟,盛装着作者的童真、梦幻、向往和刚刚起步成熟,向着远方进发。
2. 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并不是成年人的特权。通过这一篇《意外》看得出来,在你的心中,不仅装盛着童真和书本、学校,而更多的是不尽的关注社会的心事。这一篇文字,一波三折,尤其心理描写很突出,结尾的议论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3. 语言得体而富有浪漫色彩,文脉畅通,彰显出知己“书虫”的形象以及“我”与“知己”的“知”“己”之情分,灵动、俊雅。
4. 关于生命脆弱的话题,我们在平时似乎已听了许多,它能在一刹那消失。如果你在田野,漫步于森林,脚踏落叶,仰望蓝天,你是否可以感到生命的呼吸?是的,世界因生命而美丽,生命需要互相关爱,这正是你的《断章》所要表明的主题吧。
5. 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6. 文章对……的气氛渲染充分而恰到好处,对文章重点…作了细腻而传神的刻画。
7. …切合实际,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精神振奋,情绪激昂。
8. 这篇文章充满了激情,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小作者对…的喜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语句流畅。
9. 事例叙述生动具体趣味性强,且与前面的比喻…一脉相承。最后,作者用寥寥数语,表现出了自已对…的情感,令人感动。
10. 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了主题;情节也颇具匠心,整个故事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语言朴实无华,采用白描手法,作者的爱憎包含在叙述之中,能让读者去体会,去深思。
11. 文中对父亲的介绍是全面的:从外貌到内心,从工作到生活;对父亲的介绍又是有重点的:重在写父亲的感情。人物形象丰满、真实,富于生活气息。为这样的父亲自豪吧,再努力,不要辜负父亲的期望!
13. 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
14. 文章语言清新活泼,描写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15. 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16. 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
17. 特写镜头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满童心童趣,读来倍感亲切。
18. 文章能过清新有趣的语言,描写了…的事。字里行间,充满童年真童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不失为一篇佳作。
19. 详略得当,虚实相生,是的两大特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20. 全文清新秀逸,亲切委婉,朴素而不落俗淘,值得借见。
中学生看春晚篇三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人们追求诚信。诚信之风朴实憨厚、历史悠久。她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我们不难发现,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这些不良社会现象也不时侵蚀着洁净的校园,对学生的成长及教育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诚信已成为广大中学生急需学习的课程。
如果要问:什么是诚信?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诚通常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信通常表现为讲信用、守信用、重承诺。诚信的含义,就是讲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从而获得社会的普遍信任。诚信,是人的内心状态,不仅本身是一种道德操守,而且是孕育其他道德品质的基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诚信始终作为一种善德为社会各阶层所推崇;诚信之光始终普照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用今天的话来讲,诚信是一切思想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有了诚信的思想观念基础,才能建立德育金字塔。诚信教育中的诚是本,是人们一切思想行为的始发点;信是表,是人们思想行为的以诚为本的表现。对于这一点,有专家如是说:诚信是人们心灵中无时不在的警察,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一切思想行为。这一论述形象表达了诚信对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价值。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司法、教育等活动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国人历来是一个讲信用的民族,中国的老字号一般来说都有8个字的经营方针;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正是这种诚实信用的原则,造就了百年老店全聚德和300多年不倒的同仁堂。中国入世后,诚信更是一张重要的通行证。作为一名中学生,将来必然和世界上所有的人站到同一个赛场上,诚信就成了除了能力以外的必备条件。可以说:诚信是国家、企业、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在古代的许多着作和文献中,都讲了很多关于诚信的典故。其中,刘基在他的名着《郁离子》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非常有钱的富商,他为人很不讲信用,常常欺骗客户以谋取额外的钱,还时常坐地起价,客户们只因为他垄断货源,而且被骗去的钱不是很多,也就放过他,不计较那么多。