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该符合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编写初中教案需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中教案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课和教学。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一
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边讲边实验。
仪器;烧杯、尖嘴玻璃导管、硬质玻璃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铁架台、酒精灯、试管。药品;氧化铜、一氧化碳气体(贮气瓶中贮存)、澄清石灰水。
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贮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集气瓶倒置)。
回忆观察引出本节主题。
1。通过观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75克/升)。
2。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煤气中毒事件,说明co有什么气味?
讲述:co无色、无气味,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易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气热器时应注意空气流通,防止煤气中毒。
观察并回答:
co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结合实际回答:
分析后得出结论:co无气味。
思考、理解。
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
进行有关环保和安全教育。
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结合生活实验分析。回答不能,因为co难溶于水。归纳小结:
co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嗅、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完成。
边小结物性边完成。
及时落实及学知识达到承上启下作用。
说明: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99co的毒性记录: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
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o2强,使之丧失载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煤炉或煤气燃烧时火馅的颜色是怎样的?(说明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现象说明co有什么性质?
指导学生完成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用什么方法检验co燃烧产物?
co的可燃性及产物的检验(课本p。97实验5—10)。
三、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回忆并回答:
co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
完成化学方程式:
可燃性。
讨论并回答: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是co2。
观察、验证实验现象。
结合实际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
完成化学议程式的能力。
巩固co2的检验方法。
巩固所学知识。
根据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析,co。
可以从o2继续得到氧变成co2。
标出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并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co能否从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质中夺取氧,生成co2呢?
co还原cuo。
(课本p。98实验5—11)。
思考。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
实验装置图及讨论题讨论题:
加热前为什么选通一会儿co气体?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试管上尖嘴处排出的主要气体是什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思考并完成讨论题结合h2的验纯,对比回答。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多余co气体,散逸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人中毒,应将它点燃。
复习有关可燃性气体燃烧实验注意事项。
应用co的可燃性解决实际问题。
co燃烧时放出热量,可以利用它作为co与cuo反应的热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
思考并回答:
既防止了co的污染,又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领悟co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
结合co的性质,渗透对事物的认识要"一分为二",不可绝对化的思想。
co为什么能还原氧化铜?说明co有什么性质?
2。还原性。
讨论并回答:
co可以继续得氧变成co2,它可以使cuo失去氧,还原成cu。说明co具有还原性。
完成现象到本质的分析。
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完成。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性质。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一氧化碳是色味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2。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一组是。
co和co2(b)co2tna2co3(c)c和co(d)co和caco3。
3。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它。
无色、无气味(b)密度比空气小(c)难溶于水(d)能溶于水。
附2:课堂练习二。
4.一氧化碳燃烧时发出色火焰,同时,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一氧化碳的这一性质,它可以做。
5.一氧化碳能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性,在该反应中做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下列气体中有剧毒的是。
h2(b)n2(c)co(d)co2。
下列物质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
碳(b)一氧化碳(c)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d)氢气。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无无难略小2。b3。c。
4。蓝放出热量5。还原还原6。c7。b。
附4:随堂检测。
co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是。
黄色(b)蓝色(c)紫色(d)淡蓝色。
2。下列气体中,难溶于水的一组是。
o2和co2(b)h2和co2(c)co和co2(d)h2和co。
3。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c(b)h2(c)co(d)co2。
4。鉴别h2和co的是根据它们的。
密度(b)溶解性(c)还原性(d)燃烧后的产物。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二
1、认识空气的成分,说出各成分的大致含量。
2、了解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3、知道空气各成分的主要用途。
二、重点、难点。
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混合物与纯净物。
2、空气的主要成分确定。
三、教学准备:
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言]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2.1、空气的成分。
[提问]1.空气实实在在的存在,你能否举出空气存在的例子呢?
2.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3、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你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装置,了解实验原理。
原理:利用化学变化特点,用一种物质同空气反应,若空气无剩余,则空气的成分单一,反之,成分不唯一。
具体装置:连通器原理,利用气体消耗后的气压缩小,水面上升,测定空气的成分。
注意事项:生成物应该为固体、液体,不能为气体(为什么),测量水面高度时,应等到恢复倒室温时。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26图2-1)。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课本中的问题:
1、空集气瓶中装得是什么?
2、瓶内出现了什么现象?
3、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什么物质?
4、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观察现象产生的问题。
1.水面为什么会升高?
