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成长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人生总结应该客观真实,要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经历和感悟。随着人们对人生总结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以文字形式进行总结。
六年级数学圆篇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0.2的倒数是多少?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练习五3—8。
六年级数学圆篇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9-20页的内容(用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计算来解答,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加、减法,感受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2.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铺垫
1、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问题想请你们解决愿意吗?星期天,我和宝宝一起到超市里买了十根香蕉,吃完中饭之后,一看只剩下7根了,你知道被宝宝“偷”吃了几根?(生回答)师: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数学问题吗?说说看。(生回答)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几个人呢?谁来说说看?”“你能用算式表达吗?”(根据回答相应板书)
2、师:小朋友们回答得真好,小精灵请你们再看看这边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你能用几句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生回答)
课件出示:小精灵说:“有8个女同学,6个男同学,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3、师:这边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看一看有几个小朋友?小精灵也飞出来了:“要有16年人来踢球,已经来了9人,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
师:小朋友们回答得这么棒,小精灵想请你们看一看数学王国里的动物园,想去吗?
a:你们看到了什么?
b:你能用小鸟、小鹿或其他的东西提个数学问题吗?
c:在书上列出算式,想到哪一个就写哪一个
三、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小精灵带来的许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小朋友真不简单呀!在生活中我们还会用数学知识解决许多问题,只要小朋友们肯观察,肯动脑!
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它们,好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六年级数学圆篇三
活动目标:
1、探索数字排列组合规律,并尝试对给定的3个数字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
2、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初步了解车牌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ppt课件、统计表、两人一套数字卡、铅笔和白纸。
活动重难点:
1、掌握数字不同的排列组合。
2、能对给定的三个数字进行6种不同的排列组合。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1、师:马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汽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在马路上很快的找出自己家的车子呢?(ppt出示繁忙的道路)
2、师:除了分辨汽车上的`标志、外形和颜色,还能用什么办法找出自己家的车子?(引出车牌号)
3、师:什么是车牌号呢?(ppt展示车牌)
5、师:小兔突然想起来了,它家的车牌号是681,那请小朋友找出这辆车子吧。(数字排列是从左到右的)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要想找到自己家的车,看来非得要看车牌号才能知道。
二、猜车牌号,学习三个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三、编车牌号
1、幼儿两人结对合作,用三张数字进行排列组合。
师:老师这里有几辆车子,但是它们都没有车牌号,现在请你们试一试用数字456给它们编车牌号,每个数字只能出现一次。
师:现在请小朋友两个人之间相互合作,1个小朋友摆数卡,另1个小朋友在记录表内记录这些车牌号。
3、把开头数字相同的两组车牌号摆在一起,让幼儿寻找数字排列组合的规律。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些车牌号填写到每辆车上吧。
四、探索车牌的秘密:汉字、英文字母、颜色
看来,车牌不仅字、字母可以不同,颜色也可以不同。今天回家的路上可以仔细看看,车牌还有哪些地方不一样,明天再来和好朋友交流。
五、活动总结
1、师:现在这么多的车子都有车牌号了,我们可以很快在大街上找出这些车子了。
2、师:现在我们出去看一看,为那些刚买的汽车也编上车牌号吧。
3、结束活动。
六年级数学圆篇四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二、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六年级数学圆篇五
数学是一种语言,“以前,人们认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
六年级数学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2、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进一步培养、发展观察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交流合作,对学习有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理对于分数的适用。
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在整数乘法的运算中,我们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简便计算。25×7×40.36×101
【自主预习】
3大胆猜测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乘法?
