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汇总14篇)

时间:2024-11-24 作者:纸韵

读书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和反思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接下来是一些同学们分享的实习心得感悟,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共鸣和启发。

热门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一

二: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四:避免资源的浪费,就是面对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自已最有价值的方式。

五:做任何事,要注意,过犹不及,要光意把握住个“度”,这是人际关系最重要关注的。

六: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这就是人际关系分寸的一个“度”

八: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人际关系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九:禅宗说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留一点以期待,从而产生美。

十:在什么位置做好本身,不要越过位置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别人操心是锦上添花,自已的工作则是雪中送炭。

十一:做人做事多思多想多看多做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什么是君子:先把自已修炼好,修好则影响别人,帮助别人(修已而安人)。

十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人多做事,少说空话。

十六:格物致知诚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需先端正自心,正心需先诚实自已所发的意念,立念则需学知识,而学知识当研究一切事物的真理。

热门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二

(1)讲孔子主张仁德政治,实行政德管理,百姓就会像众星围绕北斗一样,而天子就能垂拱而治天下。

(2)讲孔子认为诗经三百来篇,用一句话把它概括起来,就是思想没有邪念。(就是诗经是可读可学的。)。

(3)讲孔子认为统治者靠政令和刑罚来统治,人民将会集中精力去避免政令与法律的处罚,而将变得没有道德和厚颜无耻,如果用仁德来加以引志,那么人民就会懂得羞耻,而使自己的人格符合道德原则,使自的行为完合符合正义的规范。

(4)孔子讲述了自己实践道德人生的历程。

三十而立,孔子说他十五岁的时候便立志建立自己的学说,到了三十岁就建立了,就是道德礼仪。

四十不惑,经过十年对学说的传播教化,已不疑惑了。

五十而知天命,再经过十年,就知天命之始终。

六十而顺耳,再经过十年,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就是顺耳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再经过十年,能够从心所欲,无非法,即不违背规矩。

(5)孔子对孝涵义的回答,回答孟孙,就是违背,回答樊迟说不违背就是:父母活着,按照礼仪孝敬父母,死后,按照礼仪安葬父母,祭祀父母。

(6)讲孔子回答孟武伯请教孝道,对父母,只担心他们的疾病。(共也方面不要管得太多)。

(7)讲孔子回答子游请教孝道,现在奉行孝道的人,只是能够奉养,如只讲奉养,就同犬马畜生没有区别了。

(9)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好像愚钝,其实并不是愚蠢。

(10)讲孔子认为,审视他们的所作所为,观注他们的所从所来,考察他的所安所居,人那里能隐藏呢。

(11)讲孔子认为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能领会新的知识,也就可以作为师长了。(温故知新是一个很的句子)。

(12)孔子认为贤人君子不是一个器物。凡是器物都是具有一定的用途,而真正的君子不执着一用,而是无所不用,无所不通,才能应用无穷。

(13)讲孔子回答子贡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的话,成就以后,再去讲说。为什么孔子这么回答,因为人类在交往中,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一言一行两种,真正的君子应是言行一致。

(14)孔子讲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以道义团结人,而不互相勾结人。

(15)孔子讲学与思的关系,他说,学习但却不去思考就会迷惘。(不思就不知其义)思考但去不去学习,就会疲殆。(不学没有内容。)。

(16)讲孔子反对异端邪说。因为人们都来攻击异端邪说对他人思想行为所造成的有害影响也就可以结束了。

(17)孔子讲诚实得知慧。孔对子路的教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真正的智慧就在这里。可见达到智慧的途径很简单,就是一个诚实。

(18)孔子教子张学习怎样去求得禄位,多听道理,保留疑问,谨慎谈论其他的话,就会减少过错,多看情况不干险事,谨慎去做其他的事,就会减少后悔,说话很少过错,做事很少后悔,禄位就在这里。

(19)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怎样去做,百姓才会信服?孔子答,要举用正直置于邪曲之上,反之百姓就会不服。

(20)季康子向孔子请教,要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恭敬忠诚而又上进?孔子答,能庄重地对待他们,就会恭敬,教敬慈善,就会忠诚,表彰先进然后教会能力差的,就会上进。

(21)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去从政做官?孔子答:尚书说过,孝敬,只有孝敬才能友爱兄长小弟,施行在家政之中,这也是治理政事,何必一定要去从政做官。

(22)孔子讲信用,他说一个人没有信用他是怎样的?这正如大车小车没有具有行走所必要的工具怎么能正常运行一样。

(23)子张请教孔子,十个世代可以知道吗?孔子答,即使百个世代,也可以知道。(要懂历史)。

(24)孔子认为,不是自己的祖先去祭祀,是谄媚,见到大义而不去做,是没有勇气。

热门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三

这两天一直在看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心灵篇!

看完三遍,我理解最深刻的就是: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我们不能老是去抱怨遗憾,老是去追究为什么会这样子?化解遗憾最好最好的方式有两步:1,承认这个遗憾2用心地去尽可能弥补。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至少我个人一直都存在这种现象,大学毕业到现在6年的时间,我付出了很多,所以自已老觉得现在的我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很不甘心,不满足自己的现状。而正是因为这样,我一直笼罩在自我困扰的小笼子中,搞得自己整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做事没有激情,老想着一步登天,但现实又没有条件。。。简直真的变成了一个忧郁小子。。。

虽然我现在没有成就,没有车,没有房,没有钱!但我不能再没有身心状态下去了。。否则就真的一直这样沉伦下去了。。

学会放开自己!看淡自己!看轻尘世间的物是人非,真是不一般的“境界”啊。

不管啥,我现在要做的是,从心底改变我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改变那种老是背着千斤重走路的状态,恢复四年前的那种勇无不胜的状态,心神状态!

承认遗憾并尽力去尽可能地弥补遗憾!

不禁想起一句名言:如果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你也会失去星星!不能让遗憾成为一辈子的阴影!生命没有遗憾,只有经历!

热门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四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我们如何来分辨君子和小人?于丹教授又是如何解释论语中对君子与小人的界定?请收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

于丹: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我们今天就说说《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画外音: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将为我们讲授《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

于丹:

其实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首先一个标准,君子都是那些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而后才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人。也就是说,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内心。

大家知道人格和风格永远都是相关的,当我们说一个人在风格上表现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那么一副与世无争与人恭敬的气度,这种风格的力量一定来自于人格。

孔子有一个学生司马牛曾经问老师:

画外音:

“老师,什么叫君子呀?”

“君子就是心中没有担忧,没有恐惧。”

“哦,没有担忧没有恐惧就是君子了,这也太简单了!”

