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意义为题的作文大全(七篇)

时间:2024-11-16 作者:储xy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意义篇篇一

摘 要:目前,随着意义理论探索的深入,无论是英美语言哲学的语用转向还是欧陆语言哲学的哲学诠释学转向,在意义问题上都显示出明显的语境化趋势——把意义问题哲学化、人文化为语境问题。但学术界对于“什么是意义”、“什么是意义理论”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鉴于此种现状,本文将围绕“意义”的意义问题做一次简单的梳理,希望能对意义理论的理解上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言哲学;意义;意义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最为显著的一个转变就是语言哲学的产生,即“语言转向”之后产生的哲学。语言哲学企图对语言作出最根本最深刻的反思,它的首要任务在于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澄清语词和语句的意义,其核心理论为意义理论。但是对“什么是意义”、“什么是意义理论”的问题,目前学术界仍是众说纷纭,尚未得到真正的解决。本文仅对目前学术界存在的各种对“意义”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意义理论进行梳理,希望能对意义理论的理解上有所帮助。

“意义”是一个多义词,不仅是在汉语和英语中是多义的,其它民族语言中的“意义”同样也是多义的。在此,仅以汉语为例作出解释。大体上说来,在现代汉语中,“意义”一词有两种解释。一种叫做sense,即“含义”的意思,是指各种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达的内容,主要是指语词、语句、话语所表达的内容。这里的“意义”范围不仅包括名词,还包括动词、形容词、副词、连接词等。“意义”在现代汉语中的另一种解释叫做meaning,meaning比sense的内涵要更高一个层次。

1、意义的指称论。这种理论认为一个语词是通过它所指称的对象而具有“意义”。语词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称并用之命名的那个对象,因此名称和对象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茶水”一词的意义就在于它指称的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茶水这种实物。在这种理论中,“意义”一词的含义就是指的前面我们所说的第一种解释,而指称论就是在此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

2、意义的观念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词都代表着一个观念,它将实物与由此联想从而在头脑中形成的观念等同起来。比如,当人们提到“书”这个词的时候,不仅仅会想到一本本不同的书籍,有精装的和简装的,有古代的和现代的,这都是由“书”引发的种种观念。而观念论就是认为这些观念才是“书”这个词的意义所在。

3、意义的行为论。这种理论是将一个语句或者语词的意义跟引起这个表述的某种刺激或跟由这个表述所引起的.反应等同起来。比如当有人高喊一声:“蛇!”那么“蛇”这一语词在听话者身上就会产生反应,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感到恐慌,那么根据行为论的内涵表述,“恐慌”就是“蛇”这一语词的意义。

以上只是列举了目前学术界存在的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对“意义”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意义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意义理论会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形态,体现出不同的哲学理论,它们各自都可以解释某些语言现象,但又不能解释所有的语言现象,而且各种理论有其优点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存在唯一正确的不可超越的意义理论,因此说还没有一种完全一般的意义理论。

参考文献:

[1]张世英.语言意义的意义.北京大学哲学系.2002.

意义篇篇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丞相横槊赋诗慨叹人生苦短。列御寇御风而行,超然洒脱;庄周不畏世俗所累;李白淡薄名利留下千古佳话。而反观周兴、来俊臣之辈贪图钱财,使自己一生不得安宁;卫青曾与霍去病抵抗匈奴立下大功,却为了功名害死李广,自己也忧郁而终。生命应得到善待,但凡追名逐利而不折手段者,其生命也将暗淡无光。

虽然都欣赏“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人生哲学,但生命乃是人们最初的珍爱。惟有生命的存在,才有可能言及其它。