自学第8页例6、第9页的例6并补充完整。看有什么发现。
六年级数学2
第1单元分数乘法
第5课时分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计算下面各题:
;;
2.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会更简便。(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3.教师导语: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
六年级数学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计算下面各题:
2.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会更简便。(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3.教师导语: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阅读理解
1.出示呈现例5情境图(数学信息),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选择问题板书。)
(1)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二)探究解答:例5(1)
1.自主解答
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怎样列式?你能计算出来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板书: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演。)
2.交流探讨,体会不同算法
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再全班交流,一一展示,分析出现的不同计算方法。
(1)可以把2.1化成分数
,再跟
相乘,结果是
,化成带分数
(dm)(2)可以把
化成小数0.75,再跟2.1相乘,结果是1.575。2.1×
=2.1×0.75=1.575(dm)
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这道分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计算,既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这两种方法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分数乘分数和小数乘小数的知识。
(三)探索简便方法:例5(2)
1.自主解答
刚才例5第(1)题大家完成得很不错,下面第(2)题有没有信心做对呢?(出示课件,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交流反馈
(1)可以把2.4化成分数
,再跟
相乘,结果是
(dm)(2)可以把
化成小数0.75,再跟2.4相乘,结果是1.8。2.4×
=2.4×0.75=1.8(dm)
3.自学课本
(1)除了上面两种计算方法,这道题还有另一种算法。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页,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看书自学。)
(2)这种算法你看懂了吗?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逐步出示第三种算法。)
小数2.4和分数
的分母先约分得到0.6,0.6再跟分子3相乘,结果是1.8。
4.对比思考。
为什么可以这样约分?你觉得这样约分计算简便吗?
(四)回顾反思
1.既然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这么简便,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
2.师小结:先约分再计算虽然简便,但只在小数与分数分母有共同因数的情况下适用,如果小数与分数分母没有共同的因数,就不能直接约分,只能采用把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的方法。所以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算式中小数与分数分母的特征,明确小数与分数分母是否有共同的因数,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一)对比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计算
时你更喜欢哪种算法?
(二)基本练习
教材第8页做一做:
1.学生先观察每一道题的特征,思考:每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做?哪种方法更简便?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反馈交流时提问:哪几题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
、
)。
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吗?
(三)提高练习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是多少万立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
2.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并适时补充我国的水资源知识,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四)拓展练习(多余条件)(机动)
以上。有一种蜂蜜,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
。如果有2.5kg的这种蜂蜜,其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共有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3.教师点拨:在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时,要先弄清楚题意,看问题所需的条件是什么,选择恰当的条件,找出多余条件,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最后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分数乘小数)
分数乘小数怎么计算?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题和第3题。
六年级数学4
分数乘分数(2)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能正确熟练进行分数乘法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难点:熟练掌握分数的约分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新知探究】
一、出示例4: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的速度是
千米/分。(1)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乌贼的
。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
(2)乌贼30分钟可以游多少千米?
1.读题,独立列式并解答。
2.反馈:
(1)题(1)展示不同的计算过程:a、先计算再约分;b、先约分再计算。
(2)题(2)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可以在计算时直接将整数和分母约分,结合学生的情况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3)对比体会得出结论:在计算时,先仔细观察数的特征,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会比较简单。
3.练习:
例4做一做1。
二、练习巩固
1.基础练习
(1)先看数再计算(练习一6、7两题)
反馈校对、纠错。
在反馈时通过对比、纠错让学生明白先观察数的特征,可以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这样能又对又快地得到结果。
预计错题,估计错例:由于4和
的分子相同,学生有可能会将整数4与分子4相约分,在计算
时,结果错算成
。应该使学生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可将整数与分母约分(也就是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进行计算。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得出这些结论的?
没错,“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是我们学习数学很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六年级数学圆篇六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如何先约分再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个12是多少?
用加法算:12+12+12+12+12
用乘法算:125
问:125算式的意义是什么?被乘数和乘数各表示什么?
2、计算:
问: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
3、小结:
(1)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被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2)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是分子相加作分子,分母不变。
二、新授
教学例1。
出示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用加法算:(块)
用乘法算:(块)
问:这里为什么用乘法?乘数表示什么意思?
