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激发创作灵感,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范文范本的选取是经过精心筛选和整理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16篇)篇一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学情分析。
通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16篇)篇二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步骤:
(1)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
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四季的产生。
教学过程:[片段]。
“想一想”
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板书]4.季节变化。
2.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
[板书]:5.五带的划分。
[小组活动](4-5人)。
要求:
1.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
3.(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板书设计:
4.季节变化。
5.五带的划分。
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
请学生在一天当中的早、中、晚三个时段观测太阳高度和热量的情况,并在课堂上总结结论。
第二课时。
请学生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三课时。
小组活动,阅读“五带的形成”通过互助学习,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派代表介绍自己所代表的温度带的情况。
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16篇)篇三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书中有什么。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掌握应试技巧。
第一步,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
第二步,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归纳概括,精练准确。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
亲爱的同学们,眼前尽览着琳琅满目的历史盛果,或厚重,或警醒,或震撼,或精彩,也许会使你们应接不暇。因此,希望你们在尊重和欣赏历史为我们创造的文明之时,能够带着深远的历史眼光,怀着一颗宽广的胸怀,在饱览人类厚重历史与文化的精髓中,在品味和感悟历史中,培养你们深厚的修养品行吧。
把握地理规律。
到了高年级,自然地理的一些知识就会变得抽象起来。很多人地理学不走,就是这一关过不去。习惯了低年级背地名的学习方法之后,到了学习地理规律的时候会非常不适应。这个层次,强调的不是背诵,而是理解。我们要把地理当成物理来学习,从最根本的大气压力的知识开始,逐步来理解“气压梯度力”这个概念。我们要相信地理是有规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变迁以及其它各种自然现象,都是在物理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把握好了这些规律,杂乱无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在这个层次,《系统学习完全工具》中介绍的系统思维导图就可以发挥威力了。通过画图的方式整理知识体系,把握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可以加深理解、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而且也就让知识变得很容易记忆。
能否从第一个层次过渡到第二个层次,是高年级同学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一定要改变低年级地理靠“背诵”的习惯,转为“理解”——彻底理解,我们才能真正学好高年级地理。
第三个层次:综合运用。
把自然地理的规律梳理清楚之后,再来结合地图学习和理解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就会变得舒服很多。有了地图、有了地理规律,这个时候看什么地理问题都可以很轻松了。
把握着力点。
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特别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词语和观点。如人类早期文明、文明的矛盾与碰撞等;关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特别要关注文中观点引发的认识和思考。如亚非地区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文明可以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认识;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点,如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以人为本的观点,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各国改革对教育的重视,战争的后果及残酷性,对一些有影响国家的重视,中俄友好年等;关注教材中的“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等;加强中外史实的联系,认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我国的甲骨文字与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型文字的对比,我国的儒家、道家学说与世界三大宗教对比,中日改革对比,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对比等。
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16篇)篇四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
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雪线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几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气候特征。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c和3.7°c。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c和7.3°c。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纽约大7.3°c。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16篇)篇五
1、了解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掌握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认识一些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3、要求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4、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16篇)篇六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海陆位置:海陆兼备,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经纬度位置:东西跨经度60多度(跨5个时区,相差4个小时)存在时差,南北跨纬度近50度导致温度差异;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2、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黑龙江省);最南:曾母暗沙(海南省)最西:帕米尔高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黑龙江省)。
3、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第3位。
4、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6、三级行政区划:省、县、镇/乡三级。
7、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8、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简称和行政中心:p8,p9。
9、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云南、广西、广东、台湾(云(滇)、桂、粤、台)四省,海南省全部属于热带。
10、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是云南省,邻国最多和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最多是广东省,面积最小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区。
11、中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人口最多:广东省人口最少:澳门。
12、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呈上升趋势。
13、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线,此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稀疏。
14、我国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
15、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6、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55个。
17、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珞巴族人口最少。
18、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19、民族分布地区: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20、独特的民族风情:
彝族——火把节藏族——晒佛节傣族——泼水节。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汉族——赛龙舟朝鲜族——跳跳板。
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16篇)篇七
三、京杭运河。
教学重点: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叫外流区、内流区?它们的分布有何特点?
(导入)上节学习了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那么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又是怎样的呢?
(学习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
(提问)我国内流河主要流经哪个气候区?那里的气候有何特点?
