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的写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过去,也能够启发我们对未来的规划和决策。以下是一些精心挑选的心得体会样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灵感。
优秀读伤寒论心得(汇总18篇)篇一
近来学习了关于伤寒的课程,对于中医学的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于伤寒的几个方面的体会和心得,包括其定义和症状、治疗与预防、以及临床应用和实践等等。
第一段:定义与症状。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其主要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疼痛、呕吐和腹泻等等。这种疾病经过发展变化后,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当作为临床医生时,如何诊断和治疗伤寒需要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疫情时期,我们更需要了解如何预防和控制伤寒的传染,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第二段:治疗与预防。
在中医学中,治疗伤寒主要采用四大类方法,包括双补法、解毒法、润燥法和攻下法。但是,根据患者的情况和症状,采用针对性的饮食调养和药物治疗可能更为有效。针灸、推拿等等物理疗法和移民瑜伽等极限运动也可能为患者带来帮助。更为重要的是,预防伤寒的传播是至关重要的。在疫情时期,通过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消毒和个人防护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伤寒的发病率,从而保障整个社会的安全。
第三段:临床应用与实践。
伤寒不仅仅是一种疾病,它也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领域。通过研究伤寒的发病机理和病变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如湿热、血热、气郁和脾胃虚弱等等。同时,在临床应用中,通过针对不同的病情和症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实践中,必须结合个体化的诊断和全面的辅助检查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跟踪患者的疗效和病情变化进行调整。
第四段: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伤寒课程,我对于中医学的方法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意识到中医学和西医学虽然发展不同,但是共同的目标都是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细致、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和总结,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质量。
第五段:结论。
在这一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医学和伤寒研究领域都需要在批判思维、知识广度和深度、实践运用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通过紧密地贴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为公众健康服务做出更多努力和贡献。
优秀读伤寒论心得(汇总18篇)篇二
伤寒篇是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伤寒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篇章。通过学习和理解伤寒篇,我深感其中蕴含的中医智慧和独特的诊疗思想。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伤寒篇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伤寒篇中强调了病因的重要性。在中医看来,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准确诊断病因十分重要。伤寒篇提出了六经传变的理论,即疾病发生时会依次侵犯六经,这为我们找到病因提供了线索。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舌苔、脉象等指标,结合六经传变的理论,可以初步判断病因所在,为后续的治疗奠定基础。
其次,伤寒篇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整体化,因此不同个体的病情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伤寒篇指出,不同病程和病情的患者所出现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结合中医学中的辨证施治原则,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
第三,伤寒篇还强调了三因的重要性。所谓三因,即伤寒病的起因、发展和恶化。在治疗伤寒病时,除了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还需要注意疾病的发展和恶化。伤寒篇指出,治疗伤寒病的关键在于对病情的观察和判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不及时对疾病的发展和恶化进行干预,可能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第四,伤寒篇还探讨了疾病的预防和养生的方法。在中医学中,预防疾病被视为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伤寒篇强调了个体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重要性,提出“故养者,养其神,审其形,以腠理闭塞为度”的观点。通过适当的饮食调理、作息规律、锻炼身体等方法,可以提升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最后,伤寒篇还呼吁中医医师要不断学习和创新。伤寒篇中提到:“医者,无从若何,如有所耳。”这句话表达了医生在治疗疾病时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态度。作为中医医生,我们必须保持学习的姿态,研究新的诊疗方法和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医术水平。
总之,通过学习伤寒篇,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的独特魅力。伤寒篇的理论和思想为诊疗伤寒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指导。作为中医医生,我们需要继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通过养生和预防,我们也可以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远离疾病的困扰。伤寒篇的智慧将继续指引我们走向健康和幸福的人生。
优秀读伤寒论心得(汇总18篇)篇三
伤寒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伤寒这一重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等相关问题。在学习中,我深感伤寒学不仅涵盖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还有严密的辨证论治方法,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就自己在伤寒学学习中的心得体会进行阐述。
