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编写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步骤,确保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下面是一份经过多次实践与反思的教学计划,愿与大家分享。
四年级语文麦哨获奖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一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看看那里的山和水。素有“甲天下”美称的桂林山水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请打开书。
二、探究交流:
1、学生汇报(漓江水的特点):a:我标出了漓江水静的特点。生读句子。师点拨:出示句子问:这句话里有一个“真”字,是什么意思?如果换作“很、非常”可不可以?怎样能读出水的静来?(静字要读得慢一些,句子要读得平缓一些。)。
b:我标出了漓江水的清的特点。读句子。师指导:请观察图片,从哪些地方还能看出水清?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清字要读得重一些,要清脆一点。
请观察图片,找到答案。怎样能读好这句话。
2、总结:这漓江的水真美呀!让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这三句话。问:这三个句子组成了一个什么句式?运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句式足以把水的特点写具体了,但这一段的'开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和西湖”呢?假如你乘船来到水面上,你想做些什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啊,——得——!
b:我标出了桂林的秀的特点。读句子。师点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解释“屏障”,你认为哪座山像屏障?哪座山像竹笋?怎样理解“色彩明丽”,你怎样把山秀的特点读出来。
c:我标出了桂林的山的险的特点。读句子。师指导:观察图片,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山的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是什么意思?指导书写“栽”。“一不小心就要栽倒下来”说明这山怎样?怎样能读好这句话。
2、总结拓展:假如你站在山脚下,看见一座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出示语言训练:桂林的山————,好像————!
过渡:孩子们,我们欣赏完桂林的山水,我不禁想起一句读,这真是江作青云带,水如碧玉簪啊!那么,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生读最后一段。师边板画边问: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指什么样的水?再加上————。
三、总结全文:
四年级语文麦哨获奖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二
补郎中心学校:。
***。
2012/11/25。
19课。
秦兵马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课前准备:兵马俑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车兵俑姿态-弓弩手姿态。
(7)写马俑姿态。
(8)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9)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兵
马
俑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条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窟寺、石刻、壁画、近代携带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以的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规模宏大。
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四年级语文麦哨获奖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三
新课程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探究,学习语文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是这一节课里所要努力达到的。教学时,应该:一、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以探究问题带动朗读;二、让学生运用学习前面三篇文章的方法自读全文,品味语言,积累运用;三、让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在生活中去实践,去感悟。
四年级语文麦哨获奖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聊天激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农村吗?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农村山美、水美、景美、人更美)知道农村小孩除了上学,双休日干什么吗?(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每年春末夏初,麦子即将成熟之际,农村的小孩最喜欢玩的就是——这个,认识吗?(出示麦哨实物,板书:麦哨)。
介绍麦哨:用麦秸做的哨子。把麦秸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陈益,一同走进农村,去聆听麦哨那美妙的声音。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考考你们,这些生字词都会读吗?
湖畔肚兜嫩荚麦穗儿麦芒擎起包裹嚼嚼吮吮直沁肺腑撩起你呼我应此起彼落茅茅针麦秆似的结出黑白相间乐谱剥开和着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结、剥),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三、品读感悟。
1、《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
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2、自由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作用。
a、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呜卟,呜卟,呜??”指导读,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作用。
b、刚才只是说了麦哨的声音,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的说说麦哨发出的声音的特点吗?
教师引导:
a、首尾呼应。比较首尾两段的相同之处,理解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忽高忽低[此起彼落]两组词语的意思。
b、体会作者语言的优美。如:呜卟,呜卟,呜??
