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案中,教师可以明确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在这里,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四年级教案的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一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二
本节的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菱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如果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常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三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1、2、5题。
课后习题。
练习一第1、2、5题。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工具。
教学ppt。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生:把西宁至格尔木这一段和格尔木至拉萨这一段合并起来,就是西宁至拉萨的铁路长。列式为:814+1142=1956(km)。
师: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
生:像上面这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板书)。
师: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板书)。
2.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教师出示两小题后,让学生列式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路的长,求全长,用加法计算。第(2)题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的长,用减法计算。第(3)题也是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长,用减法计算。
教师小结: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减法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就变成未知,而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却变成未知的。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课堂作业】。
教材第3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课后作业】。
1.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1、2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初步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能力。
过程与方法:
借助学具的演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富有思考的习题训练,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最初步的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正确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难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总复习第5题的口算卡片、第7题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练习纸一张。
教学步骤:
一、复习口算:
1、师拿出装有口算卡片的纸盒,随意指名上台口答。
2、出示练习十八第3题。
(1)13连续减2:13、11、、、
(2)15连续减3:3、15、、、
生读题并解题。
3、指名学生上台汇报结果。
4、出示练习十八第4题、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代表上台汇报。
二、复习加、减混合计算。
1、出示43+20-7=62-9+11=。
生上台计算并说出运算顺序。
2、出示总复习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复习用数学解决问题。
1、多媒体课件演示总复习第7题。
学生观察思考。
2、师:“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概括图意。
3、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分组计论提出数学问题并一一列在纸上。
4、请小组派代表上台演示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交流。
5、多媒体出示题目(1)蝴蝶和蜻蜓一共有24只,其中蝴蝶有8只,蜻蜓有多少只?
生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6、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算?”
生--用减法计算。
7、师:“为什么用减法算?”
生:因为要求蜻蜓有多少只,必须从一共有24只里去掉蝴蝶的'只数,所以用减法。
8、出示题目(2)有蝴蝶8只,蜻蜓16只,蜻蜓比蝴蝶多几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减法算?
这道题还可以怎样提问题?
生:蝴蝶比蜻蜓少几只?
师:为什么也用减法算?
9、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解答。
10、出示练习十八第6题。、
学生读题并解答。
11、出示练习十八第7题。
生分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加减法的意义,同学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并且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表现得真不错。
五、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复习。
(1)13连续减2:13、11。
(2)15连续减3:3、15。
43+20-7=62-9+11=。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五
教学目标:
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1、简介作者。
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诗句)花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挤得鸟儿飞上天。羊儿肥,草儿鲜,羊吃青草如雨响,轻轻移动一团烟??多美呀!但是故乡给刘章爷爷印象深刻的不仅是那花半山,草半山的春色,更是家乡的另一道风景――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质疑。
当你读到这个题目时,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疑问是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刘章爷爷的?)。
(搭石是什么样子的?搭石有什么作用?搭石为什么能给作者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搭石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
4、带上疑惑再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朴素的农村生活的画面,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懂的词语。
1、谴责、懒惰(带点字为生字)..。
指名读,读准字音。出示句子:
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指名读句子。
“谴”和“惰”字哪些地方容易写错?你有哪些书写建议给同学?2、俗语。
课文中说家乡有一句俗语,是哪一句?出示:“紧走搭石慢过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俗语”就是“俗话”,是广为流传的语句,往往简练而形象。大多数俗语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你还知道哪些俗语?说说看。
3、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
指名读,出示下文: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4、伏下身子、理所当然。
说说“理所当然‘的意思。(按道理应当这样。)课文中,人们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读一读相关语段,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用“理所当然”说一句话。
5、汛期、绾裤、联结间隔、溪水猛涨“绾裤”就是把裤子挽起来的意思。动作演示绾袖、绾发。
提示:“间”“结”和“涨”都是多音字。四、再读课文,概括画面。
1、再读课文。这些生字、词语在课文中你能流畅地读准它们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课文,不好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2、合作读课文。
这篇课文比较长,请几位同学分段读给大家听,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指名学生读文。教师相机指导、点评。3、想象画面。
这篇课文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请你再默默地浏览一遍,老师相信,会读书的同学,读着读着,眼前就会浮现一幅幅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有的画面特别感人,有的画面特别让人激动,有的画面特别的美。你可以在旁边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
4、反馈交流。
通过读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精美的.画面?此时此刻,你觉得哪幅画面就在眼前闪动?(教师随着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有关段落,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概括几个画面,并作相应板书,必要时对板书做相应调整)。
秋凉在即摆搭石发现不稳调搭石协调有序走搭石同到溪边让搭石背负老人过搭石5、师小结:
同学们真会读书。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出这么多画面。
(课件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是啊,在刘章爷爷的心里,搭石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所描述的最美的、最感人的风景。
第二课时。
一、走近搭石,回眸画面。
1、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搭石图)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正是这一块块普通、平凡的搭石,描绘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图画。(课件出示概括后的五个画面,指读)。
2、出示句子,指名读。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到底是怎样的风景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走搭石。二、走上搭石,寻觅风景。
1、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寻觅美丽风景。要求:
哪里让你感受到这是一道风景,划出来,写上批注。
用心贴近文本,细细品味语言,不放过每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
2、反馈交流,走进画面。
第一处美景:协调有序走搭石(1)学生反馈,出示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们的协调美。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他们的动作非常协调有序?(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
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和谐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吗?先自己试试。指名读,随机点评。
(3)变序朗读,感受语言的诗意美。
老师把它变成一首小诗,看多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每当。
上工、下工,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4)配乐朗诵:让我们再一次随着流淌的溪水,感受那一份和谐和诗意的美。
(描述画面,再度激荡学生的情感):啊!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也许这是一个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踏踏”,在这一块块搭石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辛勤的劳作和对生活的热爱。
(5)口头填空,补充板书。
(2)出示,学生自由朗读: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3)模拟情境,师生表演。
师:那我就是这个村里的老大爷,你呢?生:??
