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标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编写爱国标语时要确保信息简短明了,让人们能够迅速理解和接受。以下是一些激励人心的爱国标语,让我们坚定信念,为祖国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实用感受文化精髓(案例13篇)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战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重游革命故里感受红色文化》。
许多人都有过红色景点的旅游经历,面对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都会生发出对往事的无限感慨,“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忘记历史的人没有魂”,而今天我的报告就与一段历史有关。以我与我爷爷对话的形式向大家汇报。
我小时候时常听参加当地的游击队爷爷讲他当年的峥嵘岁月,但对这些感触不深。进入军校后,与爷爷同是军人的我,有了着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有对家乡红色底蕴的寻根情怀。于是在寒假,我决定陪伴我的爷爷,重走一回革命老路,追寻老一辈的英雄事迹,感受他们坚定的信念。
这是我的故乡,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奇石乡。
走上台阶,看到一个高约20米的纪念碑,上刻有百余个先烈的名字。爷爷一边找寻着当年的战友,一边向我诉着战火纷飞的往事。“那是在1947年11月的车田村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300多名敌人围困村子,我方留守村中的游击队员加上妇女老人在内只有21人,坚持战斗了十多天后,弹尽粮绝。最后的突围中,我是3名尖兵队队员之一,,那场战斗我才17岁,并获得了一块特殊的奖章。”说着说着,爷爷的眼眶湿润了,这里请看视频。“当时手雷在我身旁爆炸,膝盖被弹片击中,耳朵也震得嗡嗡响,整个人快要晕倒了。”就在这次战斗中,爷爷听力受损,现在我和爷爷交流都是借助纸和笔。
视频中我小心翼翼的把爷爷的裤脚卷起,想看看那枚嵌入爷爷左腿的金属弹片。因为那才是他最珍贵的军功章,永远在身上却又含而不露的军功章。我问爷爷:“当时3个突击队员2名牺牲,受伤的你依然活了下来,是因为你那坚定的信念吗?”
爷爷神情凝重地望着那半身像,感叹道:“是的,是我的司令员给了我必胜的信念,一定能活着看到全国解放的信念。”
这半身像便是爷爷的司令员。
一向沉稳的爷爷竟然有些哽咽:“老司令呀,他过我的命的战友。当年敌人冲到村子里来,他和我躲在窗子后面不敢出声。狡猾的敌人就拿着枪捅入窗户进行扫射。当时那个枪管离我的头只有不到十公分!幸好他反应快呀,就一把抓住了枪头,狠狠拽了过来,而后对着外面就是一枪”爷爷指着廖联原司令的生平,细细向我描述着。我们看到的图片,是爷爷在村中的亲戚带着我去。60年前的战场已经是荒草萋萋,一个个枪眼儿仍在默默诉说着那段英雄的往事,烈士的遗像永垂不朽。我想象着当年战斗的激烈场景,心中顿生无限崇敬之情。
我感叹并写道:“爷爷,你跟着他闹革命就像在玩命,随时可能牺牲,你为什么还一心跟随他呢?是因为他救过你命吗?”
爷爷收起伤感,指着那堵色彩鲜红的墙,说:“你看那红旗墙,党旗在指引。共产党领导我们解放中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而司令员是经过严格考验优秀党员,所以我跟着他,跟着他就是跟着党。军队听党话,为人民服务,我就信这个。”
爷爷教育我:“如今社会主义这么好,都是共产党带来的,没有经历战乱的你难以体会到天下太平是一件多美好的事。多少人盼着当兵报效国家,你考上了军校更应该倍加珍惜,好好学习,以后报效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
爷爷仿佛他将满心的希冀都寄托在了我的身上。我坚定地回答到:“是!”举起手向爷爷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第二天我到纪念馆里参观,并到一些人家中走访,了解到和爷爷一起闹革命的老一辈人许多都不在世了,能找到的只是相片。
时间,消磨着村落里战火留下的痕迹。但消不去乡亲们努力保留下来的红色文化资源,也因此。我再次感受到党领导我们从苦难走向辉煌。欢迎大家抽空到广西游览。谢谢大家,请大家批评指正。
实用感受文化精髓(案例13篇)篇二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框的学习,能够认识文化对人的重要影响,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一些不同文化、文化活动和文化作品等对人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能结合具体实例说明文化影响人的特点,并具体运用这些特点分析有关具体事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文化对人类产生影响的性质、方式和程度,领悟文化对人的影响,激发学生参与文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难点: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活动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案例导入:
情景展现:flash动画《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问题探究:从动画中感受到东北人有哪些特征?我们南方人在这些方面有哪些不同?
学生回答:(略)。
引入课题:北方人和南方人在行为上、性格上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并探究它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多媒体显示)。
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多媒体显示)。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文化是人创造的,而文化又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北方人和南方人在性格、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有关。文化的影响来自特定的环境,也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多媒体显示)。
问题探究: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它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回答:(略)。
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积极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一方面,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市民以实际行动为东莞加分,提升了东莞的城市形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东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来谈)。
教师: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小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就教育我们谦让有礼,见面打招呼是基本的礼仪,下面我们来看看见面礼节。
[情景展现]:从见面礼节看文化的影响。
问题探究:1、上面的见面礼节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2、同是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交往方式不一样,为什么?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有的人彬彬有礼,而有的人却粗俗不堪,为什么?
5、雅典人和西藏人迎接贵宾的礼物不同,说明了文化对交往的影响体现在什么方面?
