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策划还需要注重安全和保障措施,确保活动的平安顺利进行。通过阅读下面的调研范文,你可以了解到如何进行系统而有效的调研。
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方案篇一
由于人们几千年的封建保守思想,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被视为“副课“。在期末考试来临时,甚至连最后的“阵地”也丢失了,被语、数等考试性科目“占领”。这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的兴起,使美术教育有了抬头的一日,但是人们衡量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老师的好坏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在诸多方面尚未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与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没有兴趣等等。针对此现状,本文结合自身在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的教学实践,对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的美术教育现状做了一个调查报告。这要通过对洛阳教育管理机关、校长与学校的管理层、学校美术教学的开展情况、学校美术师资队伍的现状和问题以及自身的教学工作作为调查对象,从而进一步对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的美术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在参加中学美术教学一年后,发现大部分美术教师都遇到了诸多问题,如因知识面较窄而难以解答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涉及边缘学科的知识问题;美术鉴赏课程达不到理想效果;美术课堂教学秩序不好,而且出现“满堂灌”,学生也对美术不感兴趣、不重视等等多种问题。针对学校美术教学现状,对当地教育机构、教育单位、美术教师等对象进行相关调查分析。
一、当地教育管理机构对美术教育的态度
河南省洛阳市新课程实验启动后,由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重建,要求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学校文化建设呈现新的面貌,教育科研出现新的形势。认清新形势,驾驭新局面,对推进新课程实验,提高新课程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洛阳市美术教师在洛阳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及体卫艺、教研室的直接领导下,结合各学校各教师的实际情况,带领全体教师权利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通过聘请专家到洛阳市进行“新课程专题讲座”、“美术课程研讨会”、“美术课堂教学大赛”以及美术教师培训等活动,对洛阳市美术教育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的校领导是否重视美术教育
东升第二中学的校领导要求对在美术教师不断加强自己专业知识扩充和美术教学能力的提高。美术教师每学年必须有自己的新作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同时每学期设置美术教师专业知识及能力考试,在不断提升美术教师教学能力和知识理论水平,使每个美术教师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美术教师。
三、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的美术师资队伍
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目前共有86个教学班,有专任美术教师4位。学校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教师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也具有较强的专业动手操作演示能力。每个学期要求每位美术教师讲授美术优质课、专业技能指导训练课、两幅作品、每个教师需辅导30个以上美术爱好的学生。同时,我校加强美术教师的培训,主要采取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的两种形式。校内培训是指:本校教师实行拜师大会,每个年轻教师各拜一个老教师为师傅,积极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同时老教师也向年轻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双方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同学习。校外培训是指: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培训单位进行培训)。
四、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的美术教学情况。
1.充分挖掘当地的美术教学资源,开展具有特色的美术教学
我校教师都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美术教学。深入挖掘教材,并充分利用洛阳当地的美术资源开展课外特色美术教学。例如洛阳的龙门石窟艺术、国画牡丹花卉艺术、关林园林建筑特色等特色课程。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身边生活实际需求进行课堂美术教学,如利用生活中废弃物品制作工艺品、布艺手工作品、当代流行的t恤文化衫等美术生活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
2.美术教学设施设备的配备情况
我校专门配套美术教室和工艺坊,拥有基本的美术教学工具及器材等设备。另外我校美术教师充分发挥动手能力,因地制宜,自制教具和学具,以弥补美术教育器材不足的问题。
3.美术兴趣小组开展情况
我校安排两个专业美术教师各建立一个美术兴趣小组,积极实行“班级理论课+画室实践课+外出写生课”有效的教学模式。每位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组织并带领学生外出美术写生训练,每周需在书画教室训练1次,并具体安排所训练的内容,使学生在每次培训后都能有所进步。
4.美术教研活动情况
我校积极参与市教育局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美术教研组每学期都举办了美术新课程课例研讨会和优秀画展,组织并开展全校性的公开课观摩交流活动。通过评教评学,推广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使执教者与听课者进一步加深了对《美术课程标准》的理解,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
五、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的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是增进教育者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和活动。我校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美术课程不备重视。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被视为“副课“。在期末考试来临时,甚至连最后的“阵地”也丢失了,被语、数等考试性科目“占领”。素质教育的兴起,使美术教育有了抬头的一日,但是人们衡量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老师的好坏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因此,美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远远不如刚进校时的功底,这源于在工作单位教学时间和部分课程的限制。其次,美术教师在学校承担的工作量大,不仅担任学校大量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按时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事物工作。长期以往,教师也很少精力与时间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相反,这恰恰是对美术教师最大的隐患。再次,部分美术老师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专业性,或者本身专业技能不强,甚至对艺术没有了的狂热追求,逐渐从业目标不明确转变为迫于生计。最后,美术教育经费有限,教育资源跟不上,造成艺术不为“民”服务,最终导致美术教师对教育失去激情和追求。
2.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绘画是美术教学的基础,是一个合格美术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美术教学要求教师更精炼、更娴熟的在学生面前示范,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艺术,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首先,应坚持长期、深入的进行美术绘画创作,多动手提高自己的美术基本功。在学校只是简简单单的上课,不动手绘画与创作,就无法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其次,积极参加美术专业培训。最后,积极带动其他的美术老师重握画笔进行绘画创作,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这才是美术教师的特色。
六、阻碍我校美术教学开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在一年半的教学工作中,最大的障碍时教学反思和教师成长
首先,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教学研究,缺乏教学反思。基于对新的美术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美术教育实际的思考,在现代美术教育的背景下,理想的美术教师的资质和条件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独特的人格魅力;其二,多样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其三,基本的教育知识与技能;其四,全面的文化理解力。这仅仅是做为美术教师的一般资质和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追求更高的层次—研究性美术教师。【4】美术教师不能变成学校单纯的教学者,要做一个拥有课堂智慧的教师。相反,我们不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和探索,那么美术教学工作就会转变成了一种单调的、了无情趣的、乏味的事务性工作,教师自身的价值也会变得黯淡无光,毫无魅力。里因此,加强对美术教学工作的研究和探索,不仅仅会降低教师业特征中单调性,而且充满探索性、发现性、创造性和愉悦性,还能给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也为教师写作论文和出版著作奠定了基础。
七、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学校偏重于文化课的教学成果,许多美术教师感到课越来越不好上等等。那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是当务之急,也是我的教学重点。“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学生自觉学习的核心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爱学、乐学、善学。因此,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美术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开学生心扉,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也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前提。
杨振宁曾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就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兴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探究性学习,兴趣将是一种巨大的动力,会像磁铁一样那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1]从古至今.凡杰出的人才都是因为有异乎寻常的强烈的兴趣,才有光辉的成就。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无疑是改变中学生学习美术课的重要突破口。
美术学习不一定像科学探究课一样,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问题”的单一形式,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审美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可行性和保持美术自身的特色。要以“审美”为手段,以“情感”为纽带,以“创造”为核心,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室陈卫和老师在“用手工作、用眼睛思考的美术课”一文中谈到,美术课是艺术课,它较少严谨的理性光辉,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因此在美术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积极互动,完成美术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这样你才能真切的了解学生,体验学生的感受。
由此而知,美术学习具有视觉艺术的审美性、体验性、直观性、操作性的特点,美术学习的过程偏重于解决审美文化和创作活动中的一些实践性问题,重体验、重实践,操作性强,美术学习应该注意可行性和保持自身特色。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它是把实践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它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方案篇二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本市的中学教师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数量不断提高。全市有教职工近14000人,仅榆阳区就有2203名,其中初中中专任教率达79.5%,高中达93%。这些人中涌现出大量的省市级教学能手,特级教师,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我市已形成同中学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包括培养新教师和培训在职教师两大类的师范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和壮大师资队伍。
近年来师资水平虽然有了不断的提高,但整体素质上还是有些偏低,既表现在知识的积累上,有表现在师德的修养上。本市的中学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整体上存在和学历不高,专业技能偏低的问题。而且各县区普遍缺少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支教师对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几代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师资队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中学教育课改步伐缓慢,教学考模式化
中国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口号叫得很响,但课程改革的步伐总是蹒跚不前。中学教育其实一直遵循一种模式,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被动性接受和强迫性记忆。典型的形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拼命地讲课本内容,学生在下面拼命地抄本书笔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现实工作中演变为一个万能公式,如果你不符合公式的要求,就必定是差生。她不要求张扬个性,更不赞成渡船过河,因为独木桥是教育公式的唯一解。所以老师用教鞭规范学生,学生用分数应付老师。这就是所谓的“传道受业解惑矣!”