首先,伤寒学对于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伤寒是一种病情危重、传染性强的疾病,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通过学习伤寒学,我们能够了解到伤寒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该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为我们在临床中及时诊断、合理治疗伤寒提供了重要依据,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其次,伤寒学的辨证论治方法深受我喜爱。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思想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而伤寒学中的辨证论治更是准确、独特,让我深受启发。在伤寒学学习中,我学会了根据患者不同阶段和症状,进行病情判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在伤寒初期,寒邪侵袭体内,患者出现寒战、发热等症状,我们可以采用温补法、透表散寒法进行治疗;而在中期,则可采用清热解毒法、和解病机法等;在后期,则应采用健脾培阳、调理气血等方法。这些辨证论治方法不仅可以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而且也可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此外,伤寒学使我加深了对中医学的理解和认识。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注重防病治未病,讲究以律治病,致力于调理人体的整体平衡,与西医学的疾病诊断、治疗等观念有所不同。而伤寒学所涉及的知识,更是体现了中医学的独特性。通过学习伤寒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感受到了它的独到之处。同时,我也更加明确了中医学在传统医学系统中的独特价值,对于中医学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最后,伤寒学让我体会到了学习之乐和成长的喜悦。伤寒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能够通过书籍、教师等途径获取知识,在课堂上也可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共同进步。学习伤寒学的每一次课程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收获,让我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学习的喜悦和成长的快感让我更加热爱伤寒学,对中医学有着更深的向往。
总之,学习伤寒学不仅丰富了我的医学知识,提升了我对中医学的认识,更激发了我学习医学的热情。通过伤寒学的学习,我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准确、更合理的治疗方案,还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素养。我深信,在伤寒学的指导下,我将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并为病人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优秀读伤寒论心得(汇总18篇)篇四
《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四经之一。这部著作涵盖了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伤寒论》,我对其中几个重要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首先,书中强调了“辨证论治”的理念,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综合情况,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这一过程需要医生对疾病的本质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书中详细阐述了伤寒病的病理机制,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及其治疗方法的内在联系。这使得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此外,书中提出的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其疗效显著。这表明,《伤寒论》不仅有理论价值,还有实践意义。
阅读《伤寒论》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我认识到,医生必须对疾病的本质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提供有效的治疗。同时,《伤寒论》中的“辨证论治”理念,也启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医学经典,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我深感其博大精深,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优秀读伤寒论心得(汇总18篇)篇五
伤寒,古称伤寒毒,是一种由于感染伤寒杆菌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在我的医学学习过程中,我有幸学习了伤寒的相关知识,并实习于医院的传染病科。通过实践和学习,我深深地明白了伤寒的严重性和对人们健康的威胁。以下是我对伤寒的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伤寒的病因和病理过程对于防控伤寒至关重要。伤寒的病因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杆菌感染后,进入人体伤寒杆菌在肠道内繁殖和增殖,引起炎症反应,随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侵犯全身各器官。伤寒的发病过程较为缓慢,潜伏期长,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早期症状包括高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伤寒会引发血液循环系统的感染,影响肝脏和肾脏功能。
其次,了解伤寒的治疗方案和防控措施是预防和控制伤寒的关键。临床上,对于已经确诊为伤寒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抗生素治疗。目前一线治疗药物为氯霉素和阿托品。同时,其他治疗措施包括调整身体状态、纠正电解质紊乱、补液等。同时,对于患者和与其接触的人群,应进行传染源治疗和环境卫生改善,包括彻底洗手、饮食卫生、消杀等。在伤寒的防控工作中,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和治疗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伤寒的预防和控制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伤寒的传播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因此,全社会都需要参与到对伤寒的防控中。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伤寒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警惕性。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伤寒病例的诊断和报告,确保疫情可追溯和隔离传染源。对于公众来说,提高个人卫生水平、加强自我保护是预防感染伤寒的重要措施。
