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能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有序、有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高三教案范文,供参考借鉴。
教案中参考书篇一
在暖身部分的泡泡造型环节中,我利用故事引导来激发孩子的创造欲。故事情节设计故事引导:出示挂图p1、p2,引导孩子们讲述—:“宝宝吹了泡泡耳环、泡泡水晶床送给了蝴蝶小姐,蝴蝶小姐很开心。小蜜蜂滋滋听说了这事儿,让也想拥有一件泡泡礼物。你们猜,小蜜蜂滋滋喜欢怎样的泡泡礼物呢?”
本次活动,我设置了悬念,引导孩子们由猜测过度到表演,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琴声做各种泡泡造型的律动。这样一来,活动气氛热烈了,孩子们进入了玩音乐的状态。(引导语:宝宝吹了许多会变魔术的泡泡,有的变成泡泡房子、泡泡蝴蝶……)在听鼓声和吊镲声玩泡泡造型时,孩子的经验就第一个环节来说,有所提升。孩子的造型变换无穷,创造欲望被充分激发。
暖身活动的泡泡造型让孩子们在热身的同时,也为“水底生物律动模仿”环节做铺垫。律动模仿让孩子们又掀起一个创造的小高潮,(第一遍音乐)海星、海马、鲨鱼、螃蟹、金鱼、海蛇、水母等海洋生物在海底开舞会,孩子们都用肢体动作表演自己喜欢的海底生物。
配词律动环节(幼儿围圈坐)
第一小组按备课环节进行:三遍音乐完成。第一遍音乐,老师边做律动边默唱;第二遍音乐,幼儿起立随音乐边唱语词边做律动;第三遍音乐,是加强第二遍音乐的内容。出现情况:默唱时,老师夸张的表情和嘴型十分吸引幼儿,可是第二遍音乐就让孩子们边唱边玩有点牵强,因为孩子们还没有掌握语词,使得孩子们只顾做律动而不注意语词了。与我设想的效果有所出入。第二小组活动时,我在第二遍音乐的形式上做了调整:幼儿坐着,随音乐跟着老师边唱语词边做律动。这样一来,孩子们有了第一遍音乐的仔细倾听、观察和第二遍音乐的配词、律动,幼儿对整首乐曲的曲式有了大概的了解。第三遍音乐的律动表演就顺手多了。
由于配词律动环节孩子已经初步熟悉语词,所以在图形感应曲式环节,孩子们边跟老师唱边看老师画图谱,对曲式的掌握上就事半功倍了。
教案中参考书篇二
果园里的果子都成熟了,我们一起去果园玩玩吧,出发喽!(师引导做顽固节奏)
二、感受乐曲、节奏
1.我们到喽,哇!苹果都成熟了,红彤彤,金灿灿的,我们一起来摘果子吧,你是怎么摘果子的?(欣赏乐曲)
2.摘了这么多的水果,我们来榨果汁喝吧,你榨过果汁吗?是怎样榨果汁的?
3.出示图谱:师幼讨论榨果汁过程
(2)教师指图,幼儿拍打出塔、塔、踢踢塔的节奏型
(3)我们来榨果汁喽(播放音乐)
三、道具律动
2.我们一起用神奇的榨汁机榨榨看
3.你们喝饱了吗?我们榨点给客人老师喝一喝,客人老师帮我们看看谁能榨出最美味的果汁。
4.神奇的榨汁机不仅可以榨出美味的果汁,还可以和我们一起跳跳舞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教案中参考书篇三
了解什么是窗口?
