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武侯祠武侯祠篇一
最出名的武侯祠莫过于成都的武侯祠了,哪里的对联又是怎样的呢?
1.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2.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
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
3.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1、.三世忠贞: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病逝于武功五丈原。亮子瞻“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与邓 艾战 于绵竹(今四川德阳黄曲镇),战败阵亡。时年三十七岁。瞻子尚亦在保卫绵竹的战斗中英勇就 义。 尚当时 仅为弱冠之年。
陈庶子:陈寿作过“庶子”官职。
2、朱熹:“(孔明)正大之气,经纶之蕴,固已得于天资,然窃其智虑之所以日益精明,威望之所以日益隆重者,则寡欲养心之助为多焉。”第二联的`下联就是朱熹评论的表达。
现分文物区、园林区和锦里三部分,面积230亩(15万平方米)。根据武侯祠新 的规划内容,武侯祠将对这三个区域进行更加合理的功能区划,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
武侯祠同汉昭烈庙、刘备墓(惠陵)相毗连。整个武侯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武侯祠后还有三义庙、结义楼等建筑。
文物区主要由惠陵、汉昭烈庙和武侯祠三部分组成,祠庙现存主体建筑(除惠陵)均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以及迁建的三义庙和新建的结义楼,共七重。祠内供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50余尊,唐及后代碑刻50余通,匾额、楹联70多块,尤以唐“三绝碑”、清“攻心”联最为著名。
匾额为“汉昭烈庙”。大门内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两侧各有一碑廊,其中最大的一通在东侧碑廊内,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因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称为“三绝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出自名家,因此被后世称为三绝碑。 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
武侯祠武侯祠篇二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成都:董必武题武侯祠过厅
扇摇战月三分鼎
石黯阴云八阵图 武侯祠
时艰每念出师表
日暮如闻梁父吟 成都:瞿朝宗题武侯祠
文章西汉两司马
经济南阳一卧龙 襄樊:李尔重题古隆中武侯祠
兴亡天定三分局
今古人思五丈原 赵藩题成都武侯祠
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成都武侯祠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成都:沈尹默集杜甫诗题武侯祠过厅
诸葛大名垂宇宙
隆中胜迹永清幽 董必武题湖北襄阳武侯祠
旨寻六家业窥五际
内学七律旁通三微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流风于遗象万古清高 灵川武侯祠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成都武侯祠
冈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
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 武侯祠
沥胆披肝六经以来二表
托孤寄命三代而下一人 成都:武侯祠。三代:夏、商、周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武侯祠
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
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 成都:陈矩题武侯祠诸葛亮殿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成都:游俊题武侯祠过厅,位于成都市南郊
志见出师表
好为梁父吟 成都:郭沫若题武侯祠过厅
八千余年上下古
七十二家文字奇 顾槐题河南南阳武侯祠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成都:冯灌父集杜甫诗题武侯祠刘备殿
伯仲之间见伊吕
先生有道出羲皇 滇南黎天才集杜工部句题武侯祠
丹心一片安炎鼎
浩气千秋壮属疆 勉县武侯祠,在陕西勉县新城西
当年正气扶元气
万世人心仰赤心 武侯祠 / 当阳关陵
梁父吟成高士志
出师表见老臣心 灵川武侯祠,在广西灵川县漓江畔的甘棠镇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成都:沙孟海集杜甫诗题武侯祠诸葛亮殿
武侯祠武侯祠篇三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著名的“攻心”联出自于四川成都武侯祠,今天我就有幸来到了这里。
进入武侯祠,映入眼帘的便是苍翠的参天大树,树下是一条青石小径。小径两旁,各有一座石碑,右边为唐碑,左边为明碑。这两座碑在武侯祠五十余通碑里影响颇大。尤其是唐碑,此碑之碑文由裴度撰写。当时裴度满怀对诸葛亮的爱慕之情,略加思索,提笔就写下了这篇文章,然后由当时著名书法家柳公绰书丹上石,再由最有名的刻工鲁健雕刻。石碑文、书、刻俱佳,后来将诸葛亮的功绩、柳公绰的书法、裴度的文章并称为“三绝”,所以此碑也为“三绝碑”。
三绝碑在武侯祠里大有名气,但更具价值的还是孔明殿静远堂,静远堂前的柱子上,有一副影响深远的对联,即那副闻名中外的“攻心”联,这幅对联寓意深刻,被人们屡屡提及,为此也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静远堂里立着诸葛亮和他的儿孙们的塑像。诸葛亮面向大门,双目炯炯有神,神态儒雅,手里握着一把羽毛扇,安然镇定,似乎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一旁是他的儿子,蜀亡时死守绵竹的诸葛瞻和他的孙子,与父同赴国难的诸葛尚的塑像。诸葛亮祖孙三代对蜀国忠心耿耿,可谓是三世忠贞。堂外长廊上,还有岳飞含泪书写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书法气势磅礴,字体个个苍劲有力,越到后面越龙飞凤舞,此《出师表》真是武侯祠里一处壮丽奇观啊!
