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论文(精选14篇)

时间:2025-01-20 作者:QJ墨客

4.范文范本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议论文范文范本,说明文范文范本,记叙文范文范本等。小编从各个方面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这些作品在主题选择和表达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农学概论论文(精选14篇)篇一

(一)设计基础与源泉

从根本上来讲,艺术设计的源泉来源于现实生活。民间美术艺术也是依托于现实生活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劳动人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民间美术艺术与艺术设计而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源泉。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民间美术艺术都可以称作是我国的民族文化。民间美术是艺术的源头,是艺术设计的审美基础。艺术设计要求创作者在思维方面做到新颖独特,拥有纯真的创作意识。从全球来看,艺术设计的设计方式都是通过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从原有民间美术艺术中获得灵感,再结合现代的先进设计理念,才为现代艺术设计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存在相似性

由于艺术设计的源泉是民间美术艺术,因此,两者存在许多相似性。具体来讲,两者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装饰和表现等方面。就民间美术艺术的色彩来讲,往往呈现出浓烈、真挚的特点,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与震撼。而艺术设计也是注重给人视觉上的感受,通过将字体、色彩、图形等进行结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进而传达某种思想感情。这与民间美术艺术的艺术特点是一样的,这也是现代艺术设计所共同追求的目标,通过简单的表达方式来传达艺术设计中的丰富情感。因此,从根本上来讲,民间美术艺术与艺术设计在视觉方面的表达具有很多相似性。

(三)相互融合

(四)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民间美术艺术和艺术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前者是后者的源泉与灵感所在,但是站在时代的角度来讲,后者是前者的升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够创造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民间美术艺术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代艺术设计通过对民间美术艺术的创新,让民间美术艺术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使得民间美术艺术更加具有时代感。将民间美术艺术中的精神和元素融入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实现了对民间美术艺术的升华。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创新,而是在民间美术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让民间美术艺术呈现出民族文化情感和民间精神的独特做法。这正是站在时代的前沿而进行的对民间美术艺术的时代性升华。这体现出了民间美术艺术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时代性价值,同时也彰显出了当代艺术设计中所拥有的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情感。

(一)阴阳相济造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阴阳相调,因为只有做到阴阳相调,才能够达到阴阳平和的效果。这是中国人民对艺术造型所追求的和谐之美。民间美术艺术造型中有许多都呈现出了阴阳相济的造型特点,在艺术设计中,对于阴阳相济的造型利用也非常的常见。在中国传统的剪纸当中,有阴剪法、阳剪法等,都呈现出了阴阳相济造型的特点,这是中国人民的审美特点。在艺术设计中,也有对阴阳相济造型的利用,如中国人民银行的logo标志,就使用了阴阳相济的造型,通过巧妙协调空间画面形态,使整个标志显得更加的精炼与完善,其构思显得巧妙而形象。

(二)虚实相扣造型

民间美术艺术造型中既有抽象的,也有实体的表现,其中,通过对抽象的内容进行实体性的展现,或者将实体性内容进行抽象化的表现,都是民间美术艺术创作当中非常重要的特点。实现抽象与实体之间的过渡,又要达到和谐自然的效果,就需要强调对线条的利用,这是现代艺术设计当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利用抽象与实体之间的自然过渡,设计意味深长的作品,是现代艺术设计需要达到的目标。在2008年奥运会火炬祥云的设计上,就体现出了抽象与实体之间的自然过渡,祥云的造型既可以说是一朵飘动的云,又可以说是极具动感的火炬,这是通过抽象与实体的过渡所达到的效果。

(三)应用造型理念

(四)“和谐过渡”造型

民间美术艺术受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线条的变化中体现出了“和谐过渡”的思想。这种艺术造型给人和谐的感觉,体现出了造型的自然统一。其中,在艺术设计中,将绘画采用“和谐过渡”的造型,应用在海报、宣传册上面,实现了民间美术艺术造型的利用,同时展现出了当代艺术设计的独特性。此外,根据中国的水墨画中对于“和谐过渡”造型的利用,在虚实之间进行转换,产生了无穷的韵味。现代艺术设计中有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民间美术艺术造型的影子,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在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艺术设计的难度,在艺术设计中利用民间美术艺术中的“和谐过渡”造型,将抽象与具体进行紧密的连接,可以在当代进行广泛的利用,如网易标志的设计,就体现出了“和谐过渡”的思想。

(一)平面设计

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在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如在平面设计中,就可以看到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影子。现代平面设计坚持了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利用中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和设计理念,如对于对比色彩的利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就非常常见。在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中,对色彩的利用,非常突出其对比性,如通过结合黑与红、红与绿、黄与蓝,能够加强视觉冲击,提高作品的震撼力,加强其艺术效果。在现代平面设计中,通过色彩对比的利用,能够加强作品的视觉效果,提高其震撼力,增加作品的张力,充分展现平面设计艺术作品的和谐美。

(二)包装设计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为了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也利用了民间美术艺术设计中的色彩。现代包装设计中,对于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利用,非常注重以色传神,通过丰富鲜艳的色彩,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促进人们购买商品。如通过绿色包装,能够让人们联想到绿色环保、安全无污染的理念,从而引发购买行为。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对于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运用,体现出了现代化的理念,让民间美术艺术色彩服务于现代生活,充分发挥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作用,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室内装饰设计

(四)广告设计

广告设计也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广告设计也非常注重色彩的利用,用以表达特定的目的。在广告设计中,也涉及到了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利用,为了更好地表达广告的主题与意图,通过合理利用民间美术艺术色彩,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合理利用民间美术艺术色彩,能够起到烘托作用,表达广告的中心思想。如在化妆品类的广告之中,为了表达护肤和追求靓丽容颜的主题,利用淡粉、淡绿、淡蓝等素雅的色彩,给人健康、优雅的感觉。而在儿童服饰宣传的广告之中,通过鲜艳、活泼的色彩,如红色、蓝色等,能够对他们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在表达喜庆的广告设计中,大多采用具备中国特色的大红色,用来渲染喜庆的氛围。这是对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合理利用,能够彰显出当代艺术设计的特色魅力。

参考文献:

[3]王洪业.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483.

农学概论论文(精选14篇)篇二

近年来,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特别是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不但侧重舞台表演而且更加重视专业理论学习,重视表演者的内在文化修养。论文写作已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呈现在各艺术类高校的讲台上,以此培养和训练专业艺术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然而在笔者看来,其带来的效果是有限的,基础课程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论文写作的严谨性、规范性,以及严格正确的论文写作模式,但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准的艺术概论论文写作却离不开写作主体的整体素质与修养。如何提升艺术概论论文写作主体的素质与修养,值得学者们做进一步的思考。

各个专业虽然对论文写作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大体上是一样的。就艺术类而言,无论是建筑、摄影、音乐还是美术,论文写作主体首先应对所要创作的对象加以理解,包括与其相关的文化背景、人文历史及地理环境等。没有文化背景的积淀,就无法理解所要研究的艺术,更不用说去探究艺术中更加深层的意义了。

艺术概论论文的写作,强调的是写作主体的艺术修养与内在涵养,同时艺术修养也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这部分内容涵盖了写作主体的文学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卷、一部赞不绝口的文学作品、一支悦耳动听的乐曲,都会给人以美的愉悦、情感的升华、心灵的震撼,这样才能激发创作者的潜能,激发论文写作主体创作出高水准的学术论文。由此可见,论文写作主体的素质与修养将会直接影响到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艺术概论论文写作所呈现出来的是写作主体在专业研究方面科研成果的体现,主体的素质与修养将更好地体现艺术概论论文的规范性与灵活性。笔者认为写作主体应具备如下几个基本素质与修养:

首先,论文写作主体应遵循论文写作的严谨性与规范性。论文写作讲求以事实为依据,应有合理的论点、论据以及强有力的论证,并以规范论文格式,根据所提出的论点进行严谨的学术性讨论。

其次,论文写作主体应当遵守学术道德。不能为了论文写作的完成采用剽窃、抄袭以及侵吞其他人学术成果的手段。当用到别人的学术观点、资料、数据以及方案等内容时,都应该详细地加以注释。

再次,论文写作主体应当有较强的文献资料搜集、查阅能力。写作主体应选择相关专业的书籍和资料来阅读,提高自身阅读量并开阔知识面,并自觉地学习使用各种数据库,以更加自如地查阅文献资料,同时要懂得对文献资料的取舍,多加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最后,艺术概论论文写作主体在自身研究领域应具有专业性。笔者认为,艺术概论论文在遵循论文写作规范性的同时,更要看重其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主要是由于艺术门类更多在于实践的特征决定的。写作主体在舞台上的创作与其内在的文化理论修养是相辅相成的,论文写作是写作主体的另一种创作方式。一篇高水平的艺术概论论文,要求的不仅仅是写作主体深厚的内在理论知识的积淀,还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与能力,这就要求艺术概论论文写作主体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很多艺术专业的学生平时论文素材积累不够,感觉无法下笔,因此提高艺术概论论文写作主体的基本素质与修养迫在眉睫。

(一)增强内在理论知识的积淀

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持续加强学生的观察力、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教师应鼓励写作主体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高水平的艺术创作与思想。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传授技艺,更要重视培养写作主体的内在涵养,将美学、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心理学等科目有效整合,鼓励写作主体参照不同时代、地域以及民族之间的艺术作品与史料记载,深层次地探索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教师的引导下,写作主体要自觉地养成多读书、多思考的习惯,写作主体应合理有效地运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掌握图书馆的图书学习资料,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量。高校可以定期举行学术交流会,或举办艺术类的相关专题讲座,扩充写作主体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优化他们的思维模式,启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从而提升写作主体的素质与修养。

(二)实践经验与能力

理论必须来源于实践。比如,音乐不同于哲学和社会科学,它是一种实践表演性艺术。论文写作主体需要通过舞台艺术表演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表演能力和知识结构,并不断地对舞台实践进行理论总结,从而提升自身的素质与修养。

艺术概论论文写作可看作是一种具有“规范性”的艺术创作。这种能力是写作主体的素质、能力以及文化积淀与修养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牢固的基础、良好的修养、深厚的底蕴以及严谨的学术道德都是艺术概论论文写作主体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修养。写作主体以这些素质与修养为积淀,可以更好地创作艺术概论论文,进而增强艺术概论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1]周来.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几点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6).

[2]奚传绩.学术研究是一种修行--关于艺术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j].艺术百家,2008(5).

[3]皮道坚.美术创作与论文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农学概论论文(精选14篇)篇三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中国文化概论”,学到一些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虽然只是皮毛,亦颇有体会。在学习儒家文化的过程中,我以为儒家文化中一些理论对于当今社会仍能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它的伦理思想,对于当今正建设的和谐社会,更有指导意义。儒家思想曾是中国社会数千年来一贯的主导思想,自汉以降历朝历代都以其为统治思想,它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方略,百姓的生活指导。

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而早在两千年前,孔子便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道德标准,提出了以此“孝悌”为核心的“仁”的思想。这套思想是值得借鉴的。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这么一段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说,为人孝悌而喜欢犯上的人,世间是很少见的;而不喜欢犯上却喜欢在扰乱社会的人,那是从来都没有的;君子应该追求根本,根本建立起来,道义便从中产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

经过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被大大削弱,而经济与文化的不同步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天的道德真空。社会上经常可以听闻一些家庭内部的暴力、遗弃和虐待事件。这些家庭不和睦的事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一方面家庭不睦导致了一部分家庭的破裂,使得社会上不稳定因素增加;另一方面,在这些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教育总是存在一些缺陷,从而导致这些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心理上,或者说精神上产生不良的倾向,甚至使一些孩子成为社会上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成为危害社会和谐发展的导火索。由此可见,家庭的和睦对于社会和和谐发展是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产生病变,则作为肌体的社会也不能“健康成长”。故建设起和睦的家庭,才能使社会和谐发展。儒家的“孝悌”之道,正是解决家庭和睦问题的良药。

“孝”,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悌”,指的是弟对兄长的尊重。在儒家的学说中,对人的各种仁爱都是由孝悌这种父子兄弟之爱推衍出来的,即上文中所说的“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富裕起来的人们,便需要教化。而根据儒家学说,“孝悌”是“仁”的核心。因此,教人以“孝悌”,才能使人们学会“仁”。

如果家庭和睦,父母爱自己的子女,子女们便会报之以爱,都能孝敬父母,听从父母合理的教诲。从“爱父母”加以引导,可以让人们将爱扩展到邻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谓“泛爱众而亲仁”是也。

怎样才能家庭和睦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就是要用“仁爱”的心灵去关怀、爱护自己的家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本能升华而来的爱,是天经地义的。而“孝”可以说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引起的女子对父母的爱的回报。如果没有父母之爱,也就无所谓子女之爱,即无所谓“孝”。同样,“悌”也是如此。教之以孝悌之道,则父母子女兄弟手兄互敬互爱。而相爱的家庭很少不和睦的。

家庭和睦,则可把这种“仁爱”扩展到邻人继而扩展到所有人,使人们推己及人,从而天下“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与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是相似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当借鉴儒家的“仁爱”伦理,激发“仁爱”情怀,使“以人为本”成为人们立身做人的基本原则,在日常平凡工作中,能够自发去尊重、关心他人,使人们守望相助,患难相扶,使“仁爱”成为全社会人们的自觉行动。若能做到如此,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到来,就指日可待了。