c、在朗读中体会两段间的不同之处,念好最后一句“传得很远、很远??”体会那悠扬的麦哨声由近及远的在田野中荡漾开去。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到文中寻找。
4、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5、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反馈交流:
四年级语文麦哨获奖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五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问题一边读书一边批画父亲与姐弟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学习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方法,感悟一家人浓浓的亲情,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教育。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课件,渲染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悟文中省略号所表达的情感,渗透省略号的作用,体会父亲的无奈与为难。教学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问题一边读书一边圈点批注,抓注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想象情境,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并体会关键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抓阄”(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美丽宁静的小山村里,小姐弟俩放牛归来了,因为明天就要开学了,他们追逐着、嬉笑着,真高兴啊.这是一幅多么温馨,多么和谐画面啊!然而因为家境贫困,此时父亲正准备用抓阄这种古老方式,决定他们谁能去上学的命运。父亲该怎么开口和两个孩子说出这件事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这座偏僻的小山村,走进这户普通的农家小院,走进父子三人的内心世界,去细细体味这份至纯至美的真情。
二、精读父亲表现,感悟父爱情深(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抓住父亲的描写感受父亲的内心情感
(1)根据问题情境,找到重点语句。a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读画)b分别读出所找的句子(明确重点语句)。
(4)汇报:按照课文的记叙顺序来汇报。重点词:一声不吭迟疑沉吟尴尬(随着汇报板书出来)抓住一声不吭体会出父亲矛盾心情(孩子那么喜欢上学,但是由于生活的压力,作为深爱孩子的父亲,所以他只能一声不吭的蹲在那,抽着旱烟。)抓住迟疑(拿不定主意)体会出父亲的犹豫、痛苦、矛盾。为什么迟疑?指导朗读抓住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体会父亲复杂的心理。为什么会沉吟?指导朗读尴尬(表情极为不自然)体会父亲无奈、为难。
三、学习姐弟表现(3、4自然段),感悟姐弟亲情。
刚才我们通过“一声不吭迟疑沉吟尴尬”这些关键词,感受到了父亲内心的为难和无奈,当父亲伸出两只紧攥着的大手,让姐弟俩抓阄时,姐弟俩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三,四自然段,用双横线和波浪线分别划出描写姐姐和弟弟表现的句子。
(1)根据问题情境,找到重点语句。轻声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描写姐弟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读画)
(4)汇报:汇报时按照课文的记叙顺序来汇报。
a、1、弟弟对姐姐说:“姐,你先抓吧。”
2、姐姐刚要拿,弟弟忽然一步冲上来推开姐姐,喊着:“我比你小,应该让我先来。”联系上下文,通过对比的方式“你先抓,我先来”体会弟弟的对姐姐的谦让。抓住关键词冲、推、喊体会表面看弟弟在抢着抓阄,实际是在抢这抓短草茎,也就是要将上学的机会让给姐姐。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感情朗读。
五、总结全文:
这星星点点的灯光,让我们感到温暖,更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希望.就像这次抓阄,在为难与无奈中开始,又在爱与亲情的召唤下变得完美。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感人的故事——抓阄(指课题齐读)。
四年级语文麦哨获奖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六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梳理,合作交流补充的过程中,展示想画面的本领,尝试用小标题概括,在老师的指导下关注遗漏或合并,进而读懂这篇散文的主题是为了表现乡村生活。
2.在交流中,尝试运用本单元想象画面的方法来感受乡村生活的情趣。
3.读文后,同桌检查文中要求认识的“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这八个生字,分类积累描写声音及“吃茅茅针”的语句,并尝试运用。
一、谈话导入,回顾阅读方法。
生:我们要有感情地朗读。
生:还要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生:我们要想象画面。
师:想象画面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走进文中,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吗?
师:光想画面,还不过瘾,还要走进画面。怎样走进画面呢?这个单元的导读可以帮助我们。我们来看看。
师:当我们读到描写瓜果芳香的句子时,你该怎么读?
生:我们应该想象着用耳朵去【板书:听】。
师:当我们读到描写辽阔的草地,成群的牛羊的句子,我们又该怎样做?
生:我们应该想象着用眼睛去【板书:看】。看都不够,得欣赏。
师:对呀,调动我们的感官,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甚至是用嘴巴【板书:尝】,用手去【板书:触】摸,这样才能让我们走进画面。
师:想画面,走进画面,这两方法你学会了吗?下面我们读《麦哨》这篇课文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本领。首先要看同学们想画面的本领。看看你能看到几幅画面?开始读吧!
