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学校的教学大纲,在一定时间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计划。它是教学工作实施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六:教学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良好,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可喜的提升。
最新赠刘景文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一
教案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 点。
学 难。
重 点。
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小黑板,图画,磁带。
板
书
设
计
苏轼。
荷尽 无 擎雨盖。
菊残 有 傲霜枝。
爱秋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5)。
初读古诗(10)。
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指名读。
引出生字教学:,出示本课10个生字,带拼音。
全班交流,师做重点指导,必要时领读生字。
自由谈论。
背诵知道的有关秋天的古诗。
学习生字:赠、刘。
生自由读3~4遍。
生自由练读,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朋友。
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齐读,开火车读。
去掉拼音练读词。
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
谈话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交流字词理解,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细读品味,学习古诗(18)。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听听老师哪里读的最美。
抽读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师作评。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适时指导朗读。
师作意境的渲染,一边进行简笔画,一边用赞美的语言描述这美丽的景色。
生评价老师。
生齐读。
模仿读。
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说说自己读懂了词语或者句子。
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
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师有感情的范读,以夸张的节奏、韵律来感染学生。
运用图画的直观效果,想像古诗的画面,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书写指导(7)。
面对这么美的景色,同学想怎么表达?那就快快读读古诗吧!(放古典的轻音乐)。
多种形式的朗读。
诵读。
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师范写生字(边写边指导)。
作评价、展示。
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配乐读。
看着黑板,边看图画,边跟老师一起背诵。
生自由练背。
比赛背诵,看谁背既准确又有感情。
学生认读。
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练习。
采用激励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乐于写字。
作业布置。
作
业
内
容
背熟古诗。
积累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
学
反
思
最新赠刘景文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二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好吗?一年四个季节里,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师:古代大诗人们也爱写诗赞美自己喜欢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师帮助指正读中出现的问题。(赠与景是后鼻音,擎、残、犹、橙比较难读。)
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3)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4)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秋季丰收图)
出示图片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3、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4、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5、孩子们,你觉得作者写这首诗送给一个朋友,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吗?(引导:秋天橙黄橘绿,收获的季节,菊花的傲霜,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最新赠刘景文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三
《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对于上古诗这类课文,确实心中没底,毕竟他距离我们太遥远,且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即使自己理解了,也不知该如何传达给学生。但是没办法,作为教师,只有去适应教材,而不能让教材适应我们,我也只好赶鸭子上架。
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没想到他们一下就说出来了,让我欣喜不已。对于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古诗该如何进行教学,我想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最新赠刘景文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四
《赠刘景文》这首诗作于公元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府之时。刘景文,原名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人,当时在两浙任兵马都监,也在杭州。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唱和,交情颇深。这首赠给刘景文的诗,描写的是秋末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刘景文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主动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虽然荷尽菊残,但是“橙黄橘绿”不是另外一派喜人的景象吗?让学生在体会读的意境中自己酝酿朗读时的情感和语气。当学生捧起书来读时,我很享受。他们丰富的朗读与诗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前后两句诗的深沉与喜悦的对比,让人从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怅中,很快地步入金秋果园的丰收喜悦中。此刻,学生则能够从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过渡到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激励之意。
总之,在教学《赠刘景文》这首诗时,学生发言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的互动的机会比较多,注重了让学习在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讲解比较简洁,完整,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虽然荷尽菊残,然而那开败了的菊花枝还傲寒斗霜,那“橙黄橘绿”,更有另外一番风味的诗韵。同时,他们也能从理解诗境时感悟到苏轼赞颂刘景文高尚的情操,明白个中做人的道理。
3.不足之处:在教学中仍存在着此许的不足,如讲解中缺少了童趣的语言。
4.改进措施:课堂里增设点课堂内完成的作业或许效果更佳。
最新赠刘景文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五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生字,读通了课文。但是积累拓展的环节就显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最新赠刘景文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六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古诗,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秋天的美丽景象,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刘 菊 残 君 橙 橘。