随着高考试卷标准化的不断加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及考试越来越趋向标准化、模式化。高考的电脑阅卷使试卷变得机械化、呆板化、程式化。90年代初,作文阅卷也走上了标准化,评卷标准化体现在按某种模式来进行阅卷,即开头、中间部分、结尾“三段论”模式。有人戏称其为“三股文”,其惨状可想而知。高考的“标准化、统一化”,呆滞了中学教育改革的南辕北辙,形成僵化的、模式化、程式化的教育和学习,磨灭了教师和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十多天的调查研究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新能力,已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
创新教育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创新潜能的创新主体。教育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对人类已有思想文化成果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个性倾向的形成,亦即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被改造,而是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亦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动过程。
在中学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1、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保守的教育观念
我们要以实施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特别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人才观,在教育思想上来一次彻底的革新,使全民族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现行的课程结构
课程改革要趋向教科书多样性,多元化,课程结构合理性。大力推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还学生一片自由创造发挥才能的天地。教师要树立较强的课程意识,改变过去那种“重教学,轻课程”的现象,从而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方案篇三
教育科研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顺利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是我们教研管理部门需要研究的工作策略。
我们开展中学教育科研现状的调查活动,旨在了解目前我县中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态度、教育科研知识掌握的程度、参与教育科研的情况、对教育科研的困惑、期望等;了解中学开展教育科研的认识、组织、管理以及教育科研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通过调查求得第一手原始资料,再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提出工作建议,为我县“十五”期间中学教育科研的深化发展提供指导、服务、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参考。
二、调查内容及方式
开展中学教育科研现状的调查活动,主要是对我县中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观点和参与行为,以及学校倡导教育科研,推行教育科研的情况作调查了解。因此,调查主要围绕下面几个方面设计内容和方式。
(一)、调查的内容
1、教师对教育科研意义的基本认识
调查教师对科研意义的基本认识,其目的是要了解中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态度和认识水平。态度决定行为,认识决定动力。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态度和认识水平是开展教育科研的基础,是教师需求与教研管理部门服务有机结合的前提条件。
2、教师对教育科研常识的掌握程度
教育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认识教育科研的规律、按照教育科研的规律开展活动,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了解多少教育科研常识,明白多少教育科研原理,直接影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信度和效度。教师具备的教育科研知识达到什么程度,是教研管理部门普及教育科研活动必须掌握的基本情况。
3、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管理方式
教师开展教研科研活动除了教师自觉的行动外,更需要学校对教育科研的倡导、对教育科研活动的肯定、对教育科研成果的奖励。否则,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保护,追求价值得不到承认,教育科研活动就会偃旗息鼓、半途而废。这就涉及到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管理机制。了解目前学校在这方面的关注程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研部门才能更好地开展指导和管理工作。
4、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迫切希望
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学校是主阵地,教师是生力军。了解学校和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希望,满足他们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实施教育科研的潜力,教育科研活动才会蓬勃兴旺、充满生机。教研部门开展教育科研的服务和管理,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调查的方式
1、调查形式
从调查的广泛性和调查操作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考虑,拟定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工作。问卷题项除充分考虑其合理的内涵和外延外,主要根据一般经验和预测来设计所选问题及数量。题项语句的设计尽量简单明确、具体实在,避免含混不清或隐含某种诱导。行文尽可能.注意语气委婉,避免引发反感而影响调查的客观性。问卷的题目设置包含限制性和开放性两个方面。限制性题目共设置十九个,每个题目四个选项,要求做单项选择。开放性题目只设置一个,要求被调查者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认识提出两个方面的希望和建议。
2、调查的范围和对象
本次调查从学校和教师的区域和层次的代表性、以及调查者本身工作的职责考虑,调查的范围拟定为全县所有初中(含九年制学校)、高中(含职中)课程的学校。调查对象为各学校随机确定的领导及任课教师。
3、调查样本的确定
本次调查共印制问卷三百份。拟定样本为完中共一百一十份、初中共一百四十份、九年一贯制学校共五十份,总计取样三百份。问卷投放根据各个学校教职工人数的大致比例分发,请各学校教导主任主持答卷和回收问卷。经过统计整理,回收到有效问卷共二百六十九份。问卷样本为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参加工作1-5年的教师为84人,占31.23%;参加工作6-10.年的教师为60人,占22.3%;参加工作11-的教师为63人,占23.4%;参加工作16以上的教师为62人,占23.05%;教师群体类别比达到科学调查要求的基本规范,样本信度比较可靠。
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方案篇四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思想品德。下面是一篇关于农村教育现状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欢迎参阅!
通过我们的实地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第一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第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儿童。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务农为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论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父母的这种心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成绩好的越来越好,成绩差的父母也会另谋出路,孩子成绩越来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会想尽方法帮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帮助孩子学习,很多孩子得以跟上进度,继续学习。然而,农村父母的心态使得很少有父母会逼着孩子上补习班,孩子自己因为贪玩又很少会主动提出来,因此学习一时跟不上的会越落越多,这对很多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再来看看另一类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我们实地走访出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的学历大多是小学,很多连小学都没有读,文化水平比留在农村的父母还要低。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有些还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实践之前总有听到报道,说很多农村孩子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辍学,所以我们对经济状况对学业影响也做了深入调查。我们发现,读小学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钱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还能负担。但是,到了高中大学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开始负债供孩子上学。大多数父母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少数向国家贷款。可见,总体上农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然而我们在教育局询问是否有专款给予贫困孩子帮助时,我们了解到,政府有对贫困的优等生提供奖学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学金,一些社会团体也会给予一些帮助。但是,很多困难的家庭并没有在补助的范围内,加之农村家长意识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补助的家庭并没有提出申请,这使得真正得到补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访家长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读书,家长无论如何也会供孩子上学。因此,对贫困生补助的不足并没有导致很多的孩子辍学,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我们一直觉得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走访中我们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询问如果经济困难只能供一个孩子继续学习时会怎么选择,大多数的父母都表示无论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学,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学习好的那个,表示选择男孩的少之又少。
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方案篇五
教育问题历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而中学教育又是构成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作为个体,它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养的培养;而作为整体,它则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外在假期间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对##市的中学教育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本市的中学教育在建国后历经不断改革,不断发展,既有显著的成就,又有存在的问题。现就中学教育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中学教育投资规模扩大,布局趋向合理
中学教育布局也日趋合理。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到目前,全市12个县区出吴堡外,都有一定数量的普通中学,各个人口众多的乡镇大都建有初级中学,在交通枢纽和经济活跃的乡镇还建有完全中学,而每个县城都有完全中学1到4所。榆阳区,横山,府谷,神木还建有高级中学5所。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
二、中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拉大
中学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在调查中随处可见。首先从国家财政支出的分配上,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本市20xx年财政收入计划增长30。7%,总支出增长36。6%,而文教卫生广电支出的增长额只有29。7%,其中用于教育经费的饮很少。其次在各部门之间,那些如政府,电力,交通等有资源支配权利的部门,在办公室和职工住房、待遇、福利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学校。
