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所具备的杰出特点可以成为我们自己写作时的借鉴和参考。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商山早行课件(精选17篇)篇一
天耷拉着脸,仍挂着残缺而模糊的月。远处的雾气弥漫开来,惊得茅屋上的公鸡抖动,清了清嗓子,高亢嘹亮地吆喝着,迎接新鲜美好一天的到来。而我,站在茅屋门前,症状大夫,准备踏上旅途,家乡的景、家乡的情似随风飘逝,可我,却难以忘却那美好的回忆,踌躇不前。站在庭院中的石板阶上,家乡几十年的大树已长大成年,枝头、树梢上,蝉已开始工作,提醒我们夏日将至。前行,父亲的茅草店仍关闭着,正沐浴着晓月的余晖。
此时,车马的铃铛已“叮叮”作响,我不得不多看几眼我的家乡,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见?我叹了口气,忍住泪水上了马车。父母仍在梦乡,为免离别难舍,我特地早早上路。踏过儿时曾与父母作乐的木板桥,心中的酸痛只可隐隐吞下。早晨的'寒霜覆盖木板桥面,满是早行过路人的脚印。枯败的槲叶落满荒山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驿站的泥墙,幸有它们与我作伴,我不再孤单。
故乡渐远,却是我梦中的常客。不禁又想起家乡无限好的风光,群群野鸭,只只大雁,正于边沿曲折的池塘中嬉戏打闹,而我与父母驻足欣赏……可惜,一切都只是梦,是幻想。
或许路上的情趣会冲淡羁旅的劳累辛酸,却永远无法抑止我思乡的愁绪。
故乡,待我归,胡不归?
商山早行课件(精选17篇)篇二
《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诗人已经起床而后驿站催人登程的铃声才响,从此足可见出诗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态。“悲故乡”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倍加思乡的情感。
商山早行课件(精选17篇)篇三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2.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作者简介]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解说]。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商山早行课件(精选17篇)篇四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感情。
3、训练透过意象把握情感能力。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研讨法。
一、导入。
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行役诗歌是一个耀眼夺目的星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之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之愁,“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亲之愁,这些羁旅愁情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
今天,我们来学习从晚唐诗灿烂的余辉中走出来的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一首羁旅诗《商山早行》,并借此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
1、读注释。
2、补充介绍。
在晚唐的诗人中,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占有一定的地位,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1)有才。温庭筠有一外号“温八叉”。相传他才思敏捷,下笔可谓神速。在考试时,押官韵作赋,叉八次手,十六句的八韵贴诗就写完了。在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的曹植,而像他这样八叉手八韵成者再无第二人了。
(2)不幸。虽很有才气,但奇丑,且是个不幸的诗人,属于屡战屡败的考生,从四十岁到五十六岁一直考不了进士,真不知是上帝的公平还是不公平。
(3)失败原因。第一是曾卷入政治斗争之中;第二是名声不好,平时不修边幅,随随便便,时常和歌妓们厮混在一起,要不然就和纨绔子弟在一起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借着酒意即兴吹拉弹唱,他极富音乐天分,有孔即吹,有弦即弹,根本用不着什么好琴名笛就能奏出美妙的音乐来。在民间,他的确是个大红人,相当于现在有“超男”;第三,他太狂傲,是个狂人,有点目中无人,得罪了不少权贵,他瞧不起别人,别人也看不惯他;第四是考试作弊,他在考试中代人答卷,帮助他人作弊,并强行索取报酬,并且还大闹过考场,这一恶劣行径引起了一些公愤,成为他考学中的巨大障碍。
总之,他是一个穷困潦倒,仕途失意的文人。
三、写作背景: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四、鉴赏诗歌。
(一)、学生朗读,读懂诗意。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早已留有人迹。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月光下驿站墙边的枳树花开得正鲜艳。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故乡杜陵,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乐。
(二)朗读,思考:1、题目中“早行”在诗中如何体现出来的?
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间接表现: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2、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的?
