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教学反思常见类型包括篇一
课程分析:
本课是《岩石与矿物》单元的第一课。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岩石,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建立岩石的概念;并且初步学会记录和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由此达到《标准》中学生意识到岩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愿意保护岩石等目标。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了解: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在家观察过放在水里的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这些都成为本课学习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一方面学生将分享他们对岩石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将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一步观察岩石,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生活,我们需要做的是教学准备和对教学内容的调整:
一是淡化科学知识目标,而着重让学生参与观察岩石和给岩石分类等活动;
四是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主要有常见的岩石标本(假如学校没有,可以课外组织学生采集当地的常见岩石,并指导他们把采集来的岩石洗净、敲开,露出新断面,做成岩石标本)、放大镜、锤子、水、稀盐酸等材料及有关多媒体课件。
这些材料将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以期望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仔细观察岩石;
2、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按不同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岩石的分布,建立岩石的概念;
2、能认识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等常见的岩石;
3、知道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生成过程;
4、知道化石和煤层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3、从了解岩石的生成,意识到万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以多媒体激趣,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
1、播放课件,欣赏大自然中由岩石组成的美景。
2、谈话: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3、学生发言。
4、谈话: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那么,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把你对岩石的了解写在活动记录上。
5、学生填写活动记录。
6、组织交流学生关于岩石的已有知识。
【评析】自然界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在此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媒体,把学生带到广阔的大自然让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喜爱祖国河山,热爱家乡的感情。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辨别岩石,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
1、谈话:大家对岩石了解这么多,那么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你能分得清吗?
2、师生共同举办“岩石收藏展览会”。
3、学生当“小小岩石鉴定家”,找出哪些是岩石并简单说出理由。
【评析】师生共同举办“岩石收藏展览会”,使丰富的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此时让他们当“小小岩石鉴定家”,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又增长了见识,进一步认识岩石的特征,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课外采集收藏的兴趣,可谓一石三鸟。
三、观察岩石,能说出常见岩石的名称和特征
1、谈话:现在同学们可以借助工具用多种方法仔细观察岩石标本,并把你的观察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说明】在此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提供的一些观察工具,并着重讲解稀盐酸的使用方法,科学课上强调大胆探索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相当重要的。
2、学生有序地领取所需材料并对岩石进行仔细观察,填写活动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帮助。
3、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四、给岩石分类,初步认识岩石的生成方式
1、谈话:现在你能把岩石分一下类吗?你能想出几种办法?
2、给岩石分类,把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记录下来。
3、交流岩石的分类方法。
4、谈话:你们想知道地质学家是按什么来给岩石分类的吗?
5、观看多媒体课件。(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以及化石、煤层的形成)
6、谈话:现在你能像地质学家那样把你桌上的岩石标本分类吗?
7、学生尝试再次分类。
【评析】让学生先自己给岩石分类,再与同学交流,了解其他同学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了解地质学家给岩石分类的方法和理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发现的价值,知道他们离科学家并不遥远,他们就是小科学家。
五、课外延伸
1、识别自己采集的岩石,制成岩石标本。
2、编写一份岩石广泛用途的手抄报。
教学片断赏析
交流对岩石已有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现在交流一下,你对岩石已经了解了什么?
生:岩石都很漂亮,有的岩石上还有各种美丽的花纹,里面还有十二生肖呢!
生:岩石有各种颜色,还有的岩石是透明的。
生:有的石头拿在手里不透明,放进水里才透明。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有的石头很值钱,像我爸爸上次买了一块鸡血石花了八百多元呢!
生:像钻石、水晶也是岩石,它们的价格就更贵了。
生:石头可以用来造房子、铺路,还可以用来雕塑、刻图章。
生:古代人们用石头做成兵器,还用两块石头一擦,就会有火。
师:你知道得真多!
