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会计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实用5篇)

时间:2024-09-29 作者:QJ墨客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问题研究开题报告篇一

博士论文作为博士研究生的主要工作,存在着较高的难度和较长的写作周期,并且在创新,写作规范,实际及理论意义等方面要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所以一篇完整的且符合要求的博士论文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博士论文理论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篇的学术专著,还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学术探索成果。因此,一名博士研究生完成一篇博士论文,也就是从学生走向学着的蜕变过程,最终足以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专家。尽管博士生有着如此高的要求,但是在写作问题上仍旧存在着一些规律是可以掌握的。比如在格式上,依旧需要开题报告的撰写,本站将根据多名博士以及博士生导师的经验,分阶段的为大家讲解如何准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在文献检索和阅读的同时,就要说明已经进入开题报告的写作阶段了。所谓开题报告的实质就是向导师汇报博士论文准备情况,让导师根据自己的的研究思路给予评论和提出建议,从能确定研究目标,并且更容易理清研究思路,以及在和导师的沟通中针对文献和研究方法可获得更多帮助的目的。在符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学术计划等要求后,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在这样的引导下,就可以进行选题,已经相关的文献综述,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技术路线,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说明。这里就可以发现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不同于其他毕业论文,在内容和要求上更需要体现研究性质的具体内容,并且还需要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1)开题报告不同于论文答辩,主要任务是汇报研究工作的准备情况,包括文献资料的收集和阅读情况,研究的初步思路,可行性等。根据以往的经验,开题报告在写作过程中多和导师保持沟通对于以后的研究和论文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同学们应该加倍注意。

(2)在开题报告中关于研究内容应该写出要研究的每个方面,要把研究问题,方法,思路框架,以及如何去应对和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难点等,文字表述要简练,因为只是初步的构思,不必长篇累牍。如果博士论文开题报告部分就过于复杂是不符合要求的。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在内容格式上需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

创新点

文献综述:

在确认选题后,就要开始大量的阅读国内外同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文献,这个过程必须是全面和深刻的,需要完全掌握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情况,这样才能更加明确博士论文的写作方向。文献综述就成为整个论文构思与写作的基础,撰写文献综述的首要环节是需要对以往成果进行逻辑梳理和系统全面的评价。不能仅仅简单罗列他人的观点,需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和提炼,并且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得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最后需要在他人的基础上探索出待研究的问题,这才能达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在文献综述之后是必须要列出作者参考过的主要参考文献。。这其中有许多环节需要引起博士生的注意。在进行资料搜集时,如出现一些相关不强,对于文章研究作用不大,以及研究成果重复的文献就不需要编入其中。在引用国外时,只要将自己看过的外文资料参考文献编入其中,对于自己不懂的语言出版的文献引用时需要格外注意。另外,在如今网络资源日元丰富,通过网络途径可以轻易的搜索到成千上万篇文献,但是在这些文献中,真正与自己研究相关,并且十分具有参考价的文献并不一定多,因此不要引用非一流期刊上的论文,以及对博士论文研究工作没有借鉴意义的文献也不要勉强引用。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整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核心部分,在这里所体现的研究内容在整篇博士论文研究中能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研究内容必须是针对本文的文献综述进行展开,作为文献综述中所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过程说明。研究内容可以搭建起整个框架,每一步的研究都是按照此框架逐渐开展的。研究框架的建立一定要贴合实际,并且需要合理安排。为之后的创新点内容做好充足的逻辑前提。

创新点

创新点是博士论文的核心价值所在,在难度上区别于其他毕业论文的体现。创新点就是作者针对他们研究过程中提出未解决的问题,方法和疑问。对于创新点的阐述可以通过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和完善,发展甚至是突破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解决方案的设计等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创新点的提出必须遵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得为了强调作者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任意的提升不符合实际的创新点。

最后一点需要提醒广大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要先做到符合基本要求,然后再追求水平上的提高;首先要满足开题报告、以及中期答辩的基本条件,才能进行科研工作的延续性与长久性。

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问题研究开题报告篇二

一、论文题目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问题研究----以阜新为例

二、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地区)是指因自然资源开发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或地区)。长期以来,这些城市和区域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供应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伴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资源型城市由于缺乏中长期战略规划和资源不断衰减等原因,开始出现“资源诅咒”现象,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开始显现,诸如经济发展模式单一、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民生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维稳压力不断加大等问题愈发显着。

