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下面是一些教学设计的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案模板。
数学教案人教版(模板15篇)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学会看整点、半点。
2.引导幼儿讲出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并学习运用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制作作息时间表。
3.培养幼儿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具:大的钟面一个(能拨动时针和分针),时钟课件。
2.学具:小时钟、表现幼儿一日活动的图片,每人一套作画工具、废旧材料、胶水、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谢谢你小闹钟》,引出课题。
师:歌曲里小闹钟叫我们早早起床去上学,我们一起谢谢它吧!
幼:谢谢你小闹钟!
师:小朋友钟表对我们的生活非常的重要,大家都离不开它的帮助。小朋友想一想除了刚才歌曲里唱的上学的时候用钟表,我们还在什么时候看时间用钟表?(幼儿发言:看时间去上班,看时间去开会,看时间去做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按一定的时间去做,如:小朋友7:30来幼儿园,你能8:30才到吗?(幼儿发言:不能!)。
二、认识钟面,区分时针、分针。
师:要遵守时间做事,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钟表,今天,小朋友都带来了小钟表。
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钟表上有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朋友交流一下。(引发幼儿有目的的观察并产生了幼儿间的互动)。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钟表上有什么?
幼:(幼儿齐声回答)有数字、针。
师:有哪些数字?
幼:(幼儿齐声回答)1、2、3、4、5、6、7、8、9、10、11、12、
师:有几根针?它们的长短一样吗?粗细一样吗?(幼儿自由发言)。
(幼儿操作,并学说)。
三、演示课件,感知时钟运转规律。
(一)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幼儿发现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规律。
师:今天呀,时针和分针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现在它们都站在数字12的起跑线上了。请你们猜猜谁会赢?好,比赛就要开始了,预备—开始!(教师操作课件)。
提问:谁跑的快?(分针)。
议论: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教师反复操作。
(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格。)分针时针谁会赢,(分针)。
小结:长针长,短针短;长针走得快,短针走得慢;长针走一圈,短针走一步。
(二)认识整点、半点。
1.小朋友分针走一圈指到12上,时针指在几上,就是几点整。分针指向6,时针指到两个数字之间,就是半点。如: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3和4两个数字之间,就是3点半。
(教师操作钟表---请幼儿说出是几点。引导幼儿说出分针指向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
2.今天小钟表还给我们带来了几位小伙伴一天的生活图片我们来看一看吧!
(1)来小朋友看看两位小伙伴是几点起床穿衣服,洗脸刷牙的呢?(7:00)你能不能把你的小钟表拨到7:00呢?来试一下吧!(小朋友真棒!及时鼓励)。
(2)看小朋友是几点上学呢?小朋友拨一拨吧!
(3)小伙伴是几点上课的(幼儿操作)。
(4)小伙伴是几点做操的(幼儿操作)。
(5)小伙伴是几点吃午饭的(幼儿操作)。
(6)小伙伴是几点课外活动的呢?(幼儿操作)。
(7)小伙伴是几点放学看电视的呢?(幼儿操作)。
(8)小伙伴是几点睡觉的呢?(幼儿操作)。
3.你能说一说你在幼儿园的一天。几点钟做什么事情吗?小朋友和你的小伙伴讲一讲拨一拨你是几点起床?上学?然后正确地拨钟表,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四、幼儿制作“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
1.小朋友都知道你的一天几点钟所做的事,我们来做一份作息时间表吧?来小朋友看老师制作的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
2.请幼儿用文字、图画及符号等形式进行表征活动,用画钟表表示具体时间。
五、幼儿制作欣赏与介绍。
1.幼儿相互介绍“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
2.师总结评价。
数学教案人教版(模板15篇)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认识自己身上的左右位置。
2、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知道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3、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讨论,辨析,实践活动,能说出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4、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从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确定左右位置过渡到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确定左右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师:在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小朋友们放松一下,请大家听一段音乐。
师:刚才我们跳舞的时候,出现了两个方位词,小朋友听出来了么?(左和右)。
师:对!今天我们将学习有关左与右的知识。
出示课题:左和右(注意左、右的写法)。
二、共同探讨,获取新知。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这个小朋友在吃饭,你们能告诉老师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拿调羹的是右手,拿碗的是左手)。
师:你们平时习惯用哪只手拿调羹的?请举起这只手。(学生举手)。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人和你们一样习惯用这只手拿调羹,我们就称这只手为右手(贴上粘纸“右”)。所以和右手同方向的这一边就叫做右边,这只脚就是右脚。
师:这只手是右手,那另一只手就是左手(贴上粘纸“左”)。所以和左手同方向的这一边就叫做左边,这只脚就是左脚。
师:我们现在能分清楚左手、右手,左脚、右脚。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左与右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师:我们小朋友已经学会区分左右了,接着老师请小朋友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是:听口令做动作。
左拍拍、又拍拍,
向左看、向右看,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双手举起来,耶。
小结:将自身的位置调整到与照片中的位置相同,再判断。
2、结合具体场景,进一步理解以自我为参照中心左与右的位置关系。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来了很多老师,他们对你们不是很熟悉,你们能帮陈老师介绍一下自己的同学吗?不过在介绍之前老师也对小朋友们提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要告诉我:我的左边是谁?我的右边是谁。(学生介绍)。
师:(请一名学生的左边同学站起来)。
3、认识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的左与右。
(1)、出示p47的题1。
师:小朋友们介绍得真不错,你们已经认识了左与右,我们现在到大街上去瞧一瞧!