农学概论论文(精选14篇)篇四

(一)教材与课程中存在问题。我国现在使用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强调实际服务,其二,偏重研究基础。我国过去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大部分以面对教育实际为出发点,认为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规律和现象都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教育心理学的教材通常是从基础知识、技能培养、思品教育、审美水平、个别差异等方面进行组织,这样,实际上教育心理学就失去了其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科价值。随着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并且传入我国学术界,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为充分体现其学科的心理学特性并突出本学科的科学特性,走向了学术的另一个极端,即重视在实验室里的研究,相对忽视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需要,使得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接近。

(二)教学方式与评价的问题。教师在课堂进行讲演是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长期采用的方式。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往往要涉及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合作学习与探索、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等主题,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又常常是教师拼命说,学生拼命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心理学的绝大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纸上谈兵,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此外,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评价一直采用笔试考试的形式进行,而考试的内容基本上也是对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考查。在此种教学方式下,考试前临时突击,考后全部忘掉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充分发挥创新、创造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没有提升作用,对高等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极大的阻碍。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学习特点、规律和条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学习理论与教学、教学心理与教师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发展与教育”主要是阐述维果斯基、皮亚杰、柯尔伯斯等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一般学习心理”涉及到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学生的生理机制等问题;“分类学习心理”会涉及到建构知识体系、学习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式、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和促进以上方面的条件;“学习理论与教学”部分主要是关注基础理论知识,压缩旧理论的部分,突出新的理论和观点;“教学心理与教师”主要涉及到教学的设计、个别差异、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育。学习与教学心理在整体上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在结构上,课程互为一体。

(二)重视实践操作。解决教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进而达到提高学习和教学质量的目标。所以,教育心理学的主题应该是问题解决、学习态度、知识学习、动机激发、态度与品德等内容。例如,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能通过组织系列直观、概括的活动能将简单的知识有效地掌握,也要对知识如何整合、概念如何产生等重点问题重点关注,对高级知识、高层次的学习过程和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给予充分的关注,并放在一定的高度。在“动机激发”中,对如何运用已有的成功案例对动机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发是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例如,根据成败归因论组织进行归因训练,根据自我效能的相关理论进行自我形象的提升。在“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品德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要对社会规范对个人品德内化的过程和相关的理论进行相关的说明。此外,以上各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有教育实际案例的支撑,编写相关的思考题、案例和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中真正具备实践的基础,对理论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三)更新教学内容。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向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知识自主建构中的作用,在强调“教材”的同时,也要成为“学材”。对于“学习心理”、“品德心理”和“心理发展与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加强。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必须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研究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对以皮亚杰等为代表的心理发展理论和教育的深层含义做充分的说明和阐释。同时,需要全面了解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从而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方面,要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要介绍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之下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在个别差异的部分,需要主要介绍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学习方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要有所涉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学生”和“学习”,从而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学习过程和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达到不一样的水平。

(四)对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将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涉及到一些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时,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可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中来,通过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质疑和讨论,促进学生的理解。课堂的教授应该倾向于精讲,对有关主题的内涵和逻辑的联系要有重点地突出,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

(五)小组合作探讨与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并且运用知识,例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社会规范的内化等问题的探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讨知识,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结果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实际操作过程中,个体要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独立的探讨,进而对相关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学生之间可自由结组进行讨论,每人就相关主题的看法的观点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行合理的培养。教师的最后总结和概括,保证相关主体理解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从而保证教学的效率。

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育类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其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为其他课程日后的改革提供经验与借鉴。要重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也需要师生的配合、任课教师的整体综合协调,从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农学概论论文(精选14篇)篇五

例如,如何认识当前我国阶级、阶层的变化,如何认识多种经济的发展对党的建设提出的要求,如何认识党在新时期的先进性等,都需要作出科学的理论解释。同时,加入wto后的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全球经济发展空间,共产党要站在时代的前头,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以创造性的思维,发挥自己的优势去进行各个领域的创新与开拓。

其次,要按照发展的要求,提高执政水平。执政党的执政水平,直接关系到执政的地位。

第三,要按照发展的要求,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中国共产党有十分注重领导方式和方法的光荣传统。毛泽东曾指出,“没有正确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要迅速地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是不可能的。”江泽民同志强调:采取正确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具备的能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同时不断根据实践的发展改革创新,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

农学概论论文(精选14篇)篇六

引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所以作为祖国未来的当代青年人更应当紧密地团结在以胡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青年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奋斗进取的实际行动,自觉投身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去,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社会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在这其中显示出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扮演。

功扮演的前提,正确定位有利于大学生清楚所处的社会地位、明确社会角色,有利于增强在社会角色扮演过程中行为的目的.性。

作为大学生应明确其基本角色是“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是这种“人才”的主力军。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作为社会知识群体的大学生,承担着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使命。大学生个体,作为一个特定社会成员的人格,总是受着这个社会的群体人格的影响。反之,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个体也会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形成。因为在我国,大学生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每年都以数百万计而加入到社会群体之中,这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作为青年中特殊的社会群体,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国家极为宝贵的人才智力资源。由于他们的年龄优势,并且都将掌握着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处于人生发展和创造的黄金时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能够发挥着突击队和主力军的作用,成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物质基础的骨干力量。

另外,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实施者,也是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较高素质的建设者之一。我们就因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好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勇气,在建设中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建设社会。

当代大学生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培养自己所应有的和谐社会意识。通过一切可进行的途径,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建设,并在建设中发展自己。在学习中注意各种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为此,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逐步优化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二、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大群体,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是一个全国乃至全球性的问题。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更有义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首先,我们要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应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增强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树立民族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同时,我们大学生要树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理念,构筑团结互助、平等友好、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其次,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很大影响,大学生充分就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自身和谐发展和充分就业,是整个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在他们毕业之际,能有一份让他们学有所用的满意工作,使他们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消除躁动情绪,就会为全社会的和谐创造气氛和条件,也就是说大学生充分就业会有效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另外,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自愿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与劳动保障事业,从一开始就发挥着先进文化的作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致力于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努力消除贫困和落后,减少社会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会协调和全面进步,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净化了社会风气。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一个载体,把不同的人结合在一起,促进了社会和谐,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同时,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从大学生群体中流溢出的科学文化精神,从大学生群体中走出的富有创造能力的人群,其自身所带有创新的活力,播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要想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学习。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我们才能拥有扎实的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实用的专业技术,从而完善和发展自我,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束语】在社会历史的进程当中,作为社会的主力军,我们应当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共同促进祖国发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之中,大学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的,只要我们肯于投入其中,就一定会在社会的发展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上起到巨大而关键的作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肩负历史使命,实现人生价值。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响应祖国的号召,自觉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当中,将自己青春灿烂的年华献给祖国,投身到为人民服务中去。

农学概论论文(精选14篇)篇七

摘要: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同途径、认同程度和认同效果三方面受到了很大挑战。造成这种现象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主要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加之多元思潮涌入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不足以及理论与实践和利益结合不够等因素,对此,可以通过增强理论魅力、提高宣传教育工作能力、完善利益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等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深刻的时代特征,严谨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理论指向。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了这一精神力量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认同途径方面,当前网络和全球化时代各种信息汹涌而来,鱼龙混杂,要把党的核心价值上升为国家的核心价值,不仅要对党员进行教育,还需要在全民中进行宣传,而目前很多普通群众对于核心价值体系缺少认识的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众文化结合的程度还很有限,另外价值观的东西也难以进行法律规范的界定,法律对其约束十分有限。其次,从认同程度上来看,不同的阶层、职业,不同信仰的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程度不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部分的认同感也有很大差异。最后,从认同效果方面来看,当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指导人们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大挑战,很多党员干部虽然对核心价值表示认同,接受了核心价值观规范和准则,但在实际中却没有付诸行动,知行脱节现象比较严重,知而不行、言行不一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缺少将认知转为行动的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同感方面存在的不接受,不行为等问题,有着深刻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从主观方面来看。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不强的原因,主要是宣传教育的不到位,宣传形式化,致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的效果不明显。

一种核心价值体系能否深入人心与对他的宣传教育形式和成效密切相关。良好的宣传可以使之在大众中间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全社会形成一致的认同,不良的宣传则可能走向反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宣传的过程中就存在形式化的问题,形式化的宣传则只会过分关注表面的东西,从而忽视了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决,影响到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践行。比如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中,很多内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缺乏针对性,宣传过程中树立的一些先进典型往往与普通群众的距离较大,这样就打击了一部分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荣辱观教育很多地区都停留在常规的会议或者教育基地的数量等可以量化的数字等形式上面,对深层次的内涵则缺少判断的标准,从而不能达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一个价值体系只有内化为人们心中的信念才能发挥作用,而要实现内化首先需要大家对它了解、认识和深入挖掘,宣传教育工作就摆在了首要位置。可见,宣传教育的成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二)从客观方面来说。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认同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包括西方思潮的涌入、当前凸显的社会问题还难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等。

首先,西方思潮的涌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造成了阻碍。当今时代已是一个全球化时代,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思想观念和精神领域的深刻变革,意识形态领域异常活跃,人们在多信息的选择中,会无意地消解从而淡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当前存在的影响较大的思潮包括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实用主义、民族主义、新保守主义等,还有一些封建思想沉渣泛起,这些思想不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造成威胁,甚至有的严重破坏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局面。其次,当前凸显的社会问题以及利益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淡漠。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是改革过程中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存在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趋势仍旧没能得以扭转、党内干部的腐败行为、日益突出的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压力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信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绝不是仅仅是理论务虚,还需要与人们真实的价值需求结合起来。再次,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在他们的一些价值观念指导下,自身进行了一些新调整和新变化,其统治似乎比以往更加稳定,这些表象使很多人认为现在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没有前途,反而是西方的那一套市场经济和利己主义的理论更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对其前途感到困惑和忧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也遭到挑战。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淡化、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缺少信心和决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受到削弱,荣辱观的标准受到挑战。在这一阶段,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显得就愈加宝贵。

(一)加强理论研究,优化理论语言体系,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魅力。

一个理论要想获得普遍的认同,既要符合价值性要求,又要符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张扬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根本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来源于生活,能够服务于现实,要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就需要在不断追求人的发展这个理论内核的基础上,把握不同个体的需求,使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应该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语言加以优化。传统的价值观教育话语体系的特点体现为语境的严肃性、话语的规范性、语辞的固定性、叙事的宏大性等。如今,网络文化日益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传统价值观的认同感也因为话语体系的不同而遭到了挑战。这就需要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言说方式的研究,这样才能使公众自身积极的参与到意识形态的建设上来。

(二)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工作的能力。

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很大一部分在于宣传教育工作的效果。目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宣传形式化的问题,因此宣传部门在宣传的时候就要认真落实,使每一项活动都能成为一次灵魂的教育,避免成为形式化的说教和清谈。其次还要树立一个整体的概念,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相互作用、共同努力,形成一股合力,使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广的传播和认同。再次,价值观教育更是执政党的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党的价值观赢得了群众的支持,才能长久执政。总体上,中国共产党的广大党员和干部还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言行一致,但也存在一些党员和干部违背这一要求,走上腐败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提高对党员干部的标准,他们的身体力行将对社会、国家产生重大的积极作用。

(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面对多元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积极吸收其他思想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社会越是多样化,意识形态越是纷纭复杂,就越需要主心骨,就越需要强调和坚持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牢固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可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引领好多元的社会思潮,又要有力抵制腐朽的、错误的社会思潮,坚持“二为”方针和“双百”方针,积极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和媒介,增强理论宣传的通俗性和生动性,增强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走进群众的心灵,外部的宣传教育固然重要,但从根子上解决思想问题,让群众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更为根本,面对多元的思潮,能够以“火眼金睛”看清楚事物本质,从认知上的认同深化为情感上的认同,更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的生产力状况和基本经济制度在人们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上的集中表现和反映,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条件是人们思想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有说服力,得到普遍的认同,还有赖于其能够满足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和广大群众认同的实践效应。价值认同,说到底是一种利益认同。因此,在加强信仰建设的同时,还需要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整合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当前贫富分化扩大趋势以及党内的腐败问题等矛盾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践行,因此着力解决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加大对社会矛盾的解决力度,创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社会环境,是增强对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注释:

汤志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第75页.

王贤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路径探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第15页.

参考文献:

[1]周中之,石书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石刚,李丽娜.核心价值面面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余源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哪里抓起.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6).

[4]程恩富,等.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

[5]聂运麟.低潮中的奋进.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8).