在windows桌面上的每一个图标,都指向一个应用程序,每运行一个程序,桌面上就出现一个称为“视窗”的图形,我们通常也把视窗称为“窗口”,如果同时运行多个程序,就要同时打开多个窗口。如何运行程序,打开窗口呢?别着急,请跟我一起学。
2、新授
(一)、打开窗口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打开窗口:
1、把指针移动到桌面的图标上,然后双击。
2、单击“开始”按钮,在菜单中选择需要运行的程序图标或需要打开的文档并单击它。“开始”菜单中的每一个命令和桌面上的每一个图标一样,都代表着一个应用程序,每运行一个程序,就打开一个窗口。
(二)窗口的组成
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最小化按钮、化按钮、关闭按钮、工作区、边框、窗口角。
(三)窗口的操作
1、窗口的化、最小化和还原
化与还原:单击“化”按钮,窗口就扩大到整个桌面,这时“化”按钮就由“化”变换为“还原”。如果要恢复原来的窗口,单击“还原”就可以了。
最小化与还原:单击“最小化”按钮,窗口就缩小为一个图标按钮,存放在任务栏上。如果要恢复原来的窗口,单击任务栏上的图标按钮就可以了。
2、窗口的移动
窗口化是无法移动的。
3、窗口大小的改变
4、窗口的关闭
要关闭窗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单击“关闭”按钮。
3、练一练
1、完成练习1
2、通过“开始”菜单打开“写字板”窗口,练习窗口的化、最小化、还原、移动、缩放等各种操作,然后关闭窗口。
4、拓展知识
同时打开3—5个窗口,然后将指针移支任务栏的空白位置,单击右键并选择“层叠窗口”,看看有什么效果。
教案中参考书篇四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3)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图片、查找文字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处理资料,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教案中参考书篇五
1、这首词是高中语文二年级《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鉴赏》中的一篇课文 ,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也是宋代婉约词中难得的佳作。
2、学习内容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词作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移情入景,借景抒情。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情感。
3、学习这首词需要一课时 。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初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感受情境、学生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内容,进而形成鉴赏评价机制。
略
略
1.知识与技能:
1) 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2)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总结出诗人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3) 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词,并熟练背诵,准确无误地默写全词。
2)锤炼词语,品味“轻”、“ 独”“才”、“却”等字词。
3)深刻体味作者所表现的“闲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形成行为价值观。
2) 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感受甜蜜的相思之苦 。
1、学生在初中已经对李清照有所了解,学习过她的《如梦令》,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导课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既温故又知新。
2、学生对于诗歌仅仅是读一读,在独立鉴赏评价方面的能力不足,如何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才是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
3、在“闲愁”和“相思之苦”这个情感的理解上,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可能有困难。
多媒体设备-----主要是情境导课时展示一组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的画面,同时用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很快进入情境,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学结束时,也可以师生同唱这首词,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八、教学过程 一、诗画导入 :
※展示一组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1、整体感知:概括词的上下两片所写的内容。
2、本词写的是哪一季节的景物,其中有没有明确点明时令的词句?
明确:秋,初秋的景物;“残”,可解为残留意;“秋”,非为秋天,而为凉意。“花自飘零”,为秋景;“轻解罗裳”,乃为着秋装。
注意:“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为秋景,但在本词中属虚写,乃是作者想象之景,故不为证据。
3、本词写了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初秋的一个中午,“我”独自一人为排解忧愁而去泛舟,在这之中的所见所感,孤独、秋闷之情。
4、作者如何表现自己的这种感情?
明确:
(1)、间接抒情——借用景物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内心情感。
(2)、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的相思、闲愁。
5、精彩词句赏析,品读意境美
步骤:由学生自找自赏,教师补充。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明确: “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
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兰舟”情结。(梁元帝《采莲赋》)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
1、通过与《如梦令》和《声声慢》的对比,体会李清照在不同的创作时期作品中所抒发情感的变化。
2、在之前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3、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在歌手深情演绎中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李清照词所创设的优美意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请大家搜集整理出李清照词中有“瘦”字的句子,并对这些“瘦”字在不同句子中的艺术效果作100字左右的简要赏析。
一剪梅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
风透春衫,雨透春衫。
人家蚕事欲眠三。
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
樯燕呢喃,梁燕呢喃。
篝灯强把锦书看。
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一剪梅·咏柳 明 夏完淳
无限伤心夕照中
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御水自西东
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
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长条短叶翠濛濛
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教案中参考书篇六
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3、背诵李清照的主要诗作
1、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出诗人的艺术风格
2、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3、要让学生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淡淡的忧伤
二、背诵这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赏析这首词
1、让学生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
2、引导学生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零的花,自流的水,
最后直接抒情:无计可消除
四、扩展阅读
1.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
如梦令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补充阅读: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总结词风
真挚细腻,深婉动人,语言清新典雅,浅易自然。多写个人遭遇,心灵深处的“愁”,而这些愁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的。
3.总结李清照词中写愁的名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只恐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总结写“愁”用的手法:
用形象的事物来比愁,可触、可视、可感,从而能引起共鸣(前两句)
用意象来渲染愁绪,多个意象共同构成抒发愁思的意境(第三句)
让学生举出此类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五、欣赏歌曲《声声慢》
六、让学生背诵李清照的诗词
七、总结本课
提示学生李清照的诗词中有没有豪放风格的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八、布置作业
学唱《一剪梅》和《声声慢》
教案中参考书篇七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玩、尝尝,共享节日的快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端午的由来。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谈谈端午的习俗。
(1)挂艾叶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种叫芳香油的东西,可以用来杀虫防病虫害,它的香气可以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的作用。
(2)赛龙舟:屈原投湖自杀的时候呢,有许多人划船去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可是却没有能够把屈原就上来,后来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龙舟来纪念这件事。
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们怕河里的鱼虾把他的尸体吃掉,就将糯米包在粽叶中,投到河里喂鱼。
(3)佩香包:端午节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要戴上香包,驱邪之意,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闻起来香香的,香包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可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带在手腕上,好看极了!
