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教案模板是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之一,它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学语文赠汪伦说课稿(优质13篇)篇一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整理《赠汪伦》教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
1、识记本首诗中的生字词。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真情实感。
3、初步感知友情的重要性,让学会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2.好朋友之间就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样才能使你们之间的友情更加真挚,更加深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朋友有关的古诗,大家齐读课题-----赠汪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1.解释题目。
(1)大家看,题目中的“赠”就是送给的意思.例如某同学转学,宋老师赠给他一本书做纪念.相机识记“赠”(曾经的宝贝给了别人就是赠)。这首诗就是李白作为一份礼物赠给汪伦的,写给汪伦的一首诗.
(2)识记“汪”,组词,师解释。大家再读课题.
2.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以前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你能简单的介绍一下李白吗?(课件出示有关李白的资料)。
3.范读古诗。
李白究竟为汪伦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呢?课件出示课文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
4.生自由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并找出诗中的生字词,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桌交流交流,也可以待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5.课件出示古诗,指出书中易读错的生字,学生识记“舟、欲、踏、潭”,并读课件中含有生字的词语。(识记“舟”:视频出示字理演变。踏:上体育课原地踏步踏)。
6.指名读古诗: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
7.指导朗读:
孩子们,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诵读古诗时一定要讲究停顿。课件出示带停顿符号的古诗,大家读到划线处要稍微停顿一下,大家再练一练.
8.多种形式展示读:小组展示读、男生读、女生读。
三、细读古诗,理解感悟。
2、教师配乐讲故事,课件(4):出示故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李白是唐朝非常有名的诗人.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希望能和李白成为好朋友.可自己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小村民,想见到李白都不容易,怎么才能和李白成为好朋友呢于是汪伦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的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桃花是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但并没有桃花.万家酒店呢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虽然汪伦是用计策将李白骗来,但是李白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一片真情所深深的感动了!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对李白盛情款待,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游览,结下了深厚的情意,分别时,汪伦踏歌相送,于是李白日后便写下了这首--《赠汪伦》。)。
我们再来看看诗的前两句。
3.前两句疑难解析。
(1)孩子们现在请你默读古诗的前两句,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的意思。
舟就是指小船.乘就是坐的意思.例如乘车,乘飞机就是坐车,坐飞机的意思.乘舟就是坐船的意思.
(2)“闻”的本意是指用鼻子闻一闻,在这里“闻”是听到的意思.踏歌声:是指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节拍.
(3)你们真了不起,读懂了这么多词语的意思.大家再读前两句,找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哪个词不懂,大胆的说出来“将欲行”师解释:(将:即将,将要.行:离开.将欲行的意思就是即将要离开,但是还没有离开.)。
(5)重点理解词语“忽”:。
(6)指导朗读前两句。
豪放的李白不想伤感,便留下书信一封,想要不辞而别。可是想到当日与孟夫子一别,便十几年不能相见;想到自己一生漂泊,行踪不定,只怕今后再也没有与汪伦重逢的时候,李白又多么想再见汪伦一面啊!正在这时,李白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伴着节拍唱歌的声音。此时的李白,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必定会有一份意料之外的惊喜。)。
4.后两句理解感悟。
(1)欣赏桃花潭图片,理解“千”尺。
这就是李白诗中的桃花潭水,课件出示桃花潭水图片: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桃花潭水吗“深千尺”这里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千”和“百闻不如一见”中的“百”都是虚指词,不表示具体的'数字,在这里千尺表示水很深很深.
