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心理健康论文论文题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提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全面 身心并重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我们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一、幼儿园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与幼儿老师沟通、听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等,让自己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论文论文题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为此,我们必须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1、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1 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1.2 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以至关系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于是,有的学生就走向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话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
1.3 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和自卑。
(2)逆反心理普遍。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3)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2、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环境。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 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改善学生心理环境。三是校园校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校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心理环境的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四是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2 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调控自我心理的常识,学会自我修养、锻炼的具体方法,养成健康的心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3 利用学科教学渗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无论文科、理科还是思想政治学科,都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和创造心理的指导。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把德、智、体诸学科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2.5 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对此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信箱、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努力提高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增强实施心理健康的能力。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引导教师开展讨论, 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论文论文题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三
我国是传统的茶文化大国,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理念,还是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影响,都极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从茶文化的价值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到完善的茶文化理念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本文拟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结合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通过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从而探究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茶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价值影响
对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活动来说,其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完善的心理素质培养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为学生参与整个大学教学活动提供有效帮助。但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其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从而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对学生培养造成了极大影响。
虽然当前高校教学体制实现了不断完善与发展,但是客观的说,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仍然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极大差距,目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多数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知识教育和体能教育上,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和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无论是心理教育的投入力度,还是其课程开课状况都较不理想。在很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其未能对大学生的成长要求,形成有效的认知和了解,因此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理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当前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要求,而从很多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上看,很多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够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那么很容易对其成长和学习产生极坏的影响,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要求。但是客观而言,目前在高校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从而使得多数老师和学校未能及时察觉到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即使部分高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但是其只是把整体教育的重点和精力放在了教学的表面,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了解和认知。最后,当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其教学理念较为广泛,教学元素较为陈旧,教学互动性较差,教育反馈并不及时,因此,这就限制了整个高校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效果,从目前大学生培养的实际状况来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和思路极为必要,特别是在高校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及时引导和消除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完善,而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这一活动时,都只是从教学的表面来切入,无论是教育的及时性还是其先进性都较为欠缺。因此,我们必须探究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教学理念和机制,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茶文化是以茶为基础载体所形成的文化内容,茶文化的核心市场,实际上反映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成熟,而随着当前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将茶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也极具现实价值和重要意义,通过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中包含着丰富而成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尤其是其中所具备的精神理念,实际上就能够为当前我们所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教育基础和帮助,比如,在茶文化体系中,除了相应的行为理念之外,还包括成熟的心态文化,而成熟的心态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通过将茶与人生哲学理念相结合,从而提升了整个茶文化的高度。我国的传统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理念,同时也是经过长期传承发展所形成的文化内涵。在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也具备了完善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因此,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应用到当前社会生活中,便能够实现良好的价值体系,在我国茶文化体系中,除了其中所具备的物质文化之外,其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也是目前最值得我们传承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其在茶文化体系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以及生活方式,都能够给当前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引与帮助。
