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根据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感悟
刘备前两次去隆重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成功了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请同学们看学案25页巩固练习“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有关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作出简单的批注。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三、讨论交流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内交流展示。
四、点拨引导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2、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3、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自然段)
4、教师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5、同桌互读刘备、张飞的对话部分,进一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7、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2)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2)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3)想一想,谁对谁是恭恭敬敬的?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8、在隆重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重策略,说说策略的内容。
9、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10、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11、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2)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雄才大略)
(3)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说说你知道哪些胜仗?
(4)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5)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写话: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诸葛亮
诚心诚意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二
一、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影像资料,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教师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大胆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导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语文,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走进情境中去。)
板书课题。讲解“顾”“茅”“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
1、请你自由选择读书方式再认真地读一遍课文。
2、老师希望你们读准这些词语。(出示词语)
检查读音(开火车)打乱顺序读比赛读做《补充》第一题反馈
字形词义
(设计理念: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自习能力,上课就跟进检查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形,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呢?课文可以分为三段,说说段意。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结合《评价》中的预导和课文中的段落,也可以用课题扩展法,自然段段意叠加法。指名说。
(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无声地渗透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会概括归纳)
三、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谁能说说现在我们用“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多指什么?(仅仅指刘备请诸葛亮的事吗?)
师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把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画出来,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点,然后有感情的读一读所画的句子,最后在组内找个伙伴说说你对所画句子的理解。(教师巡回,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3、在班级找个适合你的学习伙伴,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们认为最佳的方法来表达你们体会到的东西。好吗?(生合作准备,无需回原位)
(设计理念:根据写人文章的特点,着力引导学生画出表现人物特点“诚心诚意”的词语或语句;让学生多范围多形式地讨论交流。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更深入地把握了人物特点)
过渡:哪对伙伴愿意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指名说)
交流,理解课文精髓: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对比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反衬。比较张飞和《水浒传》中李逵的形象,引导有感情朗读。
b、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相机出示原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或学生摘读其片段。
c、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d、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指导发散。
(设计理念:引进课程资源《三国演义》原著、《水浒传》,摆脱了“课本为中心”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课本为重要凭借,落实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习”的新课改思想。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b、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指导朗读
(3)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指导朗读
(4)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刘备叫童子不要惊醒先生,会怎么说?对张飞、关羽会怎么说?如果你们加上一些动作、表情就更好了!(引导学生适当的演演)
a、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c、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做做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d、此情此景,让你想到了哪个相类似的故事?(程门立雪)
(5)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表现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设计理念:学习课文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自学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的语句,在悟中读,在读中悟,读出了“味”,使文中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带上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个部分。
9、总结:同学们,读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才华横溢、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到底有没有被请出山?刘备有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帮助?更精彩的故事还在后面呢?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四、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易中天《品三国》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是根据名著改编的一篇历史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因此,我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讨论、交流,演一演,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三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会“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文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生字卡片、搜集有关刘备、诸葛亮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背景: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的学习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老师板书课题。
3、 指导生字“茅”。看好了,“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下面,请大家在书上,课题的右边各写一个,不仅要写对,还要写好。(学生写字)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检查:
(1)读准词语
诸葛亮 刘备 张飞 关羽
(2)理解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 初步了解课文
(1)交流刚才质疑的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
指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理解“三顾茅庐”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知道“顾”是拜访的意思。(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理课文思路,了解详略文中重点。
教师提示:课文重点写了第几次拜访?哪些自然段?
第一段(1)略写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
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第三段(5)写刘备和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四、指导生字字形以及书写。
1、 同桌一起学习生字,找找难字。
2、 交流学习生字的体会。
3、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来说说“三顾茅庐”的意思?用上课文中的词句。
2、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刘备 诚心诚意)
二、学习课文
(一)教学板块之一
打开思路:
1、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画画圈圈,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2、学生读书思考
3、发现了这些地方了吗?你发现了几处?(6处)
4、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了吗?
5、你准备怎样把你体会到的东西传达给我们大家呢?
(我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我想我可以把这种感受说出来。
表演也是很好的的办法。)
6、表演?那可是很难的,不仅要念好台词,还得有表情、动作,不过,可以试一试。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准备一下,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认为最佳的方法表达你体会到的一些东西。可以一个人准备,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准备,相互提提建议,相互提高,好不好?开始!