于丹:

学生很不以为然,一下子没听明白,觉得这么简单,就又追问了一句说:“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这就能叫君子啦?老师还是淡淡地跟他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也就是说,我们老百姓的语言系统说,半夜敲门心不惊。一个人夜里面睡得踏实,这就叫内省不疚。一个人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在社会上所作的一切的时候没有愧疚,这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就是一个君子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呢,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说高,这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谈过这个问题。孔子一上来先很谦虚,他说“我们今天来说说君子”。说“君子道者三”,做一个君子有三点是要做到的,然后他很客气的先谦虚了一下说“我无能焉”,我反正是做不到,是哪三点呢?叫做“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每天行于世间百态之中,真正要做到内心的坦然,要做到一种仁义的大胸怀,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忧思、忧恐、担忧,全都没有,这一切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你内心的仁厚。由于你宽和,所以你可以忽略了很多细节不计较,由于你心怀大志所以你可以不纠缠于这个世界给你小的得失。

第二点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

其实我们看汉字的构成很有意思。这个“惑”字,迷惑的惑啊是上面一个“或者”的“或”,下面一个心字底,对吧?其实“或者”,数学上叫或然率。什么意思啊?就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此为“或者”。那么当世界面临众多的抉择,你可以这样走,也可以那样走的时候,就要看你这个心字底托得是不是足够大。如果你心中有判断,有定力,你明确,你就不至于被世界上诸多的选择压垮。

对于我们当下的人来讲,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也是孔子所谓的过犹不及。在过去有人说区区半个世纪之前,每一个人从职业上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从婚姻上一生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居住上一生就是一个大杂院的邻居,但是在今天选择太多,视野广阔,这是一个繁荣时代给我们带来的迷惑。怎么办呢?我们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我们能够让自己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这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智者。

那么第三点就是“勇者不惧”。

当这个世界上有了太多的畏惧、恐惧、惧怕,这一切压来的时候,我们记得老百姓的一个说法,叫做“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自己的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自己知道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那么你自然而然就不再害怕了。所以孔夫子说,我认为一个真君子就是要做到内心的仁、智、勇,所以就少了世界上很多的忧、惑、惧。他说就这么个道理我做不到。他的学生子贡就笑了,说“夫子自道尔。”您说的这三个标准就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这样的人,真正身体力行了,所以可以把这样的感受说出来。其实这就是他所说的君子。

其实孔子给我们做人的标准是什么呢?他没有说你要追缅古圣先贤,你要流芳后世,他所说的就在现世,就在此际,就从自我修养做起,做一个真君子。所以什么人是君子?君子不去过多的苛责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这就是孔子所谓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

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什么是厚道,厚道不是窝囊,而是他的人格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能够自内心厚道而去薄责于人。少苛责于人这就是君子。一个真君子,他那种坦荡情怀,是一种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力量,所以君子从来不抱怨,不哭天抢地,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说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没有人了解我。人能做到这样吗?不容易啊。

话外音:

于丹: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实这个观点后来在儒家的一个大师荀子《劝学篇》中又得到了发挥和解读。

什么叫“古之学问为己”呢?说真正尊崇学问的人,远古的遗风是学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真正人去做学问是为什么?就像今天的读书,从小读到大,无非是学会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学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有内心忠诚的公民,再让自己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就是为了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那么那种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就是学了一点知识以后把它当工具,比如说去写文章、评职称,作为一种技能谋一份职业,用这样的知识和学问来取悦他人,在社会上为自己谋得一份福利,这就是被孔子所说的那种为人之学。

所以孔子曾经直接了当跟他的学生说:“汝为君子学,不为小人学。”何谓君子学,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因为一个人,只有你内心修养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了解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上的位置以后,你才不能够有那样一种起起伏伏的欢喜或者沮丧。应该说这是孔子对于标准一个明确的界定。

什么是君子?君子永远着眼于当下,君子永远要做自己内心一个完善的人,君子的目标从来不好高骛远。我们看到了,孔子从来不说君子就要象谁谁谁那样,孔子这里提出的君子永远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你自己的坐标系,从眼前做起,从今天开始学习,让自己成为心目中完善的自我。

其实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

说在一条小街上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在想:我一定要招到最多的客人。所以就力图把自己说得非常非常大。第一家店说“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把这个大牌子挂出去了。第二家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所以做了一个更大的牌子,说“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第三家想了想说,“我难道还能做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摆在那儿,结果那条街上的所有客人都来了第三家,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这第三家牌子写得是什么呢?他写得是“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也就是说,他把这个视线放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

画外音:

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界定,但是不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呢?于丹教授认为光做一个善良的人是远远不够的,君子还要有第二个标准,这是一个什么标准呢?.

于丹:

也就是说第一个标准他只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是第二个标准他是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他必须得是胸有大志,是宏阔的,那么这种宏阔之志可以要求一个人不是太顾及眼前的生活。

孔子曾经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他自己住的房子怎么样,自己过的日子怎么样,那么这个人她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君子应该是胸怀天下的。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样的一份担当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其实我们想一想,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立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两个流派,它其实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一个人在发达的时候就要想到天下己任,而一个人在穷途末路困窘于一个不堪境地的时候还要不放弃个人修养,这就是君子了。一个君子只有在困境中不断的完善,磨砺自己,然后他走到真正发达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去帮助别人。

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代,在孔子之后,经过唐宋,我们能看到诸多名士,他们都是在自己极其穷困潦倒的时候还能做到胸怀天下,这点其实你想来是不可思议的。比如说杜甫,他有一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说自己的家里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那样一片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心中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想到的是有更多好房子让所有人都住上;再比如说范仲淹,范仲淹说一个人他即使是处江湖之远的时候,他不可能居庙堂之高的时候,他要求自己仍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这样一些情怀都是什么呢?就是君子大志。

其实一个人有如此的一个志向,有如此一种宏阔的眼界,这在《论语》中是一直得到鼓励的。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在牵挂的就是自己的道德,我的道德又修缮的怎么样了;而小人怀土呢,每天就惦记自己家的房子,他不会想到大蔽天下寒士,他想的都是说我怎么样能够多买一套房啊,我怎么样能够再利用一下福利分房,另外我商品房自己还可以再多得一点啊,每天就在算计着衣食居住,所有的物质生活这些人。这被孔子或者说被整个儒家学派称为是小人的心思,当然这也没有太大的过错,但是如果人心就居囿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而没有道德的话他就很危险了。它会导致什么结果呢,这就是下一句,所谓“君子怀刑”,而“小人怀惠”。

君子从来是尊重法制的,这个“刑”就是刑法。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规矩、尺度,所以君子怀刑就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他尊重这个社会的制度,就像我们每一个人走路过过街天桥、走人行横道、等待红灯,这些看起来都会给我们生活多多少少带来一点限制,但是这点限制让你在一种尊重制约的前提下,可以形成一种社会默契,尊重他人,保障自己的安全,这就是君子怀刑。

但是小人是干吗呢?怀惠。这个惠是小恩小惠,小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说,钻小空子、占小便宜,一次两次,这里面潜藏的危机肯定要吃大亏。一看说红灯跟绿灯中间闪着黄灯,可以跑过去,就赶紧跑过去吧,一看说车赶紧刹车了,等着我过去了,觉得这件事情占了个小便宜,久而久之,这里面有多大的隐患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什么是小人呢,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那么说回到君子,今天要做一个君子不妨从倡导的恒心开始。恒心二字不容易啊,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由于有了多元选择,所以我们是兴奋的,我们是欢喜的,我们是激情的,我们是在众多选择中跳来跳去寻找众多价值的。在今天我们都是一个聪明人,但是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是在浮华选择中真正的恒心,而恒心是成为君子的前提。让我们多一点恒心与定力,这就让我们接近了君子的标准。