我们必须看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复杂的系统化教育工程而同时也是高校德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继续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降低其心理疾病的风险,从而帮助其逐渐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理念,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理念和实施方法,确保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实施。不仅如此,当前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其生活环境和条件更为优越,尤其是很多学生缺乏全面、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从而使得多数学生存在相应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日益增强。因此,随着当前高校教学活动日益成熟,如今完善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机制就极为必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对以往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足等问题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随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今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完善心理健康素材融入,对于大学生培养则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而机制的缺失,最重要的在于缺乏完善的教学元素。所以,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等理念融入到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其必然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教学效果,从根本上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效果。
事实上,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系统化融入到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其必然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提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其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茶文化理念的系统化融入,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行为处事思维方式。茶文化的精神是行为规范。而核心要求就是人应该在社会中怎样正确的处事规则,因此,相对于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缺乏对学生处事态度的正确引导,所以,以茶文化为载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必然能够让学生认清自己,从而对自己形成一定的自省和审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实现良好的定位,从而帮助学生自己形成平和稳定的状态,进而引导自身能够有效处理自身存在的各项心理问题。其次,茶文化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实现修身养性理念,茶文化的核心理念实际上就是静心修身,而这从很大程度上需要人们在饮茶的同时,感受个人的生活理念和态度,通过不断求索,从而对传统文化形成全面完善的理解和认知,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很多学生,或者是存在较为自卑或者未能对自已形成有效的了解,如果能够运用茶文化理念,便能够对学生成长提供有效帮助。不仅如此,当前大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其存在较为严重的考试作弊等诚信缺失现象,而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义、诚信理念,因此,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便能够引导学生在品茶的同时,领悟茶道精神理念,重新塑造自身人格理念,进而对其培养提供实质上的帮助。此外,茶文化理念的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内,融入到整个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过程中,其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完善,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素质的有效提升,当前我们应该看到,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其形成全面完善的素质,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心理素质也是其中重要的内涵之一,因此,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过程中,就不仅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于能够让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学会掌握正确的处事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从而形成完善的综合素质。最后,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其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体系化创新,其关键在于新理念和新思维的有效完善。所以,相对于这种传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来说,多数学生和老师未能认识到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无论其重视程度,还是其实施理念都较为欠缺,而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心理素质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理念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于其是一种行为上的丰富与完善,因此,随着当前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价值要求,探索茶文化与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具体方式就极为必要。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在这一资源体系内,不仅有着完善的物质元素,同时,其中也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而通过对这一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尤其是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看,多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其更多考虑的是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因此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老师的关注度,其都未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与应有的关注。所以,学生的心理疾病及困难就使得学生很难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认知。而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得不及时有效的解决,那么很容易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
心理健康论文论文题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四
论文摘要:随着高职院校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成为阻碍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明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新进路,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型人才质量,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完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生心理问题在当今高职教育发展中越来越备受关注,而在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前提保证,一旦忽视了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不要说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甚至连基本的生命也可能无法挽回。作为“以生为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也必须要找到一条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新进路。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现状
(一)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