出了静远堂向后走,即是三义庙,供奉着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塑像。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就是惠陵,即刘备墓,此墓可是三 国开国 君主唯一可以确知其位置的的陵墓呢。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世易时移,昔日的荣光与痛苦俱以消散,只剩下泛黄的史籍和淡淡的记忆。武侯祠,是三国文化记忆的最佳遗迹,它已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图腾,这就是我家乡中一颗闪耀的明珠——武侯祠。
武侯祠武侯祠篇四
;中国历史上前前后后有过几百个武侯祠,现在留下来的还有十四座,陕西勉县武侯祠,号称“天下第一武侯祠”,下面达达文档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历史上前前后后有过几百个武侯祠,现在留下来的还有十四座,陕西勉县武侯祠,号称“天下第一武侯祠”,是全国最早的一座武侯祠,隆中也有一座武侯祠,晋朝就有了,重庆的奉节,云南的宝山,河南的南阳,还有很多地方都有武侯祠,每个地方的武侯祠都有自己的不同特点。
最大的一座武侯祠在成都。历史气息最浓,文物最多,凭吊一次,忠烈浩然之气终生荡气回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我以为武侯祠只是祭拜诸葛亮的祠堂。原来,武侯祠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由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组成的三国文化文物区,川军将领刘湘陵园为主体的园林区和体现川西民风民俗的锦里三大部分组成。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2008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一走到这里,顿失大都市的喧嚣,红墙碧瓦,古柏森森。原来,这里最初是刘备的“汉昭烈庙”,靠近不远处的武侯祠,但非同一祠庙。由于去武侯祠祭拜奉祀的百姓很多,香火十分旺盛,而刘备的陵庙则“门前冷落车马稀”。明代蜀王朱椿见了,心中很不是滋味,就以武侯祠近逼刘备的惠陵和祠庙不合理法为由,下令废除武侯祠,将诸葛亮附祀于昭烈庙刘备的东庑,形成了一庙两殿,只是两殿前高后低以示封建时代的君尊臣卑。
我与游人一样,对曹操当年眼中的英雄刘备,并不认可,这帝王陵埋葬着63岁病死白帝城运回的刘备,虽然奢华壮观,但产生不了什么感慨,对“汉昭烈庙”也无意参拜,他昭在哪里烈在哪里?以“兴复汉室”伟大崇高的名义,不否认他的情商特高,人格魅力极强,裹挟和道德绑架天下英才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武圣关羽,豪杰张飞赵云黄忠等为其驱驰战死沙场,致使蜀国百姓苦不堪言,长年征战,白骨累累,要是没有他这个“英雄”,“三顾茅庐”感动诸葛亮,也许就不是一个伟大的悲剧,这样的帝王,对历史对人民有什么好处?各地保护的帝王陵,除文物价值,无思想价值。只让人感到帝王的尊贵,民众的渺小。
一般帝王陵必有皇后陵,但这里却没有。刘备一生经历了八次婚姻八位夫人,早年“数丧嫡室”,后来甘夫人早逝,麋夫人不知所踪,孙夫人半途回了娘家,有人说刘备有“克妻”的命,嫁给他,不是早死就是命运多舛。作为草根出身的英雄,刘备一生充满坎坷,出道以后便四处奔波,经常被追逐,有过多次逃命的经历,一逃命就不得不“弃妻子”。刘备早年的多位妻妾不是他“克”死的,而应该是死于战乱。
天下皆知,刘备有个傻逼儿子刘禅,其实,那是童年襁褓中的刘禅,先天性的会玩“糊涂学”,长大以后,更是将“糊涂学”玩到无人能识的境界。蜀国灭国以后,以“安乐侯”的身份“乐不思蜀”的糊涂智慧保住了自己和宗族宗祠家庙,香火不息,至今打草鞋手艺的刘氏后人就是刘备的基因传承之一。后人评论“傻人有傻福”,“聪明人福薄”,诸葛亮学冠天下却不懂“糊涂学”,福不如刘禅。
但天下人无不敬仰诸葛亮。无论多么高贵的游客,古往今来,帝王将相,国家元首 ,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无论多么趾高气扬的步伐,在此,都情不自禁,肃然起敬。并留下许许多多珍贵的对联,诗词,文赋,碑帖等珍贵文物。尤其是对联之多,之精彩,难以统计,令人叹为观止。随便某一方面,某一点都可以写成若干专著。在岳飞手书的《出师表》前,泣泪诵读,慷慨激越,热血喷涌。新中国成立以后 ,伟人毛泽东和后来其他领导人,先后到此凭吊,也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对“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给予了高度评价。
天下人敬仰诸葛亮,是多方面的,一是他卓越超人大神级别的智慧,二是他治理蜀国兴修水利道路,轻徭薄赋,发展农桑工商,与川西少数民族和谐融合,功劳卓著,深受百姓感念。三是德高天下名播千古,是天下忠臣的楷模和道德模范,更是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平庸无为的历代贪官们望而生畏自愧无地缝可钻的神。至于有人自认为超过诸葛亮评论他因报国心切,而“六出祁山”战略冒险,不听魏延建议的失误,忽视后方根据地人才培养。我做个提醒:不知道这些,还叫诸葛亮?掂量一下自己再评论呗。
诸葛亮更是爱情忠贞的楷模。少年时代胸怀天下,青年时代自比管仲乐毅,仪表堂堂,天下标准的帅哥美男子,娶黄头发黑皮肤粗脚大手的丑女黄月英为妻,且多年不生育,在诸葛亮47岁时,才为他生下了诸葛瞻。让自古至今,那些贪图美貌的,那些喜新厌旧的,那些贪图名利的,到此一对比羞愧难当。