中学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还表现在城乡差距上。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则非常有限。城里中学有漂亮的教学大楼,花园式的休闲校园,完善的体育设施和教学设备。富裕的学校校长出门还有高档的公车。而在农村中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中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片荒田,实验室的门上结满了蜘蛛网,室内的器材更是十分陈旧。如此的环境,乡村中学的学生怎能得到良好的前面教育。这种城乡差距严重阻碍了中学教育的发展。
三、中学教育收费逐年上升,家长难承重担
建国初的中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国家补贴式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学教育事业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几乎成了一中自费教育。以本市城市普通中学收费标准为例,初中学费75元/学期,借读费500/元学期,课本作业本费140元,代办费95元。高中学费350元/学期,借读费800元/学期,择校费8000元,课本作业本费150元,代办费80元。此外还有个别地方和学校收什么所谓的赞助费,建校费等。而补课钱,考试费,资料费则是每一所中学必收的一笔费用。
教育收费的逐年上升,直接加重了家长的负担,特别是农民家长的负担。在中国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家庭普遍是收入微薄而子女又多。大笔的中学教育收费就成了农民家庭的主要消费,且力不从心。如果一个家有两个孩子上中学,就可以花去一个农民或工人家庭一年的收入。如果再多一个或几个,这个家庭就难以再承受。这直接促成了低收入家庭辍学率居高不下的状况。教育收费高的问题,不仅影响低收入家庭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他们对新知识的接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
四、中学教育师资队伍壮大,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师资水平虽然有了不断的提高,但整体素质上还是有些偏低,既表现在知识的积累上,有表现在师德的修养上。本市的中学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整体上存在和学历不高,专业技能偏低的问题。而且各县区普遍缺少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支教师对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几代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师资队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中学教育课改步伐缓慢,教学考模式化
中国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口号叫得很响,但课程改革的步伐总是蹒跚不前。中学教育其实一直遵循一种模式,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被动性接受和强迫性记忆。典型的形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拼命地讲课本内容,学生在下面拼命地抄本书笔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现实工作中演变为一个万能公式,如果你不符合公式的要求,就必定是差生。她不要求张扬个性,更不赞成渡船过河,因为独木桥是教育公式的唯一解。所以老师用教鞭规范学生,学生用分数应付老师。这就是所谓的传道受业解惑矣。
随着高考试卷标准化的不断加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及考试越来越趋向标准化、模式化。高考的电脑阅卷使试卷变得机械化、呆板化、程式化。90年代初,作文阅卷也走上了标准化,评卷标准化体现在按某种模式来进行阅卷,即开头、中间部分、结尾三段论模式。有人戏称其为三股文,其惨状可想而知。高考的标准化、统一化,呆滞了中学教育改革的南辕北辙,形成僵化的、模式化、程式化的教育和学习,磨灭了教师和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十多天的调查研究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新能力,已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
创新教育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创新潜能的创新主体。教育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对人类已有思想文化成果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个性倾向的形成,亦即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被改造,而是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亦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动过程。
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方案篇六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要让他们多接受“磨难教育”。
我的家乡河北省 廊坊市 安次区
一.农村小学基础设施有所欠缺
在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农村的经济也在迅速的腾飞,但是在农村对小学教育的投资并不象城市一样。在调查的学校中发现,在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并不是很完备,尤其是在体音美和计算机教育设施上,教育设施不完备,甚至根本没有教学设施。调查情况见下表:
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
结果百分比
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满意吗?
满意40.5%
较满意45.5%
不满意14%
学校的基础设施是否够用?
够用48%
基本够用50%
不够用2%
学校是否有多媒体教学设施?
有30%
没有70%
------
体音美教学设备是否够用?
充足22.5%
不充足70.5%
无7%
农村小学教育基础设施的落后归纳分析以下几点原因。
1.当地经济的发展决定当地政府对教育的投资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农村经济也在迅速发展。但是,农村由于历史的因素和地理交通环境的因素,也导致农村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总会慢于城市的发展。所以当地政府的收入始终处于平均水平状态以下,所以政府的收入就会有限。在有限收入的情况下,政府在对教育的分配和投资上显然低于城市,所以当地的经济发展决定当地政府对教育的投资。
2.市政府的教育投资倾向于城市
市政府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了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因此,必须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教育投入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县级、尤其是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
3.小学学校的收入来源少
国家对中小学进行改革后,“一费制”的实施,避免了学校的乱收费情况,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但是学校的收入也相对减少。在学校有限的收入中,用于大额教学设施的建设就会减少,或者是根本不会用于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造成学校发展的滞后,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薄弱
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的师资在力量薄弱,有的教师甚至一人带几门课,教师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调查情况如下表:
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
结果百分比
你的认课教师是否大学毕业?
是36%
不是30.5%
不清楚28.5%
你喜欢老师的课吗?
很喜欢49.5%
一般48.5%
不喜欢1%
你的老师负责任吗?
负责任45.5%
一般38%
不负责任16.5%
你们老师是一个人带多门课吗?
基本上是15%
个别70%
一人一门课25%
1.工资待遇不高,难留人才
在实践过程中,经过走访我们发现,在农村小学中,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普遍不高,而且有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有合同编制的教师在农村中是有限的,仍然大量存在着没有编制的民办教师。对教师待遇的不公平,造成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落脚或者人才外流。
2..环境、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
农村地理位置偏僻,卫生条件差,交通不便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对一些知识层次相对比较高的人来说不是理想的生存环境。在教师中,大部分人都是大学毕业或者是在外地上过学,在以前的生存环境的影响下,地理位置、交通、卫生等社会环境是自己选择生活的一个重要参考和标准。在他们的思想中在农村的工作可能是人生的一个过度和跳板,不可能是自己一生的落脚点。所以,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工作,也有一些优秀的教师外流或转业。
3.发展前景不好,向城市的趋向性
很多人毕业后边愿意到农村工作,不仅因为农村的各方面环境的问题,还有以后的发展问题。农村的社会活动和空间比较狭隘,相对城市来说发展空间狭隘发展前景渺茫。而在城市,在教师这个行业不仅工资和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而且前景比较好,并且有更多的择业空间和机会。所以,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愿意选择城市,造成农村教师缺乏,师资力量薄弱。
综上所述,农村的环境和教师的待遇不好,是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给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留住优秀的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形成经济和教育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家庭教育薄弱
1.父母学历不高,不能处理好孩子的学习问题
在农村中,父母是大学毕业的很少,大部分的家长是中学毕业,在学生的家庭作业辅导中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有很多学生表示,家长不能够帮助辅导功课。还有一些学生表示,家长从来不关心学生的学习问题。
2.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孩子无人教育
近年来农村打工族数量日益增加,农村家庭中很多是母亲成了留守家长,一个人操持家务已经不易,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了。更有一些家长把孩子留给老人,双双出去打工,孩子的家庭教育更是无从谈起。现在农民工和留守孩子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有待国家对政策进行调整,让孩子能呆在父母的身旁,能手有完整的家庭,受到完整的家庭教育。
3.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欠缺
农村家长普遍缺乏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很多家长称孩子上学后至今没有接待过一次老师家访,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了解不多,再加上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对与孩子平等交流与沟通认识不足,教育和管教方式大多以训斥、打骂为主,走如家庭教育的误区。
4.家长和学生缺乏沟通
调查还发现,与父母缺乏沟通直接影响到农村孩子的心理,他们在学校中多数表现为性格内向、沉闷、不善与人交往。而农村中小学还很少有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这一空白亟待填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家庭不仅是生活基本单位,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一所学校。坚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家庭教育的发展。
三.小学生学习压力的调查
1.学校升学的压力造成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大
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方案篇七
教育是每个人的生活准备,是走向未来的基础,分享前人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生活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下面有小编整理的有关中等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模板,欢迎阅读!
