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与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的性格和品质的完善,更加会影响他们的三观,要想适应课改,教师必须在道德与法治方面加强落实,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就算是现在有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不少教师还依旧错误地认为学生要多学习“正科”,把语数外的学习进行再一次的增强,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这种所谓的“副科”,只要将教学任务完成个差不多即可,根本无需去对学生的本质教育进行足够的重视,不去考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积极意义,也不去考虑健全法律意识是学生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从而使得初中道德法治教学的实效大打折扣。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寻找到新的教学突破点,树立起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提供重要且必要的指导,因为教学观念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方式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而更新。因此,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不断地去接触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并使用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观念来颠覆现有的教学模式,使初中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相关问题予以足够的注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的保证,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成长。同时,教师要能够在日常教学中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学生在初中时期就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道德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基本法律体系,使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方式的单调是教育教学的头号敌人,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少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是否将知识灌输给了学生,而不去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灌输过来的知识,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形象的称其为“填鸭式”教学。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单纯的接收,并不去进行深入的了解或理解,从而教学的质量是得不到有效保证的,使得整个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能够采取相应的手段,将情境创设、问题导入、小组合作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分层次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入到日常教学之中,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式变得丰富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全面深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而使得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学科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技能,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上的听课才能更有目的、更高效。学生只有在课前做了充分预习,建立起认知背景,才能实现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所以,指导学生高效预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保证。
基本的做法是教师课前编写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课前自学。学案是指教师在备课时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精心设计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的学习指导方案。学案的编写要贯彻三原则:基础知识原则、学法指导原则和提高能力原则。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后,教师必须对预习进行检查和评价。否则,学生的预习过程就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就会影响本节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上课前可利用个别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框题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应该设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期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始终伴随着情意活动的复杂认知过程,学习兴趣作为情意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认知活动起着始动、调节、催化等重要功能。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创造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高潮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生生互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认知过程。一节课是否高效,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密切联系的。著名教育专家于春祥老师说:“人是表达的动物,课堂因表达而精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也就是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设计教学情景问题的梯度和坡度要合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与内在动力。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自己生成的东西,同学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激情的火花,小组之间、个人之间形成知识的对抗。这个过程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都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总结: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指导,学生才是主体,教师要基于课堂的教学结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篇二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 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 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 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 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 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 “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 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 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 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 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 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 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二) 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 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 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 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 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 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 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 求“ “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 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 “为什么教”“教 什么” “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 “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 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 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 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 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 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 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 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 课程性质 1
二、 课程理念 2
三、 课程目标 5
(一)核心素养内涵 5
(二) 总目标 8
(三) 学段目标 10
四、 课程内容 17
(一)第一学段(1〜2年级) 17
(二) 第二学段(3〜4年级) 22
(三) 第三学段(5〜6年级) 27
(四) 第四学段(7〜9年级) 34
五、 学业质量 43
(一)学业质量内涵 43
(二)学业质量描述 43
六、 课程实施 47
(一)教学建议 47
(二) 评价建议 49
(三) 教材编写建议 57
(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59
(五) 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 61
附录核心素养学段表现 64
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篇三
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针、教育路线,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1、3.1和3.3共有学生91人。本级学生已经进入初三阶段的学习了,已进一步懂得了初中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学生对本门学科的答题规范和答题要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仍不够细致和全面,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2、学生的严谨、上进的学风比较缺乏,仍有相当一部分中下游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任务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本学期教学中做好转后递进工作,缩小两头差距,充实中间力量。
(二)教材情况分析
1、本学期教材有三个单元,分别研究三个主题,那就是:
(1)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
(2)热爱集体融入社会;
(3)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本册教材内容难度相对上学期有所增强,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更加紧密,需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框架,进一步培养能力、提高认识和渗透觉悟。
三、教学目标
1、尊重法律,尊重权利,增强权利义务观念,依法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公民义务,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3、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能够自觉地尊重他人;学会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增强尊重别人隐私的法律意识。
4、认识我国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提高依法维护他人和自己的经济权利的自觉性。
5、加深对依法保护智力成果的认识,努力增强依法保护智力成果的法律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对智力成果的保护。
6、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善于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作斗争,提高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的能力。
7、珍视集体的团结,能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8、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9、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10、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四、教学的措施
1、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做好自身工作,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决战课堂。
2、紧跟时代脉搏,认清教学形势,努力提高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思想性和人文性。
3、继续实行分层教学法,抓两头、促中间,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4、强化对学生认知和记忆知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加强学法指导,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规范答题,严谨求实、勤奋竞争的学习意识和氛围。
5、加强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共同进步。
6、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强化学生学习的建构性。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用活动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在亲身体验中发展。
7、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讨论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
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篇四
在本学期工作中,我全面贯彻学校的教学改革方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成绩,坚持依法执教,因学论教,充分利用本学科的优势,突出学科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一、本学期的主要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感悟自己对社会应负的职责,增强职责意识,做一个负职责的公民。
2、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进而增进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帮忙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关资料,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4、引导学生确立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并为之艰苦奋斗、有所作为,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自觉地结合起来。
二、学情分析:
1、由于是新接的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特征不够了解。
2、学校刚实施教学改革,这届学生已经开始了一学期,对于学生的合作潜力,交往潜力,自学潜力有待于进一步了解。
三、采取的措施: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条件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爱护和培养好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发掘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帮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按照课程标准,做好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教学,抓好常规教学。
1、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不够全面,我进一步加强了将基础知识转变为基本技能这一环节,加强了综合知识的训练。
2、由于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低,学习劲头差,所以进一步进行发学习本学科兴趣的教育。
3、加强学习态度、目的的教育工作者,使学生明白本学科的重要性。
5、加大辅导力度,辅导优生体现拔高,辅导差生突出双基,各有所获。
6、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一节课。在第一周就把本学期的所有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让学生按照目标进行自学一周,然后,在按照章节进行讲解。
7、认真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篇五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理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 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 义情怀,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 着力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2. 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 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 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 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 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3. 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 握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规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 和人格修养为主旨,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 生生活相结合。内容选择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进入新时代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美 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整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 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 育、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 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 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 强化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遵循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形成规律,坚持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 情、导之以行,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濯输性和启发性相统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 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 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增强规则意识, 发展社会情感,提升关键能力,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 做事,学会做人,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统一 起来。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 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5.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 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结果评价要全 面关注知识、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 中的日常品行表现。过程评价要更加关注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 能。增值评价要关注学生思想品行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对学生的激 励。坚持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 相结合,借助信息技术探索和优化纸笔测试、学生成长记录袋、日常 行为表现记录卡等定性和定量多种评价方式,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评 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