诸葛瞻7岁时,还是童年,其父诸葛亮就去世了,享年54岁。日夜为军国大事操劳过度,临死前,光明磊落,进行了财产申报,据《三国志》记载: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留给后代的遗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的田地,没有留下更多的财产。死后秘藏定军山,另有几处衣冠冢,一千八百年来,盗墓贼盗遍帝王将相的墓,就是不盗武侯墓,盗也有道。
后来诸葛瞻37岁时与19岁的儿子诸葛尚战死绵竹。那至今“双忠苗”人民怀念供奉祭祀。一门三代忠烈。诸葛氏并没有因此而绝后。因为诸葛瞻的剩下几个儿子都活了下来,他的二儿子诸葛京在蜀国灭亡之后出仕晋朝,做了郿令,将当地治理井井有条,后来官至江州刺史。其实从晋朝方面考虑,他们并不仅仅看重诸葛京的才能,任用他也是向蜀国的遗民示好的意思。毕竟诸葛京是诸葛亮的亲孙子,他的社会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
王羲之的《十七贴》中,曾提到“往成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司马错时所修……”诸葛瞻战死后,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和重孙诸葛显一起被迁往了河东郡,而他的重孙诸葛显还和大文豪王羲之见过面,至今忠烈之后,瓜瓞绵绵。
“四川王”刘湘享年更小,48岁,葬于武侯祠,或许是风水考究的原因,亦或是其他方面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同属蜀汉英雄,且是抗日英雄,葬于武侯祠是对刘湘在历史中的积极作用的一种肯定。
刘湘在统一四川,结束军阀混战,培养人才,兴办教育,率壮士出川,积极抗日,这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湘在率川军出川抗日前就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胃病,彼时四川军政界多劝刘湘不必亲征,留在成都指挥即可。刘湘回应: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岂能在后方苟安。带病出征的刘湘在抗战前面吐血并发,于1938年1月20日在汉口万国医院逝世。
死前刘湘曾留有遗嘱,语不及私,全是激励川军将士的话: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而就在病逝前几日,刘湘仍在和川军将领部署反攻芜湖的作战计划:以川军第二十三集团军所有部队对占领芜湖的日军第六师团发动围攻之势,力求迅速夺回芜湖,提高国军士气。
刘湘病逝后,国民政府追授为陆军一级上将,并决定在成都举办国葬典礼。
1939年9月19日,刘湘国葬典礼在成都隆重举行。国民政府和各省军政均派代表参加,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致电悼念。按照国葬法规,19日殡葬之日,国民政府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川康两省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是日午前七时,在省政府举行的启灵像礼,前来参加吊唁活动的群众逾二十万人。成都的城乡公路旁悼念刘湘的标语随处可见。其国葬之隆重,在国民时期实属罕见。
刘湘在前线病逝后,刘家虽然大权旁落,但刘湘的儿女们不仅在兵荒马乱的岁月生存下来,而且还在海外安居乐业。
而刘家能够保持兴盛,都要感谢一个目不识丁的女人。
刘湘一生只娶了周玉书一个人,在以娶姨太太为荣的民国,刘湘在男女关系上可以说是十分本分,甚至被取笑为“粑耳朵”(意为怕老婆的人),但刘湘却丝毫不在意。
周玉书在刘湘发达之前,并没有名字,其他人只叫她周氏。周氏她勤俭持家,孝顺公婆,待人接物十分得体。但她比刘湘大三岁,而且在相貌上毫无女性之美,粗眉大眼,额头凹下去,一点都不好看。
除此之外,周氏是裁缝之女,没有显赫家世,还是个文盲。刘湘成为大人物后,觉得夫人老是被称为周氏不够气派,就请了一个名为甘典夔的算命先生给周氏起名。取了“玉书”这个名字。刘湘死后,她死活不依找蒋介石的麻烦,扶养四个孩子,在抗战后期,虽然刘世英、刘世哲都死在了战乱之中,但周玉书依然把刘康怀和女儿刘蔚文抚养长大。刘康怀后来从四川大学毕业,刘蔚文从华西大学哲学系毕业,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高材生。在国民党政权崩溃之前,周玉书带着家人迁往香港,后来又从香港迁往文莱,至今后代富豪遍布海外。
刘湘与诸葛亮的共同特点,都是出身平民,成为王侯,地位高贵,不嫌丑妻。人品高尚,忠烈千秋。
穿越武侯祠,畅想古今事、心怀家国情,饕餮一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大餐,感到增添了强大的精神能量。
武侯祠武侯祠篇五
成都武侯祠是我们最为常闻的武侯祠,其中不少对联都有自己的典故。
成都武侯祠由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等部分组成,占地约80亩(53000平方米)。是全国唯一的纪念蜀汉皇帝刘备、丞相诸葛亮等君臣合祀的祠堂。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文管所,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惠陵、汉昭烈庙始建于章武三年(223),武侯祠建于南北朝。从南北朝至元代,三者彼此为邻、又各自分开。宋代任渊《重修先主庙记》中三者的位置是这样的:“惠陵……有庙在其东,所从来远矣,大殿南向,昭烈弁冕临之,东夹室以??后主,而西偏少南又有别庙,忠武侯在焉,老柏参天,气象甚古。”即惠陵在最西、其东稍南为武侯祠(约当今香叶轩位置)、其东北为昭烈庙。三者于洪武初合为一体。张时彻嘉靖二十六年(1547)《诸葛武侯祠堂碑记》说:“洪武初,以昭烈庙实为陵寝所在,令有司春秋致祭。蜀献王之国,首谒是庙,谓君臣宜一体,乃位武侯于东、关张于西,自为文祭之。盖至是武侯废祠,而乃以其碑碑庙中。”三者合一后,蜀人仍习称这复合体为武侯祠。明代末年,祠庙毁于战火。清康熙十一年(1672)修复。