(展示)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学生对照图讨论。
(展示并总结)在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上画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并出示乌鲁木齐的气温降水图,得出结论:我国内流河主要流经非季风气候区,气候干燥少雨。
(提问)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内流河的河水主要来源于哪里?(高山上冰雪融水。教师可补充:部分来自山地降水。)。
(提问)根据内流河河水的来源,分析内流河的水量在一年中有什么变化?(春季随气温逐渐增高,冰雪融化,河水增多;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河水最丰富;秋季冰雪融水减少,水量逐渐减少;冬季最少,甚至断流。
(讲述)正是由于内流河流经非季风区,这里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所以内流河的流量小,水位变化大。而且河水被大量蒸发.流量迅速减少。因此内流河的流程短,很多河流中途消失。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指导学生在地图上识认季节河的符号,并且在内流区中找出弱水和塔里木河两条季节河。
(学习我国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在内流区中找出我国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景观图片两幅。塔里木河位于我国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汇集而成,全长2179千米,仅次于原苏联的伏尔加河(3530千米)、锡尔——纳伦河(2991千米)、阿姆——喷赤——瓦赫什河(2991千米)和乌拉尔河(2428千米),为世界第5大内陆河。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它的汛期短,在7~9月水量;10月以后水量大减;由于上游源于高大山地,干流沿山麓地带分布,下游多季节河。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的灌溉图片两幅。塔里木河是塔里木盆地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各水文站不同年代径流量表格。从表格上我们看出了什么呢?(径流量逐年减少)近年来,由于上中游沿岸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大增,再加上近年来塔里木河中游沿岸大量盲目引水开荒,又大量的浪费了水资源。
(展示并讲述)展示胡杨树的两幅图片。在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树被世居于此的维吾尔族人称为“英雄树”,有“长着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一千年,倒了不烂一千年”的说法。而如今塔里木河流域几十万亩胡杨林枯萎死亡。除此之外,还有大面积的沼泽、芦苇和红柳等消失。沙漠蔓延趋势逐年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危及下游5万多人的生存,那里的耕地面积由60年代的5万公顷,减缩到现在的1.4万公顷。由此可见,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学习南方大河——珠江)。
(过渡)我们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我国大江大河的分布、分类及特征。在众多的大河中,长江、黄河跨地区范围广。我们将在以后两节中详细了解。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南方的大河珠江。
(展示并讲解)展示珠江景观图。珠江长2214千米,流域面积45.3万平方千米。
(展示并讲解)展示珠江水系示意图。珠江水系由西江、东江、北江汇合而成。
(提问)珠江的位置有何特点?结合地形、气候,想一想,珠江主要水文特征是什么?(珠江位于我国南方,因而雨季长,所以珠江的风期最长,水量丰沛,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七倍。珠江流经地势二、三级阶梯,加之水量丰沛,因此水能丰富。)。
(提问)目前建立了哪些水电站?(答案略)。
(提问)珠江不仅水能丰富,而且航运价值也很高,为什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回答很可能会多种多样,但只要是言之成理即可。如南方水量丰沛,利于航运;经济发达,需求航运沟通海洋,海河联运,终年不冻,四季通航;地处对外的前沿等等都应该鼓励赞扬。)。
(学习京杭运河)。
(过渡)前面介绍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国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的人工河流。其中有一条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人工河就是中国的京杭大运河。
(展示)京杭运河景观图片。从图中使学生了解运河河道的宽阔、航运的繁忙、沿岸经济的发达。
(展示)京杭运河图。边演示边讲解京杭运河的起始点、长度、流经的省市、沟通的水系等内容。
(讲解)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称霸中原,就在公元前485年起开凿邗沟,从邗城(今江苏扬州)东南到末口(今江苏淮安),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奠定了大运河的初基。这段运河的开凿至今已经有2400多年历史了。到了隋朝,隋文帝建都长安(今西安),由于供给京师的粮食主要靠黄河运输,而黄河上又有三门峡阻隔,运粮十分不便,京师的粮食供应有很大的困难。一遇荒年,京师军民就没有饭吃。公元594年,由于连续几年的荒年,隋文帝不得不带领京师军民到洛阳就食。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当时已迁都洛阳,为了从外地调运粮食到京师,并到扬州看“琼花”,就征集几百万民工,开挖通济渠,使之南接邗沟。从长安到扬州沿渠修筑御道、离宫。同时还从洛阳附近开凿永济渠,连接卫河,通达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达北京。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又拓宽浚深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直达余杭(今杭州),两岸宽达十余丈,能通“龙舟”。至此,南北大运河全部开凿完成,成为我国历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
(展示并讲解)展示京杭运河地图(多彩地图)。京杭运河历曾经是中国漕运和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对沟通南北交通起过重要作用。但因流经地区地势高低悬殊,黄河泛滥等原因,河道易被淤塞。199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运河的运输地位下降,多段河道废弃。1949年后,被淤河道分段被疏通,运河南端还延长了7千米,使运河船只可以进入钱塘江。目前,运河季节性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它的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
(学习内流湖和外流湖)。
(过渡)以上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各类河流的特点,最后学习我国的湖泊。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内流湖,什么是外流湖。
(讲述)天然湖泊遍及中国各地,其名称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错”等之称。湖泊也有内流湖区与外流湖区之分,其分界线与内外流河的分界线大致相同。外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小的淡水湖为主;内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大的咸水湖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16篇)篇八
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
2、我国最北端在。
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为中心线,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海南),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新疆),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黑龙江)。
3、我国东临海洋,从北向南依次为。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我国的内海是渤海和琼州海峡,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4、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平方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
有六个隔海相望的国家(自北向南依次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5、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北京是首都,称为“祖国心脏”。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6、目前人口数为13.7亿。
东西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线以东南人口密集,以西北人口稀少。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沿海、沿河湖、平原、盆地区人口多,干旱荒漠、高原人口少;经济、交通、工业发达地区多城集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偏僻农牧区人口少;汉族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7、我国实行。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8、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中,汉族。
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部地区。
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中华民族的端午节。
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
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16篇)篇九
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49~53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
2.黄河干流流经哪些省区、地形区?