师:某某,你去干什么啊?生:??
师生根据角色,表演招手示意对方先过,隔岸大声请对方过溪,互相推辞,过溪后互话家常等情景。
(4)学生参与,共同评价。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来评价表演是否贴切。(5)置身其中,送出夸奖。
孩子们,我们刚才都来到了小溪边,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话对这两位说说?
学生夸奖这两个人谦让、友善,彼此很亲近。
仅仅是这两位这么谦让友善吗?从哪里感受到?引导从“总会”理解每个人都会这么做?指导朗读,读出乡亲们之间融融的情意。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读到这儿,看到这儿,你觉得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怎样的风景呢?学生板书自己的感受,如:谦让、友善、亲近等(7)带上此时的感受,三咏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第三处美景:放弃赶路整搭石、背负老人过搭石(1)过渡。
(2)出示,指名读: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3)品悟词语,情景对话,引导体会他们的动作中蕴含的人性美引导点一:
画出写动作的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什么?指导朗读引导点二:
与老大爷和年轻人情景对话:老大爷。
师:老大爷,您多大了?生:??
师:我刚才看你已经走过去了,干吗又走回来啊?生:??
师:我看你一脸着急,有什么急事吧?生:??
师:这么急的事情,还是先赶路要紧啊?生:??
师:哦,原来是这样。年轻人。
师:这位兄弟,你干吗要伏下身子背这老人过去啊?生:??
师:哦,原来是这样。师问全体学生:
引导学生抓住“上了点年岁的人??一定会”“总要”“理所当然”等词句的研读,体会这儿的人已经都把这些当成习惯了,每个人都会这么做的。
(5)口头填空,补充板书。
此时的搭石,又构成了家乡一道怎样的风景呢?
学生板书“心地善良”“心中有他人”“尊老”等词语带上自己的感受,齐读这两段话(6)四咏中心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四、透过搭石,感悟情怀。
2、根据板书梳理:
教师引读:秋凉以后,人们??
(2)联系“每当”体会人们协调有序过搭石已经习惯成自然,看成是理所当然的。
(3)联系“总会”,感受人们一直来都是这样谦让的。
4、这一个一个的理所当然,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乡亲们的心里,他们认为――。
学生读他们的板书:
5、五咏中心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6、是啊,能不忆故乡吗?故乡有这一排排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的情感的搭石,更有着这样一群善良、无私的乡亲们,所以作者深情地吟诵道――(齐读)。
课件出示:
故乡是大真大美,故乡是大音大象,故乡的每一块石头,也像明珠闪光!
9、引导学生带上各自诗一般的感情读课题。
五、延伸实践,读写结合。
1、教师谈话:平凡的搭石构成了一道不平凡的风景,平凡的小事中蕴含着不平凡的美。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齐读)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2、小练笔:观察生活中一种熟悉的小事物,发现它的美,动笔写一写。板书设计:
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秋凉之后摆搭石善良发现不稳整搭石协调有序走搭石同到溪边让搭石背负老人过搭石。
谦让尊老??
(学生板书)。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六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复习。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面积的相关知识,老师看看大家掌握的如何了?