高职学生学习方面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首先,高职学生都来自各高中的中下等水平,普遍基础薄弱,对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把握不够,大多数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不思进去,得过且过。其次,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于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没有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再次,高职院校的学制是三年,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使得高职学生无法应对,课程安排的过于紧张,使得本来基础就很薄弱的学生学起来更加吃力,以此就更增加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二)情感问题处理的不当导致心理变异。
大学期间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成熟与未成熟得过度时期。缺乏生活阅历的高职学生,对爱与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常常放任感情,因此,在大学校园里频繁出现交往不得体、为感情打架、为爱而失去理智的等等。
(三)网络的隐患。
大家都知道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同时也是年轻人的时代。网络的推广不仅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同学们不能正确的使用网络,常常被网络中那些扭曲的东西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渴望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满足,填补现实中的心理空白。
(四)面临着就业压力。
近年来,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就业人数急剧上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此,就业问题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精神和心理双重压力。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存在方式,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呢?这将是我们有效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内因。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存在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现在大部分家庭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其次,家庭的人际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调查案例中发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父母关系不和,(如父母离异或父母性格怪异,或者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主要亲属关系的不和谐以及父母或其他长辈营造的家庭氛围、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有直接关系。)另外,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们面临着巨大贫富差距的考验,如果家庭教育引导不够,一些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就会浮躁、自卑,进而产生偏执、虚伪的心理倾向,甚至引发假、丑、恶等不良行为。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变化、网吧的大量存在、生活节奏、社会风气、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还有当代社会的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的不良风气,给“象牙塔”中的大学生造的不良影响,经常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上学仅仅想要的是一张文凭等等的错误理念。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生们在校园里要独立面对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上的自理,还要面对来自不同地方、性格各异的同学,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这些压力使有些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尤其是刚刚入校的新生,如果他们对上述问题处理不当,不能及时求助于同学或老师,长此以往,必将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四)个体因素的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8~23岁之间,属于青年初期末和青年中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容易出现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强迫性神经症。
三、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新进路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解决当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新进路有以下几种。
(一)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促进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学校管理工作既要体现教学的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最终为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同时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和辅导工作。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讲授心理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举办心理讲座,帮助学生集中解决特定时期、特定情景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例如家庭的变故,感情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如何面对挫折等等,指导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组织。
(三)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
行心理援助。这是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因心理问题出现的突发事件的方法。(当然这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而制定计划,如我所在的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我们在各年级各班安排心理委员进行每月的月会,通过月报表排查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对学生心里突发事件起到了有效的干预)
(四)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
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心理健康报告制度,并实行跟踪;针对学院特点以及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预案,主动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辅导,预防或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加强辅导员心理咨询培训,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工作。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齐心协力高职学生辅导员思想教育指导工作的常规与琐碎较易导致只注重眼前的事务性工作而忽略本质,有很多时候是无法真正触及90后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只他能够留在表面。本文通过采用心理访谈、文献查阅等方式对当前高职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更多地挖掘和发现90后学生内心深层的想法,不断探索,寻求更多良策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论文论文题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五
摘要: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老师的一项艰巨任务。
幼儿园工作的主要任务,正确的健康观念包括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然而大多数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却考虑不多,甚至忽略。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孩子智力的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素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一、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了幼儿希望能像周围成人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矛盾。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猫》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将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猫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猫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当猫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它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创设良好环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
