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

时间:2024-11-12 作者:灵魂曲

优秀范文通常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能够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复杂的概念并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一

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为此,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经过长期探索与尝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一)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科学素养氛围。

我们在楼道里、走廊上悬挂“科学家名人名言”,在学校的“科技宣传橱窗”里展示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奖作品和照片,班级利用晨会、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科技阅读社团等向学生宣传科普知识,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动向。教室里开辟科普图书角、科技园地,让学生阅读科普图书,展示学生的科技作品;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科技园,指导他们认真观察、仔细研究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名称、特点、习性等等。学生们关注生活,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达到了启迪智慧,发展想象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视科学教育队伍建设,增强科学素养培养的师资力量。

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要胜任科学教学老师,既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同时也要有渊博的知识。要建立一支这样的队伍,学校是要很大的投入的。首先,管理网络健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层层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其次,组织培训学习,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课题组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先后组织20多人次到北京、山东、湖北、深圳、云南等地考察学习。最后,鼓励全员参与,积极开展科技方面的教学研究和科研探索活动,尝试、实验多种可行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指导方法,及时总结反思,提高理论水平。

二、优化资源整合,强化科学素养。

灵感来自生活,成果源于实践,实践需要“平台”。充分开发科技教育的一切资源,做好资源整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为了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我们成立了这样几个基地:发明俱乐部。每周定期开办“发散思维训练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生物科技园。通过农作物无土栽培实验、花卉种植、小动物饲养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研究探索,思考总结。环保卫士队。为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我们从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入手,开展“别让方便袋玷污我们的家园”、“让手帕飘进校园”的活动,在活动中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践行科技低碳生活。太阳能驿站。我校被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组委会授予“创新型学校”,并批准成立了“太阳能研究基地”。这为我校科技创新教育提供了研究的平台,扩大了研究的广度。让学生感受身边科学,进一步理解科学知识。除此以外,我们还在校外设立了水管所、水厂、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博园等科技教育基地。

三、结合课程建设,提高科学素养。

我们努力发挥“科学”课程教学在科学素养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求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同样重视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劳技课上让学生创新制作,变废为宝;美术课上让学生想象未来,学会创意;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信息技术课上让学生探索奥秘,遨游数字世界;语文、品德与社会课中都有许多介绍科技知识的小品文。我校教师顺应科技之“势”,帮助学生弄懂其中的科学原理。如教学《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雾凇》等课文,学生对其中的科学奥秘深感兴趣,特有好奇心,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去阅读、探究,培养他们自觉观察自然奥秘、关注科学发展的良好习惯。各科教学中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科学知识点,教学时各学科间相互沟通,加强合作,进行科技教育。教学科学课《声音的产生》,科学课老师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制作水杯打击乐,鼓励学生尝试探究,使各学科知识得到有效融合。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养成了关注、研究生活中科学的习惯。

四、加强活动实践,提升科学素养。

开展科技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提升科学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是实施科学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一)建立科技兴趣小组。

一二年级开展“绿色教育”、“动手制作”班级活动;三、四、五、六年级开展以《科学大众・小诺贝尔》为载体的“阅读与实践”班级活动;四、五、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开展“种植”、“摄影”、“科幻画”、“电脑编程”、“低碳创意”、“光伏应用”等活动,校内的草地、花园、绿树,为学生研究植物提供了现成的材料;实验室、各类活动场所、专用的教学仪器,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校园网络系统、图书室和多媒体器材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拓展视野、搜集整理资料创造了条件;“雏鹰电视台”、科学知识之窗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了舞台。

(二)举办校园文化科技节。

我校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举办校园文化科技节,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观看科普影片、科学幻想画比赛、科普电脑小报评比、现场手工制作、金点子创意比赛、科学家故事演讲、热力小船竞速比赛、太阳能光伏应用竞赛、“金钥匙”科学知识竞赛等等,学生参与率达100%。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邀请省“科普大篷车”到校展示科技展品,如磁悬浮地球仪、手摇发电、透气不透水的布、太阳能发电、旋转镜像、超级转轮等。同学们现场操作,现场体验,在玩中学到了科学知识。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引领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学校还利用世界水日、爱鸟周、环保日、植树节等时机,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行科技和环保知识宣传。

这种活动模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研究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有效地促进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二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认为,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实施新课标来说,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在生物实验中,操作和观察有序和有效地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前导;而实验目标的最终实现,实验结论的最终得出,更需要思维推动。只有借助于思维对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实施反馈调控,并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去除无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使之“有序化”,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性任务。

有比较才能鉴别和作出准确的判断,有了准确的判断,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演绎出正确结论。例如,在指导学生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中,有的学生选取的材料为洋葱鳞茎、枯干的外表皮,虽然其他步骤的操作都正确,结果仍然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学生请教原因,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他们再撕取稍靠内层的表皮做观察材料,终于清楚地观察到了理想的结果。然后再引导他们回顾两次实验的各个环节,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次失败的关键原因是选材不当。在我的进一步引导下,有的`学生继而分析说:干枯的洋葱鳞茎表皮细胞膜已经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并且没有液泡,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也就不能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把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从0.3g/ml提高至0.5g/ml,重复上述实验的过程,结果虽然看到了质壁分离,却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通过与用规范浓度(0.3g/ml)蔗糖溶液所做的实验做比较分析,学生又总结出了“外界溶液过高,会使洋葱表皮细胞最终因失水过多而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的正确结论。在上述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虽然不断地经历失败,但却在咀嚼失败中有所发现,从更深层次获得了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质疑”。当问题被明确提出来之时,其答案往往就在不远处向学生招手了。例如,在做“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中,一些学生用0.01%的亚甲基蓝溶液把根染成蓝色后,取出用清水冲洗时,染上的蓝色褪去大半,于是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1冲洗时为什么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清水?2冲洗会不会使已经染上的蓝色褪尽?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冲洗”的目的是去掉“浮色”,他们于是作出假设和推论预测:用清水代替蒸馏水来冲洗,清水中存在的许多杂质阳离子可以与蓝色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进行交换吸附,因此,不仅根的上“浮色”会被杂质阳离子交换吸附的缘故而被冲洗掉一部分,连被“牢固”吸附在根细胞表面上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也会被杂质阳离子因交换吸附被冲洗掉一部分,从现象来看,应该是蓝色逐渐消退。

如果用蒸馏水冲洗则没有此弊。教师肯定学生的假设和推理判断是正确的。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假。一些学生由于存在片面的功利观,以为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马虎应付的现象,影响了实验效果。鉴于此,上实验课时,我们在对实验目标的制定、对实验过程的调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验收中,都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例如,针对一些学生由于实验态度不认真而导致实验失败的结果,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寻根溯源,在学生认识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严谨科学态度时,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要求学生重做实验,一旦这些学生用认真取代了马虎,实验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他们在获得成功快感的同时,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也获得了自我肯定和强化。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实验结果的完美,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实验报告进行各种人为的矫饰。例如绘细胞图时喜欢将其模式化,记录实验数据时喜欢将其标准化,记录实验现象时喜欢将其显著化等等,对此,教师都严肃地指出这些虚假做法违反求实的科学原则,要求他们加以纠正,并在如实反映实验结果析同时,严格检查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分析各种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从而纠正实验误差,使实验结论无懈可击。

尽量减少实验动植物的采集量和使用量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员,只是生物圈这个大的生态系统的一分子,各种生物都是复杂食物网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维持着我们这个地球村(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赋予这些生物以生存权,以共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和地球村的繁荣。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逐渐地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最终使我们人为在社会能够与自然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三

《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从标准中已经可以看出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受到了重视。

近几年来各地的新课改都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在许多的中考试题都在围绕提高叙事的科学素养,注重了以“双基”为载体,通过态度、观点、方法、情感及现实生活中重大化学问题进行“包装”,重点考查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自学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搞好“双基”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种可行的途径。通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复习中要让学生牢牢撑握“双基”,特别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并重视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和理解书中的理论。

2.利用好试题,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和方法。

中考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掺杂着许多的习题训练与评讲。因此教师利用好了习题,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能培养他们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这个习题的讲解过程中,一则学生通过主动的思考,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二则巩固了对比探究的科学实验方法,三则在讨论和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由此可见习题的讲解并不是枯燥的对答案阐释,而是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一个很好的承载体。

3.重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素养中包括了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了解程度。化学与生活习性相关,让学生通过复习了解化学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在新授课时,教师对于化学和社会发展、生活的联系一般都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在复习阶段,有很多的教师由于时间的限制,可能会忽视这个方面。但是,事实证明,重视了化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能创造出良好的化学情景,也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时能更科学的对待。比如在复习到燃料时,就可以讨论,常用的几种燃料中,谁最理想;如何使燃料充分的利用以解决能源问题等等,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好化学对于改善生活和促进发展的作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四

要高起点地把学生领进门,我们教师必须有真功夫,下大力气备课,对教材做到融会贯通,抓得住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然后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地把学生教好。培养学生应体现于“五”教学环节:读、做、议、问、评。即“读”———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做”———独立完成作业;“议”与“问”———学生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解答问题;“评”———我们教师要高屋建瓴地讲、少而精地讲、有针对性地讲。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对书上推导的定理、公式,要求他们尽量自己推导,书上例题,要求学生先不看,而是自己先做,哪怕是三思不得其解也比先看会了强得许多。对于学生“难懂”的知识点,不是我们教师给学生讲通的,而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想通的。因此,对领悟性较强的学生,要求他们先自学新课,自己做习题,记下学习后的重点和难点,待教师讲新课时,就在学懂融会贯通上用力气。这样先学一步的做法,学习效果好、效率高,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们的考试也很轻松,而且能腾出时间去广泛涉猎课外知识,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风气。对于“差生”,要指导他们看书,提问题答不上来,再接着去看书,好好地去想,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强调自学、自学、再自学,思考、思考、再思考。

2.2培养学生归纳共性问题的能力。

学习应该是“勤奋+方法”,而勤奋主要指自学深思,方法则主要指“归绎法”,它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归纳法,是指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方法;演绎法,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方法。其内涵为:从“厚”提炼出“薄”,从“多”提炼出“少”,摸索出规律性的东西,再以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这就找到学习的“点金术”。要研究在学习物理概念、原理和实验中怎样处理知识中存在的表里关系、彼此关系、主次关系、异同关系,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去体现,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而困惑之处———怎样正确对待上述4项辨证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往往很少在教材、教参中体现,完全依教师自己实践和钻研才能体会到,这需要我们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这样的教育、教学的体会,这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2.3让问题充满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存在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维和精神。科学探究过程是紧紧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正是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一步一步走下去,因而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两环节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因而要从人们平常的、习惯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需要慧眼识真的眼力。在传统的教育中,绝大部分教师采用“去问题化”的教学,它给学生形成一个极强的心理定势场,形成了永不变的主题: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普遍养成不想问题、不会提问题的习惯,从而缺乏创新意识,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不断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疑问、困惑、障碍、矛盾得到披露,引导学生去发现不经意的问题,提出令人拍案叫好的问题,从中培养他们具有创造性的独立个性。

2.4走出课堂,让学生会用物理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例如,在高二学生学完“交变电流”后,组织他们参观新余大唐发电有限公司的发电全过程,请总工程师给我们师生做火力发电的专题报告;参观大众汽车修配公司,请工程师实地讲解汽车机电部分的工作原理等。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学生们长了不少见识,有意识地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寻找生活、生产中蕴含着的物理学知识、方法,或用物理学的知识、原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进一步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加强了对物理知识、规律的应用。

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过程体验,进而实现有效的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刘克文,刘敬华,董素静.科学素养.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五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奠定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及其进行科学研究、对于民族未来科技发展、民族复兴具有基础性的现实意义。笔者基于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认识及目前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的分析,针对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论文关键词】知识结构教师素养科学素养。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交流——互动”,明确学习内容的意义,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和心理特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同时还要通过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合理地创设适当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远离平衡态,通过学习达到新的平衡,使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要从整体原理出发,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最终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下面谈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五策略:

一、支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注重激励评价,培养求知欲及信心。

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了兴趣。要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因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即使不全面,也都应热情、耐心、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其思路,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学贵有思,教重在引。情境教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兴趣是一种带有积极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它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促使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所以,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去,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增强学习知识的兴趣,主动地学习。

例如上“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这一节,老师可拿出“食用盐”和从“盐水中分离出来的盐”,问:“这两种盐有什么不同?它们的来历一样吗?”在学生的猜测中可顺势引出使盐水中的盐现身的实验设计。在得出分离方法后对应课前的引导,可用视频对食用盐的加工制作过程做一了解,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三、提供学习资源,问题探究教学,激发学习欲望。

问题探究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关键性的、共性的问题,以问导学,以问促学,多方位、多层次设问,使学生学得全而深,而不是将课本的知识再从头至尾认真讲解一遍。要从我们身边的科学现象不断地设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他们通过学习来满足这种欲望。

例如“电路出故障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让学生多方面动手尝试,出现问题时及时提出疑难困惑,对发现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是怎样出现的`?为什么会这样?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如何改进实验方法?……以此形成探究性学习。这样以自己发现的问题入手,实验探究的目标性更强。

四、分组互助合作学习,进行探究训练。

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让每个学生明确读书讨论的内容、要求之后,可采用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以四到六人一组为标准,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再给组内每个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全班分小组讨论之时,教师要关心每一小组的讨论情况,同时有重点地参与一、两个小组的讨论。在小组讨论之后,学生热情高涨,教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开展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示自我,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和鼓励学生的相互争辩。通过议论、争辩,让学生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增强了学生主动参加评价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这种形式的交流,对于摄取信息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肯定;对摄取信息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启发、帮助。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必然更会学习,更喜欢学习,学习信心也就更足。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问题探讨、实验探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五、充分挖掘并利用实验资源,改变实验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课程,现有的教材把实验分为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测定性实验,这大大减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实际上,许多验证性实验可以改为探究性实验,可以提前到理论课前去上。

例如“萌发的种子”这节课,在上课前段时间(到上课时种子已发芽)就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种子并进行实验,上课时首先欣赏学生的劳动成果。由于实验前没有任何提示和要求,情况会多种多样,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同学之间交流评价,对引出的不同看法进行讨论,在问题讨论中得出结论。这样对“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实验学生就有了经验基础,可让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完成实验。

