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

时间:2025-01-22 作者:JQ文豪

教学工作计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分享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够给教师们带来灵感和启示。

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篇一

语文考试说明指出“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分析近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有关虚词的考题,出题的角度都是重在区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现列出20考试说明中20个虚词的词性、用法和意义,并主要以课文基本篇目中的句子为例,用由简到繁的顺序排列。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可不译。

1、表示判断语气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负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

3、表示疑问语气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讥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助疑问语气。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助词。

1、在别的词(形容词、动词)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采草药》)。

2、“者”用在判断句或定语后置句中,起提顿作用(或说是一种标志),不译。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在判断句或定语后置句中,起提顿作用(或者说是一种标志)。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4、“者”有时放在时间词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5、“者”有时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6、“者”有时用在句末,可译为“……似的”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7、用在因果复句中,起提顿作用,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到”、“到”“在”“自”“从”、“在……方面”“在……中”、“向”“跟”“同”“从”“自”“对”“对于”“给”、“由于”“因为”等。

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到)。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于、因为)。

2、放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比)。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崤之战》“从这时”)。

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一种表示目的、手段、工具、凭借等,可译为“用来……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一、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测度语气,常和表示测度的语气词“殆”“得无”“无乃”等前后呼应,可译为“吧”。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孟子〉两章》)。

3、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等。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4、表反诘语气,常和语气词“岂”“其”“宁”等,或疑问代词“安”“胡”等前后呼应。译为“吗”或“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5、形容词词尾,同“然”。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二、介词用法与介词“以”基本相同。

一、助词。

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如乐作焉。(《石钟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万钟于我何加眼焉!(《〈孟子〉两章》)。

形容词词尾,同“然”。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二、代词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它”。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三、兼词兼有“于”“此”,可译为“在这里”“到这里”。

微波入焉。(《石钟山记》。

有青麻头伏焉……(《促织》)。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一、介词。

1、介出动作的另一施事者,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可译为“跟”“同”。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字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介出动作涉及的对象,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可译为“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较的对象,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可译为“跟……相比”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公输》)。

二、连词。

1、连接并列的两个词、两个短语,作主语或定语。可译为“和”“跟”等。

……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治平篇》)。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2、“与其”和“孰若”“不如”“宁”等虚词相呼应,用在选择分句中,表示取舍。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三、语气助词。

表示疑问、反诘、测度、感叹等语气。同“欤”。

1、表示询问语气,用在是非问句的末尾,译为“吗”;用在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的`末尾,译为“呢”;用在选择问句中常与选择连词“抑”相配合。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2、表示测度语气,兼有感叹意味,常与“其”等语气副词前后呼应,可译为“吧”。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大概)由(仲由)与(吧)?”(《论语·公冶长》)。

3、表示反诘语气,兼有感叹意味,有时与“岂”“得非”“独”“况”等虚词前后呼应,可译为“吗”或“吧”。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

4、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吧”。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啊)!(《师说》)。

一、连词。

1、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2、“然而”,可译为“如此(这样),可是……”。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

3、“然则”,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

輮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三、助词。

1、用在形容词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2、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州记》)。

[附]“然”作谓语,作用相当于动词,意为“是的”“对的”,常见于应对之词。

成然之。(《促织》)。

一、代词。

1、表对称,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那样”“如此”。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二、连词。

1、表假设,常用在复句前一分句中,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高祖本纪》)。

三、助词。

形容词或副词词尾,和“然”的作用相似,可译为“……的样子”“地”。

于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惆怅地)(《司马相如列传》)。

[附]“若”作动词,表示比拟或比较,可译为“像”“如”“比得上”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论贵粟疏》)。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为”等。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请为将军筹之。(《赤壁之战》)。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察今》)。

6、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为“被”。有时构成“为所”或“为……所”。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7、“为”与句中的短语组成介宾结构,可译为“在……的时候”,《辞海》注释为“如果”。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王甚喜人掩口也,为近王,必掩口。(《韩非子》)。

二、助词用在疑问句之后,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何”“焉”配合用,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依据,可译为“趁着”“按照”“凭借”。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3、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方式,可译为“由”“经过”“通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便”“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振声激扬,伺者因之觉知。(《张衡传》)。

