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

时间:2024-11-26 作者:文轩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写作。

最优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一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青少版《资治通鉴》,受益匪浅,让我爱不释手。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一段段历史情节,犹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历史教会了我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谦虚。

“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智伯一表人才,箭术高明,骑术精湛,身怀绝技,无所不通,文笔优美,思维敏捷,还有意志坚强、勇敢果断的品质。但他却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着韩、魏两家说:“汾河、綘河原先能够象晋水淹没赵一样淹没你们两家啊!”结果却是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同此可见,做人必须要谦虚谨慎,一旦狂妄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故事,从另一面告诉了我们,唐太宗贵为天子,却能以谦虚的态度,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治理国家。他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以谦和之心应付他人的劝谏,创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被后人称道。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提高,这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却是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从(资治通鉴)中许多故事能够看出,为人处世谦虚,能够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纷争与忧扰,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间,我报名了星乐培训学校的奥数尖子班。因为前几次测试,我都得了满分,所以我有点飘飘然,骄傲了起来,结果最终几次测试我只得了90分。看到教师在试卷上打的大大的“×”,我懂得了谦虚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应对当今复杂的社会,谦虚依然是一种美德。我们应当怀着一颗谦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对别人的感激。

最优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二

晋纪一(公元265公元272)。

公元265年。

此时的中国历史已进入后三国时代,蜀汉已经灭亡两年,曹魏在本年的十二月禅位于晋,十五年之后,东吴也将一统于晋,江山还是那个江山,豪杰依然是那些豪杰,只是江山的主人这次轮到了司马氏。

如果花费一些笔墨来评价一下三国末期三家的君主,其实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蜀汉的阿斗,本质上两个字:苟安。蜀汉灭亡之后,刘禅受封为安乐公,司马昭对刘禅不太放心,经常试探刘禅,根据《汉晋春秋》记载:

文王(司马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曹魏的末期君主,其实都不是亡国之君,但是大权旁落,主少国疑,又怎么能不灭亡呢?既生瑜,何生亮不是曹魏的君主太弱,而是司马氏太强大了,从司马懿历经司马师、司马昭到晋武帝司马炎,都是善于权谋,心系天下的明君,精通政治,安抚天下人心,整顿兵马,即使曹操在世,人心已归司马氏,也奈何不了司马氏,更何况这些尚未通人事的牌位君主呢?只是,当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志得意满之时,不知可曾想到,这样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历史的策划者,有时候可以打瞌睡,但是历史的结果一定是很公平的。

东吴的孙皓,本质上也是两个字残暴,孙皓不是一般的末帝,而是集所有末帝罪恶于一体的末帝。后来,晋怀帝司马炽被匈奴所建的刘汉俘虏,押到首都平阳,皇帝刘聪问:你们司马家自己杀来杀去,是为什么啊?司马炽回答:我们家不互相残杀,为您扫平道路,您老再天纵英明,能有机会做皇帝吗?孙皓也是如此做派,即位不久,就大兴土木,强令文武百官入山采木,兴建昭明宫。又派宦官遍行州郡,挑选美女充入后宫。大臣们的女儿必须每年报一次,年纪到了十五六岁的要先让他检阅,看不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妃、宫女、内侍稍有不如意,立刻杀死扔进水里漂走,或者剥去面皮,挖出眼睛,砍断双脚。

孙皓喜欢狂饮便经常招群臣饮酒,每次都要强逼大臣喝醉,再命令喝醉的大臣彼此揭发他人的过失。大臣无奈,互相攻讦,只要有说过孙皓的闲话的,必死无疑。由此,受邀赴宴的大臣个个胆战心惊,赴宴前都要与妻子儿女洒泪相别。大臣们不喝不行,可喝多了也不行,总之杀你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孙皓手下,做忠臣是一定会死掉的,会稽太守车浚,为人清忠,有一年会稽郡发生旱灾,车浚上表请求赈灾。孙皓说这老儿分明是想树立自己的私恩啊,别让他活了,杀了吧。尚书熊睦见孙皓酷虐,便婉转劝谏,孙皓嫌直接杀了不解气,派人用刀背敲击他的脑袋,敲得血肉模糊,体无完肤。(写到这里真想说一个字惨啊。)。

由此看来,在孙皓手下拿一份工资,真的不容易,的确是卖命钱,说实话,孙皓这样的做派,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做皇帝,而是在作孽。估计孙皓是这样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皇帝即是孽,孽即是皇帝如此一来,人人大惧,就连东吴宗亲都吓得胆战心惊,纷纷逃往晋朝避难。

东吴国灭之后,孙皓也到了洛阳,做了晋朝的官,其为人处世和西蜀刘禅完全一样,真正是一对活宝。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晋武帝有一次在宴会上问孙皓:听说你们南方人好作《尔汝歌》你能作一首让我听听么?孙皓不假思索,举起酒杯就口占一绝: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孙皓已经没有心肝到这个地步了,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忍着吧。

总之,三国归晋,是历史的选择,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一个新兴的大一统王朝大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看似锦绣繁华的天下,究竟会走向何方呢?知道后来历史的人们,想必已是双泪坠清波了,因为这段繁华的时间太过短暂,汉族的祖先注定要经受一次更大的洗礼,差一点亡国灭种啊。当然这是后话了,先放下暂且不提。

司马炎终于作了名正言顺的皇帝了,日后被后人称作晋武帝的这位皇帝,在当今社会的名声不是很大,几乎没有人称他是明君,但是这位仁兄可的确是千古一帝。客观地说在中国帝王明君排行榜中,进不了前十,但是也绝不会跌出十五名之后。一个人做了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有的人说,选美啊。当然,美是要选的,不过需要等一等。有的人说,安抚天下啊。这就不必你说了,其实一直在安抚天下。那么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这件事是天下第一大事,非常关键,非常重要,那就是分封司马氏宗亲在各地为王,请注意后面的一句话,并领有藩地,开府建衙,很多人一下子失望了,这太简单了,傻子都知道啊。其实不然啊,其实不然啊(感慨一下,加重一下语气),写到这里就引出了一篇绝大的话题,其实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国王朝历史几千年,这个问题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

