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篇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个由点、线、面构筑成的逻辑体系。这里只说“点”,把平时的心得与大家共勉。在教学中,对所有的知识点不能均衡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并且对不同的知识点也不能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是把这些知识点分成重点、难点、热点、疑点、考点,并找出学生的弱点,通过对这些点的认定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具体的点具体对待。
一、突出重点
所谓重点是指教学内容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在教学中不能鱼龙混珠,一定要突出重点。思想品德课中的很多知识与青少年的思想、修养和人生观息息相关,万万不能误导。找出重点后要一讲、二练、三查。这就首先要求教师本身要充实自己,不断充电,要有较高的素质,既要有广博而娴熟的专业知识,又得有丰富而精彩的传授手段,并充分备课,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讲清、讲透。教学重点一般都是掌握和理解其他知识的基础和枢纽,因此,不仅要使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是什么,而且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其次,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记忆和背诵锻炼,做到能说出来,写出来。最后,要对学生掌握重点的情况进行及时考察,坚持精考,重讲评。在评卷时采用自评、互评,然后再有老师从不同的角度讲,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突破难点
所谓难点是指在教学中,那些在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社会实践基础上难以理解的问题。要突破难点,一是按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事例到结论,通过分析和归纳来认识问题。二是采取形象的比喻、恰当的借代并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化难为易。三是对比较复杂的难点问题要层层剥离,不断深入,最后揭示事物的本质,使难点问题迎刃而解。我在教学中对一些难点,在重重评讲后,注重让学生写小论文,搞社会调查,上网查询等。
三、强调热点
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积极反映当前形势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既是思想品德课的特定要求和特有形势,也是考试命题的基本思想。鉴于此,我利用课外活动开展讨论课,及时地捕捉引起学生思想困惑的热门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民族精神时,结合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的背后的故事,说明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把和课本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既印证了课本知识,又发扬了传统文化。有效地克服了品德课中的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实现了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
四、解决疑点
所谓疑点是指教学内容中学生难以分辨、容易产生歧义的问题。在教学中,对疑点的处理,教师应本着积极慎重的态度,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教学中,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辅导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学生的认识偏差和思想迷茫进行诱导,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例如在讲“自律是人们获得自由的必要条件”时,许多学生不理解,认为只要老师、父母谁也别管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我就列举大量事实:风筝能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是因为有线牵引;火车能在轨道上飞速行驶,轮船能在航道上破浪前进,飞机能在航线上自由航线,可是如果离开了铁轨、航道、航线,他们就失去了行动的“自由”。所以,真正的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没有任何限制、约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这时同学们才豁然开朗。
五、落实考点
所谓考点是试题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以及某些特殊性的东西。在素质考试的今天,并不排斥考试,他是老师进行效果及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以上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调热点,解决疑点的归宿就在落实考点上。在进行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出考点,让学生复习时既全面又有针对性。另外,教师还要研究各种题型的回答方法,让学生了解各种题型的切入点。“受人鱼不如授以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六、克服弱点
中学生在自身发展中往往有很多弱点。如:学习死记硬背,记忆方法不对,回答问题东拉西扯,学习三分钟热情等,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在教学中,我通过组织演讲比赛、交流学法、制订个人短期和长期奋斗目标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教学中采取六点教学法,把厚厚的教材分解成一个个点,一点点消化,同学们感觉容易多了。这样摆脱了传统的死记硬背的繁琐与重复,可以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迎刃而解,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接触实际,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启迪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篇二
[摘要]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极大的阻碍了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新一轮课程改革则要求我们采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重通过讨论式、小品表演、体验式、查阅式、辩论式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参与融于教学全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主动、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注意创造多样的互动教学形式和把握好互动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思想品德运用
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学校课堂教学由赫尔巴特和凯洛夫为代表的课堂教学模式占据统治地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大都为灌输性的操作教学——一种“死的教学”,即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收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知识为中心,忽视过程的探究与方法的指导;以“标准答案”统一学生的思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与感悟,从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的多元化、创造性,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缺“血”少“肉”,失去了应有的情趣与活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则要求我们采用互动式课堂教学。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是实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观的有效形式和全新载体,它摈弃了传统教学的弊端,而代之以学生参与为主的生动活泼、互相促进的教学形式,正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索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通过互动式教学的改革,将思想品德课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真正能够实现。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互动式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发挥出了教师和学生双主动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二是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双创新能力,将课本知识进行重构和整合,激发出了学生前所未有的创新潜能。因此在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但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多纬度创造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形式
