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变废为宝变废为宝字篇一
难道这些瓶瓶罐罐纸盒纸片真的一无是处了吗?其实,废物也是资源,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我们提倡建立“循环经济”,就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循环生态规律,以原材料和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尽量抑制废物生产、再使用、再生利用、热回收、无害化处置为顺序的经济活动,目的就在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变废为宝变废为宝字篇二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综合活动《变废为宝》,这是“漂亮的海底世界”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活动。
设计意图:
一次性的物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这些物品随便丢弃又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指导幼儿利身边的物品或废旧资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为指导思想。利用一次性物品来大胆进行创新制作,既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最近,我们班搞的主题是海底世界,针对以上问题以及结合本班的主题活动,我特设计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在欣赏废旧物变宝发明出来的美后,自己动手利用平常经常丢弃的废旧物也来发明一种美,从中增进幼儿的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我认为,选择这一活动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爱好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1、乐意与同伴交流自己制作的作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进步幼儿的协商能力。
2、尝试用多种废旧资料制作海底世界,体验发明的乐趣。
3、增进幼儿的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用多种废旧资料制作海底世界,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进步幼儿的协商能力。
1、物质预备:收集制作玩具的废旧资料,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废旧资料制作的有关海底世界的成品和图片。
2、经验预备:幼儿对海洋的水生动物有肯定的经验。
3、空间预备:幼儿座位呈框字型摆放,展示台呈半弧形放置于幼儿视线前面。
全方位的预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1、启发提问法:本次活动最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引起幼儿的思考,启发他们的发明思维,让他们在老师的提问帮助下,更好地完成作品的制作。
2、直观法:本次活动的开头,老师就采取了这个方法,让幼儿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引起幼儿创作的爱好,初步感受艺术中的美。
3、自主探索法: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废旧物的创作,并在制作过程中学习合作,并进步幼儿的协商能力。
4、分享交流法:本次活动的结尾部分,我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与同伴与同伴一同交流分享,让小朋友学会互相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取了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废旧物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nextpage]
1、多感官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成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废旧物变宝发生了爱好。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创作活动中我就鼓励幼儿自己寻找资料进行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用各种废旧资料进行创作。通过交流分享,又把大家的经验作一汇合,学会了相互欣赏、相互交流。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进步”。为了让幼儿对废旧物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取了直接参与创作的过程,在创作活动中,体验废旧物变宝的创作乐趣。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合作创做,交流分享。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熟悉,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我采取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爱好→自由选材→分工合作→动手制作→交流分享→审美延伸
“爱好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欣赏由废旧物制作的作品,引起幼儿制作的憧憬和爱好。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轻音乐播放的轻松氛围中,让幼儿自己选择资料,并和同伴一起商讨如何创作漂亮的作品。然后共同制作。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开始制作作品,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以及合作者。我始终以参观者的身份,利用提问引导、启发幼儿更好地发明作品。
在最后幼儿作品的展示中,我让每组派一位小朋友上来交流自己小组利用什么来制作作品。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欣赏、相互交流,进步了他们对废旧物变成宝的爱好,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表示美和发明美的乐趣。相信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废旧物他们会持着如何利用的想法,环保的意识也增加了。
请小朋友回家以后也可以自己动手利用家里的废旧物品来制作其他的物品。
让家长帮忙收集各种废旧物。
1、让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进步同伴间的合作意识以及协商能力。并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2、尝试运用废旧物品发明新的艺术作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并让他们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体验发明的乐趣。