成都武侯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是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三义庙、古戏台七重,西侧是刘备陵园及其建筑。祠内有蜀汉历史人物塑像50尊,多出自清代民间艺人之手。蜀汉君臣上下济济一堂,是成都武侯祠的一大特色。这些塑像突出了忠义仁孝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从清代起被人们视为喜神。祠内还有碑碣、匾联、钟鼓、三国文化陈列馆、三义庙、听鹂馆、香叶轩等景区、景点,内容丰富。成都武侯祠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博深,为国内外游客所关注、所称道。武侯祠的塑像群和陈列都集中保留、反映了“三国文化”的精髓。三国历史虽短,却非常精彩。魏、蜀、吴及多个军事集团相争,你死我活。军事、经济、文化,惊险奇异,丰富多彩。三国文化的主题思想是儒家文化与军事文化的高度结合。计谋诡诈中分慈惠宽严,刀光剑影下见忠义仁孝。武侯祠的匾额对联也集中地反映了这一主题。它继承了我国古代一般传统文化的精华,即儒家文化,又具有战争风云的特质,外交、兵家、权谋,彼此生死竞争。其激烈性、残酷性、曲折性、刺激性,比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它特别引人瞩目,常被国内外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企业家,乃至一般群众视为治国、治军、管理企业、为人处世、治家教子等方面的教材、典范的重要原因。以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为代表的蜀汉英雄在三国中最讲忠义仁孝,将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结合得最好,是三国文化的典型代表者。这也是后世史学家、文学家和广大人民群众视其为“正统”的原因所在。
惠陵是武侯祠内最早的文物,始建于章武三年(223)。《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章武三年(223)四月,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八月,葬惠陵。按秦汉旧制,皇帝即位后便开始预作寿陵,但鉴于当时的战况,有可能是在章武二年冬天,刘备病重后才开始着手帝陵的选址和修建。梓宫五月回成都后,虽然当时已是夏天,却没及时入葬,大概与当时惠陵尚未建成有关。惠陵内合葬有先主的甘、穆二位皇后。《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说甘皇后(后主刘禅之母)先死,葬于南郡,追谥皇思夫人,迁葬于蜀,未至而先主殂陨。丞相诸葛亮向后主上言:念皇思夫人神柩在远飘摇,特遣使者奉迎。会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神柩以到,又梓官在道,园陵将成,安厝有期。今皇思夫人宜有尊号,以慰寒泉之思,宜曰昭烈皇后。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臣请太尉告宗庙,布露天下,具礼仪别奏。后主准奏,事遂施行。也就是说,甘夫人与先主同时葬入惠陵。《三国志》又记载先主穆皇后于延熙八年(245)薨,合葬惠陵。即穆皇后是在先主入葬二十二年后入葬惠陵。这说明惠陵的墓门墓室是可以开启的砖室结构。按《三国志》作者陈寿为蜀汉重臣谯周的学生,曾在蜀汉任职,著名史官,当时人记当时事,其有关记载应是真实可靠的。后主在位四十年,按当时礼制每年至少三次率大臣们到惠陵、昭烈庙祭祀扫陵,他们来跪拜的对象必是真实可靠的。历史上又称其为昭烈陵、先主陵、刘备墓等。
汉昭烈陵 (惠陵)
注释 陵:天子之坟。
说明 蜀汉昭烈皇帝刘备之陵。书者不详。
帝本燕人,曾向乡祠崇百祀;
蜀为正统,漫言天下尚三分。 (惠陵)
注释 燕:河北,古燕国旧地。
说明 昭烈帝本河北人,他的家乡千百年来就立庙祭祀,我也曾往拜谒。蜀汉才是正统,说什么魏、蜀、吴天下三分。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蜀汉集团始终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符合儒家文化倡导的“忠”。这个“忠”与曹魏、孙吴集团内部的那种只对本集团首领的“忠”相质别,它是儒家文化倡导的“大忠”。这也是后人视其为正统的原由。清人许涵度撰书,今人李长路补书。
惠陵 (惠陵)
注释 惠:仁慈,施恩惠。史载刘备生前仁慈爱民,据《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故名惠陵。儒家文化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惠即仁。刘备在我国古代帝王中,是仁惠的典型代表。此陵中还合葬有昭烈皇后(甘夫人)和穆皇后。“死则同穴”,是儒家文化“夫为妻纲”精神的最高表现。2001年博物馆在陵上植树时,发现陵顶的三国砖。
说明 即先主刘备帝陵。《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死于章武三年(223)四月,“八月,葬惠陵”。今人魏传统书。
千秋凛然 (惠陵)
说明 千秋百代,凛然如生。语出唐代刘禹锡诗《蜀先主庙》中“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句。清人马维骐书。
一?g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惠陵)