一次,富商出去与客户谈生意,途径一条大河,在过河时因触礁翻船,他在水中大声呼喊:谁能救我,我就给他100两金子!一个善良的渔夫把他就上了岸,可是富商觉得一个穷渔夫的工作不过是捞捞鱼,卖卖鱼,一天下来也就只能赚那么两三两银子过活,100两金子实在太多了,一个过惯了穷日子的穷渔夫应该花不完那么多的钱,给了他也是浪费,弄不好他还会被别人当成是贼,于是他认为要想出一个与渔夫的身份相衬的价钱。经过再三的思索,富商最后只给了渔夫10两银子,还觉得自己做了件大好事。渔夫指责富商不讲信用,商人则训斥渔夫太贪婪,但是碍于周围很多旁人开始围观,而且刚才也有很多人听到他刚才的许诺,就又拿了10两银子给渔夫,说:你可拿好了,别再多要了,本来不该给你这么多的。说完,大摇大摆地走了,渔夫不甘心,不是因为钱太少,而是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拿着渔篙往富商脚底一扔,本来只是想让富商尝尝栽跟头的滋味,但没想到,富商被渔篙一绊,掉到了水里,富商照旧在水中喊:谁能救我上岸,我给他100两金子。渔夫拿起渔篙头也不回的走了,旁人也觉得富商言而无信,都不再管他,任凭富商结果没人救富商,他淹死了。其实富商刚接了一笔大买卖,身上带了数千两金子,他完全有能力付给渔夫许诺的钱,可因为不讲信用,从而丢了性命。
在我的身边有很多同学对于讲诚信满不在乎。有的同学面对与别人约好的事情,要么迟到一两个小时才赴约,要么让对方等了半天后,才告诉对方没有时间来赴约,要么就干脆不闻不问,事后装作忘记了,其实是自己记得这件事,但懒得去赴约。这是最轻微的一种不讲诚信,常常出现在那些没有时间观念的同学身上,那些同学对于对方事后的愤怒,总会回应说:一点小事那么计较干嘛?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何必那么小气呢?其实他们不是说这话给对方听的,而是给自己听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我们还只是小孩子,不会死死地记得哪个人曾经与自己失约,但他们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内心多多少少会觉得对不起别人,与此同时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富商一样,反咬对方说对方小气,洗脱过错,求得心里的安慰。这不过是一件芝麻大点的小事,但这足以看出他们是一个不讲诚信信的人。而且,如果不改掉这种坏习惯,而是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成人,这个坏习惯会不断的侵蚀他们的心灵,会让他们做事没计划,不会安排时间也就会事事无成,习惯性地说大话,不守诚信也就会被社会孤立,过度地自我原谅,不会自我反省也就不会为做过的错事负责,甚至不为自己负责,自暴自弃,到最后,就算没有渔夫仍渔篙到他们脚底,他们的人生也会毁灭。
就像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样,哪怕是再小的一件不讲诚信的事也有可能让一个人的人生大厦倒塌,我们要时时谨记这一点。
中学生看春晚篇四
;摘 要:格非的《春尽江南》通过主人公们的精神衍变与历史现实,展现了当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本文试图借助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以小说中的人物群像为对象,分析探讨主人公们的心路历程和变化原因,并试图探寻作者在创作背后,所进行的关于人的生存等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春尽江南》
一、人格分析理论的阐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当人的某些本能欲望与社会规范产生激烈的冲突,那些被压抑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就构成了人类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基于这些意识层次理论,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这个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三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是人最为原始的、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遵循享乐原则,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此时,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遵循“理想原则”。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是处于一种协调的矛盾运动中的,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它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解释。
对于格非来说,精神困境一直是他进行创作和思考的母题。格非自己说过“物质意义或者说物理意义上的社会变化不过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当然是精神史,或者说心灵的反应史。因为任何一个社会的变革,都会在人的内心深处留下阴翳。在改革开放的 30 年来,我一度悲哀地发现,似乎很难透过物质层面去观察精神史的吉光片羽。不管我们的反应是多么麻木而迟钝,也不管这种反应是多么的微弱,我认为它是存在的。”①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心理活动也极为复杂,这源于格非总是尝试从无意识层面进行挖掘,分析人物的心理,也让人物分析自我和周围世界。可以说格非笔下的这一群人物形象是一个整体,它代表着作者对整个历史与现实的全方面思考,不同的人物及其性格形象也是整个精神史书写与分析中的一环,代表了当下人们生存的某一种状态。
二、人物群像分析