善待生命,我们就要让生命有意义。一个人的存在应该让周围的人感到幸福,而不应让别人意识到他仅仅是活着而已。当你立下汗马功劳时,人们会敬仰你,渴望拥有你一样的生命。你的生命是伟大的,因为你在用行动维护它的尊严。而你靠发不义之财想得到别人的艳羡,只能遭人唾弃。名和利的紫罂粟小巧美丽却身带剧毒,想让它与你一生为伍吗?抑或不为名不为利,像陆羽一样品着清茶洗涤自己的生命,感染身边的人们?不为名,本身生命便是精彩的,它在别人心中的地位更高;不为利,那也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它比金银更贵重。生命的高贵不体现在有权势上,而体现在能够善待生命上。钱财不会改变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有人想用钱财弥盖生命的缺憾,殊不知,这真是欲盖弥彰,像葛朗台一样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贪污受贿者如此,勾心斗角者亦如此。纵使拥有百万家产,显赫身份,也换不回完整而精彩的生命。只有淡薄名利,修身奉献,才能得到完整而精彩的一生。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这谁都知道,但谁都知道的真理却并非谁都重视。拿生命当儿戏,将安全问题弃之不顾者大有人在。报纸、电视上播出的各种安全事故今天难道还少了吗?人们总是把安全问题挂在嘴边,可又往往在大难临头之际还在庆幸自己幸运无比,自己是绝对的安全。一旦祸从天降,只有一个悔恨的份儿的,有的甚至还没来得及“哼哟”一声,恐怕已命丧黄泉了。生命就这样随风而逝。逝去了生命,又怎么可能去言说爱情的美好,自由的可贵呢?没有了生命,一切愿望将成为梦中的幻影。没有了生命,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就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善待生命。

善待生命,让一生过得有意义。善待生命,珍惜生命。

意义篇篇三

1、教材地位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于分数的意义,学生在四年级时,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根据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点,它是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

(3)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3、教学重点:分数意义的归纳与单位“1”的理解

4、教学难点: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1、教法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特点,为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这一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演示,遵循概念教学的原则,启发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解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法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为了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分数意义概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引导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一)谈话导入,由旧引新

首先,通过激趣谈话问学生:把蛋糕分给4个学生,怎样分大家才满意?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很快回答是14,然后出示一个不平均分的蛋糕图,问:这样的一份能用14表示吗?两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探究新知,建构概念分4个环节来探究

1、独立动手做分数

本环节充分利用“分数初步认识”中学到的知识,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片的观察,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2、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分五人一组,每组有一套学具,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材料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学习要求。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把不同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

本环节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

3、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

思考:你们能给平均分的对象分分类吗?

引导生归纳: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中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讨论:单位“1”为什么要加引号?它同自然数1的意义一样吗?

你能举例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异同,全班交流,全面具体地感知单位“1”,这是理解分数意义的关键。

4、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1)学生尝试自己归纳分数的意义。

(2)理解“若干”一词的意义。

(3)结合学生发言,板书分数的意义。

本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为巩固所学新知识,设计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贯穿“讲练结合,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引导反思,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点进行教学,旨在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建立明确分数意义概念。教学重点放在把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上,让学生通过大量实例感知分数意义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有较深刻认识。

意义篇篇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和提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懂得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并为下一步“人民币的兑换”、“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节课的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也是这一册书的重点、难点。它包括了整数除法的算理,小数点的移动等相关知识的融合。

1、知识目标: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从中获取算理和方法,并能正确的笔算。

2、能力方面: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能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3、思想情感方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索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本班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参差不齐,个别学生在学习整数除法方面不扎实,对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加上学习本章内容需要仔细、认真。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合理安排教学方法,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加强辅导,应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

本节课利用远教多媒体教学,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生动、突出重点、便于学生接受等优点,让学生在学习中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能力。从“复习旧知——探究交流——深化提高——巩固应用——评价回顾“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利用知识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始终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重视对学生学法、算法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利用合作交流的方式,以“学”为主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贯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理念,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终目标。

复习旧知——探究交流——深化提高——巩固应用——评价回顾五个环节

(1)复习旧知(目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窗口)

依次打开幻灯片“小博士考考你”。

第二张“扩大相应的倍数,小数点应向右移动几位?”

第三张“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变化规律”——复习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规律。

复习旧知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自由抢答、集体订正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同时这一部分的知识为探究交流打下知识基础。

(2)探究交流

谈话导入打电话情节,同时出示第五张幻灯片。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找出图片中含有的信息。

出示下一张幻灯片,出示问题,(谁打电话的时间长?)安排学生自行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尝试探究,列出算式。后用课件显示出正确的算式。

根据显示出的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除法和上次课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教师顺势引出课题。

板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探究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

小组合作交流(4个同学一组,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看法,如何来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最后选取一名代表把交流讨论出的结果讲出来)

本环节十分重要,是中心环节,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汇集组员的意见,教师对能力薄弱的小组进行引导,但不能点破,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出解题的关键所在。学生汇报成果时,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出学生的算式。通过几组学生的式子,让全体学生找出这些算法的共同点——总结出利用转化的方法(把除数转化成为整数来除)