注释 一?g(pou剖)土:一捧土,此指惠陵。铜雀荒台:荒凉的铜雀台。曹操受封于魏后,曾在其都邺城(今河北临漳)修建了铜雀、冰井等三座高台。此以铜雀台借指其主人曹操。漳河疑冢:漳河边的假坟。宋代以来,盛传曹操曾在漳河边设置七十二座假坟,以防人掘墓。《三国志》载,曹死后葬“高陵”,在邺城,无设假坟之说。汉代官仪,语出《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代威仪。’”此指惠陵基本符合汉代皇陵规制。这也是蜀汉集团全面继承汉制、汉文化的表现之一。
说明 刘备的惠陵还巍然矗立着,试问漳河边荒芜的'铜雀台旁,哪里还找得到曹操的假坟呢?三国鼎立的局面而今何在?剩下这古道和道旁的石麒麟,令人想起汉代朝廷的仪式排场。惠陵能完整地保存到今天,与历代百姓、政府的保护有关。清人完颜崇实撰,顾复初书,今人刘孟伉补书。
二、汉昭烈庙
汉昭烈庙,始建于章武三年(223)。汉制,建陵同时建原庙。《三国志?蜀书?刘禅传》说刘禅降时:“是日,北地王谌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载“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确证昭烈庙在蜀汉亡国前已存在。西晋灭蜀后,将能抓到的、控制的、刘氏的后裔都迁到了北方,当然也要消除其在蜀中的政治影响,拆除汉昭烈庙和刘氏宗庙是必然之举。《太平寰宇记》说:“先主祠在府南八里,惠陵东七十步,齐高帝梦益州有天子卤簿,诏刺史傅覃(琰)修立而卑小。故相国李回在镇,更改置守陵户,四时祭祀。”齐高帝第一次对此庙进行大规模修复。汉昭烈庙本属原庙,即在正庙外另立的、后修的宗庙。《史记?高祖本记》孝惠五年“以沛宫为高祖原庙”集解:“谓原者,再也。先既已立庙,今又再立,故谓之原庙。”《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说刘备在章武元年(221)四月称帝的同时置百官,立宗庙,祭高皇帝以下。蜀汉在建陵前先立有宗庙。蜀汉国号汉,刘备死后谥号“昭烈皇帝”,故“汉昭烈庙”应为此庙当时的官名。唐、宋时期民间流传,此庙中的一些古柏为诸葛亮亲手栽种。历史上又称昭烈庙为“先主庙”、“先主祠”、“惠陵祠”等。如唐《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成都县条说“先主庙,在县南十里”。
汉昭烈庙 (大门)
注释 汉: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死后谥号“昭烈皇帝”。谥(shi市)号,古代帝王将相和名人死后,时人根据其行迹给予的称号。汉代礼制,帝陵旁必建原庙(原庙即在正庙外另立的、后修的宗庙)。汉昭烈庙为惠陵旁的宗庙,应与惠陵同时修建,即始建于建兴元年(223)。
说明 蜀汉昭烈皇帝之庙。近人刘成勋书。
明良千古 (二门)
注释 明:明君,贤圣之君。良:良弼,贤良的辅佐。
武侯祠武侯祠篇六
下联:三顾堂,梁父吟,遗址尚在,想见古人心。
上联:汉室溯臣劳,当运际扶危,合让先生出头地;
下联:蜀都崇庙祀,幸恩承秉杲,更从遗像仰擎天。
上联:此地藉卧龙以传,看丹水西抱,白水东环,祗余长留名士隐;
下联:斯人超雏凤而上,即莘野币交,渭滨车载,何如亲见使君来。
上联:吕磻溪伊莘野王佐其才乎!继以宛琅琊得主常有,经纶丕焕;
下联:齐鲍叔郑子皮圣门所许也,合之徐元直见贤能举,豪杰奋兴。
武侯祠武侯祠篇七
;、文学鉴赏在导游教学中的必要性:
1.中职旅游专业上看
1.1中职导游专业培养目标
中职导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为旅行社、各旅游景区等旅游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导游专业理论知识和导游操作技能,能从事旅游企业导游服务业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导游工作中,要求导游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文学鉴赏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的一个过程。通过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知识素养,为
今后走上导游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课程教学目标
武候祠是《四川导游实务》第十章景区景点模拟导游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小节,其教学目标一是要求学生了解武候祠景点的基本情况、诸葛亮生平和景区特点。要求学生能够模拟讲解武候祠景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掌握讲解人文历史景点的方法技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了解武候祠的景区基本情况中重点有三:一是诸葛亮其人其事,二是三国的历史知识,三是武候祠中的《攻心联》。对诸葛亮的介绍,《出师表》、杜甫的《蜀相》等诗文脍炙人口,三国历史在小说《三国演义》体现的更加通俗精彩、更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攻心联》这种传统的楹联文学形式也是我们在介绍中国名胜古迹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可见整个对于武候祠的了解中,文学鉴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1.3学生综合素质目标