其实每一个人,当他走向这个社会的时候都会怀抱一番志向,希望建宏图伟业,希望能够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但是很快这个幻影会象肥皂泡一样一一破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恒心的那个光环没有足以支撑我们做下去。所以做一个君子我们不见得都能够做到无恒产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如果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的境界,那么离君子已经不远了,这是第二个标准。

孔子还有第三个标准。

画外音:

于丹:

一个真君子的第三个标准就是好处事,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融洽的、友善的,而这个人最终在团队的合作中有所作为。所以孔子曾经说君子跟小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君子“群而不争,矜而不党”。

君子是合群的,他在一大群人里面他从来是不争的,不跟别人有太多的纠纷争执,他一个人内心可以是骄傲的,可以是矜持的,但是他决不结党营私。什么是党,我们今天有一个词叫做党同而伐异,就是结党营私,君子从来不结党营私,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什么标准呢,和而不同,这么多人在一起,我们的观点肯定不一样,当我们说出自己观点的时候,一个真君子会认真的倾听他人,然后他能够理解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但他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标准,这叫和而不同。

孔子有一个表述,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篇第二)什么概念呢?周就是这么多人在一起,大家是周全的、周到的,一个真君子他有多少朋友,他都会象空气里的氧气一样让朋友们感觉到很欢欣,但是他不张扬自己,他让所有的人都受到照应;但是小人是什么,是比,我们看比这个像形字是两个相似的匕放在一起,也就是说,小人聚小圈子,他不会照顾大家的情绪。比如说开一个party,一个君子会让这里面远近亲疏所有人都觉得很舒服,但是道德标准稍微低点的人呢,他就会来了以后找他最意气相投的人,然后到一个角落去嘀嘀咕咕,他会觉得说我跟你好的不得了,但是不顾他人的感受。所以这就叫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而这种人的前提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为什么会出现那种比啊,会出现结党营私啊,就是因为他自己心里嘀嘀咕咕,他老希望也有人跟他一起嘀嘀咕咕,而君子不屑与此,坦荡荡的人就是要目光看到所有人的眼睛,想到所有人是不是都是欢欣的快乐的,这就是一个坦然的人。

其实中国一直所倡导的古典美是一种和谐为美,而和谐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溶注。其实这就是一个君子之道,君子从来都是好处事的。所以孔夫子曾经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他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论语.子路》)。

一个君子他容易处事,但是你难以取悦他。大家能够在一起做事,做得很好,但是这中间他喜怒不形于色,不会说轻易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大开后门。“说之不与道,不说也。”你想取悦他,但是你不合乎道理,你给他一点贿赂,你给他一点个人私利,他是不会高兴的。“及其使人也,器之。”等到这个君子真正使用你的时候,他会把你量身订做安排在一个位子上。我们知道每个人能力都术有专攻,一个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定有他自己能力不及的地方。真君子用人从不勉强别人,而是审时度势,根据这个人的材料去放他的一个功能,这就叫器之,把你自己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不刁难你。这种人就是很容易处事,但是你很难取悦他的人,这就叫君子。

好,再看相反的例子。论语的这种叙事方式特别容易懂,就是因为它老是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换一个相反的角度你就知道什么叫小人了。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小人就是那些特别容易高兴,能取悦他,但是你很难处事的人。我们想想,就“难事而易说”这五个字勾勒出来的多生动,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吧。比如说你给他施一个小恩小惠,你帮他一个小忙,你投其所好,哪怕你请他喝一顿酒,或者说请他去桑拿,去按摩,这个人很快他就高兴了,一个真正这么容易被收买的人就能够好合作吗,这个人是不容易共事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取悦他的这种方式是不合乎道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说之虽不以道,说也。”你取悦他的虽然不合乎道德但他也高兴。那么你取得了一时的欢心,你以为他以后就会非常忠诚的一路给你开绿灯吗,等到真用人的时候,“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备是完备的备,什么意思呢,就是求全而责备,你这个时候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钱财打通了关节,接上了关系,终于有一天他来为你办事了,你觉得他会为你铺开一条坦途了吧?这个时候他该求全责备了,他开始觉得你这儿不够格了,那儿不达标了,你为什么不怎么怎么样,你还可以更好一点吗,当提出所有这些要求的时候,会被对方觉得很尴尬,很为难,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画外音:

于丹: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一个君子不要把自己的话先说出来。是你想说什么吗,先去做,这叫先行其言,把事都做完了而后从之,淡淡地再说出来,我无非是想做一件什么事,现在就做完了。对孔子来讲,那些夸夸其谈,能够描述得天花乱坠的人被他说成“巧言令色鲜以仁”。一个人说得如此光鲜,那么他内心真正仁义的含量就很少很少了。

什么人是仁义的,什么人是君子的,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一个人内心是坚定的,刚毅的,而表面上可能是木讷的,他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言谈,这就是所谓的君子要“敏于行而讷于言”,就是一个君子行为上要格外敏捷,但是在语言上宁可慎重。

大家知道,在西方,在《圣经》里面有一个说法,说这个世界上最追不回来的有三件事,就是射出的箭、说出的话和失去的机会。其实说出去的这些话有的时候就像覆水难收,你是收不回来的,所以一个真君子宁可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所以这就是孔子的标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留在今天是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比他做得要多的话是君子之耻。

所以做一个君子,一定是与他人和谐的、好处事的、保持着对这个世界和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在此前提下让自己的事情从容不迫的做完。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但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其实在融会贯通之后还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就是君子从来不是作为一个固定的职业,一个小角色被摆在那里的,他们是变通的,他是与时俱进的,是在这个社会整个的大变革里面随时调整。由于他不断进步而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地位,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四个字,叫做“君子不器”。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器皿存在的,君子不是个容器。其实,容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合格地,中规矩地摆在那儿做一份职业而已。也就是说,比职业主义更高一层的境界是理想主义。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的所为背后的动机。

人很奇怪,我们是思维决定行动的动物,也就是说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每天所作的事情大体相同,但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解释各有不同。我曾经看到十五世纪一个宗教改革学家他写的一本书,在这里面他讲了自己青年时代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他说有一天,他路过一个烈日炎炎下的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那儿汗流浃背地在那儿搬砖。他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他去了以后就问第一个人,他说你在干什么呢,那个人特别没好气地回答他,说你看不见啊,我这不是服苦役搬砖呢;他想了想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就去问第二个人,他说你在干什么,这个人态度比第一个人要平和很多,他把手里的砖先给码齐,看了看跟他说,我砌这堵墙;后来他又去问了第三个人,他说你在干什么呢,那个人脸上一直有一种祥和的光彩,他把手里的砖放下,擦了一把汗,很骄傲的跟这个人说,他说你在问我吗,我在盖一座教堂啊。