小学语文赠汪伦说课稿(优质13篇)篇二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2、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译文】。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名叫汪伦的诗人,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这就是生活的写照,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小学语文赠汪伦说课稿(优质13篇)篇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朗读。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高适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千里黄云白日曛,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北风吹雁雪纷纷。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莫愁前路无知己,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天下谁人不识君!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附板书:
小学语文赠汪伦说课稿(优质13篇)篇四
1、了解古诗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的意境,感悟李白汪伦之间浓浓的朋友情、离别情。
2、学会诗中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会默写《赠汪伦》。
4、能够根据古诗,练习编写歌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赠汪伦说课稿(优质13篇)篇五
1、识记本首诗中的生字词。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真情实感。
3、初步感知友情的重要性,让学会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2、好朋友之间就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样才能使你们之间的友情更加真挚,更加深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朋友有关的古诗,大家齐读课题……赠汪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1、解释题目。
(2)识记“汪”,组词,师解释。大家再读课题。
2、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以前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你能简单的介绍一下李白吗?(课件出示有关李白的资料)。
3、范读古诗。
李白究竟为汪伦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呢?课件出示课文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
4、生自由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并找出诗中的生字词,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桌交流交流,也可以待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5、课件出示古诗,指出书中易读错的生字,学生识记“舟、欲、踏、潭”,并读课件中含有生字的词语。(识记“舟”:视频出示字理演变。踏:上体育课原地踏步踏。)。
6、指名读古诗: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
7、指导朗读:
孩子们,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诵读古诗时一定要讲究停顿。课件出示带停顿符号的古诗,大家读到划线处要稍微停顿一下,大家再练一练。
8、多种形式展示读:小组展示读、男生读、女生读。
三、细读古诗,理解感悟。
2、教师配乐讲故事,课件(4):出示故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李白是唐朝非常有名的诗人、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希望能和李白成为好朋友、可自己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小村民,想见到李白都不容易,怎么才能和李白成为好朋友呢?于是汪伦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的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桃花是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但并没有桃花、万家酒店呢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虽然汪伦是用计策将李白骗来,但是李白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一片真情所深深的感动了!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对李白盛情款待,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游览,结下了深厚的情意,分别时,汪伦踏歌相送,于是李白日后便写下了这首——《赠汪伦》。)。
我们再来看看诗的前两句。
3、前两句疑难解析。
(1)孩子们现在请你默读古诗的前两句,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的意思。
(3)你们真了不起,读懂了这么多词语的意思、大家再读前两句,找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哪个词不懂,大胆的说出来“将欲行”师解释将:即将,将要、行:离开、将欲行的意思就是即将要离开,但是还没有离开。)。
(5)重点理解词语“忽”:
(6)指导朗读前两句。
豪放的李白不想伤感,便留下书信一封,想要不辞而别。可是想到当日与孟夫子一别,便十几年不能相见;想到自己一生漂泊,行踪不定,只怕今后再也没有与汪伦重逢的时候,李白又多么想再见汪伦一面啊!正在这时,李白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伴着节拍唱歌的声音。此时的李白,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必定会有一份意料之外的惊喜。)。
4、后两句理解感悟。
(1)欣赏桃花潭图片,理解“千”尺。
这就是李白诗中的桃花潭水,课件出示桃花潭水图片: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桃花潭水吗?“深千尺”这里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千”和“百闻不如一见”中的“百”都是虚指词,不表示具体的数字,在这里千尺表示水很深很深。
(2)重点理解“不及”。
即使桃花潭水深千尺,也不如……。
纵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不如……。
(3)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那么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船头,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更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李白情不自禁的用水深来比喻情深。
(4)同学们,李白哪里是想说水深,他分明是想说……。
(5)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真是水深,情更深。
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尽情地表达出来吧!
四、配乐真情诵读。
课件出示画面:现在李白与他的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今日一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大家想一想,此时此刻,他们的心中是多么的难舍难分啊!正因为感情深厚,所以离别时才觉得留恋,舍不得!
大家齐读古诗,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配乐读、配上动作表演读)。
五、知识拓展。
送别诗拓展。
《赠汪伦》是一首送别诗,我们学过了很多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也是送别诗呢?师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六、书写生字:乘、舟。
七、课后小结,情感教育,升华主题。
1、师:同学们应该像李白与汪伦一样珍惜朋友之间的真情,在学校团结友爱,让我们大家都成为好朋友!
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
李白——朋友——汪伦。
水深情更深。
小学语文赠汪伦说课稿(优质13篇)篇六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赠。
过程和方法目标:
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的友情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指导学生通过谈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感受朋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
一、交流课前收集的李白资料: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让你们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师总结:(播放幻灯片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他爱游山玩水,留下了近千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二、故事导入:
师:有同学想知道李白和汪伦的故事,现在老师讲给你们听。
三、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播放幻灯片3)。
1、自由练读,要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在读中学会赠字。
3、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评价学生,鼓励学生。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师适机赞美: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师: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四、在具体的诗境中理解词意和诗意,感受朋友间的浓浓情谊。
1、感悟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播放幻灯片4。
师:欲是什么意思?
师:连字成句,说说整句意思。
(李白乘着小船将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踏歌的声音。)。
师:你还知道那些含有欲字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欲把西湖比西子。)。
2、师总结:在这些诗句中欲都是将要、想要的意思,同学们在今后学习古诗时,如果遇到欲字可以试着把意思带到诗中理解。
3、指导朗读。师:请把依依不舍的`感情融入文字,深情朗读。
4、理解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
师:闻是什么意思?踏歌是什么意思?