我们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广义上的理解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文学鉴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文学作品有着审美、认识、教育和培养想象力的作用,而且作品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力量,直接给予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身的修养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审美
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2.从行业需求上看
2.1旅游鉴赏和文学鉴赏的相似性
旅游,如同文学鉴赏,也是一种再创作。旅游者总是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存去欣赏客观景物的,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景物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即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只有音乐才引起人的音乐感觉;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法国大雕塑家罗丹也说过,世界上所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
睛。这些虽然是针对文学鉴赏来说的,但是对于旅游欣赏来说也是适用的。有关资料显示,在旅游者中,受过教育的高学历的人总是占大多数,这是因为这部分人的旅游鉴赏能力较高的缘故。旅游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他们的职业、年龄、性别、价值观念、文化修养等等于差万别,提高他们的旅游鉴赏力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问题的核心是要帮助旅游者正确地理解景观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在这方面,导游的作用非浅。旅游的开发经营者应该把自己对景观的理解用形象直观的视听语言描绘出来,传达给旅游者,便于游人事先对旅游景区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做好旅游的精神准备和知识准备。
2.2武候祠景区旅游价值通过文学鉴赏体现
对于中国祠堂宗庙等人文旅游景点来说,其一大吸引力就是各种文人带来的“名人效应”,如提到岳阳楼自然让人联想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提到黄鹤楼自然想到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而武候祠中大家自然会想到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毛主席为什么来到成都武候祠看《攻心联》看了半个小时?岳飞为什么会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游客们来到这里寻求的答案并非在武候祠这个地点上,而是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深度解
读,由景区或导游传达给游客。
二、武侯祠文学鉴赏教学的优势分析:
1.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学内容
整个景区涉及著名历史人物众多:诸葛亮、刘备、张飞、关羽、赵云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景区楹联、匾额、诗歌、散文知名度高,名家作品多。杜甫、岳飞、赵藩、毛泽东也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并留下许多精彩的文章或评论。《静远堂》匾额、《攻心联》、《蜀相》、《出师表》等等作品知名度极高,内涵丰
富。
2.内容深入浅出,学生容易接受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学底子比较薄弱,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在初中接触了一定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对他们来说,过于复杂的文学作品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武侯祠的文学作品代表性强、脍炙人口,《蜀相》、《出师表》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容易引发共鸣,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武侯祠的文学作品饱含了作者的个人情感,还能引出一些历史故事和趣闻,这些对
于培养导游专业的学生是很有好处的。
3.著名的旅游景点,具有代表性
武侯祠是四川人文景点中非常著名的一处景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教师在收集相关资料的时候比较容易,武侯祠处于成都市区,可进入性很强,如有需
要进行实地考察也很容易实施。
三、武侯祠文学鉴赏教学的实施
武侯祠的匾额、楹联、诗文非常多,不可能全部给学生讲解,所以选择要有代表性、旅游讲解价值较强、学生理解较容易的内容。鉴于不同文学形式,我们分为四个类型进行选择,分别是诗词、楹联、匾额和散文。教学时候可以根据学
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把握深浅。
1.诗词——《蜀相》