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都是求几个相同的和的简便运算。学生齐读一遍。
练习:说一说下面式子各表示什么意思?(做一做第3题。)
问:那么分数乘以整数方法应该是怎样算?(通过观察例1,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六年级数学圆篇七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展数感。
3、积极参加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忆数的认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引出问题。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知识。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知识整理下来。同学们认真讨论,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容。
出示问题(1)。
提醒学生估算时要注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情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你的经验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体验自主整理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结果。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生整理汇报。(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方法总结乘除法的关系。
说一说
师:上述关系在计算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学生回答,(进行验算、解方程等)
二、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律
1、师: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
小组讨论,自主总结,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计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简算的要简算。
3、估算。
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判断,再回答是如何判断的。
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想,需要几个步骤。
计算问题(2)时可用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回顾了什么内容?需要注意什么?
六年级数学圆篇八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比例的基本质性。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多媒体课件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和
和5:2
1/2:1/3 和6 : 4
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 = 60:40
内项: 6o
外项: 40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如: : = 60:40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师作适当的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1
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 60/40
3.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1)1/2:1/5 =1/4:1/10
( )( )=( )( )
六年级数学圆篇九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也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咎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对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例1只涉一个数量,要求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的是已知数量的一部分,属于部分与整体的问题。在这里用线段图帮助学生题意,明确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从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学生对单位1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已经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本课让学生分清把谁看作单位1。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学生在画线段图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适时指导。
1、经历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的过程,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正确地确定单位1
教学过程备注
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是什么意思?(是把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五光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其中的2份。)
教师然后让学生试着画一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全班与教师一起画线段图,借助于线段图理解题意,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列式为:2500=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做一做。
这是一道关于两个量之间的,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在解答时,教师也先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然后再独立解答。
2、完成练习四中的部分练习。
课堂小结。
板书:
六年级数学圆篇十
(2)30人与42人比较,少了几人?为什么会少12人呢?
(3)有一只大船被当成小船会少出几人?
(4)一共少12人,说明有几只大船被当成小船?
(5)列式计算。
5、小组汇报(二):假设大船与小船都是5只。
要求学生汇报后,全班共同填教科书191页表格,并解决问题。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
练一练
1、学生先读题,独立完成并汇报。如果假都是兔,你能设计这样的四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完成,并汇报。
读题理解题意。提问:要算到怎样才能够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四、全课总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策略有效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策略回忆
提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个有什么诀窍,或说关键是什么?可以讨论一下再回答。
二、巩固提升
练习十七第2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替换?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练习十七第3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假设?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练习十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说说解题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三、你知道吗?
一起读一读,你能理解题意吗?你会解答吗?
六年级数学圆篇十一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米分米厘米
(3)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提问:你能猜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引出课题: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1。
(1)挂图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2)提问: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正方体棱长的关系作出判断,即: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就相等。)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1立方分米)
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板书:1000立方厘米)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书:=)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板书: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引导学生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进行比较,并通过计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三、巩固深化
1、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2、出示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班内交流: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
而它们的进率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说多少呢?
3、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出示练习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合前两题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再结合后两题说说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5、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圆篇十二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已知周长求面积的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课前准备:一个蒙古包图片
教学过程:
1、师生讨论引出蒙古包,教师贴出图片让学生观察。提出:你能想到哪些和数学有关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发表不同问题的机会。
师:同学们,在草原上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房子,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生:蒙古包。
师:对,蒙古包。看,老师带来了一张蒙古包的图片。
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观察这个蒙古包,你都想到了哪些和数学有关的问题?
2、提出:要计算蒙古包的占地面积,怎么办?师生讨论,得出:测量直径不好测,可以测量出周长,再计算占地面积。教师给出周长数据。
师:如果要计算蒙古包的占地面积,怎么办?