生:用石头还可以烧饭。
生:我还知道石头有大理石、雨花石、花岗岩、音乐石……。
师:音乐石?老师都不知道,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这种石头在非洲,敲击它会发出很多种声音,所以叫音乐石。
生:我知道在美国有一种会走动的石头,科学家发现它下面有走动的痕迹,据考证,是自然形成的。
生:我还知道在我国河南有一种麦饭石。有人做过实验,把放在水里能使小鱼的生命延长。
师:你知道的真多,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在《我们爱科学》上看到的。
师: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好学生!
生:我还知道,一些动物死后经过很长的时间,会变成化石。
师:你看到过化石吗?
生:我没有亲眼看到过,但我看到过图片,知道有恐龙化石、猿人化石、蜻蜓化石、三叶虫化石等,科学家通过化石能知道很多地球上以前的事情。
师:看来你对化石颇有研究,我真希望你也能成为科学家,通过化石来破解地球留给我们的一些难题!
生:我还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石头,里面有地球上没有的元素,因此称它为“天外来客”。
生:你讲的是不是叫陨石?
生:对。
生:我知道,石头在大自然中,经过不断地热胀冷缩,会裂开,最后变成沙子。
师:真了不起,你怎么会知道这种变化的?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的。
生:我知道科学家一般用刀刻、用指甲划等方法了解岩石的硬度;用盐酸滴在岩石上的方法了解岩石的耐腐蚀性。
师:在以后我们对岩石的研究中,也争取向科学家学习,好吗?
【片断评析】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经验来到课堂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与同伴兴奋地交流中不断地获取大量信息,教师在此时应该创造和谐的氛围,不断地鼓励,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从而及时捕捉课堂生成信息调整教学,使教学少一点呆板,多几分灵气。
教学手记
科学教学应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这开放性在这节课上首先体现时间的开放性,科学课堂不应以一堂课的铃声为起点和终点。鉴于以往课前组织每位学生采集岩石活动的效果较差,这次改为岩石的收藏活动则要容易实施得多。学生大多都带来了一定数量的岩石,当然还有些非岩石,这使得课上别开生面“岩石收藏展览会”以及“岩石鉴定活动”得以顺利实施。其次还体现在科学学习的空间的开放上,在科学学习中教师不应把学生束缚在课堂内,“我们不能把所有孩子带到整个世界中去,但我们可以把整个世界搬进教室。”我们让学生用语言把以往对岩石的认识带进课堂,让学生把各种场合搜集的石头带进课堂,用多媒体把大千世界的美石、奇石及岩石的形成带进课堂……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亲近自然、欣赏自然,从而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反思常见类型包括篇二
一、说教材
(一)教材体系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与《岩石和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共同组成“岩石与矿物”单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岩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岩石是一种大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对于岩石的特性,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各种岩石教师准备:
1、分组观察用岩石村本
2、工具:放大镜、小刀、锤子、滴管、稀盐酸
《认识几种常见岩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教学反思常见类型包括篇三
这节课是新教材第二册的内容,它涉及到“综合・探索”这一学习领域。
这节课中,孩子们通过体验、创造,不仅学会了画各式房屋,还学会了怎样辨识方向,也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结束了这一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常见类型包括篇四
在新课改下,政治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一课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很多学生认为人生漫漫长路如何能规划得了,谈规划是空话。因此教师要做的是把这些内容让学生主动接受并吸收内化,要把这一门课上好并不容易,每一节课都需要精心的准备与设计。
《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这一课的课时安排为2课时,创业需要什么素质和能力,中职生应该如何作好在校的准备,这样的知识点光靠老师讲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费了不少心思,怎样上得“活”是我思考的重点,让学生有感而发,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完成则是一个难点。活动课的方式有很多,如小品表演、游戏、讨论演讲等。我曾想过用小品表演,和创业成功案例的分析讨论作为上课的形式,但小品表演学生参与人数少,参与性不够广,很容易变成少数学生的个人表演;而创业成功案例学生看得也不少,但缺乏参与性,难以产生共鸣。
因此我把设计思路定在拓展性的训练活动上,最后想到通过一次模拟性的创业活动形式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通过模拟一个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创业的情景与环境,提供相对简单的材料,制定相关的活动规则,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进行产品的加工、介绍和推销来完成创业活动,在活动完成后进行总结交流,探索出创业者应有的素质和能力,这就是体验式的活动教学。通过亲身的体验,教师最后的总结与归纳才能触动学生的神经,为他们所接受。这是一次尝试,学生能做出什么作品,怎样推销,一切都是未知之数。
在这节课里,学生的参与性很高,热情高涨,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从动手设计、制作产品、介绍产品到向听课老师推销产品,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推销能力,同时也突显了他们的不足。通过结算,有的小组产品成本要2.50元,但定价却只有2.00元,推销得多,却亏得多,这是经营能力的欠缺。有的小组产品制作得较好,但在推销这一环节里只得了很少的票数,利润很低,反映了推销能力的欠缺。