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样的气体?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解答]1、瓶中装的是空气。
2、红磷在瓶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一段时间后熄灭。
3、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氧气消耗完毕,红磷停止燃烧。
4、松开止水夹后,水倒流至集气瓶中,大约占集气瓶的1/5。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阅读、讨论](课本28页)。
1、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是多少?
2、空气的组成是怎样发现的?
3、氮气和稀有气体有什么特征和用途?
4、空气的各组分的比例是否固定不变?
[小结]1、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2、利用实验,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科学探究的精神。(拉瓦锡、瑞利)。
3、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变化。用途:冲氮包装,灯泡中冲氮气(为什么?);但是,在高温下,可以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用途:制取氮肥,合成染料、制造炸药。
稀有气体:一般不同其他物质反应,曾称之为‘惰性气体’。
用途:焊接保护气,
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途:霓虹灯,激光技术。
氦气:密度很小,用途:探空气球(为什么不用氢气)。
六、板书设计:
空气的成分。
1、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2、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变化。用途:冲氮包装,灯泡中冲氮气(为什么?);但是,在高温下,可以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用途:制取氮肥,合成染料、制造炸药。
4、稀有气体:一般不同其他物质反应,曾称之为‘惰性气体’。
用途:
七、教后反思:
上面对空气课时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很好的参加考试工作哦。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三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和伴随发生的现象。
情感目标: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理解观察与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p.s.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雾:是液体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实验1:蜡烛燃烧的实验观察。
点燃前:红色固体,
燃烧时:黄色火焰,放出热量,蜡烛熔化为液体,有部分蜡油凝固,有少量黑烟生成。
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白瓷板上有黑色的粉末状固体。
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白烟”:能被点燃。
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烧杯内壁上有水雾产生。
迅速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吹灭火焰后:产生白烟。
实验2: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
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橡皮塞蹦出。
实验3:灼烧葡萄糖、砂糖、面粉实验。
实验现象:有特殊气味,葡萄糖、砂糖灼烧后变黄,变黑。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的变化,如三态变化等;
化学变化:通常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如蜡烛燃烧等;
(2)化学变化的特征,或者说,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分就是有新物质产生。
举例:石墨在高温高压,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俗称钻石),该过程是化学变化。
石墨、金刚石经点燃,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3)化学反应的现象:一般会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但特别注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现象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有些与光能转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吸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不稳定性,毒性,腐蚀性等。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对物质的组成研究(宏观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不能点石成金、水变油”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分析了很多物质,发表了他排列的“元素周期表”
2.对物质的结构研究(微观方面),揭示了“有碳组成的金刚石与石墨为什么在物理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
3.在实验3中的现象,揭示了“葡萄糖、砂糖、面粉在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2.人工合成出更有价值的、更有广泛用途的新的材料、物质,如导电塑料。
3.一些事例: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2)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四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第二部分用实验方法检验成分。
第三部分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行教学,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水等,知道营养卫生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水等。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3、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使学生知道营养卫生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三种营养成分。
难点:讲述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支架,铁丝,试管,滴管,淀粉液,碘酒,淀粉,肥肉。瘦肉,熟蛋白,花生、向日葵、芝麻的种子。
2、挂图或投影片――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学生准备:白纸,馒头、米饭、土豆、黄瓜、白菜、萝卜、苹果等食物(以上食物仅供参考,只要包括含淀粉类食物与不含淀粉类食物即可,品种不限,均为少量)。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你最喜欢吃的食物有哪些?
2、谈话:为什么人每天要吃各种食物?
3、讲述:人所以每天要吃食物,是因为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那么人体需要哪些营养?这些营养有什么作用?它们主要含在哪些食物中?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人体需要的营养。
那么食物中含有哪些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呢?
(出示课件)。
2、指导学生检验成分。
(2)学习检验蛋白质的方法。
1讲述:瘦肉、蛋白(蛋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支架上挂一根铁丝,将瘦肉、煮熟的蛋白钩在铁丝上,用火烧(先烧瘦肉,再烧蛋白),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在烧瘦肉和蛋白时,有一股特别难闻的、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这是蛋白质燃烧时特有的气味。所以,我们可以用烧、闻味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学习检验脂肪的方法。
1讲解:肥肉、花生米和向日葵的种子,含有很多脂肪。
把肥肉用力在白纸上抹,把芝麻、花生、向日葵的种子放在白纸上划或用铅笔压,观察白纸上有什么?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然后把白纸拿起来对着亮光照,观察纸有什么变化。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把含有脂肪较多的食物在纸上划、压,纸上会留下油迹。油迹和水迹不同,颜色发淡黄,不容易干,摸着油乎乎的,容易透光。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脂肪。
(4)学习检验淀粉的方法。
2演示实验。
3教师小结:实验说明,淀粉遇碘酒可以变成蓝色。这是淀粉特有的性质,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
(5)检验常见的食物中哪些含有淀粉。
1讲述: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自己带来的这些食物,哪些含有淀粉?(检验萝卜、苹果、土豆等食物时,需要把它们切开再滴碘酒。)。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对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是一门科学,只有通过实际检验,才能确定各种食物中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含量多少,以便更好地搭配食物。
3、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
(1)谈话:对照课本第63页的图说一说,各种营养成分多含在哪些食物中?
