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欧也妮葛朗台读书笔记篇一
《欧也妮・葛朗台》作为《人间喜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巴尔扎克成功塑造了一个极具特色的守财奴形象,使其在法国文学史甚至世界文学史上广为流传。并与此同时创作描画了如欧也妮、娜侬、夏尔等一系列生动逼真的人物,同样精彩万分。
下面,就对此作品中的部分人物进行简要赏析。
对于主角老葛朗台,多数人早已熟谙于心。贪婪、吝啬已经不足以来形容他。对于金钱的疯狂热爱,是老葛朗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单纯的守财奴。相比较阿巴贡、泼留希金等其他吝啬鬼而言,老葛朗台更擅长于敛财。他狡猾、工于心计,对于每一笔买卖都精心算计,总在投机中获利,假装口吃和耳聋是他惯用的把戏,也是他颇为自傲的手段之一。
崇尚金钱的葛朗台,泯灭了最为根本的人性,将亲情踩踏得面目全非。家道没落且背负巨债的侄子的到来,并没有引起他一丝一毫的同情,相反,他绞尽脑汁想一脚踢开受难的亲人,同时竭力保持着他伪善者的微笑。对待妻子女儿欧也妮,他也不因为是至亲就有所善待。妻子卧病在床,他却在医疗费上大做文章,推托犹豫。名义上给欧也妮的金币,却时时紧盯,生怕女儿花掉一个子儿。当得知欧也妮将金币全部交付夏尔,他立刻暴跳如雷,把欧也妮关进阁楼,甚至只给她水和面包,用如此极端的方法惩罚亲生女儿,实在令人不齿。而之后看见夏尔留给欧也妮的金质梳妆匣时,态度便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夸赞起女儿的“功劳”来。如此无常的喜怒变化,归根到底,是金钱的驱使。
老葛朗台将其血液中流淌的拜金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即使在濒临死亡之际,“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弥留时,却给欧也妮留下一句清晰的遗言:“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了那边向我交账!”
“一朵花的生命是短暂的,没有蕊的花更加短暂。”老葛朗台被金钱腐蚀了心灵,失了自我,断了与人维系的情感之线,终究是枯败了,被时间之烬掩埋了。
与老葛朗台形成鲜明对比的,即为其女儿――欧也妮。
这部作品以欧也妮命名,自然有作者的用意。书中对欧也妮的外貌是这样描写的:“很清秀,像斐狄阿斯的丘比特雕像。贞洁的生活使她灰色的眼睛光芒四射”,显然作者在努力打造一个纯洁的人物,是否可以将其看做作者寄托理想人际关系的缩影呢。欧也妮单纯温顺,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软弱的性格,就像是一只洁白的羊羔,安静地守在他人所画的范围之内,默默注视,从未想过找寻自己的生活,逆来顺受。但欧也妮毕竟不是羔羊,在遇见夏尔之后,她的那颗沉寂的少女的心苏醒过来,终于也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道路漫长而艰辛,欧也妮付出所有,拼命保护夏尔的金匣子,换来的不过是负心人的薄信一封。
有美貌而能谦卑不炫耀,便是一种智慧;有智慧而能怜悯苍生,则是慈悲。欧也妮是慈悲的,她继续为夏尔还清了庞大的债务,高尚无暇的爱情让人泪垂。在此之后,她用父亲的遗产修建养老院、教会小学,是对父亲的救赎,也是其仁爱之心的流露。欧也妮是个天使般的人物,虽有弱点,但无法掩盖她身上散发出的柔和的光芒,不耀眼,但温暖人心。
欧也妮的爱情如幻影泡沫,但这并不妨碍她将个人之爱化作大爱。她仿佛一株圣洁的百合,缓缓绽放,吐露芳华。
与欧也妮关系密切,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改变了她生活的人――夏尔,是一个资本主义残酷金钱关系的牺牲品。