(闻就是听到的意思。踏歌就是一边用脚打着节拍,一边唱歌。)。
师:理解整句诗的意思。前两句古诗连起来理解意思。
师:你还知道哪些含有闻字的诗句?(柴门闻犬吠。)。
5、师总结:在这些诗句中闻都是听到的意思,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思考归纳总结。
6、指导朗读前两句古诗,在读中感悟诗人恋恋不舍,又饱含感激之情。
7、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播放幻灯片5。
(1)不及:比不上。
(2)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和前面的两句连起来,理解整首古诗的意思。
(3)指导学生把李白和汪伦的深厚感情带入文字融入诗句。
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复试读)。
师:千尺是多深?1米=3尺,1千尺=333。
3米。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
(4)诵读整首古诗。(男女分别读,闭上眼睛读,站起来读,摇头晃脑读。)。
五、创设情境,让诗句走进生活。
同学们,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了,面对着朝夕相处的好朋友,诗中的哪两句最能表达你对她的感情?名字可以换成你朋友的名字。
六、课外延伸,一首离别诗引出一组离别诗。(播放幻灯片6———8)。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知道的古诗中,还有那些事离别名句。
七、课堂总结:
老师希望这些千古留芳的名句,在我们的心中永远灿然开放。让我们记住这些美好的感情吧!
八、布置作业:(播放幻灯片9)。
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加入你想象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
赠汪伦。
唐·李白。
依依不舍。
深情厚谊。
小学语文赠汪伦说课稿(优质13篇)篇七
一,设计理念:领会诗歌的意境.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二,三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方法与过程: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的友情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欲望.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认识7个字(赠,伦,乘,将,忽,踏,送),会写"汪李情舟闻及"6个生字.
四,教学重点:。
古诗朗读时注意停顿,重音,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难点:注意"及"字的笔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出示"汪伦"(唐朝人,家住泾州桃花潭边,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帮助附近的村民而毫无吝啬,是个仗义之人)。
学习"汪"字,象形字,谁来讲讲.
平时在哪里还见过或者使用过这个字想象汪洋大海什么样,结合图片理解.汪洋大海就是形容大海的水势非常大的样子.
2,介绍诗人,出示课题,学习"李"字。
唐朝有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给后世人留下900多首诗,人们都称他为"诗仙",知道他是谁吗(李白)。
"李"是一个姓.咱们班姓李的孩子举举手,多自豪和那么有才的大诗人一个姓,快来介绍一下这个字,怎样使大家都记住.(木下结子就念李)。
读文题和作者。
二,借助故事理解诗意。
李送汪一首诗,两人的友谊情深似海,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小故事呢!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倾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千古送别诗:。
(一)读诗。
教师配乐读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学生跟随老师读诗,注意听清每一行教师是在哪里停顿的.
学生自由读两遍诗,在读诗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结合画面,想一想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检查认读字。
(二)学习"舟"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了,诗句中提到小船了吗(播放字理图)古代人们就是把船称做"舟".
拼读音节读字.
课件演示笔顺,书空笔顺.
观察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指导写字.
(三)学习"闻"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时发生什么事了在诗中哪里看出他听到歌声(闻)。
拼读音节读字.
分析字型,如何记住。
组词."闻一闻":用鼻子闻,做一做闻气味的动作.
(四)诗中前两行记叙了两人分别的场景,你们通过读再来体会体会吧,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前两行诗.
过渡:李白回想起几天来和汪伦相处的点点滴滴,他们在诗文的共同爱好,切磋的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情谊深厚,志同道合.人生难得一知己啊!临别时,汪论带者一群村民脚塌节拍,手挽手前来送行,李白感慨万分,面对此情此景,面对桃花潭水,李白立刻写下了这首,作为感谢!
你们读读下两句。
(五)学习"及"字。
后两行诗中哪一个词是"不如"的意思(及)。
拼读音节读字.
"不及"是不如的意思,"及"是比得上,赶得上的意思.组词.
课件演示笔顺,书空笔顺,开火车写笔顺.
(六)学习"情"字。
回忆以前学习过哪些青字大家族中的字.
拼读音节读"情"字.
给"情"组词.
李白和王伦之间的感情是——友情.两人一起在这世外桃园饮酒,作恃,自此结下的深深情谊比那桃花潭的水还要深啊!这两行诗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两人深深的友谊,被人们世代传诵,有很多人把它引用到自己描写友情的文章中.
(七)想象: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通过朗读尽情地表达出来吧!
(九)表示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诗还有很多,像《黄鹤楼》,《别董大》,《晓出净慈寺》古诗作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以后我们还会不断地学习.