资源型城市诸多领域的复杂问题促使政府开始审视和推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从历史看,多数工业化国家都是在工业化进程完成以后才出现了因资源衰竭引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我国则是在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就出现了这些问题,资源型城市问题爆发的时间有所提前。问题凸显时间的提前使我国政府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上面临着更多困难,政府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又要投入相当大量的财力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研究目的及意义由于资源的演变规律以及缺乏统筹规划,我国众多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基础设施薄弱、投资吸引力差、接续替代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而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根据国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验,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起步较晚,转型资金也是在近年才开始投入,且数量不多,资金的瓶颈状态已成为现存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阻碍。

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探索出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融资体制中所存在的问题,融资渠道多元化,特别是继续提高资源型城市投资的社会化程度,有效引导、调动和集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资,在保证公共财政对资源型城市供给的同时,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并存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和多种融资渠道的资源型城市资金投入机制,这也是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实选择。

三、资源型城市概念及分类

1.资源型城市概念

对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界定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并无统一的说法,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

在定义时,侧重于城市的资源开发,如郑伯红在其研究中指出,资源型城市作为专门化职能城市的一种,是指伴随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或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促使其再度繁荣的城市。

2.资源型城市分类

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分类,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的分类方法,本文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一)以资源开采程度划分

根据资源的开采规模,进一步可细分为资源型未枯竭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顾名思义,资源枯竭型城市就是城市自然资源开采量几近枯竭或是已经枯竭,资源性产业对经济支撑作用已减弱或完全失去。随着对资源开采规模的不断加深,一些地区资源可采量逐渐减少,如云南东川、辽宁阜新这样的城市,当铜矿和煤炭资源可采量基本枯竭的情况下,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另外,针对森工型城市这一类特殊的资源型城市,由于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出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需要,森工型城市森林可采量大幅降低,对于该类型城市来说这是一种政策性枯竭,如黑龙江伊春、吉林白山这样的城市就是这种情况。资源未枯竭城市则是相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的,具体分析时一般不单列。

(二)以资源类型划分

根据资源的种类不同,资源型城市可进一步分为石油型城市、煤炭型城市、冶金型城市、森工型城市和其他城市五类。这里主要依据资源型城市主要矿产的类型来划分,对于复合型资源的城市,以矿产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最大份额的矿产类型进行划分。

四、研究目标、框架、创新与不足

1.研究目标本文拟通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态的、历史的、制度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现存以及可能的各个资金来源渠道的融资现状和能力,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现行的融资体制对融资的作用,并且尝试建立研究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机制及其效应的框架和模型,检测和评价我国现行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机制的状况,从引入市场竞争方面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的思路,提出如何提高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机制运行效率、改善其运行效果、拓宽其渠道、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2.研究框架本文从结构上分为七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章:我国资源型城市概况及转型面临的问题,描述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征,重点论述了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需求和供给分析,以阜新为例,采用计量的方法对其“十二五”时期的转型资金需求、供给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股票、债券、自筹资金、其他资金等各个渠道资金供给情况,尤其对资金供需缺口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发展现状及对资金筹措的阻碍作用,总结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历史演进,并以阜新为例重点研究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运行效应,融资体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现行融资体制对资金筹措的阻碍作用;第六章:国外资源型城市融资政策借鉴,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德、法、日、美4个国家的资源型城市(或地区)的转型融资典型,提出了一些共同的政策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七章: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体制的思路及建议,通过前述定量及定性分析的结果,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模式进行设计,设计市场化的融资路径,探讨满足转型资金需求的融资模式问题,并依据阜新市转型过程中融资的特点和问题,从政府、投资主体角度提出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的政策建议。

1.研究创新

首先,本文将研究主题选定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融金方面,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融资体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如何系统地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融资体制。这一研究在国内外涉及较少,因此对该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贡献。

其次,本文利用计量的方法,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的需求与供给缺口进行测算,并且通过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现行融资机制及效应的分析、评价和计量检验,探究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机制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融资体制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性。

最后,本文有机融合财政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融资机制及其效应进行研究,提出完善融资机制的思路和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学科都有所丰富。

2.研究不足

首先,本文提出的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运行效应的评价分析使用的现代计量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其次,在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体制的政策建议中,受时间和研究水平的限制,对政府、市场、融资主体如何实现一体化发展,推进资源型城市融资实现跨越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五、论文提纲