(2)讨论:
1有没有哪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没有)。
2人体生长发育需要多方面的营养,而没有哪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那么我们吃饭时应该注意什么?(吃多种食物,不偏食。)。
4有人认为吃的营养越多身体越健康,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补充一些讨论题。)。
(3)教师小结:为了保证身体健康,必须注意营养卫生。第一,吃的食物要多样化,合理搭配营养,不偏食,不挑食,不然就会因为缺少某种营养而得病。第二,进食要适量,吃的太少会得营养不良症,吃的太多也会得病,例如肥胖症。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的知识。
2、提问:
(1)人体需要哪些营养?
(2)怎样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
(四)板书设计。
19。
蛋白质、水、盐类――构成人体的材料。
淀粉、脂肪――人体的能源。
维生素――增强抵抗力。
检验方法:
蛋白质――用火烧脂肪――划或压淀粉――滴碘酒。
七、课后小记。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五
1、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3、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了解操作要求。
二、重点、难点。
1、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2、滴管的使用。
三、课前准备。
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学习课题: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师活动: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观看、思考。你已经知道什么?
演示实验:
课题1固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
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课题2液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稀盐酸。
(提出问题):1、回忆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
2、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
课题3量筒的使用。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六
二、重难点突破。
1、技术的涵义: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
【例1】下列内容属于技术的社会属性的是()。
a.一项技术要符合客观规律b.技术与工具、机器及使用方法关系紧密。
c技术的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d.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
【解析】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技术在产生和发展、应用的过程中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社会属性是指技术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答案】c。
【例2】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能源技术应以()为起点。
a、可持续发展;b、快速发展;c、稳步发展;d、缓慢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主题,任何技术的发展都应以可持续发展为起点,这是我们学习技术必须形成的基本理念。
【答案】a。
【例3】以下技术怎样解放人?
取火技术。
工具制造。
医疗技术。
车船制造技术。
电子技术。
【解析与答案】。
取火技术熟食,人类脱离野性,营养改善,大脑发育健全,智慧提高。
工具制造解放了人的双手,扩大了人的能力。
医疗技术战胜了疾病,延长了寿命。
车船制造技术解放了双脚,缩短了旅途时间,方便出行。
电子技术方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技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解析。
科学技术。
区别含义不同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技巧和物化成果。
成果形式不同一般表现为理论、概念、定律规则、论文等,此类成果一般不具有商业性。一般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此类成果可以商品化。
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任务不同认识世界,力求有所发现。利用和改造世界,力求有所发明。
回答的问题不同“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与生产的关系不同与生产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
举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七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水的净化——。
过滤和蒸馏的原理及实验操作。
复习提问: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新授:
提问:什么地方存在水?
学生思考回答: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
提问:有没有同学看到黄河?(电视上也行)黄河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答:很浑。
提问:能不能说一下原因?
学生:因为含有大量的泥沙。
提问:那么你说黄河水是纯净物还产混合物呢?
学生:是混合物。
提问:捧起一捧海水是否是清澈透明的?尝一下是什么味道?为什么?
学生:是,是咸的。因为含有食盐。
提问:那么,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是混合物。
总结:自然界的水都或多或少的含有象泥沙这样不溶性杂质还有象食盐这样可溶性的杂质,因此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如何除去这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这就是水的净化问题。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怎样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请同学们看书参照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总结一下可以采取哪些操作来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
1.沉淀演示实验:观察混浊的水的静置,并比较颗粒大的和小的沉淀的快慢,从而得出加絮凝剂的作用:使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加快沉淀。
原理:小的走,大的留。
问题:上述操作哪个净化效果最好?
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水已经是澄清透明的了,这些水是纯净的吗?
学生答:不是,还有可溶性的杂质。
提问: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喝矿泉水好呢?还是喝纯净水好呢?为什么?