农学概论论文(精选14篇)篇八

农学概论实习是我大学四年中最重要的一次实践经历,通过实习我深入了解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对农业领域的知识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在这次实习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体会到了农业生产的困难与辛苦,为将来从事农业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向大家分享我在农学概论实习中所获得的宝贵经验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实习内容与收获。

在农学概论实习中,我们参观了农业示范基地,了解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我们深入田间地头,亲手体验了农业生产的过程,从播种、施肥、除虫到收割,亲身感受到了农民朋友们的辛勤劳动。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操作,我对农业生产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流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我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农业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段:对农业生产的思考。

通过实习,我对农业生产的艰辛和风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看到了农民朋友们不畏艰辛,辛勤劳动的精神,他们将自己的劳动投入到土地上,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着美好的农业生产成果。我也意识到了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未来的工作中,我要通过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解决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做出贡献。

第四段:与农民朋友的交流与感悟。

在实习期间,我和许多农民朋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了他们的困惑和问题。我发现,虽然农民的劳动条件艰苦,但他们对于农业生产的热情和执着是不可替代的。他们对待土地和农作物充满了感恩之心,用心地照顾每一片土地和每一棵植物。与他们的交流让我深感农业是一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艺术,在未来的工作中我要始终保持对农民们的尊重和感激之心,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帮助他们。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通过农学概论实习,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培养了实践动手的能力,对农业领域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刻。将来,我将以此次实习为起点,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我相信,农学概论实习是我大学学习生涯中最珍贵的一次经历,它将成为我未来从事农业工作的坚实基础,为我打开农业领域的大门。我将永远怀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农民朋友们的敬意,奋发向前,为农业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农学概论实习,我对农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农民朋友们的努力和辛苦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相信,农业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农学专业的学生,我将以此次实习为契机,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学概论论文(精选14篇)篇九

摘要:本文概述了和分析了毛泽东思想对世界的国际影响,高度赞扬了毛泽东思想的世界价值。

关键词:世界影响。

1概要。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到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概括,从而形成了一个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对世界的影响。

国外对于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至今为止仍在升温。苏联是最早将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家之一。早在1950年12月苏共的《布尔什维克》杂志就先于中国的《人民日报》刊载了《实践论》;50年代美国学者本杰明·施瓦兹出版了《中国的共产主义和毛的崛起》,可谓是西方研究的开山之作。

2.1毛泽东外交思想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

在毛泽东国际战略中,“三个世界”理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毛泽东晚年在国际战略层面上对世界的研究,其精华部分主要包括在这一理论中。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正式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美国、苏联原子弹多,也比较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原子弹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富;但是比较第三世界要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是依据当代世界各种基本矛盾的发展而得出的结论。他希望以第三世界为主体,建立最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可以这样说,毛泽东“三个世界”的战略观点反映了毛泽东对世界新结构的认识和力图建立对霸权主义统一战线的思想。

反对霸权主义,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外交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社会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等悲观主义大肆横行。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毛泽东力排众议,于1946年4月写下了《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他指出:“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着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因此,美、英、法和苏联的关系,不是或者妥协或者破裂的问题,而是或者较早妥协或者较迟妥协的问题。”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美、英、法和苏联之间的这种妥协,只能是全世界一切民主力量向美、英、法反动力量作了坚决的和有效的斗争的结果。”这说明,和平不会从天而降,只有经过世界人民的不懈斗争,才能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毛泽东通过对国际形势的冷静观察,正确地得出了战争危险虽然存在,但世界和平力量将压倒战争力量的重要结论。大胆预测出,对峙的美苏迟早会达成某种妥协,从而避免爆发战争。

2.2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世界人民解放战争的影响。

军事领域,是毛泽东一生最辉煌、最精彩的一个活动领域,是中最具魅力的组成部分,对世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2.1对尼泊尔的影响。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对殖民地国家反对外来侵略战争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巨大,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英、美、法、日。

2.2.2对英国的影响。

英国巴特曼说:“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但研究游击战运动问题,事实上,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很多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被西方国家的军事理论所吸收。如: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重视人的因素,注重群众战线,研究游击战,强调群众纪律等有关内容,都被吸收到美国作战条例当中去了。当然他们战争的非正义性质决定了他们对这些原则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些情况表明毛泽东军事思想逐渐被各国所接受,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军事学术还将进一步产生重大影响。

2.2.3对美国的影响。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雷霆万钧式的胜利大进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震撼了世界,当然也震撼了美国朝野上下。1961年,肯尼迪下令美国陆军要研究毛泽东游击战争的理论,据说美国的西点军校还专门开设了毛泽东军事思想课。1989年上海一家报纸介绍,美国海军陆战队,至今还要求把毛泽东军事著作作为必读书。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菲利普·戴维逊在他的《毛泽东的战略》一书中,公正而客观地说:“毛何止是一位游击战士!他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在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他在一系列辉煌的游击作战中,把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弄得苦恼不堪。10年后,他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在中国打败了日本人。40年代后期,他在一系列得心应手的运动战中征服了中国。最后,他的部队在朝鲜阵地战中顶住了美国。哪个领袖能像他这样在这么多的不同类型的冲突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2.2.4对日本的影响。

60年代至70年代,在国外研究领域,日本仅次于美国。日本学者新岛淳良作为对研究较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编写了许多关于的论著。他认为作为中国革命的思想,是在战场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本共产党也创办了很多宣传的进步报刊,呼吁广大日本人民要深深体会到“只有,才能救日本。”在指引下,日本人民反美爱国斗争深入发展。群众高举毛主席画像,高喊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口号向日本官僚主义展开进攻。

3结语。

不仅谱写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同时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史有着深远影响。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也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更是唤起世界受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精神的缔造者,同时还是推进世界哲学体系进一步发展的缔造者。不仅是推动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更是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600.

【2】姚有志,陈宇.毛泽东大战略[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426.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85.

【4】杨凤城.研究述评[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88.

农学概论论文(精选14篇)篇十

第一段:引言(150字)。

农学作为一门复杂而广泛的学科,对于培养从业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至关重要。在北农大农学概论的实习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多项农学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了农学相关理论的实际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也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经历与体会将在本文中一一呈现。

第二段:实习主题一的体会(300字)。

实习的第一个主题是农业生产技术。在这一环节中,我亲自参与了农田的耕作和播种过程。这不仅使我对于作物的生长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使我明白了农业生产的辛苦与负责。通过实际操作,我了解到了肥料的使用和调配、灌溉技术的应用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我也亲眼目睹了农民生产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这让我更加珍惜食物的来之不易。

第三段:实习主题二的体会(300字)。

实习的第二个主题是农田经营管理。通过参与农场的实际经营和管理过程,我亲身体验了从农事计划的制定到农产品的销售等环节。我注意到,一个成功的农田经营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市场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在实践中,我学到了如何确定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作物品种,了解了合理施肥的重要性,并亲眼目睹了农产品销售的诸多环节。这些实践经验丰富了我的农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储备,也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

第四段:实习主题三的体会(300字)。

实习的第三个主题是农业科研技术。在这个环节中,我接触了农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并亲自参与了一项农业科研项目。通过与专业研究人员的交流和合作,我了解到了农业科研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包括研究方案的制定、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这个实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精神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科研工作的耐心和坚持。未来,我将会继续努力学习,投身于农业科研事业,为农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250字)。

通过这次农学概论实习,我对农学概论这门课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自己在农学领域的兴趣和专长所在。通过实践,我得以领略到农业生产的精彩与困难、农田经营管理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农业科研的乐趣与辛劳。这次实习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也为我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将成为一名有着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合格农学专业从业者,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120字)。

通过这次农学概论的实习,我深入了解了农学的理论与实践,为将来的就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次实习让我对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学会了农田经营管理以及农业科研技术。我相信,通过这次实习,我将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工作挑战,并为农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农学概论论文(精选14篇)篇十一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改革开放后一系列经济制度变迁的结果。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具有明确的市场化方向,并采取了渐进式、系统化推进策略以缓解改革阻力:以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为突破口,尔后逐步推进城市经济制度变迁;从制度外增量改革入手,尔后逐步推进制度内存量改革;从政策性调整入手,尔后逐步推进制度创新;从局部性制度创新入手,尔后逐步扩大到全局性制度创新;从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到构建完整的市场体系再到制定有效的市场规则,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坚持了党的领导,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党和政府对家庭承包经营等自下而上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进行了充分肯定、积极推广和科学优化,并自上而下地推动了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系统化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因此,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不但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变,而且还实现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奇迹,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要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变迁,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对外经贸高水平高层次发展,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还应将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践优势上升为制度优势和理论优势,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制度变迁提供借鉴,并为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完善提供中国方案。

经济制度是由一组经济规则集合而成的,是对人们经济行为和方式的界定和规范,也是对经济主体利益关系的界定和维护。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随着生产力发展,经济制度也会不断变迁。人们对财富积累的追求使生产力持续进步,而从短期来看经济制度具有稳定性,经济制度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生产力进步;当经济制度阻碍生产力进步时,就必然要求改变经济制度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然而,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会形成与其相依存的、相对均衡的利益格局,并被视为是合法的、不可侵犯的,经济制度变迁也就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变革。从理论上说,经济制度变迁是用效率更高的新制度替代旧制度,新制度具有旧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终究会给全体社会成员带来日益增进的利益。但是在新制度的积极效应还没有完全释放以前,经济制度变迁必然会使有些既得利益者(即获得较大相对利益的人群)受到暂时性甚至长期性的利益损失。因而,旧经济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往往会反对经济制度变迁,成为经济制度变迁的阻碍者;而能够从新制度中获得更多利益的经济主体往往会拥护经济制度变迁,成为经济制度变迁的推动者。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国家和政党的形成与发展,使政府在经济制度变迁中起到关键作用。而政府本身(尤其是地方政府)也是经济行为主体和利益相关者,加上多元化经济、社会、政治理论和道路的并存,对于生产力进步驱动的经济制度变迁,政府可能是倡导者和推动者,也可能是抵制者和阻碍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站了起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苏联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建立了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中国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这是一种集权式的经济制度,其固有的集中过度、统得过死等弊端严重地束缚了地方、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在当时乃至现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都是一种低效率的经济制度。因此,经济制度变迁成为必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创造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奇迹,在短短的四十年间使中国富了起来强了起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本身的成效及其带来的经济增长绩效都是极其显著的,并且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稳定的、健康的,但这并不代表没有阻力。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是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虽然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但这种转变也是系统性的,必然带来利益分配格局的大调整,尤其是“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利益关系产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利益受损者会支持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合法性,反对经济制度的市场化变迁,形成经济制度变迁的阻力。此外,中国经济制度的市场化变迁总体上是实践先于理论的,因而其还会受到传统社会主义理論和观点的干扰。对此,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选择了渐进式推进的模式[1],即从改革阻力最小的领域入手,尔后逐步创造条件继续向前推进。目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将涉及更多的利益调整,可能面临更大的阻力。因此,有必要充分借鉴渐进式、系统化改革的经验,妥善处理好各市场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以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中国经济制度的市场化变迁。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以后,我们就转到城市。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更复杂,而且有风险。”[2]117我国经济制度变迁之所以选择农村为突破口,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而城市居民则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受益者”。突出的表现是,搞了20多年的社会主义,许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著《摆脱贫困》,主要也是研究农村的贫困问题以及如何脱贫致富。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与之相联系,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在启动阶段表现为“自下而上”地推进,带有很大程度的自发性。因此,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属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也称为需求主导型的制度变迁)。这种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也是市场取向的制度变迁,是建立在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制度变迁,或者说是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制度变迁。这种带有自发性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充分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核心是把生产经营自主权还给农民,让权、责、利高度统一于农户。这种新制度的创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积极性,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又未解决的温饱问题。

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的绩效,根本原因在于其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承包户)真正塑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即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从一开始便具有市场化取向。塑造微观市场经济主体的核心是产权很明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在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集体的前提下,将农村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划归农户所有,实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5]马克思这里所说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个人所有制,而是集体所有制与个人所有制有机结合在一起。按照传统的所有制概念,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转让权是同一的,不可分割的;但是,根据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概念,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转让权是可以分开的。通过用益物权法可以破解这个难题。用益物权是指非所有权人对他人所有的物享有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转让权。当用益物权人在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对他物权依法享有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转让权时,所有权人不得干涉用益物权人行使上述权利。农户有了明晰的土地产权,则会形成刚性的市场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6]。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是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制度变迁,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也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一方面,党和政府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肯定、推广和优化比如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就是党和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進一步优化。,使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成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并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在肯定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的同时,也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即坚持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农民集体所有。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较大规模的包产到户在全国曾经出现过三次,但都被“自上而下”地压下去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包产到户或家庭承包也是被禁止或限制的,中央文件对包产到户或家庭承包的态度先后经历了“不准包产到户”“不要包产到户”“少数边远山区和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直至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才明确指出家庭承包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可见,对待人民群众自发推行的经济制度变迁,只要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府都应予以支持,并积极进行推广和优化。邓小平同志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由农民首先提出的。”[3]711-712习近平同志也指出,在农村选择什么样的经营制度,“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能代替农民选择。”[4]59从这里我们可以更深刻体会到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经济制度变迁中的指导意义和战略作用。

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必然会触动城市经济系统,进而引发城市经济制度的变迁。但与农村自下而上的需求诱致型经济制度变迁不同,城市改革是供给主导型(或政府强制型)的制度变迁,无论是财税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还是户籍制度,城市改革都表现为自上而下地推动。之所以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别,原因在于城市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较为强大的地方,制度变迁带来的利益分配格局变化较大,改革的难度也大;而农村则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较为薄弱的地方,改革比较容易推进。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一样,城市经济制度变迁的方向也是市场化,但由于是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往往不容易一步到位,在改革初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双轨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农民工”“城中村”等是城乡二元制度在城市的缩影。