学生:说明了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二)文化影响人们的表现(多媒体显示)。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多媒体显示)。
学生: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不可能采取平等的方式交往。
学生:同为现代人,汉族和藏族,中国和泰国的见面交往方式的不一样是由于各自的风俗习惯不同所引起的。
学生:我们身边有的人很有礼貌,有的人却粗俗不堪,是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不一样,所以我们平时应积累一定的文化素养。
学生:雅典人和西藏人迎接贵宾的礼物不同,说明了文化对交往的影响通过器物表现。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好,通过见面礼节的对比,我们也就发现了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文化具有多样性,使得人们在交往中的行为、语言、符号和器物也各具特色。
影响因素: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多媒体显示)。
体现在:交往时的行为、语言、符号和器物上(多媒体显示)。
[情景展现]:
材料一:今天课堂上,老师让写一篇有关食堂的作文。
物理系的同学会说“给我一根油条,我能翘起地球”
化学系的同学会说“豆浆的成分永远都是h2o”
中文系的同学会说“我轻轻地来,不带走一丝东西,却带走一盘苍蝇……”
材料二:一阵大风吹来……。
美国女孩:双手按住帽子,不管裙子被吹起来了;。
日本女孩:双手捂住裙子,不管帽子被吹飞了;。
中国女孩:一只手按住帽子,一只手捂住裙子。
感受文化影响备课精选教案。
实用感受文化精髓(案例13篇)篇三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味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
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
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始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蓝海舰队为代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奥蓝特为代表),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捷盟为代表)。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我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时期: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已有饮茶习。
(4)春秋时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入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日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尚未见饮茶。
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固误。《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尤误。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未普遍,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
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谓:“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坐客大笑。
由前之说,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对于热爱奢侈品的人来说,摩纳哥是天堂。50万人民币每平方米的海景房足以吓退那些腰包半鼓的人,住在那里是“招摇式”挥霍最直接的奢侈表达。每年一度的摩纳哥世界顶级私人物品展,其顶级生活风向标的号召力足以让世界各地的贵族富豪意乱神迷。
2006年,古色古香、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沉静、内敛又略带东方神秘的论道·竹叶青代表中国第一次出现在顶级奢侈品展上,最高售价高达半斤3000欧元(3万人民币),倍受热捧。 “论道·竹叶青,它是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完美代表,它展示了奢侈文化的另一种方向,即精神的奢侈,这是具有中国5000年文化积淀,才能产生的奢侈文化。” 竹叶青茶叶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道。
“论道竹叶青让中国的茶叶摆脱了了高价但不高贵的尴尬境地,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论道!”在竹叶青茶叶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刘志林先生看来茶叶最讲究地域血统,正如赛马的血统一样,别指望肆意混血的赛马跑出多好的成绩。
论道竹叶青产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峨眉山万年寺海拔800~1200米的万年寺、黑水寺一带,居于群山环抱之中,终年云雾缭绕。 “论道竹叶青由经验最丰富的老采茶人,在严格限制的采摘时间内,挑选最新鲜、饱满、细嫩、完整的嫩芽,经过抛、抖、撒、抓、压、带……等18种复杂手法交替炒制而成。在500万颗高山独芽中,只能由茶叶顶级好手手工挑选出500g论道。而普通的茶叶只需要3到4万颗。为了实现论道的顶级品质,我们甚至要求必须细嫩、完整、叶形卷曲必须达到一定的弧度,而这些用于”海选“的独芽全部出自峨眉山东高山茶园的特殊区域,只有这样的`茶叶我们才把它称为论道!” 刘志林如是说道。
为了追求极端的品质完美,在高山地带生长茶叶所需的土壤,竹叶青都倾注大量心血悉心把控,“土壤太酸性或太碱性都不行,这是一整套很玄妙的艺术,需要时间、精力、耐性以及近乎疯癫的偏执。这些特殊区域里的种植土壤需要经过十年调理培育。为了解决茶叶运输中的变质问题,我们选择了就地炒制,在顶级论道的茶场里面,论道萌生温度,会由茶叶专家辅助调整,24小时仔细维持。甚至茶叶的运输也只靠人工或者马匹!”刘先生解释说。
在生产论道竹叶青的茶场里,你看不到任何现代化文明的痕迹。这些零零碎碎散落在山涧旮沓里面好像失落在远古文明之中,而茶树则不食烟火的生长。这种单纯使得“论道”因产量有限而显得弥足珍贵。
在论道竹叶青的决策者看来,这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投入就是为了坚持寻找培育他们所满意和嘉赏的茶叶,而对于茶叶恒久不变的情感则是竹叶青企业文化的精髓。在刘志林先生眼中,他所追捧和寄寓遐思的竹叶青茶叶不是茶叶,而是不死的文化精魂。正所谓:一叶入魂,嚣尘中得和寂心气;七杯过后,困惑里识宇宙乾坤。汤色碧而绿,外形清朗秀美的竹叶青生长于李白笔下“蜀国多仙山,邈难匹”的峨眉山,“无可否认,对于奢侈品来说,原产地则意味着独特的产品和品牌属性,竹叶青生于洞天福地的峨眉山构成了我们独特的品牌联想力和区别性”。刘先生认为对于茶叶来说产地是第一位的,没有独特的地域性,茶叶是卖不上好价的。
然而生在洞天福地,如果不能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或者保证适度的产量,同样也不能诞生伟大而奢侈的品牌。“品质和市场规则是一圆点,产量就好像半径。没有圆点,你画不出漂亮的圆,半径太大,可以享用的人太多就不值钱;然而半径太小,你画的圆就越小,当享用的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你的品牌就不可能为人所知。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圆点,同样保证产量半径恰到好处。这些对于论道竹叶青来说,都是至关重要!”刘先生说。
论道竹叶青从一开始命名就煞费苦心,颇费周折,对于竹叶青来说,论道是对“平常心竹叶青”的品牌精神的再次升华。刘志林先生坦言竹叶青原本没有打算把论道做成奢侈品,只是希望通过论道来提升和拉动竹叶青的品牌形象,但是做着做着就越来越觉得顶级的竹叶青做不成奢侈品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因为论道有太多精神层面可以升华的东西,简直是可遇不可求。