(2).说说你是如何记住这些字。
(3).学习书写“刘 首 枝 记”
2.自由读,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4.提出自己不懂得词语,前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诗中指荷花凋谢。
(2).残:菊花已经开败。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说说你读懂了那句就说哪句。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说说你喜欢哪句,试着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启发思考。
1.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2.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个季节的喜爱?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何尽 橙黄。
好景 君须记。
菊残 橘绿。
最新赠刘景文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七
这个题目虽然和教学反思关系不大,但是老师对教材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我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写一写也是对自己教材分析的反思,更能引起同行的争鸣。
《赠刘景文》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这首诗是明显的“借景抒情”诗,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写抒发对朋友的美好祝愿。最后一句“正是橙黄橘绿时”很能让人联想到是在祝愿朋友能够事业有成,硕果累累。情景结合的巧妙,正是体现了苏轼的功底,而这种比喻的手法也是他常用的。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对苏轼好用比喻手法也有专门的评述。
但是,从现在人们用诗句相互赠言的习惯上来看,这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并没有流传开来,人们到是喜欢用“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句子(这句诗当初并不是当作赠言的)。在我看来,苏轼的这句诗的情感太过直白,缺少诗的玩味。另外,有比较多的限制:必须和时间(深秋)场景(果实丰收)联系起来,因此日常使用的频率并不高,限制了它的流传。所以这首诗,虽称佳作,却成不了苏轼诗中的顶峰。
这首诗能成佳作,和第一联的出色有很大关系。这一句描写深秋残景的句子,却是抑扬交融,情理兼备。虽是败荷残菊,但是依然透露着来年再现盛景的生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一联的意思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理解。对待败荷残菊苏轼是既有可惜又有对来年的向往。这种情感的处理相当理智,不失含蓄,让人读后留下深刻印象。
从整首诗来看,在情感的处理上就略显虎头蛇尾,后一句破坏了前一句所营造的氛围,前句的抑到后句的扬让人感到突兀。
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从字面上看,用字简单,并不生僻,但是蕴情深刻,是杜牧诗中的较为独特的一首。杜牧主要活动的时间在晚唐,少年的报国之志却被现实无情地打压。因此,杜牧诗风成熟之作多有时代的“忧伤”,譬如“欲断魂”的失落、“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哀叹。然而这首《山行》却是跳出了其自身的限制,自然脱俗。诗人看到那一林的枫叶虽经冰霜却依旧红于二月花,似乎又激起他少年的壮志。平易近人的诗句中饱含了自己满腔的热情。
这首诗贵在全诗感情自然流入,正符合“行”的过程。如果把诗句拆分成一句一句来理解解释,你会觉得索然无味。
《赠刘景文》和《山行》虽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是两首诗比较一下却是可以对宋诗和唐诗的某些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宋诗偏重“理”,诗中往往要说一个道理,苏轼诗中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等;唐诗则偏重“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诗注重对仗工整,因此诗中常有妙对佳联,如《赠刘景文》中的第一联;唐诗虽有对仗要求却更注重全诗情感的描写,如《山行》。
最新赠刘景文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八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介绍引入。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山行》。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姓刘菊花残破君子橙子橘子。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六,指导书写。
1,生自主探究写"于,首"两个字,师个别指导.
2,生抄写生字.
七,朗读,背诵古诗。
才艺展示(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八,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教者也是初次教二年级才接触到这首诗,所以课前精心备了课.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习计划: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3,讨论.(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如:。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晚上诗人停下马车.
师:晚上诗人停下马车干什么。
生1:天黑了,他要休息一下.
生2:因为那里风景很美,他停下车欣赏美景."。
师:诗人都欣赏了哪些美景。
生:他在看枫叶;他在看白云,高山,还有一户人家……。
(师相机展示枫叶等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到了诗境中.)。
在情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学着诗人读起了古诗,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里,他们说:"我好象看见小鸟在白云间飞来飞去,我好象听见诗人在跟那户人家的主人说:我能在你这里借宿一晚吗……"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们对本首诗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
最新赠刘景文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6个生字,掌握“傲”、“君”、“须”,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题板快 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多媒体出示 读)。
生答:“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出示全诗)。
二、初读板快 古诗,读通读顺。
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自读 指名读齐读。
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第一二行容易读得生硬,朗读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读得不好,指导后再练,再反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
读出节奏 自读 指名读。
提示停顿出示 抑扬顿挫的“顿”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理解板快 解字词、明诗意。
1、第一层。
a感受是指秋天已过冬天刚到的秋末冬初时节。
b理解 荷尽已无擎雨盖。
1)什么是荷尽,尽(完,指凋谢 )(出示图片)。
——由此带出:初夏—盛夏—秋末冬初。
在初夏时节,荷叶是怎么样的呢?你们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示 生齐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 生齐读)。
理解“擎雨盖”指荷叶。
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雨盖,原指雨伞比喻荷叶就像是撑开的雨伞。课件出示,荷叶田田,你觉得像什么?多像向上撑开的雨伞啊!