先来看《春尽江南》中的主人公谭端午,他可以说是整本小说的核心,由他牵连出以妻子庞家玉为代表的现实生存的妥协者;以哥哥王元庆为代表的随性而为的理想者们。谭端午本身的性格也较为复杂,他存在于现实,既没有完全按照“享乐原则”自我放逐,也没有按照“理想原则”超脱现实,他只是以一种得过且过的姿态面对周遭的一切。一方面他进入现实的生活,在鹤浦地方志办公室当一名小职员,拿着只够自己抽烟的两千多块,在百无聊赖中自我过活。另一方面,他又有着自己的世界,愿意在海顿与莫扎特里“堕落”,静默地观察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在一种乌托邦幻想中存在。如此,以谭端午为中心,将其看做一种“自我”的状态,妻子庞家玉可以被看为“本我”状态,哥哥王元庆则被看做是谭端午的“超我”状态。
庞家玉,一个时代的追赶者。她原名秀蓉,作为一个仰慕诗人的少女与谭端午相遇,一夜雨露之后,两人分离。一年之后的再次相遇“谭端午已经清楚意识到,秀蓉在改掉她名字的同时,也改变了整整一个时代”。②过去的秀蓉已然死去,她改名换姓,自学律师,过上了时代所要求的体面生活。可以说,庞家玉遵循着享乐原则,追逐着想要的一切。但是她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本我”形象,时代的纷繁复杂与她个人的敏感忧郁格格不入,一方面她“每天提醒自己不要掉队,一步也不要落下”,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有一件隐身衣,能够生活在陌生人之中。她不断努力,只求不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却也不得不沉沦在这世俗的肮脏之中。她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与平静,却只能在肉欲的高潮中宣泄内心的渴望。家玉的存在就是一个矛盾体,她越想逃避痛苦,痛苦就越如影随形。庞家玉都处于一个追求的极端,呈现出的是内心对安全感、满足感和快乐的无意识的追求,这些都是本我的体现。
“本我”是最原始的“自我”,庞家玉被现实所俘虏,她的所作所为,都是谭端午内心的一种对现实的追逐的一种放大体现,所以她对丈夫谭端午评价为“烂掉的人”但同时也为他那种忧郁与疏离的姿态所着迷,那个西藏之梦也一直在她心中。庞家玉身上已经表现出在一种“本我”的褪去以及“自我”的成长。而作为“自我”的谭端午对于“本我”的庞家玉更是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一方面,他压抑着对于物欲的追求,对于功名浮华不甚在乎,另一方面,他又心安理得的享用着妻子挣来的一切物质生活。对于“本我”的欲望,谭端午控制和约束着,不愿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所以他身上的“本我”欲求,就通过彻底改变自我,妥协现实的庞家玉这一形象来体现。
谭端午的哥哥王元庆是一个“超我”状态的存在。同母异父的哥哥王元庆曾满怀希望建设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花家舍公社”时,却遇到合伙人的反对与打击,那句“老兄,你可以和我作对。没关系。但请你记住,不要和整个时代作对”③直指时代的痛处。现实的种种束缚使得“超我”难以实现,王元庆对乌托邦的追逐只会与现实的铜墙铁壁相撞,头破血流不够,他便为之疯狂。当他的精神病治疗中心落成之时,他本人就不失时机地发了病。他自诩为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正常人”,他更是时常写下一些话语,成为箴言般关照整个文本。他以理想化的自我来要求自己,却只能是走向死亡的“疯狂”。他始终以“理想原则”来生存,相较于庞家玉的“本我”存在,王元庆是小说中的“超我”存在。
“超我”对“自我”有指导作用,体现在谭端午对与哥哥王元庆就潜意识的追随上。年少时他就因为对哥哥的羡慕而走上诗人的道路,哥哥身上那种不顾一切,追逐理想,潇洒随性的做派,使他疯狂着迷,虽然中年以后的谭端午成为社会边缘人,日渐沉沦,逃避一切现实生活,但谭端午仍渴求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还能有种“诗意”存在,这种渴求就是哥哥的“理想”气质的指导在某种意识上的体现,虽然他嘴上并不承认,但他潜意识下对已经疯狂了的哥哥的羡慕,对仍然怀有乌托邦梦想的绿珠的亲近,都是他对理想主义的一种向往。
三、自我身份的融合与重构
由此,可以看到谭端午身上具有双重属性,他在“本我”和“超我”的不断冲突中挣扎,是选择无法退回的古典时代的纯粹“乌托邦”,还是彻底剥去传统的外衣走进迷乱的时代,谭端午都不能办到。
小说的开头中,有一篇谭端午所作的《祭台上的月亮》,表面上是对已经改头换面的秀蓉的一篇告别,而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一篇对于整个时代的祭文,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祭台上的祭品。从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过去,中国的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理念也颠覆了之前的传统,太多的变化发生在潜移默化中,一切都呈现着变异与诡异,用文中的话来说“资本家在读马克思,黑社会老大感慨中国没有法律,吉士呢,很不得天下的美女供我片刻享乐。被酒色掏空的一个人,却在呼吁重建社会道德……”④,多么讽刺,原本应当成为社会成员自我展现的平台,却成为欲望交织的肮脏交易场,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被颠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已是不易,跟何况“诗意的蹁跹”,时代的桎梏让人们不得不紧跟现实的步伐。到底应该如何存在,“本我”和“超我”的二重属性使得人物内心挣扎彷徨,放逐欲望,恐将画地为牢;超脱前行,恐将陷于时代的孤岛。
所以格非让谭端午做一个旁观者,用旁观来抽离自身,避免自己的堕落和走向虚无。他没有放弃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也没有滑向物质的现实立场,而是游离于体制外,在边缘处观察着社会,成为一个社会的“中间人”。用一种独特而冷静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历史的变迁,并观察人们在此之中精神生活的演变过程,进而对自我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这是小说整体人物群像的“自我”状态,是格非在进行历史与现实、人的生存、乌托邦的意义等哲学层面上的思考后,特别是关于人的内心的一系列“如何存在”的问题的自我反思后,给出的答案。
注释: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