最后,深入研究伤寒的疫情规律和流行趋势对于准确预测和控制伤寒具有重要的意义。伤寒作为一种重大传染病,其疫情规律和流行趋势的研究对于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非常重要。通过对伤寒疫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了解伤寒的时空分布特征、疫情变化趋势、感染人群的特点等,从而为伤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伤寒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传染病。在医学学习和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伤寒对人们健康的威胁,并认识到防控伤寒的重要性。通过深入了解伤寒的病因和病理过程、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防控措施、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及深入研究伤寒的疫情规律和流行趋势,我们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伤寒,保障人民健康。
优秀读伤寒论心得(汇总18篇)篇六
伤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发病率较高。许多人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着伤寒的痛苦和折磨。在与伤寒搏斗的过程中,我深受教育,从中汲取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下面,我将分享我的伤寒心得体会。
第一段:伤寒的症状与处理方法。
伤寒的症状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咳嗽、口渴、腹泻等。得了伤寒,一定要就医,并按医嘱进行饮食和药物治疗。对于发热的病人,要进行退烧,可以采用冰敷、喝水等方法。同时,保持室内湿度适宜,保持室内卫生,预防细菌滋生。
第二段:伤寒的饮食注意事项。
得了伤寒后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油腻的食物。多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面食、米粥、蔬菜、水果等。同时,要保持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有污染的食物,以免引起细菌感染。
第三段:注意病情变化。
伤寒的病情有时会发生波动,需要及时注意病情变化。如果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耽误病情。同时,要遵守医嘱准确按时服药,不要私自更改药量和用药方式。
第四段:心态调整与伤寒康复。
伤寒病人的心理状态也很重要,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应对疾病。病人在康复期间需要注意休息和调整身体状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不要熬夜、劳累过度,避免心理和身体疲劳。同时,定时回医院复诊,及时了解病情,及早治疗是很重要的。
第五段:预防伤寒。
预防伤寒是最好的方法。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通风,避免接触伤寒患者和污染环境,避免食用不洁食品。此外,定期接种疫苗可大大降低患病风险,避免伤寒的侵袭。
总之,了解伤寒的症状和处理方法,合理饮食、注意病情变化、调整心态、预防伤寒是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可以摆脱伤寒的困扰,迎来健康的生活。
优秀读伤寒论心得(汇总18篇)篇七
1.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3)太阳病与肺。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
食,心烦喜呕,或??,小柴胡汤主之。方后7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又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三方的共同症均有发热,共同之药都有麻、杏、甘,仅有一味药不同。显然可以看出桂枝为恶寒身痛而设,薏苡仁为风湿身疼而设,石膏为汗出兼喘而设;桂枝通阳、薏仁祛湿、石膏清里热。通过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明确的知道桂枝、薏仁、石膏的药物作用,不用再作其它的分析和药书资料的论证,简捷而正确,直得仲景心法。
5.心得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我深深感觉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疾病千变万化,我的知识实在太贫乏。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充实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灵活运用伤寒论,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作为新时代的中医学生,我一定要立足于临床,刻苦研读张仲景著作,学以致用,反复实践领悟,提高自身的中医素养,同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寄语青年中医:21世纪是中医学的世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当铁杆中医,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让中医学走出国门,传扬世界,为整个人类的健康贡献力量。我一定要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为中国医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优秀读伤寒论心得(汇总18篇)篇八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回顾中西医发展一路起来的历程,中医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质疑,难免会让人对它心存质疑。虽然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医也是有偏见的,特别是我们中西医结合专业,先在南方医科大学学习两年西医的我们对中医这种富含哲学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知识才能理解的学科,在缺乏这时代知识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论教育的我们看来是多么抽象而又模棱两可的东西。记得《中国医学史》的吴老师跟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许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吧。
接受中医教育一年半了,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和坚定自己学中医的信念,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还是邓老的一句话说得好中医之所以没效是因为你没学好。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但还好,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这个学期学了《伤寒论》,四大经典医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视,再加上有幸是李赛美教授教的,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李赛美教授会给我们放临床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视频,我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因为我不仅让我们可以了解临床上是怎样用《伤寒论》去解释和辨证辨病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和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也减轻了以前我们一味上课枯燥无味的只看ppt的现状。减少了我们的视觉疲劳。