晋武帝急于分封司马氏宗亲在各地为王,是因为他总结历史发现,曹操当年篡汉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东汉的宗亲在地方没有实权,朝廷除了掌握中央政权之外,在地方并没有强有力的奥援,而司马氏篡曹魏则同出一辙,假如曹魏宗亲,在几个重要地方,拥有强大的实力。那么天下就不会被司马氏轻易篡夺。想到这里,篡权出身的司马炎浑身一激灵,可怕啊。还等什么,马上封王,让司马氏宗亲,在地方拥有强大的实力,来拱卫朝廷,但是司马炎没有想到,这正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患,的确,别人是没有实力来争夺你的江山了,但是你们司马家就真的铁板一块么?其实历史不是没有给晋武帝机会,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就充分说明了,地方实力过于强大,是会造反的,只可惜从晋武帝的出身来看,他当然是不容易想到这一层的。

就此我们可以再深入的讨论一下,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我们国家几千年奴隶、封建王朝没有找到正确解决办法的难题。

首先,大多数人是赞同中央集权的,但是中央过度集权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地方上毕竟是会发生一些事情的,但是呢,处理事情的权限毕竟要请示中央,过去的通信也不发达,这样一来,耽搁的时间长了,极易酿成民变和边患,历代的农民起义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张角、黄巢、洪秀全等人,就是占了这样的一个便宜,另外中央集权也容易造成军队战斗力弱化的问题,如东汉,赵宋,大明(永乐之后),权力在中央,将领的频繁调动,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问题,就无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所以一旦遇到异族入侵,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其次,把权力大幅的下放给地方可以不可以呢?一些问题解决了,民变和边患消除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比较强悍,边陲无患,地方绥靖。但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出现了,随着地方实力的逐渐膨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差,最后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再想腾出手来,收拾地方,怕就只能以刀兵相见了。总之地方权力过大,十有八九到了最后是要造反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明初期的永乐靖难,清初期的三藩之乱和清末期的各省独立,民国的军阀等等。

因此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实在是历代中国王朝,最为头痛的问题。晋武帝分封司马氏宗亲为王,看起来好像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这个问题的实质,却是如此的深刻,这也是西晋王朝迅速衰落和灭亡的最直接的原因。从这个层面来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还是个人,必须懂得权力该如何分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就是政治生活的全部。

当然身处公元265年的晋武帝司马炎,不会想到这么多的问题,属于他的历史舞台,还有相当的一段时间,暴风雨终究回来,但是至少暴风雨现在还没有到来,西晋王朝的欣欣向荣,大臣们的励精图治仍将继续。

最优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三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因为这本书极难读懂,为了做好准备工作,我特意复习了《周易》,《尚书》,《大学》,《古文释义》等书籍。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昏君、佞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正,顽强,宽厚,忠诚,信义等品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但书中更加强调的做人品质是德。此处的德并非是道德,而是德行,是“做”出来的德。司马光在开篇时便写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可见古人不但重尊卑伦常,更重德行的培养,因为将礼、分、名的作用分开而谈,是告诉君王如何以德处理纪纲、君、臣之间的关系。可见培养德行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品质,也是今天国家发展迫切需要的,更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路上奋斗所必不可少的。

商鞅变法。一提到商鞅,大家一定会想到,其以刑名之学变法,虽手段过于残酷,积怨太深,不得善终,但却使秦国成为万乘之国。不过,资治通鉴却没有从变法的角度来写商鞅,而是从信用的角度进行重点描述的。起初,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他由于在秦国的根基甚浅,担心百姓不相信变法,没有公布。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曰: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没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赏赐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毛泽东同志早年在评论“徙木立信”这段故事时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这段故事给我的启示是,对于个人而言,信用是最大价值,人无信不立。在我们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也充分体现到这点,言既出,行必果,这才是一人的立世之本。对于我这样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来讲,我的信用方式就是对党忠诚,对国奉献,对民服务,只有真诚的将全身心的动力奉献到党的事业,国家的建设,人民的利益上,才能真正的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可惜的是,现在社会上精致利己主义盛行,每个人在工作做事时,更强调的是自身的待遇和利益,有人稍微做出点些许的成绩就希望所有人看得到、听得到。更多的人不是在充分的磨练自己、充实自己,而是一味的在感慨自身的怀才不遇。

最优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四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 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最优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五

今天看完了汉武帝的一生。

前半生看得我热血沸腾,时不时感慨一下汉武帝就是天命之子。少年顺,妻子家助力他成为太子,不久就继位成为少年天子,才16岁。少年意气风发,广招人才,开疆扩土,即使有诸侯叛乱,反叛者也会因各种原因自乱阵脚、自掘坟墓。

随着汉武帝进入三十岁,他的野心愈加庞大,不惜耗费巨大财力物力征讨四方、修建宫殿,战事不断。居然还让他拿到了盐铁专卖的权力,并且重新获得了铸币权,权力集于一身。但是随着进入中老年,他的猜忌和集权带来了朝堂上人事的急剧动荡,杀、惧成为了高频字,寻仙篇幅巨大。让我看着感觉到可怕,伴君如伴虎,稍不留意即满门抄斩。

太子的死亡我看着感觉是汉武帝思想观念的转折点,老年丧失继承人,误杀太子的事实也许让汉武帝感受到了自己思想的迷失,或者也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死亡的召唤,所以后来才有了他的罪己诏,以及罕见的耕田劝桑,修养生息。

汉武帝的一生,真的是极其顺遂的一生,运势极大。我有种命运无法抗拒的感觉,命中注定,人的一生似乎已天生注定,或者富贵一生,或者潦倒一生,个人的努力微乎其微,根本无法影响到命运那根主线的走向。

最优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六

这是我第一次读资治通鉴,并没有从周纪一开始读,而是选择从南朝宋纪开始读。为什么呢?因为我喜欢这段历史时期。资治通鉴里以南朝为正统,但是所写内容涉及南北朝。我是北方人,在南朝的都城南京上过四年学,在这期间耳濡目染很多南朝的故事、古迹以及诗词流传,因此对南京很有感情。也对那个朝代非常向往。有诗为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读历史的人都会有一个感觉,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尴尬的局面。这369年,缺乏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大帝国。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在中国历史里只发生过这么一次。因此我在读资治通鉴这段历史的时候,主线就是围绕着统一,哪位历史人物做了为统一做贡献的事情,我就很高兴,哪位人物导致了国家进一步分裂,我就痛心疾首。查阅过谭其骧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发现从晋末遍地开花的割据局面的版图逐渐走向大一统,但是到北魏和刘宋却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这中间两个人物不可忽略,他们是北魏世祖拓跋焘和宋太祖文皇帝刘义隆。