其实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三个人手中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他们给出来的解读是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我把他称为悲观主义者,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你都有理由认为这是生活给你的一份苦役,对吧,我们总要付出吗,你当然可以看到当下的辛苦他是确实存在的;第二种人的态度,我把他成为职业主义的态度,你知道砌一堵墙,他是一个局部的成品,这就像是你的一份薪水,你的一个职务和职称,你知道你要对得起今天的岗位,所以呢你不低于职业化的底线,但是你没有更高的追求。这个境界是什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器的境界,作为一个容器存在你合格了;而第三个层次,我把他成为理想主义者的境界。也就是说,你眼前的每一块砖,每一滴汗,你都知道它通往一座圣殿和教堂,你知道,你最终会有一个梦想。你是为了梦想在走着从脚下到达梦想的历程,你的每一步路都是有价值的,你的这种付出一定会有最终的成全。走在这样一条路上,你所做的事情绝不仅仅作为一个器皿。

其实,“君子不器”这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但是这四个字深刻的内涵就在于我们融注前面几个层次的君子要求之后,当我们真正把自己投入到使用中的时候,不要满足于眼前所作的当下的事情,而要看到这个事情背后的诠释,他相关于我们的生命,相关于我们的梦想,相关于我自己在整个这个社会坐标中,能不能够建筑起来一座教堂。可能由于一个人自己的努力成全了这个教堂,而也因为有一个教堂梦想的笼罩而成全了一个个体。

大家都知道,曾子所谓日三省乎己之说,每天反省自己好多遍,他都反省什么呢,有这么几件事:

第一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社会的角色,他去做事,他是不是真正忠于职守,做到了他的岗位了;第二一个是与朋友交不信乎。就是他作为一个社交角色,跟朋友之间的相处,他是不是真正做到是忠诚的,守然诺的;曾子的第三个标准很可爱,叫做传不习乎。你所学的这些个知识,你又温习了吗。这是一个学习的标准,就是一个人你是不是又在今天进步了一层,你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又拓展了一个新的心灵境界,你能不能又有所提升了,这其实就是君子“日三省乎己”的一种标准。

由此可见,“君子”这在《论语》中是出现的最多的一个字眼,那么在这个字眼的背后,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他不存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圣先贤的典籍里面,他其实就存在当下,我们眼前的选择中,也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

画外结束语:

热门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五

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从事学校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可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么样。有时候总结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有时候埋怨自己不会处事。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当今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知道,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根据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或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判断,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可以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曾经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验证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孔子说,只有这样,你说错话,做错事的机率会很少,你后悔的次数也很少,这样就禄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熟话说,一诺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没有讲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小学,说好了,把投稿地址发给那个小学的教导主任的,可是回来之后,把那个邮箱和电话不知道放哪儿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没有发。心里很是愧疚。可是等后来找到邮箱的时候,那个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知道放哪儿了。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学校教师学生做手工制作的事情,有的班级做得很认真,像此类的活动,一定要评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可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没有认真的评选,也没有及时地总结,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以后对此类事情要引起重视。必须明确规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让别人知道做的结局怎么样,有布置有检查,才能落到实效。

热门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六

(1)天子要垂拱天下,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

这一篇由为政开始。主要谈论如出世立身,施展自己的社会职能。政指的是政治,也就是政府治理,君主是天之子。政府也就成了天下万邦的中心,万民百姓仰慕肃敬。如果天子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百姓就会像众星一样环绕北斗一样。而天子则能垂拱而治天下。

(2)孔子讲述了自己实践道德人生的经历和过程。提出了道德礼教治国的可行性。(解释孔子的经历)他从十五岁开始学习礼仪道德。

自然而然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执着什么了,耳朵也就顺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凡所行事言语,如同自然中的春夏秋冬一样,无善无恶,无人无我,没有规矩,也没有无规矩,自由自在无不合乎规矩。

(3)孔子对颜回的认识。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但整日与孔子相对言语,却从不提出问题,没有积极的反应,好像大义,什么都懂,好像愚钝但并不愚蠢,这种境界就如老子说的大智若愚,由此引发开去,只要你观察所走的路,再看到他所安心立命的事业,什么东西都隐瞒不了的。

(4)对温故而知新的解释。

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并列句,是说温习探索过去的史实,并且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光知道过去是不成的,因为时代在变化,还要知道新的,既知过去,又知现在,便可以给人做师表了。(师表:给人学习的表率)。

(5)孔子说真正的君子不是一个器物。

凡是器物,都是只具有一定的用途,而真正的君子不执着一用,无所不用,无所不通,才能应用无穷。

针对子贡的实际,孔子提出君子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思同步。

孔子针对子贡的实际,提出真正的君子是先把自已的想法干出来,然后再说出去,因为人类在交往中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两种,一言一行,有的人言多行少,有的人行多言少,或者只言不行,或都只行不言,任何一种,都不是言行平衡的,既然言行都不可少,那么真正的君子就是言行等同,先行后言,真正的君子,应该是言行一致,学思同步。言行一致,便能表里发中。学思同步,就能身心平衡,学即是实践,思即是理论,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升华出理论,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理论相统一,才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成就君子之德。

(6)孔子教子路怎么才能做到智慧。

子路正直憨厚,而且勇敢,所以常跟随着孔子,也常常受到教育,这次明确教诲子路的,是怎么才能做到智慧,那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和就说知道,不知疲乏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可见达到智慧的途经很简单,就是一个诚实啊。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百姓与长官的分别,长官少而重,百姓众而轻,官不是不可以去做,而是怎么去做,怎么去做好的问题。

(7)孔子提出怎样去做官,怎样去做好。

孔子的看法很简单,一条是多听少说,就是说也要谨慎,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后悔了,不懂的东西,或都说是拿不定主意的事情,最好是少说或者不说。另外一条就是多看,多去观察,凡是危险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就是不危险的事情做起来也要谨慎,看得多了,就能够知道其中的奥妙,观察细了,就能够明白其中的关节,做起来就不怕什么危险了,如果再加上行动谨慎,就不至于成错事。后悔不迭,当了官可以,但当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那一些奉禄。

(8)怎样得到百姓的服从和爱护。

要得到百姓的爱护,就首先得爱护倔们。所以,孔子说,你对百姓庄重严肃,那么百姓就会敬重你,你对他们表现出了孝顺父母,慈爱子弟,他们觉得你是一个君子,才会忠诚于你,你选拔录用贤良的人去教导那些愚昧不好的人,百姓就会努力奋斗了。

热门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七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

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

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

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_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_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热门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八

君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论语》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君子文化节是一个集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盛会,旨在弘扬君子精神,提倡公德礼义。在君子文化节参加了一场以《论语》为主题的心得交流活动,深感这些古代智慧对于现代人的指引和启迪。

第二段:君子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详细论述君子文化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君子文化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表征。君子以德为先,尊崇礼法,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立身行事的原则,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今天,忽视了内心的修养,社会风气也逐渐变得功利和浮躁。君子文化节意在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传递君子精神,唤起人们对于品德修养的重视。

第三段:《论语》所传递的智慧(阐述《论语》对于现代人生的价值)。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载了他们言谈间的智慧和哲学思考。作为中国古代经典的代表之一,它对于当代人的启迪与引导不可忽视。《论语》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提倡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最基本的道德指引。而《论语》中的一些侠义精神、孝道伦理等也是现代人应该追求的价值观。