黄河干流很明显地呈巨大的“几”字形,像一条巨龙,从青藏高原越过青海省、甘肃省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3.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发源于哪座山脉?黄河流域的主要地形特点是什么?(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黄河流域以高原、平原为主。)。
4.黄河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读“我国主要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年径流量对比表”,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800千米,年径流量却相差14倍。
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不多,年径流量却很悬殊,这主要是受气候的影响。黄河的径流量受气候影响很大,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水量较小。
与长江比,黄河水文特征还有什么差异?
与长江比,黄河的年径流量集中在夏秋季节(7~9月),黄河的含沙量大,黄河在冬季会出现结冰现象。
黄河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利用多媒体适当根据学生反馈情况予以补充,主要体现灌溉、发电、旅游、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等方面。出示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景观图,在干旱的地区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出示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中国地形图。通过读图,我们知道黄河的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主要的水电站有刘家峡、龙羊峡、三门峡等八座大型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的建立,为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电能和水能。壶口瀑布以其水势汹涌、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16篇)篇十
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习中国地理,涉及的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习过了,因此八年级地理相对于七年级地理而言,要变得容易一些了。同时,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兴趣更浓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2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从上个学期期末检测的成绩来看,两个班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在全县排在中等水平,由此可见,两个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较浓,这对于学生学习八年级地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概况,包括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认识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地区差异,了解人文地理的区域差异。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行政区划划分的标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其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划分标准及行政区划构成。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章的内容较多,包括中国的地势特点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学习它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习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对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碳、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的分布。
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国四大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线,尤其是秦岭-淮河线在中国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学难点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线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解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加强课后的辅导,注重学以致用。开展各种地理小知识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搞好单元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确保所授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品质。
五、课时安排。
第一周中国的疆域1课时。
第二周中国的行政区划2课时。
第三周中国的人口1课时。
中国的民族1课时。
第四周—第五周中国的地形4课时。
第六周—第七周中国的气候4课时。
第八周中国的河流2课时。
第九周自然资源概况2课时。
第十周中国的土地资源2课时。
第十一周中国的水资源1课时。
中国的海洋资源1课时。
第十二周秦岭—淮河线2课时。
第十三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2课时。
第十四周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2课时。
第十五周—第二十周复习考试。
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16篇)篇十一
一、伟大的祖国(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经纬度位置: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3、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4、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二、辽阔的疆域: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最南:海南省南沙群岛曾母暗沙:4°n;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73°e;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2、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居第3位。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
(1)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岸线长1.8万千米。
(2)中国海域最大的岛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
(3)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领海宽度12海里。
(4)钓鱼岛位于东海、黄岩岛位于南海。(p5地图)。
三、众多的邻国。
1、陆界线:2.2万多千米。
2、陆上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
西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南部还有缅甸,老挝,越南。
3、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
2、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我国有北回归线穿过的行政单位自东向西依次是:台湾省(台)、广东省(粤)、广壮族自治区(桂)、云南省(云或滇)。
我国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简称及行政中心。
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16篇)篇十二
本节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黄金水道”四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江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利与弊,并通过对中国第一大河的学习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2、使学生认识长江在我国生产、生活中的巨大贡献,增强爱国之情;
3、使学生了解长江水患及其治理,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并增强环保意识。
各河段水文特征及长江的利用和治理保护。
河流特征与地形、气候等的关系;长江水患与分布河段的关系。
本节课主要通过直观的电脑媒体投影,强化视觉,注重启发诱导,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间“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讨论,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思路。
1.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
2.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
3.指导学生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
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新课;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展示媒体投影,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归纳,深化提高;讲授过程中,穿插课堂练习,强化落实。
一、创设情景。
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长江流域景观展示,调动学生的激情,
并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目的要求。
分组交流,统一答案;各组代表发言(突出学生自学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学习一条河流的思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因为是针对初二年级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较容易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通过媒体的辅助,重点突出地理位置与示意图的结合,让学生学会图文结合,有理有据的分析问题。