总之,新课程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还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达成。开发人的感官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潜能,无疑是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而基本的探索方向。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亲历亲为,让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地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七

摘要:本文试图从中国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科技队伍的实际状况出发,在分析当代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对科研工作者应具有的素养进行论述。论文提出了科技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质的关键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并通过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相关阐述,着重强调两者的内在一致性,旨在提出合理的素质结构,为科研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科技工作者;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素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国家相继推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开展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如何造就具有卓越科研能力和优秀人文素养的新世纪领军型科学家就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话题。当代科技工作者担当时代所赋予的重要使命,所以科技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有效地建构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素质结构,使其不仅具有专业的学术知识,而且要有开阔的学术事业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

新世纪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为人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同时,激烈的国际竞争、深层次的经济矛盾和问题也给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因此,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就确定了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全社会形成了激励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良好氛围。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目前在尖端科学研究领域仍然没有发言权,诺贝尔奖依然是国内广大科技工作者心中的痛。除了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创造有利于科学研究的环境之外,人们更应该深刻反思的是科技工作者自身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我们的教育体制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这样的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社会良性发展和国家不断进步的必要前提。

以2006年显示的数据为例,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800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00万人,增长8.6%;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力资源数从2005年的268人增加到289人,人口科技素质继续上升。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增加到2006年1600万人,其比重从2000年的40.0%提高到2006年的42.1%。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美国具有大学学位的科学与工程劳动力总量(相当于中国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科技人力资源总量)1999年为1300万人,2003年为1570万人,中国本科级以上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赶上美国。

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的供应能力。以2006年为例,包括普通高等院校、成人高等院校和网络学院在内共招收本科生381.8万人、专科生461.9万人,分别是2000年招收量的3.3倍和4.5倍;全国共招收研究生39.8万人,是2000年的3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从2000年的12.5%提高到2006年的22%。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2006年底达到2500万人。

“十五”期间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幅度增长,2005年普通高等院校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本专科毕业生达到152.8万人,其中工学为109.1万人;医学为20.3万人;理学和农学分别为16.5万人和7.0万人,为国民经济各行业输送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从上面的统计资料以及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稳步壮大,规模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科技人才储备总量较为充足,这为中国科技的腾飞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储备的基础。

关于科技工作者所应该具有的素养问题,最早始于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提出了科学工作者不单要懂自己的专业,还要懂艺术,培养自己的情趣,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大师级的科学家。他的观点意义深远,为我们培养科学家提供了重要依据。那么具体地当代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素养呢,我想不是一种素养,而应该是两种素养的有机结合,即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

所谓科学素养是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民众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逐渐兴盛起来了。西方的研究认为,在科学素养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科学精神。它是指一个科研工作者对于科学的事业和具体的工作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对科学研究所持有的怀疑和论证精神,科学研究的开放性、接纳不同意见和看法的胸怀以及社会的正义感等。

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哲学素养、音乐素养、美术素养、文学素养。这些人文素养一方面能帮助他们树立起一个良好的世界观、认识观,从而更清楚地明白自己所肩负的科学使命及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能促使他们有一个安静的心态,去放松、陶冶自己的身心,从而更有利地从事自己的科学工作。此外,不仅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他们自身的生活态度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在机械时代的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是骨骼,人文素养的注入能赋予它肉体与灵魂。从这一点上来说,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因此,一名科技工作者应该既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好的数学基础),又具有哲学思维和审美情趣;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与交叉学科知识有关的广博知识储备;既要有勇于探索、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又应有思维的敏感性和灵感;既要有科学的团结协作精神气质,又要有奉献社会的精神。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当代的科技工作者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上两者不可偏废。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中国很多科研工作者缺乏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也存在不足。甚至很多科研人员只是机械地重复一些操作性的工作,毫无创造性可言。因此,必须大力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素养并不是短时间可以培养起来的,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方面是从制度建设上,在学校教育上要打破专业的壁垒,尤其是初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开始阶段,打破文理科的限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人文熏陶和科学训练,培养多方面的学科兴趣,打下比较广泛的学科基础;另一方面,开展通识教育,很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已经开始实践,很多高校都开始了通识教育课程。同时科技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建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并使两者有机统一,应有意识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学科兴趣,扩大科研活动的范围,加强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多关心社会问题,多与不同学科的专家进行交流。同时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通过审美,能很好地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更好地推动自己的科研能力。

以上是笔者对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统一的一点看法,也许很不成熟,而且也没有什么体系。确实素养的养成不是一件易事,但它对科学研究的意义非常大,所以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重视在日常学习和科研中很好地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3]李建珊,刘洪涛.世界科技文化史[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2012年天津市教育工作委员会重点调研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继东,男,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天津理工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八

论文摘要:笔者从语文教材、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语文综合活动三方面的教育资源进行讨论,指出语文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兴趣和求知欲,更有利于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科学的能力。

一、语文教材是科学教育的丰富资源。

1、把握人物精神魅力,培养科学情感。

新的教材中就有很多课文是介绍科学家或科学类文章中的人物的,如《科学“怪人”》《装满昆虫的衣袋》,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把握科学家精神魅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

2、学习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介绍科学知识的内容。有介绍生存环境环保方面知识的;有介绍文物知识的;有介绍动物知识的;有介绍发明创造的;有介绍现代科技知识的;有介绍仿生学的……可以说各种科学知识应有尽有,简直就是一本科学的百科全书。这些知识的获得,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浓郁了科学底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希望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语文课堂教学是科学教育的资源宝库。

1、培养问题意识。

一切发明创造都起源于“问”,没有“问”,就没有发明;没有“问”,就没有创造。所以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最首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提问,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培养提问的习惯,学习提问的方法,提高提问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倡导合作学习,重视群体探究。

可以这么说想象和创新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语文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明天的.太阳城》是一篇科学幻想的文章,在教学时,我不仅要学生理解太阳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还要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大胆发挥想象,“明天的太阳城还会是怎样的,”同学们通过想象,还说出了很多种太阳能在其他方面的用途,如在种植蔬菜方面的,在制造火箭方面的,这些想法也许是不成熟的,但只要能想象出来,就有一天一定能实现的。学完课文后我又要求仿照这篇课文写一篇想象作文《我们未来的生活》,很多同学都写到了,由于未来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都运用上了高科技的产品,衣服是能冷暖控制的,颜色和式样多变的。食品的概念没有了,替代它的是高能量的营养素等等。习作的完成反映了学生头脑中的丰富的想象和创新潜力,长此训练下去,我们的学生将会是一个个充满幻想,充满好奇的孩子,那未来的科学家说不定就在他们中间了。

三、语文综合活动是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周边的自然资源,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有针对地开展各种课外科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

1、利用家庭优势,进行小饲养。

学校地处江南水乡,有着良好的家庭饲养氛围和成功经验,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家庭饲养,可以是几个同学合作饲养,也可以单独饲养。在饲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写下观察日记,进行改变温度、营养等外界条件的小实验,撰写家庭饲养报告等。这一活动的开展,养成了学生认真细心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2、利用科技企业,进行参观访问。

我们的学校地处常州新区,经济比较发达,乡村企业和副产品占主导地位。仅我们学校周围就有大型化工机械厂、草莓、葡萄种植基地、蔬菜大棚种植基地等先进企业,利用这一优势教育资源,我们组织学生去参观工厂先进的科学化设备和加工流程,访问从事科学生产活动的先进人物,使他们亲眼目睹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深切感受“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参观后,让学生组织讨论,交流心得体会,让他们在活动中激发自己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

3、利用自然环境,进行调查研究。

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内容讲到了关于环境保护之类的问题教育我们要合理、科学地利用自然环境,这样才能造福于人类,反之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通过学习,同学们都认识到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我们利用课外的时间组织学生对身边环境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研究的活动。

如考察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我们采集了水样标本,请自然老师帮助研究成分;我们通过调查和访问的方法,了解产生污染的原因。最后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送给有关的厂家。通过活动我们知道了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即既要看到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本地经济的腾飞,同时也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我们必须采取科学态度进行综合治理,才有利于经济的更快发展。我们还知道了生态环境对人们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应自觉保护,增强了“低碳”、环保意识。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九

21世纪,人类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将从根本上决定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因此,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呢?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做,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现代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让学生操作的因素,为学生提供演示、动手实验、练习的机会,使其在实践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去发现新知、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如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课上教师让学生观察实验袋内都有些什么实验材料,并让其想办法证明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学生通过思考,想出了很多验证的方法。教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亲自试一试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各小组研究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去,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研究、探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有些材料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它们能导电;有的材料不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它们不能导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找出了规律,也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形成做了铺垫。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磨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着眼于疑,强化教学的探索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源。质疑是思维的“启发剂”,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学会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会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解决问题。

如学习《杠杆》一课时,课前教师准备一块大石头,上课时教师问学生:“谁能想个简便的方法让大石头移动?”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举手谈想法,教师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研究用哪种方法省力。此时,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有用手搬的,有用绳子拉的,有的用木棍撬……通过实验,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在棍子下面垫上砖来撬的方法省力,为以后研究杠杆的知识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一质疑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着重于用,注重教学的应用性。

好的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次次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爱科学,善于学习,为终身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如教学《植物的分身术》一课,常用的是扦插法、压条法和嫁接法,教材中对每一种方法只作了简单介绍,真正学会这些方法要让孩子们去实践。我根据其爱好,每四个学生为一组,每组研究一个课题,要求是“怎样才能使新的植物体成活率高”。课后有的同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到苗圃考察,有的问父母和亲戚邻居,家里的花盆、盆里的植物枝条成了他们的实验材料。经过一段时间搜集资料和动手实验,我又在课堂上让他们讨论、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引经据典,有的用实物比较,有的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见解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植物的营养繁殖要在适宜的季节;有的认为扦插要把茎的上部剪成平的,下部用刀削成斜的;有的认为要适当增加温度、湿度和光照……最后经过归纳、总结,得出全体同学认可的结论。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应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就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十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认为,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实施新课标来说,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在生物实验中,操作和观察有序和有效地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前导;而实验目标的最终实现,实验结论的最终得出,更需要思维推动。只有借助于思维对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实施反馈调控,并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去除无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使之“有序化”,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性任务。

有比较才能鉴别和作出准确的判断,有了准确的判断,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演绎出正确结论。例如,在指导学生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中,有的学生选取的材料为洋葱鳞茎、枯干的外表皮,虽然其他步骤的操作都正确,结果仍然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学生请教原因,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他们再撕取稍靠内层的表皮做观察材料,终于清楚地观察到了理想的结果。然后再引导他们回顾两次实验的各个环节,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次失败的关键原因是选材不当。在我的进一步引导下,有的`学生继而分析说:干枯的洋葱鳞茎表皮细胞膜已经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并且没有液泡,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也就不能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把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从0.3g/ml提高至0.5g/ml,重复上述实验的过程,结果虽然看到了质壁分离,却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通过与用规范浓度(0.3g/ml)蔗糖溶液所做的实验做比较分析,学生又总结出了“外界溶液过高,会使洋葱表皮细胞最终因失水过多而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的正确结论。在上述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虽然不断地经历失败,但却在咀嚼失败中有所发现,从更深层次获得了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质疑”。当问题被明确提出来之时,其答案往往就在不远处向学生招手了。例如,在做“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中,一些学生用0.01%的亚甲基蓝溶液把根染成蓝色后,取出用清水冲洗时,染上的蓝色褪去大半,于是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1冲洗时为什么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清水?2冲洗会不会使已经染上的蓝色褪尽?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冲洗”的目的是去掉“浮色”,他们于是作出假设和推论预测:用清水代替蒸馏水来冲洗,清水中存在的许多杂质阳离子可以与蓝色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进行交换吸附,因此,不仅根的上“浮色”会被杂质阳离子交换吸附的缘故而被冲洗掉一部分,连被“牢固”吸附在根细胞表面上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也会被杂质阳离子因交换吸附被冲洗掉一部分,从现象来看,应该是蓝色逐渐消退。

如果用蒸馏水冲洗则没有此弊。教师肯定学生的假设和推理判断是正确的。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假。一些学生由于存在片面的功利观,以为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马虎应付的现象,影响了实验效果。鉴于此,上实验课时,我们在对实验目标的制定、对实验过程的调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验收中,都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例如,针对一些学生由于实验态度不认真而导致实验失败的结果,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寻根溯源,在学生认识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严谨科学态度时,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要求学生重做实验,一旦这些学生用认真取代了马虎,实验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他们在获得成功快感的同时,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也获得了自我肯定和强化。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实验结果的完美,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实验报告进行各种人为的矫饰。例如绘细胞图时喜欢将其模式化,记录实验数据时喜欢将其标准化,记录实验现象时喜欢将其显著化等等,对此,教师都严肃地指出这些虚假做法违反求实的科学原则,要求他们加以纠正,并在如实反映实验结果析同时,严格检查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分析各种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从而纠正实验误差,使实验结论无懈可击。

尽量减少实验动植物的采集量和使用量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员,只是生物圈这个大的生态系统的一分子,各种生物都是复杂食物网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维持着我们这个地球村(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赋予这些生物以生存权,以共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和地球村的繁荣。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逐渐地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最终使我们人为在社会能够与自然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4(1).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十一

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认识到: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课改的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一、实验: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传统教学中的一个重大弊端是学生的知识几乎全部是从书本文字信息中获取的,学生学习中缺少实验探究,讨论等实践活动,因而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思维定势状态,对问题的理解和解释经常是借助于教材中现成的知识概念和知识理论,这正是造成他们科学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元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实验有助于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去领悟、去体会、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结论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从客观实际中探求知识,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整合信息中获得知识,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1、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的重要研究对象通常是物质之间进行的相互反应,而在反应过程中会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现象的`出现,例如,光和热的产生,物质颜色的改变,气体与沉淀的产生等。这些实验对学生观察能力的检验和培养意义十分重要,刚开始时,学生往往对现象的观察是不够全面的,会忽略其中的某些现象,而这恰恰是他们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缺陷,例如在镁条燃烧实验中,学生一般都能说出剧烈燃烧,发出强光,而对放热和生成白色固体往往忽略了,其实整个实验中判定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正好是有白色固体生成这一个事实,细致地观察有助于学生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仍以上面这个实验为例,实验时我们需要在实验桌上垫上一块石棉网,许多同学实验时按要求都放置了,但当讨论实验过程中需注意问题时,不少同学都答不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实验观察时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镁条的燃烧实验中,而忽略了燃烧后产生的氧化镁其实温度较高,直接溅在实验桌上,会损坏实验桌这一事实。