学生答:矿泉水,化学教案《水的净化——》。因为矿泉水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
学生答:钙的化合物、镁的化合物,叫硬水。
提问: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请同学们看书。
提问:你能鉴别硬水和软水吗?
学生:用肥皂:起沫的是软水,起渣的是硬水。
硬水的软化:有哪此操作?
学生答:煮沸水蒸馏。
提问:同上面的几个操作相比,蒸馏的净水效果怎样?
练习题:56页1、2、3。
下面咱们重点学习一下过滤的实验操作。
“一贴”
“二低”
“三靠”
练习:基础训练。
小结:请学生总结都学到什么?
作业:一课三练。
检测。
板书水的净化。
水:化学符号,组成;构成。(纯净物)。
自然界的水: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混合物)。
1.沉淀(加絮凝剂)“一贴”
2.过滤:小的走,大的留“二低”
3.吸附:物理变化“三靠”
1.硬水:含钙、镁的化合物较多。
2.鉴别:用肥皂:渣硬沫软。
3.软化:煮沸:家庭。
蒸馏:液气液。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八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重点、难点:
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其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
情景导入:
讲授新课:
一、元素(板书)。
讲解: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
提问:二氧化碳是由几种元素组成?(四氧化三铁、氯酸钾呢?)。
小结:1、元素概念:见课文第71页(板书)。
讲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物质二千多万种,这千千万万物质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讲解:根据我国文字的形象化,讲解这一百余种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小结:金属元素:如:na、mg、al、zn、fe、……。
2、元素非金属元素:如:c、si、s、p、cl、n、……(板书)。
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ar……。
阅读:课本第71页图4-4,找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和两种金属元素。
3、元素的读法、写法(板书)。
讲解:利用板书讲解元素名称(我国命名、国内通用)、元素符号(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区别,如fe。一大二小国际统一)的读法、写法。
阅读:课本第73页表4-3的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要求学生掌握26种元素的名称与符号的读法、写法。
4、元素符号的意义:
讲解: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提问:如何表示几个原子呢?
小结:元素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个数。
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
讨论: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小结: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表。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和化合物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指微观粒子,讲种类,讲个数。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九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实验器材。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结论]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多媒体展示]播放氨分子运动。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边演示边讲解。
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再次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2、氧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六、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的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2、分子在不断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2、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
a.分子可再分b.分子在不停运动c.分子很小d.分子间有间隔。
2.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了()。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b.分子很小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氧分子b.氧原子c.氧离子d.氧气。
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a.水分子b.水原子c.氢、氧两种原子d.以上都不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十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用具:。
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课件。
教学思路:
1、结合课本图7-1、7-2、7-3、组织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存和工农业生产的意义.
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总结通常情况下燃烧的三个条件.
3、根据学生各学习小组深入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搜集到的有关火灾事例及常用的灭火方法等材料,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演示课本p126活动与探究实验及[实验7-1],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4、对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师演示[实验7-2],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展示燃烧和爆炸的有关图片,让学生识记,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5、课本p131页习题1、2、3、及课本讨论内容通过课堂讨论随堂解决。
(1)什么叫燃烧?(2)燃烧应具备什么条件?
(3)灭火的原理及灭火的方法有哪些?(4)引起可燃物爆炸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
为什么火能推动人类历史前进?那么人们如何保留火种,今天让我们对火,即燃烧作一。
个初步的科学的解释。
三、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提问]:既然燃烧对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如此重要,那么你知道什么叫燃烧吗?
燃烧应具有什么样的条件呢?
[演示实验]:。
按照课本p124页活动与探究实验内容进行演示实验,为了减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盲目性,教师应进行指导.
[学生观察]白磷燃烧实验现象。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十一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1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一瓶氧气。
1.说出氧气的色态。
2.氧气有气味吗?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液态氧固态氧。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十二
§1空气。
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酒精灯;药品:红磷、水,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旨。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第一节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内,火焰。
实验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容积的。
火焰。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理解记忆。
阅读课本p.7~p.8。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十三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能力: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教育: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品仪器:铁架台、烧杯、漏壮举、直玻璃管,带导管单孔塞。
药品:木炭、活性炭、红墨水(或红糖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展示金刚石、钻石样品或投影幻灯片等。展示具有金属光泽、深灰色、鳞片状的石墨样品。
观察金刚石、石墨。
通过实物使学生有亲切感。
[演示实验]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用铅笔写字。
用电池做导电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的色态、硬度、导电性。
边观察,边记录:
1.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色呈形透明状的晶体,硬度。
2.石墨是一种色有不透明的细磷片状体。它的硬度,有感,能够。
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及它们的用途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讲述]实验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而且都生成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思考、并初步理解。
突出金刚石和石墨的共性。
[提问](1)燃烧产物是什么?