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是“扬弃式”的经济制度变迁,不是(也不能)采取推倒重来的“休克疗法”,不能即刻废除传统计划经济制度。既要依靠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又要进行经济制度创新,这是不可回避的矛盾。变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必然涉及经济利益的重大调整,如果步子迈得过大,既得利益集团难以接受,而其往往又具有占主导地位的话语权,改革会面对相当大的阻力,这就需要进行渐进式的改革。首先是选择能使所有人都能获得利益增进的经济制度变迁,如前所述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其次则可以选择使部分人利益增进但又不损害(或损坏很少)其他人既得利益的经济制度变迁,即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以外的领域率先改革,也称之为从“制度外改革”或“增量改革”入手。这种制度外增量改革突出表现在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上。

邓小平同志指出,“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2]238“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3]631乡镇企业之所以被称之为“异军”,是因为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国有企业是“正规军”,国家工业化的推进要依靠城市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辅相成。谁也没有料到在广大农村也会自发地发展出与“正规军”(即国有企业)相竞争的乡镇企业(即草根企业),而且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市场化的,进而形成一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之外的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的“异军”。早在1985年,乡镇企业产值就超过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6万多亿元,相当于1985年全国社会总产值;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达12万多亿元,约占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5%,从业人员超过1亿人,与当年国有企业的职工人数相当。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包括“长三角模式”“珠三角模式”“温州模式”以及“晋江模式”,都是建立在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的。

非公有制经济或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是制度外增量改革的重要方面。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是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没有非公有制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或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对经济增长、国家税收、居民收入、科技创新以及对外贸易等的贡献份额持续上升,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占比超过70%,提供城镇就业超过80%,对新增就业的贡献达到90%。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占主体地位的国有企业),资本实力较为雄厚,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非公有制企业机制灵活,能够较好适应市场经济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市场潜力和增长能力。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党的十九届。

四中全会。

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三个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创新和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质量不断提高的制度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相匹配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种分配制度有利于兼顾效率与公平,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相匹配的经济运行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将公有制经济主体与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置于统一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公平的市場竞争。

现在回顾起来,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以外的增量改革,要做到完全不触动既得利益者是不可能的。因为传统经济制度结构下的利益结构是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状态的,并且各经济主体在此利益结构下的既得利益是受法律和制度保护的。传统经济制度外的增量改革推进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打破制度交易的平衡,从而使传统既得利益者受到一定程度的利益损害。市场空间总是有限的,增量制度变迁的产物——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或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必然会对传统公有制企业的既得利益造成较大的冲击,两者成为竞争对手,冲突和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这种损害程度比起制度内存量改革要小得多,相对比较容易被既得利益者所接受。因此,只进行制度外增量改革不能实现真正的“帕累托改进”,不是最优方案,只能说是次优方案。还必须进行制度内存量改革,将公有制企业也塑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并构建统一的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市场运作机制,让其与非公有制企业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和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帕累托改进”。

我国经济制度变迁之所以能够迅速打开局面,并不断地向纵深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庭承包制的建立和乡镇企业的崛起。如果说家庭承包制把“一统天下”的传统计划经济制度打开了一个缺口,那么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则使中国经济制度不可避免地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演变。但是,这两项制度变迁都是农民自己创造的,都是源于农民群众的自发行动。农村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发源地,但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绝对离不开城市改革,离不开国有企业改革。在城市经济制度变迁及其制度内存量改革的启动阶段,为了减轻制度变迁遇到的阻力,在很多领域并没有立改传统计划经济制度,而是先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框架内做些政策性调整。这里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例进行分析。

为克服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对国有企业统得过死的弊端,改革开放后首先实施了对国有企业“扩权让利”的过渡性政策,即把一部分权力和利益下放给地方、企业和个人(包括利润留成、利改税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政策调整),以利于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但是,一般情况下,这种政策性调整,只有激励机制,而没有约束机制,往往会导致工资、奖金、福利等的增长速度超过企业利税的增长速度,进而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政策性调整转入制度创新。建立硬预算约束机制则是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标志,只有建立起硬预算约束机制,才有可能把国有企业塑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而要形成硬预算约束机制,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企业必须为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源支付代价,二是企业必须按事先规定的标准向国家上缴利税,三是企业经营亏损时不能随意获得国家的财政补贴,四是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契约(包括信贷契约、商业契约等)。因此,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探索,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股份制或公司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模式。

但是,要把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造成为股份制或公司制,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国有资产产权问题。比如:如何准确评估国有资产价值,以防止在转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如何有效保障国家、集体和个人作为股东的合法权益,进而建立合理的产权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风险防控机制;如何管控国有股权交易,使国家、企业和个人能够平等分享国有资产增值利益;国家的股东职能应由政府的哪个部门代理,以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政企不分;等等。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通过产权流动或转换推动资本流动和重组,使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种要素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从效益低的部门流向效益高的部门,进而促进生产的集聚与集中以及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即国有股占绝大比重,導致股份制或公司制改造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还需要为重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进入创造有利的条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强调的是,国有企业改革离不开市场化的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任何权利的获得都应通过市场交换实现,所有权也不例外。不完全的市场条件必然导致不完全的所有权形态,扭曲的市场关系必然造成扭曲的所有权关系。所以,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进一步从产权制度改革来看农村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差异性。表面上看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具有相似性,都是“两权分离”关于“两权分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需要从理论上厘清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离开所有制关系谈所有权,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马克思提出了科学的所有制和所有权理论:所有制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系列经济关系的产物,所有权则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所有制关系包括归谁所有、归谁占有、归谁使用、归谁受益,其主体是同一的;所有权也包括归谁所有、归谁占有、归谁使用、归谁受益,但与所有制不同,所有权的主体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分离的,即分属于不同主体。马克思把所有权关系或财产关系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7]。既然是法律用语,法律可以对此作出具体的规定,进而使所有权与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相分离有了法律依据。(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但两者的“两权分离”所带来的委托代理成本具有本质区别。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所有权人把资产或资源委托给经营权人经营,就会产生代理关系带来的代理成本,使经营者的经营方向有可能偏离所有者的目标。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承包农户则是集体成员,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目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加上农业家庭生产经营规模及监督成本较小,因而农村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几乎没有代理成本;同时,包干制使农户的经营绩效与其自身收益密切相关,进而极大地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和经营活力,也为农民走向市场扫除了障碍。而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相对于“农民集体”,“全民”更为抽象,也有更多的目标取向,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可能具有较大的不一致性,加上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组织运行较复杂,监督成本也较高,因而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会产生较大的代理成本;同时,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益与经营绩效的关联度相对较小,其努力程度也难以衡量,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但可能产生激励不足问题,还可能引发寻租、利益输送等弊端。此外,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和政府干预的惯性,简单的“两权分离”并不能使国有企业转变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还需要在诸多领域进行相应的市场化改革。可见,公有化程度越高的领域,改革的难度越大,产权越难明晰,越难与市场经济接轨。因此,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经济制度变迁是一步到位的,并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成效;而国有企业改革面对的利益关系要复杂得多,需要逐步推进,其短期绩效也逊色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制度,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变,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是难以想象的,阻力也是相当大的。加上没有现成的经济制度和经验可供借鉴,中国的经济制度市场化变迁没有一下子全面铺开,而是在实践中探索前进,选择了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全局的制度创新路径。这种以局部带动全局的制度创新在地域上表现为:先在条件较好的地区通过发展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再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全国的经济增长和市场经济发展;先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改革试点,再推广到全国。具体来讲,最为典型的就是根据不同阶段改革开放的需要,相继建立了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区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等。

为了在经济制度变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就必须从计划经济制度较为薄弱、市场经济制度较易建立的地方开始,经济特区应运而生。1980年中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以引进外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区域,一般设置在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比重较低、计划经济制度较为薄弱的地区。这些地区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制约较小,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外资经济比较容易发展。在当时投资环境较差的情况下,为了吸引外资,中央赋予这些地区特殊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金融优惠、土地厂房使用权优惠、固定资产折旧优惠以及放宽外汇管制等。这些特殊优惠政策对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引进外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构建了经济特区独特的经济竞争优势,使经济特区以超常速度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并有效带动了全国的经济增长,也为全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在经济特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固然对突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不符合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公平竞争规则,不符合经济制度变迁的最终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特殊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将越来越狭小直至消亡,而普惠政策的覆盖面将越来越宽大直至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又先后建立了一批包括深圳、厦门经济特区在内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经济制度变迁从重点突破、单方面改革向综合配套改革转变的必然产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顾名思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在于全局性、系统性、链条性,要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城乡、生态等方面多领域进行制度创新,形成相互补充、相互配套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以增强各方面、各领域、各层次的协调性,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央选择有一定代表性又符合条件的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并把解决各地区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与攻克全国性制度创新难题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全面系统的制度创新,率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综合性配套改革发挥示范作用。应当说,创建经济特区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都是为了促进计划经济制度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转变。如果说经济特区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開辟了道路,那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则是与经济特区一起,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创造条件[8]。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规模效益的存在决定了市场经济是开放的。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市场经济与外部的市场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为了适应新时代经济制度创新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相继建立了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深化制度创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商品、服务、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的国际流动,通过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时,要从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开放上升到市场规则的开放,不但要学习发达国家好的经验,也要坚持和推广自己好的做法,还要为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完善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截至2020年9月,各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已形成260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有效促进了国内经济制度的市场化变迁。

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具有明确的市场化方向,目的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但需要逐步推进,还要求制度变迁是系统性的。这里基于中国市场体系的发展,进一步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市场化变迁的渐进性与系统性。高标准的市场体系要求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秩序规范:国内市场统一,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统一,还包括市场规则的内在统一,要消除各种行政障碍,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开放不仅仅是对外开放,对内也要开放,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部门之间相互开放,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城乡、跨行业的商品和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体系;完整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商品市场,还包括资本、劳力、土地、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不仅包括现货市场,还包括期货市场。完整的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分阶段逐步推进,进而具有渐进性、顺序性,具体表现为商品市场发育、要素市场发育和期货市场发育三个不同阶段。

与计划经济制度相辅相成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只承认消费资料是商品,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更不承认要素是商品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关系“只限于个人消费品”。。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把商品的范围从消费资料扩大到生产资料,但也明确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土地、矿山、银行、铁路等等一切国有的企业和资源也都不是商品”。因为这涉及要素和资源的核心问题,即所有制问题。然而,经济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放开包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购销和价格,使商品供给根据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使供给与需求相匹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就要求要素配置也要市场化,让要素能够根据市场信号进行自由流动、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没有要素市场对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只能发挥微观组织的比较优势,无法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要素生产率和报酬率。此外,要素市场还可以通过地区间、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配置,缩小地区间、城乡间的差距。因此,没有充分发育的要素市场,也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就是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作用”上升到“决定性作用”,从而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9]。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中央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第一份文件。

在中国经济制度变迁过程中,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要素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发育呈现明显的渐进性和顺序性,要素市场、期货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要素市场发育滞后,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认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公有的土地是不能买卖的;劳动者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人,劳动力不应当成为商品;既然土地和劳动力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都不是商品,不能进入市场流通,那么就不存在要素市场。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新中国成立后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追赶型经济发展战略,而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当时的条件下所必需的资本原始积累只能由“三农”来承担,其主要途径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城乡要素价格剪刀差,这就必然会抑制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比如严禁农村劳力、土地在市场上流通和交换。中国“三农”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要素市场发育滞后是其中重要的原因。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供给侧。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有影响,但并没有改变供需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侧。只有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才能促使要素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流动,提高要素质量和要素配置效率,推进经济发展动力转变、效率提高、质量提升,从而不断优化供给结构。而要发挥市场在资源(或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就必须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步伐,推动政府从“定价格”向“定规则”转变。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要素流动都要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直接干预,通过市场竞争形成要素价格,进而调节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优化要素资源配置。

随着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形成与发育,客观上要求建立规避市场价格风险的机制,以防止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对经济社会正常运行造成的严重冲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规避和转移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借助于政府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特别是经济手段,即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实施不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过多的政府干预,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种是借助于市场经济所特有的自我调节、补偿和平衡功能,将价格波动风险进行分解和转移,比如由风险投资者承担,这主要是通过期货市场来实现。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相辅相成,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即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有效分解和转移现货市场中的价格波动风险;二是提供较为正确稳定的预期价格信号,减轻和削弱资源配置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使价格信号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需要积极发展健康的期货市场。

除了各类市场发育程度参差不齐,要素市场和期货市场发育明显滞后外,当前中国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还面临诸多难题,主要包括:一是与城乡二元制度结构相联系的城乡市场分割仍然存在,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若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趋势将难以扭转;二是由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改革造成的市场分割较为严重,地方和部门利益膨胀限制了要素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区域和产业协调发展,也不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如何解决数据要素的确权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要素提出,目的是促使其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比较优势明显削弱的挑战,要重塑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必须加快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但是,数据交易中如何确權、单位是什么等问题尚在探索之中。,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四是市场规则建设滞后,市场交易行为不够规范;等等。由此可见,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积极推进经济制度的市场化变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是改革开放后从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转变的结果。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起源于农民自发性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创新,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市场化取向,并逐步而坚定地系统化推进:以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为突破口,尔后逐步推进城市经济制度变迁;从制度外增量改革入手,尔后逐步推进制度内存量改革;从政策性调整入手,尔后逐步推进制度创新;从局部性制度创新入手,尔后逐步扩大到全局性制度创新;从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到构建完整的市场体系再到制定有效的市场规则,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渐进性式的经济制度变迁,之所以以传统计划经济制度较为薄弱而又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为严重的农村为突破口,从农村到城市,从增量到存量,从政策到制度,从局部到全局,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减轻改革阻力,以维护制度变迁中的经济社会稳定。同时,这种渐进性式的经济制度变迁也坚持了党的领导,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党和政府对家庭承包经营等自下而上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进行了充分肯定、积极推广和科学优化,并自上而下地推动了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系统化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不但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变,而且还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仍需不断完善,而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面临更多更大的利益关系调整,可能会有更大的阻力。今后的经济制度变迁也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市场化方向,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也要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新时代的经济制度变迁要着眼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也要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济制度变迁,一方面要进一步促进生产力进步,实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要平衡好地区间、部门间、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协调发展。在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经济制度变迁也要促进高水平高层次对外经贸发展,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在新冠疫情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等的冲击下,世界经济下行而中国经济独好,反映出中国的市场经济至少在集中力量办大事、减缓经济波动、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基于市场化方向,中国以往的经济制度变迁学习和借鉴了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有益经验,今后也需要学习和借鉴,但更应挖掘本土经验并进行系统化集成,以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势。因此,应将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践优势上升为制度优势和理论优势,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制度变迁提供借鉴,并为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完善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许经勇.论我国的渐进式改革[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95(6):1-8.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3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10]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求是,2020(16).