我被分到xx中学进行教育实习,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的教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语文这门课而言的。调查的过程十分辛苦,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还是很让我满意的。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的两个班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习学校调查。重要的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对中学语文教与学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效果。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语文教的情况。
我调查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调查中有的语文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尤其是语文这门课,认为努力与否考试时都不会得太高的分,也不会得分很低,和其他同学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况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而,你让他们回家预习课文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不看。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这样才能迫使他们课后去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这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成绩果然不错。
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我发现在现在的中学的教学中并不是很受欢迎,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减少了师生互动的机会。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例,上课时学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学生再看书本了。学生多爱看一些图画,对图画的记忆倒很清楚,但却忽略了图画旁边的文字。这种教学方法还使得老师变得懒惰起来,大部分老师在上多媒体课时很少板书,一些老师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学生也就不作笔记了。
老师们认为一个班里的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一个老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语文学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一些老师就采取了放弃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差而牺牲了大家的利益,那样是不值得的,而且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一个高考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束缚着他们。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对文言文教学工作要认真、仔细的多,因为考试时有一道大题是文言文,而且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不是能够很准确地把握。调查中,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读课本,反复地读,以致于达到背诵,然后疏通字词,讲解一些文言文常用的句法,句式等。在文言文的授课中,很少有老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法,多是以讲解为主,这样更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记忆。而小说的讲解却与此相反,多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电视、电影的片段,让学生从中去领会故事的情节,去感受其中的人物形象。这也说明了老师们能因材施教。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时,课堂气氛总是很活跃。他们备课时不限于教参、优秀教案等书,能够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发挥,这在我实习期间听不同的老师讲课时感受最深。有一个老师讲授一篇很枯燥的文言文时,给学生补充了一些甲骨文字,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好奇,激发了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好地记住了难懂的字词。他的语言也十分的幽默,还不时地做一些动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情况有直接的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课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教育实习的调查中得到了验证。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谈一下语文学的情况。
在调查中,部分学生对我公开表示他们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语文。他们认为语文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一直都在学,每天说的也都是母语。特别是理科生,他们的这种想法更为严重,他们认为自己又不想成为作家,语文学的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况且自己考试时得分也不会太低。现在的学生是多么有个性,我想学好语文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毕竟在高考时多得一分,人生道路不同,更何况以后踏入社会后,要进行人际交往,好的表达能力是很受人欢迎的,就是搞对象也要把话说的漂亮些呀。
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一开始还是比较喜欢的,很感兴趣,可是等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有的学生告诉我,上课老师用多面体教学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时太快,记笔记记不下来,有时太慢,学生听起来又感觉到无聊。有的学生干脆告诉我说,还不如在家里自己上网学习。
上周,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活动,希望通过见习能让我们深入中学教学第一线,了解中学教育现状,并进一步提高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识,促进个人教学技能的形成。这次见习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见习,班主任工作见习和见习总结。在这期间我积极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个人有了很多收获。同时,我以我所见习的中学——海中为主要调查对象,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语文这门课而言的。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的结果,谈谈对中学语文教与学的一些看法。
我所在的中学,虽然是海南最好的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一套公式化的教法,解题、介绍时代背景、泛读课文、讲解生字生词、分段、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这种千篇一律的教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单一、枯燥,加上大多数老师并没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语文课堂显得更加沉闷、无趣。老师在讲台上根据固有的模式大谈特谈,学生在讲台下作自己的事,少数认真听课的同学看起来也是抱着某种利益的心态——高分。整个课堂完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不再是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而是一个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客体。这样不仅束缚着青少年活跃的思想,使学生不动脑筋想问题,同时也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影响了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
我认为,现代化的教育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可以很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也有权利抵制这种教育。教师的教育和教材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只是外固,真正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还要靠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学生作为内因主动的学习不存在了,教师和教材再好的外因也将失去意义。
我发现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会连续提问,但这些问题大多是很简单的是非问,或者选择问、填空问、甚至是自问自答,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踊跃回答,或者说都能回答得上,但学生的回答显然都是很仓促,且习惯性地不加以深入思考而快速作答,而这些答案一般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样课堂牢牢地控制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及问题的生成性都大大降低。表面上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其实整个教学质量并不高。
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有时候有的同学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有的同学偶尔会有一些充满灵气的回答,袒露出他们不一般的思维痕迹,但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不够敏感,对学生的回答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者不置可否……有的老师点评语言单一、苍白,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合适、恰当的评价,让人感到老师的语言空洞。甚至有的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滥用表扬,不管问题价值大小,学生回答的价值量有多大,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太棒了”等等。这种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使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随意应付。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其实是对教学、也是对学生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我好疑惑,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上说:中学语文教学设定的总目标是“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由此派生的教学目标从四个方面考虑: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人文素养、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些理论上的目标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极大的反差。老师讲课以课本为主,课本上有的,就进行模式化讲解,课本上没有的,老师便敷衍了事甚至根本不会提及。不要说知识技能没有得到提升,人文素养、情感态度,甚至应用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然后,在做班主任代理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一些关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现象,比如: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律,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上进,希望考出好成绩,让生命更充实、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并且绝大多数人都曾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他们对学校生活的评价是累并快乐着,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这里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我发现,班里抄袭作业的现象比较普遍,有近90%的同学反映本班同学有抄袭作业的现象。
二、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心理压力普遍较大。我所见习的学校学生平均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12点休息。除了上课时间,每天课外学习时间在4小时以上,而有些科目每天作业时间都要超过2小时。如果每门课程的作业都如此,学生如何应对?即使只语数外三科每门作业要2小时,学生也不可能完成。其实这么多的学生抄袭作业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他们的课业负担的确过重了。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加上家长及老师的不间断督促,他们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
这便是我这次见习所见所感,也是这周我调查的收获,在当今新的教育体制下,好的教育方法及教育理论在短时期内根本无法与实际教学实践相一致,甚至会出现脱节的现象。我们只有期望教师的个人素养能越来越高,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能越来越顺应实际教学。
(1)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题目
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
(2)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导言
亦即引言、总提、序言、前言。简短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任务、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要注意将调查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必要性交待清楚,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报告主旨,引起关注。调查方法要详细说明,要写明是普遍调查或是非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是随机取样、机械取样、还是分层取样,调查方式是开调查会还是访问或问卷……,以使人相信调查的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调查报告的价值。
(3)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分条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尽可能用数据,如能用图表形式表示,可以增强说服力,一目了然。
写作安排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大致有如下几种写法:按调查顺序逐点来写;按被调查单位的人和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来写,以体现其规律性;将两种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其是非、优劣,找出其差异;按内容的特点分门别类逐一叙述。这种安排较为常见。最后,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
(4)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讨论或建议
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结论
归纳结论,即交待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6)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列出参考资料
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方案篇八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对所在的滨州市滨城区堡集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镇义务教育的现状
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 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现状二:师资力量薄弱
所处的乡镇,六处完全小学中,除了中心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为雄厚一点外,其他小学,没有几个是个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通过查阅所在乡镇的教师档案资料,发现全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7岁,其中,50岁以上占51.8%。不仅年龄老化,而且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六处小学中,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几乎为零;初中学校,稍有改观。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试想,这样一支队伍担负着我镇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所在地是一处偏僻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绝无仅有。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方案篇九
我于1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两所所中学(一所重点高中,一所普通高中)的学生的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现今中学生的教育状况和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以下是调查结果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教育价值观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重点中学人数占多)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最讨厌的科目
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
3、学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毕业后的打算,87.5%的学生选择读大学,10%的学生选择就业,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2.5%没有选择。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调查完毕后,经过统计的数据认为当代中学生教育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也需求增多。大多数学生认为只有考上大学以后才能挣更多的钱。但是由于教育的存在不公平,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的教育水平完全不能相提并论,重点高中没点考上大学(本科)的人数达到90%多,而普通高中80%只能选着大专,以求另外的出路。
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当前,中学生中有一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在普通高中里,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开小差的现象尤为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生觉得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且大多数侧重于学业成绩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却不注意。
近年来由于艺术教育的发展,许多因为文化科不行的学生投身于艺术教育中,普通高中更重视艺术教育,历年来,普通高中艺术生考上重点本科的人不在少数。而重点高中却重视文化方面,当然这也是好的发展,让学习好和学习不好的学生的得到合理的教育分配。
为了教育的发展,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我相信有一天,我国的教育事业会更上一层楼!