课余时间大家都会去看《伤寒论》各家之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所看到的内容感兴趣的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觉得别人说得好的、总结得好的地方,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条文说说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理解和思维切入点,同学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还能增进我们的友谊,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我这个学期看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觉得这对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里面有他用经方治疗的个别案例这更加深我对经方的疗效的认识以及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都有所帮助。记得刘教授在讲桂枝去芍药汤为什么要去芍药?讲得挺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因此要减去。根据张仲景用药的法度,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其二,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桂枝汤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这解释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去芍药,也更总结了张仲景是怎样运用芍药这一味药的。这也给我们在《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加芍药了。
我是个爱想东西的人,脑袋里有时总有些奇异的想法。我有时会着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这两本都是医圣张仲景的手稿,总想怎样找个切入点把这个两本书联合起来读,或许会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溃烂一病。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方所治的咽喉溃烂症,苦酒汤侧重于痰,所以用半夏涤痰散结。然而甘草泻心汤是个寒热错杂,偏于热为患。所以用了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来苦寒清热燥湿。临床上出现咽喉溃烂症时,这两首方都是可以加减运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里面的药物寒热各自调整一下,运用范围更广。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非常清晰,而且他的经方也是在临床上被验证过,确实是有效的,而且疗效非常好,这无须再去质疑了。但唯一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攻破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肿瘤的证治方药,这也给了我们一块新的领域,毕竟这问题是会层出不穷的,也让我们在学习张仲景的辩证和临床思维后,学会举一反三地开阔我们的思维,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经验,用实际去验证经方的效验和攻破这难关的可能,去填充这页空白。我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也坚信中医治疗肿瘤是永远比西医更具优势和人性化。《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更坚定了我攻破肿瘤这一难关的信心。虽然我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但自从我踏上医学这条路,认识到肿瘤这个世界难题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致力于中医治疗肿瘤这一块,我相信未来中医一定可以攻破肿瘤这一难题,至少可以对人类的健康和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更有优势的。虽然我知道我这么说也是没有什么科学性,但这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只要有信心,坚毅走下去,就像人类登月这一步的跨越一样是有可能的。
优秀读伤寒论心得(汇总18篇)篇九
1.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3)太阳病与肺。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
食,心烦喜呕,或,小柴胡汤主之。方后7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又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三方的共同症均有发热,共同之药都有麻、杏、甘,仅有一味药不同。显然可以看出桂枝为恶寒身痛而设,薏苡仁为风湿身疼而设,石膏为汗出兼喘而设;桂枝通阳、薏仁祛湿、石膏清里热。通过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明确的知道桂枝、薏仁、石膏的药物作用,不用再作其它的分析和药书资料的论证,简捷而正确,直得仲景心法。
5.心得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我深深感觉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疾病千变万化,我的知识实在太贫乏。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充实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灵活运用伤寒论,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作为新时代的中医学生,我一定要立足于临床,刻苦研读张仲景著作,学以致用,反复实践领悟,提高自身的中医素养,同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寄语青年中医:21世纪是中医学的世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当铁杆中医,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让中医学走出国门,传扬世界,为整个人类的健康贡献力量。我一定要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为中国医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优秀读伤寒论心得(汇总18篇)篇十
伤寒,又称伤寒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传播速度之快、病程之长令人防不胜防。伤寒的诊断是及时治疗的重要前提,而问诊作为医生获取病史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准确诊断伤寒至关重要。下面就是我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关于伤寒问诊心得体会。