总结拓跋焘的一生,他有三大功绩:向北抗击柔然,九伐大漠,大破柔然;统一北方,破统万,驱逐吐谷浑,灭北燕,灭北凉;两次打败刘义隆的北伐,兵临瓜步,直捣长江。

而刘义隆谥号文皇帝,自然武功要稍逊拓跋焘,因此在我内心我更看好拓跋焘统一中国。宋文帝刘义隆是南朝刘宋政权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的30年中开创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盛世”局面,其时文学璀璨,社会稳定,民众安居乐业,四境宴然,即史书所谓“元嘉之治”。但其在位期间的三次北伐之举,历来为后世学者、史家所诟病。特别是元嘉27年的北伐战争,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后果也是灾难性的,直接导致刘宋王朝元气大伤,瓦解了元嘉初年以来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局面。

宋文帝践祚期间的对手一直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巧合的是,两者执政时间区间、享国长短都差不多(魏太武帝423年-452年在位;宋文帝424年-453年在位。均在位30年),又都是盛年丧命(各自殒命时都是四十多岁)——两位真是一生下来就做了对手,至死方休。

最优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七

《资治通鉴》是一部史学巨著,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了十九年时间编成的,前后共记载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涉及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北宋等朝代的重要战争、人才轶事和重大改革等。其中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给我的感受最深。

秦孝公即位时,秦国比其他国家落后。那时商鞅在秦国得不到重用,便来到秦国,被秦孝公重用,制定了富国强兵的新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奖军功。他还采用徙木立信的办法树立威信和诚信。十年后,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路无拾遗,山无盗贼,从乡村到城市呈现出安定繁荣、国富民强的景象,为秦国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像商鞅变法一样大刀阔斧进行变法让国家强盛的还有“孝文帝改革”。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是孝文帝。当时北魏还保留着许多落后的风俗。于是孝文帝迁都洛阳,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话,实行均田制,确保每个农民有田可种。这一系列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使北方各个游牧民族融入中华文明中,促进了民族融合,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现在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从1978年12月到现在已经有了40年的历史。在这40年里,我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改革的成果举世瞩目。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将立志图新、发愤图强,勤奋学习,长大了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绵薄之力。

《资治通鉴》是一部史学巨著,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了十九年时间编成的,前后共记载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涉及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北宋等朝代的重要战争、人才轶事和重大改革等。其中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给我的感受最深。

秦孝公即位时,秦国比其他国家落后。那时商鞅在秦国得不到重用,便来到秦国,被秦孝公重用,制定了富国强兵的新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奖军功。他还采用徙木立信的办法树立威信和诚信。十年后,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路无拾遗,山无盗贼,从乡村到城市呈现出安定繁荣、国富民强的景象,为秦国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像商鞅变法一样大刀阔斧进行变法让国家强盛的还有“孝文帝改革”。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是孝文帝。当时北魏还保留着许多落后的风俗。于是孝文帝迁都洛阳,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话,实行均田制,确保每个农民有田可种。这一系列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使北方各个游牧民族融入中华文明中,促进了民族融合,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现在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从1978年12月到现在已经有了40年的历史。在这40年里,我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改革的成果举世瞩目。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将立志图新、发愤图强,勤奋学习,长大了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绵薄之力。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跟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夸奖,命他连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跟刘?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牢固,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能够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么缓缓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抖擞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端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振兴,履行改造。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堪称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光的观察,之后办法才华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能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来看看吧!

“真是一个大丈夫呀!”我合上《资治通鉴》感慨地说。

《资治通鉴》记载了春秋时期到后梁大约两千多年的一段历史。齐威王以人为宝: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毛遂十二岁当上卿、韩信背水一战、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但是最让我忘不了的是苏武牧羊的忠诚。他从汉朝来到匈奴,流放到现贝加尔湖一带,放牧了十九年回了汉朝,去时壮年归白发,拳拳爱国之情在历史上刻下了永恒的记忆。

苏武的忠心打动了我。当时忠臣被害死的就有数十人。连李广的孙子李陵也劝苏武投降。当匈奴人拿起刀,假装砍苏武,想让他投降,苏武不但不退缩,反而把脖子一挺,匈奴人被震慑住了。可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今生怕死,还有的甚至为了生活背叛祖国,他的忠诚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时十九年才完成的编年史巨著,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根据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编写而成,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这本书中记载的故事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就像“前车之鉴”,可以让后人更好地治理国家,因而将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

长平之战。赵王受秦国反间计,命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但赵括只知死读兵书不知随机应变,纸上谈兵使四十五万人白白丧生,赵国损失惨重。从中我们借鉴到了学习知识不能“死”,而是要“活”,要懂得随机应变,懂得准确运用。

楚霸王项羽。诛杀宋义,威震楚国,声名大震。鸿门宴,义放刘邦,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大破秦军却在乌江之夜闻得四面楚歌最终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得民心者得天下。善于用人的汉高祖刘邦,手下三杰韩信、张良、萧何辅佐刘邦完成大业,可见得民心的重要性。

再看唐太宗李世民。结交豪俊,收天下英雄为己用,在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看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便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爱民如子,轻徭薄赋。他善于纳谏,听取正确的治国方法,最终开创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成功又一次证明了纳谏与得民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需要在平时生活中广交益友,善于听取别人真诚的劝告。虽然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它们却对自己有很大的利处。

运,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运。因为我在其中听到了太多佞臣的假话谎言,和太多人民的哭声喊声。这就让我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该从中学到些教训,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暑假,我读了《资治通鉴》(译本)。《资治通鉴》原著有304万个字,我觉得司马光这个人真了不起,他能写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历史作品。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北宋时期,整整一千多年的历史故事都讲遍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这本书名字的由来。宋神宗读了这本书,认为此书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毛遂自荐".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国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败。于是,赵王与平原君商议退敌的计策,平原君说:"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只要跟他们结成同盟,他们就会派兵来解围。"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人去说服楚王,可是在众多的说客中能文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文。最后挑来挑去还差一个人,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主动要求一同与平原君前往楚国,许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终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国。第二天他们到了楚国,很多说客说了一上午都没有说服楚王。毛遂走进宫殿对楚王说:"楚国有五千里土地,上百万装备精良的士兵,这些都是称霸天下的资本,没有那个国家可以抵挡。秦国打败了楚国很多次,此时我们赵国和楚国若结成同盟,一鼓作气肯定能打败秦国。"就这样,楚国和赵国结成同盟并打败了秦国。事后,毛遂被封成上宾。