四,游戏巩固生字.
去掉拼音读字.
小老师猜字谜.
小白兔过河(读词语).
五,教师激情,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诗.
六,指名背诵并说一说自己背诗的方法.会背诵的一起背,不会的也没关系,可以照着书读.
七,选做作业。
1,为古诗配幅插图;。
2,把古诗写成书法作品;。
3,配乐朗读录入磁带中听一听;。
4,你有朋友吗讲一讲你和朋友的故事;……。
小学语文赠汪伦说课稿(优质13篇)篇八
1、激趣,引发学生讨论问题的欲望。
师:同学们,你们在和同学、朋友、亲戚分别时,会送对方什么呢?
讨论后,学生回答各式各样:布娃娃、书、笔、几句话等。
2、请生读诗,体会当时的情景,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教师板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师:刚才的问题,你们解决得非常好,老师奖励你们一幅画吧!(学生们显得很高兴,有的拍手,有的喊出声,教师用简笔画勾勒出汪伦来送行的情景)。
师:老师画了什么?你能根据画面的景物说一句话吗?
生1:汪伦带着很多人来送行。
生2:有人在岸边唱歌,跳舞。
生3:他们在挥手告别……。
(通过这样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又让学生初步了解诗的含义,为新课铺垫。)。
3、讲故事,了解此诗的背景,进一步体会诗的寓意,引出课题。
师:根据画面景物,同学们都说出了非常好的句子。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再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学生都很高兴)。
师讲述: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故事。
师:你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
生1:他们之间的友情很深。
生2:我们应该向他们两人学习……。
(学生听了故事后,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理解了诗的意思,体会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4、学唱诗,培养个性,展现自我。
生用《天仙配》、《找朋友》、《快乐的节日》等曲调来唱,(生特别开心)。
(把诗用歌的形式唱出来在课堂教学上并不多见,学生也是刚接触,这一环节的设置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的确,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就会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5、学以致用,仿写送别诗。
师:刚才你们学的特别认真,我想向大家推荐一首诗,题目是〈〈赠外婆〉〉。你们现在可以把心理话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赠给你的朋友。比一比谁最能表达自己的心声。
6、师问:今天你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1: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生2、把李白和汪伦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生3、课外学习一首李白的诗……。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了一把老师的瘾,使学生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堂课没有运用多媒体教学,但课改并不因此而“水土不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依然可以使课堂焕发出强有力的生机活力,还有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赠汪伦》教学案例。
我让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兴致勃勃地到各自的学习区,各组长发挥组织作用,带领组员继续学习:有的朗读——到“朗读区”,听录音机里的音乐朗读;有的吟唱——到“吟唱区”,三名学生用口风琴伴奏,学生根据音乐课上学过的歌曲《白云》的曲调吟唱;有的画画——到“画画区";有的表演——到“表演区”,师准备道具:包袱等。
学习区活动结束,生回到座位,汇报学习结果:
生:我们小组用“画画"来学习古诗。
(学生介绍画面内容,桃花潭边李白和汪伦相互挥手告别,嘴里说着再见。小朋友幼稚的笔触引来同学们的笑声,但他们把诗意表达出来了)。
“朗读组"配上动作朗读,形神兼备。
“吟唱组"口风琴伴奏。(阶梯式队形)。
(各小组出色的汇报迎来阵阵掌声)。
生:李白,再见。
生:天冷的时候,记得穿衣服。
生:早晚要记得刷牙。
生:欢迎有空回来看看,我会想你的。
生:你要注意身体,要多吃饭。
生:我给你准备了你喜欢吃的东西等你。
生:李白兄,bye—bye!
生:你的诗写好后,给我发email。
(孩子们和听课老师都笑了起来,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有表演做铺垫,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被一步步点燃,课堂上笑声不断)。
师:李白又会对汪伦说什么呢?