峨眉山早在公元六世纪时,它已是全国著名佛教胜地。佛教称峨眉山为“光明山”,道教则称之“虚灵洞天”、“灵陵太妙天”。峨眉山山顶的光相寺,相传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地方。峨眉山产竹叶青的历史悠久,约始于唐代。宋代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列眉州为产茶州县。宋代陆游有诗赞峨眉茶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赞叹峨眉山所产的雪芽(竹叶青)可以同湖州所产的顾渚紫笋堪称举世无双。
刘先生认为,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而论道出产的环境以及峨嵋独特的自然历史风貌,还有深厚的历史传承和积淀赋予了论道竹叶青太多的遐想空间,数千年积淀而形成的峨眉山竹叶青茶文化而呈现出的独特文化魅力不由让人击节而叹。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涵盖了中国人的精神价值观。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原,是存在之根据,是宇宙终极的推动力。在人得“道”即“知常”以后,纵然身亡,其精神也会与“道”一起常存,永垂不朽,即所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灵气的圣物,也是禅宗道仙、文人墨客谈论万物终极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茶是从此岸世界走向彼岸世界的物质载体。
论道竹叶青的奢侈文化定位在重拾中国精粹文明,蕴涵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大师级好茶!论道竹叶青希望在这个大师或缺的年代,论道竹叶青可以与大师一样,历经一生,层层历练,直至精髓。无论世事怎么变化,依然独占世界之颠,被世人铭记。竹叶青甚至专门为论道的制作和筛选制定了“论道竹叶青的十二法则”,则更道出了论道层层历练的苛刻准则,将茶与道与人生演绎得淋漓尽致。
刘先生说,论道竹叶青清晰的目标受众是社会各个行业的巅峰人物,这种人群的基本特征是游离在大众之外,习惯独立思考,决策果断;他们加入了最好的高尔夫俱乐部,常常去登山潜水;他们将别墅建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平日里,有充裕的时间陪伴家人;穿布衣布鞋;在阳光下的花园里,平静享受生活;与人论道,与自然论道,善于自我内心的检视修炼……而饱含中国茶文化精髓的论道竹叶青内敛平和,决不招摇张扬,在峨眉千年茶史中历经世事,历练一生,所谓集大成者,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论道和它的目标受众在文化脉络上相通,这是论道之所以试水奢侈品市场的基本前提。
与其他奢侈品品牌张扬的品牌投入相比,竹叶青显得冷静沉默很多。“我们的受众只大众中极其细分的窄众,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基本的生活轨迹都是a到b间的飞来飞去。对于顶级茶叶消费者来说,静是他们所追求的,论道的意境在于强调在致虚守静、无思无虑的状态中,与天地之道相契合,通过直觉神游的方法获得对世界本质的体认。如果大肆宣传,反而与论道所倡导的”平常心“的理念相冲突!” 刘志林先生解释说。
在市场和品牌推广方卖弄,论道竹叶青也在考虑组织以高端品鉴会,赞助高尔夫的形式在媒体上适度进行广告投放,但是与“平常心”的理念相违背的宣传炒作活动,论道都会回避。正因如此,迄今为止,论道竹叶青也只是“静静悄悄”赞助了中国围棋队。
对于名人代言,刘志林透漏论道竹叶青名人代言的筛选标准很高,一般人的境界难以达到与论道竹叶青所传达品牌意念相切合的标准。他们试图找到围棋棋圣吴清源先生做产品代言但是没有成功,“说服的难度很大,符合我们标准的人凤毛麟角,而且往往又不会愿意做商业代言”,这是让他感到很苦恼的地方。为了让顶级客户体验到论道的意境,竹叶青会盛情邀请vip到原生态茶场去体验,“的目的很单纯,让客户理解我们所传递的意念,仅仅是做生活体验,我们会回避生硬推销卖茶!”针对传统茶叶外包装浮夸、但是茶叶本身很少的特点,论道在包装上显得非常古朴,从古朴传统的理念着手,用精致素雅的传统漆器作为包装,而且分量很足,“基本放弃了小剂量的包装,目的是让顾客感受到购买论道竹叶青的超值感,买茶叶就是买茶叶,而不是买包装,买珠还牍是论道竹叶青力求回避的,顾客体验的心理落差是一定要避免的”。
论道目前的销售渠道只有直销、专卖店以及机场、星级酒店等特殊渠道,刘志林认为论道的渠道以后也会基本上只有这几类,不会太多,因为论道应该在“该卖的地方卖,不该卖的地方就是任何人出再多的钱也不卖!” 在他看来,真正喜欢论道的人都是知音,能够与论道在精神上产生共鸣,这种感情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在东南亚和日本一带,有些疯狂的买家会飞机上门恨不得拿着枪逼着你把所有的竹叶青都卖给他!”刘先生透漏由于稀缺性和巨大的市场空洞,论道的价格不会贬值,基本都有价格大幅上涨的空间。数年前的中国(成都)茶博会上,100克论道级竹叶青就曾经以5.5万元天价拍卖成交。刘先生认为这就是论道竹叶青奢侈而又真实的市场价值表现。
在中国,著名茶叶大多以地域品类来命名, “西湖龙井”、“黄山毛尖”、“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祁门红茶等名茶品种老百姓都耳熟能详,但中国茶叶无法回避一个现实,那就是在这些如雷贯耳的名茶品种之下知名的茶叶品牌却寥寥无几。 ”地域首先决定了茶叶的基因和血统。这是一个两难的命题,一方面,地域赋予了茶叶独特性和稀缺性,另一方面,这种基于地域性之上的品牌缺失和市场混乱使得茶叶竞争进入亚健康!“ 刘先生评价说。龙井和大红袍都曾风头正健,令各地茶商趋之若骛,遍地开花,由于龙井和大红袍商标并没有由一个法人单独持有,各路商家良莠不齐,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市场混乱和反常层出不穷,这种饮鸠止渴的做法极大降低了其中国名茶声誉。
以铁观音名冠天下的福建省安溪茶厂负责人吴小猛先生认为茶叶市场急待规范和解决的这种品牌的缺失问题,与茶叶产业的特性、经营宣传和市场规范等因素有关。这种品牌的缺失对于商家/消费者或者极品茶叶品牌建设本身来说都是一种折磨。福建省茶叶学会秘书长刘宜渠认为,茶叶市场的这种混乱的原因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实力不强,目光短浅,缺乏品牌意识,销售很不规范。此外,茶叶作为一种农副产品,生产很难规范,不可能工厂化大批量生产,家庭作坊式的茶叶生产与销售让茶叶品牌的形成显得先天不足。
当今中国顶级茶叶市场正如英国学者哈丁所提出了著名的”公有物悲剧“中描述的那样。假设有一个向一切人开放的品牌牧场,站在经济人的角度,毫无疑问,各个牧羊人(即厂商)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而增加更多的牲畜,但每个牧羊人所承担的却只是公用地(即品牌)退化成本的一部分。这样,”公共品牌牧场“将在牧羊人无节制的放牧中走向毁灭。诸如”龙井、碧螺春“之类只是一个品类品牌,犹如一个开放的牧场,而各个混乱的茶叶厂家作为这一品类”的“理性牧羊人”,并不会因为混乱的市场行为、品牌的恶化而为自己造成直接损失,相反为了利润的最大化,他们不惜通过不合理的市场竞争透支这些品类品牌,短时间内使自己的“羊群”能够长得更大更肥。而市场或者品牌也同样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恶劣的竞争和毫无节制的使用将导致市场和品牌的透支,最终遭到毁灭性的崩溃。身处其中的牧羊人谁都知道过度放牧的后果,但却无能为力。因为品牌公有物是谁都可以使用,收益是自己的,而问题却可以留给大家共同分摊。
刘先生说,竹叶青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困惑。当竹叶青这一茶叶品类渐成气候的时候,争用此茶名、商标以及仿冒、假造的就多起来,每到采茶季节,来自沪、苏、浙、鲁及川内等地的客商甚至云集峨眉山,恶性收购并倾销茶叶,“鸡毛遍地”。竹叶青声名狼藉,以至于引发了各个企业争夺“竹叶青”商标的注册诉讼。幸运的是他的公司最终赢得了胜利,从而排他性独家拥有“竹叶青”商标的专用权。这场官司胜利的直接后果是在这个市场上只有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茶叶才有资格叫做竹叶青,并且只有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才有资格对竹叶青的茶叶属性和品类进行甄别和分类,最终实现同一品相全国都是统一定价,而这种规范的统一定价不会让顶级消费者出现由于价格混乱导致的市场落差,这在全国茶叶市场可以说是仅此一例!
据悉,竹叶青到现在为止依然是中国十大名茶中目前唯一的注册商标,为竹叶青茶叶公司所独有,得益于此,竹叶青才得以一直坚持以“竹叶青绿茶品类”独立支撑“竹叶青品牌”的“单品类单品牌”发展路线,而对于陷入一片泥潭的龙井、碧萝春、信阳毛尖等品类品牌来说,这一直是一个终极梦想!刘志林先生提起当年的诉讼仍旧唏嘘不已:“幸运的是我们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只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如果没有那次排他性的胜利,竹叶青品牌也许早已胎死腹中,更不用提论道!”