(2)它们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根据学过的co2检验方法得出结论。
(1)燃烧后都生成。
(2)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单质。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问]为什么同一种元素的形成几种不同单质?为什么它们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模型(或示意图)(最好用计算机演示),并加以说明。
设想、思考。
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由于不同,形成了不同种单质,它们的性质有较大的。
引起思考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问]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它们有哪些重要的用途?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归纳总结:
讨论并回答。
归纳、总结并记录。1。金刚石的硬度居天然物质之冠,可制成玻璃刀、钻头或装饰品等。
2.石墨硬度很小,有滑腻感,可制成铅笔芯;能够导电、溶点高,可做干电池和电炉的电极、制造能熔融金属的坩埚等。
结合实验教学。
联系实验学习和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一。
及时记忆。
[过渡]讲述;常见的炭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它们的主要成分是微晶石墨。展示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的样品。
观察、比较、记录。
联系实验学习。
[演示实验]1。木炭的吸附性(课本p80~p81实验5-2、5-3)。
2.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课本p.80~p.81实验5-2、5-3)。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提问]木炭、活性炭为什么能余去有色气体、色素或异味气体?
[讲述]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讲座讲述汲附原理。
思考并讨论。
思考、理解并记录:
因为木炭具有结构,可以。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常见的炭。
阅读识记。
联系实验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二。
理解并记忆所学知识。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及几种常见的碳,虽然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在物理性质上却有较大的差异,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没而引起的。根据它们的性质掌握它们的主要用途。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小结。
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附1:课堂练习一。
1.自然界里存在的碳单质有和.在天然物质里硬度最大的是,它可以做等。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用于制作等。
2.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里燃烧后,生成的产物都是,说明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而造成的。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碳单质的一组物质是金刚石和石墨(b)木炭和焦炭(c)活性炭和炭黑(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b)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几种单质(c)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性质相同(d)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黑色的。
附2:课堂练习二木炭可用来脱色、除臭味,这是利用它的可燃烧(b)稳定性(c)还原性(d)吸附性木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这是因为木炭比木材轻(b)木炭不溶于水(c)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d)木炭不易跟其它物质发性化学反应将下面碳的单质与它的用途用短线联接起来:
碳单质用途。
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焦炭制黑火药。
金刚石治金。
炭黑制油墨。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金刚石石墨金钢石钻石、钻头等石墨铅笔芯和电极等。
2.二氧化碳碳单质差异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d4.b5.d6.c。
7.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能力目标: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格式,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
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资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教师应紧紧结合化学方程式意义,引导学生对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这一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简明地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探究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
2、边讲边练法:通过边讲边练,及时反馈信息,达到师生互动,争取在课堂40分钟解决本节课大部分问题。
教学辅助设备:小黑板、学生课堂练习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提问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说明。
请书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并指明该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量的意义,我们可以在已知化学方程式中某物质的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别的物质的质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现在用学过的知识试着去解决下面的问题。
例题1:用足量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取铜,如果得到128kg的铜,至少需要多少氧化铜?(同时需要多少克氢气?)。
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该问题,教师作适当引导。并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算。
引导提问:
你们是以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会儿,然后让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
总结:
解题思路:
2、找出已知量、未知量(设为x),并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已知量、未知量的质量比。分两行写在对应的化学式下面。
3、列出比例式,求解x。
巩固练习:
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总结的解题思路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并请同学们按照你们认为正确的解题格式将解题过程书写出来。
例题2:13g锌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制得多少克氢气?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总结出解题格式,并请学生回答。
解题格式:
1、设未知量为x。
3、找已知量、未知量,并计算其质量比。
4、列比例式,求解未知量。
5、简明地答。
点拨:对解题格式中的相关事项作进一步强调。
现在我们就用刚学过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知识,完成下列两个练习题。
巩固练习:
1、电解1.8g水可得多少克氢气?
2、在空气中燃烧多少克木炭可得22g二氧化碳?