良好的环境少不了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组成,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的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当前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所以说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三、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假如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1、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做为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要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份子,是知心的朋友。
2、对事不对人。在工作中教师常对那些顽皮、调皮的幼儿批评得多,关心得少。久而久之,很轻易对这类幼儿产生偏见和反感,看什么都不顺眼。以至于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正是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因此,克服凭主观主观臆断不能容人的作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不翻旧帐。本来这个幼儿只做错了一件事,假如我们将以往的问题一五一十地抖出,就轻易被幼儿认为你不喜欢他,从而对你产生烦感,这样会使本来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
四、教学活动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心理健康论文论文题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六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随着各种压力的渐增,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纯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心理学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必将会受到千千万万人重视,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种是悲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和一个茫然的将来”,认为心理学即使再过10年也难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可以说,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曾经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当然,这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也有了长足发展,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纯生理的健康,它至少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同时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们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导致高的心理发病率;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的身心失调;导致所谓的xxx现代文明病xxx的出现。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就必然要让健康心理学知识参与进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曾经有人指出:心理学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点缀品、调味品和必需品三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心理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论文论文题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七
【摘 要】对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治疗进行探讨。本文分析了心理疾病的类型和日益增多的原因,结合我院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经验,总结出一套较好的精神病患者出院后护理措施。结论:精神病的康复需要在医院的系统治疗、家庭的精心护理以及社会的关爱下实现。
【关键词】精神疾病;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精神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全世界约4亿人受到精神、社会心理问题以及神经疾病的折磨,占全球疾病的11%,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数达到6000万左右。2005年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1600万的精神疾病患者,已成为我国发病率第一的疾病。其中仅20%到医院就医,另外80%流散在社会中,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1 医院护士要做好出院指导
精神病患者经过住院观察治疗后,若病情稳定,自知力逐渐恢复,即可出院,进行下一步康复。但精神病是的特殊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异常复杂,常会产生很多问题,甚至会发生意外[ 1 ]。为了能使病人早日康复和减少复发,甚至痊愈,尤其需要做好出院精神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工作。
1.1 恢复期精神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随着治疗的深入与巩固,精神病人的病情逐渐缓解,其自知力也逐渐恢复,病人不再否认自己有病,而是迫切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精神病的相关知识,对以前的病态表现也有一定的反思。病人心理非常复杂,常会感到羞愧、自责,有的会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严重者可能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所以,护士应当体贴、安慰、同情病人,这样不仅能取得患者的信任,还可使病人重拾信心,有利于恢复病情和巩固疗效。
1.2 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
1.2.1 出院前医护人员对精神病人的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应多接触和关心病人,向病人讲解精神疾病的知识,并给予病人必要的暗示治疗。让病人了解发病的原因和机制,明白治疗的重要性。向病人介绍一些治疗后未再复发的病例,增强病人的康复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1.2.2 家属对病人的健康指导
病人出院回家后,健康指导的重任就从医护人员转移到家属的身上。家属在病人的完全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病人出院时,要加强对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回归社会,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1.2.3 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
家属既是精神病人生活的照料者,又是病人心理上最值得信任的人。病人的思想负担重,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家人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造成病人的误会,因此,家属的态度对病人至关重要。要多关心体贴病人,凡事为病人着想,帮助病人逐步走阴影。
1.2.4 维持好患者基本的生活需求
精神病人的自理能力很差,而且饮食非常不规律,需要为患者提供高蛋白和高热量的食物来维持其机体正常的营养需求,并嘱咐患者多饮水。由于患者过于清闲,造成精力旺盛,常会出现入睡困难,甚至失眠。这时,家属要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因为,良好的睡眠可加快患者的康复。
1.2.5 督促病人按时定量服药,讲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精神科医生都主张精神病人即使在症状完全消失后也应坚持较长时期维持剂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但很多病人对此认识不够,或者觉得长期服药麻烦,或者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或者不规则服用,达不到预防复发的目的。因此,家属一定要监督病人服药,并向病人讲明药物巩固的必要,从而取得病人的配合。
1.2.6 提高病人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不能自行料理自己的生活。精神病人由于药物的镇静作用,多表现为生活懒散、被动、好卧床,不愿外出活动,造成体重增加和自理能力差。所以,护士需要指导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细心照料病人并为其安排一些轻度的家务活,家属应为病人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督促病人规律生活、根据患者的特长和爱好陪伴其到大自然中活动与锻炼。带病人有意识的与社会接触,与他人交谈,指导病人正确掌握应激事件的应对方法,提高其心理素质,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1.2.7 保管好危险物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出院精神病人思想顾虑多,稍不顺心,情绪便会波动,严重者可能悲观厌世,作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如自伤、自杀等。因此,护士应教会家属怎样保护患者的安全,严加保管好家中的危险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若病人病情波动,应及时与医院联系,带病人返院继续接受治疗。
1.2.8 定期门诊复查
告诉患者一定要定期进行门诊复查,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病人还要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便医生了解药物的副作用,从而进行药物种类和剂量的调整,使病人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 社区干预是治疗新趋势
精神卫生社区干预能很好的控制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患者的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显著提高了精神病患者康复率。是当前精神疾病治疗的新趋势,它以社区为基础,发动家庭与社会的力量,采取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恢复患者的社会、心理和生理疾病[2]。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是精神卫生社区干预的重要环节,即帮助患者参与社区性活动,治疗合并的疾病,监督和回顾干预的情况,协调好不同服务群体对患者的照顾。