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方案篇十
《市中学教育现状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由为您精心整理,供大家阅读参考!
教育问题历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而中学教育又是构成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作为个体,它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养的培养;而作为整体,它则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外在假期间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对##市的中学教育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本市的中学教育在建国后历经不断改革,不断发展,既有显著的成就,又有存在的问题。现就中学教育现状作如下分析:
中学教育布局也日趋合理。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到目前,全市12个县区出吴堡外,都有一定数量的普通中学,各个人口众多的乡镇大都建有初级中学,在交通枢纽和经济活跃的乡镇还建有完全中学,而每个县城都有完全中学1到4所。榆阳区,横山,府谷,神木还建有高级中学5所。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
中学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在调查中随处可见。首先从国家财政支出的'分配上,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本市2015年财政收入计划增长30.7%,总支出增长36.6%,而文教卫生广电支出的增长额只有29.7%,其中用于教育经费的饮很少。其次在各部门之间,那些如政府,电力,交通等有资源支配权利的部门,在办公室和职工住房、待遇、福利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学校。
中学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还表现在城乡差距上。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则非常有限。城里中学有漂亮的教学大楼,花园式的休闲校园,完善的体育设施和教学设备。富裕的学校校长出门还有高档的公车。而在农村中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中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片荒田,实验室的门上结满了蜘蛛网,室内的器材更是十分陈旧。如此的环境,乡村中学的学生怎能得到良好的前面教育。这种城乡差距严重阻碍了中学教育的发展。
建国初的中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国家补贴式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学教育事业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几乎成了一中自费教育。以本市2014年城市普通中学收费标准为例,初中学费75元/学期,借读费500/元学期,课本作业本费140元,代办费95元。高中学费350元/学期,借读费800元/学期,择校费8000元,课本作业本费150元,代办费80元。此外还有个别地方和学校收什么所谓的赞助费,建校费等。而补课费,考试费,资料费则是每一所中学必收的一笔费用。
教育收费的逐年上升,直接加重了家长的负担,特别是农民家长的负担。在中国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家庭普遍是收入微薄而子女又多。大笔的中学教育收费就成了农民家庭的主要消费,且力不从心。如果一个家有两个孩子上中学,就可以花去一个农民或工人家庭一年的收入。如果再多一个或几个,这个家庭就难以再承受。这直接促成了低收入家庭辍学率居高不下的状况。教育收费高的问题,不仅影响低收入家庭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他们对新知识的接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
近年来师资水平虽然有了不断的提高,但整体素质上还是有些偏低,既表现在知识的积累上,有表现在师德的修养上。本市的中学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整体上存在和学历不高,专业技能偏低的问题。而且各县区普遍缺少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支教师对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几代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师资队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中国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口号叫得很响,但课程改革的步伐总是蹒跚不前。中学教育其实一直遵循一种模式,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被动性接受和强迫性记忆。典型的形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拼命地讲课本内容,学生在下面拼命地抄本书笔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现实工作中演变为一个万能公式,如果你不符合公式的要求,就必定是差生。她不要求张扬个性,更不赞成渡船过河,因为独木桥是教育公式的唯一解。所以老师用教鞭规范学生,学生用分数应付老师。这就是所谓的传道受业解惑矣。
随着高考试卷标准化的不断加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及考试越来越趋向标准化、模式化。高考的电脑阅卷使试卷变得机械化、呆板化、程式化。90年代初,作文阅卷也走上了标准化,评卷标准化体现在按某种模式来进行阅卷,即开头、中间部分、结尾三段论模式。有人戏称其为三股文,其惨状可想而知。高考的标准化、统一化,呆滞了中学教育改革的南辕北辙,形成僵化的、模式化、程式化的教育和学习,磨灭了教师和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十多天的调查研究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新能力,已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
创新教育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创新潜能的创新主体。教育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对人类已有思想文化成果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个性倾向的形成,亦即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被改造,而是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亦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动过程。
在中学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我们要以实施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特别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人才观,在教育思想上来一次彻底的革新,使全民族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程改革要趋向教科书多样性,多元化,课程结构合理性。大力推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还学生一片自由创造发挥才能的天地。教师要树立较强的课程意识,改变过去那种重教学,轻课程的现象,从而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从整体上要真正构建三主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为主线。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风,抛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革教育体制,首先是完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和模式,使高考和招生制度朝着真正有利于选拔品学兼优,有创新才能的优秀学生的方向转变,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其次要形成以促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评价机制,以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
全社会提倡创新精神,营造浓厚的社会环境和氛围。鼓励人人创新,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家庭教育环境。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敏捷性和思维的独立性,注意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鼓励其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形成。
总之,在中学里大力提倡和推行创新教育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条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需求,是培养大批世界性一流创新型人才和科学家的需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及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方案篇十一
社会调查报告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然后把调查研究得来的情况真实地表述出来,以反映问题,揭露矛盾,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向人们提供经验教训和改进办法,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科学研究和教学部门提供研究资料和社会信息的书面报告。下面是闲散青年教育管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可供大家阅读参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逐步建立,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当代渔农村青年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过去由于渔农村生产结构单一,很少产生分化,随着党和国家各项渔农村政策的推出和落实,广大渔渔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空前提高,渔农村生产结构逐渐多元化,渔农民的身影活跃于第一、二、三产业,涉及多种产业。本文所指渔农村闲散青年(18—35周岁),除在乡务农者、在乡务工(商)者和进城(异地)打工者,在渔农村或进城镇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入的青年。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共发问卷42份,收回36份,由于条件限制,调查范围不广。本文结合调研资料,拟就新形势下本区域内渔农村闲散青年的思想与生存状况作一下阐述,对影响渔农村闲散青年发展变化的具体因素作一下分析,并就此现状,谈一谈新时期渔农村闲散青年的教育工作。
根据调查,长白乡渔农村散闲青少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不爱读书,经常旷课,拉帮结伙,出入娱乐场所的在校生;(2)学校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以及一些年龄较大,无一技之长,又怕吃苦或不愿从事体力重、工资低而无业的青年;(3)文化素质较低的下岗职工,难以实现就业,无固定收入,依靠偶尔打小工获取少许收入的青年;(4)刑满释放,改造效果不明显的回籍青年。
从渔农村闲散青年的基本情况看,60%的青年是初中毕业,18%的青年是高中毕业,22%的青年是中专毕业。这较之从前,虽然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几乎没有了,但是伴随着就业走向市场,在广大青年择业机会增加的同时,而对以上学历的青年来说,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择业机会却在不断的降低。调查发现,许多中专毕业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此外,还发现一部分渔农村闲散青年没有稳定收入来源,但已经结婚成家,可以想象,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他们的负担将越来越重。
改革开放使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频繁和直接,在眼界不断开阔的过程中,他们的价值取向、婚姻与家庭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趋势。从渔农村闲散青年对婚姻与家庭意识来看,他们基本上撇弃了传统的“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保守思想,但对结婚费用来源问题仍比较依赖父母,有这种想法的占70%,这可能缘于他们本身较少的收入来源。在调研中发现,约有60%的青年,都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自己的社会交往面能更拓宽。
据渔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外出从业情况调查看,随着市场经济规律和经营活动开放,许多渔农村青年劳动力都有“厌渔厌农”思想。从就业形势看,喜欢从事服务业的青年占40%,喜欢从事领导和管理工作的青年占18%,喜欢从事工业工作的占12%,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达67%,72%的青年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渔农业效益不高、生产条件不好、生产劳动太辛苦。有80%以上的青年有走出渔农村抑或脱离传统作业方式的强烈愿望。有75%的青年认为搞好渔农业的'关键在于:降低渔农民负担,调整农副产品价格,优化渔农业生产结构。