《资治通鉴》这本书把历史写得很有趣,通过对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描述警示后人。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资治通鉴》今年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现在看到了东汉桓帝时期,一方面是文言文中有的术语、地名、典故不能理解,另一方面是历史的特性让人难以忍受。历史中充满了杀戮、背叛和阴谋,让人时时感到愤怒。我又不能做到置身事外,没有“大江东去”和“滚滚长江东逝水”之感,这是人的历史,是我们祖先的故事。有些人身处王侯之位,还是那么贪心,为一己私欲,让多少人死于非命。有的人为求官爵富贵,妄昧良心,迎合上意。反正只要当权者想搞一个人,不管这个人犯没犯错,总是会有其他人当枪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常常会想我处在当时的环境会怎么样,我羡慕霍去病、班超以及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等等人所取的成就,如果把我放在他们的位置上我能怎么样。历史上人和人的差距,一件事这个人不行,而另外一个人就能干成。

历史上也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有些人明知是死也会坚持正直,恪于值守,让人心向往之。按现在的观点来看社会是不断进步,但是古人的观点并非如此,因为社会的道德不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提高,而且古人的社会生产力很长时间内停滞不前,特别是我们中国很早就在各种技术上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所以也看不到社会的进步。而是有时候由和平转向了战争,由人民安居乐业转向了民不聊生,这是什么原因,是单纯的马尔萨斯陷井吗?还是也有执政者的错误,某些阴谋家的预谋,人性的阴暗。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社会的大环境终究会影响每一个人,我辈当自强,不能让某些人的私利而使历史再次走入阴暗的泥潭。

最优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八

古人讲读书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看早已不合时宜。曾国藩说“刚日读史,柔日读经”,那是是封疆大吏的文武之道,咱小老百姓,也就赚点谈资而已。然而偏偏喜欢这种“死书”——作者大多都已作古,内容也没有《细节决定成败》之类“教材”的指导性。

去年读《资治通鉴》,岳麓书社的版本,主要图个便宜,厚厚四大本,网上买才78元,抱在怀里很有满足感。以前读《史记》,花三个月细细啃完,以为已是不小的工程,这次才发现太小case了。《资治通鉴》整整3700多页,我每小时只能读10页,每天都坚持读的话,也要一年时间。倒是也不愁,毕竟是好书,古文好处在于精炼,有味道。政论洋洋洒洒,战争血脉贲张,尤其是讲朝代兴替,让人觉得天道茫茫不可逃。这套书真正考验了我的耐心,在家坐着、躺着都读倦了,就在书的空白处写点评。这种大部头的东西,如果不做点记号,看到后面就会把前面忘了。偶尔周末,去火车站附近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读通宵,凌晨两点看到晚归的情侣吃汉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亲切感。在异乡城市的深夜,想千载世事沉浮,越发觉得自己渺小,出门正寒雨潇潇,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

虽然几番痛下决心,《资治通鉴》我也读了80%,而后就在我的床头搁置下来。从这套书开始,我渐渐养成一个恶习,不自量力地喜欢读大部头的书,但每本都读不完,买一本新书就把刚读一半的书扔掉,床头的书越堆越高,有《五灯会元》、《元好问全集》、《清代笔记小说》等。每每让我感慨时间有限的同时,也鄙视自己的恒心。

读书贵在活学活用,我始终没真正领会这点。办公桌上那本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别新闻,也始终没读完一半。学以致用成了笑话。

不过换角度来看,既然明知道书无用,也就早熄了好胜的心;既然知道读不完,也就没了执着的苦。这样为自己一开脱,“有始无终读死书”的乐趣反而浮现出来。书这个东西上瘾很难,但一旦上瘾就无药可医。每次逛书店都要经历复杂的心理斗争,买和不买难以抉择。在回家的车上也忧喜参半。喜的是接下来几天又有好书可读,忧的是这次又超支了,接下来几天要过“紧日子”。

当然,读书之乐来时也很汹涌。比如刚刚看到某位杭州人写的句子:“犹是阿房三月泥,烧作未央千片瓦”,精神为之一振,真想痛饮三杯。

最优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九

不知是什么时候,我开始对历史有点感兴趣了。爱民如子的孝文帝,残暴天下的商纣王,喜好美色的唐玄宗,昏庸无比的唐德宗,信鬼神的唐宪宗与唐穆宗……一个个,令人深有感触。《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的史书,司马光整整用了十年时间才编成。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我在里面了解到:毛泽东把这本《资治通鉴》整整读了十七遍,而我还只看了四遍。十七遍,一本书三百三十八页,总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页。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仅仅一本书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页,令人敬佩呀!

年老的唐玄宗,老眼昏花,不明事理,让杨贵妃出家修行。后来又娶进杨太真(即杨贵妃,太真是老道士给她的道号),但我觉得杨太真似乎也不怎么好。杨太真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他们三天三夜摘荔枝,比现在火车慢不了多少,一路上却死了很多人。唐玄宗为了杨太真的一笑,竟然牺牲了数十人到上百人的性命,可见唐玄宗的昏庸。

汉哀帝偏宠侍从董贤,所以有着“断袖之癖”的典故。有一次,汉哀帝与董贤同塌睡觉,董贤翻身,不小心压住了汉哀帝的袖子,汉哀帝不忍惊醒董贤,就把自己的袖子割断了。后来,汉哀帝命董贤为大司马,结果弄死了许多人才,最后,太后把董贤赶出了宫,另择王莽。可见汉哀帝的同性恋性格,使他抛弃了国家,抛弃了许多人才。多么可惜呀!同时也反应出了汉哀帝的昏庸,只要有人在精神或事情作为上有一点点反对董贤,汉哀帝就暗杀或把他斩之,可悲呀!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无人能比,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司马光的坚持不懈。但是由于有些人的讽刺,致使司马光想马上完书,导致唐朝与五代十国的时候写得比较多。但司马光的功劳永远是伟大的!