3、学会和同伴一起分享交流,进步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学习相互欣赏、相互交流。
4、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示美和发明美的情趣,并初步具有环保意识。
变废为宝变废为宝字篇三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选题必须以学生为本,联系学生的生活,选择具有社会性、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的主题,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发挥潜能的机会。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让学生了解环境现状,增加环保意识,设计了本次活动。通过本次《变废为宝》活动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有意识地进行废物利用,为环保事业尽一份力。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以及初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环境的现状,获得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以及对文化的认识和经验。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搜集各种废旧材料,将其加工成工艺品,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认真做事、勇于创新的态度
2、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提高学生的评价和鉴赏能力。
(一)、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奖品、教师作品。
(二)、学生准备:1、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工具。
2、分成六组。
(一)、了解我们的环境(4分钟)
1、图片资料
2、文字资料
目前,我国的668座城市中,2/3已经被垃圾包围。据有关专家介绍,由于我国现有的垃圾处理场数量和规模远不能适应城市垃圾增长的要求,我国历年堆放未及时处理的垃圾已经占用了大量的农田,而且还在逐年递增。垃圾已经成为城市“肿瘤”。
通过了解环境现状,增强学生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主动去解决问题。
(二)、精品欣赏(6分钟)
1、变废为宝的故事
犹太人斯塔克把xxx翻新扔下的大堆废料加工成小xxx,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金,使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
义乌人毛应理将新疆人做果脯剩的杏核炒熟出售,每年创造800万元的收入。
湖南省稻农黄大众,将制药厂废弃的药渣制成了优质的有机腐殖土,卖给菜商,从1998年到xxxx年近8年时间,为九芝堂药业集团“销纳”了约六七千吨药渣废弃物。
2、请同学们先来看大屏幕,一起来欣赏几件作品。
3、作品欣赏。
欣赏变废为宝的故事和作品,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
(三)、变废为宝(20分钟)
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作品。通过亲历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做事、勇于创新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四)、成果展示、评价(10分钟)
1、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每个小组评选2-3件作品参加班级评选。
2、班级评选,请老师和学生当评委选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
3、为获奖学生颁发奖品,其他学生颁发纪念品。
通过对作品的评价,学生之间互相欣赏,互相学习,提高了评定和鉴赏能力。
(五)、结束语(5分钟)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教师通过对本次活动的回顾与总结,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学生的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意识。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养成“变废为宝”“废物利用”的习惯,健康、简约的生活。
通过组织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以下几点:
1、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向生活,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它需要学校、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2、由于时间、材料、工具的限制,一节课不可能把作品做得那么完美,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理念。
3、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知识,知识就在生活中。
变废为宝变废为宝字篇四
活动内容:
调查身边的生活垃圾的种类、统计家庭中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垃圾数量。
教材简析:
该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乘、除以一位数,量与计量和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之后安排的。除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调查、统计的活动经验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整理、分析数据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的有关计算、统计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了解可以再利用垃圾的用途和价值,认识到变废为宝的重要性。
2.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3.通过调查、统计、学会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班的垃圾桶。垃圾好吗?
3.这个周,我们就一起来开展一个“变废为宝”的活动(出示课题)
二、实践活动:
垃圾的名称 ……
能否再利用 ……
可以再利用垃圾名称 ……
数量 ……
(三)交流调查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认识变废为宝的重要性,讨论垃圾的处理方法。
三、活动小结:
在这次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
变废为宝变废为宝字篇五
课型
设计应用
造型表现
课题
变废为宝小巧手
课时
2课时
执笔人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废旧材料加工成各种物品。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设计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动手操作法等。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教学重点难点:1、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组合和创造,制作立体造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以“大海啊故乡”为背景音乐,一个赶海的小姑娘为主体,引领孩子们去看大海赋予我们的“废旧财富”(如贝壳、珊瑚、还草、鱼骨、鹅卵石等等),感受他们本身的美,再去小姑娘家欣赏用这些废旧物制作的装饰品装扮的海边的玻璃房,感受变废为宝的美妙。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用猜谜语的方法,先用露出作品的一部分让学生通过花纹色彩来猜测,你看到的会是什么;再用影响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外形进行猜测想象你看到的是什么;还可以把物品装在盒子里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再猜,你摸到的是什么?这样从物体的色彩、形状、质感方面进行联想,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路打开。2、再用大屏幕为孩子们多提供一些作品,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讨论作品使用了哪些废旧材料将它表现出来的,并使其具有立体感。
3、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倾听大海的声音,想想自己就在海边,你希望见到什么样的贝壳,想用他们做什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打开思路“奇思妙想阶段”,启发学生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打破物体的原有形态,充分发挥身边废旧材料的作用,进行组合或创造,制作一些立体的工艺品。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五、课堂小结1、谈收获2、课后拓展 2、发展阶段
“情感升华阶段”,引导学生懂得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制作出立体的工艺品来美化身边的环境,是一个一举两得的环保好方法。4、用几根小树枝,和一些红色、黄色的圆形瓶盖,再加上一张大的夜空为背景的旧挂历纸,20秒钟内在学生的注视下,做出一幅诗情画意的梅花图,再用毛笔提上一首梅花诗,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意境中,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5、出示一张用铅笔屑粘贴的野菊花,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主动探索,找出制作思路和制作方法,再亲手添加一朵花试试看,调动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体验成功。这样有做成一些半立体作品。6、通过观察总结制作方法:卷、插、贴、剪、组合等,教师还可通过半立体的圆等较特殊的立体造型,让学生领会多种立体造型表现法。三、学生作业、老师指导打开桌子上的大盒子,看看里面有没有你想要的东西,你能用它做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来装饰自己的小屋吗。四、展示作品,交流评价作品展示的时候可以用“诉说梦想小屋的”的方法来进行,孩子们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来整洁。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与优美的大海形成鲜明对比的污染的废弃物随处可见的海边的画面相比,打破了美好的梦想,进孩子拉回到残酷的现实,这是孩子们就会发自肺腑的痛恨那些污染环境的欣慰,这时顺势发出保护环境的倡议就水到渠成了。引导学生懂得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制作出立体的工艺品来美化身边的环境,是一个一举两得的环保好方法。最后在拓展到生活中的废旧物很多,只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美,我们还可以为保护环境、变废为宝作出跟大的贡献。
板书设计变废为宝小巧手卷、插、贴、剪、组合
课后反思变废为宝的方式方法很多,40分钟的课堂不可能包罗万象,所以我觉得第一课时以变废为美的艺术思路的深度为教学重点来进行思考,可以落脚到某一种方式方法,以点带面,由易到难,通过色彩、形状、质感的联想拓展思路,深入研究。第二课时主要从材料广度进行拓展,可放手体验,自由发挥,达到精彩纷呈。从大处说:变废为宝的艺术手段很多,比较突出的有根雕艺术、贝克粘贴、种子粘贴和一些装饰品(如椰子工艺品、旧挂历窗帘、碎布装潢下脚料工艺品等等),这些变废为宝不仅可以随手把玩,而且还可以成为一种社会产业,回收废旧物品美化环境的同时,还可以换取一定的经济来源。将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可能一节课影响学生的一生,说不定,将来的这些学生中就会有人从事这项变废为宝的失业中。从小处说:就可以用一些简单,轻便的小物品如小瓶子、塑料碟、瓶盖、牙签,旧丝袜等等做一些装饰品美化教室等。让学生自主探索,创造充满童趣的学习环境,从而热爱自己的班级,爱上学,爱学习。通过节课,让学生了解如何对废旧物进行联想,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废旧物品变美得可能,调动其操作积极性;通过制作先后的美丑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丽的同时,自动的热爱生活通过自己的能力变废为宝美化环境,从心灵深处体会到“美”的震撼。
变废为宝变废为宝字篇六
1、幼儿会用语言讲述收集的废品及收集中发生的趣事,尝试用多种方法给废品分类,拓宽幼儿的思维。
2、使幼儿在废品利用中得到乐趣,在“变废为宝”制作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交往能力。
3、通过活动使幼儿懂得保护环境,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1、幼儿和家长共同填写的“废品调查表”。
2、“奇妙的商店”的场景;大象、小猴、小猫、小猪、小狐狸、小鸡的图片及相关的礼物,各种废物自制的玩具等。
3、幼儿收集的各种废品。
(1)在我们生活中每天也有许多废品,前几天我们还做过“收集废品”的调查,请与你旁边的小朋友互相说说你收集了哪些废品,在收集过程中发生的有趣、好玩的事也可以说一说。
(2)请2―3位幼儿介绍调查表,说说收集中发生的趣事。
(1)你们看,这些纸箱里就是小朋友从家中收集来的废品,这么多摆放在一起很乱,有什么好方法让这些废品摆放整齐?幼儿说方法:如相同物品放一起。如瓶子一堆、盒子一堆等,幼儿动手摆放箱中的废品。你觉得还有哪些废品摆放得不合适?请1―2位幼儿检查摆放。
(2)除了这样分,你还能想出其它更好的分法吗?教师鼓励幼儿想出各种不同分法如:盒子分(糖盒、牙膏盒、鞋盒);瓶子(洗发瓶、药瓶、饮料瓶)等。