师: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真多,真热闹啊!我们在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过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板书)。
(2)、出示p47的题2。
师:小丁丁想过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请个别同学回答。
(4)、出示p47的题3。
师:这时,小巧也准备过马路。那么,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独立完成后核对。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左与右”,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左与右。比如上课时,我们举右手;上下楼梯时要靠右走。如今世博会就要在上海举行了,我们要遵守世博礼仪,其中有一条就规定,乘坐自动扶梯时,要左行右立。只有遵守世博礼仪,我们才是讲文明的小公民。
三、通过游戏,巩固新知。
1、说一说。
2、摆一摆。
(1)师: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边,把铅笔摆在文具盒的右边,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边,把橡皮摆在学具盒的左边。
(2)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几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几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3、跳一跳。
出示:《分清左右》:向左拍拍,向右拍拍,向左拍拍,向右拍拍,左手跳舞,右手跳舞,左手、右手分得清楚。
板书:左与右。
过马路,要安全,
先看左,再看右。
教学目标:
1、从数铅笔的具体情境中认识百以内的数,体验数量与物体的对应关系。
2、会数、会读百以内的数,还能根据一定的规律数数。
3、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数数、读数。
教学难点:
有规律的数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1、小朋友刚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大家都到长辈那儿拜年,你在春节里有什么收获吗?
2、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礼物要送给大家,看……(出示铅笔)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呢?
二、数数、读数。
1、我们来数一数,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2、学生活动:
(1)一支一支地数、两支两支地数、五支五支地数。
(2)把10支捆成一捆,一捆一捆地数。
明确10个十是100。
(3)活动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不同的形式数)。
3、圈一圈,数一数。(第2页)并说说是怎么数的。
4、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五、九十五。
5、读数、拨数。
师写出一个数,生读,并在计数器上拨出来,说说是怎么拨的,表示什么。如43,十位上拨4,表示4个十;各位上拨3,表示3个一。
三、练一练。
1、数数(顺数、倒数)。
2、看谁数得快。(第3页)。
主要让学生明白十个十个数的方法。
3、接力赛。(第3页)。
四、课外活动。
数一数自己小组同学的铅笔一共有几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豆子”的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在“数豆子”的操作活动中体会物体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3、会写百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的活动理解位值意义。
教学难点:
位值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出示一杯豆子(内装28粒)。
2、请学生估计一下有多少粒。
3、师生共同先数10粒放入另一杯子中,再估计一下。
4、谁估计得比较正确呢?为什么?我们来数一数吧。
二、数豆子。
1、指名几生来数,其他学生跟着数。
(用不同的方法数)。
三、知识学习。
1、智慧老人:这个数怎么拨?怎么写?
2、学生试一试,说说怎么拨,怎么写。(每个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在纸上写,再指名拨、写)。
3、小组合作:说说这个数的各数位上数的意义。
4、汇报交流。
5、小结: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
6、摆一摆。摆出26根小棒,说说是怎么摆的。
7、讨论:22的这两个“2”的意义一样吗?