生:汪伦兄要保重身体。
生:汪伦兄,后会有期。
(该学生表情严肃,比了个抱拳的动作,转身欲走,老师微笑点头。还有许多孩子的小手高高举起,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暂停讨论)。
师:我们再请一组同学来表演,其他小朋友当导演,老师相信在这么多小导演的帮助下,他们一定能表演得更好。
(第二组同学的表演在全体同学的帮助下,生动再现了几千年前李白汪伦在桃花潭边依依惜别的情境,学生对诗的理解水到渠成)。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个性,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语文天地”《赠汪伦》的教学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大胆探索古诗教学的新路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把课堂分为“朗读区、表演区、吟唱区、画画区",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合作学习,为学生搭建一个主动探究、团结合作、释放个性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展示智慧和情感,学会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创造。珈臻老师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定教。让对画画、表演、朗读、吟唱感兴趣的同学选自己喜欢、能胜任的方法学习古诗,学生兴致盎然,在合作学习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把音乐、美术、思想品德等学科整合于语文课堂之中,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将课堂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让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而由此激发起来的学习热情,更促进学生走出课堂主动学习。
小学语文赠汪伦说课稿(优质13篇)篇九
设计内容:
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本次课外习作设计适用于小学5、6年级的学生。
导写过程:
一、进入诗境,品味诵读。
3、欣赏《赠汪伦》的配乐动画,教师激情旁白关于这首诗的传说。
4、欣赏了这感人的场面,聆听了这美丽的传说,你想说点什么吗?能带着这种感受诵读这首诗吗?引导学生诵读诗文,感受诗情。
二、设身处地,想象体验。
1、“李白乘舟将欲行”
(3)播放“饮酒赏月”的动画,教师深情诉说:看到这些,李白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眼前又浮现出那一幕幕与汪伦相处的情景:
饮酒——引导学生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教师相机介绍下面情况,以供学生展开想象:在李白的眼中,汪伦是个机智风趣、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志趣相投、相见恨晚,两人可称忘年交;在汪伦的眼中,李白虽然诗名满天下,却从无狂妄自大之态,是一位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
赏月——李白对月亮极偏爱,写了许多有关月的美妙诗句,如《静夜思》、《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等。可引导学生将它们应用到这一情境中,汪伦吟诵这些诗句并表达自己的赞叹之情。
游玩、下棋、垂钓、吟诗、登山……。
2、“忽闻岸上踏歌声”
(1)这时,船夫催诗人李白上船,李白会怎么说、怎么做?
(2)汪伦不见了李白,心情怎样?会怎么做?此时此刻,你就是汪伦,会唱些什么呢?能写几句歌词吗?请你用脚踏着节拍,唱一唱,唱出汪伦那盛情的挽留和美好的祝福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上了船,船渐渐地远去了,泪水迷糊了眼睛,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诗——师生齐声吟诵《赠汪伦》。
三、激发表达,改写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到桃花潭边,一起经历那情深意切的送别场景,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笔,把这感人的一幕写下来吧!
2、今天,我们就来改写《赠汪伦》这首诗。你打算怎么写?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以哪个角度来写,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等。
3、你打算给自己的习作拟一个什么样题目?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点评。
5、学生改写古诗,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四、展示作品,交流评析。
1、谁愿意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点评。
2、欣赏了这个同学的作文,可以说说你最欣赏或最感动的地方,也可以说说你个人的看法或建议。
设计点评:
我认为学生改写古诗就是一个“言意转换”的过程,我们试以本次习作设计为例加以阐述。
一、由“言”到“意”的转换。
作为古诗的“言”如何转化为学生心中的“意”?我认为,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穿透“两层”,即语表层与内蕴层。从操作层面来看,一是“对话”,让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与诗人进行“对话”,用想象、联想来充实古诗的“空白”,使古诗内蕴的“意”变得充实与完整。二是“体悟”,学生在与诗人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古诗,由于学生主体的深层介入和情感的投入,从“语表层”进入“内蕴层”,从而进入古诗的“意境”。在共识的基础上共鸣,在共鸣的基础是一起心跳。这样才将古诗赋予生动的灵性,而这就是学生心中的“意”。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披文以入情”,通过欣赏、品味与诵读,让学生与诗人“对话”,从而明诗意、悟诗情。接着教师引领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体验”,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孔子语),设身处地地与诗人对话、交流,通过想象体验,让学生进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为我之心”的境地,达到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具体地说,就是在文本解读活动中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情景中达到沟通与默契,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从而让语言的激流宣泄出来。
二、由“意”到“言”的转换。
那么,如何让学生把内化于心中的“意”转化为“言”呢?我认为,这里将经历着两个层面的过程:一是将内化于心中的“意”转化为学生的“口头语言”。学生在口头表达中,由于教师创设了一些情境,有了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借助体态语,因此,学生表达起来比较容易。二是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也就是学生要以有形的文字把心中形成的“意”准确而又精细地表达出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把学生带进“直抒胸臆,欲罢不能”的地带,“情动而辞发”。叶圣陶说:“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此时,学生心中的“意”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境地,达到叶老所说的那样:“真是个最容易的萌生的欲望,差不多同想吃想喝的欲望一样。”在这个阶段,我们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启发诱导,让学生把心中的“意”说出来,“用我口说我心”,指导学生说得清楚、有序,说得具体、生动。最后,让学生“用我手写我口”,把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写完后再朗读、修改,直到较为完满地表达心中之“意”为止。