一、疑问代词。

1、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何”的位置一般在动词前,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者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复音虚词。

1、“如何”“若何”“奈何”,都是动词性短语,常作谓语,译为“怎么办”。

2、“如……何”“若……何”“奈……何”,一般可译为“对(把)……怎么办”。

3、“何如”,可译为“怎么样”;又用于比较,相当于“孰与”。

4、“无何”,可译为“没有多久”。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有单用“且”的,有构成“且……且……”“既……且……”式的。可译为“又”“又……又……”“既……又……”“一边……一边……”等。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递进关系,或引起推论,可译为“而且”“况且”“尚且”。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以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3、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还是”“或者”。

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郦生陆贾列传》)。

二、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因而”“便”,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战》)。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二、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可译为“你的”,用法同“乃”;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既而”“已而”可译为“过一会儿”“不久”。

一、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也可作第一人称,译为“我”。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之至湖口。(《石钟山记》,代人,作兼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而公子亲数存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此”。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前置的宾语和动词或介词之间,“之”可不译出。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是一个整体概念)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可译为“就”“便”,或“原来是”“已经是”“原来已经”。

每闻琴瑟之音,则应节而起。(《促织》)。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表示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远,其人则近。(《论语·学而》)。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二、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也。(《捕蛇者说》)。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于是”。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于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三、连词译为“若夫”“至于”“如果”。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第三人称代词,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它”,不能加“的”。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的”。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副词。

1、放在句首或谓语前,表示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可能”。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孟子〉两章》)。

2、放在句首或谓语前,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3、放在句首或谓语前,表示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

汝其勿悲!(《与妻书》)。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4、放在句首或谓语前,表示期望语气,可译为“可要”“一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采草药》)。

2、表示选择,可译为“还是”“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四、助词没有实在意义。霰雪纷其无垠兮。(《涉江》)。

一、介词常带宾语,用作状语或补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对象、产生的原由等。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拿”“用”“凭借”“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荆轲刺秦王》)。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

公子为人……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战》)。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6、“是以”,相当于“因此”“所以”;“以是”,相当于“因此”“由此”。

7、“有以”,相当于“有什么……”;“无以”,相当于“没有什么……”。

8、“何以”,可译为“怎么”“根据什么”“用什么”“因为什么”等。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以致”等。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

三、副词通“已”,可译为“已经”。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附]动词:“以”,认为;“以……为”,“用……作”“把……看作(当作)”。

动词“以”用如名词,可作“缘由”“原因”。

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篇二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2)?”“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3)。”“汝之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5)!”

12.以。

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

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篇三

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着,趁此。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

(二)副词。

1.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篇四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篇五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它”。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篇六

教学重难点:掌握15个文言虚词。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而。

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

2、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

3、泉涓涓而始流表修饰。

4、敢怒而不敢言表转折。

5、学而时习之表递进。

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表假设。

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表因果。

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

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

四、介词。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

3、其。

一、代词。

二、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

其孰能讥之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表揣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表选择。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4、表商量。

吾其还也。

5、表期许、强调。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

神乎其神微乎其微。

第二课时。

4、且。

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二、副词。

1、暂且,姑且。

苟且偷生。

2、将近。

不出,火且尽。

年且九十。

5、所(以)。

一,表根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表原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三、表方式。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6、为。

一、动词。(wei)。

二、介词。(wei)。

1、表示对象。译作:“给”、“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为国捐躯。

3、表目的,可译为“为了”。

为之一振。

各为其主。

4、表被动。(wei)。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过?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三、句末语气词,表反问、感叹。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第三课时。

7、焉。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硿硿焉。

盘盘焉,囷囷焉。

二、兼词。相当于“于何”、“于此”。可译为“在哪里”、“在那里”。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如乐作焉。

三、代词。

1、那。

微波入焉。

2、疑问代词。“何”。

焉用亡郑以陪邻?