首先,应重视病史的详细询问。伤寒的临床表现多样,没有典型的症状特征,而病史的询问就成为了医生判断的关键。在问诊过程中,应着重询问患者的发热史、食欲变化、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尤其是对于有出行、饮食不洁史的患者,更需要详细询问疫点情况、摄入食物的来源以及近期的人际接触情况。只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才能有助于医生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更加准确地诊断伤寒。
其次,要注意辨别伤寒和其他类似疾病的区别。伤寒与其他传染病,尤其是痢疾等疾病的症状很容易混淆,而这种混淆常常会导致误诊。因此,在问诊过程中,应该着重询问患者的粪便情况、皮肤黏膜出血情况等,以便更好地鉴别伤寒和其他类似疾病。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早期伤寒症状与普通感冒、食物中毒等非传染性疾病症状相似的情况,需要通过询问病史信息进行鉴别。
再次,要重视体征的观察。问诊虽然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获取病史信息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重视患者的体征,尤其是体温、脉搏等指标的观察。伤寒患者通常会伴有高热,持续时间较长,这一点在问诊中需要重点关注。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患者的腹部情况,是否有压痛等症状出现,这对于判断是否伤寒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问诊过程中,医生要认真观察患者的体征,以便对伤寒进行准确的诊断。
最后,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作为医生,在问诊过程中不仅要获取病史信息,更重要的是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使患者在医生的问诊中能够感受到医生的关心和关心,从而更好地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在问诊过程中,医生要有耐心、细致地询问患者,尊重患者的权益和隐私,给予患者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回答。只有建立起医患良好的沟通,才能获得更多有效的病史信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伤寒。
通过对伤寒问诊心得的总结体会,我深刻认识到问诊对于伤寒诊断的重要性。伤寒病因复杂,病情较重,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对于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通过精确的病史询问、辨别伤寒与其他类似疾病、重视体征观察以及加强医患沟通等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伤寒,有效地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展,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优秀读伤寒论心得(汇总18篇)篇十一
这个学期学了《伤寒论》,四大经典医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视,再加上有幸是李赛美教授教的,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李赛美教授会给我们放临床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视频,我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因为我不仅让我们可以了解临床上是怎样用《伤寒论》去解释和辨证辨病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和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也减轻了以前我们一味上课枯燥无味的只看ppt的现状。减少了我们的视觉疲劳。
课余时间大家都会去看《伤寒论》各家之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所看到的内容感兴趣的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觉得别人说得好的、总结得好的地方,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条文说说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理解和思维切入点,同学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还能增进我们的友谊,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我这个学期看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觉得这对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里面有他用经方治疗的个别案例这更加深我对经方的疗效的认识以及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都有所帮助。记得刘教授在讲桂枝去芍药汤为什么要去芍药?讲得挺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因此要减去。根据张仲景用药的法度,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其二,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桂枝汤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这解释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去芍药,也更总结了张仲景是怎样运用芍药这一味药的。这也给我们在《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加芍药了。
我是个爱想东西的人,脑袋里有时总有些奇异的想法。我有时会着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这两本都是医圣张仲景的手稿,总想怎样找个切入点把这个两本书联合起来读,或许会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溃烂一病。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方所治的咽喉溃烂症,苦酒汤侧重于痰,所以用半夏涤痰散结。然而甘草泻心汤是个寒热错杂,偏于热为患。所以用了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来苦寒清热燥湿。临床上出现咽喉溃烂症时,这两首方都是可以加减运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里面的药物寒热各自调整一下,运用范围更广。
优秀读伤寒论心得(汇总18篇)篇十二
在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后20,大三的我们开始学习经典。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分享。