目录

中文摘要

目录

1.引言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资源型城市概念及分类

1.2.1资源型城市概念

1.2.2资源型城市分类

1.3研究目标、框架、创新与不足

1.3.1研究目标

1.3.2研究框架

1.3.3研究创新

1.3.4研究不足

2.资源型城市转型与融资相关理论

2.1资源型城市转型经典理论

2.1.1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公共财政理论

2.1.3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

2.1.4金融发展理论

2.1.5制度经济学理论

2.2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国外研究综述

2.2.2国内研究综述

2.2.3简要评论

3.我国资源型城市概况及转型面临的问题

3.1我国资源型城市概况

3.1.1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情况

3.1.2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

3.2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问题

3.2.1资源型城市体制机制相对落后

3.2.2经济结构失衡缺乏发展后劲

3.2.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3.2.4所有制结构单一经济缺乏活力

3.2.5偏远的区位特点导致吸引外来投资困难

3.2.6失业人口较多导致就业压力大

3.2.7地方财力不足难以支撑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4.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需求和供给分析

4.1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需求分析

4.1.1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概况

4.1.2阜新“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需求量预测

4.1.3阜新转型资金需求预测结论

4.2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供给分析

4.2.1财政资金渠道

4.2.2信贷资金渠道

4.2.3利用外资渠道

4.2.4资本市场

4.2.5自筹及其他资金渠道

4.2.6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供给渠道能力预测

4.3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供需缺口及原因

4.3.1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供需缺口的统计性描述

4.3.2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供需缺口存在的原因分析

5.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体制现状及阻碍作用

5.1融资体制的历史演进

5.2融资体制运行效应分析

5.2.1融资总量评价

5.2.2融资渠道评价

5.2.3融资结构评价

5.2.4融资效果评价

5.2.5融资体制运行效应实证分析

5.3融资体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作用机理

5.3.1融资体制为资源型城市提供资金支持

5.3.2融资体制可引导资金流向

5.3.3融资体制能够保障资金效用发挥

5.4现行融资体制对资金筹措的阻碍作用

5.4.1融资环境欠佳,导致转型资金供给不足

5.4.2融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财政资金

5.4.3市场缺位,融资主体融资能力差

5.4.4管理不当,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低

5.4.5投资盲目,缺乏前期可行性研究

5.4.6融资模式缺乏创新,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跑项目”

6.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政策借鉴

6.1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政策经验

6.1.1德国鲁尔

6.1.2法国洛林

6.1.3日本九州

6.1.4美国休斯顿

6.2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6.2.1政府主导,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资金倾斜和政策扶持

6.2.2市场运作,实现外商内资同时发展的引资战略

6.2.3营造投资环境,为融资的发展创造良好空间

7.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体制的思路及建议

7.1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体制完善思路

7.1.1融资主体市场化

7.1.2融资项目市场化

7.1.3融资条件市场化

7.1.4融资工具市场化

7.2政策建议

7.2.1政府积极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

7.2.2拓宽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保障转型资金的供给

7.2.3促进融资主体多元化发展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问题研究开题报告篇三

虚假会计信息是一个国际性和历史性问题。在我国一个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信息是所有者与经营者需要与供给的载体,所有者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经营者用来反映其受托责任的情况。然而,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价值取向不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导致会计造假,它不仅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还会削弱会计的经济管理作用,阻碍经济发展。而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股票价格应该充分反映其代表的上市公司的资本价值。但是当虚假的会计信息向投资者传递关于上市公司资本价值的错误信息时,投资者会过分高估或低估上市公司的资本价值,导致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资本价值的严重背离,市场泡沫就会过度膨胀,最终导致巨大的市场风险,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甚至导致全球的经济衰退。而民营企业造假也不想博众,从2005年8月公布的会计信息显示:大部分私营企业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白条抵库、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尤其是提前确认收入、粉饰报表、乱用发票、假票平账问题十分严重,这一现象大多发生在营业额为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

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工作的生命。会计造假就等于会计工作丧失生命。虚假的会计信息会误导投资者,使股民啜饮会计造假带来的太多苦涩。“银广厦”之流在会计报表上一再造假,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股市的骗局”,让广大的投资者愤怒悲伧,欲笑无泪,从而导致股民对股市丧失了信心,以致股市跌落由史以来的最低点;作为造假企业的债权人,则可能因此而坏帐,血本无归。而企业会计秩序紊乱、造假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私营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和调查过程中,我们深感这一问题较之国有企业会计问题更为严重。帐目混乱零散、帐实不符;内控制度虚设、交接不清;乱摊乱支等问题较为普遍,由此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同时也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加大了业主的经营风险。