让两位学生到台上演算。
引导: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随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
解题辨析:
下题的两种计算的结果都是错误的,请指出其中错误,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内容:略。
(如果时间不够,则将该部分内容移到下节课进行。)。
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中应注意的事项,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对学生的小结,教师作适当引导和补充。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方程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课外练习:
教材习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请一位学生上台书写,另请一位学生回答意义。
学生对以小黑板出示的例题略作观察,稍加思考。
可让一个学生上台来演算。
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两分钟,请一、两位学生回答。
学生仔细体会解题的思路过程。
学生进行练习,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算,并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使用正确的解题格式。
学生分析总结出解题格式,一、两位学生代表作答。
对照教师给出的解题格式,学生仔细体会,并和解题思路作比较。
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完成课堂练习。
强化训练,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学生积极思考,并指出其中错误。
学生总结解题注意事项,请一、两位学生作答。
理解记忆。
独立完成课外练习。
问题导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加深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理解。因为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对本节课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
以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情景。
结合具体的实例教会学生分析题意,学会如何解计算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重点引导学生从思维的特点出发,养成正确地审题、解题习惯,找准解题的突破口。
加深巩固,进一步强化用正确的思路去分析、解答计算题。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加深巩固知识,强化计算技能。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辨析解题正误,发现典型错误,避免学生犯类似错误。
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只作恰当及时点拨。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加深、巩固知识,反馈信息。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十五
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
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4.解决办法。
(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提出学生应注意观察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还原性。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及药品。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目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练习写出本节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目的]巩固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掌握化学方程式。
3.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学生观察教师演示[试验5―4],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分析讨论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物质生成。
[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
(3)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主要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是对以前学过的化学用语的运用和巩固通过第一、二节对碳的学习,使对碳这种固态非金属单质所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学好本章的基础。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提问]。
(1)碳的单质有哪几种?
(2)金刚石、石墨有哪些物理性质?为什么它们都由碳元素组成却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引言]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碳的几种单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因为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1.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第82页第一段,看插图5。
(2)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
[讲解]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它能和许多物质起反应。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十六
分组实验7―6。
观察:各10ml水,分别放入2克氯化钠和0.1克熟石灰,则溶液较浓的是:
根据现象判断:已经饱和的是。
总结:溶液“浓”“稀”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对不同溶质来说,一定温度下,浓溶液不一定饱和,稀溶液不一定不饱和。
思考: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比不饱和溶液浓(稀)。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十七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
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内,火焰。
实验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容积的。
火焰。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理解记忆。
阅读课本p.7~p.8。
准确记忆。
做练习一。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巩固加深理解记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你知道污染空气的是哪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如何防治空气的污染吗?(结合挂图、投影讨论)。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污染空气的性质:粉尘、有害气体。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化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3.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消除、减少污染源。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做练习。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思考、看投影片讨论。
阅读课本p.9第二、第三自然段。
讨论、归纳、综合、记忆。
做练习二。
归纳、总结。
独立完成检测题。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巩固已学知识。
学生归纳总结,老师补充完整。达到本节教学目的。
及时反馈。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十八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能力: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教育: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品仪器:铁架台、烧杯、漏壮举、直玻璃管,带导管单孔塞。
药品:木炭、活性炭、红墨水(或红糖水)。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展示金刚石、钻石样品或投影幻灯片等。展示具有金属光泽、深灰色、鳞片状的石墨样品。
观察金刚石、石墨。
通过实物使学生有亲切感。
[演示实验]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用铅笔写字。
用电池做导电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的色态、硬度、导电性。
边观察,边记录:
1.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色呈形透明状的晶体,硬度。
2.石墨是一种色有不透明的细磷片状体。它的硬度,有感,能够。
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及它们的用途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讲述]实验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而且都生成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思考、并初步理解。
突出金刚石和石墨的共性。
[提问](1)燃烧产物是什么?
(2)它们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根据学过的co2检验方法得出结论。
(1)燃烧后都生成。
(2)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单质。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问]为什么同一种元素的形成几种不同单质?为什么它们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模型(或示意图)(最好用计算机演示),并加以说明。
设想、思考。
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由于不同,形成了不同种单质,它们的性质有较大的。
引起思考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问]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它们有哪些重要的用途?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归纳总结:
讨论并回答。
归纳、总结并记录。1。金刚石的硬度居天然物质之冠,可制成玻璃刀、钻头或装饰品等。
2.石墨硬度很小,有滑腻感,可制成铅笔芯;能够导电、溶点高,可做干电池和电炉的电极、制造能熔融金属的坩埚等。
结合实验教学。
联系实验学习和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一。
及时记忆。
[过渡]讲述;常见的炭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它们的主要成分是微晶石墨。展示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的样品。
观察、比较、记录。
联系实验学习。
[演示实验]1。木炭的吸附性(课本p80~p81实验5-2、5-3)。
2.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课本p.80~p.81实验5-2、5-3)。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提问]木炭、活性炭为什么能余去有色气体、色素或异味气体?