夏尔一出场,纨绔子弟的形象便深入人心。依靠父荫,内心幼稚,只懂得奢华享受,在金钱的摇篮里与世隔绝,实际知道的远比想象中的少。与欧也妮的相遇,或许开始是真实的,他被淳朴单纯的爱感动了,但并不是爱情。等到他在印度心狠手辣地敛财,终于成了有钱人时,也就彻彻底底忘记了欧也妮,所谓爱情灰飞烟灭。与此同时,他为了进入上流社会,甚至与侯爵奇丑而嫁不出去的女儿订了婚。为了金钱、权力、地位,夏尔沦落,坠入资本主义肮脏的深渊。从此,夏尔为钱生,为钱死,为钱出卖灵魂。
蓝色的灵魂之花凋谢,红色的鲜血果实即将成熟,夏尔他不会明白。
最后,再说一个同样刻画得入木三分的人物,娜侬。
娜侬,葛朗台家忠心耿耿的女佣人。她强壮,率直,质朴,勤劳,有时愚笨。但就是这股憨劲儿,缓和了葛朗台家尖锐的矛盾,给冰冷的家带来一丝快乐,让人不至于绝望。她给生活注入活力,让生活生动起来,变得有人情味。娜侬也是这部作品中鲜有的不被金钱所役使的人物之一。没有金钱的困扰,她轻松而自由,是最贫穷也是最富有的人。娜侬最后嫁与老师的科鲁瓦耶,两个人用双手打拼生活,无愧而幸福,这也算是她的完满结局了,如开在角落的雏菊,冷暖自知,不向往热烈的宠爱,尽责绽放,用一掬清水将其放于窗台,便是最好的归宿。
《欧也妮葛朗台》中人物个性丰满,仿佛缓缓展开的一幅画卷,向我们呈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百态,意味深刻,引人深思。
欧也妮葛朗台读书笔记篇二
最近又读了一遍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体会了也不少。欧也妮葛朗台是四大吝啬鬼之一,他做起生意常诱使对方上当受骗自己稳操胜券,为了钱他六亲不认,家产万贯的他扣妻子的费用,让女儿吃清水面包,贪婪,吝啬。金钱就是他的上帝。他死后神父给他做临终圣事的时候,他半闭着的眼睛突然看见了神父身上带的十字架是金的,竟然复活了,当神父让他吻一下十字架上的基督时,他竟然伸手去抓,这也费尽了他的所有力气。作者刻画的人物真的很有趣。
再读欧也妮葛朗台 通过这也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个守财奴。同样是在死的时候就是不咽气。用手不停的比画,做动作。就是看不懂。最后他的老婆明白了,原来他是指着他家的灯,意思是两根灯芯太浪费了,他老婆给他掐了一根他才咽的气。
哎,吝啬真的是没有好下场的!
欧也妮葛朗台读书笔记篇三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里诉说着那时令人失去理智的东西——钱。
葛朗台老对是这本书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以吝啬著称。他的眼里只有金银财宝。当他兄弟破产而死时,他竟只关心他的利益是否亏损。葛朗台老头的发家方法令人吃惊。他把一些中型企业者的油水榨得一干二净,最终令他们破产。他还在股票上涨时期投资,由此探到了大量钱财。作品正是通过葛朗台老头的发家史,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者的罪恶和资产者的贪婪本性。他的侄儿查理,在父母自杀后自清金钱的价值,把魔掌伸向世界各地,穷凶极恶地掠夺海外人民的血汗,以此发了一大笔不义之财。他带着这些钱回到了巴黎,成日里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金钱泯灭了葛朗台老头的天良,也腐蚀了青年查理的心灵。
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葛朗台老头的女儿—欧也妮。她在她父亲死后继承了万贯家财。不过,她用这些钱资助了多个基金会,并把金子铸成了圣母像捐给了当地教堂。欧也妮是善良的,是高尚的。正如作者所写:“她那颗崇高的心仅为最温柔的情感所跳动,但是不得不忍受人类对利益的清算之苦。”后半句正是欧也妮的真正悲剧。
如果说唯利是图是那时人们的确切描述,那么这本书就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写照。
欧也妮葛朗台读书笔记篇四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书,感触颇多,获益匪浅。