槲叶秋天即枯,经冬不谢,次年春枝抽芽时才纷纷飘落,枳花春季开花,可见是春季。
(三)、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明确:悲故乡——思乡。
1、作者悲什么?“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他悲生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也因思故乡而悲,所以“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
2、“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悲”定下了全诗的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四)、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1、描绘两幅画面的内容。
一座茅草店,沐浴在晓月的余辉中,木板桥上,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早已印着行人凌乱的足迹。枯败的檞叶,落满了山间荒径,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唯有报晓的雄鸡啼声高亢,但它们并未给这灰白冷寂的世界带来丝毫生气。
春天来了,我的家乡杜陵,一群群凫雁,正欢快地嬉戏在曲折、温暖的池塘里。
商山早行课件(精选17篇)篇五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812?~870?)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彦博裔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生活放浪,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因薄其有才无行得罪宰相令狐绹,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公元859年(大中十三年),出为隋县尉。徐商镇襄阳,召为巡官,常与段成式、韦蟾等唱和。后来,归江东,任方城尉。公元866年(咸通七年),徐商知政事,用为国子助教,主持秋试,悯擢寒士,竟流落而终。温庭筠精通音律,善鼓琴吹笛。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然题材狭窄,多写妇女离愁别恨之作。简洁含蓄、情深意远,但伤之于柔弱秾艳。存词七十余首。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商山早行课件(精选17篇)篇六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关于小学生古诗词鉴赏《商山早行》: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2.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作者简介]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解说]。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商山早行课件(精选17篇)篇七
《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一起来赏析温庭筠《商山早行》吧!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商山早行课件(精选17篇)篇八
昨夜历经沉沉一梦,离别时刻,就是那个空寂的早上。
依旧记得,我在清早早早起床,慢慢打起沉重的背囊,环顾满院满房,泪满裳……。
抖去一夜的冷雨洒下的冰凉,跨出门槛,向东方眺望,最后看一眼,那故乡初生的太阳。
曾经无数次的渴望,渴望那黎明时刻的欣喜,那千百次的憧憬联想,可如今周匝数遍,一切莫过于奢望,踱到河边,伸手采撷了,仍停在枝梢间的忧伤。
寂静的环境怎隐得住那满道的悲凉?
旅途的颠簸怎抖得落我满怀的惆怅?
商山早行课件(精选17篇)篇九
早上起来听到门外有一阵急促的马铃铛声。我打开窗子,看到有几辆马车向城外走去,我已睡意全无了。
于是穿好衣服叠起被子起床了,我上商店买了三斤白酒走到了树林里。桥上的霜上有人们走过的脚印,我做在亭子里望着归人的脚印喝着酒,心里很悲伤,我常常在想着我回到家的情景。我想母亲了,我想家的味道了,我想家了。
我看到了槲叶从树上纷纷的落了下来,我在想:我和这叶子有什么两样吗?都是孤孤单单的,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根。我的旁边的墙边枳花儿都开了,只有几颗果子,我吃了一个眼泪一下子就落下来,真苦,我一边落泪一边想:在家里有着美好的时光啊!
我常常做梦回到家乡,大雁在水边欢乐的戏水,我何时才能回到我的故乡呀!
商山早行课件(精选17篇)篇十
清晨起来套起车子,铃声叮当,我想起了那可爱的故乡,我听见公鸡打鸣,好像在叫醒在睡大觉的人们赶快起来干活。
我走到山上,看见了槲叶落满了山间的小路,心想:已经春天了。我又看到了一个母亲给儿子讲故事听,也想起了我小时候妈妈给我讲故事,我的眼角红了,鼻子酸酸的,这时我看到白色的枳花开在了墙角,格外的美丽。心情也好了一些。
昨晚睡觉的时候梦到了母亲,母亲给我做了很多好吃的,我吃完和父母去山上,摘蘑菇很好玩。今早睁开眼我才知道原来是一场梦啊,我流下了泪水,走到了池塘边,想起了梦中,看见野鸭和大雁在池塘里,自由自在的。
我很想念家乡,想回到家乡去看望父母,去摘蘑菇,去吃很多美食,过幸福的生活,和父母开开心心的生活在一起。
商山早行课件(精选17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诗作内容。
3.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晚唐有这么一位文人,有评论说他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但他确实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诗词名家,他就是“花间派”词风的鼻祖温庭筠。今天我们学他诗歌的一篇代表作《商山早行》。
二、作者和背景。
1.了解作者。
温庭筠(约801---866),本名岐,字飞卿,山西祁县人,晚唐诗人、词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恃才不羁,又好讽刺权贵,多犯忌讳,屡举进士不第,终生不得志。精通音律。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2.了解背景。
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他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扫除读音障碍。
商山早行课件(精选17篇)篇十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商山早行课件(精选17篇)篇十三
2.学习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一教时。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人称“温韦”。他的词,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清早起马车铃响声叮当,
出门人想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茅草店残月当空,
踏寒霜人脚印留板桥上。槲树叶纷纷落满山满路,
月光下枳树花映照驿墙。
思故乡我昨夜梦回杜陵,
春天里凫和雁布满池塘。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前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叠加各组典型意象,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