作为精神疾病治疗的新趋势,精神卫生社区干预能很好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情,锻炼了患者的劳动能力,从而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得到恢复。
3 家庭护理是康复的关键
正确有效的家庭护理可使患者的病情长期稳定,从而恢复其身心的健康,同时也能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3.1 掌握精神病的常识,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患者的亲属要正确认识与对待精神疾病,首先自身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对患者需付出更多的爱心与同情心,既要防止对患者过分迁就附和,又要避免过度忽视而弃之不顾。患者亲属应了解一些简单的观察病情方法、服药注意事项等。同时亲属还应帮助患者正视自身疾病,正确对待他人言行,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精神疾病要坚持长期服药维持治疗,患者与亲属不能任意停药或增减药量。所有药物都应由亲属保管,监督患者服药。引导患者戒除烟酒,保证其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较大,应定期带患者复诊,由医生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计划,以减轻患者服药后的身体不适,增加治疗依从性。
3.3 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个人自理习惯
精神病患者在家休养期间,亲属应督促其建立合理的生活习惯。首先应保持足够的睡眠,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日间根据其喜好安排适当的生活和劳动,鼓励其与社会环境保持密切联系。引导患者做一些家务或其他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可以分散患者的病态思维,改善情绪,避免生活懒散。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亲属更应多予关心,督促并协助做好个人卫生,但决不能包办代替,防止其产生“无用”的心理。
若患者病情不稳定,亲属要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注意安全防护。妥善收存家中的贵重物品、刀、剪、绳等危险物品,防止自伤、伤人等意外事件发生。对于患者的病态言行,亲属必须有正确认识,给予同情和谅解,适当满足其合理要求,避免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如发现患者病情加重或有复发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带患者复诊。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论文论文题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八
摘 要: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气,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这篇文章从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动身,论述了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中存在的疑问,最后提出了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以期对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实习起学习作用。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与社会力气协作举行、运用民营办学机制和形式的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组织。现在,中国有303所独立学院,承当了30%以上本科生的培育使命。准确而全部地把握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剖析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作业中存在的疑问,是做好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的根底和关键。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自决心缺少,自卑感较强。
独立学院有些学生的自卑心理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有着显着的不一样,既有来自于就业竞争、学习才能、自个实力等,又呈现出一些特有的来历,如“同学之间的比照”、“社会的情绪”和“家人的期望”等。
独立学院的有些学生因社会评价、本身评价等方面要素的影响,在学习与生活中缺少自我认同感,发生了自卑感,自认为学习才能、学习成绩不如普通本科学生,看不清自个应有的定位,对出路和将来缺少决心,加之看到旧日的同学进入了重点大学或是知名学府,便发生“低人一等”的主意,由此发生自卑心理。
2.人际关系不协调,沉迷网络。
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爸爸妈妈的溺爱,形成了以自我为基地的特性,缺少人际往来经历。有些独立学院学生只管自个不关心别人,没有团队协作精力。不爱参加团体活动,与同寝室的同学多有摩擦;在各项荣誉评比过程中选用各种不正当手法,缺少推让精力;在与别人的往来过程中多从自个的视点考虑,总期望别人尊敬自个,缺少忍受别人缺陷的衡量,对别人求全责备[1],一朝一夕,就会被周围同学孤立,然后发生人际关系敏感、焦虑、自闭、偏执等心理疑问,发生严峻的心理障碍。
独立学院有些大学生自控才能差,在丰厚的网上信息面前,由朴实的上网查找学习材料变为阅读页面、谈天,甚至无节制地上网玩电脑游戏、结交,严峻影响了学业。过火沉迷网络,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会发生精力依赖性,在平常生活和学习中举动异常、神情恍惚、行为奇怪。
3.方针缺失,学习缺少意志。
独立学院中的大有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都比较好,社会关系多,家长明确表明孩子只需可以顺畅结业,家里就能为其组织一个好作业。他们的学习动机仅为“学习为了拿文凭,找作业”,如此,他们便缺失了学习的方针,缺少主动学习的知道,平常学习松松垮垮,考前临时抱佛脚,这种冷漠的学习知道,直接致使学生缺少学习的恒心和意志,遇到困难常常选用躲避和抱怨的情绪,然后失去了学习的决心,发生无助和失望、厌学等消极情绪。
二、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作业中存在的疑问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一方面,一些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多半是名不副实的,搞形式化,名曰“三有”(有场所、有经费、有人员编制),实为虚设,仅仅做做心理测量,测验完把材料装入档案便完事了,忽略测验结果在具体教育、教育作业中的应用。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许多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者没有通过专门训练和查核,由做思维政治作业的老师做心理咨询,所选用的方式办法简略老套,随意操作,表面上让人感受很重视,实际上是流于形式,走过场。这种形式化的教育掩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不光没有解决学生的心理疑问,反而致使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发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2.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作业既相联系又相差异,但在教育作业实习中,有些独立学院呈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景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榜首,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基本上是德育老师或思维政治作业者,大多数老师没有接受过规范的、系统的心理学常识和技能的训练。第二,在心理教导与咨询中,常把学生身心展开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知道偏差、情感失调归结为思维疑问,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则与办法,呈现了心理健康的德育化倾向。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组织,并在作业展开中一向套用思维政治教育的办法或手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板滞,收效甚微。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归纳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本原理,选用多种办法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推进独立学院学生身心正常展开。其施行的路径和办法是多种多样的,但现在一些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开几门选修课,开一些讲座或举行几次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别的,因为老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约束,教育内容仅限于通常的理论常识教授,老师讲,学生记,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教育形式上简略化,不能科学地剖析学生特性心理疑问,忽略对学生的心理疑问进行防治和引导。
4.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低。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作业,它对从业者的道德、常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作业经历都有非常严格的请求。国外从事此项作业的人员都必须有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作业博士以上学位,还要有一定的实习经历。[2]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从业人员还远远不能满意这种请求。现在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作业基本上处于起步期间,受人力、物力、财力约束,许多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业者基本是由德育老师或教导员等非专业人员兼任,一方面,他们中大有些没有通过规范的心理学常识和技能的训练,缺少心理学方面的常识,另一方面他们大有些没有从事心理咨询需具有专业资质的工作资格证书。一起,学生业务的冗杂也使教导员无暇对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