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出竖式算法,显示时要进行必要的语言讲述,帮助学生弄清每一步的依据,强调要先把除数扩大成为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依据前面学习过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规律)——其实实质是把除数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显示到第二个算式时,要问学生在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时,如果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么办?——要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数位。

最后,写出相应的答案,作答。

(3)深化提高

课件显示第七、八张幻灯片。

第七张幻灯片,让学生口答如何把除数变成整数,同时等号两边式子完全相等。说出依据。

第八张幻灯片,观看用竖式计算除数是小数除法时,怎样移动小数点,强调格式要规范,书写干净。

(4)巩固应用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体验成功喜悦的阶段,同时这一阶段可以改变学习气氛的主要阶段。

出示第九张幻灯片,让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知识,在纸上计算出这些式子的商(任选三个,教师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课堂辅导,最后举手回答,集体订正)

(5)评价回顾

通过举手回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总结,进行板书。最后,课件显示第十张幻灯片,让学生齐读两遍,加深印象。

如时间充分,可进行能力拓伸,让学生试做第十一张幻灯片的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

板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部分,多媒体课件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板书,简洁明了的板书,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行深刻记忆的良好保证。

板书设计: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1、先观察除数是几位小数,向右移动除数的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

2、被除数的小数点马与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数位。

3、按除数是整数的方法去除。

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大大缩短了农村与城市在运用多媒体方面的差距,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及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农村教师在教学上带来一次革命,运用形象生的课件给学生上课,让学生直观的学习到抽象的知识。本节课,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把除数、被除数小数点的移动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学到了方法。我相信,随着远程教育资源不断的深入到我们的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我更相信,广大教师会在教学中取得巨大的成功。

意义篇篇五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和比的概念,以及用分数和比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又是后续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更好地理解折扣、利率、税率、统计与概率等实际问题的基础。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1、学生的基础资源。生活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已接触过很多的百分数,并且学生有学习分数和比的知识基础,以及利用分数和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一切都是学生学习本课时非常宝贵的基础资源。

2、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对百分数意义的表述、关于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以及百分数的正确写法这些问题都是我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究过程,学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结合具体实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学具准备: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具准备:课件

本节课我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联想、概括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教学中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学生自主建构;二是注重小组合作和集体交流;三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老师从我们的班级中也收集了一些信息,找找看其中有没有百分数。

(课件出示):

(1)我们班男生人数占59,女生人数占49。

(2)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7.76厘米,平均体重是40920千克。

(3)喜欢乐器的同学约占全班人数的37%,喜欢绘画的约占24.1%,喜欢舞蹈的约占20.4%,喜欢体育的约占18.5%。

2、揭示课题

师指出:像37%、24.1%、20.4%、18.5%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百分数。(板书课题)

3、确立研究目标

关于百分数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展开对新知的探究。

活动一: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建构。

课件出示方法提示:

1、找出书中小学生、初中生近视率的例子,任选一个想一想:在这个例子中,有几个量,分别是什么,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2、照着例子说一说自己找到的、班级信息中的百分数表示什么含义。

3、举例说明如何读写百分数。

4、试比较百分数与分数、比的异同。

5、根据班级信息比较班内喜欢哪项活动的人数最多,喜欢哪项活动的人数最少。

活动二:班内展示交流。

1、百分数的意义。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分数表示的含义,重在感受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从具体事例中抽象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的`读写。

明确百分数的读写方法,特别是百分数的书写顺序。

3、与分数的不同。

除了读法、写法表面形式的不同外,结合实例对比,着重理解意义上的不同。

4、百分数的好处。

体验到百分数分母相同,易于比较的优越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看信息,说意义,谈想法。

(1)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2)在某市学校附近小摊中,合格的食品仅占30%。

2、写出成语中的百分数。

百里挑一 一箭双雕 百发百中 十拿九稳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1、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是如何取得这些收获的?