私营企业会计控制薄弱之原因除具有同国有企业的共性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银行有多少贷款非但收不回本金,甚至连利息也无着落;作为企业的经营者,若造假可以为其升官发财提供机会,就可能毫无顾忌而主动造假。新民谚“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说的正是这种现象。再看国家审计署2003年组织力量对1290家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计发现,虽然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但会计报表严重不真实的企业占68%,有的虚亏实赢,可想而知,造假已成了企业的常用手段,它们通过这些虚假会计信息“对财政报穷帐,对税务报亏帐,对银行报富帐,对主管部门报赢帐,其实只有领导手里的才是真帐”,以达到自身的目的。对这个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认识它所产生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危害;也告诫广大的会计信息造假者提高认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行为,让更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真实的信息。

文献综述

蒋义宏:《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本书主要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为研究对象。它首先以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视角观察和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其次,研究了ipo公司盈利预测信息失真问题;接下来研究的是从亏损到扭亏会计信息失真的两个极端;再次是研究配股管制下的会计信息失真;最后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因素与非制度因素。

杨克泉、吉星华、王丽伟:《会计信息透明度一种理论分析模式》,财会文摘卡2005年第5期。作者认为透明的信息要满足:首先,从质量方面来说,这种信息对于双方来说是共同知识;其次,从数量方面看,披露方愿意提供信息供求的`缺口。虽然完全的信息透明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以此为分析问题的参考点,就如同在解析数学中的坐标原点。

吕坚:《全面规范企业会计信息的具体措施》,财政监督,2005年第11期。本文对在实践中,对不对外披露而没有受到制度的规范和约束的内部会计信息对外部会计信造成的一定影响,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这个重要方面所形成的会计控制盲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控制内部会计信息以达到规范全面会计信息的目的。

蒋尧明:《会计信息真实性:基于“法律真实说”的理性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5期。本文阐述的是如何正确界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不仅是一个基本的会计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问题的核心。但是怎样把握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本质,判断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的标准是什么,在这些根本问题上法律界和会计界存在较为严重的分歧。本文就是对这种分歧进行理性思考最后得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本质是一种法律真实,它以客观真实为基础,但又有别于客观真实;它侧重于程序真实,是遵循程序理性的结果。因此,会计标准是衡量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直接依据,而客观真实一般不能直接作为判断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标准。法律真实是客观真实和价值判断的统一体,且具有不同的等级和层次。

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有制度原因和非制度原因,也有法律原因等,都是影响信息透明度的原因。对其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会计造假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两个因素所引起的,为了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我们着重从这两方面入手,分析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并探讨其治理的对策。

写作思路及提纲

引言

虚假会计信息是指造假行为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采用各种欺诈手段在会计财务中进行,弄虚作假,伪造、变造会计事项,从而为小团体或个人谋取私利的违法犯罪行为所形成的会计信息。

一、虚假会计信息的表现

(一)原始凭证造假。是指有意识的篡改、伪造、窃取、不如实填写原始凭证,或利用废旧原始凭证,将个人所支出的生活费用伪装成单位的经营开支,伺机在企业单位报销,化工为私。更有甚者干脆制造、购买发票、凭空贪脏等。根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即使是按照正常的会计业务处理程序进行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一定是虚假的。

(二)会计过程造假。会计过程包括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是会计造假的主要表现。企业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诱使他人投资而掩盖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状况,或是为了偷税、骗税,逃避国家有关部门监督,或是为了粉饰管理人员政绩,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编造、篡改会计数据或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共同串通舞弊而故意造假。

二、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

(一)虚假的会计信息会误导投资者,使股民啜饮会计造假带来的太多苦涩。“银广厦”之流在会计报表上一再造假,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股市的骗局”,让广大的投资者愤怒悲伧,欲笑无泪,从而导致股民对股市丧失了信心,以致股市跌落由史以来的最低点;作为造假企业的债权人,则可能固此而坏帐,血本无归。目前银行有多少贷款非但收不回本金,甚至连利息也无着落;作为企业的经营者,若造假可以为其升官发财提供机会,就可能毫无顾忌而主动造假。新民谚“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说的正是这种现象。

(二)会计造假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公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问题研究开题报告篇四

论文题目:有机半导体界面稳定性及光电耦合对界面浸润性的调控

一、选题背景

如今,随着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人们步入了信息时代,而有机半导体器件以其性能优良、成本低廉、取材广泛、体积轻巧等显著特点^正在成为信息时代中越来越受瞩目的焦点,因此,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其在信息领域的应用也成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研究方向。随着科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日新月异,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不断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野,也引发了相关有机半导体器件的研究热潮,目前备受广泛关注的有机半导体器件包括:有机薄膜晶体管(organicthin,filmtransistors,otfts)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s,oleds)有机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存储取绝益寺。