农学概论论文(精选14篇)篇十二

多人都知道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至理名言:“可以没有政府,但不能没有工业设计”,却很少人知晓英国现任首相布莱尔为推动英国的设计,策划发动“新世纪英国杰出产品”活动,亲自为“新世纪英国产品”展开幕剪彩,并坐在英国著名的帕•古得工业设计公司设计的多功能音乐椅上,仰着头,兴奋地高举双臂作出一个胜利的大标志“v”,给英国设计带来巨大的鼓舞,同时也震撼了全球的设计界。

一。政府与设计。

英国是世界工业设计的发祥地。英国与欧洲大多数国家不同,英国的工业设计是在政府的直接扶持下发展起来的。这个做法一直坚持至今。

• “千年穹”(dome)。

“千年穹”距离伦敦市中部地区不远,这个建造在泰晤士河畔的巨大的圆形建筑是世界同类型建筑史上最大的一座。英国首相布莱尔更是自豪地声称它是新世纪最大的建筑物。

千年穹是一个汇展中心,在这个中心内每一个构筑物,都经过了系统的设计。无论是内部的结构,公共物品、休息系统、购物系统等,还是具体到公共座椅,垃圾的处理,标识系统,都经过系统的精心设计,展现出一个创新的面貌,并介绍英国的新世纪生活方式。它的建成是英国政府新世纪创新行动决心的表率。

• “新世纪英国产品展”

“新世纪英国产品”(又名“千禧年产品”)活动源于“设计委员会”的构想,该活动旨在识别并且推广具有超前意识的产品及服务,以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曾在1997年9月,英国首相布莱尔便向英国公司提出了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它们证明英国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显示英国在革新、创造和设计方面的雄厚实力。而“新世纪英国产品”就突出地展现了英国的创新设计与新时代的文化面貌。

• 国家设计委员会。

1944年成立,属国家工贸部的政府机构,其主要的功能是与政府紧密合作。目的在与商业、教育部门加强联系中,推进它功能的不断发展。虽只50员工的小机构,然而在寻求与其它机构合作中不断扩大其工作范围,他们经常扮演策划者的角色,具体工作由合作公司完成。尤其与有创意的公司合作,以给创新设计大的影响。他们极力提倡英国是多民族的国家,设计应反映多元化,技术上大家已走到了一起,但各民族可以自己的文化内涵来表达各自的个性。对于设计教育,更是鼓励学生学习创新的思维、想法,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社会欢迎的。

二。企业与设计。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产品在功能上,技术性能上也日益接近,所不同的只有设计。唯有设计才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色。英国的设计业为企业所作出的设计取得的成果:

• 企业对设计的作用认识。

多数英国企业认为通过设计,加强了产品的创造性和革新性,提高了服务质量,改善了产品质量,增加了利润和销售额。

使用新设计的主要障碍是担心:在投资比例中设计的回报恐怕不大;设计与他们行业关系不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设计等。其中:

认为高成本,低回报的企业占74%。

认为设计与他们的企业、工作不相关的占60%。

认为没有时间从事设计的企业占65%。

对设计的变化持保守或不情愿态度的占44%。

• 企业的设计队伍。

五个企业中将近有2个企业(约占39%),现拥有一支精锐的设计队伍,另外9%的企业有自己的设计人员,17%的企业在外雇佣具有广告公司基础的设计顾问公司。企业越大,越有可能拥有自己的设计部门。有200名或更多的员工的企业,53%的企业具有设计能力,而员工少于200人的企业,则只有29%的企业具有设计能力。

• 企业设计与生产线。

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产品的生产线不断革新的速度也快。

根据cbi报道,66%的生产商说,他们花不到两年的时间推出一个新产品,而在1996年这样的生产商占60%。同时,产品的寿命正在缩短,1998年26%的生产商说,产品的预期寿命不超过三年。1996年持此意见的生产商只占14%。1998年的调查,86%的生产商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发展一条新的生产线。1996年这样的生产商只占68%。

• 设计提高效益的案例。

英国p•古得工业设计公司的暖器具设计,通过创新设计,改变传统欧洲的暖气水管形式,使产品在家庭内既很好地起到散发热气功能又不占地方,不影响美观,令该产品在欧洲迅速地打开销路,暖器具市场占有率直线上升,第一年占市场的5%,第二年就上升至10%,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前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主席亚瑟•普洛斯指出:“工来设计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开发活动。”没有想象力,没有强烈的创造才能和开拓解决具体问题的创造性,就没有超越常规的设计能力。

• 创新设计与出口。

设计和创新在推动出口业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设计委员会调查发现71%的出口企业认为设计和创新在他们的企业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英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调查发现,出口商一般比非出口商花更多的时间在创新上,也比非出口商更具竞争力。从开始从事出口到出口销售和从事出口人员的大幅增长,企业家看到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 企业认为创新设计的作用。

由阿瑟•利托调查全球700家企业得知,企业看重的是:1、尽快开发新产品、新服务;2、尽可能减少生产时间;3、降低生产或服务成本;4、加快新产品的销售步伐等等。

• 如何获得创新灵感。

经营英国最大企业的人大多数在路上或澡盆中获得灵感,而不是在办公室。当调查500个企业的管理者和财政主管时,39%的人说旅行途中获得灵感,23%的人说工作数小时之后获得灵感,18%的人说躺在床上获得灵感,14%的工业巨头说灵感来自运动或锻炼期间,12%的人认为浴室是获得灵感最好的地方,仅仅11%的人说办公室是获得灵感的地方。

• 创新对于企业最有利的是什么?

由阿恩斯特和扬格所作的调查中,半数以上的英国企业家说,服务质量和顾客服务领导着创新成果的实施方向。产品质量、市场、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也是通过创新带来的有利方面。英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公司fitch公司高层认为:常要使人们对这个产品产生情感,感觉这类产品是为他而设计的,是一件有情感、能引起某种回忆的物品。使用这个产品时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并起到相互沟通的作用:即自己被归属到一个非常特殊的、高档次的人群中。这一品牌的设计成了一种象征,有一种自己是特殊人群的归属感与荣耀感。

调查中,将近四分之三的英国企业领导者认为,创新带来竞争优势。半数人说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三分之一的人说创新使生产者开发出新产品。另一家著名的工业设计公司西蒙•鲍威尔公司也认为:创新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模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应该十分重视。我们通常讲技术一般都指硬件技术,即功能、性能,而应更注意软性技术设计体现,如产品内的技术性能是非常高超的,但当人们使用它时却是非常简单、非常容易。我们要做大量的行为分析,作大量的调查研究,为新产品设计定位,同时也推动设计师的认识发展。由于生活水平发展很快,生活模式也很不一样,因此常做调查,使设计师与生活保持距离,是创新的关键。

• 英国在国际上创新形象。

英国工业领导人说,英国是除美国之外最具创新性的国家。当要求rtse500家企业中的管理者和财经负责人,说出他们认为最具革新性的三个国家时,95%的人说有美国,66%说有英国,40%的人说有日本,22%的人说有德国。

1999年由世界经济论坛编辑的国际竞争团体表格中,英国排在第八位。

1、新加坡。

2、美国。

3、香港。

4、台湾。

5、加拿大。

6、瑞士。

7、卢森堡。

8、英国。

9、荷兰。

10、爱尔兰。

英国文化对委员会100多个国家的调查,询问对国家对企业创新的支持这一现况时,大多数国家的60%-70%的受调查人认为英国卓有成效。

• 创新设计案例。

滚筒洗衣机已经设计使用几十年了,英国伦敦著名工业设计公司tko公司的设计师硬是将这些“已成型”或“已定型”的普及性产品进行再设计再开发,探求使用者的新需求。创新设计的洗衣机平常可以将滚筒从洗衣中取出来,作为装衣篓使用,洗衣时即将篓装入机中洗衣用,这一改动装衣量增大了,功能增多了,洗衣洗得更干净了,足见创新设计的魅力。为洗衣机生产企业开辟了新天地。

四。设计业的状况。

纵观设计领先的英国公司,在笔者考察英国期间,如tko公司、西蒙•鲍威尔公司、帕•古得公司等,均体现出对设计管理的高度重视与管理操作的系统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系列的管理条例,设计开发计划为企业的开拓起着关健的作用。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管理巳经导致对技术性因素的过高评价,对非技术性因素的过份漠视,这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隐患。

• 重视设计管理。

设计业的管理宗旨是使设计师、工程师、管理员与使用者携手合作,针对不同的设计方案,深入研究并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获得最佳的结果,促进公司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设计业成功与否,往往和社会市场越来越高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相关联。其中的关键取决于他的产品设计是否对路,是否有前瞻性,而这一切,有赖于业界高层对设计管理的深刻认识与英明决策。

• 发挥团队精神。

在英国的多数设计企业和公司中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设计是一个群体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著名的伦敦tko产品设计公司认为:最好工作是集体来共同完成。集体是设计的重要条件。tko是一个小的设计公司,平常仅有5-8个设计骨干,主要靠与其他公司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工作,也常常有客户方面的成员来公司一起研究工作(tko的洗衣机)。作为一个设计团体,在合作劳动中,设计师之间一定要学会欣赏别人的劳动成果,只有这样,自己的设计才能进步,设计团体才能稳固。欧洲著名的西蒙•鲍威尔设计公司,曾自豪地称公司象家庭般和谐的经营。设计是一种乐趣,一种事业,我们与客户的关系就象老朋友一样。人与人有一种感情的反馈,一起解决困难,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完成项目,大家可以大担地接受全新的理念。

• 设计收入与人员增减。

英国设计业蓬勃发展,1999年设计收入增加20%。设计收入增加的同时,在英国从事设计的人员也相应增加。对100个优秀设计顾问公司调查发现,专门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员增加到6,716人,增加20%,但设计师的人数只有2,727人,只增加4%,这说明纯设计工作越来越多地向设计顾问公司流动。

• 企业寻求设计途径。

大约有三成(约占28%)的企业说,关于设计的外部意见将会帮助他们。他们最需要的领域在网站或电子商务(占47%),采纳创新意见(占44%),新产品设计(占37%)。当问及企业去哪里寻求设计的帮助时,企业作出如下回答:

找设计顾问公司约占 65%。

找大学的约占27%。

企业相互联络约占17%。

• 设计公司的人员。

通过对1500个设计顾问公司调查得出,将近三分之一的顾问公司雇佣的职员不到5个,74%的顾问公司雇佣的职员不到20人。

雇佣0-5人的公司 占32.8%。

6-10人的公司 占19.7%。

50人以上的公司占10.2%。

• 未来是网络时代。

根据英国近三分之一的企业认为,半数以上的企业到2005年将受网络控制。调查中,31%的企业希望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通过网络开展活动,增加沟通与联系。39%的人分析说,到2005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活动50%以上通过网络来进行。

• 传统企业面对挑战。

许多传统企业正面临挑战,网络使顾客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发生变化。与之相联系的企业服务也应相应改变。网络对企业的设计以及企业的销售方式正在产生影响。设计公司现正发展出新型产品,以吸引消费者网上购物。具有吸引力的是,方便快捷的网上购物能使一个小型的地方商店变成大规模的全球性商场。

• 未来网络应用实例。

未来汽车,不只是需要人们在问题出现之前预见汽车可能隐藏的毛病。人们将会注意到路边的辅助设置及当地零件储备。通过网络与服务信息相联系,通过后视镜可看到紧急服务。生产商包括福特,大众摩托车等这些品牌,已经安装了网络服务系统。2000年福特和大众摩托双方都在努力开发网络的功能,两个公司各自每年花费在材料和配件上的经费超过800亿美元。在网上联系供应商,可以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福特系统一家就联系约30,000供应商。

• 未来产品的影响。

1999年,杜•琼斯在分析环境和经济因素时认为,不断增长的经济利益是由那些能长久生存的产品带来的。

最近,世界经济论坛的泰斯克•福期认为,维护经济持久发展的长期目标,就是要找一种对经济持久发展起指导作用的因素。持久性与经济发展是相一致的。通过实践,人们不断认识到,影响消费行为是取得经济可持久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