二、初读课文,梳理画面。
1.师:大家都读完了吗?请把书扣过去,看到几幅画面?用手势告诉老师。看到一幅的,可以得六十分,看到三幅画面的请举手,可以得八十分,看到五幅画面的,可以打一百分。
师:老师想先请看到一幅画面的同学来展示,现在不说,后面可就没机会了。
(第三自然段)。
生:我看到了孩子的穿着这幅画面。
师:看来,你在读第三自然段的时候,眼前浮现出这些孩子们的样子?
师:那在你们眼前的画面中。
这群孩子在干什么呢?对这就是割草的孩子们的画面。翻开书找到这段写下来。
(第四自然段)。
生:我看到了有许多植物,有麦子,油菜花......
师:看来,你们明白这个意思,但把他们叫做植物或农作物,感觉就像科学书上的插图,冷冰冰,这是风景呀!这是哪里的风景,还记得吗?翻开书快看。田野的风光。好,把田野圈起来,在上面写上风光两个字。这就又是一副画面了。
(第五自然段)。
生:我看到的是孩子们翻跟头、竖蜻蜓、摔跤的画面。
师:你们看到了孩子们竖蜻蜓、摔跤、翻跟头,这些都是孩子们在——游戏。
师:这活动的地点太特别了,知道在哪吗?!那这幅画面可得改改了,对,那这就是在草地游戏。好,批注在书上。
(第六自然段)。
生:我还看到了孩子们吃茅茅针的画面。
师:你在读书时看到了孩子们吃茅茅针,这个画面不仅有吃茅茅针,还能看到什么?看看书。有采集的,有品尝的,还有茅茅针的样子。
师:那合起来就是采集茅茅针的画面,不仅有采集的,有品尝的,还有茅茅针的样子。记在书上。
师:刚才老师不是说了吗?五幅得100分,除此之外,同学们还看没看到其他的画面?
(第一二、七八自然段。)。
师:除了这四幅画面,还有没有其他的画面啦?看看书,还有哪些段落你没有关注到。
师:对,孩子们吹麦哨的画面。记在书上。
梳理:
师:我们来看,你们最开始看到的几幅画面和现在我们看到的画面一样吗?
师:有没有五幅画面都看到的。了不起,你真是阅读高手。
师:其他同学请起立,哪个画面,你在最开始读书的时候漏掉了?快说说,要诚实呀!在比如说,在割草的孩子这个画面中,谁只注意孩子们,而没有注意到割草啦?草地玩耍这个画面,谁只注意玩耍,而没注意到草地的?把看到的画面打上对号,没看到的画面打上重点号。以后读书细致点,你们也一定能成为读书高手。
生:都是在写孩子们的生活。
师: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看着这样的乡村生活画面,你有什么想法?什么感受?
三、想象体会,感受乡村生活。
1.你羡慕他们什么?到底是什么让大家羡慕、向往、甚至是想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呢?
2.默读课文,批注交流。你读书用......干什么啦!读是能读到,但会读的人,会闻到,看到,听到,尝到。
师:来我们来交流一下,说说你的感受。
第五自然段(玩耍之乐)。
生:最吸引我的是第五自然段,“孩子们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草地柔软而又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读到这,我感觉他们玩的太开心了,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他们想做的游戏。
点评:同学们知道他为什么羡慕吗?因为他都想象着用脚去踩那片草地了,太舒服了。
听着他的话,我们都感受到你已经跑到草地上翻跟头、竖蜻蜓去了。
听你一说,都感觉到他的身子都到草地上打滚了。他在读书的时候都会调动整个身子来想象啦。来给我们读,让我们也想象着打个滚。
呀,你的手都已经拄在草地上了,你才知道他有多软啊!