研究有机半导体最早是在1954年,日本科学家赤松、井口等人发现掺a的芳香族碳水化合物的薄膜中能产生电流,/cm,于是首次提出了有机半导体这一概念,从此开辟了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其器件的研究领域。但是由于材料的迁移率最初很低,使其实用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最近十年人们重新开始关注它这一新的研究热点,最初是用存机小分子作为功能层的场效应器件和电致发光器件,并取得了令人激动的结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同时也激发了工业界的兴趣,因此投入大量资金。在此研究中,从有机小分子到聚合物材料,不断发现或合成新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在功能和应用方面展现了更多结果和更多可能性:工作电压变的更低,迁移率变的更高,制作方式更加灵活简单,发光器件和激光器件具有更高效率。随着新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多种多样的器件构建和制备方式也不断出现目前,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迁移率和开/关电压比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几乎接近可以选择性应用的程度。对有机半导体薄膜器件的研究世界上比较出色的实验室有:贝尔实验室(belllaboratories,luncenttechnologies);researchcenter(在有机半导体薄膜的生长机制和器件新工艺方面较为出色);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光电子学组(s领导的小组在有机半导体器件性能研究和新工艺方面有很多出色的工作);美国宾州大学电子工程系薄膜器件中心(ii领导的该组在器件性能提高方面较为出色,有机半导体器件中场效应迁移率最高的数值就是由他们报道的。

然而,在有机半导体器件中,以有机半导体薄膜为主体的有机功能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加工工艺上,有机半导体薄腹具有一些特点,是无机薄膜所不具备的。无机薄膜通常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溶胶-凝胶、溅射和电化学等方法制备,而有机薄膜除了上述制备方法外,还有真空蒸镀法、旋涂、啧墨打印、有机蒸汽喷印、有机气相沉积、丝网印刷等方法。现有的制备有机薄膜的.工艺较多,不同方法制备的薄膜质量不同,直接影响着器件的效率,制备方法的选择也会影响产品的制备成本。一般为保证产品的质量,根据不同材料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制备方法。目前,有机半导体薄膜被应用到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并且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未来有机太阳能电池应用中将面临的三大挑战是:转换效率的提高,大规模生产以及稳定性。对于转换效率问题,这显而易见并早已吸引大家的广泛关注,然而有机半导体的物理与化学稳定性却从另一个方面也影响着转换效率,甚至直接构成其工业应用的制约问题。稳定性和均匀性是利用喷墨打印技术制备有机薄膜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必然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相关,有必要对有机半导体膜的均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成膜机制做基础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表面浸润性,同时从物理和化学两方面,是一种既可以反映有机膜界面物理变化又能关联表面能(成分)变化的方法,是值得探索成为一种有效方法来研究有机膜的稳定性与均匀性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有机半导体薄膜特性和应用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材料性能卓越,具有独特的优势,己经在很多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对于有机半导体器件的研究,从兴起到现在虽然时间较短,但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它的诸多优点使它在未来的平板显示领域内,以及太阳能电池领域具备了无限的发展潜能。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拥有轻薄、便携甚至可折叠显示屏的电子产品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现实。

有机太阳能膜相对于比较成熟的桂材料太阳能器件的一个主要挑战性是其稳定性问题,然而有机膜较低的转换效率当前已经备受关注,其稳定性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匹配的重视。本论文在有机半导体膜的界面中独到地引入光浸润性(opto-wetting)概念,采用一种全新方法,即通过有机膜界面的物理化学特性与光相互作用下对其浸润性的影响,从而评估有机膜界面均勻性、稳定性,并探讨其界面能、浸润性及光电親合的物理机制,此外,由于有机半导体薄膜的表面浸润性在防腐、防静电涂层、导电性织物及生物方面的潜在应用,使得对有机半导体薄膜的浸润性的研究也成为热点,尤其是通过某些方法对其浸润性进行调控,得到所期望的结果。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有机半导体(organicsemiconductor)是具有半导体性质的有机材料,即导电能力介于有机导体和有机绝缘体之间,具有热激活电导率,且电导率在规定范围内。有机半导体可分为有机物、聚合物和给体-受体络合物三类。有机物类包括芳烃、染料、金属有机化合物,如紫精、若丹明b、酞菁、孔雀石绿等。聚合物类包括主链为饱和类聚合物和共辆型聚合物,如聚苯、聚乙稀昨挫、聚乙炔、聚苯硫醚等。对于有机半导体而言,一般来说,n型半导体具有高的电子亲和势,即容易得到电子,电子能在一定范围内传导,也称为电子受体(acceptor),而p型半导体则具有低的离子化势能,即较容易失去电子,留下空穴,空穴能在该材料中传导,也叫做电子给体(donor)。有机半导体在许多方面不同于无机,包括光学,电子,化学和结构特性。为了设计和模拟有机半导体,需要吸光质或光致发光这些光学性质的特点[15],可以透过紫外-可见光的分光光度计和光致发光谱分光光度计来描述这一类物质的光学特性。半导体膜的表面形貌和形态,可以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来研究,游离能这样的电子特性,可以用紫外光电子能谱学(ups)来探测。