因此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观察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例如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讨论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2、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化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教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意识,而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总是循着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一规律实施其过程,因此掌握良好的实验技能对实施科学探究意义十分重大,例如在进行教材中关于钢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实验中,我让学生对照教材实验利用家中可找寻到的材料进行该实验的探究,学生兴趣很高,很多同学都利用家中的玻璃杯或一次性水杯来代替试管很好地完成了实验,无需花多大的力气,学生对钢铁生锈的环境条件在探究中得以解决,并能依据实验验证得到的结论来解释很多的问题。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记录与整理的能力,要教会学生一些分析与思维的方法,逻辑推理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养成他们全面而不片面,联系而不孤立,发展而不静止地看问题的习惯,从而学会良好的科学方法。

二、实验:倡导科学精神的有效手段。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是一个人探求科学真理的执着品质,而科学精神只有在科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养成,因此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科学实验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在科学实践中锻炼,学习和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在实践中萌生科学精神。

1、实验:探究欲望激发的切入点。

缺乏激情是很难做好一件事的,科学探究也如此。只有学生处于一种高亢的学习、探究激情中,学生的学习才会是主动的。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与技巧,更要注重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和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觉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积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景。例如,在进行燃烧条件探究过程中,我除了和学生一起完成新课程化学中的相关实验外,又把老教材中研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带入且不再停留在老教材的实验要求上,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假如铜片上白磷很多,那么另一侧的红磷会不会燃烧起来;(2)水中的白磷你有办法让它燃烧起来吗?两个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学习热情马上被调动起来,他们都非常急切地想知道结果,此时教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验证,并请同学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同学们很快找到了正确解释的理由。而对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学生亦积极地设计方案,有同学提出把水倒掉,有同学提出直接把氧气通到白磷上,有同学提出把一空试管插入到水中的白磷上。并自己动手来进行验证,很快这个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学生对燃烧条件这个知识得到了巩固。

整个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他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成功的乐趣,获得了科学知识,增强了探究的能力。

2、实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才会去钻研,去创新,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猜想,大胆向教师质疑问难,树立起肯疑、敢疑和善疑的优秀品质,例如我在进行实验室制co2气体教学时,按照教材要求向学生说明本实验中使用的盐酸为稀盐酸结果实验一一获得了成功,但此时就有一名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不能用浓盐酸,若用浓盐酸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我及时肯定这名同学的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并按照他提出的方案用盐酸代替稀盐酸进行上述相同实验,结果发现滴有石蕊试液的广口瓶中仍显红色,但澄清石灰水中未见浑浊,此时我又补做了一个实验,将盐酸直接滴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大家发现石蕊试液也变成了红色,于是从这个现象着手,请大家思考改用浓盐酸后能否用上述实验来验证co2气体的性质,大家很快归纳出: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干扰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实验,且改用浓盐酸后,反应速度太快,反应难以控制。整堂课中,我发现:学生动了,学生乐了,学生也得到了。

3、实验:有助于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品格。

科学精神的精华是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是我们对提出的假设用科学的实验手段去伪存真的过程,因此实验有助于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品格。例如在讲到指示剂时,我向同学们表现了一个魔术,我向一张白纸上喷上了一种无色液体,结果同学们看到了一幅漂亮的卡通画,学生们感到非常惊奇,急于想知道真相,此时我把这个变化原理向同学们陈述清楚,并当场利用指示剂的变色原理重复了这一变化过程,同时向学生指出只有用科学的手段才能揭开事件的真相,要用科学的理论来识别一些伪科学,例如使“水变油”、“黄铜变金”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产生都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只有按照科学方法设计的,在严格的科学检查和验证下进行的实验,并且要求在相同条件下实验必须可以重复进行,才具有科学意义。

总之,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初中化学作为基础自然学科中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学科,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普及现代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十二

摘要: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素养之一。科学素养应从娃娃抓起。从降低目标做实做细、优化材料适时呈现、注重过程适时指导等方面阐述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素养之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降低目标,做实做细。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制定的学习目标,不能太高、太笼统,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目标。把大目标小目标化、细化、具体化,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目标;不能目标太高、太笼统,要有针对性。

例如,教学“大树和小草”一课时,先在三(1)班教学时,给学生介绍完观察方法、观察顺序后没有作分层指导就给孩子们发了整株的狗尾草,学生小组内观察记录。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不是那么理想,学生不知观察什么,不知观察顺序,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简单一点说就是教师定的目标太高、太笼统,把整个观察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自己,自己体验观察过程、总结获得的小草的特征,缺少了教师的具体指导。通过课后的反思,在三(2)班我尝试了降低目标,活动做实做细。带着学生分层观察,可以把整株的狗尾草都给他们,先观察整株狗尾草,再让学生分部分观察:根、茎、叶……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该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等。同时,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习惯,为提高科学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材料,适时呈现。

小学科学课程应该说还是属于科学启蒙教育的范畴,是以孩子们动手为主在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活动。因此,要给孩子们一个个真实多样化的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过程、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但真实的探究过程是靠材料的,只有有了材料,孩子们才能动手做。

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动手收集材料,如:三年级要用到不同的木材、金属、纸、布陶瓷;四年级的岩石、食物包装袋、不同的花并做成标本,等等。收集到的材料多了,孩子们的活动也就充实了,但在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用来研究,只有根据实际活动优化材料。材料的优化根据课堂孩子们想研究的问题实时地呈现给他们。

五年级的“蚯蚓的选择”,研究的是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在孩子们猜测后,选择了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设计了方案。在动手实验时需要材料:纸盒、土、蚯蚓等,对于所需的.土,教师该怎样准备,是不是随便准备点湿土、干土就可以了,不是的,在课前,教师要根据蚯蚓生活的环境准备合适的土壤,而不是随便挖点土来就可以,这就是材料都有的时候要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学生实验时才能够真实有效。

活动。

材料的呈现不光合适、充足,还得分层才能使学生研究起来更真实,如果把材料一起呈现给他们,那么探究过程就是无效、不真实的过程。如,四年级“简单电路”,从圣诞树导入,孩子们观察说出要使小灯泡亮的各种材料,想让孩子们重点先认识小灯泡,那么教师在给孩子们材料的时候就不能够把导线、小开关、小灯泡都给他们,而要先给孩子们小灯泡。

所以,没有了材料就没有了观察、实验,那样的活动是不真实的探究,作为教师要给孩子们准备合理有效的材料,在合适的时机呈现给孩子们,从而保证孩子们探究的真实性。

三、注重过程、适时指导。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放手不动,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在研究了冷水受热发生了什么变化之后进一步研究水的变化过程。教材的开始部分利用上一节课所用的实验装置,学生去观察,发现现象不明显,从而改进实验装置。我上这节课的时候,从实际生活:烧开水导入。没加热前观察,加热后水溢出时让学生去观察,两次观察从中比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水为什么会溢出来?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时,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哪些方法合适,哪些不合适,为什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注重了学生思维的训练,问题的提出、预测、讨论交流,学生也体会到了科学仪器的发展史,从不合适到合适,亲身体验了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总之,要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探究过程,仅仅这几方面是很难穷尽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课型,灵活地运用真正的实施探究活动,从而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十三

[摘要]构建幼儿科学关键经验,能够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对丰富幼儿认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都有极大帮助。教师要针对幼儿兴趣爱好以及教学现实需要,采用多元化激发方式,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关键经验;构建。

关键经验是幼儿发展必须获得的经验,它在幼儿经验结构中起着节点和支撑的作用。幼儿科学教育的关键经验则是指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及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支持幼儿发展的最关键的经验。如何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师需要直面的课题。

兴趣是幼儿探究知识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是如此重要。要想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是教育教学常用的方法。幼儿兴趣点和关注点不尽相同,教师要针对他们的认知特点,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加大教學的密度和强度。

例如,在进行《旋转的车轮》这一科学活动时,教师让幼儿观看各种各样车的图片,很多幼儿都对车比较感兴趣。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思考:“请小朋友们认真观看,这些车的轮子有什么特点?”幼儿在观察中得出轮子是圆形的。教师再给出汽车模型,如有的汽车的轮子是正方形的,有的汽车的轮子是三角形的,还有的汽车轮子是椭圆形的。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小朋友们,汽车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可不可以是其他形状呢?”幼儿开动脑筋,进行思考。教师创设的趣味化的实物展示情境,让幼儿切实感受到汽车轮子的特点,他们在观察中开展学习活动,思维得到启动,认知得到升级。

幼儿科学关键经验的构建,需要培养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情境创设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创设趣味情境,调动幼儿观察兴趣,幼儿学习热情更加高涨,课堂教学自然进入良性轨道。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尝试用工具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的能力。”让幼儿认识常用工具,并利用各种工具开展信息搜集,是帮助幼儿形成科学关键经验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设计实践操作游戏,提升幼儿信息搜集能力。

例如,进行《时钟的秘密》教学之前,教师让幼儿利用课下时间搜集钟表相关知识。有的幼儿利用电脑查阅,有的幼儿询问家人。教学伊始,教师问道:“大家知道钟表的起源吗?它可以分为哪几种?它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幼儿根据搜集到的知识进行回答。钟表由很多部分组成,教师展示零部件模型,并给出钟表组合顺序,引导幼儿进行钟表组合操作。幼儿表现欲望极强,纷纷进行组装。幼儿对组装的技巧和方法尚未完全掌握,开始组装之前,教师首先进行示范。幼儿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已然对钟表构成有了基本了解,再加之教师的示范引导,幼儿很快完成了组装任务。通过这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幼儿对钟表相关知识有了全面了解,搜集信息以及实践操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关键经验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游戏中需要多种器械的参与,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幼儿认识器械、操作器械,采用多种方式,搜集器械相关信息,这对促进幼儿整体、和谐、主动、健康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质疑是探索认知的开始。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幼儿积极主动质疑。活动伊始,当幼儿看到活动材料后,不免会产生疑问,这时教师不妨让幼儿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幼儿提问这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要针对问题给出一些疏导,帮助幼儿理清思维,完善认知。这样幼儿的质疑才会往更高层次上发展。

例如,进行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时,教师首先给幼儿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诸如乒乓球、生鸡蛋、空瓶子、石子等物品。幼儿将这些物品放入水中,并观察物品是否会沉入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认真操作,主动观察。实验结束后,幼儿兴奋不已,产生了很多疑问。有的幼儿问道:“为什么鸡蛋会往下沉呢,泡沫板却漂浮在水面上呢?泡沫板比鸡蛋占的面积都大呢!”幼儿尽情提出疑问,比较简单的问题,其他幼儿帮助回答。较难的问题,教师给幼儿解释。教师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疑问,当幼儿提出疑问后,教师认真对待。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能够凸显幼儿主体地位,幼儿感官认知自然得到很好发展。

幼儿年龄较小,思维认知较浅,个体差异也比较大,他们很难提出价值度很高的问题。有的幼儿提出的问题甚至是可笑的。如何妥善应对幼儿的质疑,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绝不能轻易否定幼儿的质疑,这样会挫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一定要给予幼儿积极主动的回应,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提问是很重视的。然后针对价值度较高的问题,教师引导幼儿开展大讨论,让幼儿在合作交流中达成共识,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认知。

幼儿身心成长有自身规律,但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幼儿对游戏活动情有独钟。活动是幼儿认知、获取信息的载体,也是提升幼儿健康指数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抓住幼儿这一心理特点,设计契合度更高的游戏活动,从而使幼儿快速获得科学关键经验。绘画活动、表演活动、户外活动、体育活动等都是幼儿学习活动的选项,教师要注意筛选。幼儿活动设计时,部分教师喜欢让幼儿待在室内,不愿意让幼儿到户外去,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教学思想。要想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将他们引到室外去,让幼儿多与大自然接触。

例如,进行大班游戏《动物怎样睡觉》时,教师将教室的窗帘拉上,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动物面具,让幼儿进行挑选:“咱们来做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请小朋友们任意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面具,并说一说你扮演的这个动物它是如何睡觉的呢?”幼儿热情高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选择。有两名幼儿选择了森林之王老虎,有三名幼儿选择了狮子这一角色。教师让这一部分幼儿组成一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合作表演。在交流讨论中,幼儿不仅明确了动物睡觉的姿势,合作探究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游戏活动丰富多彩,教师要根据现实需要进行科学选择。这样才能实现活动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幼儿才能有所得,有所感悟。

幼儿活动中构建科学关键经验途径众多,影响关键经验形成的因素也众多,教师要根据现实需要科学筛选。创设趣味情境、设置器材操作、鼓励质疑提问、设计多元活动等方式都是构建科学关键经验的重要选项。创设趣味情境,能够调动幼儿观察兴趣;设置器材操作,对培养幼儿搜集能力有重要帮助;鼓励质疑提问,拓展了幼儿感官认知;多元活动的设计,是提升幼儿经验指数的主要渠道。教师要对幼儿活动进行精心设计,为幼儿科学关键经验的构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娜.幼儿良好时间观念的养成:关键经验与获得途径[j].戏剧之家,2016(8).

[2]顾荣芳,王艳.3~6岁儿童健康领域的关键经验与实施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5(10).