最优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十

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个高中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英雄们为了解放,为了和平,揭竿而起,奋勇抗敌,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国最终向中国臣服,并不是全因为中国有此力量,更关键的是匈奴内部分裂。而这再一次向历史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单于的人头,也不会悬挂高竿。

然而当中国前程似锦的时候,我们的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在荒淫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还有那些腐朽的伪善的爪牙。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让我汗颜;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让我触目。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可自救。

中国帝王被杀,不自杨广开始,但杨广被杀,却是人民自救——聚众起兵、反抗暴政的结果。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人民自救转变为官员和军人自救的结果。杨广能力的高强,使人惊骇,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时间,就毁灭其父杨坚建立起来的富庶强大无比的帝国,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时间,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将勇士反叛,没有人能做得到这些,而杨广却做到了,他的奖状是一条绞绳。

每次政变,都引起屠灭三族的惨剧;每次兵变,更是死人山积——寿春一连发生三次叛乱,几乎空城。诡诈、残忍、勾心斗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荣华富贵,却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锦的前程,却看不到人民苦难。今天还是炙手可热的神圣人物,明天霎时间变成国家蟊贼,全家斩首,还把千万无辜的男女老幼,也带入刑场。官员的尊严靠赤裸裸的军事力量维持,是和非、对和错,全看你是胜是败?人性急剧堕落,种下未来更悲惨命运的基因。

面对暴君的暴行,我们如果沉思,会忽然间汗流浃背。因为,如果换一下位置,我们真的可能就是他!这是多么可怕,权力能改变人性、扭曲人性、消灭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权力的毒酒,美女都会变成青面獠牙,何况本来就有一颗邪恶的心灵,我们痛恨他们之余,还为他们痛惜:为什么让他们服下这种毒酒!

真的感谢司马光先生,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为一个读者,我是何等幸运。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运,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为我在这里听到了太多官员的假话谎言,和太多人民的哭声喊声。这就让我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该从中学到些教训,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最优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十一

最近阅读了一本白话版的《资治通鉴》,随着阅读的进行越发感觉这部书字字珠玑,而毛泽东对这部书的痴迷更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资治通鉴》是北宋多学科通才司马光花费19年编写而成的横跨16个朝代,由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巨著。1912年教育家符定一借给毛泽东一部《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编年体通史毛泽东一生前后阅读了17遍,对他的革命运动、治国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的很多政治军事思想都能在书中找到对应点。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打响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枪,但是不到半年陈胜就被杀身亡。司马光在评价失败的原因时,分析道首先是陈胜在时机不成熟时着急称王,再就是滥杀熟人,亲近苛刻督查的人,将领们带兵攻占土地回来,凡是与命令不相和的,就把他们逮捕治罪,从而导致将领、朋友都不亲附他。而1949年3月5日革命胜利前夕在党的-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在胜利面前,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给革命者敲响了警钟。

楚王韩信因势力过大引起刘邦的不安,进而用计捉住韩信,封了个没有实权的淮阴侯。刘邦问韩信他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你不过能带十万”,而说他自己带的兵越多越好,刘邦笑他说:“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哪?”,韩信说:“陛下你不会带兵,但很会带将”。纵观毛泽东的革命生涯,可以说几乎没有带过兵,但是他能极好的掌控手下众多高级将领,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公元前265年,秦国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人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太后舍不得,就没有答应。触龙劝说:“为什么国君的儿子被封了侯就都没有好结果呢?因为他们俸禄丰厚,却没有为国家流汗,地位崇高,却没有为国家立功。如今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却不趁现在您还在时让他多为国家立功,一旦您不幸去世,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身哪?”赵太后听后就同意了长安君做人质的要求。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毛泽东派自己的爱子毛岸英亲赴朝鲜战场,恐怕也有让他为国立功的想法吧。而《资治通鉴》记载的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京朝见,陪皇太子喝酒赌博,因为赌博争棋态度不恭,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朝廷把吴太子送回吴地,吴王刘濞生气的说:“天下都是刘家的天下,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好了,何必送回来?”又送回去,葬在长安。丧子之痛最终导致吴王挑起七王之乱。而毛岸英最终牺牲在朝鲜,毛泽东没有同意运回祖国安葬的要求,而是引用东汉初期著名老将军马援的话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但老年丧子的沉痛终究是无从解脱,在中南海里的一颗古树下,面对泣不成声的寡媳,毛泽东发出了沉沉的一声叹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是何等的痛苦啊。

《资治通鉴》是巨著,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毛泽东是伟人,虽然没有读过军事学校,却被誉为军事家、政治家,我想他是真正读懂了司马光平凡文字下面深邃的智慧。

最优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十二

轻轻地,你来了,混着淡淡的墨香,于笔尖流连处,赫然映入我的眼帘。《资治通鉴》,我的良师益友,陪伴我六度春秋。

《资治通鉴》,我的良师。初次邂逅,依稀是六年前的风花雪月,从“秦王扫六合”的壮丽,到“大江东去”的豪迈,越发深入探究,越发不可捉摸。六年前,初次在书店遇到你,便被你精美的文字插图给吸引住了。当时,仅一年级的我被你动人的情节牢牢地“禁锢”住了。司马光笔下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仿佛穿越到了现代,饰演了一场场“千年大戏”。从此,我对你的喜爱一发而不可收拾。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过了你的不同版本,可唯一不变的,是那颗坚守六年的心。从三家分晋到大唐消逝,长达一千余年的历史,被描写得栩栩如生。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热爱历史的人对古人的过往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混着一丝轻狂,嬴政,你来了。你有着非凡的魄力,大秦在你的统领下,打造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帝国。你说以后嬴氏子孙会被尊为万世,可你没想到,阿房宫、长城为秦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导致秦二世亡国。在司马光的笔下,你是一代霸;在后人的心中,你是一介枭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曹操,你来了。你年少成才,入朝为相,打造了曹魏帝国。你虽有赤壁之战不辉煌的过往,但也有官渡之战的赫赫战功。曹操,我敬你是一个有着超人头脑的强者,如果没有司马氏,我相信,你的曹魏帝国一定非常强大。在司马光笔下,你是“东临碣石”的多愁善感之人;在人们心中,你是“烈士暮年”的英雄。

今天,步入初中的我,重新素手捧起你,翻阅一段段过往,好像又一次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游离。我想,我终于可以骄傲地说:我读懂了你——《资治通鉴》。

最优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十三

我读过许多课外书:有《朝花夕拾呐喊》《老人与海小王子》《格林童话》《名人传》《中华上下五千年》《三十六计》《资治通鉴》《史记》等等。这些书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还让我知道了一个个为人处世的道理。

历史的每件事都让我们感想良多。而在今天,我们又将翻开崭新的一页,谱写着我们新世纪青少年的历史!