最后教师送大家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意义篇篇六

;

意义世界意义

“意义”是古老而常新的哲学话题,杨国荣先生的《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本书为“具体的形上学”三书之一)一书,对“意义世界”做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在会通古今中西的视域下,提供了关于意义问题的崭新哲学维度。全书展现了“具体的形上学”以“人的具体、现实的存在”为基本关怀的哲学进路,同时,还展现了核心话题的时代特质、重要观念的创制以及当代中国哲学书写方式的转化。《成己与成物》的出版,既是“具体的形上学”的进一步理论阐发和若干重要概念的构建,同时对于在哲学层面理解上我们的时代和探索学科化以来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也具有推进意义。

一、作为时代话题的“意义世界”

与“具体的形上学”之构建

哲学的创新,离不开对时代核心话题的关注。哲学思想的绵延创制与时代问题的不断转换有着天然的联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宣称“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往往以独特的观念构造或者理论反思的形式体现时代话题的转换,并为人们深入的思考时代问题提供可能。

就当代中国而言,无论是学术文化领域,还是社会生活领域,意义的迷失或者意义世界的风雨飘零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更多的人计较的只是具体利益的得失,而对意义的关注则是付诸阙如。因此,以形而上学思考的形式面对“意义世界”之丧失的时代问题,以思辨的方式分析“意义世界”的生成以及讨论重建“意义世界”具有现实的时代意义。当然,《成己与成物》没有直接说明“意义”问题的时代性,不过,当此“意义焦虑”的时代,《成己与成物》提出“意义世界的生成”问题,还是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如果《成己与成物》直接点出我们时代的精神困境与意义迷失,会使得该书的时代意义更加鲜明,也更能激发更多读者的想象力。《成己与成物》一书将“意义世界”作为核心话题展开深入的哲学分析,并将这一分析始终以“具体的、现实的存在”为指向,关切人的存在及其自由发展的去向,无疑更具理论和现实的魅力,既切实体现了形上与形下的互动,也在实质上回应了“生活的意义如何生成”的基本问题。

如上简述,“意义世界”的支离破碎是当代中国的一个严重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当下所谓“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焦虑正是由“意义世界”的模糊而引发的。因此,在理论层面分析意义世界,展现了当代中国哲学力图把握时代的核心话题,回应时代提出的理论难题,并在逻辑层面对其展开解析,实现对现实问题的回应,这也是“具体的形上学”的现实关怀之所在。作为“具体的形上学”的思想文本,《成己与成物》一书,将理论的关注与分析与背后的时代感、现实感独到的关联在一起。一般而言,哲学家更多的关注意义世界的观念之维,行动家们则关注意义世界的现实形态。《成己与成物》一书,采用观念分析的手法,将理论关怀指向现实的、具体的历史存在物――人――之意义世界的实现,从而将“意义世界”的观念维度与现实维度,清晰地呈现出来,展现了以“具体的、现实的存在”为指向的哲学进路。

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既要注重理论的分析(如使用语言分析的方法),同时也要避免陷入技术分析的支离而遮蔽人之存在这一主题。因此,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就要有必要将问题域始终铆在人的存在及其自由发展的实践智慧上,“在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中,我们既要走出语言的界限,回到存在本身,又要引入分析的方式,从而避免陷入单纯的体悟、体验或独断的思辨之中”[2]。对于《成己与成物》的思考来说,恰是体现了上述方法论原则。全书始终以人的具体的、历史的存在为基本关注点,观念的建构与分析,理论的考辨与批判,始终围绕着人的存在及自由发展问题。亦即是说,在“意义世界”的辨析与思考中,没有流入语言和理论的游戏,更没有预设超验的、抽象的思辨性存在,而是在人的知行的历史过程中去把握人的存在,人的存在在这里具有时间性和过程性,同时还是不断生成的,全书即是在这样一种人的真切存在的基础上来进行意义的追问,而书中很多技术的分析,其目的也是指向智慧的澄明,而非语词的迷宫。从书中关于“意义世界”的生成之分析可见,对人的知行之域的考辨,最终的指向是人的自由发展,体现了“具体的形上学”的终极关怀。

《成己与成物》把关注人的存在理解为哲学的本然形态,拒斥任何先验的、超验的以及形式多样的纯精神意义的存在,努力将哲学思辨收拢在人的知行之域中,在其中理解世界、理解自我,经过本源性的形上视角反思具体的存在进而寻求实践的智慧,而这也正是“具体的形上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品质之一。

二、“意义世界”的生成与把握世界之“人性能力”的点出

马克思曾批评以往的哲学仅满足于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由此可见,马克思希望哲学回归生活世界,成为变革世界的现实力量。实际上,对于人而言,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哲学考察,与改造世界、成就自我的现实活动,从来就不可分离的凝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成己与成物》一书中,则体现为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统一于“意义世界”的生成过程,以人的生活为出发与归宿展开理论和逻辑的分析,对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做了清晰的定位,所谓“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3]。