互动式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其本质在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融于教学全过程,这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多纬度创造互动式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互动式教学形式:
1.情景设置、小品表演式。在教学中,当教材内容适合表演小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教师也可以课前准备小品材料,让学生进行表演。如在讲述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二框《维护消费者权益》时,笔者课前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准备了“耐克vs耐客”、“火眼金睛”等几个内容的小品剧本,组织学生表演小品,把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几种消费者权利融入到小品中去,让学生在情景中去分析消费者的各种权利和维权途径,探讨如何练就一双“慧眼”,避免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从而达到本课教学目标。这种方式把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它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小品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并且在表演小品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表演能力,实现了快乐学习。
2.主题讨论式。这是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以求得正确结论的一种教学形式。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一段灾难片《后天》,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各组发表观后感。在学生发言时引导他们从“爱护生命、保护地球、热心环保事业”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又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三框《让生命之花绽放》这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观看了残疾人舞蹈《千手观音》,然后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观后感。在学生发言时引导他们从“热爱生命,不放弃生命”的角度进行思想交流。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由讨论的气氛中获得新知识,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分享、交流讨论结果时,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与学生有一定的思想交流与火花碰撞,产生共鸣。这样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3.游戏式。这种形式就是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在无比的兴奋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瘾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教材中的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简单易懂,但是无法通过自学完全掌握其中的知识。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解这科的内容,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学起来没劲。另一方面,孩子们的天性就是需要玩,这也有益于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因此,这种形式成为笔者课堂上较常用的方式。如讲解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创建新集体》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立锥之地”的游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发一张报纸,要求小组成员全部站在报纸上,然后将报纸不断地对折,仍然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全部站在报纸上。以站到最小报纸面积的小组为游戏的最终胜利方。这个游戏将课堂推向了一个高潮,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各个小组以不同的方式来争取最终的胜利。在游戏的过程中,刚相识一星期的同学之间的友谊加深了,小组各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了,组内成员间的合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创建优秀的集体必须要靠集体成员的团结协作这一知识点。
4.多维思辩式。这种形式就是模拟辩论赛,按辩论的规则,把在学生中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辩驳、阐述。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时,笔者针对上网的利弊问题组织学生对“上网是利大于弊”和“上网是弊大于利”这两个观点进行辩论。又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框《享受学习》时,笔者就学习的苦与乐的问题组织学生对“学习苦多于乐”和“学习乐多于苦”这两个观点进行辩论。在这两场辩论赛中,正反双方的辩手在组内智囊团的帮助下,列举了很多的例子来说明各自的观点,最后由教师来做最后的点评。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明辨是非,提高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能力。这种形式不仅能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而且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舞台。
5.亲自参与、过程体验式。这种形式要求学生将课堂学习转移到现实的情境中,按知识内容的要求,进行某种行动,体验某种生活。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丰富多样的情绪》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制作“情绪万花筒”的环节。在这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忆自己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体验当时的情绪,在组内分享自己的情绪,并在课前准备好的白纸上用一种颜色将这种情绪表现出来。这种活动形式既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坚持了知行统一的原则,使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自身的生活体验中了解情绪的作用,使学生从体验生活中获取有关知识。这种形式对于活跃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堂来说是非常有效的。
此外,互动式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编写寄语、讲故事比赛、设计公益广告、小组制作手抄报、演讲、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进行。