活动课体验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反思,经过一轮活动下来,学生深有体会,一位负责推销的学生说:“在学校里给熟悉的老师推销都这样困难,更何况以后在商场上向陌生人推销产品了,我现在终于知道自己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是多么差了……”,这是发自内心的自我反省。
在整一节课里,作为教师的我,只是充当一个主持人的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跟着程序一步一步走下去,活动完后进行反思归纳,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提升拓展,一切是那么的水到渠成。
进行了第一次尝试后,在同年级的其它几个班里,我又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在只有3个女孩其余全是男孩的模具班上,学生制作的作品超乎我想像:
诺基亚滑盖手机(能够滑动) 相册
青春期纪念品——玫瑰花戒指 索爱手3g手机
这就是学生的部分作品,在我给学生制造机会时,学生也给我制造了惊喜。这就是那班在初中或者说十五岁以前的人生都失败的孩子吗?他们头脑中闪现的创意与超强的动手能力是我们无法忽视的。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难以掩盖的自豪感时,我想这样的活动课在无意中也让这群孩子重拾一点自尊,重建一点信心。这是设计当初没有想到的,是意外的收获。这样的体验式教学能够极大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变得“活”起来。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新的课程至今已快完成一轮的教学了,在这学期里,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我采取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如活动体验、案例分析,社会调查,拍卖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演讲比赛,拓展训练和游戏等,都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这说明对活动课的重视。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上好 “活动课“的几点做法:
一、要吃透教材,抓住特点,针对性强,根据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上课要上得精彩,更重要的`是对课堂的设计与组织,活动课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同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上活动课,教师必须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讲合作时可通过拼七巧板进行,讲职业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关系时可通过跑台阶或楼梯进行(户外),讲到学生的在校准备时,通过一个“换钱”游戏来完成,都取得很好的效果。总之,活动的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才能达到活动课的效果。
二、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课有重要的角色转变,老师从台前转变为幕后制作人,把舞台交给学生发挥,这就要求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师选材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授课方式已经难以被学生接受,这种方式一直以来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材灌输,轻学法指导;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应该由“脱离生活”到“回归生活”;由“单一角色”到“角色互动”;由“灌输知识”到“体验学习”;由“教学封闭”到“教学开放”。通过这样的转变,课堂才焕发出生机,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三、教师应该做好适度指导。活动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活动课上应是一个指导者,一个总的策划者。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还要转变学习方式,活动课的设置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活动课的实施中,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两个控制:
(1)、时间的控制,每一环节都必须事先设计好时间,每一项的时间分配要合理到位,否则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2)、课堂纪律的控制,职业中学的学生是“易放难收”,因此要制定好课堂活动游戏的规则,控制好课堂纪律,建立规范、严谨的课堂秩序,做到活而不乱。
四、善于运用多媒体创设活动情景,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胜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材料,声色俱备,感染力强,能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积极参与,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讲到职业价值观的第三层取向,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时,我选用了一段视频——汶川大地震的真人真事《我是一个兵》的实录进行播放,学生很感动,受到很深的教育。
五、要培养创新能力,活动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活动课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例如这次学生的作品就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每一堂课都充满了未知因素,学生在有规则的自由空间里打开他们的思维,自由地发挥,活而不散。而教师通过活动课会发现学生所隐藏的才能,如一组学生制作了一个非常“难看”的作品,我对它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但后来学生上来介绍时说“这就是我们被污染的地球,缠绕在它身上的都是我们人类制造的垃圾……”。我远没有想到我们的学生竟然有如此强烈的环保意识,通过这样的作品来传达出他们的想法。通过活动课,我发现很多学生有无限的潜能与创意,我们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被学生启发着。