第四段:心得体会与感悟(分享在君子文化节中的亲身体验与感受)。

在君子文化节参加了以《论语》为主题的心得交流会,与志同道合者分享了对于《论语》的理解与心得。我们共同探讨了孔子的教诲对于现代人生的启示,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君子之道。通过互相学习、交流,我深感君子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其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同时,我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提醒自己要时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践行君子之道。

第五段:展望与期许(总结文章,表达对君子文化的展望)。

君子文化节论语心得体会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君子文化的重要性和时代价值。君子文化应当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努力推崇和弘扬君子文化,让其成为现代社会风气的主流,引领人们向善、追求卓越。期望君子文化节能够继续举办并积极推广,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君子文化的魅力,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热门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九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编纂整理的一部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这部经典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阅,其中所包含的君子心得给予了人们极大的启迪和指引。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于君子心得有更为深刻的领悟和体会。下面我将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于君子心得的体会。

首先,君子应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论语·子罕》中有句经典的话:“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告诉我们,年轻时要远离低俗的色情之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行;中年时要谨慎行事,保持心智的稳定和修身齐家之道;老年时要珍惜岁月,提升智慧和对于生活的体悟。修身是君子之本,通过不断的修炼和克己奉公,君子才能成为道德的楷模和社会的榜样。

其次,君子应注重齐家治国,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秩序。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告诉我们,子女要尊敬父母,孝顺家长,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注重自己个人的家庭责任,创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在治国方面,君子要追求真理,勇于改革,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以身作则,君子才能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走上正确的道路,共同建设美好的社会。

第三,君子应推崇仁爱和礼节,培养社交和人际关系的良好风气。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告诉我们,君子要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并将之展现在日常的言行之中。君子要懂得感恩和奉献,关心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要遵循礼仪规范,反对傲慢和粗鲁行为。通过培养仁爱和礼节,君子才能与人为善,推动社会和谐的进程。

第四,君子应追求学术和艺术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告诉我们,君子应不断学习和钻研,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和深度,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和知识储备。同时,君子也应注重艺术修养,追求审美的完美和文化的升华,通过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并通过美感的交流和分享提升自己的情感境界和审美能力。

最后,君子应肩负起社会责任,关注公民道德和国家民族的利益。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立于礼,以丧其贞。”这告诉我们,君子要坚持公正和正义,关注社会的大众利益,不被个人私利所拖累。君子要遵循公民道德,遵守法律法规,为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同时,君子也要保持忠诚和担当,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崛起努力奋斗。

在读完论语后,我对于君子心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君子的基本要求,君子应始终秉持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规范,为家庭、社会和国家谋求全面发展和和谐进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和人格魅力,成为德高望重的君子。

热门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十

我觉得,君子不仅是体现于外在,而是一种自然的心境。而成为一位君子最重要的一点,我想在这里谈谈宽容。

记得有一个小故事——。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像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这是一种多么宽容的无声的教育,却可使他受益终生。

有时候我们就该以一种宽容的,温和的态度去对待他人。我想这是一种君子的态度。当别人伤害到你的时候,也许你会悲哀,会愤怒。但过后转念一想,这对你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对方只是无心之失,何必又整日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呢?这只会让我们承担更多的痛苦而不堪重负,最终无力地倒下。

如何使自己做到宽容?——。

有个失恋的女孩在公园里伤心地哭泣。一位老者知道原因后不但没有安慰她,还取笑她。女孩很生气。老者说:“你不过损失了一个不爱你的人,而他损失的是一个爱他的人。他的损失比你大,你伤心做什么,应该伤心的人是他呀。”

永远以一种乐观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相信总有一天能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让自己的心境变得平静,祥和。这样你就能够包容和理解那些冒犯过自己的人了。

当你能够真正拥有“不怨天,不尤人”的广阔胸襟的时候,才能成为一个正直敦厚的真君子。而那些被你宽恕的人,也会从心底里敬佩和感激你的。

热门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十一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语录。学习《论语》不仅能够了解古代儒家思想,更能从中汲取关于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贵经验。通过深入研读《论语》,我有幸领悟到了君子心得体会。

第二段:君子修身。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君子修身的经典语录。例如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强调了君子要努力修身养性,不仅要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还要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君子要具备广博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和反思,以提高自己的见识和修为。此外,《论语》还提到了君子应该谨慎言行,保持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标准。

第三段:君子齐家。

君子治家本质上是对家庭生活的承担责任。《论语》中提到:“觚不觚,觚哉。觚哉不觚。”意思是说,君子不管是在贫穷还是富裕的环境中,都保持勤俭节约,并且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底线。此外,君子在家庭中还应该履行对亲人的责任和义务,尊重长辈,照顾亲人,塑造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

第四段:君子治国。

君子治国,是指君子在担任公职的时候,应该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兢兢业业地服务于人民。《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于政治道德的重视。例如孔子提到:“君子视人之由,窥人之所由。”这句话意味着君子要从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关心人民的需求,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君子还应该具备领导才能、正义和智慧,以便在治理国家时能够切实解决社会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五段:君子平天下。

《论语》中也有关于君子平天下的思想。例如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与他人交往时应该本着真诚、善良和公正的原则。君子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能够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便在社交中达到和谐与共识。君子还应该尊重他人的差异和权利,致力于建设一个和平、宽容、公正的社会。

结论:

通过学习和研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了君子的心得。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也是每个人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通过践行《论语》中的智慧,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人,也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热门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十二

君子之道,虽然古老却永不过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对于君子之道的理解和实践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通过与君子之道的接触与体会,我深刻认识到了作为一个现代人,如何将君子之道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以及如何在人际关系中更好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下是我对君子之道的心得体会。

首先,君子修身以立德为首要任务。君子之道的核心是提倡做人要有道德的准则,始终保持良好的品德。修身要求我们始终保持纯洁和谦和的内心,不断从内心深处追求道德的提升。在修身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自觉抵制低级趣味和追求短期利益,要不懈地努力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提升自己的涵养和素养。只有通过自我修身,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树立榜样,影响他人并对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其次,君子齐家以治家为基础。治家不单指家庭的管理,更包含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家庭教育的培养。君子之道要求我们在家庭中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要守护好家庭并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作为家庭成员,要学会尊重他人、宽容包容和秉持家庭的核心价值观,严守家庭规矩,承担起家庭责任和义务。

再次,君子治国以安民为依托。君子之道要求我们在治国方面以人民的安定、幸福为最终目标,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治国需要远见和决策力,要用智慧和能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君子之道也要求我们在治国中权力要受制约,要惩恶扬善,要保证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在治国方面,君子之道注重将权力放在人民手中,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通过为民众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君子平天下以和为贵。君子之道要求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以和为贵,以诚信、宽容和包容来处世待人。与人为善,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君子之道的核心。仅有个人的优秀并不足以让整个社会实现进步,只有通过互相尊重、理解和帮助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君子之道希望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要给予他人尊重和欣赏,更要以身作则,发扬仁义道德的精神,为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君子之道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理念,是一个人永远努力向上的标准。通过实践和体会君子之道,我意识到了作为一个现代人,如何将君子之道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信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真正践行君子之道,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够共同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热门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十三