师补充:到了秋末冬初,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花,只剩下了枯枝败叶。
2)菊残犹有傲霜枝。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是写秋末冬初呢?为什么说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呢?
用同样的方法理解:菊残(凋谢的菊花)。
犹有:还有。
(平时碰到有不理解的内容,你是如何解答的)。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还要会根据词语来选择合适的解释。
傲:a坚强不屈的样子b自高自大 如:傲然挺立。
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傲霜--不畏寒霜。
师小结: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荷花和菊花情有独钟,说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齐读两句)。
3)理解 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说明都成熟了。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的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整首诗的意思。
7、师小结:(比如,加了什么字使句子更加通顺,古诗的语言凝练简洁,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大一部分字词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在学生的回答中强调可以适当增、换、等,作者写诗的时候往往要反复推敲,而我们学古诗就是也要字斟句酌,才能领悟出其中的内涵)。
师小结:对老朋友说的这样亲切自然,刘景文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
四、感悟板块 悟诗境,体诗情。
1为什么赠?
师:就像同学们一开始所提出来的那样,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呢?(生答,好朋友……)。
a)简单介绍刘景文 刘景文,北宋时河南开封人,是苏轼的朋友,两人十分投缘,经常在一起饮酒品诗,苏轼很敬佩刘景文大方豪爽的个性,坚强不屈的品格,称刘景文是个“慷慨奇士”。
b)师:其实苏轼对刘景文的敬佩之情在诗中有所体现,
君: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 橘古代称嘉树,树有刺,结的果子却是圆的,有傲骨,但对人随和,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自然地联想到秋、菊花、青松等等,进而明白诗人是对刘景文的一种称赞和鼓励。
2感情朗读,
1、在诗人的眼里,好朋友就是具有这样品格的人,他对刘景文的敬仰之情都包含在这字里行间,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短短二十八个字里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导后再读——齐读。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欣喜之情声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最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有回旋想像的余地,可以在脑中想象橙黄橘绿的景象,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3、师:春华秋实,这看似衰败的景像中孕育着勃勃生机,看来同学们不但读懂了苏轼的诗,还读懂了诗人的心(齐读)。
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就是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的人,苏轼把诗赠与好友,同时更是作者的自勉。
五、拓展。
《题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春江晓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首诗是诗人苏轼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苏轼称刘景文是“慷慨奇士”。本诗写景、咏物、赞人与一体,赞美刘景文遭受挫折不气馁,历经磨难不丧志的品行和节操。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回味无穷。音乐美,本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古诗,对仗工整,显示了形象美。
二、教学要求:
能说说诗的大意,体会诗的意境,能有感情背诵《赠刘景文》,能说说诗的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学习完苏轼的《赠刘景文》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思维的活跃、智力多元化的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我想就可以用一个“赠”字概括。从“赠”的含义开始分析,学生的思维逐步从送别诗的影响中走出来,知道了这首诗的意义在于送给朋友刘景文一种愿望,这种愿望是一种品格的象征。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拨开迷雾。
2、充分利用媒体来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深秋初冬景色的展现,让学生走进诗境,他们会很轻松地理解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在感悟内化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便水到渠成了。
(一)、知诗人、解诗题。
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从诗人、诗题入手。这首诗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教师给学生提供苏轼的生平事迹,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解字词、明大意。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关键,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这时教师应该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教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通过指导,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逐词理解意思,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学生对全诗词句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对全诗的理解,说说诗歌的大意,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
(三)、懂意境、悟诗情。
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四、觅诗句,练触发。
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对苏轼的诗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从中受到乐观向上精神的自然熏陶。
最新赠刘景文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十
古诗课很难上,对低年级的孩子更难上了,特别是二年级的孩子上三年级的课,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上课之前在备课上下了很大功夫,更是对诗人、及写作背景做了很多研究。
上课开始,在导入上下了小心思;对于我们农村孩子刚刚收麦,而且取得了大丰收,这也和秋季的丰收有区别也有相似。