二、要把握好互动式教学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1.处理好课程资源的预设和生成。一方面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应尽量多搜集,多运用材料,但这些材料要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真实性和典型性。如果材料脱离教学内容,脱离客观实际,甚至空泛无物,则难以有效地说明问题。在教学设计上互动式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教学中的突发情况,善于抓住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点,灵活运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如邬太平老师在讲授《激发自己的潜能》时设计了背诵圆周率的小竞赛,其中有一位同学数学基础很差,连小数点后5位都背不下来。邬老师利用这一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调整了教学目标,引导该同学利用所学激发潜能的知识不断挑战自我,最后顺利背到小数点后15位。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巧妙的转化为生成的课程资源,实现了学生知识、能力、觉悟的进一步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要善于控制课堂,做到活而不乱。互动式课堂教学注重师生的互动,因此课堂氛围往往是比较活跃的,但互动式课堂绝不能是“放羊”,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根据笔者个人的经验,如果在互动式教学中敷衍了事,对学生进行放羊式管理,必然会导致教学时既无明确的主题,又无具体的组织程序和要求,也没有有效的形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做好点题、活动安排和总结三方面工作。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必须要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做到“活而不乱”,确保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果。
3.真正的互动应该包括两方面(1)“形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动眼、动耳、动口、动手。(2)“神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让学生“神动”,即动脑,思维要动起来,这点更为重要。在实践中,一是存在“是不是”“对不对”所谓的问题满天飞的情况,二是“针对过去‘满堂灌’的弊端,许多老师开始注重‘启发式’教学,于是‘满堂灌’又变成‘满堂问’,而且,教师所依次抛出的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常常成为学生的思想圈套――正是在这样教师的一步步提问,学生的一次次回答和教师对学生答案的纠正中,学生成了教师思想的俘虏,只是充当教师见解的复述者。”这都不是真正的“神动”。真正的“神动”,应是学生在知识的碰撞中产生的智慧的火花、知识的增值、创新的光芒。
4.教师的角色定位要恰到好处。互动式教学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能力。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出色,又不脱离本课的主题,教师的角色定位要恰到好处。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书本,二是教学生活化,活动设计要围绕学生生活,走进生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政治课堂。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三是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创造平等交流的气氛。在追求真理、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反对那种轻过程重结果的做法,消除那种对持有不同观点、看法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的现象,尤其要珍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鼓励学生质疑。对学生的异议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也应该采取尊重、宽容的态度,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改新理念,努力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内心世界敞开于课堂,让学生的生活经历融入课堂,我们的课堂就能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成为师生与生生之间交流合作的舞台,成为学生探索奥秘的园地。这样我们才能将学生对世界环境的好奇,对千变万化的社会事物的关注,对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对生活的品位和心灵的感悟都带进课堂,真正实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才会不再空洞、单调,我们的教学才会不断地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5
[2]《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漓江出版社
[3]《让小品表演和欣赏走进生命课堂》,谭春秀,《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第11期
[4]《优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宋娟,《思想政治课教学》第1期
[5]《让思想品德课焕发生命活力》,许小娟,《教学月刊》20第14期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篇三
王永奎
一、教学要紧紧与当前时政、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和社会性时政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社会生活及当前时事政治,没有实践活动的思想品德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教学尝试,我认为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课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被淘汰。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辩论赛。比如:九年级人民版第八课第二框的小辩论“权大”还是“法大”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2、专题讨论。如九年级思品课第六课第一框中想一想“你有过乘公交﹑到银行取款﹑在餐厅买饭或去邮局寄东西的经历吗?谈谈你对有序排队和无序拥挤的感受”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
3.社会调查。实际上,这就是要学生走向社会,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理论只有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永葆青春期的魅力,只有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不只是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而是来源于沸腾的社会生活。调查式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调查课题,寻求符合实际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步骤,明确社会调查的方式和方法。第二步:正式开展调查,掌握大量的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材料,并对之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然后再一次走向社会,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第三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使书本知识得到检验和完善。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思想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表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时,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带着这样的“问题”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课外上网或查资料等,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品德.但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枯燥的哲学理论不再枯燥,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总之,要想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效果,构建高效课堂,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懈的努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篇四
九月,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温暖的季节。我的手机里至今还保存着教师节当天学生发来的祝福短信,这是专属于教师的幸福!回想自己从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觉得取得教师资格证不难,上好一堂课也不难,但要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着实不易!“四有”,是一个标杆,而好老师各有各的好,在我的认知里,能让学生成长成才的老师就是好老师!