[讲述]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讲座讲述汲附原理。
思考并讨论。
思考、理解并记录:
因为木炭具有结构,可以。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常见的炭。
阅读识记。
联系实验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二。
理解并记忆所学知识。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小结。
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附1:课堂练习一。
1.自然界里存在的碳单质有和.在天然物质里硬度最大的是,它可以做等。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用于制作等。
2.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里燃烧后,生成的产物都是,说明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而造成的。
碳单质用途。
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焦炭制黑火药。
金刚石治金。
炭黑制油墨。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金刚石石墨金钢石钻石、钻头等石墨铅笔芯和电极等。
2.二氧化碳碳单质差异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d4.b5.d6.c。
7.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十九
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酒精灯;药品:红磷、水,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旨。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第一节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内,火焰。
实验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容积的。
火焰。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理解记忆。
阅读课本p.7~p.8。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检查】课堂练习一指导学生做练习。
【问题引入】你知道污染空气的是哪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如何防治空气的污染吗?(结合挂图、举例讨论)。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污染空气的性质:粉尘、有害气体。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化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3.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消除、减少污染源。
【检测】课堂练习二。指导学生做练习。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专题设计。
准确记忆。
做练习一。
思考、看投影片讨论。
阅读课本p.9第二、第三自然段。
讨论、归纳、综合、记忆。
做练习二。
归纳、总结。
独立完成检测题。
巩固加深理解记忆。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模板20篇)篇二十
6、初步知道钢铁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和我国钢铁生产的发展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铁的化学性质。
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的认识。
:边讲边实验。
实验探究、讨论式。
《钢铁的广泛应用》。
钢(steel)并不等于铁(iron),人体里也含有铁元素,组成血红蛋白、细胞色素,人体含铁元素约0.0004%。
电磁铁中的铁心、铁片、铁丝、铁块、弯曲铁丝,磁铁吸引铁片。
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良好延展性、铁能被磁铁吸引。
密度7.86g/cm3、熔点(m.p)1535℃、沸点(b.p)2750℃、电和热的导体。
回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3fe+2o2fe3o4。
1.铁跟氧气的反应。
3fe+2o2fe3o4氧化反应。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
铁在空气中能否发生反应呢?(同学们经常可以看到铁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为什么?)。
常温下,铁钉与氧气发生反应生锈。
常温下,铁钉与水发生反应生锈。
常温下,铁钉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生锈。
(3)试管铁钉5天仍未见生锈假设不成立。
(2)试管铁钉5天仍未见明显变化假设不成立。
(1)试管中刚接触水面的那部分先生锈假设成立。
1、常温下,在干燥的空气中,纯净的铁很难和氧气发生反应。
2、常温下,在潮湿的空气中,铁能跟氧气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铁锈。
主要是铁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
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棕褐色、疏松、易吸水(不除锈,会加快生锈)。
解释钢铁制品因生锈损失巨大,每年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由生锈的条件去分析,隔绝空气和水……。
钢铁的防锈。
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干燥,再采用一些常用的下述方法。
反应物。
条件。
生成物。
反应类型。
铁与氧气。
点燃。
fe3o。
4
剧烈氧化反应。
铁与氧气等。
潮湿、常温。
铁锈(主要是fe2o3)。
缓慢氧化。
(相同反应物,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已经知道了铁可以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向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镁、锌、铁、铜四种金属(已放在试管中),一、三组的同学分别加入3ml稀h2so4,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二、四组的同学分别加入3mlhcl,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用手捂住铁与硫酸反应的试管一会儿,并小心点燃产生的气体。
金属。
现象。
酸
镁
锌
铁
铜
hcl。
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迅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反应比较快,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
未见明显反应。
h2so4。
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迅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反应比较快,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
未见明显反应。
结论。
(1)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可与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
(2)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镁、锌的活泼性大于铁,铜最不活泼。
练习一。
(1)铁丝与盐酸反应中,铁()进入溶液中,()从溶液中逸出。铁丝取出后,质量(),溶液质量()。
向试管中放入小铁钉(5根),加入3ml硫酸铜的溶液(或向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铁丝或小刀等)。
观察、回答:
说明、解释:铁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将铜置换出来。
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
讨论:质量比5663.5。
再次说明:铁比铜活泼(铁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而铜却不能把硫酸亚铁中的铁置换出来)。
练习二。
(2)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被溶解进入溶液,()从溶液中被置换出来,覆盖在()表面,使铁丝的质量(),溶液质量()。
古代“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氧化反应、置换反应等。
相同物质的铁与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不同,如果在潮湿空气中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铁跟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反应,均生成硫酸亚铁,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另附)。
1.继续观察、研究“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索”,根据记录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锈提出建议。(2周后交)。
2.p122(1)填在书上。(2)(3)(4)做在练习本上。
作者:龙口市教委教研室高兆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描述有关实验现象;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铁制品锈蚀的原因和一般防锈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逐步养成实验、观察、思维的习惯并学会其方法,能利用铁的性质分析解释有关现象和问题。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冶铁史,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铁的'化学性质。
2、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3、建立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三、突破难点措施:通过比较铁与氧气反应,铁在干燥空气中、在水中、与空气和水接触的不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不同的结论。
四、教学模式:
开放式“超前自学”教学模式。其基本环节是:学生开放学习--交流学习结果--师生总结评价--创新应用练习。
五、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查阅资料。
六、教学媒体选用:常规仪器(略)、录像片、实物投影仪、图表、计算机。
七、提前准备工作:1、学生查阅有关资料;2、提前一周开始观察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八、教学过程:
(一)专题讨论,开阔视野。
1、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用品是铁制成的?