《赠刘景文》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第二课时,本诗中需要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生字学习任务较重。但是语文的学习就是生字、和文章的学习。学习语文就是解决生字、理解课文的过程,再者我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多读,在读中理解古诗,体会诗人蕴藏在诗中的感情。
诗人通过对秋景“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的景色描写,赞美了秋天,更表达了对刘景文乐观向上的期望。异常难懂,所以在理解诗意上我抓住了两点,利用图片和注释。让孩子们理解古诗义,从“背景”及重点字词,如“傲霜枝”等让孩子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所以我设计过程如下:
1、先看图片,如“夏季荷花盛开图”、“秋季荷花枯败图”,两图对比,先说图意,理解了本诗第一句。引导说出感受,并带着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以诵读再体会诗意。
2、多读,读出感情,读出诗义,读出诗情。
3、在学习到“橙黄橘绿”时,引导孩子通过图片看到景色,看到丰收,看到更多的希望。橙和橘是南方的水果,引导孩子联想到北方的水果“柿和梨”等换成了,“最是柿红梨黄时”,再来理解本诗更容易一些。
语文教学不是只是教给孩子生字,教会读书,更重要的是引领孩子学会如何学习语文,理解语言背后的美景深情,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学习更深的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要深入研究适合孩子的方法,最生动灵活的方法,引领孩子走进魅力文字、美丽画卷中去。
最新赠刘景文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十一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最新赠刘景文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十二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从上面两篇古诗教学的课堂实录片段来看,《梅花》这篇的教学手段显然是比较传统的,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更注重于对诗句的意思的理解。课堂氛围显得枯燥无味。而《赠刘景文》这篇的教学则更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大胆地提出疑问。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课堂上学生呈现出了良好的思考状态,这样的“乱”多宝贵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教学中学生能大胆地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在这过程中只起到点拔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启发讨论,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这样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显得和谐、宽松。
最新赠刘景文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十三
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这首诗意语含蓄,对事物环境有双重思索。秋末,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秋意甚浓;荷败菊残,枝条依然笑秋霜,在寒冻的环境有人低头有人昂首,在同样的环境有残局亦有丰收。
自然,这样深刻的文义对于一群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自是难以理解。幸运的是我总会在诵读课及“每周一诗”中为孩子们准备很多经典大餐。于是,我便按照我的想法开始了这节古诗课教学。因为我班孩子已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背诵风气。所以课一开始,孩子们就摇头晃脑,开始背诵起来。字音不准,语句拖沓。这点早在我意料之中,于是我笑着用自己的朗读来示范和感化孩子。听了我的范读,孩子们终于静心朗读。于是我的第一步:“读准确”便达成。
在读课题并理解课题后,我问学生:“谁还会背其他的赠送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有的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赠汪伦》,熟悉的诗句马上让学生走进了诗的意境。这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体会“赠”的含义,进而理解《赠刘景文》重在言志,而不是抒情。于是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再次自由朗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思考:诗歌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读着,读着,你仿佛都看到了些什么?边读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接着,“擎雨盖、荷尽、傲霜枝”等关键词语便被提了出来。
三年级的孩子,需要图文并茂来理解文意。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展现深秋初冬的景色,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境,很轻松地理解了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橙橘,学生们恍若在诗句中散步,自然领会得就很深刻了。
最新赠刘景文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十四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朦胧,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最新赠刘景文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十五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最新赠刘景文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十六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画,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生字,读通了课文。但是积累拓展地环节就显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最新赠刘景文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十七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从上面两篇古诗教学的课堂实录片段来看,《梅花》这篇的教学手段显然是比较传统的,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更注重于对诗句的意思的理解。课堂氛围显得枯燥无味。而《赠刘景文》这篇的教学则更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大胆地提出疑问。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课堂上学生呈现出了良好的思考状态,这样的“乱”多宝贵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教学中学生能大胆地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在这过程中只起到点拔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启发讨论,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这样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显得和谐、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