总之,活动课在政治教学中有着难以言喻的优势,我们每位老师应以活动课为载体让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共同成长,让中学政治教学真正成为张扬生命个性、促进人类发展的最有魅力的学科之一。
教学反思常见类型包括篇五
初中化学到了第十一单元已接近尾声,教材在编排上没有按知识体系进行,所以从传授角度出发,会深刻地感觉到内容显得比较散。笔者发现在使用知识体系较清晰的原教材时,每届学生在学习知识错综复杂的“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氧化物、酸、碱、盐相互转化关系”时,都会出现的不可避免的两极分化现象,似乎一下明白了教科书编排的意图——这里不正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整理出知识条理(体系)的极好素材吗?如此设计教学,不正是为学习综合性较强的后续内容,在作极其重要的能力铺垫吗?这里的“乱”与“堵”,是为了后续学习中,学生能够自觉地从综合性内容中整理出系统,从而保持学习的系统和流畅。
为此,教学设计需要突出了三个基本理念:一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联系实际,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感到有用;课前,让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课中,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不是“我讲你听”,自然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取新的知识,用新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三是,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注重了协作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相融合,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化学概念是抽象概括的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单纯灌输,较少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途径是否恰当。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贯彻新课程教学的理念,采用类比、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行为更加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
许多问题,从小的方面讲,第一、没有注重学生书写方程式的练习;第二、没有规范学生化学式的书写和练习;第三、资料图片等信息较少,如缺少一些胃药图片、溶洞图片和侯德榜照片等。大的方面讲,第一、这节课自认为虽然列碳酸盐的主要化学性质,但学生不能很好的去认识,可能会出现模糊理解。这是想“求全”思想下导致的教学错误,因为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也就是在知识的传授上既没有讲精细、讲到位,也没有讲全面。第二、在碳酸盐(含co3原子团)的检验这个重点上并没有突破,学生没有很好的归纳、总结和概括出检验的方法,也就并不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这节课对比以往,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中心非常突出,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学生能够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本节课主要是对产物的要求)去判断反应能否发生。由这个中心而展开任务分析,可以说自己上课的思路也比较清晰。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和任务分析主要受到《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的影响,阅读后感觉自己的教学观念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将学习的理论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将是以后一直前行的道路。
以往溶解性规律放在这堂课来教学,感觉难点过于集中,学生很吃力,今年尝试在之前的教学中简单介绍,加以分化,看来还是有好处。学生通过多次使用这个溶解性规律,能够熟练查阅,为这节课节省了不少时间;通过应用也更能体会去记忆这个规律的作用。
早上预上了两节课,感觉主要问题都是时间不够,于是绞尽脑汁压缩几个部分的内容。下午上课时开始还是闲庭信步,“比较自如,后面发现时间不够就开始显得慌乱了。”(黄老师语)很感谢几位老师谈了自己的'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放在酸和氧化物的反应后来介绍是非常自然的,那么这节课可能就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了。再如龚老师所建议的,几个内容本来都是有文章可做的,因为赶时间可能就一笔带过了。确实是,如果将内容适当整合,这堂课应该会从容很多的啊。
从具体的教学手段上来看,课前我比较犹豫不绝的是几个复分解反应实验的处理,为了使现象生动,我增加了硫酸铜。不过按照书上的处理,应该是作为一个验证实验,这样学生还是比较被动,但如果改成上课开始时的探究实验,以此来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感觉时间不够……最后还是决定作为验证实验了。作为规则的教学,一般认为是下定义,然后用符合规则的例子来例证,但如果让学生自己来简单的归纳规则,下定义,会更好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学年想尝试一下,由一些实验来引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但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又如何处理,难道还要提示加指示剂?真是艺无止境啊,不断思考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