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容易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情况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强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六经辨证是要辨别出病、脉、证、治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可见通常所说的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对辨识以上四方面内容的简称。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疾病。出现此脉证者,即可成为太阳病。太阳病有经证腑证之分。太阳经证因因病者体质及感受邪气不同,分为邪气中风两大类。中风的主要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等,其病机为卫阳浮盛,卫外不固,营阴外泄。伤寒的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其病机为风寒外束,卫阳郁遏,营阴凝滞。太阳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蓄水证是表邪不解,内入太阳之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职,故出现脉浮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数等。蓄血证是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化热,热与血结,血蓄下焦膀胱部位,起临床证候为少腹急结或硬满,其人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等。此外,太阳病还有兼证,如太阳中风兼喘,兼汗漏不止,兼身疼痛等;又有因误治失治所导致的变证,如结胸,痞证,脏结,火逆等等。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正邪相争剧烈,邪热极盛的阶段。其证多属内实燥热性质,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阳明病依据燥热与肠中糟粕结合与否,而有热证,实证之分。如燥热虽盛,但未与肠中糟粕相结,而充斥内外,弥漫周身,出现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烦渴引饮者,称为阳明热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燥屎阻滞肠道,腑气不通,出现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硬痛,不大便,脉沉实者,称为阳明实证。另有微热约束脾的传输功能而大便硬结,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者,名为脾约证,亦属阳明实证范畴。阳明病虽以里热燥实为主,但也有由于里虚或中寒所导致的阳明寒症,虚证。此外,阳明篇中还有发黄证,血热证等变证。
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病在半表半里的中间阶段。邪入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其主证还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脉弦细等。少阳枢机不利还包括有若干兼证,如兼太阳之表,则出现发热,微恶寒,肢节疼烦,微呕,心下支结等;兼阳明之里,则可见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急,或心下痞硬,郁郁微烦,或潮热,不大便等;若兼气化不利,则可出现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等;如少阳病误下,病邪弥漫,表里俱病,虚实相兼,则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等。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病入太阴,以脾阳不运,寒湿阻滞为主,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食腹自痛”为提纲。除太阴本证外,尚有太阴兼表证,见脉浮,四肢疼烦等;有太阴腹痛证,见腹满时痛,或大实痛等;若太阴寒湿在里不解,郁而发黄,亦可形成太阴发黄证。
少阴病是外感并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病至少阴,心肾阴阳气血俱虚,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少阴病有寒化热化两途:寒化证见手足厥冷、身倦而卧、下利清谷、小便不利、脉沉微等;热化证则以心中烦不得卧,咽干咽痛,或下利口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为主要脉症。此外,少阴病还有兼太阳之表的两感证,热化精伤、邪热并归阳明的急下证,以及热移膀胱、下厥上竭等症。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症的最后阶段。厥阴为病,肝失条达,木火上炎,脾虚不运,易形成上热下寒的病理变化。厥阴病提纲“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即反应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气从阴化寒,则为厥阴寒证;从阳化热,则为厥阴热证。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加盟手足厥逆与发热交替出现,则为厥热胜负证。若由于“阴阳其不想顺接”,表现为四肢厥冷者,则称之为厥逆证。邪犯厥阴,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失调,还可见呕吐、下利等证。
优秀读伤寒论心得(汇总18篇)篇十三
在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后20,大三的我们开始学习经典。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分享。
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容易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情况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强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以上四方面内容的简称。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疾病。出现此脉证者,即可成为太阳病。太阳病有经证腑证之分。太阳经证因因病者体质及感受邪气不同,分为邪气中风两大类。中风的主要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等,其病机为卫阳浮盛,卫外不固,营阴外泄。伤寒的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其病机为风寒外束,卫阳郁遏,营阴凝滞。太阳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蓄水证是表邪不解,内入太阳之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职,故出现脉浮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数等。蓄血证是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化热,热与血结,血蓄下焦膀胱部位,起临床证候为少腹急结或硬满,其人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等。此外,太阳病还有兼证,如太阳中风兼喘,兼汗漏不止,兼身疼痛等;又有因误治失治所导致的变证,如结胸,痞证,脏结,火逆等等。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正邪相争剧烈,邪热极盛的阶段。其证多属内实燥热性质,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阳明病依据燥热与肠中糟粕结合与否,而有热证,实证之分。如燥热虽盛,但未与肠中糟粕相结,而充斥内外,弥漫周身,出现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烦渴引饮者,称为阳明热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燥屎阻滞肠道,腑气不通,出现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硬痛,不大便,脉沉实者,称为阳明实证。另有微热约束脾的传输功能而大便硬结,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者,名为脾约证,亦属阳明实证范畴。阳明病虽以里热燥实为主,但也有由于里虚或中寒所导致的阳明寒症,虚证。此外,阳明篇中还有发黄证,血热证等变证。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病入太阴,以脾阳不运,寒湿阻滞为主,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食腹自痛为提纲。除太阴本证外,尚有太阴兼表证,见脉浮,四肢疼烦等;有太阴腹痛证,见腹满时痛,或大实痛等;若太阴寒湿在里不解,郁而发黄,亦可形成太阴发黄证。