四、语气词。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8、也。

一、句尾语气词。表判断,表肯定或否定语气。

莲,花之君子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疑问语气。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三、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常用在单句的某一成分后或复句的某一分句后。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9、以。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译作:“拿”、“用”、“凭”、“依照”。

敢以烦执事。

以乱易整,不武。

请以剑舞。

以衾拥覆。

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告,则杀之。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跟”、“与”。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举以予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表示原因。译作:“因为”、“由于”。常“是以”连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译作:“用(凭)……资格(身份)”或“用(凭)……名义”。

生以乡人谒余。

5、表示时间。译作“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二、连词。连接前后两个词或分句,表示并列、承接、目的等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阙秦以利晋。

第四课时。

10、因。

一、介词。

1、依靠,凭借。

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2、趁着,趁机。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3、沿袭。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4、因为。

因小失大、因祸得福。

5、由,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二、副词。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11、于。

介词:

1、引进动作的'处所或环境。可译作:“在”、“到”、“从”、“在……方面”。

例: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而聆之。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青取之于蓝。

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2、引进动作的对象。译作:“给”、“跟”、“向”、“对”、“对于”。

例:赵尝五战于秦。

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引进比较的对象。译作:“比”。

苛政猛于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4、表被动。有时与“见”连用。

受制于人。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5、引进动作发生的时间。“于”后的宾语是表时间的词。译作:“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

6、“于是”连用。有两种解释:

其一,“于+是”,译作:“在这……”、“从此”。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余有叹焉。

其二,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于是怀石,遂投汨罗以死。

12、与。

一、动词。参与()。

二、连词。和。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三、介词。和、跟、同。

1、跟,同。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2、给,替。

与人佣耕。

四、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写作“欤”。

岂非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第五课时。

13、则。

一、名词。“准则”、“规则”。

以身作则。

二、副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此则寡人之罪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连词。用在对比句中,表示对比,可译为“就”。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连词。表示复句关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表假设。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表转折。

临视,则虫集冠上。表承接。

14、之。

一、动词。可译成“到,往”

杳不知其所之也。

辍耕之垄上。

二、结构助词。

1、“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

2、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补足音节。

填然鼓之。

三、代词。

1、代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

2、人称代词,“他”。

吾从而师之。

3、指示代词,“这”。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5、者。

代词。

1、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情况”、“……的事情”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种”等。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4、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用在后置定语的后面,复指前面被修饰的中心词。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篇七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根据新课标考纲的相关表述,常见的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那么,除了掌握这18个虚词的常见用法外,是否有辅助答题的技巧呢?来看梅老师为我们支的高招吧!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高考全国卷第12题的a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以”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考生要能分清虚实。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百骑仓皇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中的“以”为介词“把”。显然,两者词性有别,一虚一实,题目要求选择用法不同的一项,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无疑。

二、语文代入法。

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来”语文中的解题方法,在语文答题中加以灵活应用,往往会收到奇效。语文代入法即是一例。请看例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答案:b。

a、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d项中,第二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出自苏洵《六国论》,“以”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为利矣”中显然也讲不通,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b所涉及的两句,第二句“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三、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在解题过程中,当你“苦思冥想无法选”时,不妨从语法角度切入,也许能尝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如: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再看: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首先补出两句的主语,一为田单,一为怀王。田单是施动者,“降”的对象是燕军,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而第二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从语法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被动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讲。进行这样的语法分析后,可以看出,两个“于”显然不同。

四、语境推断法。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如高考辽宁卷第11题c项:此则京邑之人也/无以,则王乎。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令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洛阳即当时的京邑,意思是说“现在你的侄子把他父亲葬在洛阳,这说明他是属于京都人呀”。由此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副词,判断句子,起强调、确认作用,意为“是、就是”。再看第二句,出自人教课文《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而齐桓公、晋文公是靠武力而非仁爱称霸天下的,与儒家所倡导的“王道”相对立。所以崇尚王道的孟子轻轻将话题岔开:“无以,则王乎”,“如果不得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的事吧”。此处,“则”为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那么”。综上,两个“则”字用法各异,不符合题干要求,可迅速排除。

五、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用来……的”:“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如年高考全国卷第16题要求将“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成现代汉语,如果能记住这个固定格式的翻译模式,解答本题就会易如反掌,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再如: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于俗也/宋何罪之有。两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标志,一是古汉语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两者显然不同。