(4)五彩绳:在端午节人们编各种彩色的带子挂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3.学习儿歌《五月五》。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蒿,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4.吃粽子
(1)观察粽子的外形和颜色。
师: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2)认识粽叶。
师: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3)幼儿品尝。
(4)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教案中参考书篇八
1、教材是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教材设计能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2、教材先对日本地理条件进行了分析,使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3、本节教材另设阅读、图表、活动等,在说明日本地形和组成,经济发展方式,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开阔了视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教案中参考书篇九
以新课标为依据,遵循“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宗旨,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师生共同创设愉悦的学习、活动氛围,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感受自主与合作的快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意识,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案中参考书篇十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四个字。认识|和土。
2.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结合课文学习,学习运用语言积累和生活经验仿编韵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图片和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激起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师生互比年纪、身高,提示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引入课题。
二、开展竞赛活动,复习生字、词语、课文。
1.小组间开火车,赛读生字。
2.指名两组比赛开火车,赛读词语。
3.课件示图,师生齐读课文。
三、运用插图、实物进行对比,理解群颗堆的意思和适用对象。
1.群
(1)看图,比较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引导学生发现一群比一只多。
(2)出示一群羊一群蚂蚁一群企鹅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群表示数量多的.同类事物聚在一起。
(3)拓展说话:一群
2.颗
(1)观察并比较实物:苹果-枣、西红柿-花生、罗汉果-莲子、乒乓球-珠子,初步感知颗指较小且近似圆形的东西。
(2)自由展示并说出自己所带的能用一颗表示的实物。
(3)拓展说话:一颗
3.堆
(1)看图,比一比一堆杏子和一个桃子,初步感知堆。
(2)小组合作,在桌子上摆一摆、说一说自己带来的可以用堆表示的东西。
(3)指名汇报。
(4)拓展说话。
四、复习巩固,积累语言
1.出示课后练习我会说同桌讨论,指名说,齐说。
2.小组协作学习: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摆一摆,说一说。
五、运用语言积累,仿编韵文
1.齐读课文。
2.观看课件,仿编韵文。
情境一:菠萝和梨
情境二:葡萄和桃子
情境三:马和兔
3.小组合作,自编韵文。
4.指名汇报。
六、写字练习
1.课件示生字,伸出食指跟随电脑书写笔划。
2.仔细观察,自主探究:怎样把这些字写好?