生:测量出蒙古包的直径,就能计算出它的占地面积。
生:不好测量。
生:测量出周长。
师:对,周长容易测。草原上的人们也想到了这个办法,他们测量出蒙古包的周长是18.84米。
板书:周长18.84米。
1、提出:已知周长,怎样求蒙古包的占地面积?学生讨论,理清思路后,自主计算。
师:现在知道了蒙古包的周长,怎样求蒙古包的占地面积呢?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说已知圆的周长是多少,怎样求圆的面积?
生:先利用圆的周长公式求出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出面积。
学生说不完整,教师参与交流。
师:解题思路大家都清楚了,请同学们在本上算一算这个蒙古包的占地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
生:我先计算出蒙古包的半径,列式2×3.14×r=25.12求出r=4,再计算蒙古包的占地面积3.14×42=50.24(平方米)
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板书:
蒙古包的半径:
2×3.14×r=25.12
r=25.12÷6.28
r=4
蒙古包的占地面积:
3.14×42=50.24(平方米)
如果出现先算出直径再求面积的方法,教师首先予以肯定,然后提示。已知周长求面积,先直接求出半径,计算比较方便。
1、“练一练”第1、2题,蒙古包占地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题,并解答。
师:我们解决了蒙古包的占地问题,下面,请看练一练第1题,自己读题,并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做法,这个蓄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生:我先求出这个蓄水池的半径3.14×2×r=31.4求出r=5,再计算蓄水池的占地面积:3.14×52=78.5(平方米)
师:看第2题,求花池的面积。自己解答。
交流时,请学习稍差的学生回答。
答案:3.14×2×r=18.84
r=3
3.14×32=28.26(平方米)
2、练一练第3题,提示学生思考木桶铁箍长是底面的什么,再计算。 师:请同学们读第3题,想一想,这个木桶铁箍的长是这个木桶底面的什么?再解答。.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答案:
3.14×2×r=100.5
r=16
3.14×162=803.84(平方厘米)
生:就是把树锯断后的圆面。
师:树木的周长相当于这个横截面的什么?
生:周长。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课下解决。可以几个人一起测量,也可以自己完成测量,然后计算出那棵树的横截面面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数学问题,可以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只要你多观察,多动脑,就一定会越来越聪明。下面看问题讨论中的问题。自己读一读。
学生读题。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意见,都不做评价。
1、让学生阅读“问题讨论”的内容,启发学生按照聪聪的思路进行小组讨论和试算。
师:怎么研究这个问题呢,聪聪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假设铁丝的长度。比如,铁丝长1米,2米或3米,4米等,实际算一算,再看看结果是什么。好,现在同学们小组合作,按聪聪的办法算一算。
学生合作研究,教师参与指导。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假设。如:(1)假设铁丝长1米。
正方形的边长:1÷4=0.25=25(厘米)
正方形面积:25×25=625(平方厘米)
圆半径:100÷2÷3.14≈16(厘米)
圆面积:3.14×162≈803(平方厘米)
结论:圆的面积大
(2)假设铁丝长2米。
正方形的边长:2÷4=0.5=50(厘米)
正方形面积:50×50=2500(平方厘米)
圆半径:200÷2÷3.14≈32(厘米)
圆面积:3.14×322≈3215(平方厘米)
结论:圆的面积大
(3)假设铁丝长4米。
正方形的边长:4÷4=1(米)
正方形面积:1×1=1(平方米)
圆半径:4÷2÷3.14≈0.64(米)
圆面积:3.14×0.642≈1.29(平方米)
结论:圆的面积大
3、提出:长方形和圆周长相等时,哪一个图形面积大?师生讨论,使学生了解,圆的面积大。
师:我们以前研究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相等时,正方形的面积大,今天我们又知道了正方形和圆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大,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长方形和圆的周长相等时,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说出判断理由。
生:肯定圆的面积大。假设长方形、正方形、圆周长都相等。圆面积大于正方形,正方形面积大于长方形,那圆肯定大于长方形。学生说不完整,教师说明。
六年级数学圆篇十三
一
二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列式:×3=)
六年级数学圆篇十四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
(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1、练习一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一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
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学生每人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各一个、剪刀
学生按小小组分别准备教科书14页思考题中所需的若干张硬纸(每种6张)教学过程:
1、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师: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研究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1、让学生看教科书3页,像例3那样,将有关的棱用红线描出,并按照例题所示的步骤进行操作,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2、把展开图再复原成立体图,再进一步展开、复原,让学生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
3、让学生独立一剪,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得到的展开图,在交流中认识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并思考展开图中的各个面与原来各个面的关系。
4、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一些棱剪开,看看它的展开图,先从自己的展开图中找出长方体的3组相对的面,然后在其他同学的不同的展开图中找。最后让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的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4、“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在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先在图中标注下面、后面、和左面,并说明自己的理由。然后将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来检验。
第2题
(1)出示各展开图,引导学生先想像把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的过程,再判断。
(2)把教科书117页的图形剪下来试着折一折从而验证自己先前的判断是否正确。
1、练习一第6题
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对于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要说明理由,最后再进行操作验证。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选择,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明选择的根据。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先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至少要用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操作。然后说说有没有找到什么规律。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六年级数学圆篇十五
教科书第2页的例3、例4,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一的第6~11题。
使学生掌握用整十数乘的口算方法。
理解用整十数乘的算理。
用十位上的乘后,在得数的末尾填一个0。
例3、例4的教学挂图。
一、复习
口算下面各题:
1352732304
1541621405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135、2304、1404的口算过程。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的乒乓球挂图,如下:
用纸盖住最右边的一袋,提问:
这里有几袋乒乓球?每袋几个?要求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59=45。
接着露出盖住的那袋乒乓球,提问:
刚才有9袋乒乓球,一共有45个。再增加1袋,是几袋?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怎样列式计算?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10=50。
谁能说一说510=50是怎么想的?(因为9个5是45,45+5=50,也就是10个5就是50。)多指几名学生说说。
2.做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口算,指名回答口算结果和口算过程,教师板书出算式和得数。然后提问:
这些题的得数和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使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一个数乘以10,可以在这个数的后面直接添一个0。
3.做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把得数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4.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的.皮球图。如下:
提问:
这里有20盒皮球,每盒有6个。求一共有多少个皮球,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20。
620怎样口算呢?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推想620的口算过程: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每2盒是一摞,20盒是几棵?让学生数一数回答。
求20盒皮球的个数,也就是求几橡皮球的个数?
要求10摞皮球的个数,可以先求几橡皮球的个数?
一摞皮球有多少个?怎样想的?
几乘以几?学生回答后,教师在620的右下方用红粉笔板书:62=12。
一摞是12个,10摞是几个12?是多少?
几乘以几?学生回答后,教师在62=12的下面用红粉笔板书:1210=120。
算出10摞皮球的个数,就是20盒皮球的个数,也就是620等于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在620后面板书:=120。
最后,教师概括出620的口算过程:620可以先求62=12,再用1210,等于120。
5.做例4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先做,做完后,指名说一说各题的得数和口算过程。然后提问;
这几道题和例4的被乘数都是几位数?乘数都是什么数?
一位数乘以整十数在口算时,分了几步?