[3]佟才丽,吴琼.高宽课程的关键经验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17(1).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十四

摘要:目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存在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所欠缺。指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迫在眉睫,提出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大学生的自我培养、高校的教育对策以及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支持,三方协同,实现“三方共赢”。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难题。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先不说找到好工作,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高校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做为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及培养计划。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很多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

“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同时,高校也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社会、企业也应该尽力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及其在工作中的地位。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10大职业素养构成:

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

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2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

3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

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

如厦门博格管理咨询公司的郑甫弘在他所进行的一次招聘中,一位来自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女生在中文笔试和外语口试中都很优秀,但被最后一轮面试淘汰。他说:“我最后不经意地问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户经理助理的岗位,但你的户口能否进深圳还需再争取,你愿意么?”结果,她犹豫片刻回答说:“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决定。”缺乏独立性使她失掉了工作机会。而喜欢抢风头的人被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也不喜欢。

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4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对策。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高校或高等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满足社会需要:首先,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使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为重点。其次,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协助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最好是要配合提供相关的社会资源。再次,深入了解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正确、新颖的学科信息。

5社会资源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很多企业都想把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但是却发现很困难。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1)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

(2)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

(3)完善社会培训机制,并走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总之,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这一任务的进行,需要大学生、高校及社会3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

1、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各种压力,有些学校只注重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的不重视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匮乏以及学校的管理等都会影响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薄弱的师资力量会加重各个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有些教师往往无暇顾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埋下了隐患。如果不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很难达到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工作。随着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社会竞争也越激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企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学校就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个过程是长期、缓慢的,不能一蹴而就。学校要在重视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和智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了解和实践“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高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参加比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残酷,磨炼意志,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团体运动项目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集体意识,学会团结互助,互相协作,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要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来改革体育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专业设置和职业特点,积极开展职业性体育教程,为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服务,以合格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识到培养和提高职业素养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践中,要提高体育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的比重。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企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效仿普通高校,要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学生职业工作和体育教学共同性方面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将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在保证学生提高体育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更好的将体育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以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力,和对职业素养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意义,从而做到积极参加,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快的适应工作生活。

(3)改革教学模式,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要将体育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各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赛,让学生在输赢中学会如何面对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感知职业环境,了解自身的不足,便于后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合作项目的小游戏,让不同专业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学生一组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4)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保证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领路者。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加强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和了解,采用丰富多彩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5)让学生树立职业素养教育的观念。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对职业素养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最重要的还在于学生自己。如果学生能够自发的将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教学、生活结合起来,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后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3、结论。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高职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高职院校也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理念,按照学校专业设置的专业岗位和岗位需要的核心素质培养的要求,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更新,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便使学生能够较快适应日后的职场环境。

[摘要]本文研究的课题正基于此,分三个部分探索一个合格新闻人应有的职业素养这一命题。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缘起和必要性;第二章和第三章为论文的重点,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以及新闻从业经验,归纳出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的职业素养,并延伸出一些在新时期需要培养和注意的特性。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将案例分析与文献综述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突出了中心观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从学术角度可以作为相关知识的一种补充,同时也可在工作上对自己和新闻同行起到镜鉴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素养新时期。

1绪论。

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把国家看作是一条船,而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桥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无形拉近了,然而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感却有增无减,记者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信息提供者”的角色。特别是大众传播时代,受众本身对信息接收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作为传播闸口的把关人,记者身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绝不应如无冕之王般的高高在上,也不应如狗仔般以挖人隐私为乐,而是应该有更高的职业素养,“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遍览新闻史,古今中外的很多名记者都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像黄远生、邵飘萍、邓拓、斯诺、法拉奇等等,他们的人品和作品一样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湮没无闻。

2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

2.1新闻事业的基石——客观公正。

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主起草人杰斐逊曾说过“假如让我决定我们应该有一个无报纸的政府,还是有一个无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踌躇地表示欢迎后者”,把新闻看成是打开真理的大门,赋予了媒体无上的荣耀。当然,无论是传统的报纸、广播还是后来的电视、互联网,各种媒介承载的新闻即使“外表”再精致,它们也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要想新闻活起来,在于报道者的水平,而要想新闻承担“社会风向标、瞭望塔”的使命,则需要新闻记者有一颗客观公正的心。曾经的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就表示,新闻记者的笔下有毁誉忠奸,有财产万千,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这样的一支笔如果没有对黑白善恶、真假美丑的最基本的判断又如何能握得住呢?客观公正,既是新闻事业的基石,也是每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毕生追求的目标。

2.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勇敢。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记》中提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新闻采访的环境同样如此。想要觅得好的题材,我们不可能待在温馨舒适的家中闭门造句,也不会总是在气派的市政厅内、流光溢彩的舞台下、豪华的宾馆套房中坐等新闻通稿送来。好新闻诞生的环境,很多时候是蚊蝇逐臭的贫民窟或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亦或是人迹罕至的荒漠,危机四伏,孤独和恐惧伴随你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懦夫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只有直面前途的荆棘,正视淋漓的鲜血,拿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者气概,才会为世人留下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些被人称道的新闻记者,无论男女、不分长幼,都有着坚韧无畏的性格,也正基于此,闾丘露薇能够第一时间挺近巴格达,而不顾离自己近在只咫的爆炸;张泉灵能够毫不犹豫地奔赴汶川灾区,而镜头中尚可清晰地看到从山坡上滚下的乱石;伊丽莎白·科克伦能够为披露医院的虐患丑闻乔装精神病人,上演现实版的“飞跃疯人院”。

2.3透过现象看本质——新闻敏感度。

笔者在作为记者的从业过程中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新闻敏感度的重要作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拥有较强新闻敏感的记者常有奇思妙想,写出可读性、影响力俱佳的文章,他们注重细节,留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缺乏新闻敏感度的记者往往张口通稿、闭口模板,走马观花似的采访以致“深入宝山、空手而归”。曾获发动机公司“优秀电视片二等奖”的专题片《心养》就是作者新闻敏感度高的一种表现。新员工入职,通常宣传部门的报道就是迎新、领导授课等常规内容。而《心养》恰恰抓住了学生刚毕业走入职场后从学校带来的散漫习气与企业6s规范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以个体经历的办理入职手续、培训、工作等内容入手,将正确错误的方式都呈现在受众面前,高低立现、优劣自明,将以往大而空的宣教具化为生动的镜头画面,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预期的规范性作用,也成为动力所文化宣传中的一抹亮色。

3新时期的新闻记者。

著名媒体人白岩松曾表示,信息时代人人都是新闻记者。这并非代表在新时期记者的工作不再重要了,恰恰相反,如果说大众传播初期,受众因为缺乏接收信息的途径而处在信息孤岛的话,那么现在受众是因为选择太多而遭遇“幸福的烦恼”。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记者还是有责任、有义务为受众在鱼龙混杂的新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是伴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日新月异,受众对接收到的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能清晰地介绍出新闻事件的基本要素,还要链接丰富、文字生动,既可服务于日常的工作所需,也能于生活闲暇作为美文鉴赏。而根据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受众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受喜好的支配去接触媒介,接触媒介内容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继续接触的几率。所以,对于新时期的新闻记者来讲,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绝不是劝勉式的可有可无,他决定了个人乃至整个媒体的声誉、生存。在保有客观公正、勇敢、新闻敏感度等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同时,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内功。

3.1有的放矢谋定后动——新闻策划。

如果把新闻报道看作是一种应激性行为,那么新闻策划就是预先性行为,不论是针对未发生的预期事件还是已经发生的突发情况,新闻策划的目的就在于整合优势的报道资源,恰当地分配报道力量,有的放矢、谋定后动,从而达到最佳的报道效果。这里要强调两个问题:第一、新闻策划不同于策划新闻,新闻策划的基础是真实存在的新闻事件,目的是通过完善报道方式让受众更加充分地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而策划新闻很多时候带有强烈的公关性、宣传性,它的前提是非客观的、人为操纵的事件,目的是通过策划出来的新闻达到说服受众接受其理论的效果。新闻策划是新闻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策划新闻则是偏离新闻本质的衍生品。第二、新闻策划的工作不是由主编或责任编辑一个人来完成的,新闻记者作为整个策划的最终执行者,不仅要全程参与其中,更要备有自己的策划概念、策划方案以及针对策划的实施方法,根据事件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的作出调整。

结语。

本文没有过多地纠结于职业素养退化的原因、表象,而是直奔主题,追根溯源地研究新闻记者本该具有的基本素养。笔者以自身积累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丰富的实习经历以及从业后的感悟,总结出了新闻事业的基石——客观公正、深入虎穴的勇敢、看到本质的新闻敏感度等几点有代表性的基本素养。同时,引入时代背景,根据新形势下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趋势,谈到了新时期的记者要做通才,要有较强的新闻策划意识,能积极地引导舆论同时摈弃在工作中的一些盲点、误区等几方面内容,使得构成一个合格新闻记者的职业要素更加完整和丰富。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布里安,曹珍芳译.普利策传[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英]约翰·弥尔顿,吴之椿译.论出版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第一版.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它包括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和作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等。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培养自己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进取的精神等,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及工作中更加的优秀。职业素养影响着我们的职场生涯甚至是以后的生活,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

而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院非常注重对我们的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新学期伊始,我们就开展了职业基本素养课程的学习。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爱岗敬业的企业人、一个吃苦耐劳的劳动者、一个有责任心的社会人,为学生职业生涯提供坚实的平台,也为学生的未来人生营造发展的空间。

所谓职业素养,即对职业素质的培养。那么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呢?职业素质又有哪些特征呢?我觉得要看职业性。不同的职业,职业素质是不同的。对建筑工人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护士职业的素质要求;对商业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教师职业的素质要求。而我作为一个大二的通信专业学生,觉得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知识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追求真理的精神,能正确对待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团结意识。

而在文化素质上,我们应有豁达的性格和乐观的态度。

最重要的就是专业素质方面了,通信专业学生能力应包括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等能力。学习能力方面,应具有勤学、肯干、多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图形文字处理、数值计算和查阅资料、能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应具有分析与综合、逻辑与抽象、继承与创新的思维能力,个人觉得在编程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

而知识素质则也是举足轻重的,通信专业学生应具备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方面,应掌握一门外语,而对于我们来说当然就是英语了,因为学通信的大多会涉及到设备的名称或是专业的术语,而这些全都是用英语表示的,不会英语就成文盲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方面,应掌握宪法和行政法、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方面,应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掌握信息的产生、传输、变换和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通信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及基本理论。

有了以上在大学里储备知识和能力我相信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我们已经能达到要求了。接下来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社会素质和经验了。而要提高我们的社会职业素养,就必须明白学生与职业人的差别。所谓职业人就是参与社会分工,自身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并能够通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获得其合理报酬,在满足自我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这样的一类群体。而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以上可以理解,职业人属于自己生存于社会,而大学生是在学的过程中,慢慢转换为职业人。这是我的个人理解。

因而,我们大学生要想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就必须懂得一个思想上的转变,即由“要”到“给”。所以工作后我们应该懂得的是我们能为公司创造什么,而不是公司能给我什么。

然后,大学生要走向社会,也必须明白自身周围关系由单纯到复杂的转变。如你刚刚到单位,老员工不说全部,必定有一些会觉得你一个刚毕业的,不知道多少“人情世故”,有懒得搭理你的味道。别因为你一时的这种氛围觉得这个环境不容纳你。此时我们就要灵活一些,有些话有些事不能像在同学之间开玩笑,多一句嘴,也许会让别人对你反感,当然闷葫芦也不是个好办法,灵活运用你说话的技巧,保持一贯的心理态度不变,不要对别人的看法觉得可笑,或者批评,因为这都只是一个接受的过程。

而且,在工作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从被动等安排到积极主动工作的转变。所以我们得把工作当成自己份内的事,而不是只考虑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应想办法让公司更好从而让自己跟着沾光,而不是得过且过的态度。

当自己给公司带来不利或犯下错误时,我们就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不只是一份担当,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里,老板越来越欣赏那些敢于承担责任的员工。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给人以信赖感,才值得去交往。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具备开拓精神,才能为公司带来效益。所以,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求自己具备这种勇于负责的精神。只有勇于负责才能赢得尊严。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的敬重,让自己活得有尊严,就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负责。一个人即使没有良好的出身、优越的地位,只要他能够勤奋地工作,认真、负责地处理日常工作中的事务,就会赢得别人的敬重和支持。反之,一个人即使高高在上,却不敢承担责任,丧失基本的职业道德,仍然会遭到他人的鄙视和唾弃。

当我们走入社会后,也应该忠诚于自己人生计划,得有目标,有行动。有目标没行动则无用,有行动没目标,效率则为零。所以,当代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就得在工作中不断进取,明白自己这一时段的计划是什么,我又实现了多少,下一步计划又是什么,在不断反省中进步。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就应该将它当做自己的磨刀石,不断磨砺自己。因为磨练自己是最值得的投资,它能使我们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

当然,倘若你要成为一个职场达人,那就有一个重要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交际能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可以看出一般人在新环境中比较拘束,适应较慢。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会有所紧张,不够大胆,不主动交往,甚至有少数同学有自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不少大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邦邦的,这些情况阻碍了他们和他人交往的顺利进行。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想有所提高。所以我认为社交能力要比学习重要,因为谁都不希望你学习很好,门门功课100分,出校门后却是个交际白痴。如果交往沟通不行,就严重的失去了团队意识,这个社会里讲究的是团队的力量,如你单枪匹马你即使再呕心沥血也会鼻青脸肿的,我想,整体素质提高当然是更好的了。因而在交际上我们必须下苦功,而且这包括礼仪和沟通。

在礼仪方面,也有很多值得重视的。如递名片时名片夹应该放置在西服的插袋里,而不是从西裤的后兜中掏出;有上司在场,应在上司与对方交换名片之后,方才出示自己的名片;如果是坐着,尽可能起身接受对方递过来的名片;双手接过对方名片,阅读名片内容,并口头确认;不要在收到的名片上记录与之无关的信息。

在沟通方面,我们因学会怎样用最有效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对方,使对方能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当然可以用一定手势、眼神等表达。当然,在表答的同时也要学会聆听。因为聆听能表示出对别人的尊重。

在做好了以上的一系列准备后,我相信你已经是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了。但是,现在的大学生都能达到这个要求么?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将要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在校时期我们就要好好的培养职业意识。工作中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不懂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获得更多知识机会。所以在校期间我们要做好学生的本分,工作中,就要做好自己的职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优势。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社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及其影响因素也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最后,希望每一个大学生都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成为一个职场达人!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培育是核心。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与知识、坚守社会责任的职业道德、理性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社团在提升农民大学生职业素养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专业知识结构完善、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职业意识的强化。

关键词:农民大学生职业素养社团。

1.1職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人们在从事相应专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发展性等特征。职业素养的普遍性体现在,任何职业对员工的职业态度、行为模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在工作中应该敬业、诚信、勤奋等;职业素养一经形成后,将固化成为个人的内在品质,具有稳定性,并在有意识的学习与实践中,获得不断的积累与发展。