啊,书!你是知识的源泉,你是全世界人的营养品,你是使人类进步的阶梯。啊!书,人们会永远地热爱着你。

最优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十四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是本大书,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必读书,尤其是对秦汉两代人物的描写,我们可以通过读这本书得到很好的关于中国历史人物的认识和性格剖析。此书是如何对秦汉的历史人物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和描述的呢?一起来赶紧通过一位网友的点评了解下。

秦始皇,是一个雄才大略却又刚愎自用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秦国仅仅用了十几年就统一了六国,然后他统一了文字、道路、计量单位,确立郡县制,为后世的中国建立起一套统治架构和体系。同时,他的性格是残暴的。由于仇恨儒学,他活埋了200余名儒生,为了给母亲报仇竟然杀尽仇家,由于张良雇大力士刺杀未果,转而一气之下竟屠杀了周边的所有百姓等等,表现出了他性格的多面化和复杂性。

项羽,是一个力大无比却头脑简单的人。他不愿读书学剑,只愿学习兵法;他心胸狭隘,反叛他的城池,在收回的时候都要屠城;他目光短浅,不愿奖赏立功的将领,人才纷纷弃他而去;他骄横残暴,屠杀降兵,斩杀上级宋义;他缺乏智谋,要和刘邦单打独斗,中了刘邦的计策,气走唯一的智囊范增。同时,他又重情重义,对虞姬不离不弃,表现出了对爱情的忠贞,留下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剧绝唱。

刘邦,是一个悟性很高却略带痞性的人。他敢抓机遇,揭竿而起,成为起义领袖;他从善如流,知错能改,反应敏捷,受到谋士的拥戴;他善于用人,麾下聚集着如汉初三杰、陈平、曹参等一大批当时最杰出的人物。他又略带痞性,年轻时吃喝嫖赌,经常吃白食,整天无所事事、不务正业;当了皇帝,却当众羞辱儒生,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活脱脱一个地痞无赖的形象。

韩信,是一个善于将兵却不善经营的人。他指挥部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创下许多经典范例。但他却不是一个善于经营人生的人,在可以与刘项三足鼎立的时期,优柔寡断,放弃了割据一方的机会;却在刘邦天下已定的形势下,意图造反,最后死于妇人之手,让人悲叹。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命运真的是很可怜的。

陈平,是一个富有谋略却德行存疑的人。陈平给我们留下许多充满智慧的故事,比如从项羽处逃亡时,穿着华丽的衣服坐船被船夫怀疑身带巨款,于是他敞开所有衣服,化解了危机;还有刘邦被匈奴包围在白登时,他献上一个美人计,解了白登之围;刘邦临死前受人蛊惑,要杀樊哙,陈平考虑到樊哙是刘邦的连襟、吕后的妹夫,曲线执行刘邦的命令,将樊哙押回长安,而且故意放慢速度,最终救下樊哙,受到吕后的感激;还有他和周勃在朝堂上回答汉文帝的问题时,体现了自己的智慧,受到了汉文帝的赞赏。

萧何,是一个看似普通却智慧过人的人。他辅佐刘邦登上帝位,被刘邦评为功劳最大的人;他故意抹黑自己,让在关外领兵打仗的刘邦不起疑心;他不置田产,反而选择贫瘠的地方,认为这样反而没人会争夺。萧何最后因为诛杀韩信这件事,选择了自污名节,不仅安度了晚年,同时也保全了与刘邦的君臣之义。

张良,是一个建立功勋且善于自保的人。他雇人刺杀秦始皇,虽刺杀未果,却全身而退,不过周边的百姓遭了秧;他屡屡献计,为刘邦取得楚汉战争最终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他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等人的悲惨结局,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一个知道功成身退、鸟尽弓藏之人。

越是乱世,越是英雄辈出。不管最终的成败得失,轰轰烈烈的活一场,足矣!没有《资治通鉴》,我们对这些人物的了解和认识将会是一抹黑。

感谢司马光和司马迁。

最优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十五

不知是什么时候,我开始对历史有点感兴趣了。爱民如子的孝文帝,残暴天下的商纣王,喜好美色的唐玄宗,昏庸无比的唐德宗,信鬼神的唐宪宗与唐穆宗……一个个,令人深有感触。《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的史书,司马光整整用了十年时间才编成。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我在里面了解到:毛泽东把这本《资治通鉴》整整读了十七遍,而我还只看了四遍。十七遍,一本书三百三十八页,总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页。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仅仅一本书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页,令人敬佩呀!

年老的唐玄宗,老眼昏花,不明事理,让杨贵妃出家修行。后来又娶进杨太真(即杨贵妃,太真是老道士给她的道号),但我觉得杨太真似乎也不怎么好。杨太真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他们三天三夜摘荔枝,比现在火车慢不了多少,一路上却死了很多人。唐玄宗为了杨太真的一笑,竟然牺牲了数十人到上百人的性命,可见唐玄宗的昏庸。

汉哀帝偏宠侍从董贤,所以有着“断袖之癖”的典故。有一次,汉哀帝与董贤同塌睡觉,董贤翻身,不小心压住了汉哀帝的袖子,汉哀帝不忍惊醒董贤,就把自己的袖子割断了。后来,汉哀帝命董贤为大司马,结果弄死了许多人才,最后,太后把董贤赶出了宫,另择王莽。可见汉哀帝的同性恋性格,使他抛弃了国家,抛弃了许多人才。多么可惜呀!同时也反应出了汉哀帝的昏庸,只要有人在精神或事情作为上有一点点反对董贤,汉哀帝就暗杀或把他斩之,可悲呀!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无人能比,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司马光的坚持不懈。但是由于有些人的讽刺,致使司马光想马上完书,导致唐朝与五代十国的时候写得比较多。但司马光的功劳永远是伟大的!