最后,让学生用这个规律把这道题再口算一遍。
6.做例4下面做一做的第2题。
三、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6~11题。
1.第6、7题,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指名说得数,每道题抽几个小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
2.第8题先让学生填出左边一题方框中的得数,再让学生填出右边一题方框中的得数,然后集体订正。
3.第9题,让学生先自己做,做完后说一说各是怎样列式计算的,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4.第10题,让学生自己读题,在练习本上解答。订正时,说一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5.第11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教师把学生的不同算法板书出来:205=100520=100。提问:
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205是一排一排地算的,一排有20格,5排有205格;520是一行一行地算的,一行有5格,20行有520格。)
205是怎样口算的?520是怎样口算的?通过分析使学生体会到:无论是205还是520都是把2和5相乘得10,再在后面添写一个0,得100。
六年级数学圆篇十六
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合理选择用不同统计图来未表述。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名称优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趋势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1)绿荫小学xxxx-xxxx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2)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3)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第(1)小题
(1)绿荫小学xxxx-xxxx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绿荫小学xxxx-xxxx年校园内
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图
第(2)小题
(2)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这题给出了各种树木占树木总量的百分比,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都可以表示出这些信息。但用扇形统计图更能直观地看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第(3)小题
(3)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这题给出了各种树木的数量,只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统计图?
1、在林业科学里,通常根据乔木生长期的长短将乔木分成不同的类型。
下面是我国乔木林各龄组的面积构成情况。
以上信息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描述?哪种更直观些?
2、完成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
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5、6、7、8题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应该注意些什么?
六年级数学圆篇十七
学生已经有了对周长的认识,只是研究圆的周长需要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那么,对于圆的周长与直径的这个倍数关系,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是能发现的,然后再根据这一倍数关系推导出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关键是引导学生能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认识圆的周长
(一)激发兴趣
(二)认识圆的周长
1.回忆正方形周长:
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认识圆的周长:
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
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三)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1.我们要想对这两个路程的长度进行比较,实际上需要知道什么?
2.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那也就是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哪部分有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总
是边长的几倍?
(四)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而圆的周长呢?
2.反馈:(基本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4)初步明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板书)转化
曲直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5.明确课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五)合理猜想,强化主体:
1.请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关系,而且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小组讨论并反馈。
2.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你认为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向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再看这幅图,
猜猜看,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倍?
(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
小于直径的四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
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两倍)
4.小结并继续设疑:
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圆篇十八
掌握条形和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
11、掌握条形和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加深对条形和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的理解,能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
2.联系实际进行统计,经历统计过程,体会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作用,培养统计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导学法、尝试法
利用条形和折线统计图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1)复习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2)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1、请学生测量全班的身高,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学生完成书中表格。
3、师生核对。小结。
4、完成书中复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认为完成一项统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说明:一项完整的统计,先要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再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或
5.做p63练习四实践活动第(3)小题。
让学生看第3题,说一说第3题的题意和从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研究,派代表发言。
2.统计表表示出相关的数据,然后对数据作出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
1.做补充练习。
让学生了解题意。要求两名学生相互合作,按要求从复印的身高记录上收集自己
和同伴的身高数据。要求在课本上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与自己的同伴讨论从
图中能得出哪些结论。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得出的结论。提问;你认为复式折线
2.统计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
让学生拿出事先收集的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要求学生看一看每月的`支出的金额。你能与自己的同桌同学合作,制作出你们两家的电话费支出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吗?学生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制作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看看你们家的电话费支出情况怎样,比比两家去年下半年的电话费支出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自制练习纸(每生一张:内容是身高、体重统计图)
六年级数学圆篇十九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如何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一、提出研究问题。(出示运动场运动员图片)
1、小组讨论:田径场400m跑道,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跑道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
2、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向差多少米?
二、收集数据
1、看课本75页了解400m跑道的结果以及各部分的数据。
2、出示图片、投影片让学生明确数据是通过测量获取的。
直跑道的长度是85.96m,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m,每一条跑道宽1.25m。(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如何规定的,以及跑道的宽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
三、分析数据
学生对于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明确一下信息:
1、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
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
3、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
四、得出结论
1、看书p76页最后一图:
2、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线。(由于每一条跑道宽1.25m,所以相邻两条跑道,外圈跑道的直径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径加2.5m)
3、怎样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就知道它们相差多少米?(两条相邻跑道之间的差是2.5)
五、课外延伸
200m跑道如何确定起跑线?
六年级数学圆篇二十
一
二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列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