如果,“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是教师奋斗的最高纲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为人师表的“四项基本原则”,那么,作为我们——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四有”的指引下实现最高纲领的路径,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在实践中做一名好老师。
“学为政本”,老师的理想、观念和情怀,通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向外传播,影响深远。所以,为师的我们应该经常自省“你准备好了吗?你有料吗?”都说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但我认为教书仅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不管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还是专业课老师,我们在传授知识本身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教给学生一种学者的志向、学术的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好老师的课堂不是表现自己,而是让学生从中获益并成长。
如果,“四有”是国家立场的好老师,“育人”是教育立场的好老师,那么,对于我们“传、授、解”的对象学生来说,他们立场的好老师又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懂得鼓励和引导学生!前几天,有个学生在日记里写到“前几天,我犯了一个错误,政治课上,我没有认真听讲,却在下面看课外书,老师提问,我一问三不知,我想这下糟了,我以为老师会痛斥我一顿,要是报告我爸爸妈妈,我就惨了,整个下午,我忐忑不安,可是没有,到了第二堂政治课,她安慰我说只要认识到了错误,以后不要再犯就好了。我第一次觉得我怕了一个老师,而她没打我也没骂我……”是呀,好老师应该学会包容和尊重学生!老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引导学生,即懂得鼓励、启发、尊重与关怀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校的温暖,都能活出自信、活出精彩,能为自己的生活、前程设计最合适的道路。
在学生的眼里,好老师是朋友、是亲人;在学生眼里,好老师有学识、有品位;在学生眼里,好老师有爱心,有热情;在学生眼里,好老师勤奋、公正;在学生的眼里,好老师更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但尊重是相互的。
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尊重学生的实质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
曾经读到过一句话,耐人寻味,“我不知道梦想是什么,但我相信,当我专注于每一件事的时候,梦想定会向我走来”。我想说“我不知道怎样才是好老师,但我相信,当我专注于教书育人的每一件事的时候,好老师定会向我走来”!
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教师很累,这几乎是我们共同的感受。教师的工作又是精细的,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来不得半点马虎,它需要教师事无巨细和无私奉献的爱心。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用细心发现每一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关心拉近与学生心灵上的距离;用肯定和鼓励温暖学生脆弱的心灵;用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幽默风趣的谈吐,朴素大方的着装,和蔼热情的态度,扎实渊博的知识,犹如春日的阳光照射到学生的心灵上,让学生感到温暖、舒畅、轻松。让我们尊重每一个鲜活而稚嫩的生命,为他们的快乐成长而努力工作,用爱心去浇灌学生智慧的花朵,用真情去感化学生幼小的心灵,用智慧去启迪学生智慧的人生,用人格去熏陶影响学生美好的未来,用理想去塑造这一个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生命。在农村教育这一肥沃土地上继续辛勤耕耘,做陪伴一个个鲜活生命成长的守护者,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长、全面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篇五
(湖北省枝城市教研室陈光全)
一、思想品德课题的特点
(一)品德规范性
思想品德课着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题的提炼不仅讲求语言简洁明快,而且要画龙点睛,将相应的品德规范凸现出来。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题群,就不难发现它集中展示了小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应恪守的品德规范,表明哪些是可取的,应当具有的,哪些是不应当具有的,或要避免的。这种用品德规范“定格”的课题,大致有如下四种类型。第一类课题中有“要”字。诸如《要按时上学》、《要听别人的劝告》、《要诚实》、《要尊重他人》、《要学好各门功课》、《做事要有始有终》等等,“要”字后面的词语,是强调学生应当具有的某种认识、态度以及应养成的行为习惯。例如《要按时上学》,“要”是一种强调,“按时上学”是学生必须遵守的纪律。该课题是想从认识和情感方面引发和调动学生“按时上学”的内驱力。第二类用“不”字限定。诸如《不打扰别人》、《不说谎话》、《不娇气》、《不挑吃穿》、《不上当受骗》等等。“不”字后面的词语,表明是要改变、纠正的行为,同时还有劝告性情感因素。例如《不说谎话》,用否定词“不”加以限定,既是从道德观点上对说谎的否定,而且携带有对说谎不满意的情感因素。第一类的“要”与第二类的“不”,是分别从正负方向对学生的呼唤,以牵引他们“入范”。第三类课题语词中嵌有“爱”字,诸如《爱清洁、讲卫生》、《我爱爸爸妈妈》、《爱惜学习用品》、《爱惜粮食》、《热爱家乡》、《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幼小》等等。俗话说,爱由情生,情是爱的基础,爱是情的升华。这类课题强调要培养学生对祖国、祖国的象征物、中国共产党、集体、劳动、家乡、他人、公共财物,劳动成果要热爱的思想感情。第四类是用道德名言、警语、俗语、格言作课题。诸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珍惜集体荣誉》、《劳动光荣》、《我要读书》、《集体力量大》、《身在福中要知福》、《珍惜时间》、《讲信用》等等。这些名言、警语、俗语、格言是道德智慧的精髓。它把相应课文的教育主旨点明,有利于学生体认、品尝,作为最佳道德营养吸纳,有终生受益之效。