我觉得葛朗台这个人是巴尔扎克刻划得最成功的吝啬形象之一。因为他虽然实现了挣进大量钱财的目的,但是,因为这样,所以他的整个身心都被钱给融化了。他的人生是失败的,充满了悲剧的色彩。但他吝啬的形象直到今天仍然令人津津乐道,从中受到启迪。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见义勇为的事与贪财好利的葛朗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在最近发生的北京洪涝灾害中,很多人尽所能的救出灾民。一群在工地打工的农民工奋不顾身地救起190名遇险车主、乘客。而他们却一再地谢绝了获救人员凑起来的万元感谢!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给那些向钱看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成功的塑造,深刻的启迪。现在,葛朗台已经成了吝啬鬼的代名词,他是唯利是图、不变好丑、漠视亲情的'贪婪本性,受到人们广泛的批判。也时刻警醒那些追名逐利的人。
欧也妮葛朗台读书笔记篇五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人间喜剧》。小说集中的一部作品。《人间喜剧》它揭露了当时资本家的丑恶面目,鞭鞑了社会的黑暗,世态的炎凉。同样这篇小说也是如此。
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可憎的吝啬鬼形象——老葛朗台,他以积累财富为乐趣,他家财万贯,但却穿着破旧,居室简陋;他能言善辩,有一套套理论,但当他谈生意时,却狡猾地装成一个结巴;他说渴望亲情,但当他妻子病危时,他却舍不得花钱去请医生。他的一生,没有享受过,也从没快乐过,因为他考虑的只是怎么算计别人,怎么样才能赚到更多的钱,为了金钱可以放弃一切,这是多么愚蠢,多么可悲。他临死前还念念不忘自己的万贯家财,在垂死挣扎的一刹那还不忘将手伸向神父的金十字架。在金钱面前,幸福简直一文不值。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如此,他仅仅是一个缩影,通过他我们看到一个唯利是图,互相算计的社会。他的一生,深刻暴露资产阶级家纯粹的金钱关系。
小说的主人公欧也妮是一个令人惋惜地女儿,她不懂利益的纷争,不追求金钱的虚荣,但可悲的是她出身在这样一个家庭,这样一个社会,有着这样的一个父亲。她的生命中也曾出现过一道波澜,她企图冲破家庭社会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的社会不允许,她的爱情在这样的社会终究成为虚幻。他们看中她的只是她的金钱。这样一个天真纯洁的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注定只能成为悲剧。
看完作品,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书中的一个个人物给了我强烈的内心震撼。人生究竟为了什么?联系当今社会,许多人为金钱,权利,名望,欲望奔波劳碌,勾心斗角,互相压轧,比如一些官员,某些人抢劫犯罪,一些奸商制造假冒伪劣商品,他们与葛朗台,查理又有什么区别,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然而他们快乐吗?不要选择一条错误的道路,那只能使你暂时的满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明白,那条道路是多么肮脏、丑陋,而你终究也会明白这些毫无意义。人生是充满黑色调的。那么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也许只是几个知己,几个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一些够用的钱,一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一个适合你的目标和一段充实的生活就足够了。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能做到问心无愧,那么你的人生将充满乐趣,生活将更加精彩!