当代——中华茶文化第四个高峰的开始
进入现代,传统的茶诗、茶词的创作仍在继续,郭沫若、赵朴初、聂绀弩、启功等均有佳作传世。茶事散文极其繁荣,二十世纪的文学家大都撰有茶文,其数量是以往历代总和的数倍乃至数十倍。鲁迅、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苏雪林、秦牧、邵燕祥、汪曾祺、邓友梅、李国文、贾平凹均有优秀茶文,个人出版茶事散文专集的,有林清玄的《莲花香片》、王旭烽的《瑞草之国》、王琼的《白云流霞》等。茶事小说更是异军突起,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荣获中国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
艺术方面,有吴昌硕、齐白石、丰子恺、刘旦宅、范曾、林晓丹、李茂荣的茶事绘画,赵朴初、启功的茶事书法。老舍的《茶馆》常演不衰,茶歌、茶舞、茶乐是许多文艺晚会的保留节目。《请茶歌》、《采茶舞曲》、《挑担茶叶上北京》、《请喝一杯酥油茶》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沉寂了两百多年的中华茶道开始复兴。首先从台湾,继之是大陆和港澳。茶艺、茶道、茶文化团体和组织纷纷成立,计有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台湾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华茶人联谊会、澳门中华茶道会、香港茶艺中心等,他们为普及中华茶艺,弘扬中华茶道,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两岸四地的茶道交流活动频繁,全国和地方性的茶艺赛、茶席设计赛也是经常举办。理论研究也异常活跃,近二十年出版的有关茶艺、茶道、茶文化着作的数量,超过中国历史上茶书数量的总和。并且,现代中华茶艺已走出国门,不仅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还远传欧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华茶文化全面复兴,茶馆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现代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遍布都市城镇的大街小巷。目前中国每一座大中城市都有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等)数十到数百家,此外,许多宾馆、饭店、酒楼也附设茶室。中国目前有大大小小的各种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5万多家,北京、上海各有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等)一千多家。在许多大中城市,茶馆的数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正是鉴于现代茶馆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将茶艺师列入国家职业大典,茶艺师这一新兴职业走上中国社会舞台。2001年,又颁布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规范茶馆服务行业。茶艺馆成为当代茶产业发展中的靓丽的风景。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以及生活风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饮茶风俗,如藏族酥油茶、维吾尔族的香茶、回族的刮碗子茶、蒙古族的咸奶茶、侗族和瑶族的打油茶、客家族的擂茶、白族的三道茶、哈萨克族的奶茶、苗族的八宝油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傣族的竹筒香茶、拉祜族的烤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布朗族的青竹茶等。当代,少数民族的茶文化也有长足的发展,新疆、云南等少数民族较集中的省区成立了茶文化协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云南省思茅市联合举办了三届全国民族茶艺大赛,民族茶文化的异彩纷呈。
明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明太祖朱元璋罢贡团饼茶,促进了散茶的普及。但明朝初期,延续着宋元以来的点茶道。直到明朝中叶,饮茶改为散茶直接用沸水冲泡。明人文震亨《长物志》云:“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明人沈德符的《野获编补遗》载:“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泡茶道在明朝中期形成并流行,一直流传至今。
现存明代茶书有三十五种之多,占了现存中国古典茶书一半以上。他们是朱权《茶谱》、顾元庆《茶谱》、吴旦《茶经水辨》、吴旦《茶经外集》、田艺蘅《煮泉小品》、徐忠献《水品》、陆树声《茶寮记》、徐渭《煎茶七类》、孙大绶《茶谱外集》、陈师《茶考》、张源《茶录》、屠隆《茶说》、陈继儒《茶话》、张谦德《茶经》、许次纾《茶疏》、程用宾《茶录》、熊明遇《罗岕茶记》、罗廪《茶解》、冯时可《茶录》、闻龙《茶笺》、屠本畯《茗笈》、夏树芳《茶董》、陈继儒《茶董补》、龙膺《蒙史》、徐勃《蔡端明别记》、徐勃《茗谭》、喻政《茶集》、喻政《茶书全集》、黄龙德《茶说》、万邦宁《茗史》、程百二《品茶要录补》、周高起《洞山岕茶系》、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冯可宾《岕茶笺》、邓志谟《茶酒争奇》。其中嘉靖以前的茶书只有朱权《茶谱》一种,嘉靖时期的茶书五种,隆庆时期一种,万历二十二种,天启、崇祯六种,仅万历年间茶书就超过明代茶书的一半以上。
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说:“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
明中期至明末的上百年中,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名贵可想而知。
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四名家”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董翰以文巧着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时大彬在当时就受到“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被誉为“千载一时”。李仲芳制壶风格趋于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汉方、提梁卣等。
此外,李养心、惠孟臣、邵思亭擅长制作小壶,世称“名玩”。欧正春、邵氏兄弟、蒋时英等人,借用历代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广为流传。
明代的茶事诗词虽不及唐宋,但在散文、小说方面有所发展,如张岱的《闵老子茶》、《兰雪茶》,《金瓶梅》对茶事的描写。茶事书画也超迈唐宋,代表性的有沈周、文征明、唐寅、丁云鹏、陈洪绶的茶画,徐渭的《煎茶七类》书法等。在晚明时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1)点茶道形成与流行
点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朝。宋徽宗《大观茶论》序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宋徽宗以帝王的身份,撰着茶书,倡导茶道,有力地推动了点茶道的广泛流行。点茶道远传朝鲜和日本,是高丽茶礼和日本抹茶道的源头。
(2)茶文学繁荣
茶文学兴于唐而盛于宋。茶诗方面,梅尧臣、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澈、黄庭坚、秦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佳作迭起。陆游就有茶诗三百篇,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可以和卢仝“七碗茶歌”媲美,苏轼茶诗更是意境深远。茶文方面,有梅尧臣《南有佳茗赋》、吴淑《茶赋》、黄庭坚《煎茶赋》,而苏轼《叶嘉传》更是写茶的奇文。茶词是宋人的独创,苏轼、黄庭坚、秦观均有传世名篇。
(3)茶书的撰着
现存宋代茶书有陶榖《荈茗录》、周绛《补茶经》、叶清臣《述煮茶小品》、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沈括《本朝茶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桑茹芝《续茶谱》、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共十二种。其中十一种撰于北宋,唯《茶具图赞》撰于南宋末年。周绛《补茶经》、桑茹芝《续茶谱》属于辑佚。
此外,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均有茶事书法传世,赵佶《文会图》、刘松年《撵茶图》、辽墓茶道壁画反映点茶道的风行。都城汴梁、临安的茶馆盛极一时,建窑黑釉盏风行天下,并流传日本。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实用感受文化精髓(案例13篇)篇四
感受重庆红色文化,根据“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文件精神,学员除参加学习通识性课程外,还可以组织交流、观摩等实践性环节。在10月27日,西南大学国培第一期英语1班全体学员赴重庆红岩村、白公馆、红岩魂陈列馆开展为期一天的红色文化体验活动。重庆开展了以“走进西部、感受重庆、勇担使命”为主题的两周的实践锻炼。期间,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是深入了解历史,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实地的参观,给每位学员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成功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对革命传统精神的理解,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
二是组织学员中的全体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三是学唱了《红梅赞》等革命歌曲,聆听了“重庆抗战史及红岩精神专题讲座”。
学唱了《红梅赞》等革命歌曲,聆听了“重庆抗战史及红岩精神专题讲座”,参观了红岩村、白公馆、红岩魂陈列馆,在歌乐山烈士陵园祭奠红岩英烈、在渣滓洞观看并亲自参与了以《红岩》为蓝本的现场情景话剧表演,观看和参与了多次专场“唱读讲传”文艺晚会的演出,全面体验了重庆的红色文化。很多学员表示参加这次红色教育就是一次彻底的精神与心灵的洗礼,深刻理解了“国旗是用先烈的鲜血染红”的真正含义,深刻了解了党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政治信念。