与无机半导体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1)柔性,可大面积制备,可应用于软屏幕。(2)制备简便,无需高真空、高温等制备条件。(3)分子结构多样易变,可便于材料的合成和设计。(4)光电一体,制备的器件可以导电、透明、发光。(5)可做成分子器件,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可做成单个有机分子或单元器件,甚至更小,可达到纳米的量级。由于这些优点,使得由有机材料制备的薄膜也有了应用的优势,如在集成电路、显示元件等,尤其被应用到太阳能电池活性层中,使得与晶娃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半导体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如下优点(1)原料来源的渠道广泛,化学可变性大;(2)改变和提高材料光谱吸收能力、提高载流子的传送能力和扩展光谱吸收范围的途径有多种;(3)加工容易,可大面积成膜,可采用旋转法等多种方法成膜;(4)易于进行物理改性,如辖照处理或高能离子注入掺杂,以提高载流子的传导能力,减小电阻损耗,提高短路电流;(5)电池制作形式多样;(6)价格较低,合成工艺比较简单,因而成本低廉。然而,它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器件的寿命、稳定性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应用领域也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有机物被溶解到有机溶剂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几种有机溶剂进行了研究。分别研究了甲苯、氯仿和邻二氯苯对pcbm溶解性的影响,确立pcbm与有机溶剂的依赖关系,以便我们在以后的实验中将要采用哪种试剂。

(2)对含有p3ht和pcbm两种高分子有机物的液滴在ito固体基底上蒸发沉积空间均匀性及对溶液浓度依赖性、空间限域性进行研究。由于釆用喷涂、旋涂等方法制备有机半导体薄膜的过程中,核心的过程是把有机半导体溶液微液滴连续、高速附着在固体基底上,并蒸发成膜。研究不同有机半导体溶液浓度的小液滴在固体基底上缓慢蒸发所沉积的图案与沉积物空间分布的影响,基于经典的“咖啡圈”效应(coffee-ring),蒸发液滴液-气界面空间曲率与蒸发速率锅合造成的蒸发不均勻,从而使得有机半导体分子链在三相接触线(gas-liquid-solid)出严重钉扎现象,造成了有机半导体沉积层的严重不均勻性,成为威胁薄膜空间均一性的最重要因素。建立沉积图案与浓度和体积大小之间的依赖关系,重点还关注溶液浓度影响对后期蒸发动力学过程调控,即液滴整体形貌的失稳现象。

(3)对由it0/p3ht:pcbm组成的混合膜在uv光照下,非平衡载流子产生与复合过程中对其界面浸润性进行研究。不同光照时间下共混膜的表面物理形貌变化与化学变化,能够直接通过水滴在膜界面上的接触角来直观表征。讨论载流子寿命与水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扩散的特征时间定量对比,确立p3ht/pcbm界面上载流子寿命时间与水分子扩散特征时间,通过接触角变化,阐明载流子浓度、共混膜厚度与水分子扩散间的竞争机制。

(4)为实现上述对界面浸润性调控,构建了ito/zno/p3ht有机-无机复合界面结构,研究界面的浸润性在光电转换过程中的变化。首先通过水热法制备均勾的zno纳米线阵列,接着旋涂法构建了ito/zno/p3ht复合薄膜结构。对其进行不同时间的uv光照,利用接触角测试方法来研究薄膜表面浸润性是否改变,通过afm和xps从物理和化学方面分析浸润性改变的原因。