综上所述,在解答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是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篇八

虽然虚词这一试题形式出现较少,但是掌握虚词的应用对备考实词、语句表达、阅读理解的作用较大。因为考生可能通过题干中虚词比如关联词语的出现,来判断片段的主旨,语句的连贯性等。

虚词的数量很多,且用法灵活,无法一一掌握,最好是通过培养正确的语感来辨析。对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组、介词、连词、助词等。辨析虚词的使用,一要弄清虚词的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掌握某些易误虚词的常见用法;二要注意辨析易混易误用虚词的细微差别;三要注意关联性词语搭配使用的特点。虚词在考试中的运用主要就是连词和关联词的运用。

1.连词的运用。

在虚词的使用中“或”跟“和”容易混淆,“或”表示选择,多项择一。“和”表示联合,两项或几项兼有。“还是”和“或者”都表示选择,用在“无论、不管”一类词后,两者可以互换。

【例1】赵明十分诧异地问:“难道他到现在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考理科?”

a.还是b.或者c.也是d.更是。

【答案】a。

【解析】“还是”和“或者”二者都可以表示选择关系。但“还是”含有疑问的口气,可以用在问句中,也可以用在非问句中;而“或者”只表示选择,不表示疑问。该句中的“他”对考哪一科还存在疑问,拿不定主意,所以应选用“还是”。

2.关联词语的选用。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上下文贯通起来,常用的词语有: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然而、可是、既然、只要、于是、因此等等。

【例2】无数的事实说明,()把全部身心投入进去,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有可能攀登科学高峰。

a.只有……才b.只要……就。

c.只有……更d.只要……才。

【答案】a。

【解析】选项都是连词,表示条件关系。但“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缺少了前句的条件,就不能产生后句的结果;而“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具备了前句的条件,就一定能产生后句的结果。该句中“把全部身心……百折不回”与“攀登科学高峰”之间是必要条件关系,所以应选用“只有……才”。

3.虚词词性的运用。

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我们只有把握准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如:

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必须/必需)。

“必须”是副词,表示“一定要”;作状语,后面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必需”多作动词使用,表示“一定要有”“不可缺少”,可作谓语或定语。这里句子后面有动词“放弃”,填入的词语是状语成分,显然应当用“必须”。

4.虚词之间的搭配。

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搭配有一定规律,有的已形成固定格式,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违背了语言习惯,影响语意表达。如:

老百姓说得好,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宁可/宁愿)。

此题要求在“宁可”“宁愿”两个词语中选择,作为表示取舍关系的关联搭配是“宁可……不可……”或“宁愿……不愿……”。后面的句子用的是“不可”,从关联搭配的习惯来看,这里应当选择“宁可”。

【例3】(1)我们在对某些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后,()应该思考教育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2)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么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这么一只小船。

(3)他的动作完成得简直无可挑剔,()全体裁判员无一例外地对他亮出了满分。

a.进而况且以至b.进而何况以至。

c.从而况且以致d.从而何况以致。

【答案】b。

从文中来看,“后”“更”等词语都意味着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因此应该选“进而”。

“况且”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追加理由,如“路不算远,况且还是快车,一定能准时赶到”。“还是快车”是对“路不算远”所以能“准时赶到”的'一个追加的理由。“何况”则表示意义更进一层。一般来说,“何况”和“况且”连接两个句子,表示递进关系时往往可以互换,其区别主要是后面接名词时表现不同,如“本国语文他都还没有学好,何况外国语文!”“老人晴天出门都很困难,何况雨天!”这里的“何况”就不能用“况且”。因此(2)中应该选择的词语是“何况”。

“以至”和“以致”主要涉及“至”和“致”的区分问题,“至”是“到”的意思,常常表示到达某个地方,到了某个时间或者达到某一程度;“致”是“引起、使达到”,常常表示“致使”等因果关系。一般来说“以致”所引起的结果常常是不好的。本文中的结果明显是好的,所以不能用“以致”。因此最佳答案为b项。