1.2职业素养的构成。

美国哈佛大学麦克利兰教授的素质冰山理论认为,如果把人的能力素质比喻为一座冰山,那么人的知识技能犹如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表层部分,而人的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则是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深层部分。从冰山理论的视角来看,职业素养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中职业技能属于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表层部分,是显性的职业素养;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则是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深层部分,属于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获得的证书或测试等方式被人了解,但隐性的职业素养是人内在个性特征的体现,难以测量,也不容易被人觉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培育是核心。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以下职业素养。

2.1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与知识。

农业现代化表现为农业生产手段的机械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农业生产服务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求农民根据职业分工的不同,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与知识,如先进的种殖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先进农机设备、水利设施的操作使用,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农产品营销策略,农业生产经营的相关政策、程序、法律法规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等。

2.2坚守社会责任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农民的职业道德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乃至公共安全。10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正是因为奶农无视职业道德,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导致了我国整个乳制品行业信誉的崩塌,其教训可谓惨痛。乡村振兴战略下,不但要求农民应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基本职业道德,更强调农民应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盲目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确保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负责;杜绝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负责。

2.3理性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职业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愿望。传统观念下的农民是祖辈传承下来的一种身份,而且受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民的收入低,没有相应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导致农民受人轻视,社会地位低。殊不知农民与工人、教师、公务员一样属于一种社会职业,新型职业农民就是以农业作为固定职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对自身职业有正确的认知,要认同农民这一职业,真正做到学农、爱农、兴农;要树立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理性规划自己的农民职业生涯。

2.4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行为习惯是从业者在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自觉实施的行为活动。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是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工作的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应注重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强化农业知识和技能,做到知行统一;不断向榜样学习,做到见贤思齐。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内省和慎独,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在农业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14年,为进一步做好农民高等职业教育工作,湖南省依托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等高校实施了“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为将农民大学生培养成为乡村振兴急需的新型职业农民,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社团在农民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中的作用。

3.1有利于完善农民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既要精通农业专业知识,又要广泛涉猎经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拥有职业发展所需的合理知识结构。农民大学生在学校主要是接受农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尚不足以构建起满足自身职业发展需求的知识结构。通过组建社团,能够为农民大学生搭建一个除课堂以外的学习交流平台,由于社团成员来自工商管理、会计、计算机、法学等不同专业,通过社团活动互相交流指导,寓教于乐,有利于农民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

3.2有利于培养农民大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

职业通用能力是人们完成各项工作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如组织控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受先天素质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施用累能”,即通过参与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和积累。农民大学生在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遴选社团活动目标和内容,选择活动对象,提升观察能力和策划能力;通过安排活动的各环节,落实活动中各项事物,提升组织控制及沟通协调能力;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提升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处理活动中的突发事件,提升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而且社团成员间的交流,有利于农民大学生形成乐观健康的职业心态、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3.3有利于提升农民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农民大学生以接受远程网络教育为主,师生间的交流较少,在职业道德教育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因此农民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团活动,褒扬善行、斥责恶行,能够在农民大学生中形成职业道德规范共识。社团成员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有一定威望的社团成员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良好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和肯定,能够形成良性道德互动,激发和鼓舞农民大学生开展道德自律。

3.4有利于强化农民大学生的职业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积极的职业意识能够促进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农民大学生都是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其中不乏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村干部和种养殖大户,在开展社团活动时,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的领头羊作用,如组织社团成员到他们的村庄、种养殖基地进行参观学习,通过他们的宣讲和示范,能够让农民大学生对农民这个职业形成更直观、更全面的认识,并对农民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2]翁娟钗.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d].福建师范大学,2014.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所欠缺,主要存在着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对职业素养教育不够重视等一些问题。因此,强化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迫在眉睫。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方面,也要树立起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生涯;教育。

1.职业素养定义。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也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包含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及职业意识等多个方面。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出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自信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2.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在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并且最终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如果缺少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有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的人,就是因为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由此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

价的重要指标。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

1.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令人堪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甚至在尚未踏入职场之前,择业观就已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尽管我国知识分子的职业道德整体状况不错,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2.对职业素养教育不够重视。我国很多高校还没有将素养教育真正纳入到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之中,职业素养教育还缺乏整体计划与安排。即使有的高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并没作为核心课程来开设。职业素养培养针对性不强,导致了大学生普遍缺乏参与热情,要加强素养教育就只能另辟蹊径了。

1.培养职业意识。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中国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这已经成为了极其普遍的现象。

2.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团队意识、敬业精神、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

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

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感恩、勇于承担责任。

3.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

1.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只是依靠着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专业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匮乏,队伍不完善。职业生涯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但是我国目前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都来自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等,尽管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掌握得比较好,但是让他们运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去对大学生进行。

职业生涯教育却有很大的困难。

3.多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全面。很多大学生只知道有就业指导中心,但仅知道这个部门是负责统计毕业生信息、搜集并张贴用人单位信息、开设就业指导课的。但是自己在就业方面遇到难题,却不会咨询就业指导中心。

总之,大学生职业化素养机制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高校要加大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力度,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个性特征建立学生档案,做好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希玲.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2]李华平.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及出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06).

摘要:新时代,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已经由工业化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更迭,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必须要有严谨而认真的规划。文章主要针对现状,阐述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在校四年的具体计划,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打下基础,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意义;计划。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也叫“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职业规划在学术界人们也喜欢叫“生涯规划”,“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设计,其实不管是哪一种称呼,表达的内容都是一样的,都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发展潜力、性格心理、专业特长、职业偏好等职业素质进行完整梳理、深度认知和综合分析,并且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相关职业前景等条件因素进行有关研判、科学评估、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将个人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并根据个人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一个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规划能够让自己在职场有条不紊,具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快速打造自己的职业品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的系统性设计和前瞻性安排。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有利于在人生岔路口作出正确的选择,使事业取得成功。当今社会由工业化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更迭的过程中,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必须要有严谨而认真的规划。

大学生毕业后有有四种情况:就业或创业,待业或在家啃老。待业或在家啃老的这次不作讨论。就业还是创业我们应充分分析自己的家庭情况和社会背景,家境一般而且无背景的不建议负债创业,因为一旦失败,你和你的家庭将承担巨额债务。

在进入大学或者大学毕业前务必做好这个选择,做好选择之后才有明确的发展和努力的方向,不至于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四年时光,毕业后专业的工作找不到,非专业的工作做不了,卖苦力没力气,做普工没身体,想创业没资金、没人脉、没知识技术的,那就凄凄惨惨戚戚了。

毕业后打算选择创业的话,在大学期间就应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创业的知识,挖掘有前景的创业项目。

(一)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会变得迷茫,尤其是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再加上进入新的环境和人生阶段,更显得不知所措。因此很多学生并不知到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不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需要肩负的责任是什么。为了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和老师应该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培养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自我认知的能力,在教师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了解下,更加全面的认知社会的就业趋势,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并且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弥补自己的缺陷,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

(二)为未来发展明确奋斗目标,促进自主学习。职业规划的核心是确立目标。职业规划作为大学生今后发展的目标计划,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起到鞭策的作用。人生有了目标,行动就会有方向,学习就会有动力,生命就会有活力。有了目标不一定都能实现,但没有目标,肯定浑浑噩噩,注定碌碌无为。现实中,大学生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存在“六不”现象: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不喜欢什么;不知道想做什么,也不知道不想做什么;不知道能做什么,也不知道不能做什么。如此,谈何自我认知,谈何发展目标,谈何成才成功、人生出彩,更谈何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帮助学生认知自我,明确目标,是制定职业规划的核心价值所在。职业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状态和未来职业发展状况。

(三)是大学生奠定未来职业成功的基础。职业规划是大学生今后就业工作的导向,一份有效的职业规划,能够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明确自身的价值所在,并且开发自己的潜在资源,帮助自己重新定位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职业规划能够引导大学生对个人能力和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行评估,得出一定的差异后,会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提升,而且能够避免大学生在就業过程中出现路径依赖,降低就业机会成本。

(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严重问题,除了客观的因素之外,大学生的主管因素也占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就业理念落后,缺乏一定能力水平,择业方面的技巧不足等,都是导致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原因。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清楚的认识自我的能力水平,引导学生完成态度和意识的转变,正确的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为解决“能干什么”提供基础。基于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的消除就业的盲目性,提供就业率。

绝不单单是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资历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从而达到个人目标,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去了解自己,筹划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事业定下大计,拟定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规划出适合他们自己发展前途的职业生涯方向。

你目前的当务之急应该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最好的选择和决策。需要你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及其它相关人生规划做出一系列选择。

第一年:认识自我,发现自己,寻找自身职业发展的心理趋向。

当你刚刚开始你的大学生活时,你对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不清楚是很正常的。抓紧你的时间去学习关于你的专业能力,人格形成,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一切事物。这些信息将帮助你重新衡量你所选择的专业并且为你打开一个充满了无限机遇和可能的职业旅途!通过各种学生组织、体育比赛等等课外活动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涉足了解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相似机构所能提供的关于职业的信息,对不同的职业有一定认识。和你的家人、朋友、导师等讨论你的职业兴趣,当然也可以是其它能够给你建议的其它人,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工作的人。接受专业的个人定位测试,从而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明确你自己想要加强的竞争力。同时,努力学习,努力得到尽可能高的分数。第二年:设立目标职业。

认识自我之后,就应该设立目标职业,确定自己想进入哪个行业,进入这个行业想从事那些方面的具体工作,定一个具体的目标;这个过程会长一些,很有可能在对某一职业有些了解后会改变初衷,这都是很正常的,对感兴趣的职业可以进行对比刷选,多了解。

继续发现和收集关于职业发展领域的信息。最好的资源就是那些已经工作的并且对你的职业规划有兴趣的人。暑期兼职、实习以及一些志愿者活动都会使你得到最直观的信息。继续拓展你在职业选择方面的知识,将所有你感兴趣的职位和行业做一个列表。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更多职场的信息。有机会的话和那些对你的职业发展有兴趣并且在相关行业工作的人进行交流,或者在这个职位上与一个专业人员共事。积极寻找实习、兼职、暑期工以及志愿者活动来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参加其它与职业相关的活动从而尽可能多地了解行业以及整个职场。

第三年:了解目标职业的现状。

细分你可能的选择。在清楚自己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后,需要收集关于这个职业的各种信息,比如职业的薪酬,晋升速度,发展前景,都要做个细致的调查;除了网络,可以请教学校负责就业方面的老师或者是比较成功的职场人士;你也可以找份相关的实习自己去亲身经历一下,这样更直接一些实习和暑期兼職将帮助你获得新的技术,了解更多的职业咨询,并且构建你自己的人脉网络。以自己更好的学术表现,尤其是你的专业方面。细化你的职业选择并且与一个专业人员讨论你的职业规划。研究你心仪的公司以及它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确定自己最适合的职位。继续寻找并且从事那些能使你获得有用经验的实习以及兼职工作。

第四年:思考实现职业目标所需的能力和要素。

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学四年,应该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就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冲刺之时,决战之际,为你自己提前计划并且设置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现在起你将面对从大学校园到社会或者更高一级学位学习的转变。了解求职的每一点信息,有可能的话可以参加一下专业的求职培训,向专业职业咨询师进行咨询。为你得第一份工作进行准备,就工作的第一年以及你所能预想到的一切向你的师兄师姐请教。充分利用你的人脉关系为你的求职历程创造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拓展你求职的渠道,网络,招聘会,宣讲会等等。确认自己有关毕业以及签约的一切事宜,以免到最后给自己措手不及的麻烦。

总之,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着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自己完美的人生。因此,为了能让你的人生变得更精彩,一定要及早做一份适合于自己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冯晶,刘凯.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资讯,2018(15).

[2]宋庆欢.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33期/11月(下).

[3]郭倩.浅谈大学生职业规划及职业指导[j].文教资料,2018年第29期.

[4]肖涵.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策略[j].大家思考,2017年第12期.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十五

摘要:良好的科学素养不管对幼儿、社会还是对教师本人,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必备的科学素养包括: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以及具有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科学素养及其重要性。

美国学者赫德在《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中最早提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科学素养代表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国际上普遍认同公众科学素养的三个标准:对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达到基本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对科学的社会影响达到基本了解。

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科学素养一经形成,就代表一个人已经形成了他所特有的看问题的视角、处理问题的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而这些方面都预示了其最后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从大的方面讲,一个国家整体的国民科学素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

(一)对幼儿及社会的重要意义。

曾经有人调查世界上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您认为是在哪所大学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本领?”答案几乎是一致的:幼儿园。可见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关乎幼儿科学习惯的养成,是幼儿将来成为科学工作者的前提。《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科学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活动。其宗旨就是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幼儿教师而言,他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他们具有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他们却是最缺少经验的群体,他们最善于模仿,幼儿教师是他们最好的榜样。这决定了幼儿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直接引领者和启发者,他们更应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他们自身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科学生活态度和探究能力,影响着国家潜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国家的未来。

(二)对其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观念中,科学教育仅仅限定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层面上,人们把教师等同于“教书匠”,社会在发展,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如今,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各种教育科研活动正在热烈地进行,幼儿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其中,掌握基本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通过教科研引领教学工作,只有富于探索精神的创新型教师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脱掉“教书匠”的帽子,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家。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发展和完善教师研究能力,其核心和关键因素就是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一)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科学知识是基础,具有奠基性作用,科学能力、情感、态度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活动中铸就的。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包括以下丰富的内容。

首先,教育教学的知识,如: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史、幼儿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基础。

其次,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常识性的知识,如:人体的知识,生态与环境的知识、自然现象的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等等,这些是科学教育活动得以有效进行的保证,只有这些常识性知识的储备作为前提,才会避免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常常出现的教师带着孩子们去探究的问题,教师自己却不懂的现象。例如,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时还会出现基本概念的错误。

最后,幼儿教师还应该了解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方面的知识,如:观察的方法,分类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方法,测量的方法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幼儿才能自主地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对这些方法的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

过去常说,“老师要有一桶水,孩子才可能有一碗水”,这种深入人心的观念受到了来自信息化时代的巨大挑战,报纸、电视、网络……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信息,“一桶水”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要有好学爱问不断学习的精神,应该敏锐地向生活提问,向生活学习,老师应和幼儿一起成长,时刻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查阅搜索等手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让自己不再是一桶死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河流。同时,教师也应把这种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给幼儿,如,在回答幼儿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长大的?”这样的问题时,教师遇到了困难,教师就通过让幼儿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科教纪录片《婴儿日记》的方式进行巧妙地、直观地回答。