学生准备:
交流,理解课文精髓:
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指导发散。
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b、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a、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c、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做做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学老师地样恭恭敬敬地等候。
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现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d、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二)教学板块之二
1、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出示: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指名学生读)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3、把什么比作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三)教学板块之三
2、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3、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4、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这句话特别吗?(这句话用了比喻)
(2)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
(3)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雄才大略)
(4)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
(5)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6)学生练读
5、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6、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读过《三国演义》,我们一起来说说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7、学生交流。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8、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迁移练习,练习写话。
1、师:隆中美不美?(光盘:请你欣赏)
2、指名朗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3、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4、学生默读研究
5、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6、指导朗读,读出美感。
7、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出示课后练习:
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8、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9、交流后学生习作。
四、布置作业。
1、 说说带点字的意思以及词语的意思。(课后习题3)
2、 写话: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
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转载自陆凤娟的博客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四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课前查找有关《三顾茅庐》的资料;预习《三顾茅庐》。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题。
2、连一连:
《三顾茅庐》 罗贯中
《红楼梦》 施耐庵
《西游记》 曹雪芹
《水浒》 吴承恩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节选自《三国演义》,他就是——《三顾茅庐》。(师板书课题,故意将“茅”少写一笔“撇”,以加深学生对“茅”的正确印象。)
4、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弄清时代背景。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完成练习:
(一)比一比,组词。
怏( ) 惭( )
快( ) 渐( )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读一读。
卧龙冈(gang gang) (man man)埋怨
只得 (de dei) (shu shu)数九寒天
草舍 (she she) (yang yng)怏怏
2、检查读课文情况:
采用同桌互读互听的方式进行。
三、 默读课文:
1、 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可用课文里的话解释。
2、 自己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 交流,反馈。
1、“三顾茅庐”的意思: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屋拜访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随机教学“复姓——诸葛”)
2、分段:按刘备三顾茅庐的顺序分即可。
五、 了解课文大意。
2、 交流:
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尊敬诸葛亮,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张飞:做事冲动,鲁莽,心疼哥哥……
诸葛亮:有才华,……
关羽:话不多,……
六、 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
20 三顾茅庐
刘备 (诚心诚意) 恳请 诸葛亮
张飞 做事冲动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五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一
(第二课时)
执教董建华
一、学习目标
1、抓人物言行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3、通过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二、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你了解到了什么?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二、自主研读,感悟品质
1、自读课文3-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礼节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三、观看录像,交流感受。
四、拓展结课,深化主题。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六
1、这篇课文是在原著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你可以把原著这一章节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的用意。
2、描写人物时如能从细微处去刻画,会使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请留心观察你身边的人,挑选一个进行一段细节描写。
提示:
附课后练习4提示:
(1)这是一句比喻,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前半句是本体,后半句是喻体。
(2)这是一句比喻,把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形势分析之后的感受,比作了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前半句是本体,后半句句是喻体。
(3)这是一句比喻,刘备把自己得到诸葛亮,比作鱼儿得到水一样。前半句是本体,后半句是喻体。
附课后练习5提示:
我来到祁连山数十里外的戈壁滩上,只见这儿一片辽阔,视线无阻,黑色的戈壁滩衬托着白色的雪峰,格外分明。此时日光从西方射来,正好使我领略了祁连山的另一侧面。在这柔和的光线下,雪却更加清晰,每一山峰上层层峦岭,道道峡谷,像雕刻出的缕缕冰纹,交相映错,而群山却是雪的峰、冰的剑,森然罗列,浩淼相联。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七
《三顾茅庐》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片段欣赏: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插入了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中的结义时说的一段话: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再拜而说誓约:"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学生读了这段话后,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求贤若渴;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2、在了解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了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我又不失时机地插入了课外阅读欣赏片段。我问学生: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这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你们知道有哪些战斗吗?(学生纷纷讲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阅读一下《三国演义》。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3、在课文上完后,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利用阅读课开展了一次《讲三国故事》的活动,这不仅是对文本的一种升华,而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在班上刮起了一阵"三国风。"
生字教学的几个层次
生字词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板块。如果生字词的教学不过关,语文素养的提高、情感的熏陶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更要抓好、抓实,使学生在学字、学词的过程中学会掌握字词的方法,形成能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课标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儿童的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就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水平上自主的识字。教生字,教师常用的几个环节:读文圈画生字——带音读生字——去音读生字——理解生字——识记生字——扩展运用生字 ——读文巩固生字。这几个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形象到抽象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即感知——理解——记忆——运用。各个环节的操作教师注意把握节奏、关注学情、启迪思维、调动情感,做到张弛有度、富有情趣。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
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通过语言文字的品析,能深切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难点: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探究合作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巧妙入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板书:刘备诸葛亮)
2、冬去春来,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这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了一段佳话。那么刘备究竟是凭借着什么打动诸葛亮的呢?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指名回答,课件出示:诚心诚意)
二研读课文,探究感悟
(一)领会刘备诚心诚意访求贤才的虔诚
1、学生自读课文,按“去请之前??去请时??到了诸葛亮家??”的顺序,划出体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同桌间交流。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交流一: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交流二:“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交流三:“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3、师生合作朗读,感悟刘备的“诚”。
4、刘备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流露出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尊重,下面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二)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1、课件出示描写诸葛亮住处的句子,学习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1)配乐默读,赏析优美的语言描写。
(2)课堂小练笔,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指名说,师点评。
2、学习两个比喻句,体会诸葛亮的军事才华。
a、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b、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3、齐读这两句话,感受诸葛亮的才干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诸葛亮这样的盖世奇才,岂能轻易出山,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最后泪沾衣襟,说道:“先生若不出山,让苍生何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终于被感动了,请看视频。
2、播放视频。
3、刘备正是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而诸葛亮虽未出茅庐却已知三分天下,他正等待能为统一中原出力。
4、其实像“三顾茅庐”这样经典的三国故事还有很多,人们爱读爱看,连邮票中都有三国的经典故事,课件展示三国系列邮票。
四、作业小超市
课后搜集一些经典的三国故事,与同学分享。
8、三顾茅庐
上路前——斥责张飞
刘备到隆中——耐心恭候诸葛亮
(诚新诚意)见面后——茅塞顿开(雄才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