虽然当代渔农村青年的文化程度与他们的长辈相比相对较高,但他们并不满足。因为他们普遍认为自己身边的人比较富裕主要是因为“能力强、会经营管理”和“有文化、有技术”,他们迫切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在调研中发现,渔农村闲散青年对自己受教育程度不满意的占70%,愿意接受再教育的占60%,可见他们乐于用现代化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新的信息,开阔自己的眼界。在文化生活中,90%的青年文化娱乐用品大多是电视机。还发现各种娱乐活动、休闲杂志很受欢迎,在他们文化消费中,喜欢旅游消费的占70%,青年文化生活的另一方面是80%的青年喜欢追求品牌、前卫和时尚。
由于闲散青年缺乏渔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能,在渔农村中属于弱势群体,不被重视,被冷落的现象常有发生,影响了他们的权利意识和社会参与积极性。从“是否愿意加入共青团”的比例来看“无所谓”的回答占69%,而“愿意或已交入团申请书”的占31%左右;从“对村干部能否带领群众致富”的看法中,持肯定态度的占30%左右;从“对社会不满,采取的行动方式”来看,认为“要行使选举权”的占40%,“在合法范围内采取积极行动”占5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种形势下对青年的竞争意识、自立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伴随着青年身份、职业、角色的变化,伴随着对外开放,青年在接受新的观念,先进的技术时,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变化。
(二)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速猛发展,一种集电话、电报、电视、传真等优点于一体的数字网走进人们的生活,这对当代青年,特别是渔农村青年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表现的尤为明显,谁掌握的业务技术多,综合能力强、学历高,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事实上就业机会的相对提高也是针对上述青年来说的。
(三)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渔农村闲散青年分布比例不均,青年的流动性大。在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地方,紧张的工作、向上的氛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带动了青年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反之,生活方式枯燥,生存能力逐渐变弱,甚至会导致社会不良行为,丑恶现象的出现。
(四)目前农业效益不高,渔业生产风险高、且辛苦,渔农村青年掌握的实用技术不足,对渔农业前景不抱乐观态度。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渔农村青年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由过去乐于从事的渔农业转向其他领域发展。
(五)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带动了渔农村闲散青年社会政治生活意识的转向。现在党组织及团组织对于渔农村闲散青年的吸引力明显减弱,渔农村闲散青年对社会公众事业及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明显减少,对团的意识等已今非昔比。
面对新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渔农村青年的信念、素质、境界、能力都将受到全新考验,面对当今渔农村闲散青年生存发展的现状,各级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向渔农村闲散青年投入更多的关注、关怀和具体帮助,引导他们学榜样、学技能、学科学、求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新一代渔农村青年。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群众的辛勤努力,渔农民生活质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不同区域发展的力度不同,随之,渔农村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能力存在着差异。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真正做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共同发展,带领青年参观一些经济发展好的区域、企业、示范户,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结对帮扶,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广泛宣传渔农村青年成才致富的先进事迹,利用身边的典型来激励他们,帮助他们开拓思路,树立成功的信心和方向,引导他们沿着成功者所走过的历程,学习他们的创业精神,工作思路、方法、经验。同时也帮助他们进一步落实外部环境,如积极推进青年渔农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进程,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渔农村青年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使他们真正成为大家作主的主人;要以提高渔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宗旨,全面加强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搞好精神文明“进村入户”等群众性创建活动,为渔农村和渔农民的发展提供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渔农村闲散青年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他们不具有投身新农业科技革命的能力,因此尽快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刻不容缓,政府及社会在有关方面要对广大渔农村闲散青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习党的富民政策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应努力建立规范健全的培训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建立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覆盖面,同时也应尽快建立完备的信息网络,增加闲散青年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途径。渔农村各级团组织要抓住逐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时机,把握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培养青年科学种田能手和发展多种经营的青年致富能手,依托已建的青年科技图书站、青年之家,创立读书俱乐部等有形阵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积极推进“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为渔农民青年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铺路搭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使这种学习更方便,更实用,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形成规模,使其长远稳定地发展,要积极引导渔农村青年转变思想观念,掀起“读书、学技、创业、成才”的新高潮,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青年渔农民的技术培训,结合“绿色证书”培训,实施“青年渔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尤其要抓好高效农业新技术的培训,为渔农村着重培养懂技术、善管理、能经营的复合型青年人才。各级团组织应不失时机地组织青年岗位能手比赛、现场观摩等各种劳动技能操作和培训,以此不断增强渔农村青年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增强自身的适应力,发展能力、竞争力。
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开展就业培训,增加就业机会,多渠道增加渔农村青年收入。就目前长白乡而言,新引进的太平洋海洋工程外资项目给一度封闭的长白开启的工业发展之路,政府部门要紧紧扎住这个机遇大力开展各类培训、咨询、指导,引导渔农村青年从事运输、营销、服务等行业,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为渔农村青年的增效增收,成长成才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促进闲散青年实现就业。政府部门应针对闲散青年的特征,增设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场地,提高闲散青年接触文化、接受教育的机会,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团组织应以“三争三创”等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服务力度,不断完善渔农村青年服务体系,壮大青年义工服务队伍,完善义工制度,联合“三下乡”等活动,深入渔农村基层切实为渔农民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广播电视、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的服务,积极开展科技传播行动。大力宣传党在渔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引导广大渔农村青年善用政策,用好政策,依法代表和维护渔农村青年创业者的权利和利益。团组织要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对渔农村闲散青年投入更加关注与热情的目光,真正认识、理解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阳光雨露”,让他们在建设新型渔农村的道路上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方案篇十二
学前教育是老百姓极其关注的一个民生问题。近几年,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了许多这方面的建议、提案。在前两年对学前教育发展情况进行持续监督的基础上,今年6月份,葛益平主任、徐育斐副主任、王祖焕副主任、厉秀珍副主任等常委会领导分别带队,检查走访了鹿城、龙湾、瓯海、洞头、乐清、瑞安和永嘉等县(市、区),通过实地查看当地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召开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现状。6月22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召开会议,专题探讨学前教育发展。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前教育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学前教育第二轮行动计划(**年),开展学前教育先进(达标)乡镇街道创建,巩固无证幼儿园整治,学前教育工作提速提质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近两年,通过新建、改扩建,新增幼儿园达100所,新增幼儿园建设面积13.2万平方米,新增幼儿学位1.9万个,全市3至5周岁幼儿入园率为97.5%。全市现有幼儿园1486所,在园幼儿32.09万人,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面为94.92%,普惠制幼儿园覆盖面为83.2%。全市185个乡镇(街道)有103个建成公办幼儿园。同时,推动住宅区公建配套幼儿园移交落实。近两年,全市已移交住宅区配套幼儿园12所,今年瓯海区将移交配套幼儿园10所,“入园难”问题逐步得以缓解。
(二)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各地普遍建立健全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以奖代补的机制,突出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教师参保补助、教师年工资补助、新园开办补助。20xx—20xx年三年财政性学前教育年投入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比重连续递增,20xx年、20xx年、20xx年占比分别是2.81%、3.78%、4.04%。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地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积极招录优秀毕业生加入幼儿教师队伍,20xx年、20xx年,全市分别招录幼儿教师189名和230名,各地相应建立了幼儿教师资格证考取和教师学历提升进修奖励制度。目前全市幼儿教师持证率为80%,较两年前提高了31.86个百分点。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为86.5%,较两年前提高了26.5个百分点。
二、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学前教育水平取得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底子薄、历史欠账多,学前教育仍是我市整个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整体水平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群众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人财物方面三个“严重不足”:
一是公办幼儿园严重不足。目前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办学条件差异很大,群众公认的优质幼儿园基本上是有诸多保障的公办幼儿园,而民办幼儿园“低小散”现象较为普遍,全市1486所幼儿园中,公办幼儿园只有144所,仅占总数的9.7%,占比排在全省末位,苍南、乐清公办幼儿园仅占2.56%、3.91%。全市公办幼儿园只能接纳14.68%的幼儿,剩下85.32%的幼儿只能选择民办幼儿园,这种状况使得目前公办园办园压力大,“大班额”和“入公办园难”问题严重。
长期以来,县(市、区)政府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对幼儿园的配套公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前教育规划滞后,幼儿园设置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市区而言,大多集中在核心城区及新建住宅区,如下吕浦一带公办幼儿园较密集,市郊地带如仰义、丰门至今还没有公办幼儿园。在规划执行中,部分区域规划的配套幼儿园没有与小区住房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成的幼儿园,有的小区也没有按规定及时移交,挪作他用现象也时有发生。鹿城区反映,部分由市级单位负责建设的幼儿园未按期建设或建成后未及时移交。好几个县(市、区)至今还没有一所配套幼儿园移交。至去年底,全市没有公办幼儿园的乡镇(街道)还有82个,如苍南龙港这样一个人口大镇至今还没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平阳县16个乡镇(街道)仅有4个建有公办幼儿园。
二是财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比重连续递增,但20xx年我市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比也仅为4.04%,其中苍南、平阳不到2%,永嘉、瑞安、乐清也不到5%,而同期全省平均为5.84%,杭州达10.37%,宁波达8.22%。
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占比为83.2%,但一些地方对普惠性民办园奖补政策模糊、力度不大。由于普惠性幼儿园多数都是非在编教师,平时负担着非编人员的工资、培训和日常支出,而按照普惠制收费标准,民办幼儿园赢利困难,有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了降低成本,低薪聘用教师,压缩管理人员,扩大班额容量,管理不规范。调研中,公办幼儿园反映20xx年由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已不适应幼儿园发展需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反映财政奖补金额少,而且物价部门核定的30%浮动率又限制了收费,收支难以平衡,普惠性幼儿园申报进退两难。
三是教师编制严重不足。从调研情况来看,幼儿教师事业编制占比很低,普遍反应编制不够,特别是新办的公办园大部分都没有核定编制,如鹿城区20xx年至今新举办的公办园均没有核定编制,今年仅招聘10名事业编制幼儿教师,而非在编教师收入待遇很低,缺乏归属感,难以吸引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如温州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留温工作的比例不到20%。教师资格证持有率列全省末位。“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实施后,非在编教师离职生育现象增加,导致幼儿教师队伍相当不稳定,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严重制约学前教育工作的全面提升。
三、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意见
学前教育是个人终身发展的启蒙阶段,对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既影响全市千家万户的家庭,又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5月26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浙江省学前教育条例》,并将于9月1日正式实施。我市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实施《浙江省学前教育条例》,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人财物方面补好“短板”,推进全市学前教育这一社会公益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一)坚持规划刚性,大力建设公办幼儿园。县(市、区)政府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城镇发展规划和人口流动趋势,充分考虑二胎政策和户籍政策的调整变化,科学规划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布局,健全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政府要制订配套幼儿园移交的流程,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规划、住建、国土部门要严格把关,保证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在工程第一期就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同步交付使用“四同步”,教育部门要及时做好接收工作;针对已建成的居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或者配套幼儿园达不到规划要求的情形,县(市、区)政府要统筹利用“大拆大整”专项行动拆后的闲置校舍或者其他一些适合场地建设幼儿园,就近满足老百姓需求;82个还没有公办幼儿园的乡镇(街道)在今年要落实规划布局,各级政府要做好迎接省、市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准备。
(二)加大财政投入,扶持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学前教育要坚持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针对我市公办幼儿园比例过少并且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局面的实际,必须解放思想,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学前教育服务的力度,这就要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大扶持力度,让更多的民办幼儿园承担起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任务。公共财政资金要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对“收费大众化、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性幼儿园进行奖补。同时,要加强学前教育的地方政策研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优质民办园进行等级提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价格主管部门要依据幼儿园办学成本、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和社会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并定期调整收费标准及普惠性幼儿园收费的浮动率。
对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过低的县(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有增财计划和可操作措施,市、县人大常委会要上下联动,进行跟踪监督,保证资金到位。
(三)提供政策保障,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素质。幼儿教师是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关键。教师编制不足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各级政府特别是编制部门、人力社保部门要增加全日制学前教育毕业生考录编制计划,想方设法、多种渠道留住温大和温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要加快落实幼儿园教师补充计划,下决心扩大规模招录一批热爱幼教工作的全额事业编制幼儿教师,包括招聘一定比例的男性教师,不断提高公办幼儿园中事业编制教师比例,尽快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同时要逐步提高非在编教师的工资和社保待遇,健全和完善非在编幼儿教师的职称评定体系,依法保障其进修培训、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确保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稳定。
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方案篇十三
教育问题一直都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所以对于一个地区的教育调查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现就对一个市中学教育做了个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而中学教育又是构成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作为个体,它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养的培养;而作为整体,它则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外在假期间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对##市的中学教育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本市的中学教育在建国后历经不断改革,不断发展,既有显著的成就,又有存在的问题。现就中学教育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中学教育投资规模扩大,布局趋向合理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市的中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政府逐年加大对文教卫生广电事业的投资力度,xx年全市为发展文教卫生广电事业的财政支出为111060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3%,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用来发展中学教育的。在学校的兴建方面,建国后也有了飞跃的发展。到xx年止,全市已建成普通中学270多所,其中完全中学27所,高级中学7所,初级中学220多所,九年一贯制中学21所。基本上满足了本市人民接受中学教育的需求。
中学教育布局也日趋合理。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到目前,全市12个县区出吴堡外,都有一定数量的普通中学,各个人口众多的乡镇大都建有初级中学,在交通枢纽和经济活跃的乡镇还建有完全中学,而每个县城都有完全中学1到4所。榆阳区,横山,府谷,神木还建有高级中学5所。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
二、中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拉大
中学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在调查中随处可见。首先从国家财政支出的分配上,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本市xx年财政收入计划增长30.7%,总支出增长36.6%,而文教卫生广电支出的增长额只有29.7%,其中用于教育经费的饮很少。其次在各部门之间,那些如政府,电力,交通等有资源支配权利的部门,在办公室和职工住房、待遇、福利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学校。
中学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还表现在城乡差距上。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则非常有限。城里中学有漂亮的教学大楼,花园式的休闲校园,完善的体育设施和教学设备。富裕的学校校长出门还有高档的公车。而在农村中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中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片荒田,实验室的门上结满了蜘蛛网,室内的器材更是十分陈旧。如此的环境,乡村中学的学生怎能得到良好的前面教育。这种城乡差距严重阻碍了中学教育的发展。
三、中学教育收费逐年上升,家长难承重担
建国初的中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国家补贴式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学教育事业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几乎成了一中自费教育。以本市xx年城市普通中学收费标准为例,初中学费75元/学期,借读费500/元学期,课本作业本费140元,代办费95元。高中学费350元/学期,借读费800元/学期,择校费8000元,课本作业本费150元,代办费80元。此外还有个别地方和学校收什么所谓的赞助费,建校费等。而补课费,考试费,资料费则是每一所中学必收的一笔费用。
教育收费的逐年上升,直接加重了家长的负担,特别是农民家长的负担。在中国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家庭普遍是收入微薄而子女又多。大笔的中学教育收费就成了农民家庭的主要消费,且力不从心。如果一个家有两个孩子上中学,就可以花去一个农民或工人家庭一年的收入。如果再多一个或几个,这个家庭就难以再承受。这直接促成了低收入家庭辍学率居高不下的状况。教育收费高的问题,不仅影响低收入家庭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他们对新知识的接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