二是参与三进三同,紧密联系群众。了解国情民情、体验基层生活、密切与基层和群众的联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骨干培养的重要目标。7月25日至8月1日,大骨班第三期学员分为7个分团深入到重庆市南川区8个乡镇的40余个村庄、128家农户,开展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进三同”活动。学员们从简单生火做饭、洗碗刷锅、扫地清洁做起,到冒着炎炎酷暑、热情高涨地参与割草喂牛、上山砍柴、田间除草、松土修路等生产生活劳动。对于多数在城市长大的学员而言,在农田里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很新奇;从未干过农活的他们也真切体会到了“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在“三进三同”中,学员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生产劳动和生活技能,也与所住的农民家庭建立了朴素而深厚的感情。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褚涵文说:“短短几天,我们看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结合农村实际,我们对以前在书本上、报纸上看到的名词有了更深的理解。的确,不了解农村就不了解国情,大学生要到农村去上好这不可或缺的一课。”
三是进行参观考察,感受发展成就。在实践中开展必要的参观考察活动,对于帮助大学生骨干充分了解和感受国家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坚定成才报国的信心和信念有重要作用。在重庆期间,大骨班第三期学员们参观了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和三峡博物馆,在南川区听取了区情介绍、参观了区工业园区,在基层乡镇也参观了当地的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特别是7月27日下午,在重庆市委小礼堂,重庆市长黄奇帆为学员们作了长达3小时的“西部大开发及重庆发展”专题形势报告,为学员们全面勾勒了重庆市在西部大开发中城市化、工业化、城乡统筹一体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五个重庆建设”和“民生十条”的做法,通过公租房、户籍制度改革、资产重组等案例,深刻阐述了推进重庆发展的三大法宝——改革、开放、创新。通过报告会和参观考察,学员们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对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了信心。
四是开展社会调查,提供志愿服务。在“三进三同”过程中,除了参加劳动实践外,大骨班第三期学员们带着“联系一所学校、结对一个留守儿童、开展一次慰问活动、写一份调研报告、提交一个建议”的“五个一”任务在乡村广泛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状况、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农户万元增收等专题社会调查,开展了支教、慰问“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学员们共走访农户826户,完成专题调查报告26份,提交镇、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报告124份,撰写乡村日记和心得体会316份。比如,北京化工大学博士肖勇从专业出发,提出金禾村沼气集中开发新思路,得到老百姓认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吴撼地博士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建议受到了当地领导的重视。此外,学员们重点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给196名留守儿童当了知心哥哥、知心姐姐,为留守儿童捐款近4万元,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服务基地2个,承诺“每个月一封信、工作以后每人从工资收入中提出100到200元资助各自联系的留守儿童,并且一定要连续坚持10年。”
五是认真总结交流,提升实践收获。8月2日,大骨班第三期学员在重庆南川举行了分团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集体交流,7个分团分别汇报交流了各自实践锻炼的情况和收获,学员们一致认为只有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真正了解农村、农民,才能体会“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基层的国家大事”,大学生只有培养起与农民的真情实感,敢于承担责任与使命,才能有所作为。8月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重庆市市委副书记张轩以及市委常委何事忠、马正其、陈存根等与大骨班第三期学员亲切座谈交流。会上,吉林大学学生会主席张天译、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主席武帅等8位学员代表分别就感受红色文化、参加三进三同、开展社会调查等汇报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同志高兴地与学员们互动交流,回答了学员们提出的问题,充分肯定了团中央、全国学联组织大学生骨干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村这个中国最大的国情的做法,勉励大学生骨干们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要加强学习,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争取能对民族复兴有所贡献。座谈会后,***给学员们题写亲笔信,亲切寄语大学生骨干“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山城的老农,他们会象想自己的娃儿一样想着你。我们在祖国大西南为你们祝福!”
此外,大骨班第三期学员在重庆期间,还参观了“扫黑除恶”成果展览,参加了社会调查方法辅导、中国重庆?金佛山大学生国际登山邀请赛,在南川区种植了“大学生骨干纪念林”,既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也以实际行动响应建设“森林重庆、健康重庆”的号召。
实用感受文化精髓(案例13篇)篇五
通过对《力量》的学习,沂蒙的精神在我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激励着我开拓创新、奋勇直前。沂蒙,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历史上,诞生了无数圣贤奇才,如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同样,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也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如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的沂蒙精神。
一、沂蒙精神之涵。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中心任务就是推翻旧政权、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沂蒙人民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全区420万人中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20多万人参加支前,当时的兵源人次与当地人口之比为8:1,即一个老百姓要养活8名士兵!沂蒙人民面对这些具有生命危险的困难都没有退缩、没有屈服,而是用昂扬奋进的精神一如既往地参军拥前,更何况是当前面对沂蒙经济社会的发展,沂蒙人民更不会后退,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勇于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穷落后宣战,正是这构成了沂蒙精神的闪光点。
开拓奋进,是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这是沂蒙人的重要特点和秉性。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儿女在翻身求解放、求自由中不停地求索,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敢于冒极大的风险支持革命、参与革命。也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敢于革故鼎新,敢为人先,勇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
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贫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磨砺了沂蒙人民,锻炼了沂蒙人民,培育了沂蒙精神,造就了沂蒙人民含辛茹苦、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沂蒙人民在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不坐等国家援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基调,也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基石。没有沂蒙人民的艰苦创业,就没有沂蒙精神的创新发展。
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坚守道义,耿直忠贞,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造就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推动着沂蒙精神与时俱进。
二、沂蒙精神之践。