【例4】(1)进入这个单位后,他勤奋工作,每次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很快就得到领导及同事的()。

(2)由于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韩国人,比起其他同年龄的中学生来说,她很难自我()。

a.认同认可b.赞同认识。

c.认可认同d.赞同认同。

【答案】c。

【解析】认可,许可,承认。认同:(1)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2)承认,认可。赞同:赞成,同意。由题意可知,c为正确选项。

三、典型性虚词精录。

并列关系中的关联词有: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时候……有时候、

那么……那么、既……又、一边……一边、也、又、还、同时。

选择关系中的关联词有:是……还是、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宁可……也(决)不。

转折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可是、但是、虽然……但是、尽管……还、

条件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只要……就、只有……才、凡是……都、不管……总、除非……才、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也、还)。

不但……还(也、又、更)、何况、而且、况且、尤其、甚至。

假设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如果……就、要是……就、即使……也、哪怕……也、

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那么(就)、

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也(仍然、还是)。

取舍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篇九

装修很重要,布置有格调。

员工有礼貌,见客开口笑。

卫生常常搞,整洁无死角。

室内空气好,顾客光临到。

照明很重要,叫亮才叫好。

海报不可少,展架要摆好。

促销员代号,好记又好叫。

卖场很热闹,销量嗷嗷叫。

氛围要营造,记得要拍照。

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篇十

1.做,作为,当成,成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篇十一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并列关系,用在分句中,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使用,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

1.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篇十二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篇十三

所谓“用法”,包括弄清(1)虚词的词性,(2)语法作用,(3)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考纲中列出了18个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其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方面进行比较区别,掌握常用义,照顾特殊义。例如“之”字,作代词、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表前置宾语)是通常用法,而作动词“到”、“用”(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讲则是特殊义用法。

筛选文中的`信息。

近三年来,主要考查的是以写人为主的史传文,且题目一般是用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的形式,要求考生选择全部表现人物某一方面品质的一组。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将6个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作出判断。如果是写事的文章,则要求从记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的发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阅读对象。

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篇十四

3.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篇十五

1.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篇十六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篇十七

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助词。

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可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七)连词。

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

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篇十八

1.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优质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案例19篇)篇十九

2022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释义(附习题)

在各领域中,许多人都需要跟试题打交道,试题可以帮助参考者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是好试题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释义附习题试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4)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8)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

(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

(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7)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汉书》)()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序》)()

(5)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

(7)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也”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3)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4)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5)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7)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8)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9)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10)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1)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12)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因”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4)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5)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7)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4)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5)不拘于时(《师说》)()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2)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3)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4)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4)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2)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3)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报任安书》)()

(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3)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

(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5)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6)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7)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8)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何答案(1)—③ (2)—① (3)—④ (4)—② (5)—⑤

若答案(1)—③ (2)—② (3)—①

所答案(1)—⑥ (2)—⑤ (3)—② (4)—③ (5)—④ (6)—①

为答案(1)—⑤ (2)—③ (3)—④ (4)—② (5)—①

也答案(1)—② (2)—⑤ (3)—① (4)—③ (5)—④

于答案(1)—② (2)—③ (3)—① (4)—⑥ (5)—④ (6)—⑤

与答案(1)—⑤ (2)—④ (3)—② (4)—① (5)—③

则答案(1)—④ (2)—① (3)—② (4)—③

者答案(1)—② (2)—⑤ (3)—① (4)—③ (5)—④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根据2007年新课标考纲的相关表述,常见的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那么,除了掌握这18个虚词的常见用法外,是否有辅助答题的技巧呢?来看梅老师为我们支的高招吧!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的a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以”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考生要能分清虚实。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百骑仓皇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中的“以”为介词“把”。显然,两者词性有别,一虚一实,题目要求选择用法不同的一项,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无疑。