四、中学教育师资队伍壮大,素质有待提高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本市的中学教师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数量不断提高。全市有教职工近14000人,仅榆阳区就有2203名,其中初中中专任教率达79.5%,高中达93%。这些人中涌现出大量的省市级教学能手,特级教师,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我市已形成同中学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包括培养新教师和培训在职教师两大类的师范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和壮大师资队伍。
近年来师资水平虽然有了不断的提高,但整体素质上还是有些偏低,既表现在知识的积累上,有表现在师德的修养上。本市的中学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整体上存在和学历不高,专业技能偏低的问题。而且各县区普遍缺少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支教师对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几代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师资队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中学教育课改步伐缓慢,教学考模式化
呆板化、程式化。90年代初,作文阅卷也走上了标准化,评卷标准化体现在按某种模式来进行阅卷,即开头、中间部分、结尾“三段论”模式。有人戏称其为“三股文”,其惨状可想而知。高考的“标准化、统一化”,呆滞了中学教育改革的南辕北辙,形成僵化的、模式化、程式化的教育和学习,磨灭了教师和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十多天的调查研究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新能力,已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
创新教育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创新潜能的创新主体。教育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对人类已有思想文化成果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个性倾向的形成,亦即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被改造,而是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亦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动过程。
在中学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1、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保守的教育观念
我们要以实施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特别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人才观,在教育思想上来一次彻底的革新,使全民族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现行的课程结构
课程改革要趋向教科书多样性,多元化,课程结构合理性。大力推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还学生一片自由创造发挥才能的天地。教师要树立较强的课程意识,改变过去那种“重教学,轻课程”的现象,从而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从整体上要真正构建“三主”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为主线。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风,抛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一贯的教育体制
改革教育体制,首先是完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和模式,使高考和招生制度朝着真正有利于选拔品学兼优,有创新才能的优秀学生的方向转变,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其次要形成以促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评价机制,以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
5、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全社会提倡创新精神,营造浓厚的社会环境和氛围。鼓励人人创新,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家庭教育环境。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敏捷性和思维的独立性,注意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鼓励其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形成。
总之,在中学里大力提倡和推行创新教育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条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需求,是培养大批世界性一流创新型人才和科学家的需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及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方案篇十四
(一)、领导应从办学理念和学校的发展来研究课题
领导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关键。领导对教科研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发展。领导应当关注课题研究的工作。但是一年四季领导头绪繁多,不可能只考虑教育科研的事情,也不可能花多少精力专门来做课题。但是,领导不能回避教育科研,要从推动学校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来考虑新的工作方式。以科研促教研、以科研促发展,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新理念。领导搞科研,重在研究课题与办学理念的关系、课题与学校的发展的关系、课题目标内容与教学改革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考虑这些问题实质上就是课题研究的一部分,研究这些问题也就是把握学校课题研究发展方向的关键所在。
(二)、做课题的过程中培养教育科研骨干
目前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在没有专设教科室的情况下,一般是教导主任来担当。教导主任对教育科研方面的认识相对普通教师来说要充实得多,看到的问题和对问题的本质分析也要深刻得多。但是,教导主任不可能自己一个人来解决问题,必须要依靠骨干教师带动广大教师一道来解决问题。学校要培养科研骨干,只有让骨干教师承担课题,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学习教育科研的方法,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提高理论修养、提高研究水平。我们常常听到很多主任感叹教师不会教育科研,学校没法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什么时候让我们的教师学一学教育科研。其实,与其说“学”教育科研,不如说“做”教育科研。学的目的是会做,但学的时候是不可能做的。不做,学的东西就有距离。做就会遇见问题,有问题就得去学,这时候的学就没有距离感,就学得实在、适用。学会了再做,和在做的过程中学,那一种更适合学校的需要,这自然是很明白不过的了。
(三)、足现实条件搞课题
教师在做或者是准备要做课题的时候,往往是抱怨学校条件和环境差,没有现成的资料。学校对于教师的不满有很多苦衷,本来就是经费不足,条件差,资料设备欠缺是不足为怪的。对于教师的要求,学校往往很棘手,不回答不行,回答也不行。教师的不满和学校的棘手,都在于潜意识里将教育科研与高科技联在了一块,将教育科研神秘化了,认为科研就是高设备高条件的产物。其实,学校教育科研主要是解决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困惑和问题。这些困惑和问题是常规教学工作方式下的产物。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一般是转变观念、改进方法、增添措施等。这些途径完全是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存在的,或者是不难提供的。明确了这一点,我们选题更多的考虑就是自己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搞研究考虑更多的就是怎么充分挖掘潜力。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完全立足于现实条件搞课题,搞课题也就有了生命力。
以上三个方面的建议,主要侧重于教育科研“做”的认识观念。对于怎样保证“做”,使“做”更有动力,这是学校和教育部门常规管理能够解决的问题,这里不再赘言。
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方案篇十五
(一)、教师对教育科研与常规教学工作的关系认识
1、认为“开展教育科研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尝试的事情”占83.46%;
3、认为教师搞教育科研“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理论水平”的占79.63;
5、认为开展教育科研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钻研科研知识”的占33.8%,“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占22.3%,“参观学习”的占26.39%。
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意义认识是比较深刻的,对教育科研是比较感兴趣的。这比较充分地证实了我县各中学开展教研科研浓厚氛围已经形成,教研科研已成为当前大家相当关心的热门话题。广大教师不仅仅有了教育科研的意识,而且在开始琢磨教育科研的切入点了。教育科研对广大教师来说还是新鲜事,对新鲜事总免不了这样那样的疑虑。教师们集中反映出的“觉得太难”、“确定不了课题”、“缺乏信心”、“不懂教育科研方法”“时间安排不过来”等等,说明教师们还对教育科研抱有神秘感。因为神秘,就难以涉入,未曾涉入其事,当然就难以知道该具体从那下手。这使我们教研部门应该注意,在提倡导教育科研的具体工作中,要研究怎么来引导教师钻研教育科研知识、怎么从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来确定教育科研的切入点。
(二)、教师对教育科研本身的理解程度
1、认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方向应该是“教学实践研究”的占72.4%;
5、认为常规教研活动和教育科研活动是“有一定联系”的占44.61,“各有侧重的”的占27.51%,“一回事”的占13.88%。
从这部分数据作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本质认识和理解,反映出了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立足于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这表明了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最感兴趣的选题类别,是与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课题。教师对教育科研的价值评判不仅仅是在于教学成绩提高,更在于教育科研的感受和体会、学会怎么去研究问题。这表明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不是单纯着眼于课题本身的成果大小,而是更看重于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带来的观念、思维方式的进步。这种结果,正是普教科研的根本意义所在。
(三)、目前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状况
1、认为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会使“教师深入学习教育理论”的占70.26%;
这部分数据间接反映出,目前学校已将教育科研纳入议事日程,教师们有了尝试教育科研的冲动,意识到了教育理论学习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但是,学校的教育科研的管理还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教师对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需要学校引导、教育科研的热情和过程操作需要学校的肯定、怎样将自己工作中的问题上升为课题研究更需要有人点拨和指导。忽视这三方面的问题,就不容易让教师将课题研究与自己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就不容易使教师注重过程研究,教师就不容易保持持久的动力。建立完善的激励评价机制是学校目前开展群众性教科研的突出问题。
(四)、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期望
3、对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倾向性的希望和建议如下。
(1)希望:倾向性的是“教科研培训、教育理论专题讲座、专家指导、参观学习的机会、案例分析、提供资料、参与课题组研究活动”等。
(2)建议:倾向性的是“设立相关奖励政策、学校设单项考核、改善环境条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