五、本文的进度安排

第1-2周收集资料,确定题目,完成开题报告

第3-5周完成论文初稿

第6-8周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

第9周定稿,准备论文答辩

第10周论文答辩

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问题研究开题报告篇五

坡耕地利用的特色农业可拓研究——以陕北地区坡耕地为例

二、问题的提出

我国现有的18亿亩耕地中,坡耕地占3.6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0%。由于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造成土地的复种指数高,土地得不到休养,加上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坡耕地不仅产量低而且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仅破坏耕地资源,而且威胁到国家生态与粮食安全。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个世纪末,全国坡耕地因水土流失而毁坏掉的耕地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瘠,当地群众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开垦坡地,造成地表植被更大程度的破坏。坡耕地在造成山丘水土流失的同时,也导致了群众生活更加贫困。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淤积了江、湖、河、水库,直接威胁防洪安全,加剧了水土污染,造成对水资源的破坏。耕地中的化肥和农药也随着水土流失带进河流和水库,造成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在坡耕地治理基础上的特色产业的发展涉及社会、经济、产业、资源与环境等众多因素,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复杂系统,单一学科的专门化研究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深入进展,需要借助各门类的学科知识系统研究。本文在坡耕地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的指导思想下,以国内外系统学、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在坡耕地治理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陕北地区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在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视角下,找出适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水平的特色产业。实现坡耕地的有效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了客观意义上的支持。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可拓学”是以蔡文教授为首的我国学者创立的新学科,它用形式化的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处理矛盾问题。论文利用可拓理论中的基元理论和可拓集理论对区域特色产业系统进行整体描述,研究各种影响因素基元的可拓性和变换方法以及与特色产业业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到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元模型。通过研究建立区域产业发展的可拓决策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

2)现实意义

我国现有的18亿亩耕地中,坡耕地占3.6亿亩,占耕地总量的20%。坡耕地的合理利用,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坡耕地利用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造成土地的复种指数高,土地得不到休养,坡耕地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产量低,经济效益低,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却无法真正意义上的改善他们的生活。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特色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加上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影响下,坡耕地的利用水平非常低下,基本上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下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这种情况下,合理进行坡耕地的利用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区域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并进行合理布局和科学管理,本质上有利于提高坡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有助于坡耕地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的改善

多数地区的生态问题与坡耕地的大量存在密切相关,坡耕地合理利用是大面积生态建设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坡耕地的改造,增加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的数量,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经营观念,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生态重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3有助于改变农民的生产观念

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观念的改善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习惯都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农四村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克服农民发展经济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

四、研究现状

1、坡耕地利用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坡耕地的研究在当前阶段,国外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国内坡耕地利用研究进展我国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研究同样起步较早,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实际上,我国在坡耕地的保护和开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大量的专家学者投身于这一事业中来,为我国坡耕地的改良和完善提供了相对完善的理论支持。

我国坡耕地的开发利用领域的研究,主要涵盖如下几个方面:

1)坡耕地利用与治理的技术措施研究坡耕地的利用和开发技术始终是对坡耕地开发利用相关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2)坡耕地利用模式研究坡耕地利用模式的探究,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区域坡耕地利用研究林昌虎在研究过程中,重点收集和整理了贵州山区坡耕地的基本开发情况,提出了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坡耕地的开发必须重视林粮间作、坡地改梯田、坡耕地免耕技术的应用。

2、特色农业的研究现状

(1)国外关于特色农业的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特色农业的重要性,开始逐渐探索关于此领域的发展问题。

(2)国内特色农业研究进展我国学者对特色产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结合自身的区域优势,采取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不断地采取新的农业发展形式,提供具有发展力的产品,进而促进特色农产品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发展。

我国关于该方面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特色农业基本概念和内涵。

伍建平、谷树忠对特色农业的涵义进行了阐述:农户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收入,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形成具有规范农业形式,具备典型的区域性,并且在市场中能够有较强的生命力,形成的一种农业形式。

2)、区域特色农业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刘志民等通过对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的认真总结,认为当前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多种理论的应用上保证特色农业取得预期经济收益的重要保证条件,同时,在不同的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必须有针对性的理论作为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我国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取得相应的经济收益。

3)、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4)、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针对特色农业的发展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是在发展目标的确定上要结合当地情况,实事求是地结合市场确定;第二是在特色农业的发展上政府要提供大力支持;第三是将产业链进行充分延长,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第四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对过程进行管理,保证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第五是农户是特色农业的主要参与者,要提高农民工作的积极性。

5)、区域特色农业评价研究。

程炯分别从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了农业生产模式,提出了进行规划和分析闽东南农业的章程。