自我与世界,在传统认识论的视域中,往往表现以主客对立的形式而出现,这种分离使得我们倾向于从人或者对象的某一个向度来规定意义,而任一单向度的理解,对于“意义”问题来说,都可能失之偏颇。对此,《成己与成物》一书指出,意义世界建基于“人与对象的现实联系与历史互动”[4]。换句话来说,人与对象的分离趋向可在“意义世界”中得到纠偏,“意义世界”的生成为人与对象的沟通、自我与世界的统一提供了可能,这就为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改造世界与改造自我指出了共通的理论基础。

在这里,“意义”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世界,不再是单向的线性价值,而是具有多重维度,既指向自我的成就,也指向对象的成全,而这二重维度的展开,与人自身的能力(人性能力)不可分离。这也就是说,人之所以能把握世界,其根源在于人具有独特的人性能力。在《成己与成物》一书中,专门点出了“人性能力”这一专门的哲学概念,并通过阐释“人性能力”这一观念来强调“意义世界的生成如何可能”。

书中明确指出了人性能力的内涵与外延。何谓人性能力?《成己与成物》一书由这样的基本判断:“可以理解为内在于人(与人同在)的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既是成己与成物所以可能的前提,又在成己与成物的过程中得到现实确证。”[5]也就是说,人性能力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必要条件,无此能力不可称之为“人”。人性能力是“既济”,因为它是“意义生成”的前提性存在;同时,“人性能力”还是“未济”,是开放的、日生日成的,会在意义世界的生成过程中得到具体的展开和体现。对人性能力的如上界定,抛开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性之善恶、人性之品等的繁琐纠缠,直陈人性为人的内在本质力量,指出人性能力的前提性价值以及开放性品格,无疑是对中国传统哲学人性论的一次重要承转,为中国哲学的人性论注入了全新内容。

人性能力有着具体承载的形态,或者说,人性能力是一个有着诸多外延的概念。《成己与成物》对人性能力的外延,如理性、感知、体验、想象、直觉、体验、洞察、言、意、判断力等都做了细致的分析。这些分析,既构成了传统认知学说以及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言意之辩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在人性能力这一语境中使得这些属人的思维及其表现能力具有新的意涵。

人性能力的点出,使得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人在追寻意义的同时还有着本质的能力来建构意义世界。从这个角度看,意义世界的建构不仅是必须的,更是可能的。《成己与成物》中曾提到王阳明的著名命题“意之所在便是物”[6],我们以此命题相关的王阳明的山花之喻为例,王阳明说“此花不在你心外”[7],花的实存不在我们以血肉形式存在的心之上,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山中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和我们的血肉之心无关。然而,花本身是无所谓意义和价值的,其意义和价值时人赋予的,“本然世界不存在意义的问题,意义与人无法分离”[8]。因此,为了解释王阳明之挑战常识的议论,就必须引入哲学以及哲学所关注的意义问题。“哲学总是通过强调人类自身在其中所获得的意义和目标设置,而把目标指向在者的最初和最后的根据”[9]。在这里,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是越过常识,超越日常领域和日常事务,求得“形而上者”,或者我们通常上说的事物现象背后的东西。“哲学活动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作超乎寻常的发问”[10]。如果你不来看此花,此花的姹紫嫣红和你有何关系?正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审美品位才赋予了花以姹紫嫣红的意义。否则姹紫嫣红都付与了断壁残垣,有何意义?与人何干?世界上有千变万化的现象,人的精神能把握这些万千姿态的现象,而且能给他们命名、归类并且赋予他们意义。“人者,天地之心,万物之灵也,所以主宰乎天地万物者也”[11]。类主体意义上的人能够把握世界、天地万物,而这些正是展现人性能力的地方。

人性能力的根本之价值就在于促进意义世界的生成。人性能力使得人与对象世界的交往活动中既能成就了自我的心性,也实现了对象世界存在的意义。因此,《成己与成物》指出,当我们强调人化世界时,“并不是意识在外部时空中构造一个物理世界,而是通过心体的外化(意向活动)赋予存在以某种意义,并由此建构主体的意义世界”[12]。而这种建构,正是人性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意义世界也必须由人性能力而得到合理的解释。