8、交流。
四、巩固练习。
1、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并说说意义。(第4页)。
2、填空(第5页)。
补充:根据老师的表述写数。如:6个十和3个一是。
3、看计数器写数。(第3题)。
4、写门牌号,理解序数的意义。(第4题)。
5、游戏:抓小棒,先估计有多少根,再数一数,说一说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数学教案人教版(模板15篇)篇三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组成,了解8分成两份有七种不同的分法,学习按序分合。
2、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
3、启发幼儿运用互换的方式找出相关的几组分合式。
活动重点:
学习8的组成,知道8分成两份的其中不同的分法。
活动难点:
幼儿能较熟练、较快地进行8的分合活动。
活动准备:
ppt课件、小狗磁性教具8只、小圆片人手8片、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7的组成。
1、对数游戏。
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新游戏“对数游戏”,就是老师先报一个数,然后你们再报一个数,我们报的两个数合在一起要是7。
师:我报3。幼:我报4.
2、问答游戏。
师:小朋友,我问你7可以分成1和几?
幼:老师,我告诉你7可以分成1和6。
2、请个别幼儿上黑板前操作,引导幼儿边分边说,有几只去了小兔家,有几只去了小猴家,并用分合式记录下来。提醒幼儿每次分的要不相同。
提问:8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7种)。
4、找出8分成1和7及7和1的情况,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交换关系,再来找找,还有哪些是这种交换情况的?原来,我们只要将8分到3和5,就能找出6对分合式,因为两个数之间是可以交换位置的。
5、现在我们知道了8分成两份有7种分法,谁会把这7种分法有顺序的写出来。(请一幼儿书写)。
我们来看看这个分合式,左边和右边的部分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引导幼儿发现两个部分数之间递增、递减的关系)。
三、幼儿操作。
1、小朋友,现在老师给你们每个人准备了8片小圆片,请你们把这8片小圆片分成两份,每次分得要不一样,分一次记录一次在纸上,看谁分得快又对,而且不会漏掉。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要分成两份。纠正幼儿不良书写姿势。
3、小结:要分得快有两种好办法,就是分出来一种,直接把两个部分数调换位置,又是另外一种分法。第二种好办法就是,第一种分法,左边分,1个,剩下的分给右边,第二种分法,左边分2个,剩下的给右边。
四、结束部分。
评价幼儿操作情况,表扬上课认真、积极的幼儿。收拾用具,结束本次活动。
数学教案人教版(模板15篇)篇四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和相等的数量关系,再确定算法,然后列式计算,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就加,比1少就减”。
数学教案人教版(模板15篇)篇五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3.1.2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推导及其应用,学生对于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已经十分熟悉,并且在上节课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工具,是载体。但我们的教学是要面向学生的,高中学生本身身心已经趋于成熟,管理与教学难度较大,那么为了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已经非常成熟,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所以应该积极发挥这种优势,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能够根据其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过程中,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四、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推导。
五、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导入,很好的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数学教案人教版(模板15篇)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导数符号表示和基本导数求解方法;
3)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4)能进行简单的导数四则运算。
2、过程与方法:
先理解导数概念背景,培养观察问题的能力;再掌握定义和几何意义,培养转化问题的能力;最后求切线方程及运算,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态及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学重点:
1、导数的求解方法和过程;
2、导数公式及运算法则的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
1、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的理解;
2、数形结合思想的灵活运用。
教学课型:复习课(高三一轮)。
教学课时:约1课时。
数学教案人教版(模板15篇)篇七
1、完成练习二十七的第7题:
渗透健康教育:
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计算,请个别同学讲解回答。
2、练习二十七的第8题,练习二十七的第9题。
渗透健康教育:
绿色蔬菜含维生素u较多是抗癌、防癌的复合剂,对胃溃疡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紫癜以及出血性肾炎等疾病有治疗效果多吃的蔬菜会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所帮助。
数学教案人教版(模板15篇)篇八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ppt课件出示)口算8×10=()我是这样想的:。
口算20×3=()我是这样想的:。
2.一分钟速算。
10×5=35×2=210×4=16×5=。
14×6=30×3=280×2=330×3=。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好了!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完成有关口算乘法的一些练习。
二、目标练习,巩固理解。
1.基础练习,完成教材第43页~45页练习九的第3,4,5,9题。
(1)第5题:完成第5题,看谁算得快?