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来”数学中的解题方法,在语文答题中加以灵活应用,往往会收到奇效。数学代入法即是一例。请看例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答案:b

a、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d项中,第二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出自苏洵《六国论》,“以”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为利矣”中显然也讲不通,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b所涉及的两句,第二句“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在解题过程中,当你“苦思冥想无法选”时,不妨从语法角度切入,也许能尝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如: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再看: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首先补出两句的主语,一为田单,一为怀王。田单是施动者,“降”的对象是燕军,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而第二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从语法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被动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讲。进行这样的语法分析后,可以看出,两个“于”显然不同。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如2006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c项:此则京邑之人也/无以,则王乎。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令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洛阳即当时的京邑,意思是说“现在你的侄子把他父亲葬在洛阳,这说明他是属于京都人呀”。由此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副词,判断句子,起强调、确认作用,意为“是、就是”。再看第二句,出自人教课文《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而齐桓公、晋文公是以武力而非仁爱称霸天下的,与儒家所倡导的“王道”相对立。所以崇尚王道的孟子轻轻将话题岔开:“无以,则王乎”,“如果不得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的事吧”。此处,“则”为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那么”。综上,两个“则”字用法各异,不符合题干要求,可迅速排除。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用来……的”:“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6题要求将“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成现代汉语,如果能记住这个固定格式的翻译模式,解答本题就会易如反掌,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再如: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于俗也/宋何罪之有。两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标志,一是古汉语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两者显然不同。