除人性能力之外,《成己与成物》还专门指出了人性境界的观念,为中国哲学的境界论又增添了新内容。人性境界关涉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人性境界意味着“人”之自觉:自觉自己区别于禽兽,自觉自己作为人的意义。在逻辑上看,人性境界展示人性内涵,具有价值承诺与理想引导的意义,同时为人性能力的发挥提供价值和意义的归宿,避免人性能力沦为工具。可见,在《成己与成物》中,人性境界理论已经超越了传统境界论,不再将境界仅作为一种层级式的状态,而是将境界作为“人自身存在的意义”来理解,这就为中国传统境界论的做了有力的延展。

从《成己与成物》中可以看到,人性能力与人性境界两个重要概念的阐释,既有中西方哲学传统作为依据,但又超越了传统人性论的界域,从内在逻辑上为人性确证了工具性与价值性的双重维度,同时将其引入到“意义世界”的领域,对哲学史上的人性论学说有所增益。

三、“意义世界”的追问与“世界哲学背景下的中国哲学书写”

“意义世界”核心话题的提出,是在中国哲学语境转换下出现的中国品格的哲学创造,同时也意味着世界哲学背景下中国哲学在逐渐实现现代转型,逐渐形成适合现代语境的哲学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思想的新创造,表现了传统精神及其生命智慧所附着的理论语境的转型,而这一转型建基于对语境的把握。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而言,其最直接面对的就是世界哲学的基本语境,“近代以来,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相遇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历史现象,二者的联系首先不是一个应当不应当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实的问题”[13]。所以,“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进路,它需要关注不同的哲学传统,运用多元的哲学智慧,具有世界哲学的视野”[14]。在上述意义上,依照世界哲学的背景来思考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便不再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全球化,任何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的生成,越来越离不开世界哲学这个背景。虽然,我们常说哲学问题具有全人类性,但哲学家们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聚焦论域或者书写模式总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与时间的绵延、空间的分散密切关联。因此,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前现代时期,各民族的哲学创造方式往往是独立的,而哲学思想的交流也是隔绝的,哲学创造的背景基本上依据固有文化的传统,很少会去也缺乏可能参照其他文明、文化和哲学型态。这样的情况,尤其发生在古代的东西方哲学之间。然而到了近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使得人类逐渐突破空间的限制,人类交往、思想交流已经彻底突破地域的界限,因此,思想的创造面临着更多原来可以称之为“异质元素”的资源。异质元素的介入,在给原有思想体系、思维方式带来挑战的同时,更多的是参与了新的思想传统的构造。就中国而言,鸦片战争以后直至当下,世界思想文化尤其是西方的思想文化的影响日渐扩大。虽然中国思想界关于中西文化之间的讨论从未停息,我们熟悉的有诸如“中体西用”“科玄论战”“全盘西化”“西体中用”等等著名的论争。但伴随着质疑、恐惧等不同的声音,中西之学的交融碰撞却从未因为质疑而停歇。亦即是说,不管人们怎样看待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世界思想(西学)作为一种外来的异质元素已经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传统,从生产生活技术、社会政治制度到精神价值层面,从生活方式到思维方式都对中国人产生了天翻地覆式的影响。可以这么说,如果抛却世界(西方)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于中国的影响,那么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将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不应该也不可能回避世界哲学的背景和语境。

当然,世界哲学的背景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同一地域中的历史世界(时间意义上的世界)同样也是当代中国哲学创造的重要背景。离开中国哲学的历史,或者说无视几千年中国的古典智慧,片面强调西方思想的价值,也是完全谈不上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基于对哲学背景的如上理解,范围古今中西而创新,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构造来说具有必要性,《成己与成物》即是在古今中西的世界哲学背景下的进行创造性书写的一个成果。

就古今而言,《成己与成物》展现了对中国哲学传统的独特理解,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思想、经典命题、古老范畴展开了创造性的诠释,尤其是对《中庸》中提出的“成己”“成物”命题的独特意义上的“接着讲”,当然这种“接着讲”并非一种简单的延续,而是借用这一命题并增添其内涵,在此基础上实现思想的创新。这正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导言里提到的:“这是我们时代的使命和工作,同样也是每一个时代的使命和工作:对于已有的科学加以把握,使它成为我们自己所有,然后进一步予以发展,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当我们去吸收它,并使它成为我们所有时,我们就使它有了某种不同于它从前所有的特性。在这种吸收转化的过程里,我们假定一个已有的精神世界,并把它转变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因此足见:我们的哲学,只有在本质上与前此的哲学有了联系,才能够有其存在,而且必然地从前此的哲学产生出来。”[15]在“意义世界”的分析中,正是对以往的哲学有着多重向度的观照,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的心性之学等有着理论回应,或重新诠释,或批判分析,在这种历史意义上的连续不断,同时“进一步予以发展”,才构生出黑格尔意义上新的“哲学”思想。