2.意象的叠加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实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分析:”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请谈谈对句“枳花明驿墙”中“枳花”、“驿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相互映衬,以表现天色微明,突出一个“早”字。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4.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想起了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虚实相生指由眼前所见到心中所想,进而把眼前的实象与心中的虚象有机聚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实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首尾呼应。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历任威武(今属山东)主簿、翰林学士、滁州(今属安徽)、扬州(今属江苏)、黄州(今属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等地知州。他直言敢谏,颇为朝中权贵所不容,因而前后三次被贬。晚年贬于黄州,后世因而多称其“王黄州”。《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
商山早行课件(精选17篇)篇十四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六专题是“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是教学篇。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研讨法、练习法。
过程:
一、导入。
晚唐有这么一位文人,有评论说他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但他确实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诗词名家,这就是“花间派”词风的鼻祖温庭筠。今天我们学他诗歌的一篇代表做《商山早行》。
二、朗读。
商山早行课件(精选17篇)篇十五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三、作者和背景。
温庭筠,字飞卿,山西祁县人。是晚唐颇有影响的一位诗词名家。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卒年不详。温庭筠貌丑好色,不修边幅,行为放荡,但是天资聪慧,文思敏捷,而且精通音律,擅长诗赋。因此,他在士大夫中名声不好,认为他“有才无行”、“德行无取”。在唐文宗、唐宣宗年间他曾三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所以他在政治上一生是不得意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擅长填词,词与韦庄并称“温韦”。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花间派”鼻祖。
温庭筠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在家千日好,出外时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道出远行人的共性情感。
四、理解。
看注解,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歌理解大意,并和同学交流。
(清早起来出行,旅店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啊离乡而悲,归心似箭。雄鸡已经发出一声声啼叫,茅店外天空残月西斜,一片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人的脚印。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月光下驿站墙边的'枳树花显得很明艳。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乐;而现在的自己,却离家远行。)。
五、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商山早行”与“兵车行”中的“行”是否于是相同?
(不同。“商山早行”行——出行;“兵车行”——诗歌体裁,歌行。)。
2、“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音韵铿锵,意象具足”,这是古人评说诗中的三、四两句,请做解说。
(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这里只有一组名词的组合,形成了特有的意象叠加。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选择了最具典型的景物,形成了意韵丰富的画面,引发读者在视觉、听觉上的联想。短词成句,节奏明快,语音铿锵。所谓“意象具足”,指羁旅之苦,离乡之愁,归心似箭,全在未言的景象中。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脚印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霜上的脚印说明“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3、请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改成12字或14字的对联(书后练习)。
(“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薄霜”“鸡声炊烟茅店月,人迹铃铛板桥霜”。)。
六、背诵、作业。
商山早行课件(精选17篇)篇十六
2.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3.继续学习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正确理解本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
诵读与鉴赏。
一课时。
意境,简单地说,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或者说气氛);在这些画面中,有诗人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人或者事物),并包含着诗人的感情。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诗人的感情,这几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的艺术境界。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阅读下面一首绝句,简要分析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按“意境类”答题步骤作答)。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温庭筠:(约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后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1学生结合注解自读这首诗。
2.朗读。
3.指名生读。
1.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指导学生通过想像进行还原性鉴赏)。
第二句,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2.问:第二联在构成上有什么特点?与我们接触过的哪些诗句异曲同工?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与此类似的诗句还有:
杨柳岸晓风残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写一段对这两句诗的欣赏性文字,交流。
3.思考:第三联和第四联分别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凫雁满回塘”是虚写,是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4.背诵这首诗。
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商山早行课件(精选17篇)篇十七
原文: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译文。
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身体跟随者北飞的大雁回来。
家乡篱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开?
注释。
扬州:这里指陈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九月九日:是指重阳节。
薇山亭:亭名,所在不详。
薇山:一作“微山,山名。在今山东微山县,山下有微山湖。
赋韵:犹言赋诗。
逐:追赶;追随。南云:南去之云。
逝:往,去。
形:身。
北雁:北来的大雁。
篱:篱笆。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