• 未来的工作地点。

一份rca研究报告说,10个英国职员中目前有1个在家工作。估计有200万人全天或部分时间在家工作。包括总共120万专业网络工作人员——约占4.5%的工作人员——他们用pc机和电话工作。估计800,000人是隐藏的劳动力,他们主要从事牧师、议员和手工劳动等工作。

根据设计委员会调查表明,22%企业到2005年,他们的员工至少30%的人将全天或部分时间在家工作。

• 设计趋势。

随着市场的合并、分化及多元化,市场变得更加残酷。对能增值的设计压力会不断增加。当然这也可能通过新的方式增加价值,比如通过电子商务,网络以及手机等新的通信工具来进行。在产品设计的意象中将更加注重:

1、品牌、质量、效益;

2、优秀的使用功能,包含技术上的先进与使用方面简捷;

3、创造能与人沟通的、在精神方面具影响力的产品。

设计创造市场,是我们这一飞速发展时代的必然,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面对市场琳琅满目,设计精良的产品,面对新领域的机遇与挑战,各国的工业设计师都以自身设计的力量向人们展示他们设计的风采,“没有任何东西象设计一样具有国际性。”不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忽视今日的设计,必然失去明日的市场,这决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参考文献:

本文所有数据由英国设计委员会提供。

2.朱孝岳等。《工业设计简史》中国轻工出版社北京1999。

3.汤重熹、曹瑞忻《设计力就是竞争力》台湾淑馨出版社台北1999。

5.《新世纪英国产品展》资料集广东美术馆印 1999。

农学概论论文(精选14篇)篇十三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改革开放后一系列经济制度变迁的结果。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具有明确的市场化方向,并采取了渐进式、系统化推进策略以缓解改革阻力:以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为突破口,尔后逐步推进城市经济制度变迁;从制度外增量改革入手,尔后逐步推进制度内存量改革;从政策性调整入手,尔后逐步推进制度创新;从局部性制度创新入手,尔后逐步扩大到全局性制度创新;从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到构建完整的市场体系再到制定有效的市场规则,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坚持了党的领导,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党和政府对家庭承包经营等自下而上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进行了充分肯定、积极推广和科学优化,并自上而下地推动了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系统化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因此,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不但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变,而且还实现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奇迹,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要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变迁,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对外经贸高水平高层次发展,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还应将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践优势上升为制度优势和理论优势,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制度变迁提供借鉴,并为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完善提供中国方案。

经济制度是由一组经济规则集合而成的,是对人们经济行为和方式的界定和规范,也是对经济主体利益关系的界定和维护。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随着生产力发展,经济制度也会不断变迁。人们对财富积累的追求使生产力持续进步,而从短期来看经济制度具有稳定性,经济制度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生产力进步;当经济制度阻碍生产力进步时,就必然要求改变经济制度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然而,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会形成与其相依存的、相对均衡的利益格局,并被视为是合法的、不可侵犯的,经济制度变迁也就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变革。从理论上说,经济制度变迁是用效率更高的新制度替代旧制度,新制度具有旧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终究会给全体社会成员带来日益增进的利益。但是在新制度的积极效应还没有完全释放以前,经济制度变迁必然会使有些既得利益者(即获得较大相对利益的人群)受到暂时性甚至长期性的利益损失。因而,旧经济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往往会反对经济制度变迁,成为经济制度变迁的阻碍者;而能够从新制度中获得更多利益的经济主体往往会拥护经济制度变迁,成为经济制度变迁的推动者。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国家和政党的形成与发展,使政府在经济制度变迁中起到关键作用。而政府本身(尤其是地方政府)也是经济行为主体和利益相关者,加上多元化经济、社会、政治理论和道路的并存,对于生产力进步驱动的经济制度变迁,政府可能是倡导者和推动者,也可能是抵制者和阻碍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站了起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苏联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建立了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中国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这是一种集权式的经济制度,其固有的集中过度、统得过死等弊端严重地束缚了地方、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在当时乃至现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都是一种低效率的经济制度。因此,经济制度变迁成为必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创造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奇迹,在短短的四十年间使中国富了起来强了起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本身的成效及其带来的经济增长绩效都是极其显著的,并且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稳定的、健康的,但这并不代表没有阻力。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是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虽然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但这种转变也是系统性的,必然带来利益分配格局的大调整,尤其是“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利益关系产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利益受损者会支持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合法性,反对经济制度的市场化变迁,形成经济制度变迁的阻力。此外,中国经济制度的市场化变迁总体上是实践先于理论的,因而其还会受到传统社会主义理論和观点的干扰。对此,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选择了渐进式推进的模式[1],即从改革阻力最小的领域入手,尔后逐步创造条件继续向前推进。目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将涉及更多的利益调整,可能面临更大的阻力。因此,有必要充分借鉴渐进式、系统化改革的经验,妥善处理好各市场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以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中国经济制度的市场化变迁。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以后,我们就转到城市。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更复杂,而且有风险。”[2]117我国经济制度变迁之所以选择农村为突破口,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而城市居民则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受益者”。突出的表现是,搞了20多年的社会主义,许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著《摆脱贫困》,主要也是研究农村的贫困问题以及如何脱贫致富。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与之相联系,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在启动阶段表现为“自下而上”地推进,带有很大程度的自发性。因此,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属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也称为需求主导型的制度变迁)。这种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也是市场取向的制度变迁,是建立在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制度变迁,或者说是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制度变迁。这种带有自发性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充分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核心是把生产经营自主权还给农民,让权、责、利高度统一于农户。这种新制度的创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积极性,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又未解决的温饱问题。

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的绩效,根本原因在于其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承包户)真正塑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即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从一开始便具有市场化取向。塑造微观市场经济主体的核心是产权很明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在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集体的前提下,将农村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划归农户所有,实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5]马克思这里所说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个人所有制,而是集体所有制与个人所有制有机结合在一起。按照传统的所有制概念,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转让权是同一的,不可分割的;但是,根据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概念,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转让权是可以分开的。通过用益物权法可以破解这个难题。用益物权是指非所有权人对他人所有的物享有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转让权。当用益物权人在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对他物权依法享有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转让权时,所有权人不得干涉用益物权人行使上述权利。农户有了明晰的土地产权,则会形成刚性的市场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6]。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是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制度变迁,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也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一方面,党和政府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肯定、推广和优化比如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就是党和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進一步优化。,使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成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并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在肯定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的同时,也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即坚持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农民集体所有。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较大规模的包产到户在全国曾经出现过三次,但都被“自上而下”地压下去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包产到户或家庭承包也是被禁止或限制的,中央文件对包产到户或家庭承包的态度先后经历了“不准包产到户”“不要包产到户”“少数边远山区和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直至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才明确指出家庭承包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可见,对待人民群众自发推行的经济制度变迁,只要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府都应予以支持,并积极进行推广和优化。邓小平同志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由农民首先提出的。”[3]711-712习近平同志也指出,在农村选择什么样的经营制度,“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能代替农民选择。”[4]59从这里我们可以更深刻体会到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经济制度变迁中的指导意义和战略作用。

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必然会触动城市经济系统,进而引发城市经济制度的变迁。但与农村自下而上的需求诱致型经济制度变迁不同,城市改革是供给主导型(或政府强制型)的制度变迁,无论是财税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还是户籍制度,城市改革都表现为自上而下地推动。之所以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别,原因在于城市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较为强大的地方,制度变迁带来的利益分配格局变化较大,改革的难度也大;而农村则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较为薄弱的地方,改革比较容易推进。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一样,城市经济制度变迁的方向也是市场化,但由于是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往往不容易一步到位,在改革初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双轨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农民工”“城中村”等是城乡二元制度在城市的缩影。

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是“扬弃式”的经济制度变迁,不是(也不能)采取推倒重来的“休克疗法”,不能即刻废除传统计划经济制度。既要依靠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又要进行经济制度创新,这是不可回避的矛盾。变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必然涉及经济利益的重大调整,如果步子迈得过大,既得利益集团难以接受,而其往往又具有占主导地位的话语权,改革会面对相当大的阻力,这就需要进行渐进式的改革。首先是选择能使所有人都能获得利益增进的经济制度变迁,如前所述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其次则可以选择使部分人利益增进但又不损害(或损坏很少)其他人既得利益的经济制度变迁,即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以外的领域率先改革,也称之为从“制度外改革”或“增量改革”入手。这种制度外增量改革突出表现在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上。

邓小平同志指出,“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2]238“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3]631乡镇企业之所以被称之为“异军”,是因为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国有企业是“正规军”,国家工业化的推进要依靠城市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辅相成。谁也没有料到在广大农村也会自发地发展出与“正规军”(即国有企业)相竞争的乡镇企业(即草根企业),而且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市场化的,进而形成一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之外的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的“异军”。早在1985年,乡镇企业产值就超过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6万多亿元,相当于1985年全国社会总产值;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达12万多亿元,约占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5%,从业人员超过1亿人,与当年国有企业的职工人数相当。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包括“长三角模式”“珠三角模式”“温州模式”以及“晋江模式”,都是建立在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的。

非公有制经济或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是制度外增量改革的重要方面。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是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没有非公有制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或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对经济增长、国家税收、居民收入、科技创新以及对外贸易等的贡献份额持续上升,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占比超过70%,提供城镇就业超过80%,对新增就业的贡献达到90%。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占主体地位的国有企业),资本实力较为雄厚,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非公有制企业机制灵活,能够较好适应市场经济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市场潜力和增长能力。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三个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创新和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质量不断提高的制度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相匹配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种分配制度有利于兼顾效率与公平,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相匹配的经济运行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将公有制经济主体与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置于统一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公平的市場竞争。

现在回顾起来,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以外的增量改革,要做到完全不触动既得利益者是不可能的。因为传统经济制度结构下的利益结构是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状态的,并且各经济主体在此利益结构下的既得利益是受法律和制度保护的。传统经济制度外的增量改革推进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打破制度交易的平衡,从而使传统既得利益者受到一定程度的利益损害。市场空间总是有限的,增量制度变迁的产物——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或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必然会对传统公有制企业的既得利益造成较大的冲击,两者成为竞争对手,冲突和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这种损害程度比起制度内存量改革要小得多,相对比较容易被既得利益者所接受。因此,只进行制度外增量改革不能实现真正的“帕累托改进”,不是最优方案,只能说是次优方案。还必须进行制度内存量改革,将公有制企业也塑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并构建统一的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市场运作机制,让其与非公有制企业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和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帕累托改进”。

我国经济制度变迁之所以能够迅速打开局面,并不断地向纵深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庭承包制的建立和乡镇企业的崛起。如果说家庭承包制把“一统天下”的传统计划经济制度打开了一个缺口,那么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则使中国经济制度不可避免地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演变。但是,这两项制度变迁都是农民自己创造的,都是源于农民群众的自发行动。农村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发源地,但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绝对离不开城市改革,离不开国有企业改革。在城市经济制度变迁及其制度内存量改革的启动阶段,为了减轻制度变迁遇到的阻力,在很多领域并没有立改传统计划经济制度,而是先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框架内做些政策性调整。这里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例进行分析。

为克服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对国有企业统得过死的弊端,改革开放后首先实施了对国有企业“扩权让利”的过渡性政策,即把一部分权力和利益下放给地方、企业和个人(包括利润留成、利改税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政策调整),以利于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但是,一般情况下,这种政策性调整,只有激励机制,而没有约束机制,往往会导致工资、奖金、福利等的增长速度超过企业利税的增长速度,进而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政策性调整转入制度创新。建立硬预算约束机制则是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标志,只有建立起硬预算约束机制,才有可能把国有企业塑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而要形成硬预算约束机制,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企业必须为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源支付代价,二是企业必须按事先规定的标准向国家上缴利税,三是企业经营亏损时不能随意获得国家的财政补贴,四是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契约(包括信贷契约、商业契约等)。因此,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探索,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股份制或公司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模式。

但是,要把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造成为股份制或公司制,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国有资产产权问题。比如:如何准确评估国有资产价值,以防止在转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如何有效保障国家、集体和个人作为股东的合法权益,进而建立合理的产权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风险防控机制;如何管控国有股权交易,使国家、企业和个人能够平等分享国有资产增值利益;国家的股东职能应由政府的哪个部门代理,以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政企不分;等等。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通过产权流动或转换推动资本流动和重组,使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种要素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从效益低的部门流向效益高的部门,进而促进生产的集聚与集中以及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即国有股占绝大比重,導致股份制或公司制改造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还需要为重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进入创造有利的条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强调的是,国有企业改革离不开市场化的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任何权利的获得都应通过市场交换实现,所有权也不例外。不完全的市场条件必然导致不完全的所有权形态,扭曲的市场关系必然造成扭曲的所有权关系。所以,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进一步从产权制度改革来看农村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差异性。表面上看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具有相似性,都是“两权分离”关于“两权分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需要从理论上厘清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离开所有制关系谈所有权,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马克思提出了科学的所有制和所有权理论:所有制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系列经济关系的产物,所有权则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所有制关系包括归谁所有、归谁占有、归谁使用、归谁受益,其主体是同一的;所有权也包括归谁所有、归谁占有、归谁使用、归谁受益,但与所有制不同,所有权的主体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分离的,即分属于不同主体。马克思把所有权关系或财产关系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7]。既然是法律用语,法律可以对此作出具体的规定,进而使所有权与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相分离有了法律依据。(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但两者的“两权分离”所带来的委托代理成本具有本质区别。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所有权人把资产或资源委托给经营权人经营,就会产生代理关系带来的代理成本,使经营者的经营方向有可能偏离所有者的目标。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承包农户则是集体成员,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目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加上农业家庭生产经营规模及监督成本较小,因而农村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几乎没有代理成本;同时,包干制使农户的经营绩效与其自身收益密切相关,进而极大地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和经营活力,也为农民走向市场扫除了障碍。而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相对于“农民集体”,“全民”更为抽象,也有更多的目标取向,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可能具有较大的不一致性,加上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组织运行较复杂,监督成本也较高,因而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会产生较大的代理成本;同时,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益与经营绩效的关联度相对较小,其努力程度也难以衡量,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但可能产生激励不足问题,还可能引发寻租、利益输送等弊端。此外,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和政府干预的惯性,简单的“两权分离”并不能使国有企业转变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还需要在诸多领域进行相应的市场化改革。可见,公有化程度越高的领域,改革的难度越大,产权越难明晰,越难与市场经济接轨。因此,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经济制度变迁是一步到位的,并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成效;而国有企业改革面对的利益关系要复杂得多,需要逐步推进,其短期绩效也逊色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制度,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变,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是难以想象的,阻力也是相当大的。加上没有现成的经济制度和经验可供借鉴,中国的经济制度市场化变迁没有一下子全面铺开,而是在实践中探索前进,选择了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全局的制度创新路径。这种以局部带动全局的制度创新在地域上表现为:先在条件较好的地区通过发展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再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全国的经济增长和市场经济发展;先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改革试点,再推广到全国。具体来讲,最为典型的就是根据不同阶段改革开放的需要,相继建立了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区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等。