那是一片广漠的土地,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辰。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古老的中国,遍野都是狼烟,我眼前尽是模糊,推不开,也挥不断。只听得远远近近,人的悲号和兵刃撞击缠绕在一起,偶尔还夹杂着野兽的嚎叫,迷蒙的烟雾中,显现出几个巨大的名字:尧、纣、汉高祖、唐太宗……烟雾渐渐散去,这些名字不见了,代之以遍地征人的鲜血,倾倒的旗帜,焚烧着的画作、诗稿,以及倒塌的宫殿与茅草房……一束束竹简从天而降,一片一片,跌落在数千年积聚的尘埃里,每一片都有同样的红光在闪烁,那是鲜血写就的两个字——历史。

是的,历史。硝烟、鲜血和民众的苦难,这是历史在我脑中留下的最深刻的烙印,如果说,在捧起那些厚厚的史书之前,我对于历史的了解,还毫无例外地局限于历史课本上的四大发明、三皇五帝,文学艺术这些引人自豪而堂皇的东西的话,那么解读真正的历史,无疑是对一个有良知的人一种残酷的精神上的折磨。厚厚的史书那蝇头小字里,几乎每一页都有战争、都有阴谋、都有杀戮,都有着民众苦难的呼喊与挣扎。文学、艺术,一切真善美的东西,要么为乱世所毁灭,要么在暂时的平静里苟延残喘。后世的人看到了它们得以保留下来的那一部分,欢呼、雀跃,为文明谱写赞歌,很少有人翻开沉重的故纸堆,去看一眼历史的真实。

五千年的文明史啊!这五千年的文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明”呢?

历史,字字行行都是残酷。残酷的统治,残酷的文化,残酷的道德。一个犯了大罪,不仅他的家人、他的邻舍、他的朋友要与他同罪,就连妻子、祖母、母亲的宗族以及许多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都要受到诛连。一案既发,成百上千的人无辜被杀,有的甚至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已经祸从天降。而这种诛连九族的手法,在整个封建社会的漫长的历史中源源不断地重演。就是这些封建帝王死后,仍不放弃鱼肉人民的机会,他往往将建造陵墓的上千的工匠们,和他生前的嫔妃婢仆,一齐或杀死或活埋在陵墓里,美其名曰“守陵”。《资治通鉴》里就曾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武士们用刀枪将帝王的陴妾们逼进陵墓,然后用石头沙土填堵了出口。附近的居民一开始还能在静夜听到隐隐的哭喊,三五天之后就声息全无。

这样悲剧几乎充斥了每个朝代。我们熟悉的隋文帝、唐太宗、康熙皇帝还有成吉思汗都做过类似的决定。不同的是太宗的遗命因为一个武则天而改为出家感业寺,总算保全了一群女人的性命。而这样的行径,在那个时代很少遭到人们的质询。不公正的事情经历了年年月月,人们的感觉也仿佛麻木了起来,因此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辟如缠足、辟如文字狱,辟如女性的极端低下的地位,以及君臣之道三从四德的封建道德,不但为老百姓所默认和遵循,连那些所谓有知识有见解的士大夫阶层也深以为然。于是,无以计数的人们,不是死于战乱流离,就是受害于那个黑暗的社会,难怪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狂人”,频频翻动历史,却从头到尾只看见两个字——“吃人”。

面对历史我感到惊愕,我从不曾知晓那些灿烂辉煌的背后有着如此苦难深重的隐情。我们赞美着五帝三皇的非凡业绩。却看不到盖世功勋背后的遍野枯骨;我们欣赏着古往今来的佳诗妙句,却体会不到这些诗句中隐含的悲惨现实;我们炫耀着四大发明的成就,却无视它们被应用于杀戮和掠夺的不光彩历史,我们的眼睛只看到了表面的光辉与灿烂,却忽视了作为任何一个社会之主体的老百姓的痛苦与悲哀。

解读历史,才渐渐明白,“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任何在对历史的无知基础上的自豪与崇拜都只能受到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先人们的潮讽。只有以一颗虔诚的心去走进历史。你才会发现,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不是文学,不是艺术,也不是伟人,而是和平与秩序的宝贵性,只有在和平的年代,只有在有秩序的生活中,文学、艺术以及其它一切的一切才能够展其所长,社会生活才繁荣稳定,才有了真正令我们自豪的历史。

所以,如果不曾解读历史,让我们对所谓“华夏五千年文明”保持慎重的缄默;如果不曾解读历史,让我们至少不对那些英雄伟人们作一知半解、津津乐道的评说;如果不能从历史中看到过去的苦难,未来的希望,那就看看现在吧:。

打开电视机,听一听伊拉克的枪声,看一看非洲难民的眼泪,望一望世界动荡的股市,你就知道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无论你读与不读,它都永远存在,而且,只要贪欲与战争存在于这个世界一天,真善美的东西便没有生存和发展的余地,人类的悲剧也将源源不断地重演。

历史永远不仅仅是历史。

最优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十六

资治通鉴读在卷六中有这样一段话:“世有无望之福,亦有无望之祸。今君处无望之世,事无望之主,安可以无无望之人乎!”这是朱英对春申君所说的话。“无望”就是没有想到却突然而至的意思。这里有五个“无望”:无望之福,无望之祸,无望之世,无望之主,无望之人。那这意思是会有意外降临的福,俗话说的天上掉馅饼;突然降临的祸,叫飞来横祸吧;变幻不定的世界,喜怒无常的君王,还有生命中突然遇到的小人或者贵人。

这句话的背景世这样的:春申君黄歇拼死护卫的楚国的那个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楚考烈王一直没有儿子。有个叫李园的人给春申君出主意,让春申君娶了他的妹妹,孕后送给楚考烈王,后生子被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楚幽王),那春申君就可以权倾天下了。这时有个叫朱英的人告诉春申君李园用心险恶,要尽早提防,于是说了上面的含有“五无望”的话。只可惜春申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最终真的被李园豢养的死士杀了,而且“使吏尽捕春申君之家”。