(二)能够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

过去在科学教育方面我们注重的是教育的即时效应,组织一个活动就希望实现一个预定的外显的目标,如孩子学会做多少计算题,认识多少动植物,这里我们强调的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是着眼于幼儿的长远发展的。

1.观念的准备。

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学活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去组织活动,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的幼儿为本,注重教育教学、课程对儿童多样性发展的适宜性、选择性,强调儿童的主动实践、探索探究学习等一些基本理念应该成为幼儿教师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

2.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直觉行动性的特点,不通过操作材料就完成科学教育是不可能的,所以操作材料的投放在幼儿园中显得尤为重要。所选择的活动材料与环境要丰富多样、要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使他们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同时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变化。如,在自然角,不仅饲养着孩子们带来的乌龟、蚕宝宝等小动物,而且还根据季节的变化随时丰富内容。春天到了,就种上各类小植物,养蝌蚪,抓蚂蚁,挖蚯蚓;到了秋天,就收集种子、捕捉秋虫等。在区域活动中,则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孩子们操作的科学材料。如:平面镜、放大镜、望远镜等有关光的材料;各种形状的磁铁、木块、橡皮泥、纸、塑料等有关沉浮的材料……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与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孩子们在实验的操作中了解各种有趣的科学道理,孩子们百玩不厌,兴趣盎然。

3.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

没有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学习,只有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同时应给予幼儿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自己认知情感的机会,这样孩子们学习的潜能才能被发掘。

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如在进行有关“风”的教育活动时,教师提出“风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后就让幼儿自己尝试“造风”,有的幼儿通过扇硬纸板产生风,有的幼儿发现教室里的风扇能产生风,甚至有的幼儿说跑得快了就感觉有风在耳朵旁边吹等等。幼儿在这样的过程中参与积极性高,思维活跃,他们仔细的观察,认真地思考,大胆地表达,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奥的科学概念被他们理解和掌握,他们也从中不断养成了科学探究的习惯。

4.为儿童制造鼓励科学探究的良好心理氛围。

首先,教师应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幼儿所处的心理阶段决定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会问“为什么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太阳能不能晚上出来”、“为什么小草不会说话”诸如此类的怪诞不经的问题,教师如果对他们的问题避而不答甚至嘲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慢慢消退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一切科学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好奇心都没有了,科学的发展便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其次,教师应该培养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自信心,要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不能因为幼儿的探究行为与其他幼儿的行为或教师期望不一致,就命令他放弃。如教师讲有关“对称”的概念时,一位幼儿说“屁股是对称的”,教师很生气地说“就你会想,坐下”。教师的行为不仅使得学生原本正确的关于概念的理解变得模糊不清,更挫败了幼儿探索和表达的信心。

最后,教师在评价时应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应看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进步,让每一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地体验,避免由于教师不恰当的评价造成幼儿的紧张。

5.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能力。

幼儿教师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科学活动进行的是否顺利”、“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得是否积极和快乐”、“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在反思中教师才会不断提高其组织活动的能力。同时幼儿教师还要引导培养幼儿思考、总结和评价。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目的不只是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重要的是教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展其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应具有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尤为重要。幼儿总是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所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幼儿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建立的关键所在。

同时,不断学习培养自己创造的能力和品格。在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现状,在内容上、形式上和手段上创新,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使其成为创新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不弄虚作假;严谨踏实、勤奋努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谦虚谨慎、乐于并善于合作:高度责任感;果断坚持性等方面。也能够使幼儿教师很好地对待工作、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4]石长年,程为文.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思考与实践[j].甘肃教育.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十六

摘要:科学课实际教学中,小组活动有时只是流于一种形式,作为科学教师应该从科学合理地分组开始加强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让学生真正做到乐中学,学中乐,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组合作探究科学素养。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学习方式便是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让学生人人参与研究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科学,在学习中体验快乐,这样做既发掘了学生个人的内在潜能,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创新探究的精神,提高了学习效率。然而在实际科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有时仅仅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许多任务布置给学生后,不但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匆匆过场,而且任务的提出也缺乏科学性与探究性,小组活动只是流于一种形式,并没有收到真正的实效,学生的个性没有得以展示,更谈不上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下在小组合作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分组要科学合理。

1、常见的分组形式的利弊。

常见的小组组合有这样两种形式:一是前后就近组合。大部分的小组合作,往往是前后2桌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这样由教师统一规定组内成员,违背了小组合作的自愿原则,不利于合作的和谐进行。二是自由结伴组合。在组织学生合作时,让学生自由结伴,虽然尊重了学生,但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如小组成员水平不均,人数相差大,个别同学可能找不到合作伙伴。显然,小组间竞争不平等。但是,我们常常看到,由于小组划分的随意性、组织的散乱、学生的参与不平衡等,造成小组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效率低下或失败现象的发生。

2、分组必须要做到科学、合理。

科学地进行分组是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教师一般可以先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解,按照他们学业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合理分组。组建好的学习小组应力求平衡,便于公平竞争。科学课一般可以从领导组织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物品管理能力等4个方面把全班学生先分成相对均衡的4类,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每组抽取一位组成一个4人小组,分别承担小组的组长、记录员等职务。

3、努力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为了避免小组合作给人“拼凑”的感觉,教师首先要增强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教师要注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他们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要突出学生个体的作用,使每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集体完成学习任务,真正起到“合作”作用。我们要加强小组长的培养。教给他们怎样组织小组发言,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内意见不统一时的矛盾。其次要培养小组成员间的配合默契。教会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尊重他人,学会做人。另外要定期调整小组结构和座位,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去除自我中心,整合不同观点等。

二、小组合作探究勿忘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小组合作中,成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习惯,有时会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达不到合作探究的目的。如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1)汇报时,小组内组员们抢着发言,显得有点乱。

(2)本组组员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其他小组的意见便不再倾听。

(3)研究中出现意见不一致也不讨论、不质疑,等老师判断。

(4)探究时参与性不够,有些同学只做了一回观众。

……。

第一要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这样,既能发现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又能对组内学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小组中敢想、敢做、敢说。

第二要做到尊重别人、学会倾听。

小学生往往不习惯听别人的发言,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根本不去听,自己做自己的事,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提出合理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使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从小组其他成员身上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第三要做到主动探究、学会质疑。

“以疑促学、以疑促思”。在探究中,教师应努力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可以用名人故事引导学生,如:瓦特对一壶烧开的水产生疑问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对“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的质疑而发明了万有引力定理。从而让学生明白“质疑是学习的关键,是求解的前提,是进步的阶梯”。其次,在学习中可以让学生经常自问:“这个实验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我们可以自己解决”“怎么解决?”……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掌握质疑的方法,形成质疑的能力,才能最终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教师如何定位也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在科学教学中,有时教师的角色定位也会出现问题,这就降低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性。常见的现象有:

(1)教师置身事外,完全放手。

(2)不敢轻易否定学生。

(3)探究活动方向完全由老师决定。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仅是小组合作探究的组织者、引导者,还担当合作者、参与者和亲密伙伴的身份。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通过启发诱导、鼓励肯定、指出不足,保证合作探究的有序、有效展开。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发挥,使全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使人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引导探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另外,教师还要掌控合作探究的进程,控制好活动时间,做到充分与限时相结合,以造成学生的紧迫感,引起学生亢奋,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教师还要适时给出合理评价,经常性地对各小组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各小组奋勇前进的积极性,形成小组之间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局面。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十七

经过调查发现,教师们科学知识相当缺乏。对于问卷中“科学知识”方面的不少问题,有近半数的教师回答不出来。教师们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性质”的认识也存在问题。

没有掌握科学究竟是什么。从调查结果看,教师们的科学素养差距不仅体现在科学知识和方法上,更主要体现在对科学究竟是什么还没有真正理解。如25.5%的人认为科学不是客观真理,而是科学家头脑中建构的产物;近20%的人认为科学方法在不同的国家之间非常不同。

存在非科学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非科学行为还相当普遍。如教师虽然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和合作的理念耳熟能详,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较多采用竞赛、限时完成实验的做法。他们虽然也知道今天任何一项重要科学成就,都来自于科学家之间、科学家与他人之间的坦诚合作,但没有理解科学不鼓励与人竞争,而只鼓励与客观世界竞争这一特性。还有一些教师错把孩子们的幻想当成科学假说(占86.9%)。

错误理解“学生为中心”与科学理性的关系。这里存在两种极端,一是那种忽视学生学习特点的做法,过多地组织考试或竞赛;另一种是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科学的方法意识和规则意识。科学探究不同于其他探究,它一方面极其强调“自主”,另一方面同样强调规范。科学这门学问的特点,就是更多地强调理性思维。

另外,调查显示,与科学素养水平存在显著关系的首先是学历因素,其次是过去参加过的科学教育培训时间的长短。科学课的教龄长短和工作前的专业只与科学知识和方法有显著关系,与科学性质无显著关系。由此可以初步认为:教师对于科学性质的认识,已有的培训有一定成效,但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学历层次。教师在工作前所接受的教育,包括理科专业教育,在科学性质方面的教育存在一定不足。

影响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有,对科学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教师教育的状况等方面。

对科学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从对科学学科问题的理论基础----科学性质的研究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将西方近代科学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以经典的科学哲学(主要包括认识论与方法论)为主流的阶段。那些常规的关于科学的性质、科学学科独特的教育意义得到了深入的讨论;80年代前后的以激进建构主义为代表的阶段。主要产生于对过去问题的反思,并受到当时整个社会思潮的影响;90年代中期至今,进入了新的反思阶段,即从科学的性质的角度对80年代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反思。西方科学教育和实践三个发展阶段的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平行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是具有规律性的,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是难以跨越的。因此,当我们引进国外先进教材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它是经过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的结果。

教师教育培养中忽视科学研究经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已在20世纪70年代完成了从“封闭型”的师范教育体制转变为以综合性大学培养为主的“4+1”的开放型体制(即“4”年大学本科的非教育专业毕业,并获取相应的学士学位,然后进入某大学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学习“1”年的教育学科课程和教育实习,合格者便可获得教师任职资格证书)。我国的教师教育体制刚刚开始转型,且远没有完成。根据本次调查,只有16.8%的人为本科以上学历(含自考且主要是城市学校)。在中等教育层次,传统师范院校培养的科学教师,往往没有亲自进行科学研究的经历。

科学前沿学科缺乏教材。西方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使经典的科学知识分类体系,如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等,重新组合形成新学科如物质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信息科学,并且在经典的观察和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贯穿了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原理。因此其基础科学课程中的内容组织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出现了材料、技术的主题,强调跨学科的研究、强调系统的概念、强调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科学技术向现代化进军开始不久,如材料科学、微观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前沿学科在学术研究领域里还没有人来认真地为小学生编教材。有谁能编出好教材?更有谁能上好这样的课?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传统文化影响下更看重结果。许多研究已经证明,文化对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它的改造比技术引进要困难得多。有的教师之所以习惯于公布“标准答案”、习惯于让孩子们比赛,孩子们也习惯于向教师询问标准答案、重视自己的分数排名和教师的表扬,都与我们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等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紧密相关。此外,在学术上,我们又容易在西方诸多学术流派中偏爱那些更接近我们传统思维模式的东西。

建议:加强对科学性质认识的培训。

从我们已经进行的科学教师培训的经验看提高我国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可以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两步走。

从长远看,加快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是根本,要鼓励和推动师范院校的转制,同时加快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我国高等教育从已经开始逐年大幅度扩大规模,但我们合格的高中教师紧缺,因此,要充分调动综合性大学积极参与教师教育。

从近期看,要对教师进行以经典科学哲学为基础的科学性质认识的培训,并将哲学原理寓于实际课堂教学案例之中。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二者缺一不可。下面一次科学课的实况充分说明了培训的重要性。

例如,某教师向她的三年级学生提出了一个科学探究的任务:对五种不同品牌的手巾纸(全部是白色)的白度进行排序。在孩子们对放在桌子上的五种不同品牌的卫生纸各自用普通放大镜看了一遍之后,经过一番争论,迅速得出了排序结果。而且又很快得出完全相同的重复观察的结果。尤其发人深省的是,当孩子们在要求下,将五种卫生纸任意交换位置后再观察一次时,面对与先前两次观察完全不同的结果,并不产生质疑或好奇,而是继续揣摩教师的意图,由组长不假思索地将前两次相同的结果填进了实验记录表。这位组长在代表全组向全班汇报时,对出现不同结果的问题基本没认识。听了这节课,确实引人深思!通过这节课孩子们学到了什么?学到了科学探究就是填表,科学观察就是异想天开,科学探究的目的就是比其他组更快地得出结论,得到表扬,等等。这一切和教师的活动设计有关,教师不应该选用放大镜观察颜色差别。此外,教师要鼓励孩子们讲真话,让他们认识到:“用放大镜也观察不出颜色的差别”,应在表上如实填写两次完全不同的观察结果。求真是科学的灵魂,而有的教师没有真正理解。

由此可见,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是对科学的理解的核心,是成功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也许懂得科学知识就够了,但对于教师来讲,如果不懂得科学的性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差别,就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十八

创新素养是以新思维、新能力改造和提升旧事物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未来社会对年轻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培育是核心。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与知识、坚守社会责任的职业道德、理性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社团在提升农民大学生职业素养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专业知识结构完善、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职业意识的强化。

关键词:农民大学生职业素养社团。

1.1職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人们在从事相应专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发展性等特征。职业素养的普遍性体现在,任何职业对员工的职业态度、行为模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在工作中应该敬业、诚信、勤奋等;职业素养一经形成后,将固化成为个人的内在品质,具有稳定性,并在有意识的学习与实践中,获得不断的积累与发展。

1.2职业素养的构成。

美国哈佛大学麦克利兰教授的素质冰山理论认为,如果把人的能力素质比喻为一座冰山,那么人的知识技能犹如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表层部分,而人的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则是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深层部分。从冰山理论的视角来看,职业素养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中职业技能属于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表层部分,是显性的职业素养;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则是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深层部分,属于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获得的证书或测试等方式被人了解,但隐性的职业素养是人内在个性特征的体现,难以测量,也不容易被人觉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培育是核心。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以下职业素养。

2.1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与知识。

农业现代化表现为农业生产手段的机械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农业生产服务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求农民根据职业分工的不同,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与知识,如先进的种殖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先进农机设备、水利设施的操作使用,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农产品营销策略,农业生产经营的相关政策、程序、法律法规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等。