读《欧也妮·葛朗台》有感[300]
书中巴尔扎克对葛朗台的描写当属一绝,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一个守财奴的形象,其实葛朗台的人物特点不光是守财奴,他还非常聪明和敏锐,他一生的脑筋都动在了如何获得金币,得到法郎上,不惜用自己女儿的婚姻当诱饵。
他对于何时何地、在哪里能赚到钱洞察清晰,他也还算没有失了人性,没有把女儿推向万劫不复之地,对于他而言,我觉得这个人物是又可怜又可恨,一方面可怜他成为金钱的奴隶,另一方面憎恨他为金钱马首是瞻、肝脑涂地的奴才相儿,为了金钱几近到六亲不认的地步,算是他人生的一种不可逆转的悲哀。
也许直到闭上眼的那一刻,他都没有体味过人生真正的快乐,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人的一生,任何一种情感,无论是爱情或是亲情,哪怕是真正的友情都比那些没有温度,没有情感附着的铜子儿要牢靠的多。
欧也妮葛朗台读书笔记篇六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书,感触颇多,获益匪浅。
我觉得葛朗台这个人是巴尔扎克刻划得最成功的吝啬形象之一。因为他虽然实现了挣进大量钱财的目的,但是,因为这样,所以他的整个身心都被钱给融化了。他的人生是失败的,充满了悲剧的色彩。但他吝啬的形象直到今天仍然令人津津乐道,从中受到启迪。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见义勇为的事与贪财好利的葛朗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在最近发生的北京洪涝灾害中,很多人尽所能的救出灾民。一群在工地打工的农民工奋不顾身地救起190名遇险车主、乘客。而他们却一再地谢绝了获救人员凑起来的万元感谢!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给那些向钱看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成功的塑造,深刻的启迪。现在,葛朗台已经成了吝啬鬼的代名词,他是唯利是图、不变好丑、漠视亲情的贪婪本性,受到人勉泛的批判。也时刻警醒那些追名逐利的人。
欧也妮葛朗台读书笔记篇七
《欧也妮·葛朗台》反映了法国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社会生活,金钱充斥着整个社会。
葛朗台先生是当时资产者的典型,他狡诈、贪婪、吝啬,一心只为金钱,甚至将女儿的婚事当成了他赚钱的途径,从没有想到女儿的感受,只是谋划着从中可以获取多少利益。正因此,葛朗台这一生虽然得到了钱财,却从未享受到真正的亲情,没有真正的生活。这样的一生在我看来是可悲的,但当时法国大多数民众都像葛朗台一样,这样的社会是悲哀的社会。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充满铜臭味的社会中,却有一位超凡脱俗的女子——欧也妮·葛朗台。“上帝将大把大把的金子扔给被黄金捆住的女子,但她根本不把金子放在心上,一心只向往上天,她虔诚、善良,充满圣洁的思想,并不停地暗中帮助受苦难的人。”这就是欧也妮,在物欲横流中仍然圣洁的人,在别人向着将钱装进自己包中时却斥资修建教堂、资助别人的人,一个在世却等于出家的人。欧也妮如清莲,出淤泥而不染,让人有了些许安慰。
作者笔下的这朵莲,不知在薄薄的纸页上,也开在作者的心中,她承载着作者美好而遥远的愿望。
现在,这朵莲开在我心中,永远不败。
欧也妮葛朗台读书笔记篇八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卷帙浩繁的小说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是其创作的一次飞跃。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故事叙述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它震撼着每一位读者,在法兰西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这个家庭中光明和黑暗的对比十分强烈。与老葛朗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葛朗台太太的圣洁和葛朗台小姐的善良慷慨。圣洁的价值观在金钱统治的社会只有遭到无情的蹂躏。在这阴暗的小天地中,欧也妮的形象显得特别美丽明亮,但是这颗明星注定要黯淡下去。
对欧也妮形象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到了巴尔扎克作品中少有的抒情气氛,它是那样浓郁、那样感人,所以我们读罢小说,掩卷遐思时,那垛长着野花的旧墙,那个狭小的花园以及树阴下那条曾聆听纯情恋人山盟海誓的长凳,仍使我们在浩叹之余感到一丝温馨。
欧也妮葛朗台读书笔记篇九
翻开轻盈的扉页,伴着阵阵墨香,品读《欧也妮・葛朗台》。
此文是象征着阶级斗争的标志,字字透露出批判现实主义的不满!葛朗台的残忍凶暴,对金子的"热爱",我对他深恶痛绝,他身上所表现的贪婪好利,凶狠吝啬,直到逼得女儿要自杀,他才肯罢休!多么可怕的守财奴!临死前,他说了一句让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的话:"死了到我那去交账!"这句话虽可笑,却引人深思,现实生活中难道没有这样爱财如命的人?恐怕是"宜呼众矣"!