第一段:引言(150字)。

君子修身内圣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内圣包括修身养性和内心修养,是君子修行的基本要求。多年来,我努力进一步了解和实践君子修身内圣之道,并从中得到了深刻的体会和收获。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君子修身内圣之道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修身养性(250字)。

修身养性是君子修身内圣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在行为的自我改善和内在品质的培养。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我开始注重自我反省和批判,努力去除自己的缺点和不良习惯。这需要坚持纠正错误、发现并改正缺点。同时,我也会多读经典书籍,学习优秀人物的道德品质,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修身养性,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他人有所影响,懂得在人际关系中宽容和尊重他人,培养自己的道德感。

第三段:内心修养(250字)。

内心修养强调的是君子修身内圣之道的内在体验。内心修养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理素质。身处现代社会,我们时常会面临压力和困扰,而良好的内心修养可以帮助我们理智地面对困难,并从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通过修养内心,学会心安理得,学会自我管理情绪,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毅力,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不再抱怨和怨恨,而是思考如何从中成长,如何在挫折中寻找机遇。内心修养的提升使我更加自信、勇敢和坚定。

第四段: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250字)。

君子修身内圣之道对个人的修养和内在境界有着显著的影响。首先,我意识到君子修身内圣之道不仅是一种修行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常常能感受到他人对我的尊重和信任,这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创造卓越人生之路上。其次,君子修身内圣之道的修行,使我更加富有爱心和同情心。我常常主动去帮助朋友和家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从而不断提升我的人品和社会价值。此外,君子修身内圣之道还使我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感受自然、欣赏自然的美丽,我更加热爱生活,并积极地呵护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第五段:总结(300字)。

通过修身养性和内心修养,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君子修身内圣之道对我的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这一修行之道让我坚守道义,提升自己的品质。它不仅使我在个人成长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素质,也让我成为了更好的儿子、朋友和公民。君子修身内圣之道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影响着我在家庭、社会和工作中的每一个选择和决策。正是通过这一道德伦理的修行,我变得更加优秀、睿智和慈善。因此,我将继续努力地在君子修身内圣之道上前行,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共计1200字)。

热门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十四

片头语: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我们如何来分辨君子和小人?于丹教授又是如何解释论语中对君子与小人的界定?请收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

于丹: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我们今天就说说《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画外音: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将为我们讲授《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

于丹:

其实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首先一个标准,君子都是那些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而后才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人。也就是说,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内心。

大家知道人格和风格永远都是相关的,当我们说一个人在风格上表现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那么一副与世无争与人恭敬的气度,这种风格的力量一定来自于人格。

孔子有一个学生司马牛曾经问老师:

画外音:

“老师,什么叫君子呀?”

“君子就是心中没有担忧,没有恐惧。”

“哦,没有担忧没有恐惧就是君子了,这也太简单了!”

于丹:

学生很不以为然,一下子没听明白,觉得这么简单,就又追问了一句说:“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这就能叫君子啦?老师还是淡淡地跟他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也就是说,我们老百姓的语言系统说,半夜敲门心不惊。一个人夜里面睡得踏实,这就叫内省不疚。一个人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在社会上所作的一切的时候没有愧疚,这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就是一个君子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呢,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说高,这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谈过这个问题。孔子一上来先很谦虚,他说“我们今天来说说君子”。说“君子道者三”,做一个君子有三点是要做到的,然后他很客气的先谦虚了一下说“我无能焉”,我反正是做不到,是哪三点呢?叫做“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每天行于世间百态之中,真正要做到内心的坦然,要做到一种仁义的大胸怀,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忧思、忧恐、担忧,全都没有,这一切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你内心的仁厚。由于你宽和,所以你可以忽略了很多细节不计较,由于你心怀大志所以你可以不纠缠于这个世界给你小的得失。

第二点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

其实我们看汉字的构成很有意思。这个“惑”字,迷惑的惑啊是上面一个“或者”的“或”,下面一个心字底,对吧?其实“或者”,数学上叫或然率。什么意思啊?就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此为“或者”。那么当世界面临众多的抉择,你可以这样走,也可以那样走的时候,就要看你这个心字底托得是不是足够大。如果你心中有判断,有定力,你明确,你就不至于被世界上诸多的选择压垮。

对于我们当下的人来讲,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也是孔子所谓的过犹不及。在过去有人说区区半个世纪之前,每一个人从职业上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从婚姻上一生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居住上一生就是一个大杂院的邻居,但是在今天选择太多,视野广阔,这是一个繁荣时代给我们带来的迷惑。怎么办呢?我们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我们能够让自己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这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智者。

那么第三点就是“勇者不惧”。

当这个世界上有了太多的畏惧、恐惧、惧怕,这一切压来的时候,我们记得老百姓的一个说法,叫做“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自己的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自己知道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那么你自然而然就不再害怕了。所以孔夫子说,我认为一个真君子就是要做到内心的仁、智、勇,所以就少了世界上很多的忧、惑、惧。他说就这么个道理我做不到。他的学生子贡就笑了,说“夫子自道尔。”您说的这三个标准就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这样的人,真正身体力行了,所以可以把这样的感受说出来。其实这就是他所说的君子。

其实孔子给我们做人的标准是什么呢?他没有说你要追缅古圣先贤,你要流芳后世,他所说的就在现世,就在此际,就从自我修养做起,做一个真君子。所以什么人是君子?君子不去过多的苛责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这就是孔子所谓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

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什么是厚道,厚道不是窝囊,而是他的人格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能够自内心厚道而去薄责于人。少苛责于人这就是君子。一个真君子,他那种坦荡情怀,是一种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力量,所以君子从来不抱怨,不哭天抢地,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说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没有人了解我。人能做到这样吗?不容易啊。

话外音:

于丹: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实这个观点后来在儒家的一个大师荀子《劝学篇》中又得到了发挥和解读。

什么叫“古之学问为己”呢?说真正尊崇学问的人,远古的遗风是学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真正人去做学问是为什么?就像今天的读书,从小读到大,无非是学会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学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有内心忠诚的公民,再让自己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就是为了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那么那种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就是学了一点知识以后把它当工具,比如说去写文章、评职称,作为一种技能谋一份职业,用这样的知识和学问来取悦他人,在社会上为自己谋得一份福利,这就是被孔子所说的那种为人之学。

所以孔子曾经直接了当跟他的学生说:“汝为君子学,不为小人学。”何谓君子学,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因为一个人,只有你内心修养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了解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上的位置以后,你才不能够有那样一种起起伏伏的欢喜或者沮丧。应该说这是孔子对于标准一个明确的界定。

什么是君子?君子永远着眼于当下,君子永远要做自己内心一个完善的人,君子的目标从来不好高骛远。我们看到了,孔子从来不说君子就要象谁谁谁那样,孔子这里提出的君子永远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你自己的坐标系,从眼前做起,从今天开始学习,让自己成为心目中完善的自我。

其实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

说在一条小街上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在想:我一定要招到最多的客人。所以就力图把自己说得非常非常大。第一家店说“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把这个大牌子挂出去了。第二家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所以做了一个更大的牌子,说“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第三家想了想说,“我难道还能做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摆在那儿,结果那条街上的所有客人都来了第三家,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这第三家牌子写得是什么呢?他写得是“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也就是说,他把这个视线放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

画外音:

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界定,但是不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呢?于丹教授认为光做一个善良的人是远远不够的,君子还要有第二个标准,这是一个什么标准呢?.