总的来说,品读古诗是据“言”知“意”的转换,学生在穿透语表层进入内蕴层,不断地识“言”得“意”,通过想象、体验、感悟成为学生情感与语言的“积累”。改写古诗则是以“言”表“意”,由于学生全身心地去感悟、体验,成为一种最为深切的感受,有了一定的知、情、意的积淀,于是才能“言为心声”。我想学生改写古诗的心理历程不过如此,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促使学生去完成这个转换过程。作为教师,并不是通过讲解、分析,更不是架空、强加,而只能在学生转换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加以点拨和诱导,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有感而发,集腋成裘,涵养精神,厚积薄发。在写作中融入自我的感受与体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学生情感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特心灵的色彩。
小学语文赠汪伦说课稿(优质13篇)篇十
执教年级:五年级执教课时:1教时地点无锡。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答)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生:(齐声大声答)李白。
生:(齐答)没有。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的,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
生:(齐答)会。
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的,我请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试一试。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超。
生:(齐答)好!(掌声响起)。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赵婷婷。
师:赵婷婷回答的非常好,已经达到98%了,我们掌声献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生小组讨论。)。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他为什么要离开汪伦呢?
生:我的问题是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生: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生:(齐答)不会。
(生小组讨论,教师在其中一组学生中小声提出问题。)。
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师:什么回忆?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李白坐到船上才去送呢?
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生:冯松。
生: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而后来汪伦知道就急匆匆地赶到桃花潭送他。
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汪伦知道这个情况后匆忙来送。你叫什么名字?
生:徐畅。
师: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殷涛杰。
师:殷涛杰,真是大脑袋,大脑发达,这个想象超出一般。你说说看。
生:张。
师:张,这是张家的观点,又是一种奇特的观点。你说。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
生:对,然后就在那边拍打唱歌。
生:莜玲莹。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李白的名气很大,所以汪伦想组织一个很大活动来告别李白。
生:(齐声答)坐不住。
生:(齐声答)好!
(生有感情地朗诵。)。
(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
师:请坐,这首诗是谁送谁呀?
生:(大声答)汪伦送李白。
师: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
生:(齐声答)踏歌相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你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齐声答)诗人。
生:(齐声答)孟浩然。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什么意思?解释,你来。
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那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你说。
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半个钟头,有不同的吗?你说。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看了半天,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
生:(齐声答)不是。
生:我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读。
(生齐声朗读。)。
(莜同学高声地朗读)。
(莜同学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示意语速减慢。)。
师:进步了,掌声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生纷纷坐在座位上摇头晃脑地吟诵。)。
生:(摇头晃脑地)有感情地朗读。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你说。
生:是用目送。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想不想读?
生:(齐声答)想。
师:大声读,齐读。
(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乌云滚滚遮天闭日大雪纷飞。“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心里感到沉闷。
生:悲哀。
生:心里感到十分地难过。
生:伤心。
生:(齐声答)不会。
师:作为好朋友能这样让他走吗?
生:(齐声答)不能。
师:于是好朋友说了句什么话?读。
(生齐读三、四句)。
师:什么意思?
生:不要担心路上没有知音,因为天下很多人都认识你。
师:(指名问)你说说看这句话什么意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不要担心前面的路程里,没有一个知己,天下人都认识你。
生:他的心情从黑暗一下子转到喜悦。
生:他的心情可能有点放松。
师:放松,你说。
生:他的心情可能变得开朗起来了。
生:语言。
(生齐读)。
(生自由地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来。
生:大声地朗读。
师:你把这首诗的解释再读一读。
生:(看着讲义)大声地朗读解释。
师:请坐,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渭城曲》齐。
(生齐读)。
师:这首诗中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
生:(低声)酒。
师:大声说。
生:(大声)酒。
生:真情。
生:(齐声大声说)喜欢。
师:请你选择一首读给我听,或者背给我听,自己选一首。
(生自由的朗诵)。
师:好,谁还要来吟诵一首。(指名说)你来吟诵一下。
生:有感情地背诵《渭城曲》。
师:好。我们这样来连诵一下,把书放下,我诵上句,你们诵下句,你们说好不好?
生:(齐大声地说)好!