欧也妮是智慧可爱,美丽善良的象征,她纯洁无瑕,天真活泼,但在被爱情所背叛的时候,她却毅然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没有大哭大闹,而是出钱还清了恋人查理的债款。她是无私的,同时又是伟大的!
品读《欧也妮・葛朗台》,我读懂了很多,明白了很多,领悟了很多……
欧也妮葛朗台读书笔记篇十
萧楚女曾说:“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以前不以为然,当我读完《欧也妮・葛朗台》后,我对这句话深有感触。
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主宰整个悲剧的,便是金钱。作者不断地描绘金钱所带来的荣耀和名利,极巧妙地体现了金钱的虚幻。
悲剧女主角欧也妮,作为一只被标以高价出售而不自知的小鸟,她的一生是不幸的。但欧也妮没有抱怨上天的不公,而是虔诚地感激上帝。她少女时期的单纯众人有目共睹,可就是这样一个纯洁得如同天国的安琪儿一般的女子,却也慢慢地习惯了金钱所赐予她的各种特权和赞美。当然,欧也妮三十三岁守寡后,生活朴素,经常做善事,一连串的善行义举伴着她迈向天国。
夏尔的负心是出乎我意料的,我不敢相信一个从前善良孝顺的少年,也会被金钱所玷污。当然,金钱的诱惑于这些贪婪成性,嗜钱如命的吝啬鬼是无比巨大的。这些人眼里只看到了利益,从不顾及亲情等等。我同情欧也妮,毕竟不是谁都能承受住爱人的背叛的,她面对夏尔把自己抛到一边,追逐贵族小姐这件事,没有诅咒夏尔,而是选择宽容夏尔,并且帮助夏尔偿还三百万法郎的债务。欧也妮的痴情重义令我同情,夏尔的薄情寡义让我愤怒。欧也妮为了借给夏尔的那六千法郎和夏尔留给她的梳妆盒几乎拼上了性命,父亲葛朗台为此大发雷霆,罚她每天只能喝凉水,吃干面包,不允许生火,还不能出房间,并且差点逼死自己的结发之妻。由此可见葛朗台的吝啬鬼本性,为了金钱可以不顾父女之情,夫妻之爱。不得不说,我觉得他很可笑,也很可悲。正应了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最后,我们亲爱的欧也妮选择下嫁给德・蓬风先生,说实话,看到这里,我本以为举目无亲的欧也妮终于可以有个家了,以为她可以安安稳稳的和克罗旭生儿育女,白头偕老呢。谁知欧也妮是因为夏尔这个负心汉才准备嫁人的,其实她也知晓克罗旭是贪图她的万贯家财,而不是真心爱她,尊重她才结婚的。上帝把大把大把的金银财宝赠予这个被财富绊住一生的女子,而这个女子却不在意,甚至想要摆脱它们。她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也深知自由与她无缘。她不想做人们口中的那个所谓的传奇女子,她只想平平常常地度过一生。无奈金钱带给了她太多磨难。
读到大结局时,我惊诧了。这个结局让我感到很意外,它引人深思,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我想,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吧。这个世道的确是人心叵测,物欲横流,所以我们要牢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可轻易相信他人,也不可加害别人。
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认为用来形容欧也妮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欧也妮的一生光明磊落,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倘若葛朗台在世,肯定觉得家族基因在自己的亲生女儿身上失传了吧。
欧也妮的一生是悲剧的。有多少人能拒绝金钱这个巨大的诱惑呢?恐怕屈指可数。所以,我们要学会拒绝诱惑,莫要做金钱的奴隶,人活着要光明坦荡,问心无愧。你要知道,当你拒绝诱惑后,你将获得的是自由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