(一)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作为沂蒙儿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应该要学习前辈们的大义凛然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破除唯书唯上、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思维惯性,树立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冒的创新精神,灵活运用政策,为我所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大无畏的精神,做好一切工作。
(二)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孟良崮战役,沂蒙儿女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倾尽全力,不惜破家支前,支援革命。“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种无私博大的胸怀,感天动地,成就了沂蒙精神的灵魂。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对“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有了更新的理解。沂蒙儿女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沂蒙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永远牢记在心,结合工作实际,永远发扬下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过这次学习,使我个人的思想认识经历了一次全面洗礼,对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困绕心中许久的一些观点也都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创造出色的工作业绩。
实用感受文化精髓(案例13篇)篇六
走过秋季,沐浴着秋雨的萧索。在高一的长河里浸泡了一年的我,蜕化掉了青涩的.浮华与无知的狂妄;思想树上的樱桃,也已有了几许成熟的芬芳。
我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读到、听到、感受到了深邃苍凉的历史天空下,那伴随着黄沙踽踽独行、从久远的年代一步一步艰辛走来的一处处我们曾经驻足流连过的地方的破碎哀鸣。
他深邃,他智哲,他那犀利的眼光,穿透了迷障的虚伪。在他眼中,中国人足以骄傲自豪的不朽长城是苦难的民族是用血肉在荒山野漠中筑起的;劲力在寒风在时断时续的残坦间呼啸,在夕阳荒野之下让人全身心的投入历史,对岁月的惊悸,换一个角度站在河边的礁石上感受一下的魅力从那雍容大方的聚会,深深茫茫的让人敬畏,让人忘了他那可掬可捧。
他大气,他博怀,于是他笔下的山水、名胜,显出一种若谷的胸怀。那开封国都虽已不再显赫,却仍然器宇不凡。背靠长河,脚踏宋代依旧,只是忙忙颠颠的现代差事,都洒洒脱脱的交邻居。
他灵慧,他聪敏,无法捕捉的抽象,他给予载体,给予生命,宋代繁密的脚印,层层淤积深深潜藏,开封立誓恢复淤泥下的昔日的繁华却不懂记忆只是灰色的梦,不会有其他的色彩而都江堰,虽普通却沉着稳重,她似一位乡间母亲一样毫无所求,但她却灌溉了中华民族古迹镌刻的是历史,而历史也是鲜活的,中华文化的旅程,做惯了夜航船,船头的浪泼不进来,船外的风,吹不进来,士子们在说笑争论间消耗,假惺惺的倾佩,自命不凡的陶醉,到头找个铺位倒头就睡,只是那水路依旧。
他痴心,他执着,在废墟上开推土机;他惋惜,他痛心那载着文物远去的车碾,他多么地想截往,可截住又能怎样?只是在沙漠里,抱头痛哭一场。
他收拾起文明的碎片,小心翼翼的甚至有时仔细端详,更有时含泪痛悸。他或喜或悲,他或失意或得志。
秋雨他是一汪大海,深深地将我包容······。
实用感受文化精髓(案例13篇)篇七
按照组织安排,我先后到西柏坡、正定县塔元庄、冉庄地道战遗址、狼牙山、白洋淀进行了实地学习,心灵得到净化,思想深受教育。体会如下:
一、不忘历史。
西柏坡、冉庄、狼牙山、白洋淀是革命圣地,所到之处,让我亲身感受到解放战争、抗日战争那段党领导人民和人民军队与敌斗争,取得胜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以往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学习和感受停留在教材、影视剧之中,这次现场感受历史,让我感到了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斗,做出巨大牺牲,打败日本侵略、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真实过程。
二、坚持党的领导。
无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还是今天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党的领导地位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族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各级各部门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紧密团结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服从党的领导。
三、维护习近平领导核心。
在河北正定县参观的塔元庄和荣宁府影视基地,让我切实感到总书记的为民务实情怀和远见卓识。塔元庄是总书记的第二故乡,其发展进程是我国农村发展建设的缩影。30多年来,在总书记的牵挂和关怀下,这个500多户人家的普通村建成以休闲、渡假、旅游、娱乐、观光为一体、有民族特色的森林公园,已成为小康村,让我看到了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荣国府影视基地是习近平同志80年代在正定县担任县委书记时所建,开创了旅游发展的正定模式,是习近平同志抢抓机遇,为正定县留下的宝贵旅游资源。习近平同志的从政经历,所到之处均留下闪光的足迹。现在,我们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共存。我们要坚决维护习近平在全党、全国的领导核心地位。
四天时间虽短,但所见所学是对我党性的一次锤炼,将留在我记忆的最深处,鼓舞我传承先烈遗志,奋发工作,奋勇前进。
实用感受文化精髓(案例13篇)篇八
朱熹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福建各地市现有多处朱子文化遗存,朱熹本人、弟子及受其思想影响的人修建的书院,在福建境内就达400余处。
地处南平武夷山市的五夫镇,因朱熹在此从学、著述、授徒近50年而名扬海内外,被称作朱子理学的摇篮。随着朱子理学越来越受到外界关注,理学研究活动日趋频繁,千年古镇也开始重获新生。
古街是五夫镇历史遗迹最为集中的地方,有朱熹讲学立说的兴贤书院,有济灾救荒的朱子社仓,有感受朱子跫音的朱子巷。而今,古街上仍然居住着近千位村民,他们恪守朱熹“韬晦深藏”的古训,成为古镇“千年记忆”的守护者。
此次政协会议上,南平市政协主席张建光表示,总投资83亿元的“中国朱子文化研学旅游基地项目”已提上日程,五夫朱子文化园、考亭书院、延平书院等重点子项目正顺利开展。
实用感受文化精髓(案例13篇)篇九
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悠久绵长的历史长河淘洗了不尽的文化遗产。北京的长城故宫,西安的秦陵兵马俑,江浙的同里,乌镇自不必说,即便是开埠百年的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城隍老街的弄堂石路,哪一样不是上海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足迹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就必须先了解自己,继承中国的文化,保护身边的文化遗迹,记得央视的《实话实说》曾就一棵千年古榕该不该砍作过讨论,人们都从实用主义出发认为不能,惟独梁从诫先生说了一句:想一想吧,它出生于李白,杜甫的年代啊。这句惟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待千年古榕的话不禁令人深思。冯骥才先生近日也说,没有心思写小说,当里弄,胡同被"罗马花园""澳洲别墅"吞没时,他竟投身城市文物拯救,还使天津的枯衣街得以保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的文化复兴便在这点滴之间。同时,我们的眼光也要放远,西方文明同样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我们也应传承。
歌剧与京剧,卢浮宫与颐和园等等,它们的地位是一样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必然向多元化发展,在承认不同时,更需强调一个"和"字,一个现代人要了解各地文化,进而尊重他人的文化,使筷子的与握刀叉的互相尊重欣赏,才是全人类的幸福。当然,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离不开人们的慎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中国封建传统中的三纲五常,忠君思想,西方的唯心,君国,霸权作为人类文化思想遗产的一方面是要不得的时代在发展,一味抱着文化遗产终无所成,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不生育不流产而等待一个英伟的"宁馨儿"终是不可得的对待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仍需要创新,事实上文化传承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我们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时,必然受西方新思想的影响,新的文化便在我们手中诞生,历史是发展的,终有一天我们创造的也会成为未来的文化遗产,要让后人看到不断丰富的文化,我们不创新,更待何人。
我们必须明确今天我们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是以现实与未来为目的的,过分脱离时代的文化终会被淘汰,满口"之乎者也",不知网络,纳米,蓝牙的老先生只能生活在回忆中。全世界的人们,请携起手来,将散落身边的珍珠串成最富魅力的项链,连接深邃的历史与无尽的未来,让我们努力吧,以全人类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名义。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
实用感受文化精髓(案例13篇)篇十
2月11日,天是那么湛蓝,云是那么洁白,追梦小队的队员们各个兴致高昂,向路人分发了宣传问卷,而下午2:30,活动则更是精彩丰呈了,我们参加了由金海社区主办,临池阁协办的贺新年活动。我们先由“小书法家”杨嘉琪和他的小伙伴们写了几百张福字,接着我们每个小队成员都一一写了福,并送给了周围的人,更传递了一份喜庆而又浓浓的年意!