少阴病是外感并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病至少阴,心肾阴阳气血俱虚,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少阴病有寒化热化两途:寒化证见手足厥冷、身倦而卧、下利清谷、小便不利、脉沉微等;热化证则以心中烦不得卧,咽干咽痛,或下利口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为主要脉症。此外,少阴病还有兼太阳之表的两感证,热化精伤、邪热并归阳明的急下证,以及热移膀胱、下厥上竭等症。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症的最后阶段。厥阴为病,肝失条达,木火上炎,脾虚不运,易形成上热下寒的病理变化。厥阴病提纲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即反应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气从阴化寒,则为厥阴寒证;从阳化热,则为厥阴热证。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加盟手足厥逆与发热交替出现,则为厥热胜负证。若由于阴阳其不想顺接,表现为四肢厥冷者,则称之为厥逆证。邪犯厥阴,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失调,还可见呕吐、下利等证。
优秀读伤寒论心得(汇总18篇)篇十四
这个学期学了《伤寒论》,四大经典医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视,再加上有幸是李赛美教授教的,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李赛美教授会给我们放临床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视频,我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因为我不仅让我们可以了解临床上是怎样用《伤寒论》去解释和辨证辨病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和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也减轻了以前我们一味上课枯燥无味的只看ppt的现状。减少了我们的视觉疲劳。
课余时间大家都会去看《伤寒论》各家之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所看到的内容感兴趣的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觉得别人说得好的、总结得好的地方,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条文说说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理解和思维切入点,同学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还能增进我们的友谊,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我这个学期看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觉得这对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里面有他用经方治疗的个别案例这更加深我对经方的疗效的认识以及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都有所帮助。记得刘教授在讲桂枝去芍药汤为什么要去芍药?讲得挺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因此要减去。根据张仲景用药的法度,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其二,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桂枝汤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这解释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去芍药,也更总结了张仲景是怎样运用芍药这一味药的。这也给我们在《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加芍药了。
我是个爱想东西的人,脑袋里有时总有些奇异的想法。我有时会着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这两本都是医圣张仲景的手稿,总想怎样找个切入点把这个两本书联合起来读,或许会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溃烂一病。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方所治的咽喉溃烂症,苦酒汤侧重于痰,所以用半夏涤痰散结。然而甘草泻心汤是个寒热错杂,偏于热为患。所以用了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来苦寒清热燥湿。临床上出现咽喉溃烂症时,这两首方都是可以加减运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里面的药物寒热各自调整一下,运用范围更广。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非常清晰,而且他的经方也是在临床上被验证过,确实是有效的,而且疗效非常好,这无须再去质疑了。但唯一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攻破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肿瘤的证治方药,这也给了我们一块新的领域,毕竟这问题是会层出不穷的,也让我们在学习张仲景的辩证和临床思维后,学会举一反三地开阔我们的思维,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经验,用实际去验证经方的效验和攻破这难关的可能,去填充这页空白。我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也坚信中医治疗肿瘤是永远比西医更具优势和人性化。《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更坚定了我攻破肿瘤这一难关的信心。虽然我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但自从我踏上医学这条路,认识到肿瘤这个世界难题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致力于中医治疗肿瘤这一块,我相信未来中医一定可以攻破肿瘤这一难题,至少可以对人类的健康和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更有优势的。虽然我知道我这么说也是没有什么科学性,但这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只要有信心,坚毅走下去,就像人类登月这一步的跨越一样是有可能的。