为了在经济制度变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就必须从计划经济制度较为薄弱、市场经济制度较易建立的地方开始,经济特区应运而生。1980年中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以引进外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区域,一般设置在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比重较低、计划经济制度较为薄弱的地区。这些地区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制约较小,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外资经济比较容易发展。在当时投资环境较差的情况下,为了吸引外资,中央赋予这些地区特殊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金融优惠、土地厂房使用权优惠、固定资产折旧优惠以及放宽外汇管制等。这些特殊优惠政策对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引进外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构建了经济特区独特的经济竞争优势,使经济特区以超常速度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并有效带动了全国的经济增长,也为全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在经济特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固然对突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不符合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公平竞争规则,不符合经济制度变迁的最终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特殊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将越来越狭小直至消亡,而普惠政策的覆盖面将越来越宽大直至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又先后建立了一批包括深圳、厦门经济特区在内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经济制度变迁从重点突破、单方面改革向综合配套改革转变的必然产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顾名思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在于全局性、系统性、链条性,要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城乡、生态等方面多领域进行制度创新,形成相互补充、相互配套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以增强各方面、各领域、各层次的协调性,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央选择有一定代表性又符合条件的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并把解决各地区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与攻克全国性制度创新难题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全面系统的制度创新,率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综合性配套改革发挥示范作用。应当说,创建经济特区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都是为了促进计划经济制度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转变。如果说经济特区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開辟了道路,那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则是与经济特区一起,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创造条件[8]。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规模效益的存在决定了市场经济是开放的。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市场经济与外部的市场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为了适应新时代经济制度创新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相继建立了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深化制度创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商品、服务、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的国际流动,通过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时,要从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开放上升到市场规则的开放,不但要学习发达国家好的经验,也要坚持和推广自己好的做法,还要为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完善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截至2020年9月,各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已形成260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有效促进了国内经济制度的市场化变迁。

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具有明确的市场化方向,目的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但需要逐步推进,还要求制度变迁是系统性的。这里基于中国市场体系的发展,进一步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市场化变迁的渐进性与系统性。高标准的市场体系要求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秩序规范:国内市场统一,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统一,还包括市场规则的内在统一,要消除各种行政障碍,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开放不仅仅是对外开放,对内也要开放,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部门之间相互开放,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城乡、跨行业的商品和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体系;完整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商品市场,还包括资本、劳力、土地、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不仅包括现货市场,还包括期货市场。完整的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分阶段逐步推进,进而具有渐进性、顺序性,具体表现为商品市场发育、要素市场发育和期货市场发育三个不同阶段。

与计划经济制度相辅相成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只承认消费资料是商品,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更不承认要素是商品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关系“只限于个人消费品”。。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把商品的范围从消费资料扩大到生产资料,但也明确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土地、矿山、银行、铁路等等一切国有的企业和资源也都不是商品”。因为这涉及要素和资源的核心问题,即所有制问题。然而,经济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放开包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购销和价格,使商品供给根据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使供给与需求相匹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就要求要素配置也要市场化,让要素能够根据市场信号进行自由流动、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没有要素市场对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只能发挥微观组织的比较优势,无法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要素生产率和报酬率。此外,要素市场还可以通过地区间、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配置,缩小地区间、城乡间的差距。因此,没有充分发育的要素市场,也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就是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作用”上升到“决定性作用”,从而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9]。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中央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第一份文件。

在中国经济制度变迁过程中,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要素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发育呈现明显的渐进性和顺序性,要素市场、期货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要素市场发育滞后,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认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公有的土地是不能买卖的;劳动者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人,劳动力不应当成为商品;既然土地和劳动力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都不是商品,不能进入市场流通,那么就不存在要素市场。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新中国成立后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追赶型经济发展战略,而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当时的条件下所必需的资本原始积累只能由“三农”来承担,其主要途径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城乡要素价格剪刀差,这就必然会抑制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比如严禁农村劳力、土地在市场上流通和交换。中国“三农”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要素市场发育滞后是其中重要的原因。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供给侧。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有影响,但并没有改变供需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侧。只有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才能促使要素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流动,提高要素质量和要素配置效率,推进经济发展动力转变、效率提高、质量提升,从而不断优化供给结构。而要发挥市场在资源(或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就必须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步伐,推动政府从“定价格”向“定规则”转变。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要素流动都要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直接干预,通过市场竞争形成要素价格,进而调节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优化要素资源配置。

随着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形成与发育,客观上要求建立规避市场价格风险的机制,以防止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对经济社会正常运行造成的严重冲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规避和转移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借助于政府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特别是经济手段,即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实施不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过多的政府干预,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种是借助于市场经济所特有的自我调节、补偿和平衡功能,将价格波动风险进行分解和转移,比如由风险投资者承担,这主要是通过期货市场来实现。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相辅相成,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即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有效分解和转移现货市场中的价格波动风险;二是提供较为正确稳定的预期价格信号,减轻和削弱资源配置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使价格信号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需要积极发展健康的期货市场。

除了各类市场发育程度参差不齐,要素市场和期货市场发育明显滞后外,当前中国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还面临诸多难题,主要包括:一是与城乡二元制度结构相联系的城乡市场分割仍然存在,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若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趋势将难以扭转;二是由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改革造成的市场分割较为严重,地方和部门利益膨胀限制了要素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区域和产业协调发展,也不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如何解决数据要素的确权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要素提出,目的是促使其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比较优势明显削弱的挑战,要重塑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必须加快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但是,数据交易中如何确權、单位是什么等问题尚在探索之中。,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四是市场规则建设滞后,市场交易行为不够规范;等等。由此可见,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积极推进经济制度的市场化变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是改革开放后从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转变的结果。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起源于农民自发性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创新,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市场化取向,并逐步而坚定地系统化推进:以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为突破口,尔后逐步推进城市经济制度变迁;从制度外增量改革入手,尔后逐步推进制度内存量改革;从政策性调整入手,尔后逐步推进制度创新;从局部性制度创新入手,尔后逐步扩大到全局性制度创新;从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到构建完整的市场体系再到制定有效的市场规则,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渐进性式的经济制度变迁,之所以以传统计划经济制度较为薄弱而又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为严重的农村为突破口,从农村到城市,从增量到存量,从政策到制度,从局部到全局,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减轻改革阻力,以维护制度变迁中的经济社会稳定。同时,这种渐进性式的经济制度变迁也坚持了党的领导,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党和政府对家庭承包经营等自下而上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进行了充分肯定、积极推广和科学优化,并自上而下地推动了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系统化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不但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变,而且还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仍需不断完善,而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面临更多更大的利益关系调整,可能会有更大的阻力。今后的经济制度变迁也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市场化方向,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也要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新时代的经济制度变迁要着眼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也要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济制度变迁,一方面要进一步促进生产力进步,实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要平衡好地区间、部门间、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协调发展。在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经济制度变迁也要促进高水平高层次对外经贸发展,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在新冠疫情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等的冲击下,世界经济下行而中国经济独好,反映出中国的市场经济至少在集中力量办大事、减缓经济波动、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基于市场化方向,中国以往的经济制度变迁学习和借鉴了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有益经验,今后也需要学习和借鉴,但更应挖掘本土经验并进行系统化集成,以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势。因此,应将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践优势上升为制度优势和理论优势,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制度变迁提供借鉴,并为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完善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许经勇.论我国的渐进式改革[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95(6):1-8.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3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10]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求是,2020(16).

《浅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坚持。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立了举世闻名的灿烂文化。但是,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历史局限性,到清代的康、雍、乾时期,虽冠以帝国之称,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加之统治者盲目乐观,其实已到历史发展的尽头,光彩夺目的“盛世繁华”背后映衬着的只是落日余晖。终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的坚船利炮首先撕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朝军队不堪一击,中国自此开始逐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此后的中国屡遭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蹂躏,国家主权和领土不断受到侵蚀,中华民族蒙受着空前的屈辱和灾难。

面对着“亡国灭种”的严峻局面,多少仁人志士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为了寻求救国真理,历经千辛万苦,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民族赞歌。但无论是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运动领袖,还是以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亦是模仿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戊戌维新派,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究竟路在何方?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

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但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都超出了马克思当年的预想。要将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伟大理想,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不断以新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以使自己始终充满活力,不断与时俱进,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在。

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时面临着“如何中国化”的问题。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的相互结合、双向建构的互动关系,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必须在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不断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并把它改造融合为自身成分;必须适应中国实际情况,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相应的调适;必须随着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不同阶段的条件、特点、任务而发展自身。同样,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全面认识,从而真正把其精髓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初始就信奉马克思主义,把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史。中国共产党94年的发展史表明:解决中国的时代课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行,但是忽视中国实际,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同样不行。

土地革命后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在党内盛行,他们不顾中国国情,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将苏联经验神圣化、教条化,最终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在关乎存亡的危机时刻,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主张,从而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型革命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经验不足,照搬他国模式,在此过程中我们走了弯路,付出了巨大代价。“文革”结束后,中国何去何从,历史又一次将中国推到了十字路口。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正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初步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深刻变化,我们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实际,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中国化取得全新进展,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等时代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针,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它们既反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以新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既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显而易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之所以能够从失败走向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毛泽东大胆地倡导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最终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适合于中国的实际,并引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同样,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曾一度遭受严重挫折,也是因为党在那个特殊时期,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观点教条化、公式化,背离了中国实际,背离了时代特征。

当下,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它的建成和实现标志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阶段,意味着我国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我们唯有在认真分析国情、民情,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脉搏的基础上,紧紧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我们唯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以发展的理论推动和指导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各方面的创新,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特色,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时代课题。历史上它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新时期仍将可能经历新的艰难曲折,出现各种争论和斗争。但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出路,民族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徐向前.历史的回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2]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3]刘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文化观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大量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对这一时期毛泽东早期文化观以及毛泽东文化观产生的渊源、特征、文化领导权等研究成果的梳理,为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文化观;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文化观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学者从毛泽东文化观产生的渊源、特征、毛泽东早期文化观、毛泽东文化领导权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研究,成绩斐然。本文旨在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概括,以期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笔者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成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梳理。

这一阶段出现了研究毛泽东文化观的热潮,对毛泽东文化观研究不断得到重视。将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1对毛泽东早期中西文化观的研究。

1.2对毛泽东文化观的特征研究。

这一阶段对毛泽东文化观的研究趋于成熟、稳定,且侧重从微观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这一时期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更为客观地论述毛泽东文化观,牟岱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为目的出发,对毛泽东倡导大众文化观的原因、特点和意义进行分析,指出毛泽东倡导大众文化观与其家庭生活经历、传统文化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关,受马列关于文化论述的影响、是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是政治斗争的必然要求。[13]张慧明以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为目的出发,深刻分析了毛泽东文化教育思想,指出毛泽东关于新文化教育的基本观点是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同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对待中西文化的正确方针。

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更加细致丰硕,主要研究成果分為以下几个方面:

3.1对李大钊文化思想与毛泽东文化思想关系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以陶红霞等人的研究最为典型。关于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趋同性的研究,陶红霞认为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趋同性表现在对待中西文化都采取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态度,都主张中西合璧创造中国新文化。[17]管晓莉则认为李大钊与毛泽东对于中西文化观的趋同性主要表现在李大钊、毛泽东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静,西方文化主动,对中西文化都进行辩证的否定,均认为中国新文化源于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3.2毛泽东文化领导权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后,很多学者试从微观入手研究毛泽东文化观,譬如对毛泽东法制文化观、民俗文化观、民主行政文化观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如下:

农学概论论文(精选14篇)篇十四

第一段:引言(200字)。

农学概论实习是大学农学专业学生必须经历的一门实践课程,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在这次实习中,我参观了不同类型的农场,接触了各种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并参与了实际的耕作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新的知识和体验,也逐渐培养了对农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第二段:农业现状与挑战(250字)。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对农业的现状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农业已经从传统的手工劳动方式逐渐转向机械化和智能化,农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农业面临着人力短缺的问题。另外,农业产值和种植收益也面临着市场供需变化和气候因素的影响。这些挑战使得我意识到,农业仍然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第三段:农机技术和管理(300字)。

实习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不同种类的农业机械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例如,我学会了如何正确操作拖拉机、收割机和播种机等工具,了解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安全注意事项。我还了解到,农业机械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还可以减少人工的高强度劳动,改善农民的生产环境。同时,农机的管理工作也十分重要,要定期检查和保养农机,避免故障和事故的发生。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的结合,我逐渐掌握了农机技术和管理要点。

第四段:农作物种植和管理(300字)。

实习中,我还参与了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学习了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例如,我了解了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栽培要求,并参与了土壤管理、施肥和灌溉等工作。我还学会了如何识别农作物的常见病虫害,并掌握了防治措施。通过这些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中的时间和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重要影响,也明白了科学种植和管理的必要性。

第五段:实践体会与感悟(350字)。

通过农学概论实习,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收获了宝贵的实践体验。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农业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产业,为人类提供了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的辛勤劳作和技术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尊重和支持。其次,我意识到农业发展应该与科技进步相结合,借助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和智能技术,提高农业的效益和可持续性。最后,我体会到农业生产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以适应市场变化和环境变化的挑战。

总结(100字)。

通过农学概论实习,我深入了解了农业生产的现状、挑战和发展方向。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农学专业学生,除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次实习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农业的全过程,培养了对农业的热爱和责任感,还提高了我对未来农业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写心得体会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力。请大家一起来阅读以下这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并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思考方式。
心得体会是我们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它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例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鼓舞。近年来,随着科技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书中的文字,使阅读更有意义。再随机选取一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关键是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致辞,我们可以给予他人鼓励和支持,也能够通过赞美和分享,传递出自己的智慧和人生经验。通过阅读这些精彩范文,可以领略到不同风格和气质的致辞魅力。敬爱的各位长辈
写心得体会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力。6.以下是一些独特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写作风格和技巧的思考。
班主任工作计划可以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工作方案,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我们对班级管理和教育工作有系统
优秀作文是通过良好的结构和精准的措辞展现出作者独特的思考和见解,给读者带来思维的冲击和深入的思考。优秀作文是表达思想、传递情感、展示才华的有效方式。优秀作文是艺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审视过去的行为和决策,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共同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培训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反思。下面是一些独特而有价值的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考。首先,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讲解
策划方案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预估成本和资源。下面是一些著名企业的策划方案实例,希望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这次活动让所有
通过写培训心得可以促进个人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巩固,提高学习成果的应用能力。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培训学习的心得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质量是一切企业发展的基础,倘若
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写作的难题,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和解决困惑的思路和篇章。小编提供的这些范文范本中,或许有些适合你的表达方式,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培训心得体会可以成为我们在求职或升职过程中的宝贵资料和亮点。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关于培训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阅和借鉴。1.学习了中国书法史,对汉字书
合同协议是一种约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文件,用于明确合作关系。范文中的条款和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实施过程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立约人:xx,男,岁,族,市区人
在这个充满喜悦的场合上,我感到无比荣幸地担任主持人的角色。下面是一些备受赞誉的主持人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h:大家晚上好!a:这里是xxx大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并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和学习心得体会的写作方法,以下是一些实用的范文供参考。
调研报告需要有一定的结构和格式,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祝大家在撰写调研报告的过程中取得好的成果,希望你们的调研能够为实际工作和学习提供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思考与感受,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亲爱的女生们:你喜欢穿裙子吗?打开你
我了解并遵守了教育教学相关的政策法规,保持了教育教学的合法性。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师工作总结的模板和写作指导,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这是个郁闷的时节,我的心随着时间的流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对自己所取得成就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的过程,能够增强自己的自信和动力。现在,我们为大家推荐几篇优秀的心得体会样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
一分钟过去了,时光已不再回头,我们应该有所行动,让下一分钟变得更加有意义。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一分钟总结范文,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
合同协议可以约定双方的权益和义务,防止其中一方的不当利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合同协议写作要素,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甲方法定代表人:营业执照注册号资质等级:在川通讯地
心得体会是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善于从自己的经历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体会和教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美心得体会,希望能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第一段:引入聚焦心得体
随着下半年的到来,我们要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为之努力奋斗。接下来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下半年总结样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一、突出专科特色,打造护理品牌。1、推进
在幼儿园工作计划中,我们要考虑到幼儿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各项活动。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幼儿园工作计划篇章,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伴着秋天的到来,新
诚信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它能够促使人们追求真实、善良、美好的生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诚信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
演讲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安全演讲稿可以通过演讲者生动有趣的语言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让他们对安全问题产生重视。安全是一门大的学问,以下是小编为大
生产是多个部门和岗位的协同合作,它需要各个环节之间的密切配合和信息的及时共享。如果你正在面临生产管理方面的挑战,不妨参考以下的生产管理经验和建议。通过为期五天的
一个成功的致辞应当给听众留下积极的印象,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行动。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致辞范文,它们深入人心,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尊敬的各位来宾、朋友们:金秋送爽、
学期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有效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这些学期计划的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期计划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本学期我负责07电子和07幼师(1)(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总结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发展。心得体会的写作不仅可以让我们对过去的经历进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机制,合力打造优质教育环境。以下是一些家长会成功经验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感谢大家在百忙中来参加我们第六小学的这次
想要获得更多学习或工作机会,你需要写一份出色的申请书。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几篇精选的更多申请书范文,欢迎阅读并积累写作经验。尊敬的领导:你们好!我们是xxx级
学好英语可以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与外国友人的交流和合作能力。掌握英语需要进行听力训练,以下是一些英语听力练习材料,供大家学习参考。第一段:引言(100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思路,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有所提升。下午安排的是输电运
买卖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了社会分工和经济效益的提升。要想在买卖中取得好的成绩,除了市场分析,财务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名称、型号、数量、金额、
教师演讲稿的重点是要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价值观,展现出教师的魅力和能力,激发听众的敬意和信任。接下来,将为大家呈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教师演讲稿,希望能够引发
心得体会是在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对所得到的思考与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文字材料。请大家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精选的心得体会样本,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
培训心得是对参加培训活动后的感悟和反思的一种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巩固所学和应用于实践。我们搜集了一些优秀的培训心得,希望能激发大家对学习的热情。
同学们:为了我们班能当上文明班,也为了让我们五(4)班全体同学能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我为五《4》班全体写了一份倡议书:一、积极打扫卫生,无论是教师的角落还是
环保不只是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环保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它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发展。环保意识的觉醒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
发言稿的开头要引起听众的注意,可以使用引言、故事提炼或者数据等方式。以下是一些著名演讲者的发言稿范文,他们的演讲风格和话语技巧在发言稿中得到充分展示,是我们学习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从成功和失败中吸取教训,让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样例,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
在现实生活中,合作是促成各种事物发展和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些合作范文展示了合作所带来的创新和突破,希望能激发大家更多的合作想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有
如何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独特之处,成为转专业申请书写作的关键。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转专业申请书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尊敬的岗位评审领导小组:
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让我回顾过去的经历,还可以帮助我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规划和决策。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彩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合同协议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交易中产生纠纷和争议,确保双方利益最大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优秀合同协议范文,供大家参考使用。甲方名称:单位地址:法定代表人
通过活动总结,可以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以下是一些关于活动总结的专业指导和建议,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中华民族古就有乐于助、知恩图报的传统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于自己成长和进步的记录和证明,可以激励自己不断前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文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轨迹,为自己的付出和努力点赞。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总结范文,并从中找到对自己学习和工作有帮助的部分。第一段(引言)。在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本样本。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权威性的范文范本,供大家阅读和学习。尊敬的公司领导:您好!由于婚期已近,我和爱人
范文范本是一种积累和沉淀,通过积累范本,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写作库,为今后的写作提供素材。在下方的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优秀作品的特点和品质,希望对大家的写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在国际经济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影响力。小编为大家推荐了几家口碑较好的银行,供大家参考选择。徐汇区人民法院:关
合同协议的签署过程应当充分协商,明确各方的权益和责任。查看以下合同协议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合同的约束力和法律效力。协议人:___________,男(女)
范文范本可以让我们更快地掌握并应用优秀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单位担任________职务。近一
自我评价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自我评价的范文,希望能够对你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这个月工作的收获是可观的,我要写一篇总结,铭记下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1、观念上存在差距。主体方面,主要是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和经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5.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借鉴和参考的对象。
编写一份出色的更多申请书需要仔细考虑自己的目标和动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更多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的学
合同协议是构建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商业环境的重要手段。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合同协议范文,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和使用。宗旨:_________________
预备党员是指具备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和意愿,但还未正式入党的一类人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预备党员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总结有所帮助。敬爱的党组织:我
检讨书是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反思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我们可以不断进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检讨书的推荐阅读,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上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每一次心得体会的写作都是一次思考和提升的过程,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自己的所思所感。小编搜集了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和阅读。自从上大学后,我就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的结构和写作技巧,我们可以掌握一些写作的套路和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这些范文范本是经过反复审阅和修改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欢迎大家共同学习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提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学习。作为一名志愿入伍的新兵,我有幸参加了部队
演讲稿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自己能力和经验的平台,可以通过演讲来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见解。请大家关注下面这些优秀的演讲稿范文,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
在写作过程中,参考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需表达的内容和结构。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摘要:我国居民储
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过去学习和经历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和提高的指导。通过阅读这些心得体会的范文,我们可以学到一些有效的写作方法和思路。我觉得散户们应该多了解一下做
转专业申请书是一种向学校或机构提交的书面材料,用于申请从一个专业转到另一个专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转专业申请书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尊敬的领导们、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十分荣幸能主持这个隆重的场合!下面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专业人士是如何总结和概括的。下面请欣赏中心小学带来
护士需要具备丰富的医疗知识,能够及时处理病人出现的突发情况。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护士护理中的困扰和解决办法。护士是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每个月的工作对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和写作风格,提高我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以下范文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够为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我是个感性的人。上完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核算和评估,为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和建议。请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活动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开心音乐社团自
租赁行业是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涉及住房、汽车、设备等各个领域。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租赁方面的常见问题及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出租单位:______
授权委托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商业合作、法律代理等。授权委托书范文八:用于教育机构委托代理招生的授权委托书。委托人:受委托人:兹授权,代表我公司前来与贵
在写作过程中,参考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和创造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迪和帮助。党员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
自我评价是一种自省和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下是一些自我评价的技巧和要点,希望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有所帮助。回首三年来的大学
个人简历应该经常更新,及时补充最新的教育和工作经验,使其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简历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求职目标。目标职能:证券/金融
春节的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习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春节旅游线路和景点,一起来规划一下假期吧。各位领导、同学们:大家好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可以增强组织与外界合作的信任和稳定性。规章制度的完善离不开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讨论。为加强学生宿舍管理,为广大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卫
合同协议是商业合作的重要依据,能够确保合作双方的权益不受侵害。以下是一些合同协议范本的链接,大家可以点击链接进行查看和学习。甲乙双方在平等的、自愿的基础上,达成
优秀学生对待学习充满热情和责任心,时刻保持学习的积极态度。以下是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心得,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示。年禁酒令作为一项常见的文化习俗,被广
更多申请书是求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它是向雇主展示自己能力和经历的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尊敬的上级领导:您好!本人
幼儿园工作总结是一个评价和改进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幼儿园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灵感。
读后感是一种能够深入理解书籍内涵、提炼精华、加深对书籍所阐述问题的认识与见解的方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读者们的读后感,看看他们是如何通过文字传达自己的
通过撰写演讲稿,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演讲中的演讲稿范文应该是与听众密切相关的,要能够引发听众的共鸣和思考,并能够产生实际的影响和改变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种宝贵财富,通过总结和概括自己的经验,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我觉得我们应该写一份心得体会,分享给他人。心得体会范文
心得体会是一个对自己进行自我反省和调整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情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下面是一些写作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
在签订租赁合同之前,租户应该对房屋进行仔细查看,并与房东确认房屋的实际状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租赁合同样本,希望能对大家的租赁交易有所启发。
我在努力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自己的潜力和能力,这让我更加有自信去面对未来的挑战。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
通过编写教学计划,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教师考虑学科的连贯性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做到系统性和有针对性。
人力资源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它能够帮助企业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员工。接下来是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结,他们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了企业的竞争
自我介绍是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通过它向他人传达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大家好,我是刘阳,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在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希望通过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公司带来
对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表现进行回顾和总结,是一种很重要的成长方式。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的总结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它们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灵感和借
策划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安排工作,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接下来是一些策划书的实战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的策划工作有所启发。二、活动对象:本院在
心得体会是对我们所经历的事情、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总结的一种方式。心得体会的书写过程是一个思考和整理的过程,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我会坚持写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的撰写可以激发我们对于学习和成长的动力和热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启示。音乐学(师范)2班100122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培训过程中的学习、交流和成长的一个总结和反思。接下来,我将为你展示一些精彩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还是不得不说这次的培训,
合同协议的签署是交易正式成立的标志,双方在签订合同后应按合同约定履行各自责任。阅读这些合同协议范文可以拓宽我们的合同意识和法律意识。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就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