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本节课的当堂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16篇)篇十三
一、引入:
复习:农业的地区分布:(1)东西差异;。
(2)南北差异,(秦岭——淮河为界)。
新授: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1、什么是工业。
读图4.17从采矿—炼钢—机械制造图片分析什么是工业?(工业是从自然界获得原料、对原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从事这三阶段中任一过程都为工业)。
学生完成课本102页活动1、2;(让学生理解工业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工业的重要性。
读图4.19分析工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地位。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1、让学生分析讨论影响工业发展的条件。
活动(畅所欲言):你长大后想投资办厂,工厂选址考虑因素。
2、读图4.21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1)让学生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的工业中心。
(3)讨论分析小结我国工业分布大势,沿海的工业区是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空间:东部,密集;中部,较多;西部,较少,稀疏)。
3、阅读4.22,说出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分布的情况。
(1)比较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比较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工业总产值的差异。
(3)小组讨论人均工业总产值高的地区,工业总产值并不一定高的原因。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4“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举例”,帮助学生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并认识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
(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阅读材料“中关村”分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优势。(举例)。
沿海地区:
沿边地区:
内地:
三、课堂小结。
四、反馈练习:连线。
沪宁杭地区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二、工业空间分布。
1、影响工业分布的条件。
2、我国主要工业中心。
3、四大沿海工业基地。
4.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16篇)篇十四
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
2、我国最北端在。
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为中心线,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海南),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新疆),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黑龙江)。
3、我国东临海洋,从北向南依次为。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我国的内海是渤海和琼州海峡,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4、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平方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
有六个隔海相望的国家(自北向南依次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5、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北京是首都,称为“祖国心脏”。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6、目前人口数为13.7亿。
东西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线以东南人口密集,以西北人口稀少。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沿海、沿河湖、平原、盆地区人口多,干旱荒漠、高原人口少;经济、交通、工业发达地区多城集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偏僻农牧区人口少;汉族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7、我国实行。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8、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中,汉族。
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部地区。
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中华民族的端午节。
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16篇)篇十五
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学难点。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
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2、内流区、外流区。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四、京杭运河。
1、起止点、长度。
2、经过的省市、沟通的水系。
3、历史上和现在的作用:
五、湖泊概况。
1、湖泊的分类。
2、湖泊的分布。
青藏高原湖区。
东部平原湖区。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条件,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启发提问〕说出你所知道的河流、湖泊的名称,并说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让学生看中国水系图,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启发提问〕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海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查找塔里木河、弱水河。
〔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
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2.内流区、外流区。
〔转折过渡〕设问: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板书〕。
3.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讲过的哪些气候分界线位置相似?
〔教师总结〕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水量大;内流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水量小。
让学生看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图。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面积各占我国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教师总结〕出示表2:中国河川流域面积。
同学们想一想,回答问题: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部多外流河?
〔教师总结〕这与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及所处的海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西北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所以多内流河;东部距海近,气候湿润,降水多,所以多外流河。〔转折过渡〕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教师画板图讲解〕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段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了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立方米/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高程,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板书〕。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出示“我国主要河流的年流量变化比较图”。〔启发提问〕。
(1)本图横、纵坐标各代表什么?
(2)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大、水位高?
(3)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小、水位低?
(4)北方的松花江和黄河与南方的长江、西江相比,流量大小与季节分配有何差别?
〔教师总结〕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是:夏季水量大,水位高;冬季水量少,水位低。
〔转折过渡〕为什么我国外流河有这样共同的水文特征呢?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外流河共同水文特征的成因。
〔教师总结〕我国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当夏季风盛行时,雨季来临,河流水量大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夏季风逐渐减弱,降水减少,水位逐渐下降。当冬季风盛行时,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北方的一下中小河流甚至断流。
〔板书〕。
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教师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多,所以,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水量丰富,汛期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量少,因此,辽河、海河、黄河水量不太大,汛期短。黑龙江及其支流由于有冬季积雪融水,蒸发量小,河流水量也较为丰富。
〔转折过渡〕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不仅在汛期长短、水量大小上有差别,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外流河的含沙量不同呢?