同学们,他简直是用脚在踩着草地来读书啊,让我们也踩着那柔软舒适有弹性的草地来。
四年级语文麦哨获奖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抄写词语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兵
马
俑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四、总结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举世无双。
四年级语文麦哨获奖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八
海狸是一种海狸是温和的,不袭击生物,它以树与草为食。它啃树的时候,用前肢抱着树。尾巴支着地,像坐凳子一样。它15分钟便可咬断一棵树。一棵杨树可供6口之家的海狸吃两年。以现今的眼光看,这是很糟糕的进食方式,违犯了《森林法》,虽然它们吃的是北美的湖泊里的树木。但海狸没想过改变自己的饮食。
海狸有三道眼睑,外眼睑上下两道,还有一道透明的内眼睑,适合潜泳,也可防止被树木扎伤———它的视力不好。海狸的'前肢有蹼,也有爪,爪上下分叉。海狸经常用它当木梳,把皮毛梳理光滑,像一个绅士一样,当然是视力不太好的绅士。
海狸过家庭生活。一个家庭一般由6只海狸组成,雌的、雄的和4只幼海狸。海狸是安静的,如果它们之间有了争执,必是海狸父母将幼海狸逐出,即“分窝”,一般两年就要分窝。当然,如果成年海狸知道幼海狸可能成为人们口中的美餐,并有“海龙玉树”这样的美名,定会搂着孩子痛哭,永远不会驱逐它们。
海狸出于本能喜欢筑坝,全家合力为之,用石块、树枝和淤泥筑成的水坝最长可达300米。挖淤泥时,海狸把河底的泥抱在胸前潜出,很辛苦但样子很可爱。当然,海狸的坝没什么特别的用处,搞不成水电站,但对人类也没有害处。可能它们在劳动中享受到了愉快,没事看看这条大坝,心里也很高兴。海狸的巢高于水面1米多,像湖心凉亭。巢顶有一间房子,是幼海狸取暖的地方,房子下面有4-6条隧道,通向水下。总之,海狸很巧,很温和,也很迂腐。
四年级语文麦哨获奖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九
认认真真读文,简简单单环节,扎实落实目标,积累优美句段,既有“走出去”的了解内容,又有“走回来”的言语形式的关注,跟随陈益作者的语言文字,我们也和乡里的孩子们一桶感受乡村童年生活的美妙快乐,无拘无束。
1.梳理字词,了解“写什么”
本课的导语特别简单,读文,找出喜欢的部分,读一读,交流理由,看看文中的孩子生活是怎样的?带着问题,孩子们走进课文,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检查预习情况,常规坚持做,我发现了好些孩子坚持画思维导图。
结合课文朗读,我从插图入手,说说看到了什么?这样的生活你喜欢吗?激发兴趣为先。接着梳理一些字词的读音,关注了几个多音字,基础还是要大扎实了,才能更好地往前行。
接着便是课文主要内容的了解,这篇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特别容易,谁在哪里做什么?有了这条线,孩子们概括的“乡村的孩子们在田野、在湖畔,边割草,边玩耍,边吹响麦哨的欢乐情景。于是,走进文章的第一把钥匙打了了“写什么”之门。
2.关注言语,体会“怎么写”
这是本文的重点,我还是放手让孩子们读中找,读中悟。首先,我展示了一个孩子的思维导图,清新的结构引入眼帘,孩子们好厉害,一下子就找到了作者写作秘妙之一(首尾呼应),再读加深体会。其次聚焦中间部分,读后交流讨论,喜欢的语句,理由。“拟人、比喻、排比”的优美句段一一罗列出来,还是再读加深体会,当然还有适时的`批注。孩子们学会了在交流中、在课件展示中及时积累,补强笔记,很好的阅读习惯。在朗读体会中,走进文章的第二把钥匙打开了“怎么写”之门,这是最大的收获。
3.回扣课题,感悟“为什么写”
点题梳理感悟,原来作者巧妙借助“麦哨”这条线索,暗示着是孩子们童年的生活也如麦哨的声响那样欢快、柔美、幽远、绵长。“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美景的赞美,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孩子们纷纷点头,及时笔记。点拨提升,走进文章的第三把钥匙打开了“为什么写”之门。
找准这三把钥匙,语文教学也可以简单而清晰。
四年级语文麦哨获奖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十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们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做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势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2.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四年级语文麦哨获奖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或、麦哨实物。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介绍作用。
1.板书课题,质疑。
3.介绍作用:用麦秸做的哨子。把麦秸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出示词语,生读。
湖畔肚兜嫩荚麦穗儿麦芒擎起包裹嚼嚼吮吮直沁肺腑撩起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茅茅针麦秆似的结出黑白相间乐谱剥开和着。
多音字:和、应、结、剥。
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
三、品读课文,初步感悟。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2.组内交流。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3.师: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
4.学习写法:
师: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
(小结: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让我们一直沉浸在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就像一曲合奏曲。)。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过渡: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请大家自读自悟,边读边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a、孩子们衣服美、外貌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b、田野里花果美: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圈划出来:
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
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4、仿写练习:(出示图片,看图,用“谢了……结出”说一个排比句。)。
这段不但写出了田野里花果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田园里丰收乐。
c、田园里丰收乐: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
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
看到这么美的麦田,你想说什么呢?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整个田野就好象是一篇完整的,优美的丰收乐章。)。
d、小伙伴游戏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如果你在这个运动场上玩耍,心情会怎样?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孩子们说?(读!)。
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e、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读!)。
五、学生自读,交流美句。