于丹:

也就是说第一个标准他只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是第二个标准他是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他必须得是胸有大志,是宏阔的,那么这种宏阔之志可以要求一个人不是太顾及眼前的生活。

孔子曾经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他自己住的房子怎么样,自己过的日子怎么样,那么这个人她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君子应该是胸怀天下的。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样的一份担当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其实我们想一想,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立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两个流派,它其实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一个人在发达的时候就要想到天下己任,而一个人在穷途末路困窘于一个不堪境地的时候还要不放弃个人修养,这就是君子了。一个君子只有在困境中不断的完善,磨砺自己,然后他走到真正发达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去帮助别人。

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代,在孔子之后,经过唐宋,我们能看到诸多名士,他们都是在自己极其穷困潦倒的时候还能做到胸怀天下,这点其实你想来是不可思议的。比如说杜甫,他有一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说自己的家里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那样一片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心中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想到的是有更多好房子让所有人都住上;再比如说范仲淹,范仲淹说一个人他即使是处江湖之远的时候,他不可能居庙堂之高的时候,他要求自己仍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这样一些情怀都是什么呢?就是君子大志。

其实一个人有如此的一个志向,有如此一种宏阔的眼界,这在《论语》中是一直得到鼓励的。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在牵挂的就是自己的道德,我的道德又修缮的怎么样了;而小人怀土呢,每天就惦记自己家的房子,他不会想到大蔽天下寒士,他想的都是说我怎么样能够多买一套房啊,我怎么样能够再利用一下福利分房,另外我商品房自己还可以再多得一点啊,每天就在算计着衣食居住,所有的物质生活这些人。这被孔子或者说被整个儒家学派称为是小人的心思,当然这也没有太大的过错,但是如果人心就居囿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而没有道德的话他就很危险了。它会导致什么结果呢,这就是下一句,所谓“君子怀刑”,而“小人怀惠”。

君子从来是尊重法制的,这个“刑”就是刑法。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规矩、尺度,所以君子怀刑就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他尊重这个社会的制度,就像我们每一个人走路过过街天桥、走人行横道、等待红灯,这些看起来都会给我们生活多多少少带来一点限制,但是这点限制让你在一种尊重制约的前提下,可以形成一种社会默契,尊重他人,保障自己的安全,这就是君子怀刑。

但是小人是干吗呢?怀惠。这个惠是小恩小惠,小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说,钻小空子、占小便宜,一次两次,这里面潜藏的危机肯定要吃大亏。一看说红灯跟绿灯中间闪着黄灯,可以跑过去,就赶紧跑过去吧,一看说车赶紧刹车了,等着我过去了,觉得这件事情占了个小便宜,久而久之,这里面有多大的隐患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什么是小人呢,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那么说回到君子,今天要做一个君子不妨从倡导的恒心开始。恒心二字不容易啊,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由于有了多元选择,所以我们是兴奋的,我们是欢喜的,我们是激情的,我们是在众多选择中跳来跳去寻找众多价值的。在今天我们都是一个聪明人,但是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是在浮华选择中真正的恒心,而恒心是成为君子的前提。让我们多一点恒心与定力,这就让我们接近了君子的标准。

其实每一个人,当他走向这个社会的时候都会怀抱一番志向,希望建宏图伟业,希望能够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但是很快这个幻影会象肥皂泡一样一一破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恒心的那个光环没有足以支撑我们做下去。所以做一个君子我们不见得都能够做到无恒产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如果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的境界,那么离君子已经不远了,这是第二个标准。

孔子还有第三个标准。

画外音:

于丹:

一个真君子的第三个标准就是好处事,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融洽的、友善的,而这个人最终在团队的合作中有所作为。所以孔子曾经说君子跟小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君子“群而不争,矜而不党”。

君子是合群的,他在一大群人里面他从来是不争的,不跟别人有太多的纠纷争执,他一个人内心可以是骄傲的,可以是矜持的,但是他决不结党营私。什么是党,我们今天有一个词叫做党同而伐异,就是结党营私,君子从来不结党营私,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什么标准呢,和而不同,这么多人在一起,我们的观点肯定不一样,当我们说出自己观点的时候,一个真君子会认真的倾听他人,然后他能够理解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但他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标准,这叫和而不同。

孔子有一个表述,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篇第二)什么概念呢?周就是这么多人在一起,大家是周全的、周到的,一个真君子他有多少朋友,他都会象空气里的氧气一样让朋友们感觉到很欢欣,但是他不张扬自己,他让所有的人都受到照应;但是小人是什么,是比,我们看比这个像形字是两个相似的匕放在一起,也就是说,小人聚小圈子,他不会照顾大家的情绪。比如说开一个party,一个君子会让这里面远近亲疏所有人都觉得很舒服,但是道德标准稍微低点的人呢,他就会来了以后找他最意气相投的人,然后到一个角落去嘀嘀咕咕,他会觉得说我跟你好的不得了,但是不顾他人的感受。所以这就叫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而这种人的前提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为什么会出现那种比啊,会出现结党营私啊,就是因为他自己心里嘀嘀咕咕,他老希望也有人跟他一起嘀嘀咕咕,而君子不屑与此,坦荡荡的人就是要目光看到所有人的眼睛,想到所有人是不是都是欢欣的快乐的,这就是一个坦然的人。

其实中国一直所倡导的古典美是一种和谐为美,而和谐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溶注。其实这就是一个君子之道,君子从来都是好处事的。所以孔夫子曾经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他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论语.子路》)。

一个君子他容易处事,但是你难以取悦他。大家能够在一起做事,做得很好,但是这中间他喜怒不形于色,不会说轻易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大开后门。“说之不与道,不说也。”你想取悦他,但是你不合乎道理,你给他一点贿赂,你给他一点个人私利,他是不会高兴的。“及其使人也,器之。”等到这个君子真正使用你的时候,他会把你量身订做安排在一个位子上。我们知道每个人能力都术有专攻,一个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定有他自己能力不及的地方。真君子用人从不勉强别人,而是审时度势,根据这个人的材料去放他的一个功能,这就叫器之,把你自己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不刁难你。这种人就是很容易处事,但是你很难取悦他的人,这就叫君子。

好,再看相反的例子。论语的这种叙事方式特别容易懂,就是因为它老是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换一个相反的角度你就知道什么叫小人了。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小人就是那些特别容易高兴,能取悦他,但是你很难处事的人。我们想想,就“难事而易说”这五个字勾勒出来的多生动,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吧。比如说你给他施一个小恩小惠,你帮他一个小忙,你投其所好,哪怕你请他喝一顿酒,或者说请他去桑拿,去按摩,这个人很快他就高兴了,一个真正这么容易被收买的人就能够好合作吗,这个人是不容易共事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取悦他的这种方式是不合乎道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说之虽不以道,说也。”你取悦他的虽然不合乎道德但他也高兴。那么你取得了一时的欢心,你以为他以后就会非常忠诚的一路给你开绿灯吗,等到真用人的时候,“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备是完备的备,什么意思呢,就是求全而责备,你这个时候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钱财打通了关节,接上了关系,终于有一天他来为你办事了,你觉得他会为你铺开一条坦途了吧?这个时候他该求全责备了,他开始觉得你这儿不够格了,那儿不达标了,你为什么不怎么怎么样,你还可以更好一点吗,当提出所有这些要求的时候,会被对方觉得很尴尬,很为难,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画外音:

于丹: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一个君子不要把自己的话先说出来。是你想说什么吗,先去做,这叫先行其言,把事都做完了而后从之,淡淡地再说出来,我无非是想做一件什么事,现在就做完了。对孔子来讲,那些夸夸其谈,能够描述得天花乱坠的人被他说成“巧言令色鲜以仁”。一个人说得如此光鲜,那么他内心真正仁义的含量就很少很少了。

什么人是仁义的,什么人是君子的,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一个人内心是坚定的,刚毅的,而表面上可能是木讷的,他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言谈,这就是所谓的君子要“敏于行而讷于言”,就是一个君子行为上要格外敏捷,但是在语言上宁可慎重。

大家知道,在西方,在《圣经》里面有一个说法,说这个世界上最追不回来的有三件事,就是射出的箭、说出的话和失去的机会。其实说出去的这些话有的时候就像覆水难收,你是收不回来的,所以一个真君子宁可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所以这就是孔子的标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留在今天是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比他做得要多的话是君子之耻。

所以做一个君子,一定是与他人和谐的、好处事的、保持着对这个世界和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在此前提下让自己的事情从容不迫的做完。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但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其实在融会贯通之后还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就是君子从来不是作为一个固定的职业,一个小角色被摆在那里的,他们是变通的,他是与时俱进的,是在这个社会整个的大变革里面随时调整。由于他不断进步而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地位,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四个字,叫做“君子不器”。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器皿存在的,君子不是个容器。其实,容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合格地,中规矩地摆在那儿做一份职业而已。也就是说,比职业主义更高一层的境界是理想主义。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的所为背后的动机。

人很奇怪,我们是思维决定行动的动物,也就是说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每天所作的事情大体相同,但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解释各有不同。我曾经看到十五世纪一个宗教改革学家他写的一本书,在这里面他讲了自己青年时代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他说有一天,他路过一个烈日炎炎下的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那儿汗流浃背地在那儿搬砖。他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他去了以后就问第一个人,他说你在干什么呢,那个人特别没好气地回答他,说你看不见啊,我这不是服苦役搬砖呢;他想了想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就去问第二个人,他说你在干什么,这个人态度比第一个人要平和很多,他把手里的砖先给码齐,看了看跟他说,我砌这堵墙;后来他又去问了第三个人,他说你在干什么呢,那个人脸上一直有一种祥和的光彩,他把手里的砖放下,擦了一把汗,很骄傲的跟这个人说,他说你在问我吗,我在盖一座教堂啊。

其实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三个人手中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他们给出来的解读是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我把他称为悲观主义者,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你都有理由认为这是生活给你的一份苦役,对吧,我们总要付出吗,你当然可以看到当下的辛苦他是确实存在的;第二种人的态度,我把他成为职业主义的态度,你知道砌一堵墙,他是一个局部的成品,这就像是你的一份薪水,你的一个职务和职称,你知道你要对得起今天的岗位,所以呢你不低于职业化的底线,但是你没有更高的追求。这个境界是什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器的境界,作为一个容器存在你合格了;而第三个层次,我把他成为理想主义者的境界。也就是说,你眼前的每一块砖,每一滴汗,你都知道它通往一座圣殿和教堂,你知道,你最终会有一个梦想。你是为了梦想在走着从脚下到达梦想的历程,你的每一步路都是有价值的,你的这种付出一定会有最终的成全。走在这样一条路上,你所做的事情绝不仅仅作为一个器皿。

其实,“君子不器”这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但是这四个字深刻的内涵就在于我们融注前面几个层次的君子要求之后,当我们真正把自己投入到使用中的时候,不要满足于眼前所作的当下的事情,而要看到这个事情背后的诠释,他相关于我们的生命,相关于我们的梦想,相关于我自己在整个这个社会坐标中,能不能够建筑起来一座教堂。可能由于一个人自己的努力成全了这个教堂,而也因为有一个教堂梦想的笼罩而成全了一个个体。

大家都知道,曾子所谓日三省乎己之说,每天反省自己好多遍,他都反省什么呢,有这么几件事:

第一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社会的角色,他去做事,他是不是真正忠于职守,做到了他的岗位了;第二一个是与朋友交不信乎。就是他作为一个社交角色,跟朋友之间的相处,他是不是真正做到是忠诚的,守然诺的;曾子的第三个标准很可爱,叫做传不习乎。你所学的这些个知识,你又温习了吗。这是一个学习的标准,就是一个人你是不是又在今天进步了一层,你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又拓展了一个新的心灵境界,你能不能又有所提升了,这其实就是君子“日三省乎己”的一种标准。

由此可见,“君子”这在《论语》中是出现的最多的一个字眼,那么在这个字眼的背后,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他不存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圣先贤的典籍里面,他其实就存在当下,我们眼前的选择中,也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

画外结束语: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跟班工作心得体会村委会范文(16篇)

    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工作心得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迪和指导。在政府办公室跟班学习两个多月来,我以一个学生的心态在

    实用对单位的感谢信结束语(通用20篇)

    在这个机会来临之际,我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关于XX的思考和见解。在动笔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范围。以下是我从各个领域精选出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希望能

    专业昆虫记第读后感(模板18篇)

    每一次失败都代表着离成功更近一步。总结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和反思,从失败和挫折中寻找经验和教训。以下是一些励志总结的经典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和启示。

    实用辅警教育整顿的心得体会(通用19篇)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读书心得的范文,这些文章内容新颖独特,表达方式独到,值得借鉴。近年来,随着社会治安问题的日益突出和

    优秀对论文的体会范文(14篇)

    通过环保宣传,我们可以促使更多的人采取环保行动。环保宣传语要有针对性地面向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提高传播效果。以下是一些环保宣传的创新方式,希望对大家有

    专业男职工产假申请书(模板12篇)

    通过写学生会申请书,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认真负责、积极向上以及领导才能等各方面的素质。这是一份经过专业律师审核的离婚申请书样本,可供大家借鉴。尊敬的.领导:由于本

    最新现场采访发言稿大全(17篇)

    欢迎各位光临,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写开场白时,我们应该注重情感沟通和信息传递的平衡。以下是一些关于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资料,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热门做好引路人师德演讲稿大全(17篇)

    地震波是地震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时所产生的波动现象。如果你还对中学生演讲稿的写作有所困惑,不妨参考一下以下的范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之师表。教

    热门学生调学校申请书(通用20篇)

    通过工作转正申请书,员工可以向公司展示自己的态度和能力,以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提升空间。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几篇党员转正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撰写自己的申请书。

    最新垃圾清运管理规章制度内容(案例19篇)

    决议是我们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做出的勇敢选择,是追求进步和突破的关键一步。决议的写作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数据、经验进行论证,提升决策的理性性和可信度。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