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三年级耐久跑教学(精选5篇)

时间:2024-10-21 作者:雨中梧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三年级耐久跑教学篇一

教学内容:

学唱《春天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教学过程:《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里》是一首活泼优美的歌曲,深受学生的喜爱。学习时主要掌握好

1、读读、拍拍节奏

学习歌曲前练习进行朗诵,师指导学生读准、

拍好

2、听唱歌曲嘀哩......这一句歌词。师指导学生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灵活清晰的吐字演唱。

3、师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歌曲: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

学生分组进行舞蹈动作创编或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创编表演。

4、拓展:看画寻找春天。师课前准备好一些关于春天的图画(如:枝头吐新芽、蚯蚓出土、农民春耕、春雨绵绵、春花开放等)和其他内容的图画,给每幅画进行编号,请学生看完后选出属于春天内容的图片。此活动意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春天的气息。如何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我们四季永远都非常鲜明。

三、总结

四、下课

教学板书:

春天在哪里

枝头吐新芽、蚯蚓出土、

农民春耕、春雨绵绵、春花开放

教学反思:学生能积极“寻找春天”,并能画出“春图”。

小学三年级耐久跑教学篇二

:教科书p27 28页的例1,例2和相关练习。

1、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学会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2、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3、通过加减法的验算,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

:投影片

一、创设情境:导语引入,从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情境。

二、探究体验:

1、在合作学习中,讨论加法的验算方法,从已有的认识出发,去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

2、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3、掌握两种验算方法:

(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减一个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三、实践应用:完成书上相关练习。

小学三年级耐久跑教学篇三

课文通过爷孙俩围绕“煮书”展开的交谈,告诉学生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读熟读透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爷爷深入浅出的讲解都是由“我”为题引出的,通过学习也可启发学生明白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结合自己的实际摸索出适合自己读的书、学习的方法更重要。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对煮书的理解,引导学生紧扣爷爷说的话,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养成积累和运用关键词语的习惯,培养会读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学习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消化”,“品味”等词语的意思。注意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奇怪”“疑惑不解”“豁然开朗”,通过此线索,读出课文中小作者的语气。

2、理解“煮书”的含义;

理解“煮书”的含义;知道读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应学习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习习惯。

课件。

二课时

1初读课文,读顺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认识生字新词,初步感受读书的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看了课题之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质疑,煮书真的是把书拿到锅里去煮吗?)

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作记号。

2、汇报自学预习情况。

a出示生词:

文章、品茶、粮食、所以、语文、犯愁、煮书、火锅、杜甫、诵读、否则、牢记、妙词佳句、一篇文章、疑惑不解、得心应手、豁然开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词意的方法。)

疑惑、得心应手、豁然开朗、疑惑不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小组合作,分段朗读全文。

5、自由读,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请做上记号。

6、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看图理解:苍劲有力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我”觉得奇怪,疑虑的语气。

3、全班朗读此段。

1、明确读词,复习要写的字。文章、品茶、粮食、所以、语文。

2、教师范写。请学生点评。

3、学生独立练写。

理解“煮书”的含义;知道读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应学习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习习惯。

分别指7名学生朗读本课的7个自然段。(读后请全班同学评一评)

1、学习课文第2、3、4自然段。

a指名学生朗读“我”和爷爷的对话。

重点理解: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现场查字典,选义项;把选出的意思抄在书上)

“消化”——食物在人或动物体内,经过肠、胃的作用,变为能够被机体吸收的养料。

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

b小组讨论:本课的“煮书”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全班学生,反复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下来。

(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

“品味”——咀嚼和体味,深层次的感悟,细细品位是为了深入浅出的理解。

c同位合作,反复朗读品味爷爷说的话。

2、学习课文第5、6、7自然段。

a分角色朗读5、6、7自然段。

b师:大家想重点煮哪一段?(第六段)

c指名读一读,第六段。说说读后有什么感受?

3、分角色朗读课文。

a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一个同学读“我”,一个同学扮爷爷,其他同学扮旁白。

b请小组全班交流展示。

c评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得好才会读的好。

d全班分角色朗读。

1、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读书方法。

2、推荐读书方法:

毛泽东——三复四问、不动笔墨不读书,

鲁迅——既要泛览,又要专注,“活读”和“参读”

华罗庚——慢工夫打基础;厚薄读书法;

3、课后收集有关读书、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小学三年级耐久跑教学篇四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1、教师提问:

(1)什么叫面积?

2、教师: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

要求学生:

(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2)说出想法。(包含有2个1平方厘米)

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公式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小结:沿着长摆,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宽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

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面积

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们自己拿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看。

通过自己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用公式计算:

(3)即时训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15厘米,宽10厘米。

4、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出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征?这个图形面积是多少?

(2)想一想:怎样来算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5、指导看书,熟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1、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十九的第1、2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十九第3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通过计算自己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再由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的公式。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

小学三年级耐久跑教学篇五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欣赏教学法

1.课文插图。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5.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夜书所见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听:寒声孤独寂寞,感:动客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家乡、亲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