3.练写生字,展示评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教案中参考书篇十一
1、游戏《找朋友》,激趣引入。
2、集体练习搏击操,热身练习。
3、体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示范集体表演
4、练习:
(1)同学通过老师的示范,在场地上逐个的单脚跳过放在地上的垫子
(2)体验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游戏
5、恢复身心,放松练习。
教案中参考书篇十二
1、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外貌特征。
2、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外貌特征。
(着重对脸形、五官及发型特征进行仔仔细细地观察,并用谈话的方法交流。)
二、欣赏作品
欣赏课本中的自画像绘画作品,并说说他们画出了那些特点。
三、学生作自画像
1、提示:可以默画也可以边看边画,可以从整体入手也可以从最具有特点的局部画起。
2、学生作画,教师适当指导。
3、互相欣赏作品
四、听十二生肖的故事
说说自己的属相
用剪纸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
五、扩展活动
欣赏个人信息卡和名片,了解其内容和具有的独特功能、优势。
教案中参考书篇十三
1、通过对两种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对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3、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选择最佳解题方案。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最佳方案。
“一个缝纫组运来98米布,做儿童服用了48米,做婴儿装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课堂巡视,然后请两名学生板演(每人一种方法)
学生甲 98-48=50(米) 学生乙 48+45=93(米)
50-45=5(米) 98-93=5(米)
学生解答后,教师可请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经过认真思考审题后,大部分学生第一道题选择第一种方法解答,如下:
96-16=80(个) 80-38=42(个)
答:还剩42元、
第二道题选择第二种方法解答,如下:
25+5=30(元) 50-30=20(元)
答:应该找回20元、
为了提高学生识别能力,教师可再出一组题让学生独立选择方法做。
3、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4、河里有40只鸭子,先上岸7只,又上岸13只,这时河里有多少只鸭子?
1、食堂有38筐萝卜、午饭吃了9筐,晚饭吃的萝卜的筐数跟午饭同样多,还剩多少筐?(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请同学们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分别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如:学生可能做出如下几种解法、
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对于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刚买了3支,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请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
同学们可能做出以下几种方法:
通过上述几道题的研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答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种解答方法是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即两次求剩余;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减去第二个数、第二种解答方法是减去两个数的和,即先求和,再求剩余、两种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回事,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其结果不变、这一知识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减法性质),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力。
1、一支铅笔4角钱,一块橡皮2角钱,小华买了2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红有1元钱,要买3支,还差多少钱?
3、看图解答下题。
(想一想,怎样解答比较简便)
本节课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综合练习课,重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课堂设计从整体设计上注意: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在亲自思考解答中比较两种方法区别与联系进而加深和理解两种解答方法的算理和算法,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课堂设计用了四个教学环节完成上述任务,即,“做一做、说一说”,“设疑激发兴趣”、“巩固发展”、“比较沟通联系”,从而使学生在逐步理解、比较中强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教案中参考书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太阳能是人类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了解太阳能的转化;知道直接利用太阳辐射能的方式即光—热转换、光—电转换。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讨论、回答,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锻炼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对能源问题的关注,树立热爱科学、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阳能的转化及利用。【难点】太阳能的转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楼房上安装的太阳能设备(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板)。设疑:大家知道楼房外安装的这些装置是什么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思考、回答举例。
导入新课:以前常在楼房顶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的热量将水晒热后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力的广泛应用,现在会在室外安装太阳能板发电,为用户提供电力需求。这些应用都使用了一种能源—太阳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了解太阳能。
(二)学习新知 教师描述事实并提出问题:太阳是自己发光发热的炽热的气体星球,它表面的温度约6000摄氏度,并且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太阳是一个天然存在的巨大的能源库,太阳能属于一级能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地球万物都离不开太阳,我们的生活与太阳也息息相关。同学们能简要说明教材图示中“能量”的转化方式吗?【多媒体展示图片】太阳能的转化及利用(教材图9-7)。