综上所述,在解答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是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可以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内心的世界。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帮助您写出一篇内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和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们对学生情绪管理和教育技巧的反思和总结。下面是一些教师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所帮助。。20__年x月11-14日,我有幸地在广
写培训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分享给他人,促进共同进步。请参考以下一些优秀的培训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高质量的总结文章。20xx年xx月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有助于我们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下是一些写作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排长作为一个部队
小班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创造丰富多样的课堂氛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小班教案案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在主题活动《嗨!你好》中
范文范本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写作的目的、受众和影响等因素,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我毕业于教育专业,
心得体会是一种通过总结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以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历史人物的心得体会,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总结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励我们继续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技巧。烟草忠诚干净担当是我们每
广播稿的撰写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广播节目,学习其语言风格和节目结构,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希望以下的广播稿范文能够给广播工作者提供一些写作灵感和创作思路。
在签署合同协议之前,双方应该充分了解和理解合同内容,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咨询法律专家。合同协议的范文展示了典型的合同内容和条款,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材料。
调研报告的撰写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格式要求,确保报告的可读性和逻辑严谨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调研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
竞聘是一个不仅需要技术能力,还需要沟通能力和领导才能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考验。竞聘是一个需要经验和技巧的过程,下面是一些成功竞聘者的经验分享。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所学知识、所经历事物的深度思考和感悟,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领悟生活的真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启示
心得体会是在我们的成长、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对所经历的事物、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所学所得,提高我们的思考和表达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加以改进。接下来是一些针对不同主题的总结范文,供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参考材料。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
培训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增强记忆力。小编特意收集了一些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资产管理是现代金融行业中最重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积累,它记录了我们的成长轨迹和收获。借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心得体会的写作要领。
演讲稿范文是演讲时的参考材料,它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阅读这些演讲稿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演讲者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从而提升自己的演讲技巧。
工作汇报是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工作成果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和改进。以下是一些成功汇报案例的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工作汇报提供一些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的宝贵财富,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记录下来,方便日后回顾和分享。以下是一些可以作为写心得体会的范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
策划书是对一个具体计划或项目进行详细规划和描述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理解和组织我们的想法。我们精心收集了一些经典的策划书样本,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
通知的传递方式应该根据受众的特点和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接下来的范文是一些与通知相关的案例,希望能够对你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根据气象台发布的消息,今年第x
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过去的经历,还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个人成长和自我提升。如果你正在寻找写心得体会的灵感和素材,不妨看看以下范文,或许会有所收获。作为一个博士生,每
一个成功的策划方案应该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执行路径,避免盲目行动。通过学习他人的策划方案,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提升自己的策划能力。根据本项目“五个一”的
心得体会是对于某个经历或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接下来,小编将分享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帮助。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7.这次研讨会让我对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和见解。阅读是一件让人愉悦
培训心得体会不仅是对培训过程的总结,更是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记录和证明。接下来是一些培训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能给大家启发和思考。在孙建婷老师的讲座中,我了解到孩子
承包合同的签订是建立施工单位和业主之间合作关系的重要法律手段。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对承包合同的撰写和执行进行的指导意见。甲方:法人代表:乙方:法人代表:甲、
自我介绍不仅仅是简单地说出我们的名字和职业,它还应该包含我们的个人兴趣、特长和取得的成就等信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自我介绍的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自我
一个成功的活动策划需要有清晰的目标和计划,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及精确的执行。通过参考活动策划范文,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创作潜力,培养自己独特的策划风格。
精选范文是优秀作品的集合,具有一定的文学和艺术价值。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帮助,写好自己的总结。为期两周的新生军训活动在足球场顺利地拉开了帷幕。自此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让我们更加自信地写出一篇好的作品。下面是一些备受好评的作文范本,这些作品在内容深度和形式上都有一定的亮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范文通常具有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动力。只因一个微笑,让我有了
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以确保病人得到最优质的护理服务。以下是小编为护士同行们收集的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尊敬的'领导:本人于x年毕业于护理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并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参加社交舞蹈比赛的经历让我体验到了舞蹈带来的艺术和自我表达的乐趣,心得体会是对这段舞蹈之旅的一个总结和回
心得体会是对某一事件或经历中的感悟和领悟的总结和分享,可以帮助他人从中受益,同时也让自己更有价值感。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写作。
培训心得是对参加培训活动后的收获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成功的培训心得范文,从中学习一些写作技巧和经验。作为一名老师,
社会实践报告是对参与实践活动的一个总结和评价,可以为其他人提供参考和借鉴。随后,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社会实践报告示例,供大家欣赏和学习。通过实习提高自己的对社会
合同协议应该包含明确的条款和条件,以确保各方的权益。小编整理了一些合同协议的范本与注意事项,供大家一起学习和探讨。协议人:(一)________(姓名),男,_
心得体会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学习或经历后,对所得到的感受和领悟进行总结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这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写作的探讨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见
入党申请书需要通过明确的个人奋斗目标和个人奋斗计划来表达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赤诚和忠诚。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入党申请书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我叫xxx,是xx
公司由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员工组成,拥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以下是一些公司在国际化和全球扩张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案例,可以为我们拓展视野和思路。甲乙丙三方就共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和体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重要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样片,供大家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
管理能力是企业经营者或管理层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组织、决策、协调等方面。以下是一些经营方面的文章和书籍推荐,供大家深入了解经营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连锁业经管二十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和体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重要方式。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参加本次专题党课,对
实习总结是实习生发表自己对实习单位、导师以及工作环境的看法和建议,对后续实习生提供参考和借鉴。实习总结范文:这次实习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处理工作中的复杂
租赁合同的签订是租赁双方达成租赁关系的重要前提,具有法律效力。小编精选的租赁合同范文覆盖了各种类型的租赁合同,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经甲乙双方平等协商,就仓库厂房
活动总结是活动的收官,是对活动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进行汇总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动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20xx年6月,我校举办了以“践行节能低碳,建
军训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军训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的一种方式和方法。经过军训,我的意志力得到了锻炼,我变得更加顽强和勇敢。伴随着一声嘹亮的哨响,