1.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一张张一朵朵。
一蓬蓬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3.你还有不会的吗?那么,课文为什么以“麦哨”为题?
六、总结:
以麦哨为线索,以首尾呼应的音律,呈现了一派丰收在即的田园风光,从而隐喻出生活在田园里的孩子们,童年的生活就像麦哨的声音,这哨声是那么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领略了美好的田园风光和孩子们的欢乐,了解了作者的一些写的方法,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准确而恰当地表达出来。
四年级语文麦哨获奖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或课件、麦哨实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介绍作用。
1.板书课题,质疑。
3.介绍作用:用麦秸做的哨子。把麦秸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出示词语,生读。
此起彼落 茅茅针 麦秆似的 结出 黑白相间 乐谱 剥开 和着。
多音字:和、应、结、剥。
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
三、品读课文,初步感悟。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2.组内交流。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3.师: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
4.学习写法:
师: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
(小结: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让我们一直沉浸在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就像一曲合奏曲。)。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过渡: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请大家自读自悟,边读边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a、孩子们衣服美、外貌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b、田野里花果美: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圈划出来:
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
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4、仿写练习:(出示图片,看图,用“谢了……结出”说一个排比句。)。
这段不但写出了田野里花果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田园里丰收乐。
c、田园里丰收乐: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
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
看到这么美的麦田,你想说什么呢?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整个田野就好象是一篇完整的,优美的丰收乐章。)。
d、小伙伴游戏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如果你在这个运动场上玩耍,心情会怎样?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孩子们说?(读!)。
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e、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读!)。
五、学生自读,交流美句。
1.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一张张一朵朵。
一蓬蓬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3.你还有不会的吗?那么,课文为什么以“麦哨”为题?
总结:文章以麦哨为线索,以首尾呼应的音律,呈现了一派丰收在即的田园风光,从而隐喻出生活在田园里的孩子们,童年的生活就像麦哨的声音,这哨声是那么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领略了美好的田园风光和孩子们的欢乐,了解了作者的一些写文章的方法,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准确而恰当地表达出来。
四、拓展延伸。
2.有一位读者读了《麦哨》这篇课文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麦哨》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语文麦哨获奖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十三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一、揭题,解题。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自由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潮来了。
(),潮头奔腾西去。
(3)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平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平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习,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四年级语文麦哨获奖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十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词卡。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指导朗读:
(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
(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四年级语文麦哨获奖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十五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a案。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4)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b案。
由图入题。
1.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你猜一猜,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盛夏时节乡间田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2.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认真读一读课文吧!(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2.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出真实感受。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品味语言。
1.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2.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扩展阅读。
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