武侯祠涉及到最有影响力的诗词非杜甫的《蜀相》莫属,这首诗脍炙人口,内容深入浅出,有很好的内涵和外延,导游讲解中以本诗开头也非常常见。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明了武侯祠的位置,作为导游专业中的文学鉴赏,这里更多的应该看到该诗句对旅游的价值:比如引发我们今天去哪儿游玩?——丞相祠堂。丞相祠堂在哪儿?——成都边上。用诗文直接告诉了游客我们今天去武侯祠游览,武侯祠很近,就在成都边上的信息。而且拓展性也强,比如“什么是锦官城?”借而介绍成都概况等等。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难道说,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不难看出,在“颔联”两句里,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诗行中寓静于动,寄情于景,婉转地流露出因国家分裂而悲怆伤怀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学生也需要对照目前的情况,目前武侯祠的门庭还如此冷落吗?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发思考。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一句外延十分丰富,诗人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表达了个人对诸葛亮钦羡仰慕的情感。在导游词的讲解中,这一句很容易展开,说道诸葛亮的《隆中对》、《出师表》以及武侯祠匾额上“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内容。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结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个人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可见,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这警句一般的诗行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是不无道理的。对这一句的赏析不但可以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诸葛亮,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杜甫的遭遇,让学生去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
2.楹联——《攻心联》
这是武侯祠诸葛亮殿正中有一副楹联,向被推为武侯祠诸联之冠,并受到毛泽东、江泽民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赏。联曰: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诸葛亮殿是整个武侯祠游览的精华部分,《攻心联》的作用非常重要。光绪二十八年,时任四川盐茶使的赵藩游览武侯祠,追思诸葛亮治军理政的成绩,并联想新任四川总督岑春煊备用武力镇压民众的情况,遂书写此联。屈指算来,至今已百余年了。联语虽意在“讽谏”,但客观上却对诸葛亮一生用兵和施政的功业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从而发人深省,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学生在鉴赏这一对联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攻心”,诸葛亮生平中哪些是“攻心”的体现。这里就涉及到诸葛亮的功绩以及“七擒孟获”的小故事,如何由攻心联引发,如何介绍给游客。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不是讲解武侯祠就局限于武侯祠、诸葛亮。
第二,《攻心联》作者赵藩其人,为什么要作《攻心联》?这也是导游在讲解楹联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楹联作者是谁?为什么写下楹联?除了武侯祠以外的其他景区也有体现。学生学会掌握讲解题词、楹联、匾额的普遍规律。
第三,《攻心联》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现实意义可以从为什么毛泽东、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对这个楹联进行了高度评价,毛泽东甚至看攻心联看了半个多小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最后总结到诸葛亮、赵藩、毛泽东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是都有“攻心”的意识和事迹,此联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应该做到“审时度势”,多“攻心”也就是多去考虑别人的心理再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对于做事多考虑自己、不考虑后果的中职学生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不但给予他们知识
领域的拓展,也加强了学生品德教育。
3.匾额——“汉昭烈庙”
匾额是景区文学鉴赏中的常见形式之一,其内容短小精干,外延却十分丰富。譬如武侯祠门口的“汉昭烈庙”匾额从字面上很好解释:刘备是蜀汉的皇帝,谥号昭烈,这里是刘备和诸葛亮合祀的地方,按照君尊臣卑的原则,就叫汉昭烈庙而不叫武侯祠了。这样的解释过于简单直接,讲解词的层次是比较低的。在加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文学共鸣来取得更好的效