(二)展示层次性
思想品德课题是一个网络结构。九大教学内容,犹如九条教育主线,伸展在小学各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中,而课题则是缀在这些“线”上的“明珠”。它们在所属教育主线上有确定的位置,分别展示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育层次和坡度。例如《我爱爸爸妈妈》、《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三个课题,均属热爱人民的教学内容,然而教育的层次、坡度则各不相同。低年级的《我爱爸爸妈妈》完全是口语化句子,表现了孩子对父母的亲昵,洋溢着依恋之情,这一课题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父母养育儿女很辛苦,要爱父母,尊敬父母,对父母亲有礼貌,要听从父母教导。中年级的《关心父母》,按照关键词“关心”的提示,情感培养内容又上升了一个档次,它要求学生不仅从父母那里受爱,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这一课题主要是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平时要关心父母,主动当好“小帮手”。当父母遇到伤病时,应尽力照顾。高年级的《孝敬父母》,情意因素更浓。这一课题主要是借助陈毅元帅纯真的情怀,以激发和陶冶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他们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上述三个课题,犹如三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热爱人民的教育主线上。我们只有以“线”驭“珠”,才能吃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三)语词的情境性
对于思想品德课题,不能简单停留在弄清它的字面意义,关键是要把握课题语词的思想道德意义。常常有这种情况,许多课题用了相同的中心词,然而同样的词,思想道德意义却不完全相同。原因何在呢?因为同样的词,出现在不同的道德情境中。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册)、《今日事、今日毕》(3册)、《做事不能马虎》(4册)、《做事要有始有终》(5册)、《多为集体做好事》(6册)、《做事要负责任》(8册)和《有事大家商量》(9册),这些课题中的七个“事”,依托于不同的道德情境,其思想道德意义也不完全相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的“事”,是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如穿衣、洗脸、洗脚、洗手绢、洗袜子、铺床、叠被等。《今日事今日毕》中的“事”,是指学生的功课,主要是作业。《多为集体做好事》中的“事”,前面用“好”这个形容词加以限定,是指能给集体带来好处的事。《有事大家商量》中的“事”,是指集体的事,不是个人的私事。这个课题强调集体的事,应该大家商量着办,要多听集体成员的意见,少数服从多数,不能一人说了算。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只有结合课题勾勒的具体道德情境,审度课题语词的意义,才能把握课题的内含和涵盖范围。
(四)表现主体性
学生是受教主体,学习的主人。思品课新教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这一教育思想渗透到了课题中。当我们用“主体性”观点研读教材,就能发现不少课题犹如学生心灵的自我倾述,情感的自我表达,从课题的字句之间,仿佛能看到学生亲自投入的身影和心态。例如《我爱帮助同学》,课题中的“我”,既是指学生所要认识的客体(教材中的“我”),也是指教室内的每一位同学,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当发现集体其他成员有困难时都要热情帮助。显而易见,作为道德主体的“我”,已活灵活现地进入到了课题中,不是课本上写的要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情感以及怎么做,而是“我”自己要有这种认识,要投入这种情感,要这样做。又如课题《腾飞吧,祖国》,无疑是洋溢中国人民自信心、自豪感的强音符,如果从主体性视点看,又像是学生道德情感的抒发,是道德主体“我”的衷心祝福。思想品德课题的这种主体性特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点拨、揭示和激发,在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情感共鸣后,课堂上才会出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局面。
(五)生动活泼性
这是指组构课题的语言形式而言。思想品德课题的字数不多,如《谦让》仅两个字,句式很短,词语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例如《和好书交朋友》,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好书人格化了。《谁勇敢》采用设问句式,把教育主旨凸现出来,辨析性强,能引发学生思考。又如《做妈妈的小帮手》,“帮手”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显得平淡,然而在“帮手”前加一个“小”字,表明是做妈妈的“小帮手”,课题就显得生动活泼了。它不仅呈现了“是什么”、“要什么”,而且有意识地要从情感和态度方面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
二、关于思想品德课题的备课与教学