2、你知道我国古代从何时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我国古代何时发现“湿法冶金”?
3、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钢铁工业生产状况如何?
(二)学习交流,总结评价。
1、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了解回忆铁的物理性质:
_色,_态,_延展性,_传导性,硬度_,密度_,熔点_,沸点_,_磁化。
2、铁的化学性质:
铁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铁在空气中呢?
一周前开始做的三个铁生锈对比实验结果。
1、三个实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2、三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3、这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4、如何防止铁生锈?
5、举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铁生锈的例子,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1、铁锈的主要成份。
2、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相差很大,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避免铁生锈。
3、全世界每年因生锈而浪费的钢铁约占全世界年产量的1/4,可见钢铁防锈具有重要意义。
4、常见的防锈方法。
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有什么现象发生?
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1、根据该性质可用铁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2、由该性质也可知使用铁制品应避免与酸接触。
提前做好的铜树的实验结果。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有什么现象发生?
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铁制品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
你认为应该如何归纳铁的化学性质?
三、议议练练,创新应用。
由上。
述铁的两条化学性质,结合以前所学的制氢方法,你对置换反应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1、不同的金属(如铁、锌)可以把同种酸中的氢元素置换出来,制出氢气。
2、同一金属(如铁)可以把不同酸(如盐酸、硫酸)中的氢元素置换出来,制出氢气。
3、金属铁还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把5.6克铁放入足量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有无变化?为什么?
查阅有关资料,看看有哪些更先进的防锈蚀的方法?形成一篇科学小论文。
作者: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张荣汉。
2.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下学习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课堂效率。
铁的化学性质。
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的建立。
引言:前面几章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元素的一些性质,今天,我们将主要学习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说到铁,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钢铁这个名词,可是钢并不等于铁,钢和铁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学完这一章你就明白了,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铁。
按健,大屏幕显示。
那么,铁又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按健,[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跟氧气的反应]。
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性质一节中,铁能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一同学描述这一反应后,将实验录像投影在大屏幕上,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同时也便于与后面实验对比。
出结论。
按键:
演示实验铁跟硫酸铜反应也采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方法,便于学生观察、提问一学生,观察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并将学生的回答整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现象:1.铁丝表面上覆盖了一层红色的铜;
2.蓝色硫酸铜溶液逐渐变成浅绿色的feso4溶液。]。
[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
引导学生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讨论,铁比铜更容易失去电子形成离子,当铁丝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铁失去2个电子给铜离子,铜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铜,而铁转变成离子后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亚铁。由此可见,铁比铜更容易失去电子,说明了铁比铜活泼,也说明了在置换反应中,一定是活泼的物质将相对不活泼的物质置换出来。
(配录像画面)。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在一盛有水的试管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请问在a、b、c三处,哪一处最易生锈?(学生回答正确后,b点闪动几次)。
学生讨论解答后,电脑模拟两边烧杯气泡产生的量,并模似指针慢慢向产生气泡少的一边偏移(即盛有铁的一边),最后锌反应完,铁继续反应,生成的气体的总量比锌多,指针又慢慢向放有锌的烧杯一边偏移(右边)偏移。
注释:表示每按一次键,屏幕所显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