果。
面对成都武侯祠的“汉昭烈庙”匾额,民国时期也有一个著名的爱国文人邹鲁用诗文做出了一个精辟的概括:“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这首诗意思非常直接,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的容易,通过一种对比的方式道出了诸葛亮为什么受到后人景仰的缘故。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名位”实际上可以解释为得到的,而“勋业”可以理解为“付出的”。让学生理解道为人“付出”永远是胜于“得到”的。而在导游讲解中,套用邹鲁的诗对“汉昭烈庙”匾额进
行解释,效果要比直接解释好的多。
4.散文——《出师表》
学生们最熟悉的是初中课本中的《前出师表》,而武侯祠讲解中经常提及的也是《前出师表》,学生对这篇文章是非常熟悉,初中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甚至可以背诵。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再赘述。在我们导游专业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引入一些导游讲解的内容,导游讲解要求正确、充实、清楚、生动、灵活。在教学的
时候我们应该抓住几个特点。
第一,抓住文章最精华的部分,《出师表》整篇文章较长,内容不需要面面俱到,否则游客将失去兴趣。大家最为熟悉的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一段,可以进行细讲,结合诸葛亮为什么会写《出师表》,为什么会六出祁山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的遗憾。
第二,补充相关评价,让学生思考出师表的现实意义。《出师表》被南宋名将岳飞评价为“读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结合岳飞这个人物从侧面评价诸葛亮也是导游讲解中一个不错的手法。同时让学生们思考《出师表》中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语句,如“亲贤臣,远小人”中体会到交友准则,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中更能体现中职学生的一些思想现状。
总结:文学鉴赏和导游讲解有一个很大的相同点——两者都是一个发现美、感受美、传达美的一个过程。在导游教学中引入文学鉴赏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在文学鉴赏的时候紧扣专业特色,将文学鉴赏和导游讲解结合起来,在欣赏各种文学作品的时候除了感受作者想要表达情绪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游客的心理,如何把美文、美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游客的意愿结合起来,是导游专业中文
学鉴赏需要把握的一个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文.白族历史文化名人赵藩.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2] 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
[3] 廖荣隆.廖荣隆导游四川①.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 徐应佩.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热词搜索:;武侯祠武侯祠篇八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成都武侯祠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武侯祠是三国圣地,位于成都市区,它主要为弘扬三国文化而出名,始建于一千七百多年前。主要由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等部分组成。因为诸葛亮死后人们封他为武侯所以叫武侯祠。
一进入武侯祠经过一段小道,映入眼帘的就是蜀国的国君刘备的雕像,在他右边是他的孙子刘谌的雕像,而他的左边是空的,那是因为刘备死后,刘禅因为怕死投降给了曹操,像刘禅这样胸无大志、贪生怕死还没有骨气的人真是冤枉了赵子龙把他从乱战之中救出来,像这样的人武侯祠中是不会有地方供奉他的雕像的。刘备的雕像的东、西两侧分别为武将廊、文臣廊。,这些武将中我印像最深的一个是赵子龙,蜀国中所有武将都是战死的,只有赵子龙是老死的,这证明赵子龙的武艺很高超。蜀国最有名的文臣是诸葛亮和庞统,分别号称卧龙、凤雏,但是庞统因为在一次战斗中被流箭射死因而英年早逝。
惠陵就是刘备的墓,它是一个夫妻墓,还有世界上有很多墓都被盗了,可刘备的墓却完好无损,听导游说有两种说法,一是刘备的墓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所以没人来盗他的墓。二是之前有两个盗墓者来盗刘备的墓,可一进门看到刘备还在和诸葛亮一起下棋,而张飞和关羽在旁边看,两个盗墓者吓得半死,马上跪下了,刘备不但没有杀他们,还给他们每个人一个青色的锦带和一杯酒,他们一口喝下酒,马上跑了出去,门也自动关上了,跑出来之后绑在腰间的锦带变成了一条青蛇,而喝下去的酒就成了胶水,把他们的嘴粘的永远打不开了。
通过这次游武侯祠我更了解三国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