(采访临池阁的陈老师)。
下午4:00整,我们则采访了临池阁的创办人——陈华锋,队员们纷纷问出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之书法的问题,我们都受益匪浅:他从哇哈哈厂里的中层干部辞职,干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憧憬,创办了临池阁,在5年的时间中,人数飞速发展,从2人变成了500多人,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学生也都获得了很多书画奖项,将书法这一国粹继承下去而感到自豪,他将这番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参与进来,发扬光大。他还教会了我们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采访吴亚卿爷爷)。
2月14号上午,阳光明媚,追梦小队的队员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了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大街92号,采访了浙江省辞赋学会第一副会长、中国羲之书画艺术院研究员、台北故宫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全球汉诗总会名誉理事、中华。
诗词。
学会发起人、中国楹联书艺委委员大名鼎鼎的吴亚卿爷爷,他先给我们写了几张书法作品,接着我们采访了吴爷爷,他一一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我们的祖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出现了王羲之、柳公权、米芾、孔子、苏轼、李白、杜甫等一系列文化名人,他们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他自己从6岁就开始学书画了,每天都在练,到至今,已有60多年了,他的学生也来自世界各地,他的言行举止,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萦绕在在我的脑海中,让我懂得了我们从小就要学好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的志向,不断地超越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借鉴祖先的文化精髓,这样才能将祖国的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观浙江美术馆)。
下午,我们又来到了浙江美术馆,排着整齐的队伍,与家长们一齐领略了书画的魅力和神奇,大家都对大师的书画都赞不绝口,还再次体验了书法,而每个人写的福字,又各不相同,各具特长,最后,我们还和一位书画爱好者合了影呢!
通过这次假日小队活动,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书法,有了一些深刻的了解,还学到了一些书法技巧和人生道理,真希望能多多举行这样的活动呀!
实用感受文化精髓(案例13篇)篇十一
说起品牌文化,我们不能不提可口可乐,因为它是全球最成功的品牌,可口可乐的成功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品牌而不是冷冰冰的产品。同时,它的过人之处,把美国人的精神、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揉进了品牌文化,通过长期不懈的演绎,与时俱进的整合传播,渗透全球,长盛不衰。
可口可乐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最大的启示就是把品牌文化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一个品牌成为某种文化的象征或者在生活中形成习惯的时候,那么它的传播力、影响力和销售力是无法估量的,并且这个品牌就将与它所代表的文化共浮沉,可见品牌文化的魅力是多么吸引人!
那么,如何打造有销售力的品牌文化呢?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欢迎大家讨论。
首先,我们要了解品牌文化的特征。
品牌的文化蕴涵越丰富,与人们的思想、情感越密切,它就越具有魅力,那么,品牌文化有哪些特征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三个显著特征:
(1)品牌文化是由消费需求决定的。
品牌文化虽由企业组织实施,但由消费者需求决定,不是生产主导而是消费主导,换句话来说,就是消费者认同你的文化,并产生购买行动;同时,品牌文化随着消费者的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因而品牌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比如,青岛海尔的管理文化中执行的“两个大脚印”文化,就是让在工作中犯错误的员工,踩在“两个大脚印”上,当着同事的面前检讨,以致达到少犯错误,提高生产质量,同时教育员工的目的;但随着海尔集团走向国际化,在美国的工厂里,“两个大脚印”文化就遇到了麻烦,当着同事的面前检讨自己,美国人认为他的自尊受到伤害,违反了人权,使“两个大脚印”的做法无法执行,如何处理呢?海尔集团调整了它的做法,让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站在“两个大脚印”上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激励同事把工作做的最好,并且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改变后,得到许多美国员工的欢迎,从而使海尔集团文化更好地执行下去。因此,随着不同文化人群的需求的变化,品牌文化也要不断地调整与创新,这样,品牌文化才有更大的生命力。
(2)品牌文化可以实现多方面的认同。
比如,深圳有一家汽车经销商就是通过文化,实现了它的差异化经营。在汽车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经营的产品和服务很容易“同质化”,造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异性变得越来越模糊,不利于企业持续性发展,于是该企业通过打造品牌文化为突破口,建立“家”文化,不断地从企业经营活动中演绎“家”文化,把企业、员工、车主、社会等多边关系,以“家”为主诉求,得到了员工、社会与车主们多方面的认同,并产生了共鸣,从而拉动了汽车的销售,使企业迅猛发展。可惜的是该企业的“家”文化,没有注入更多“家”的内涵,还很空洞,如果把这个“家”打造成“温馨、幸福、开心、美满”的家的话,那么,“家”文化的影响力更大!
(3)品牌文化是有价值的。
如果把企业文化比作是树的根的话,那么品牌文化就是果。企业文化追求的是内部效应,而品牌文化追求的更多是外部效应,它是品牌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品牌的无形资产,而品牌价值的累积是通过品牌文化来实现的,同时,品牌价值也是很脆弱的,一旦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造成品牌资产的严重流失。
目前,中国有许多民营企业家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或者认为文化太“虚”了,创造不了效益,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如果企业不修炼好自己的文化“内功”,那么更谈不上品牌文化了。笔者曾服务许多企业集团公司,看到它们办的企业报纸,风格都差不多,成了企业家的个人平台,“马屁文化”十分盛行,也许,这是中国企业文化的悲哀;报纸是企业文化的窗口,也是企业与员工交流的有效载体,其目的就是提高凝聚力,如果报纸办成了“老板文化”,强加给每一位员工,试问有多少员工去看这份报纸?又有多少员工认同与共鸣呢?那么通过交流思想,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就无法实现,消费者更加难认同你了,品牌文化的价值也就无法提高,例如“科龙”品牌的贬值,倒下去的“健力宝”品牌,就同企业家的风格与企业文化有必然的直接关系,造成了品牌价值的损失。
其次,消费者体验品牌文化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它主要分四个方面进行,每一个方面的主要诉求和方法都是不同的,因而制定的传播策略也是不同的,它主要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产品属性阶段。