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就这样死了,似乎有点冤。但是仔细想想,似乎也不冤,因为谁都无法准确预料以后将要发生的事。人之所以有足够的勇气往前走,就是因为前面有很多的“无望”吸引着自己,但是往往也有很多人都只是想“无望之福”,谁也不想“无望之祸”,也包括春申君。“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无论想还是不想,该来的究竟还是来了。

在战国那个动荡的时代了,这样的“无望”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胡亥在一转眼间从一个只知吃喝玩乐的傻小子成为了皇上,这是“无望之福”,可是没过多久,连想当平头百姓的愿望也没法实现了,“无望之福”瞬间变成了“无望之祸”。李斯因其一篇《谏逐客书》而获得重用,因扶立新帝有功成为宠臣,但是“无望之祸”也很快降临,因为赵高这个“无望之人”,因为秦二世这个“无望之主”,最终被腰斩于市。临死前他还很怀念自己在老家带着儿子打兔子的情景。如果李斯不是梦想着前面会有“无望之福”,老老实实在老家做他的仓库保管员,他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这样的人还有吕不韦、嫪毐等等,因为他们都处在一个“无望之世”。

那到了现在呢?在太平盛世里会有这样的事吗?答案是肯定的。一夜暴富之后迅速毁了自己的生活的,快速成名后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困扰的大有人在。“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无论对人对事,不要心存侥幸和幻想,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或许会减少许多“无望之祸”,多一些“无望之福”。

最优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十七

在大学时,有一次听舍友侃:话说年轻时代的毛泽东和蒋介石人生中第一次相遇,在黄浦军校。当时,两大历史人物擦肩而过,相互间匆匆一瞥,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两人手中都拿着一本《资治通鉴》……当然,这是子虚乌有的杜撰,大家也权当笑话。不过据说,这部300多万字的书毛泽东读了17遍,他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阅读的印迹,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我想我虽然成不了毛泽东,但可以向伟人学习不是。咱不求三天学习赶得上刘少奇,但可以天天向上不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我读完了这本书。

翻开厚重的历史,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呈现在眼前。《资治通鉴》着重政治、军事对经济、文化其他方面也略有涉及。全书以年代为经国家为纬,依次叙述中国古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运用追叙、插叙等多种笔法,交待人物的身世经历,说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清晰的印象。全文行文流畅、体制严谨、浑然一体。从公元前4写起,一直到公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资治通鉴》的宗旨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借古鉴今。观后第一感觉到司马迁著作该书时的严谨和认真,此书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就像比如《三国志》之与《三国演义》、《水浒传》之与《荡寇志》除了文学上所必需的夸张,也给我们展现出不同的历史。而本书中,对争议的史料作者旁征博引,对史实进行验证推理,让人不禁感叹作者治学的严谨,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历史。

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从《资治通鉴》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语言运用极其简练,通俗易懂、脉络分明。描写各种场景,尤其是战争方面的题材的文章,司马迁总是将前因后果交代的明明白白,让读者能够了然于心,并且每篇文章的结尾处通常都会给出自己的点评,并且把一件原本零散的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上去给统治者隐喻的劝谏,这也许是仕途失意后的司马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真实写照。此外,作者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不仅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也算是人类向科学和文明发展的觉醒者。他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全书耗时,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

南北朝时期辽采取的蕃汉分制政策还有我们的“亲民”——温家宝,他就是喜爱历史,熟读史书的典范,的案头经常摆放着《沉思录》,《史记》等史书。每年的两会上他都要答记者问,他回答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古今中外的诗词古赋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温那极具个性的语言,不仅是“坦诚睿智,情动云天”的典范,也体现了温知识的渊博,文辞的精美和立意的深刻。这无不得益于他喜读史书,以史为鉴的好习惯,由此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他心忧天下的政治情怀,感受到了一位亲民的所思所忧。

近期,我又重温了《资治通鉴》。细细研读,让对自己的公务员生涯也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是树立了群众思想。这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不谋而合。国以民为本,人民群众不仅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更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加强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问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地方去经验,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群众的满意为最高奋斗目标。还要通过示范引导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要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言行影响群众、示范群众、教育群众。

象,所以对内要严以修身,俭以养德;对外要居安思危、常怀虑己之心。从前秦执法不避权贵的王猛、“执法一心,不敢惜死”时隋文帝时的赵绰、北宋的包拯,他们身上看到闪闪发光的优点,也要从历史的反面人物中汲取教训以自警。

培根曾说过“读史可使人明智”,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我们都必须以史为鉴。读史不但可以增长知识、吸取教训,从中继承前人的智慧和阅历,还能使人眼光高远、视野开阔、明智通达,实乃善莫大焉。我想这就是一本好书的精妙之处吧,不仅给人客观地展现一段故事,细细品鉴,还会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所以我也比较推崇这本《资治通鉴》。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药品销售的体会心得大全(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宝贵时间不容浪费”的道理,从而激发出对效率和时间管理的重视。xx年已经逐渐远去

    专业卫生检验心得体会篇范文(12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得失和感悟,它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实用科室护理个人年终总结范文(16篇)

    通过总结范文的写作,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自我认知和思考能力。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系列精彩的总结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一年来,在主管院长的带领指导下,在其

    最新二三联防心得(通用14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一个总结和回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第一段引言:作为一

    实用小学暑假安全教育讲话稿三分钟(案例19篇)

    三分钟,可以是一个相见的时间,我们可以用这三分钟和朋友、家人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三分钟经验分享,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方法。

    实用师范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20篇)

    通过写自我鉴定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发现自身的问题,并为未来的发展制定目标。自我鉴定范文六:我在团队中具备较强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在团队管理和

    热门法的心得体会大全(19篇)

    心得体会是对我们所经历的事情、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总结的一种方式。在以下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心得体会来梳理自己的思路,并对自己的成长做出了深刻的认识

    优质党史随堂心得体会报告(汇总19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激励自己、改进自己。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能够从作者的角度看到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心得体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情的不同层面。

    优秀暑假工作感悟及心得体会大全(16篇)

    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以下是几位行业专家的工作心得体会,他们的经验和见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问题。暑假,是每个学

    优秀幼儿教师试用期自我鉴定(模板16篇)

    幼儿教师的职业使命是培养和引导下一代的成长,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幼儿教师是一项重要的职业,他们承担着培养孩子的责任。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