〔教师总结〕辽河、海河、黄河多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夏季多暴雨,且河流的上、中游地区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淮河以南的河流流经气候湿润区,森林茂密区,因此含沙量小。但是如果这些地区的森林不加以保护,河流的含沙量也会增大。有人说长江要变成第二条黄河,我们绝不允许这一现象在我们这一代发生。
〔找学生讲解〕冬季去南方、东部和留在北京过年在气候上感觉有什么不同,河流有什么不同。
学生总结(教师提示):冬季秦岭-淮河以南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河流无结冰期;越往北越冷,辽河、海河、黄河冬季结冰期短,黑龙江及其支流冬季结冰期长。出示表4: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比较表。让学生填空。
学生总结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填表,教师补充。让学生总结影响外流河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
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出示中国水系图)。
〔启发提问〕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
〔教师总结〕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那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转折过渡〕设问:内流河水主要来自哪里呢?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大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内流河的水主要来源?
(2)内流河的水量变化有什么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内流河水主要来自高山积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内流河水量年变化大,水位高差悬殊。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多,河流水量较为丰富;夏季过后,气温降低,冰雪融水量减少,山地减少减少,河流的水量也逐渐减少;冬季气温低于零度,无冰雪融水,河水甚至断流。因此,大部分内流河是季节性河流。在地图上,季节性河流用虚线表示。
出示中国水系图,让学生找出两条季节性河流。
〔教师总结〕塔里木河、弱水以及孔雀河、和田河的某些河段都是季节性河流,其中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板书〕。
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出示塔里木河景观图、中国地形图。〔启发提问〕。
(1)塔里木河所在的地形区是什么盆地?
(2)塔里木河水主要来自哪里?
〔教师总结〕塔里木河位于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三条支流汇集而成,全长2179千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
出示内流河、外流河示意图。
〔启发提问〕到此为止,我们学习了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出示表5:内流河、外流河比较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转折过渡〕前面介绍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国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河流。
〔板书〕。
四、京杭运河。
(活动)京杭运河北起什么地方?南到什么地方?
〔教师总结〕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8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板书〕1.起止点、长度。
出示京杭运河图。〔启发提问〕。
(1)京杭运河流经哪些省市?
(2)京杭运河沟通哪些水系?
〔教师总结〕京杭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
〔板书〕2.经过的省市、沟通的水系。
〔启发提问〕是什么时候、什么人修建了京杭运河呢?
〔教师讲解〕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
国,称霸中原,于公元前485年,从邗城(今江苏扬州)东南到末口(今江苏淮安)开凿邗沟,使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得以沟通。到隋朝,隋炀帝征调民工数百万,开挖通济渠,使之南接邗沟。从洛阳附近开凿永济渠,通达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抵北京附近,最后又拓宽加深江南运河。隋代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从杭州到北京,向西拐了一个大弯。元朝定都北京后,裁弯曲直,使它从江淮经山东直接向北,缩短航程800余千米。这就是如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启发提问〕除了青海湖外,大家还知道哪些湖泊?
五、湖泊概况。
〔教师讲解〕天然湖泊遍及中国各地,其名称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错”、“茶卡”等称呼。湖泊也有内流河区与外流河区之分,其分界线与内外流河的分界线大致相同。外流河区,以含盐量较小的淡水湖为主;内流河区以含盐量较大的咸水湖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启发提问〕那么,我国的淡水湖主要分布在哪儿呢?
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16篇)篇十六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上台阐述,培养学生正确表述事物现象和阐述本质规律的能力主。
(4)通过读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思想意识。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法、谈话法、分组活动法。
引入。
中国东西横跨5200多千米,南北纵贯5500余千米,涵盖了从沿海到内陆、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种自然景观,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地理差异。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让我们来认识祖国各地的面貌,畅游神州大好的河山吧!
秦岭—淮河线。
1、秦岭—淮河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有着明显的差异。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秦岭—淮河线以北秦岭—淮河线以南。
1月平均气温0℃0℃。
河流封冻状况封冻不封冻。
年降水量800毫米800毫米。
植被类型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耕地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到三熟。
主要经济林木苹果、柿、枣柑橘、茶叶、油桐。
主要运输方式公路、铁路公路、铁路、水运。
2、阅读p3秦岭和淮河的阅读材料。
3、活动。
(1)读图5—1,完成下列任务。
找出秦岭和淮河,看一看,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找出秦岭和淮河所在或流经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2)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而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读图5-6、5-7,请解释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1、在中国地图上,按照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阅读: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3、活动:。
(1)结合“秦岭—淮河线”的学习,说一说中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有哪些显著的地理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