(师生互动,吟诵了《渭城曲》和《赠汪伦》这两首诗)。
(生窃窃私语)。
师: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握个手,(师生握手)请坐。
师:(指名问)你怎么送别我?又遇到一位朋友、知己。
生:孙老师,你不仅是我们的老师,还是我们的知己,我们会永远记着你。
师:(指名问)你准备怎样送别孙老师。
生:孙老师,紧紧地握一下手,(师生握手)。
师:用握手的方式来送别。握了又握,握了又握,久久地不肯散去。
(全体学生大笑。)。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小学语文赠汪伦说课稿(优质13篇)篇十一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少许的伤感色彩,赞美高尚、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故事资料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唐教师的这堂课就整体而言是比较成功的,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细节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下头我就将自我在本次听课中的一些感受作如下评议:
同样一堂课,一百个教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篇文章,一百个教师可能有一百种解读。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本文的情感定位在赞颂鸟儿珍惜友情和信守诚诺的品质上,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感主线。将感情目标分成:“整体感知、初步体验;感情朗读、逐层体验;引导想象、升华体验”三步达成。经过与文本三次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资料,明白其中的道理,感受鸟儿诚信。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当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而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默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必须同等训练,比翼双飞。
《去年的树》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合学生的感情朗读。同时,文中留白较多,供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很大,他们更需要有一个细细品位、静静思索的“场”。唐教师抓住这一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加提示语读、分主角读等等,并将朗读与默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且对每一次的“读”都有不一样的要求,尽量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读中都能有不一样的收获,不一样的体验。如:
课文最终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作者略去了鸟儿应对灯火时的心理描述,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唐教师抓住文中的两个“看”加以想象与比较:
第一次鸟儿“看着”灯火,他仿佛看到了什么?第二次他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这两次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交流后,感慨较多,在多元理解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诚实守信。
小学语文赠汪伦说课稿(优质13篇)篇十二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草原》一文的教学。我的说课将从四个方面展开。
我首先要说的是教材分析。
《草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重点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共同主题是“景物聚焦”,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草原》是一篇景象融会的散文,重要报告了作者老舍老师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致,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景象。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楚明白,称赞了草原的优美风景,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知交谊,表现了故国事各族人民连合友好的各人庭。
所以,对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课文的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浓缩了作者的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接着,我来说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生字新词,了解有关的民族风情。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情感。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整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后两项的要求。今天,我重点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展学生的思维,体味美的意境。
所谓“品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本课采用的一种学法。
最后,我重点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分为6步:
第一步:声像感知,激情导入——期待美。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首先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被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第二步:整体感知,把握要点——寻找美。
这样设计,在学生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三步:图文结合,创设情境——感受美。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这是()的草原。
具体做法是,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
接着,品读重点词句。对于文中重要的词句,我将出示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的理解,可以出示国画图片,通过画面的比较,让学生欣赏小丘线条柔和的形态美。
然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词句及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要读出“高歌一曲”时的激情,读出“低吟小诗”时的陶醉。
最后,在“情深深,意浓浓”的氛围中,启发学生:“作者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呢?”然后,师生深情诵读《敕勒歌》。
这样,这一部分教学的中心问题“这是()的草原”,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得到解决。
第四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美。
第二部分的学习围绕“这是()草原人”展开讨论。
具体做法是出示课件,让学生自读2到5自然段,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自然段。
地点。
人的活动。
当时的气氛。
学生分组研讨时,可以播放一段融合了“赛马、迎宾”等内容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同学特长的,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方式进行汇报,如感情朗读、想象描述、表演等等。
最后,再回到这一环节的中心任务:填写“这是()的草原人”。
第五步:紧扣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已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大家心中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接着,抓住这一点题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情感得到升华。
这时,大屏幕展示: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我问学生,课文表达的仅仅是蒙汉情深吗?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然后,在“爱我中华”的动人旋律中,通过课件展示有关民族团结的动人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第六步:拓展创新,内化感悟——延伸美。