鼓励算得快又对的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巩固对算理的理解。
(2)第9题:学生通过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并说说自己的口算过程。
(3)第3,4题: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找出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九的第6题~8题。
(1)ppt课件出示第6,7题,指名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有理有据的进行表达。
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讲评。
(2)第8题,夺红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性。
3.综合练习,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的第10,11题。
(1)第10题,行程问题。
分析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学生独立解决(1)(2)两个问题。利用豹子和羚羊之间的速度差乘追及时间等于追及的路程这一关系式解决问题(3)。(学生集体讨论,选择性拔高)。
(2)第11题,时间问题:1小时=60分,1天=24小时。
分析题意,理解隐含条件。
4.思维训练,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的第12题。
(1)引导学生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1)。
(2)提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
三、拓展练习,升华提高。
小组出题,互考互评。
四、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数学教案人教版(模板15篇)篇九
[成功之处]题中出现隐含条件,教学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法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头脑中就会清晰地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数量关系式模型,进而通过交流,掌握这一数量关系。
[不足之处]理解“追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练习题第10题第(3)题的基础,也是难点,部分学生理解得不透彻。
[再教设计]可利用课件动态模拟豹子和羚羊1秒钟后距离相差了多少,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速度差,也可以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数学教案人教版(模板15篇)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与能力目标:
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教学重点】:
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教学难点】:
简洁、准确地表述“或”命题、“且”等命题,以及对新命题真假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问题:
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1)12能被3整除;
(2)12能被4整除;
知识建构归纳总结:
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
记作,读作“p且q”。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1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且”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
2、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2中每个命题,让学生尝试改写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归纳总结:
当p,q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
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改写一些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原先命题的真假。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p和命题q以及命题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
数学教案人教版(模板15篇)篇十一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使学生感受到口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数学教案人教版(模板15篇)篇十二
[成功之处]现实情境是学生列算式的依据,通过直观的情境图,加深学生对情境的理解,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出不同的算法,再通过练习,优化算法。
[不足之处]学生的自主性不强,设计中以学生的探究交流为主,但是教师的引导过多,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综合能力没有体现。
[再教设计]在掌握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3课时口算乘法的综合练习。
数学教案人教版(模板15篇)篇十三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到了一种“出奇”的顺利。上一节课成功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总会有缺陷。可是“出奇”,当然也就奇了怪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是学生全都会了,几乎是不教就会。呵呵!没有想到的顺利,就已经说明其中潜伏着失败。
课后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原则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教材内容而确定的,但是由于这节课的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我感到教学目标不仅仅要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基础。
其次是教学重点的把握。既然学生知其然——会做,就必须知其所以然——怎么做?计算教学,尤其是口算的教学,比较难把握的是技能和思维的尺度。在口算教学中而知其然是计算技巧的掌握,知其所以然这是思维层次的锻炼。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其所以然,既训练学生口算说理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这节课没有把握住这个教学重点。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备课中学生的重要因素,以及思维的训练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课堂上求平求稳看似成功,实则隐藏着诸多败笔。
数学教案人教版(模板15篇)篇十四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数学教案人教版(模板15篇)篇十五
ppt课件、小方块。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三组口算题:。
(1)3×6=20×4=18+80=。
(2)2×7=30×3=14+90=。
(3)4×6=40×2=24+80=。
2.学生口答,教师点评。
师:同学们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请仔细观察每一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回答)。
3.启发鼓励,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课——口算乘法。(板书:口算乘法)。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ppt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1)认真观察,说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2)结合问题,请学生完整表述题意。
(3)小组讨论,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
2.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师:同学们列的式子非常准确,思路清晰。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快速算出结果?
(1)动手试一试,试说口算过程。
方法一:15+15+15=30+15=45(盒)(动手画)。
方法二:将15分成10和5,10×3=30,5×3=15,30+15=45。(动手摆)。
方法三:想竖式口算。(说竖式过程)。
(2)讨论各种方法的特点。
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或者为什么不选择其他方法的原因。
预设:第一种方法太麻烦,如果是计算15×6,一个一个地加,要加5次;。
第二种方法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种方法容易忘记进位。
3.教师小结,提炼算理。
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另一个乘数,再把两个结果加起来比较简便,也不会因为有进位忘记进位而出错。
4.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下列练习。
22×4=18×5=26×3=14×6=。
(2)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感受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优势。
三、深入探究,算法迁移。
(1)想一想:150×3=?(ppt课件出示)。
小组讨论交流口算方法,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将150拆成100和50,100×3=300,50×3=150,300+150=450。
(2)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前两列计算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发现每组题目得数之间的规律。师生共同归纳出计算规律: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时,先不看零,口算出结果再在结果后面添上零。
(3)利用规律,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后两列计算题。
四、课堂总结,完善思维。
通过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五、巩固提高,强化练习。
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的第1,3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