2.2坚守社会责任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农民的职业道德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乃至公共安全。10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正是因为奶农无视职业道德,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导致了我国整个乳制品行业信誉的崩塌,其教训可谓惨痛。乡村振兴战略下,不但要求农民应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基本职业道德,更强调农民应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盲目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确保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负责;杜绝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负责。

2.3理性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职业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愿望。传统观念下的农民是祖辈传承下来的一种身份,而且受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民的收入低,没有相应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导致农民受人轻视,社会地位低。殊不知农民与工人、教师、公务员一样属于一种社会职业,新型职业农民就是以农业作为固定职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对自身职业有正确的认知,要认同农民这一职业,真正做到学农、爱农、兴农;要树立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理性规划自己的农民职业生涯。

2.4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行为习惯是从业者在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自觉实施的行为活动。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是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工作的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应注重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强化农业知识和技能,做到知行统一;不断向榜样学习,做到见贤思齐。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内省和慎独,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在农业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14年,为进一步做好农民高等职业教育工作,湖南省依托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等高校实施了“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为将农民大学生培养成为乡村振兴急需的新型职业农民,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社团在农民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中的作用。

3.1有利于完善农民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既要精通农业专业知识,又要广泛涉猎经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拥有职业发展所需的合理知识结构。农民大学生在学校主要是接受农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尚不足以构建起满足自身职业发展需求的知识结构。通过组建社团,能够为农民大学生搭建一个除课堂以外的学习交流平台,由于社团成员来自工商管理、会计、计算机、法学等不同专业,通过社团活动互相交流指导,寓教于乐,有利于农民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

3.2有利于培养农民大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

职业通用能力是人们完成各项工作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如组织控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受先天素质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施用累能”,即通过参与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和积累。农民大学生在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遴选社团活动目标和内容,选择活动对象,提升观察能力和策划能力;通过安排活动的各环节,落实活动中各项事物,提升组织控制及沟通协调能力;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提升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处理活动中的突发事件,提升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而且社团成员间的交流,有利于农民大学生形成乐观健康的职业心态、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3.3有利于提升农民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农民大学生以接受远程网络教育为主,师生间的交流较少,在职业道德教育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因此农民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团活动,褒扬善行、斥责恶行,能够在农民大学生中形成职业道德规范共识。社团成员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有一定威望的社团成员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良好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和肯定,能够形成良性道德互动,激发和鼓舞农民大学生开展道德自律。

3.4有利于强化农民大学生的职业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积极的职业意识能够促进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农民大学生都是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其中不乏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村干部和种养殖大户,在开展社团活动时,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的领头羊作用,如组织社团成员到他们的村庄、种养殖基地进行参观学习,通过他们的宣讲和示范,能够让农民大学生对农民这个职业形成更直观、更全面的认识,并对农民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2]翁娟钗.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d].福建师范大学,2014.

行企业文化进技能实训课堂。

关键词职业学校职业素养企业文化一、职业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柏拉图说:教育的任务在于发现各人的特长,并且训练他尽量发展自己的特长,因为这种发展是最能和谐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职业教育目的是职业教育应该使接受职业教育者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技术、有文化的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实用型、职业型的劳动者。

(二)学生自身。

中职学校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因为家庭困难、缺乏家庭关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缺乏组织纪律、不能吃苦、不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

(三)企业需求。

随着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同时,他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这个要求已经不单单是技能上的要求了。

二、职业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误区。

(一)职业素养通过德育课程培养,德育教师承担培养任务。

中职德育是对中职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的教育。它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美育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中职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职学校培养目标是现代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目前,职业学校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是通过部分相关课程的德育老师进行的,即使有些学校开始了类似形象与礼仪、时间管理、团队合作等的课程,但是还是由这些课程的老师来主要负责培养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个软能力的养成,是不能单从一门或数门课程中学会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是第一位,教师的职业形象对学生有吸引、示范和向导作用。职业学校的所有老师应该都是职业素养的教育队伍。职业学校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授课、工作、日常活动中自觉地将职业素养贯穿于教学和生活的始终,充分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对职业素养养成的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另外,有目的地把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名师请进学校,对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不但培训专业技术,也要对教师进行职业素养进行培训,使专业教师在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行业对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专业教师将相关职业素养要求结合专业课程并在评价时体现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二)职业素养与职业结合不密切。

目前职业素养教育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德育必修课程来实现。学校还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活动主题渗透于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有职教特色的德育整体合力,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现学生分明风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这种职业素养培养的是学生的个人素质,与职业结合不密切。职业素养是一个动态养成的过程,如何在专业实践中培养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素养,是每个职业学校都在思考的问题。学校应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通过开展专业实训课、技能竞赛、顶岗实习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执行能力、思考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与敬业诚信的精神。

三、实施途径。

(一)利用环境与活动,进行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职业院校要打造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使人进入校园便能感受到职业性的特质,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包括校园环境布置、校训、毕业生宣传栏等等。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彰显一种文化,每一个标识牌都体现一个规则,每一个身影反映一种素养。在职业学校的这些校园文化设计都体现环境育人的功能,有意识烘托专业文化氛围,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论,充分考虑到职业化、人性化和整体化的有机结合。另外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集邮协会、剪纸协会、魔方协会等。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发挥特长提升学习能力,更是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尊重意识。利用环境的熏陶和活动的开展,不仅实施了职业素养教育,也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全员参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建议应贯穿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中。因此对职业学校的职业素养工作应全员、全程、全方位管理。全员是指学校上至校级领导下至班主任、科任老师组成的全体教师队伍。全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及校外在家都有老师进行引导和服务,全方位是指学生无论在课室上课、实训场地实训、校外实训还是其他的日常活动都有相关老师进行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使学生每一节课、每一天、每个学期都在接受系统的职业素养教育,使他们形成好的职业习惯,从而达到企业用人标准。

(三)以企业管理模式为标准,推行企业文化进技能实训课堂。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所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企业的制度、考核、规范等表层的企业文化,是扎根于企业员工的品行、诚信、责任心和态度等职业素质中去履行的。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最好的制度和规范,实际上都是一纸空文。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下,将现代企业文化引入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浸润学生,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的品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职业学校推行企业文化进校园的重点。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制定出准企业化管理制度。通过准企业化管理,这不仅有利于整体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__:

[1]徐红霞,刘丽,谢利苹.依托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xx(11)。

[2]李建波.在实训课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探索实践[j].(17)。

[3]汪正兵.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技能实训探索.[j].新课程研究,xx(1)。

[4]李津军.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xx(3)。

[摘要]本文研究的课题正基于此,分三个部分探索一个合格新闻人应有的职业素养这一命题。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缘起和必要性;第二章和第三章为论文的重点,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以及新闻从业经验,归纳出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的职业素养,并延伸出一些在新时期需要培养和注意的特性。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将案例分析与文献综述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突出了中心观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从学术角度可以作为相关知识的一种补充,同时也可在工作上对自己和新闻同行起到镜鉴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素养新时期。

1绪论。

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把国家看作是一条船,而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桥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无形拉近了,然而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感却有增无减,记者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信息提供者”的角色。特别是大众传播时代,受众本身对信息接收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作为传播闸口的把关人,记者身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绝不应如无冕之王般的高高在上,也不应如狗仔般以挖人隐私为乐,而是应该有更高的职业素养,“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遍览新闻史,古今中外的很多名记者都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像黄远生、邵飘萍、邓拓、斯诺、法拉奇等等,他们的人品和作品一样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湮没无闻。

2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

2.1新闻事业的基石——客观公正。

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主起草人杰斐逊曾说过“假如让我决定我们应该有一个无报纸的政府,还是有一个无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踌躇地表示欢迎后者”,把新闻看成是打开真理的大门,赋予了媒体无上的荣耀。当然,无论是传统的报纸、广播还是后来的电视、互联网,各种媒介承载的新闻即使“外表”再精致,它们也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要想新闻活起来,在于报道者的水平,而要想新闻承担“社会风向标、瞭望塔”的使命,则需要新闻记者有一颗客观公正的心。曾经的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就表示,新闻记者的笔下有毁誉忠奸,有财产万千,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这样的一支笔如果没有对黑白善恶、真假美丑的最基本的判断又如何能握得住呢?客观公正,既是新闻事业的基石,也是每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毕生追求的目标。

2.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勇敢。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记》中提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新闻采访的环境同样如此。想要觅得好的题材,我们不可能待在温馨舒适的家中闭门造句,也不会总是在气派的市政厅内、流光溢彩的舞台下、豪华的宾馆套房中坐等新闻通稿送来。好新闻诞生的环境,很多时候是蚊蝇逐臭的贫民窟或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亦或是人迹罕至的荒漠,危机四伏,孤独和恐惧伴随你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懦夫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只有直面前途的荆棘,正视淋漓的鲜血,拿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者气概,才会为世人留下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些被人称道的新闻记者,无论男女、不分长幼,都有着坚韧无畏的性格,也正基于此,闾丘露薇能够第一时间挺近巴格达,而不顾离自己近在只咫的爆炸;张泉灵能够毫不犹豫地奔赴汶川灾区,而镜头中尚可清晰地看到从山坡上滚下的乱石;伊丽莎白·科克伦能够为披露医院的虐患丑闻乔装精神病人,上演现实版的“飞跃疯人院”。

2.3透过现象看本质——新闻敏感度。

笔者在作为记者的从业过程中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新闻敏感度的重要作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拥有较强新闻敏感的记者常有奇思妙想,写出可读性、影响力俱佳的文章,他们注重细节,留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缺乏新闻敏感度的记者往往张口通稿、闭口模板,走马观花似的采访以致“深入宝山、空手而归”。曾获发动机公司“优秀电视片二等奖”的专题片《心养》就是作者新闻敏感度高的一种表现。新员工入职,通常宣传部门的报道就是迎新、领导授课等常规内容。而《心养》恰恰抓住了学生刚毕业走入职场后从学校带来的散漫习气与企业6s规范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以个体经历的办理入职手续、培训、工作等内容入手,将正确错误的方式都呈现在受众面前,高低立现、优劣自明,将以往大而空的宣教具化为生动的镜头画面,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预期的规范性作用,也成为动力所文化宣传中的一抹亮色。

3新时期的新闻记者。

著名媒体人白岩松曾表示,信息时代人人都是新闻记者。这并非代表在新时期记者的工作不再重要了,恰恰相反,如果说大众传播初期,受众因为缺乏接收信息的途径而处在信息孤岛的话,那么现在受众是因为选择太多而遭遇“幸福的烦恼”。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记者还是有责任、有义务为受众在鱼龙混杂的新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是伴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日新月异,受众对接收到的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能清晰地介绍出新闻事件的基本要素,还要链接丰富、文字生动,既可服务于日常的工作所需,也能于生活闲暇作为美文鉴赏。而根据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受众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受喜好的支配去接触媒介,接触媒介内容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继续接触的几率。所以,对于新时期的新闻记者来讲,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绝不是劝勉式的可有可无,他决定了个人乃至整个媒体的声誉、生存。在保有客观公正、勇敢、新闻敏感度等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同时,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内功。

3.1有的放矢谋定后动——新闻策划。

如果把新闻报道看作是一种应激性行为,那么新闻策划就是预先性行为,不论是针对未发生的预期事件还是已经发生的突发情况,新闻策划的目的就在于整合优势的报道资源,恰当地分配报道力量,有的放矢、谋定后动,从而达到最佳的报道效果。这里要强调两个问题:第一、新闻策划不同于策划新闻,新闻策划的基础是真实存在的新闻事件,目的是通过完善报道方式让受众更加充分地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而策划新闻很多时候带有强烈的公关性、宣传性,它的前提是非客观的、人为操纵的事件,目的是通过策划出来的新闻达到说服受众接受其理论的效果。新闻策划是新闻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策划新闻则是偏离新闻本质的衍生品。第二、新闻策划的工作不是由主编或责任编辑一个人来完成的,新闻记者作为整个策划的最终执行者,不仅要全程参与其中,更要备有自己的策划概念、策划方案以及针对策划的实施方法,根据事件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的作出调整。

结语。

本文没有过多地纠结于职业素养退化的原因、表象,而是直奔主题,追根溯源地研究新闻记者本该具有的基本素养。笔者以自身积累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丰富的实习经历以及从业后的感悟,总结出了新闻事业的基石——客观公正、深入虎穴的勇敢、看到本质的新闻敏感度等几点有代表性的基本素养。同时,引入时代背景,根据新形势下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趋势,谈到了新时期的记者要做通才,要有较强的新闻策划意识,能积极地引导舆论同时摈弃在工作中的一些盲点、误区等几方面内容,使得构成一个合格新闻记者的职业要素更加完整和丰富。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布里安,曹珍芳译.普利策传[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英]约翰·弥尔顿,吴之椿译.论出版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第一版.