优秀读伤寒论心得(汇总18篇)篇十五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中医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实际病例的处理和诊断。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部经典著作涵盖了中医伤寒病的防治原则,它所提出的“六经辩证”分析方法,让我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中医对疾病发展过程的分类,每种经都有对应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其次,我在实践中运用《伤寒论》的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我曾经遇到一个感冒咳嗽的病例,按照伤寒论的方法,我使用了宣肺止咳的方剂,结果患者很快康复。这让我深感《伤寒论》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再次,我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在阅读和理解《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意识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至关重要。我也开始关注每个病症的细微差别,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伤寒论》不仅让我提高了临床技能,更让我形成了独特的思考方式。我坚信,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中医的独特魅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将《伤寒论》的精神实质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
优秀读伤寒论心得(汇总18篇)篇十六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因而复兴传统将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前景。
现在有多少青少年了解中医?知道中药呢?不得而知。眼见的事实是,孩子们有个头痛脑热之类的毛病,爸爸妈妈就去药店买西药,正如广告画面说的,“要退热还是安瑞克”。有的或许三两天不见好转,便去医院打“吊瓶”。大人心疼孩子,更怕孩子耽误功课,于是乎,以“见效快”著称的西药便成了座上客。其间,又有多少人去考虑什么治标治本,或有什么毒副作用呢?有一些看中医用中药的,又大都在农村,其中不乏是为了图省钱的。应该说,从娃娃时候起,很多青年接触的是西医、西药,这难怪他们对中医中药了解得太少甚或是陌生了。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对于中医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蕴藏,我们更应该担起继承中医文化的重任。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弘扬中医文化,让我们的中医文化发扬光大,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价值,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传承中医药文化理念,弘扬中医国粹。
优秀读伤寒论心得(汇总18篇)篇十七
1.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3)太阳病与肺。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
食,心烦喜呕,或,小柴胡汤主之。”方后7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又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三方的共同症均有发热,共同之药都有麻、杏、甘,仅有一味药不同。显然可以看出桂枝为恶寒身痛而设,薏苡仁为风湿身疼而设,石膏为汗出兼喘而设;桂枝通阳、薏仁祛湿、石膏清里热。通过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明确的知道桂枝、薏仁、石膏的药物作用,不用再作其它的分析和药书资料的论证,简捷而正确,直得仲景心法。
5.心得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我深深感觉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疾病千变万化,我的知识实在太贫乏。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充实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灵活运用伤寒论,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作为新时代的中医学生,我一定要立足于临床,刻苦研读张仲景著作,学以致用,反复实践领悟,提高自身的中医素养,同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寄语青年中医:“21世纪是中医学的世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当铁杆中医,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让中医学走出国门,传扬世界,为整个人类的健康贡献力量。”我一定要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为中国医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优秀读伤寒论心得(汇总18篇)篇十八
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理论,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注重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治疗上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注重患者的自我调养和保健。这些理念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强调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注重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逐渐恢复健康。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首先,我发现自己在理论方面还需要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其次,在实践中,我发现自己还需要更加熟练地掌握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最后,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一些感悟和收获。首先,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得治疗更加有效。其次,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最后,我也学会了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治疗更加顺利。
总之,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理论和实践。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