五、研究内容与思路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针对在坡耕地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的问题,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和坡耕地治理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陕北地区坡耕地的实际情况,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视角,找出适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与气候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的特色产业。实现有效的坡耕地利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目的,本文围绕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这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就论文所涉及的坡耕地治理、特色农业发展等方面的文献,进行国内外研究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这是论文的研究基础部分。主要对坡耕地特色农业的涵义与特征,组成要素,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坡耕地特色农业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六章):这是论文研究的主体部分。第三章在第二章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构建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不相容问题的物元模型,建立特色农业发展的可拓决策模型和特色种植结构优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第四章以陕北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第五章将坡耕地特色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重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构建特色农业发展的动态仿真模型,并以陕北地区米脂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第六章分析特色农业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构建动态博弈模型,探讨政府、农户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行为;提出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四部分(第七章):这是论文研究的结论部分。归纳总结论文各章的研究成果和主要结论,并给出后续研究展望。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在对与论文研究相关的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对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计与预测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坡耕地特色农业的内涵进行分析,研究坡耕地特色农业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到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目标。

其次,通过基元理论分析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不相容问题,运用共轭分析和拓展分析方法对各种影响基元的拓展性和变换进行分析,并用关联函数确定特色农业发展的和谐度;建立了特色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确定特色农业最有种植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坡耕地特色农业与生态环境,宏观政策、粮食安全、人口因素及经济发展的系统动态因果反馈关系,构建特色农业的动态仿真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寻找坡耕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模式。

另外,利用动态博弈的方法对坡耕地特色农业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行为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坡耕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对特色农业的进一步细分,有利于其更好的把握目标市场。

六、论文提纲

目录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研究现状

1.3.1坡耕地利用研究现状

1.3.2特色农业的研究现状

1.4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主要研究内容

1.4.2研究思路与方法

2坡耕地特色农业的涵义及理论基础

2.1坡耕地特色农业的涵义

2.1.1特色农业

2.1.2坡耕地

2.1.3坡耕地特色农业

2.2坡耕地特色农业的系统分析

2.2.1坡耕地特色农业的要素

2.2.2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分析

2.2.3坡耕地特色农业的目标分析

本章小结

3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可拓分析

3.1可拓方法概述

3.2坡耕地特色农业的可拓分析

3.2.1不相容问题的确定

3.2.2坡耕地系统的共轭分析

3.2.3坡耕地系统的相关分析

3.2.4坡耕地系统的蕴含分析

3.3坡耕地特色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模型

3.3.1模型的建立

3.3.2模型的求解

本章小结

4陕北地区坡耕地特色农业实证分析

4.1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的可拓分析

4.1.1陕北地区坡耕地特色农业现状

4.1.2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优势分析

4.1.3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劣势分析

4.1.4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主要产业分析

4.1.5陕北地区坡耕地特色农业可拓分析

4.1.6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可拓决策模型的构建

4.1.7榆林市特色产品种植的可拓决策

4.2横山县坡耕地种植结构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5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

5.1坡耕地特色农业sd模型

5.1.1sd模型因果关系分析

5.1.2sd模型的构建

5.1.3模型检验

5.2米脂县坡耕地特色农业动态仿真

5.2.1米脂县基本情况

5.2.2米脂县坡耕地特色农业sd模型

5.2.3米脂县坡耕地特色农业动态仿真

本章小结

6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博弈分析

6.1坡耕地特色农业利益相关者及行为分析

6.1.1坡耕地特色农业利益相关者分析

6.1.2坡耕地特色农业主要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6.2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博弈分析

6.2.1发展特色农业的三方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6.2.2农户群体发展特色农业行为分析

6.3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6.3.1构建长效支农投入机制

6.3.2构建特色农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6.3.3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研究结论

7.2主要创新点

7.3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全国艺术展演 艺术展演活动方案(实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早教亲子活动方案(模板6篇)

    方案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组织管理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写方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

    最新语文七年级教学反思(精选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

    最新金锁银锁活动教案(模板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

    最新幼儿园社会教案水(优质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

    2023年个人述德述职述廉总结(通用10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

    2023年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反思(优秀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

    热门网络调查心得体会感想(通用18篇)

    写读书心得可以让我们记忆更深刻,加强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以下是一些教学反思的范文,供大家参考。调查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它对于了解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改

    2023年手机店工作总结 手机业务员工作总结报告(实用5篇)

    总结是对前段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回顾、检查的文种,这决定了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能

    最新幼儿园大班组年度工作计划(优质5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