学生思考、回答概述图中太阳能的转化过程。
归纳讲述:(1)太阳能以光波的形式传送到地面,绿色植物通过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不断生长,动物人类食用植物则间接利用了太阳能。(2)远古时期,植物在光照下发生光合作用,将能量储存在植物体内,经过几百万年沉淀、地壳运动等一系列变化,变成今天使用的化石燃料。
提问思考:无论是传统能源化石燃料、化学能、电能都与太阳能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总结讲解:化石燃料蕴藏的能量就来自于远古时期生物体所吸收的太阳能。所以说今天使用最为广泛的传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均来源于太阳能。太阳光已经照耀我们的地球50亿年了,地球在这50亿年中积累的太阳能是我们今天所用大部分能量的源泉。
提出问题,拓展思维:新能源“风能、”与太阳能是否也有关系呢?(引导“结合地理所学风的形成、潮汐现象的产生”或用多媒体展示该材料)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评价、讲解: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在吸收太阳的热量,但是吸收热量却不同,由于吸收热量的不同导致空气受热不均匀而产生风,所以风能来源于太阳能。海水吸收太阳辐射能,受热蒸发进入大气层,经过一系列水循环最终形成水能,因此水能归根到底也来自于太阳能。
【多媒体展示图片】太阳能的转化(太阳能与其它能量的转化关系)。
教师归纳:我们生活生产中所需能源绝大部分都来自太阳能,太阳能可以转化成化学能、电能、热能、光能、风能、水能等。提出问题:太阳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太阳能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成多种形式的能量。同学们知道太阳能还有哪些应用吗? 学生交流讨论、思考、回答。
【多媒体展示图片】太阳能的利用(光合作用、家用发电、飞机等等)。
归纳讲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太阳能的利用已经从大自然的天然应用转向了社会生活生产的多方面研发应用。太阳辐射能主要有以下方式:光—热转换,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太阳辐射能加热物体而获得热能,如温室、太阳能热水器等。光—电转换,即把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
(三)巩固认知
同学们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认识? 作业:课后查找资料,调研太阳能的发展历程、使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写一篇小论文。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教案中参考书篇十五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炼字来精确表现情感的写法。
2、领会词人情感。
1、重点:“轻”、“独”“才”、“却”等字词的领悟。
2、难点:闲愁的理解。
3、拓展:爱情是两个人的,感受甜蜜的相思之苦
大体安排: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教读课
1、学生朗读并背诵
2、思考何为“闲愁”
一、导入
亲情、友情、爱情构成了我们的感情世界,在这之中有快乐、有忧愁、有甜蜜、也有苦痛,百般滋味无法尽说。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一剪梅》这首词来体味爱情的一种滋味:相思。
二、作者介绍
1、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伉俪情笃。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2、《一剪梅》写作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三、朗读背诵
1、播放课件伴奏,教师范读
2、课后背诵
四、教学板块一
1、师问:“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引出:“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引出:“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3、师问:“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引出: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谁——赵明诚。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师问:“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表露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引出: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5、师问:“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分析“才——却——”的妙用?
引出: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
五、教学板块二
1、请同学们想像你与自己的爱人离别会是怎样的情境?
2、师问:请大家体会以下三首词的离别之情:
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生离)
苏轼《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死别)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不归)
引出:哀戚幽怨的相思(李煜)、悲痛欲绝的相思(苏轼)、无奈神伤的相思(柳永)
与李清照《一剪梅》所表现的相思感觉的不同,点出李清照的“闲愁”是她与丈夫两处的闲愁,是对两人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美好爱情的联想,所以苦也甜蜜。
教案中参考书篇十六
活动目标:
1:学习根据木材的长短、粗细等特征学习切割的方法;运用组合、粘接、彩绘的方式进行木材艺术品的创作。
2:通过观察、讨论、联想,能够根据不同切面的木材所呈现出的肌理与特征,巧妙制作木材艺术品,提高动手能力与想象能力。
3:培养亲子感情,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活动重难点:
重点:根据木材的特征,设计形象、传神的木材艺术品。
难点:熟练运用木材切割方法,结合原有特征,添加装饰,设计独具创意的木材作品。
活动过程:
一、观看用废旧的木头创作出来的木材艺术作品。开豁创作思路。
二、收集废旧的木料。
哪里能寻找我们所需要的木料呢!第一,可以在园林修剪的地方寻找废弃的木料。第二,装修木工的地方可以寻找到用剩的木料。
三、切割木头。
首先父母与孩子共同商量构思要做些什么,父母根孩子所要创作的作品规划木头的数量,大小,长短去进行切割。
切割时,粗大的木头可以由父母用电锯或油锯进行切割。细小的木头,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幼儿可用园林木锯或小锯刀就行切割。
四、创意拼接。
规划作品后,孩子可以根据切割下来的木头进行创意拼接,父母可以协助孩子用玻璃胶或无钉胶进行粘贴。
五、传神涂画。
1、先用铅笔轻轻地起稿,把轮廓画出来。
2、轮廓画好后再进行上色,上色时可选用水彩颜料或较为耐用的丙烯颜料。
六、作品完成后可以进行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