就中西而言,《成己与成物》有着宽阔的世界哲学视域。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世界哲学无可回避。自中西思想交融碰撞以来,中国的思想创造既拥有了更为宽广的思想资源,同时也登上了一个更大的舞台。当然,近百年来,中国思想的创造囿于各种原因,在世界思想版图上所据有限,当然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不过,作为资源和背景的世界哲学,确乎对中国的哲学创造影响深远。《成己与成物》正是在世界哲学背景下的中国哲学之自我转化与创造。书中在世界哲学基本问题的论域中,扬弃的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意义世界”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和追问,同时还表现了对康德、胡塞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以及分析哲学的代表性人物等一大批西方著名哲学家提出的诸多问题的批判性回应,而不仅是简单的引证。长时间以来,中国哲学界对西方哲学大多不采取批判性思考的路径,而多是介绍、引述、构建或者“格义”与“反向格义”。从方法论的意义上看,这种回应方式,既意味着对经典哲学问题的追溯,在方法上还意味着只有对以往的哲学进行批判性反思,与经典哲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对话,新的创造才会成为可能。

正是在对古今中西的世界哲学背景有着深刻而独到的领会,《成己与成物》才与《道论》 《伦理与存在》等“具体的形上学”三书一起,在依托经典著作进行哲学诠解和思想书写的传统研究思路之外,别具一格的直面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时代的核心话题并进行自成体系的书写,对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进路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注释:

[1]马克思:《〈科伦日报〉第179号的社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第220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14]杨国荣:《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载《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4期。

[3][7]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20、卷3第791、10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4][5][6][8][12]杨国荣:《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第70、82-83、210、31、210-2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10]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第11、15页,熊伟、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1] 钱德洪:《天成篇》,载《钱德洪集》第193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13] 杨国荣:《中国哲学研究的四大问题》,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3期。

[15]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导言第9页,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

意义篇篇七

【课 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正比例的意义》 【教材简解】:

正比例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第4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以及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点设计理念:

1、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形成正比例的概念。

例1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教材先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具体解释两种量的“相关联”。再指出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是成正比例的量,学生在这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关系。“试一试”是在另一组数量关系中继续感知正比例关系。使得学生在上面两个实例中感知了正比例的具体含义,然后教材再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这一环节是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数学思考的极好机会。

2、用图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

例2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编排的,设计的三个问题体现了教学正比例图像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认识图像上的点,说出其他各点的具体含义,体会各个点都表示汽车在某段时间所行驶的路程,也体会这些点是根据对应的时间与路程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的。

第二步认识图像的形状,从图中描出的点在一条直线上,体会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一、复习准备: 口答(课件演示)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新授教学: (一)自学

课件出示以下两组自学材料:

(2)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什么?比值是多少?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分别是什么?比值是多少?(二)反馈:

1、学生自由说,小组内总结。(小组汇报,教师小结。)小结:像这样表里的两种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两种量就是相关联的量。

【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说明: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2、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2)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追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3)字母表达关系式。

【板书】: =k(一定)(4)质疑。

(三)探究:

1、课件出示表格

2、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

3、展示、纠错。

强调: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4、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 (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

(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1、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2)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宽的面积。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4)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课件演示核对。

2、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指名学生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3、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先让学生说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画一画。

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4、完成练习。学生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组织同桌讨论和交流)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延伸:

思考: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正比例吗?

五、课外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k(一定)

相关范文推荐

    《放弃》作文500字初中实用(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350字模板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

    2023年物业公司工作总结结尾 物业公司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模板6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是时候开始写计划了。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计划书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网络生活作文400字 网络生活作文素材(十二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

    最新读书作文300字以上 读书作文300字高中(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

    最新情感的语录68条 情感的语录句子通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2023年网络走进生活作文5篇(汇总)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网络走进生活作文篇一——

    感恩生活作文450字九篇(模板)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最新农家生活作文300字(六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

    2023年乡村生活作文300字 乡村生活作文700字(优秀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