小班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在下面,小编分享了一些经典的小班教案实例,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2、一次性纸杯、温水、接水桶、小毛巾。3、背
通过阅读演讲稿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演讲技巧和表达方式。通过学习一些优秀的演讲稿范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演讲的艺术和技巧,提升自己的演讲表达能力。
范本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样本或者模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1、观看课堂实录,把握课程的概貌。第一
合同协议应该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和调整。合同协议的范文提供了一种参照标准,但具体情况还需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甲方(姓名或名称):乙方(姓名或名称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进行反思的机会,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优点和潜力,并为个人成长提供动力。下面是一些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验和思考都很值得我们借
申请书将个人的职业目标与组织或学校的需求相结合,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这些更多申请书范文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求职、留学、创业等多个方面。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竞聘是一种通过比较、评选和选拔等方式,为了争取某个职位或担任某项职责而展示自己能力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成功的竞聘范文,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写
写心得体会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让我们更加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与感悟。接下来是几篇经典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和借鉴。电影《守边人》讲述了
演讲稿是演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组织思路和表达意见。下面是一些富有创意和亮点的演讲稿,它们以独特的方式传递着观点和情感。我们刚刚度过了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某个问题或某个过程的深刻理解和反思,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以下是一些名人对于心得体会的分享,他们的观点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一次培训经历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文章,有助于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在下方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中,你会看到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和感悟,或许能够迸发你的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找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的写作心得和经验,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建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你可以找到适合你所需的各种写作范例。新的学期刚刚开始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和教学素
工作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启示和领悟。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工作体会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范文范本是一种对文章进行模拟和仿效的方法,以提高写作能力并丰富语言表达。以下是一些来自各个领域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阅与学习。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经历、感悟和思考的一种总结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在写作心得体会时,范文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
撰写一篇优秀的演讲稿范文需要演讲者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注重演讲的时间控制和形式创新,以便更好地与听众互动和交流。这是一份精选的演讲文
培训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反思自己在培训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改进的方向。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写得非常好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写作
精选范文以其独特的观点、精良的叙述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观察力。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工作心得的记录和分享,能够帮助团队成员相互学习和借鉴,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水平和竞争力。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冷静思考并寻找解决办法,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重要的工作评估和自我定位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定位。希望这些范文能够给你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让你更好地完成月工作总结的任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过去的经历和成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一起来看看吧!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接下来,我们将向大家展示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六年级生活即将告别,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提炼重点,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以下是小编精心编辑整理的几篇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
合同协议是双方达成一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它规定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是保障交易安全和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我想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合同协议了吧。我们特地为您准
范文范本是一种在学习和写作中常用的参考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种写作形式。范文范本2:接下来是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环境问题
随着工作越来越繁忙和复杂,编写工作计划书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管理方式。工作计划书范文七: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展示了工作计划的具体安排和里程碑,有助于大家直观了解工作进
投资需要有长期的规划和耐心,不要盲目追求短期的高回报。这些投资范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投资知识。卖方(以下简称甲方):身份证号码:
国旗下,我们坚定不移地支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让我们一同聆听国旗下的声音,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是我们劳动者的幸福之
教师工作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的重要步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20xx年x月xx日,我有幸地参加了我校举办的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接下来是一些普通人的心得体会,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
活动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便进行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活动总结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今年12月4日是第_
范文范本不仅可以作为学习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写作的参考和借鉴,帮助我们提升文章的质量和水平。来看看下面这些总结范文,它们总结得很到位,言之有物,对于写作指导很有帮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及时总结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不足并不断进步。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可以拓宽视野、培养思辨能力,下面是一些值得推荐的心得体会
熟练掌握合同协议的撰写技巧,对于商业谈判和合作合同的签署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起草一个合同协议时,可以参考下文提供的范文,进行合适的修改。1,老人的遗产,是所有继承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提炼自己的思维和见解。这些心得体会范文中的一些观点和思考或许与我们的经历和观念不同,但可以帮助我们思考
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还可以提高自我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读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作为一名基层普法志愿
在总结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可以系统化地整理和梳理自己的思路和经验。小编搜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启示和灵感。作为一名大学生,参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过去的工作和学习进行回顾,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启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某一经验或事件的内心感受和心路历程的表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经典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有所帮助。小学体育课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重
社会实践报告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关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下是一些社会实践报告的例子,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他们的结构和思路。我想,只要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付出过
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的“蓝图”,它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查看下方的教学计划范文,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如何编写一份合理的教学计划。1、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通过“四史”的学习有助
培训心得的写作是培训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有助于培训成果的巩固和应用。培训心得范文中可能会有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来了解写作要点和技巧。
心得体会是对自身经验的提炼,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规划提供指导与借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找到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有助于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美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提升自己的能力是每个人
读后感是在阅读一本书或文章之后,对所读内容进行思考和反思的产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几篇优秀读后感,希望能够给大家的读后感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素材。
通过反复修改和练习,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讲话稿的质量和准确性,让自己的讲话更加生动有趣。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主题和风格的讲话稿,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参考和借鉴
演讲稿是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自信、提升口才和演讲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演讲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