(3)教师适时地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幼儿按废品材料进行分类。如幼儿说:可以把纸做的东西放一起。找找还有哪些是纸做的?看看还有的废品是什么材料做的?幼儿说出金属类、玻璃类、塑料类等,并找找相关的废品有哪些?商讨分别放哪更合适?幼儿按材料再次对废品进行分类。师生共同检查分类情况,对摆放不合适的废品,请幼儿帮忙送到该类废品材料中。
(1)提问:收集来的废品怎样利用?(有的废品可以“变废为宝,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有的废品可以回收、利用,节约资源。)
(2)幼儿手工,教师巡回指导,幼儿互相交流制作中的经验、协商遇到的难题想办法解决。
(3)互相欣赏作品,将幼儿作品展示在kt板上,互相交流,体验制作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
变废为宝变废为宝字篇七
一次性的物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这些物品随便丢弃又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指导幼儿利身边的物品或废旧资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为指导思想。利用一次性物品来大胆进行创新制作,既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最近,我们班搞的主题是海底世界,针对以上问题以及结合本班的主题活动,我特设计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在欣赏废旧物变宝发明出来的美后,自己动手利用平常经常丢弃的废旧物也来发明一种美,从中增进幼儿的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我认为,选择这一活动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爱好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1、乐意与同伴交流自己制作的作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进步幼儿的协商能力。
2、尝试用多种废旧资料制作海底世界,体验发明的乐趣。
3、增进幼儿的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用多种废旧资料制作海底世界,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进步幼儿的协商能力。
1、物质预备:收集制作玩具的废旧资料,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废旧资料制作的有关海底世界的成品和图片。
2、经验预备:幼儿对海洋的水生动物有肯定的经验。
3、空间预备:幼儿座位呈框字型摆放,展示台呈半弧形放置于幼儿视线前面。
全方位的预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1、启发提问法:本次活动最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引起幼儿的思考,启发他们的发明思维,让他们在老师的提问帮助下,更好地完成作品的制作。
2、直观法:本次活动的开头,老师就采取了这个方法,让幼儿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引起幼儿创作的爱好,初步感受艺术中的美。
3、自主探索法: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废旧物的创作,并在制作过程中学习合作,并进步幼儿的协商能力。
4、分享交流法:本次活动的结尾部分,我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与同伴与同伴一同交流分享,让小朋友学会互相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取了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废旧物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1、多感官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成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废旧物变宝发生了爱好。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创作活动中我就鼓励幼儿自己寻找资料进行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用各种废旧资料进行创作。通过交流分享,又把大家的经验作一汇合,学会了相互欣赏、相互交流。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进步”。为了让幼儿对废旧物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取了直接参与创作的过程,在创作活动中,体验废旧物变宝的创作乐趣。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合作创做,交流分享。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熟悉,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我采取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爱好→自由选材→分工合作→动手制作→交流分享→审美延伸
(2分钟)
“爱好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欣赏由废旧物制作的作品,引起幼儿制作的憧憬和爱好。
(3分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轻音乐播放的轻松氛围中,让幼儿自己选择资料,并和同伴一起商讨如何创作漂亮的作品。然后共同制作。
(20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开始制作作品,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以及合作者。我始终以参观者的身份,利用提问引导、启发幼儿更好地发明作品。
(10分钟)
请小朋友回家以后也可以自己动手利用家里的废旧物品来制作其他的物品。
让家长帮忙收集各种废旧物。
1、让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进步同伴间的合作意识以及协商能力。并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2、尝试运用废旧物品发明新的艺术作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并让他们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体验发明的乐趣。
3、学会和同伴一起分享交流,进步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学习相互欣赏、相互交流。
4、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示美和发明美的情趣,并初步具有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