课后的拓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小学语文赠汪伦说课稿(优质13篇)篇十三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一是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二是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差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三是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尝试了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一、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背景资料,课一开始,就通过听“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故事,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让朗读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的始终,第一步先自读诗歌,懂得诗歌的大意。第二步进行品词品句再品读,第三步感情朗读,最后熟读成诵。教学中,我努力的创设情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如何让学生体会?除了读还是读,我通过指名读、引读、范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由难过转为惊喜,再由惊喜转为感动不已,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不断努力引导学生走人文本,走进文本。
三、课外延伸,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为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课前收集到的离别诗进行交流,最后设计了“交流收集到的离别诗”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人感到很疲惫,我在课上很努力的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但为什么没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没能调动起他们的情感呢?我感到学生还没能真正地走入文本,这是这节课最大的遗憾。
一、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这个特点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北京资料,在可前给学生介绍。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李白吗?又知道望论和他是什么关系吗?然后,老师说老师从网上知道了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让朗读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
“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怎样用朗读的加以体现?带着这样的思考阅读有关诗人的资料,有关友人之间的故事,学生读出了李白为意想不到的相送“惊喜“,为了解自己的个性“感动”及读者对友人之间的情深“赞颂”等不同的情感,实现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
三、课外延伸,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结合古诗词诵读的饿活动,穿插表示离情别绪的诗句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提供古诗学习方法和6首送别诗,学生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当学生遇到难点时,可以让学生质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长期以来,古诗教学采用的是串讲法。这是传统的讲解古诗的方法,即先解诗题,然后释词,最后讲解诗句的意思。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师讲完,课就上完的过程,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不要说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自己也觉枯燥腻烦,更别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了。更何况,我面对的是一群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离李白实在是太远了。新课标要求一、二年级对古诗不要求逐字逐句理解,只要能大概知道意思就行。所以,为了让我快乐地上课,学生快乐地听课,我尝试着让学生对学古诗感兴趣,并且感受到其中的乐趣。现以教《赠汪伦》为例,说说我的做法。
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在一堂新课的开始,用学生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导入,可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让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使知识系统化。《赠汪伦》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学生已经学过好多李白的诗了。因此,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已经学过的诗,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归纳如下:“李白的诗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取材十分广泛:有表达思乡情怀的《静夜思》,有赞美锦绣山河的《望庐山瀑布》,有描绘山寺高楼的《夜宿山寺》,这些作品都是李白深入生活实际创作而成的。”在复习的基础上加以归纳,不仅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还使学生懂得了写作的取材广泛必须源于生活。
二、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学生大都爱听故事,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于是,紧接着复习,我设置了这样的过渡语:“由于李白才华横溢,性格豪爽,喜欢亲近大自然,安徽泾县桃花潭的汪伦便诚邀李白去做客。”接着,我便有声有色地讲起《李白“受骗”桃花潭》的故事。当讲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与“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并无万家酒店”这些内容时,我一方面模仿古人的语气“子乎者也”了一番,另一方面又用解说者的语言旁白了一下。学生在哈哈大笑之余,不禁被汪伦的巧妙机智所吸引。到后来,他们自然而然地想知道李白写诗怎样答谢汪伦。
三、自学诗句,理解诗意。
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赠汪伦》这首诗本身较浅显,诗意较明朗,现在有讲故事时的旁白作范例,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更是如鱼得水。因而,当我出示教学挂图,让他们说说哪一个是李白,哪一个是汪伦并说明理由时,学生摆出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一句。当我要求他们说出诗句意思时,许多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还在领会“忽闻”的基础上添上了这样一段话:我循声望去,原来是我的好朋友汪伦来送我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趁势引导学生说:“别具一格的邀请,与众不同的送别,深深感动了李白。因此,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学生不约而同地朗读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理解了“不及”的意思后,诗句大意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领会了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以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比选用了“即使……也……”的关联词语连接诗句意思。
四、诵读感悟,体会感情。
借助故事引路与学生的自学理解,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难度已经不大。因此,我便布置学生结合诗句回忆故事,模仿当时李白吟诗的语气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反复感悟。接着,我便引导学生对两句诗进行比较,说说在写法上有何不同,共同的目的又是什么?学生发现叙事是为抒情作准备的,如果没有叙事中的“忽闻”而受感动,就不会有抒情中的“不及”进行对比。最后他们都能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体会,领会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练习,一举两得。
一般说来,学一首诗能学到体会到诗句表达的感情时,就可以划上一个句号了。但那只是就一首诗一堂课而言,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了让学生对诗意有更深的理解,也想训练一下学生的想象力,我便设计了改写《赠汪伦》的作业练习。我提醒学生想象李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离开桃花潭的,学生很快联系到诗中的“忽闻”。有的说是李白离开时,没有让汪伦知道,是想避免常人离别的伤感;有的说不告而别未免失礼,李白曾留书一封告诉汪伦,汪伦见后就来送行。虽然学生的想象可能与事实完全不同,我也无从考证,但我认为比较合理。至少,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思考。
整堂课中,教师避免了繁琐的讲解,学生摆脱了枯燥的倾听,教学效果却很明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每每想起,我真的感到很得意,因为这正是我努力想得到的结果。同时,这堂课也提醒了我:教学古诗并不是只有“串讲法”这一传统的模式,要敢于打破常规,要善于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走自己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