认识思想品德课题的特点,是为了更好地驾驭课题,充分发挥它在统领教学全程的作用。为此,需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要认真进行课题分析。课题分析一般分初识课题和终审课题这两步。初识课题是指首次触及课题时,推断这篇教材会写什么,以求对全课有一个直觉的、整体性感受。终审课题在初识课题基础上进行,一般作法是先精细地分析课文、插图、练习的价值以及编者的意图,然后再立足整体,终审课题。具体内容有:1.课题语词的结构与特点;2.课题的思想道德意义与本课的教学目标;3.课题的关键词与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只有对课题进行一番钻研,弄清其内含的思想道德意义,把握其特点,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并发挥其为教学导航的作用。
其次,教师在揭题这一环要重视把课题中关键词的思想道德意义凸现出来。笔者以为,课题的这些功能能否发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教师是否正确理解和准确揭示关键词的含义。如果对关键词的理解和揭示不准,教学就可能失之于“浅”或失之于“偏”。相反,对关键词的理解和揭示很精当,就能引发教学思路正确运行,并为全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很好的基础。例如《做事要有始有终》,“终”是关键词,如果对于“终”的.理解仅仅是指做一件事要做完,教学显然达不到应有的深度。相反,教师如果能将“终”字的思想道德意义揭示得更全面,更准确,它不仅指做一件事要做完,而且要按照规格和要求把这件事做好。学生基于这种理解,就会围绕这个“终”,进行道德努力,每做一件事都不分心,有耐心把它做完做好,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学实现既定的目标,而且能让课题真正潜入学生的心中,自始至终为他们的学习导向。
最后,教师要提高教学艺术,善于借助课题出示,增强教学魅力。既然思想品德课题具有品德规范性、展示层次性、语词的情境性、体现主体性和生动活泼性的特点,我们就要利用课题的这些优势,在课题出示方式上,因课而异,灵活多样。
(一)课首揭题目的是启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这课要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为执教《国旗国旗我爱您》,开课先打出一幅投影:全校学生在操场上举行升旗仪式,接着教师示意学生全体起立,奏起国歌,师生一齐向国旗致敬。通过这一情境的引渡,点燃了学生道德情感的火花。教师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是:《国旗国旗我爱您》”(板示课题)。像这样课首揭题,学生参与其中,既能满足他们乐于表现的需要,同时又为课堂构建了庄重而和谐的氛围。
(二)课中显题一般安排在教学进程渐趋进入高潮时。课中显题是一个标志。它主要牵引学生从“识”与“情”的相互交融上,获得感悟和感奋的效应。如执教《相信科学不迷信》,可把课题揭示放在课中进行。教师先讲述课文中的故事:天气干旱,一位老人求雨心切,竟在盛夏时节,一步一磕头地攀登上山。因为山顶有座庙,他要到那里祈求神仙降恩,让老天爷下雨。结果酷暑难耐,老人还没登到山顶就热死在半路上了。“雨真的是神仙掌管的吗”?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动手做雨的形成过程实验。通过正反事实的对比以及教师描述、揭示和学生实验等多种方式的教与学,课堂上渐趋呈现高潮态势。教师便抓住这个时机,把“相信科学不迷信”的课题板示出来。教师书写的这七个醒目、富有美感的大字,照亮了学生心灵,使他们既感悟到相信科学不迷信的道理,同时又对迷信是愚弄人民,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一定要破除迷信这一点,深信不疑。既然学生有了感悟和感奋,接着在课的尾部,教师再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以及学生家庭和现时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辨析应当怎样不上迷信的当,不受迷信的害,借此分清是非,指导行为。
(三)课尾点题思想品德课的课尾设计有多种方法,课尾点题是总结全课的一种。大凡真善美与假恶丑对比强烈以及情理性很强的课文,放在课尾出示课题,就能获得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如执教《劳动光荣》,先从具体入手,让学生感受甘祖昌将军是一位大功臣,年纪大了,组织上本已安排他到杭州长期休养,而他却带领全家回到家乡参加农业劳动,因为他心中认定劳动是最光荣的事。他的所作所为受到乡亲们衷心的钦佩。当甘祖昌的光辉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凸现后,再由具体到抽象,循着三个层次启发学生认识:1.任何人要生活下去,都离不开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都是劳动的成果;3.我们的未来更加辉煌,然而,美好日子的到来也要靠劳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领会一个问题,就在黑板上板示一个相应的观点。最后用线条连接三个观点,归结全课: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是《劳动光荣》(随手用红色粉笔板示出课题),这一课使我们感悟和体验到了: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条件,是幸福生活的泉源,劳动最光荣。这是课尾点题的一个案例。它能高屋建瓴,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巩固道德认识,获得余音绕梁的效应。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由事实过渡到概括性结论――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充满情感的时刻,就好比学生攀上一个高峰,为取得胜利而满怀喜悦。”“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教师要善于运筹全局,选择恰当时机出示课题,使之成为课堂上亮起的一束耀眼光柱,既能推进教学,又能照亮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