摘要:目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存在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所欠缺。指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迫在眉睫,提出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大学生的自我培养、高校的教育对策以及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支持,三方协同,实现“三方共赢”。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难题。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先不说找到好工作,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高校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做为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及培养计划。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很多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

“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同时,高校也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社会、企业也应该尽力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及其在工作中的地位。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10大职业素养构成:

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

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2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

3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

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

如厦门博格管理咨询公司的郑甫弘在他所进行的一次招聘中,一位来自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女生在中文笔试和外语口试中都很优秀,但被最后一轮面试淘汰。他说:“我最后不经意地问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户经理助理的岗位,但你的户口能否进深圳还需再争取,你愿意么?”结果,她犹豫片刻回答说:“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决定。”缺乏独立性使她失掉了工作机会。而喜欢抢风头的人被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也不喜欢。

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4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对策。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高校或高等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满足社会需要:首先,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使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为重点。其次,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协助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最好是要配合提供相关的社会资源。再次,深入了解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正确、新颖的学科信息。

5社会资源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很多企业都想把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但是却发现很困难。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1)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

(2)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

(3)完善社会培训机制,并走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总之,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这一任务的进行,需要大学生、高校及社会3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更加凸显,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有过硬的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要求。文章以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为切入点,论述了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内涵,并提出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养;培养方式。

“职业素养”是在特定工作岗位下形成的综合素质,包含职业道德、知识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是行业的内在要求。财务人员作为负责单位财务工作的枢纽,是单位经济往来、会计管理、财务报表等工作的重要参谋。而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时刻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1.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枢。财务管理是涉及资金往来,同有关方面进行财务接洽的重要工作。财务管理的内容往往是有价值的东西,会参与到企业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企业的资金筹措、使用、分配及债务偿还等,一切和资金有关的事项都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企业运行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财务管理,生产、销售、经营等过程必须有财务管理的配合,同时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运营更需要财务管理工作的完成,否则,企业将全程瘫痪,面临倒闭。因此,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中枢,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设立的管理流程。

2.财务管理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参考。财务管理具有发现问题及时、信息反馈快等问题,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个环节的问题及企业经营的效果会通过财务管理及时的表现出来,企业可根据财务管理反映的情况,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以进一步扩大优势,或及时解决存在问题。财务管理所涉及的财务统计会及时对近期内企业运行的常规指标进行梳理、分析、汇总、预算、审计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交企业领导层,为领导者提供科学的、可操作的决策参考。

3.财务管理是企业交往的重要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明显,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壮大,必须与其他单位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是独立的存在,因此,在企业交往的过程中,资金往来是必备环节,是企业间发生关系的重要因素,财务管理正像纽带一样将各个企业联系在一起。如:一个生产性企业的运行情况,通过财务管理就可直接反映,如果近期生产过剩,财务审计后,就需要和其他原材料企业进行洽谈,适度减少材料供应,压缩生产;相反如果供不应求,那么同样通过财务管理反馈的信息,及时加大企业联系,寻找更多原料供应企业,增加产品的生产数量。

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财务管理人员的素养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个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除了需要必备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还需要全方面的职业素养,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一个从业人员内在的要求,也是必备的素质。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道德教育,提升道德修养,道德是任何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作为从事财务工作的财务管理人员同样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首先,爱岗敬业。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就干好一行,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办事情一丝不苟,有足够的耐心和激情,对人对事都很热心,干财务工作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做到谨小慎微,认真仔细,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财务工作。其次,诚实守信。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诚实守信,坚持原则,不能弄虚作假,制造假账,逃避税务。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办事,始终做到言行一致,不为个人和企业的私利做损害集体、国家的事情。再次,廉洁自律。财务工作涉及资金往来,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洁身自好,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在金钱面前不低头,按原则办事。最后,坚持准则。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公正公平办理各种事情,如实记录各项财务数据,确保会计、审计等各项工作真实、可靠。

2.业务素养。财务管理是一项特殊的工作,知识要求比较专业,需要工作人员熟悉掌握财务管理的各项知识。作为一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熟悉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充分掌握各项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了解国际管理,知道其他国家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法律政策。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国际贸易核算标准及核算方式,同时还要具备运用电子商务、计算机等网络知识。为了更好的助推企业发展,财务人员应当同时对经济学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对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的学习,从而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为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同时,还需要掌握与财务相关的税收、金融、债券、法律等知识,从而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作出科学的预判,制定可操作的财务管理方案。

3.能力素养。财务管理人员除了有知识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首先,分析能力。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分析出企业运行情况,制定财务运转推动企业发展的规划,为企业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其次,参与能力。财务管理的特殊性要求人员必须参与企业运营规划决策,企业发展壮大资金是关键,而管理资金恰好是财务人员的本职,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有参与决策的能力和素养。最后,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财务管理同样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来完善自己的能力。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实践能力,能够根据市场的信息,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政策,合理完成资金活动。

1.培养自身的财务理念。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对企业发展影响巨大。财务管理人员要想在激烈的精准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持续培养自己的财务理念,在研究国内、国际形势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财务管理模式,站在全局的角度,在实践中进行动态管理。进一步将财务管理做精做细,从细处入手,着眼于细致入微,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财务监督、财务审计等环节,加强财务管理和财务服务,切实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持续增强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更加注重资金筹措、财务管理、资产清算等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加强风险预警、防范、控制等能力,从而化解财务潜在风险。

2.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技术性较强、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管理人员要想适应这个岗位,必须时刻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具备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还必须有紧跟时代步伐的新知识,如:职业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参与决策能力等,熟悉现代财务相关制度。因此,必须要加强学习,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不仅要学习和岗位有关的财务、金融、会计等知识,还需要涉猎税收、法律、计算机、电子商务、证券等领域,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机制,以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3.健全财务人才培养机制。要制定符合部门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财务管理人员的素养不是一天形成的,需要为他们创造合适的学习机会和锻炼条件,不定期组织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到外地进行交流、考察、学习、培训,通过这种方法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面,拓宽他们的视野,创新管理人员工作思路。完善档案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人员的工作实际表现,健全工作档案,作为人员流动、晋升、晋级等重要依据,构建科学的奖惩机制,畅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渠道,对工作进步大,业绩能力强的工作人员要适度提高工资待遇或把他们放到重要岗位,以此方法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激情,增强他们荣誉感和获得感。同时,要加强思想教育,把业务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提高管理人员的道德素养,提升他们主人翁意识。

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壮大,加强财务管理是重要举措。这就要求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素养,创新各种措施,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让他们最大限度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确保财务管理顺利运行,企业健康运营。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09).

[2]龚晓佳,施和俊.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j].中外企业家,2015(20).

[作者单位: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它包括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和作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等。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培养自己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进取的精神等,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及工作中更加的优秀。职业素养影响着我们的职场生涯甚至是以后的生活,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

而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院非常注重对我们的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新学期伊始,我们就开展了职业基本素养课程的学习。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爱岗敬业的企业人、一个吃苦耐劳的劳动者、一个有责任心的社会人,为学生职业生涯提供坚实的平台,也为学生的未来人生营造发展的空间。

所谓职业素养,即对职业素质的培养。那么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呢?职业素质又有哪些特征呢?我觉得要看职业性。不同的职业,职业素质是不同的。对建筑工人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护士职业的素质要求;对商业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教师职业的素质要求。而我作为一个大二的通信专业学生,觉得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知识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追求真理的精神,能正确对待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团结意识。

而在文化素质上,我们应有豁达的性格和乐观的态度。

最重要的就是专业素质方面了,通信专业学生能力应包括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等能力。学习能力方面,应具有勤学、肯干、多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图形文字处理、数值计算和查阅资料、能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应具有分析与综合、逻辑与抽象、继承与创新的思维能力,个人觉得在编程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

而知识素质则也是举足轻重的,通信专业学生应具备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方面,应掌握一门外语,而对于我们来说当然就是英语了,因为学通信的大多会涉及到设备的名称或是专业的术语,而这些全都是用英语表示的,不会英语就成文盲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方面,应掌握宪法和行政法、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方面,应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掌握信息的产生、传输、变换和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通信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及基本理论。

有了以上在大学里储备知识和能力我相信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我们已经能达到要求了。接下来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社会素质和经验了。而要提高我们的社会职业素养,就必须明白学生与职业人的差别。所谓职业人就是参与社会分工,自身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并能够通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获得其合理报酬,在满足自我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这样的一类群体。而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以上可以理解,职业人属于自己生存于社会,而大学生是在学的过程中,慢慢转换为职业人。这是我的个人理解。

因而,我们大学生要想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就必须懂得一个思想上的转变,即由“要”到“给”。所以工作后我们应该懂得的是我们能为公司创造什么,而不是公司能给我什么。

然后,大学生要走向社会,也必须明白自身周围关系由单纯到复杂的转变。如你刚刚到单位,老员工不说全部,必定有一些会觉得你一个刚毕业的,不知道多少“人情世故”,有懒得搭理你的味道。别因为你一时的这种氛围觉得这个环境不容纳你。此时我们就要灵活一些,有些话有些事不能像在同学之间开玩笑,多一句嘴,也许会让别人对你反感,当然闷葫芦也不是个好办法,灵活运用你说话的技巧,保持一贯的心理态度不变,不要对别人的看法觉得可笑,或者批评,因为这都只是一个接受的过程。

而且,在工作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从被动等安排到积极主动工作的转变。所以我们得把工作当成自己份内的事,而不是只考虑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应想办法让公司更好从而让自己跟着沾光,而不是得过且过的态度。

当自己给公司带来不利或犯下错误时,我们就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不只是一份担当,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里,老板越来越欣赏那些敢于承担责任的员工。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给人以信赖感,才值得去交往。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具备开拓精神,才能为公司带来效益。所以,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求自己具备这种勇于负责的精神。只有勇于负责才能赢得尊严。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的敬重,让自己活得有尊严,就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负责。一个人即使没有良好的出身、优越的地位,只要他能够勤奋地工作,认真、负责地处理日常工作中的事务,就会赢得别人的敬重和支持。反之,一个人即使高高在上,却不敢承担责任,丧失基本的职业道德,仍然会遭到他人的鄙视和唾弃。

当我们走入社会后,也应该忠诚于自己人生计划,得有目标,有行动。有目标没行动则无用,有行动没目标,效率则为零。所以,当代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就得在工作中不断进取,明白自己这一时段的计划是什么,我又实现了多少,下一步计划又是什么,在不断反省中进步。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就应该将它当做自己的磨刀石,不断磨砺自己。因为磨练自己是最值得的投资,它能使我们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

当然,倘若你要成为一个职场达人,那就有一个重要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交际能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可以看出一般人在新环境中比较拘束,适应较慢。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会有所紧张,不够大胆,不主动交往,甚至有少数同学有自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不少大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邦邦的,这些情况阻碍了他们和他人交往的顺利进行。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想有所提高。所以我认为社交能力要比学习重要,因为谁都不希望你学习很好,门门功课100分,出校门后却是个交际白痴。如果交往沟通不行,就严重的失去了团队意识,这个社会里讲究的是团队的力量,如你单枪匹马你即使再呕心沥血也会鼻青脸肿的,我想,整体素质提高当然是更好的了。因而在交际上我们必须下苦功,而且这包括礼仪和沟通。

在礼仪方面,也有很多值得重视的。如递名片时名片夹应该放置在西服的插袋里,而不是从西裤的后兜中掏出;有上司在场,应在上司与对方交换名片之后,方才出示自己的名片;如果是坐着,尽可能起身接受对方递过来的名片;双手接过对方名片,阅读名片内容,并口头确认;不要在收到的名片上记录与之无关的信息。

在沟通方面,我们因学会怎样用最有效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对方,使对方能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当然可以用一定手势、眼神等表达。当然,在表答的同时也要学会聆听。因为聆听能表示出对别人的尊重。

在做好了以上的一系列准备后,我相信你已经是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了。但是,现在的大学生都能达到这个要求么?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将要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在校时期我们就要好好的培养职业意识。工作中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不懂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获得更多知识机会。所以在校期间我们要做好学生的本分,工作中,就要做好自己的职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优势。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社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及其影响因素也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最后,希望每一个大学生都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成为一个职场达人!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十九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科学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逐步暴露了出来。从表面上看,部分问题源于一些教师的科学知识不够扎实,但隐藏其后的根源是对“科学的性质”没有正确掌握。比如某小学三年级一次科学探究课上,孩子们对于第3次与前两次不同的实验结果并不产生质疑或好奇,而是不假思索地将前两次相同的结果填进实验记录表。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没有使他们认识到求真是科学的灵魂。

优秀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范文(20篇)篇二十

(1)进行课程结合。由于我们基础教育分工太细,造成知识之间出现断裂,导致学生掌握了片面的知识,随着新的教改的不断出现,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绿色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更需要文理工结合发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开展科普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确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大学生中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大学科研工作者和科协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很多大学生仅满足于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对于科普类知识和科技类新闻的关注兴趣不浓,并且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进行过基本的科普教育,大力宣传,积极动员,加强大学生对科普知识的了解。

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中的大多数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里并不能接触到科技最前沿的技术和研究,他们更多的是从事平凡的工作,加之大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先要对他们进行科普教育,从而培养起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通过他们的影响传播到更多的人。了解科普知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工作中,采取各种生动活跃的宣传形式,有助于调动学生了解科普知识的积极性。

依托大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大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大学生成立科普活动社团,以学生为主体,指定相关的老师和辅导员进行帮助和指导,学校及科研单位对其发展和建设进行支持和鼓励。社团应定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和科普宣传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小发现、小实验,应该得到鼓励和指导。社团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把不同院系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让他们通过运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共同解决一个问题,与此同时又学习到了新的知识。

通过科普基地、志愿者站来进行科学素养培养。高校应该利用自己的图书馆等优势,适量的增加一些科技类的报刊杂志和书籍,而且对于这些书籍,应该是不同层面、不同难度、不同方向的,这样才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同学的需要。增加一些娱乐与科学、生活与科学相结合的浅显易懂的书籍,可以使很多文科类的学生通过对科普类图书的阅读,对科普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在实践中培养正确的科学方法。

杨振宁说过“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好学生。”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实践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科学素养基础。

相关范文推荐

    精选心得体会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及收获(案例14篇)

    在学习中,及时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形成心得体会,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借鉴,一起来看看吧。在人生的道路上,

    2023年学生的自我陈述报告大全(18篇)

    报告范文的撰写有一定的格式要求,需要清晰明了地表达主题和内容。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报告写作有所启发。在学习上,明确学习目的、端正

    专业人才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范文(16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促进。培训中的实践项目和团队合作让我体验到了真实工作环境下的挑战和成长。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观

    最新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总结(案例17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重要的反思和成长的机会,它能帮助我们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下手写月工作总结,不妨阅读以下范文,相信会有所帮助。xx社区以“四小

    2023年防范赌博心得体会大全(13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经典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有所帮助。

    实用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大全(18篇)

    通过总结范文的写作,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按照《关于报送20

    热门留置工作汇报(模板14篇)

    工作汇报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和提炼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和核心要点。在这里,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经典的工作汇报示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

    优质代股权协议大全(16篇)

    在商业领域,合同协议被广泛应用于交易、合作和投资等方面。对于初次接触合同协议的人来说,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简单易懂的合同范文,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合同协议。

    2023年自卑与超越读书报告(汇总14篇)

    《自卑与超越》的三条主线:社交、职业、、婚姻,也正是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所无法脱离的三个圈子。阿德勒说人类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中。这种意义因人而异。儿童从小就受到了

    优秀吃的朱自清读后感(模板16篇)

    读后感是一种书写作品的方式,通过写作来整理和表达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思考。在下面的范文中,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观点展开了对作品的评价和探讨。一漫步在朱自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