对于中国许多企业来说,还处在产品阶段,生存是它们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更多偏重于内部,由于缺少资金,看到的更多是挂在墙上的理念和口号等,根本没有执行到位,造成了企业文化资源的浪费。如果把企业文化的元素执行到生产、管理中去,并且把它规范化,同时慢慢地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就可以控制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如果把文化元素融合在产品的包装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就很容易产生差异性,实现产品区隔,品牌文化的魅力就突显出来,因此,产品包装的设计和企业文化融合起来,是产品属性阶段同消费者有效沟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海尔文化中的“17小时因经理人的建议从设计到生产出冰箱”的故事,以及“砸冰箱”的事件,都令人津津乐道,这也是企业文化传播的有用题材。还有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的包装经常推陈出新,它始终给你一种“欢乐、自由”的感觉,不断地演绎着它的品牌文化,不断地给品牌资产做加法,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实用感受文化精髓(案例13篇)篇十二
福建朱氏后裔顺应潮流组建社团,加强朱氏成员联谊、沟通,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在社会、单位、乡村、邻里之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朱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更好地传承弘扬朱子文化,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二)秉承朱子“崇文重教,明理诚信,人格修养”的品德,率先垂范,在家庭、社会、单位、乡村、邻里之间,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公民道德素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领时代新风尚;遵循朱子“忠孝廉节”的教诲,践行“文公家训”。
(三)在现有宗祠、庙堂文化活动中,探索“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途径;关心朱子文化研究工作,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引导作用;关注《朱子文化》杂志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宣传并扩大阅读群体,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地位;积极参与并支持海峡两岸“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发挥福建“道南理窟”、“海滨邹鲁”的历史文化优势;搭建“海洋寻根”、“书院之旅”平台,加强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活动。
(四)文化遗址遗迹具有观赏性,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观追溯历史,涵养文化底蕴,提高文化自信与自觉。闽北是朱子的故里,朱子文化的摇篮,现今尚存的.朱子文化遗址,需要朱氏裔孙们的共同努力、保护和修复,让朱子文化的遗址遗迹,发挥应有的历史地位。
让我们精诚团结,凝心聚力,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实用感受文化精髓(案例13篇)篇十三
有一次,约几位朋友在一处湘菜馆小聚,菜叫好了,喝点什么未定,于是走进了菜馆对面的商场,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看到了一瓶“女儿红”,因记起了电视剧中的英雄豪杰们都喝它,即时要了两瓶去尝新。便亦因此知道了一个关于酒的典故:就是史上的江浙人,只要是谁的家中生了女孩,就用尚好的糯米去酿几坛酒,并把它窖藏到女儿出嫁时拿出来宴客。由于此酒的浆色显红,于是把它叫作“女儿红”。而“女儿红”因其酒性温和,馥郁芬芳且甘香醇厚,在当地是很受欢迎的。
中国可以说是酒的故乡,酿酒和喝酒的历史由来已久,各地或都有着不同的关于酒的典故或传说。人们会依着不同的风俗,在不同的环境中,不断去传承和演绎那风格异廻的酒文化。
譬如古代的边关,虽处于无垠的大漠或浩瀚的戈壁,可那里就流传着与酒有关的边塞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自古征战几人回”?就是那么一杯小酒,却能使身居恶劣环境的戎边将士,为保家卫国而轻言生死,策马挥戈去彰显大义。而为了表彰守土将士的英勇,于是也就有了皇帝赐御酒犒三军的一幕。只是当时兵多酒少,年青的将军唯有以酒灌泉,在滔滔中勺水酒与士兵同饮,以表示同甘共苦的决心。也正是那一次的举动,使它成为了历史的经典,从此神州大地上就留下了“酒泉”的美称。而从酒泉的故事中,也让我们斑窥了古时将军们的爱兵与用兵之道。
然而,在要塞之外,文人喝酒却又有另一番情趣。他们酒中的温情也让人深刻难忘。“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似乎是在一个骤冷的时刻,堂中的客人客气询主、或者是丈夫“请示”妻子的话语。他记录的是寒冬暖屋之中的小酌风情,它始终带着温文尔雅的品性。那一刻,酒已经不在乎它的浓烈或恬淡,而在对举与轻碰中,其所谈的话语早已是倾心至腹了。
苏东坡是铸词的大家,他是否能酒已经无从考证。但他在一个中秋之夜“把酒问青天”,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佳句,这就不能说与酒无关。而被世人推崇的诗圣李白,他除了在其《将进酒》中豪气万丈外,他在《月下独酌》中亦如是说:“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亏天”“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他真是在自己喝酒的同时,没忘了为世人喝酒找出一个最好的理由。由于他酒后还能诗能歌,于是这酒中的乾坤、壶中之日月助推他成为了一代浪漫的诗人。他的成就或许就是其勿为醒者传的秘密所在。而史上更有王羲之,借酒后之微醺,挥毫将《兰亭序》书成了天下第一行书的'极品。
在现代社会的商业活动中,酒也成为了不可缺少的角色。由于国人习于好客,生意往来之中吃顿便饭、借酒言情也是免不了的。在饭桌之上,哥们兄弟都以很多理由来劝君更尽一杯酒,以促使相互之间的感情臻深。尽管有人感叹“一杯酒一斤油,一瓶酒一条牛,一年喝掉一栋楼”,但人们还是乐此不疲的去战斗。使这酒不折不扣成为了生意场上攻城略地之兵。令到很多时候,人们为了生意上的交往,往往用豪爽的痛饮去尝试超越身体的耐酒极限。那种慷慨,还真有着疆场冲锋陷阵式的壮烈。
酒文化其实可以说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它的存在已经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时至今日,规模的酒厂或民间的土酿极多,酒的品牌已经不胜枚数了。由于广告的宣传效应,你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茅台”“五粮液”;你没有到过四川和山西也会知道“泸州大曲”和“杏花村”。由于市场巨大,酒的销售已经成为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此,我们很难以一句话来褒贬它的功过,因为现在的人们逢遇喜庆宴客,生意来往,节日联络都少不了酒。善酒者可能闻到它的香,那一晚就算回家做“厅长”他也心甘情愿;弱饮者多会尝到它的辣,就是打死了也不敢向前。然而,就在这饮与不饮之间,我们却进入了汽车风靡的时代,好些人的醉驾使酒这东西成为了冤大头。因而在丰盛的酒席面前,面对力度十足的劝酒词,好些人也是很为难的。“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虽然帮了一些忙,但总是不够的。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为了尽量减少酒精对身体的伤害,又使席间朋友们能尽兴开心,于是一种新的拒酒词也就悄然萌生。
“人在江湖走,那能不喝酒,只要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这里已经打起了感情牌。
“只要感情有,喝了什么都是酒”这里则以理解万岁来抵御进攻。
“只要感情到了位,喝下矿泉也陶醉”,这里已经在偷换着概念。
“最好不分色素,不分度数,因为我们的感情、心中有数”,这已经是在混淆着视听。
笔者认为,这些虽然是一个开始,它却是对传统酒文化的一个补充。
其实,酒这个东西是多面性的,在浪漫面前它或是情调;在侠义面前它或是豪放。但在狂妄面前它是个魔鬼;在邪念面前它便是猥琐了。因而提倡理智和自控是必要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了之后,健康饮食的概念也在不断深入人心,我们也应该把喝酒列入养生的范畴,让它为我所用,岂不是最好?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如喝点灵芝酒则夜无小解,喝了黑蚂蚁酒能祛了腰疼,喝了鸡血藤酒能让手脚不再冰凉······。如果我们把着眼点作个调整,让适时的小杯小酌来代替一下轰烈的豪饮,它既让我们延续了酒的传统,又获得了强身健体的实际功用,这或可能成为我们未来酒文化之中的重要部分。
不经意间,又到了年末岁晚,这是一个纠缠不休的日子,喝几盅是少不了的。不过,朋友们可要记住哦,酒,我们都爱它,但不能纵了它,不能让它把自己弄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