出示,指名回答。
师:看来大家掌握的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利用面积知识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民主导学。
(一)任务呈现。
2.生质疑,提条件。
3.(出示情境图)师:工人叔正在测量呢,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读条件。
4.教师出示示意图。照这样铺下去,多少块就铺满了呢?怎样解决呢?学生先初步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自主学习。
师:这样行吗?大家快来算一算吧!先独立思考,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三)展示交流。
1.请小组成员上台板演成果。全班交流。
2.验证。
师:谢谢大家替老师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但是这200块中到底算对了没有?怎样验证呢?
3.小结。
(1)师:再遇到这类问题,你会解决了吗?谁能总结一下?让学生明确两种方法分别是怎样解答。
(2)师: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我们是怎样做的呢?
4、练习。
师:老师的厨房也想铺上地砖。(出示题)你能发现给出的数据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吗?(让学生明确这次是直接给出了正方形地砖的面积而不是边长)到底需要多少块地砖呢?独立列式解答。
三、目标检测。
1、出示检测题。
2.结果反馈。请一个学生说正确答案,做对的给自己打3颗星。
3反思总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七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用简单的话说说讲的是什么故事。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
出示学习提示(1、画出包公审驴时语言、表情、动作的.句段;2、有感情的朗读。3、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拍,大声喊道”、五个“!”显示出包公做事果断,干脆,胸有成竹。短短几句描写刻画出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别给它吃,别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饿。
“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打。
(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放。
(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饿―――打―――放。
足智多谋。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搭石》,下面我就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及相对应的教学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分析。
我首先从内容、思想和语言特色等方面向各位老师简单地介绍一下《搭石》这篇课文。《搭石》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写的是乡村质朴的事物,用的是乡村般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碑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表明搭石的作用不仅在于供人们在溪面上行走,它还联系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鉴于以上解读,我对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学会本课生字词,认清形,读准音,并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体会“搭石”所反映出的人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下面我对教学流程中的每个环节作一个简单的阐述及这样安排的理论依据。
一、启发情感,揭示课题。
此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喜好猜测,“光滑的”“色彩鲜艳的”“形状各异的”等等。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去找答案。这样很自然地过度到第二板块——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二、初读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给足时间学生读书,在了解学生识字情况基础上用卡片对相关“问题字”检查与矫正:随机理解“汛期”“谴责”等词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难点,进行大面积的朗读,解决学生的实际难点。
解决这个问题,既是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所在,也是儿童认知的一个矛盾点、冲突点,还是学生的兴趣点,这三点统一在这样一个问题中,作为深入文本的一个切入点,我认为是非常合适的。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阅读有了一个定向,学生的思考有了一个定向,不枝枝蔓蔓,干脆、干净。在这样的阅读期待下,学生更能够潜心涵泳于文本之深处。于是就可以顺势进行“诵读体悟,解决疑问”一环了。
三、诵读体悟,解决疑问。
这时候学生必然会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如: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几个来回,知道满意了才肯离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人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踢踏的声音,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这是本课的关键。深入品味这些关键句,使学生进一步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味的语感。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读的充分,体会课文语言的规范感主要靠读,把握课文语言的逻辑感主要靠读,感受课文语言的得体感主要靠读,领悟课文语言的情味感主要靠读,这一阶段的读,不但要读得充分、还要引导读得形象、读得和谐、读得感人,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情感,读出课文的神韵。把课文读透了,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读懂“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这故乡的小路,也联结这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了。
我一直坚持语文课不能因为人文性而丢了工具性特点,所以,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的是书写课文的生字和新词。
由于已进行了充分的诵读,学生跟生字和新词已进行了多次见面,读已不是问题,对生字的字型也有了整体的把握,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书写,既促使学生更仔细地把握字型,掌握生字新词同时也符合儿童注意力发展。
这样,经过整体的感知和对经典句子的深入体悟,第二课时便可以回归到整体,采用多种形式,如复述、抄写经典句子等,引导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言语材料,积淀语感。如果班级基础扎实的话,还可以设计语言的实践作业,把积累的语言、语感运用到写作或说话中去。
老师们可以从感觉到,我的基本教法就是从感受到领悟再到积累最后到运用”,这四个步骤反映了语感习得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我设计的基本学法是: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我的说课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九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菱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菱形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准备或由学生准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8页图4-33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轻松些.
4.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准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由于菱形和菱形的性质定理证明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明.
6.在菱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掌握,教师要注意题目的层次安排。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菱形的性质.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6.通过菱形性质的学习,体会菱形的图形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定理.
2.教学难点:把菱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
3.疑点:菱形与矩形的性质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十
1、能运用“假如……”的句式联想“没有水,生活可能发生的一切”。
2、引导幼儿逆向思考得知水对动物生存、植物生长与人们生活、健康等的重要性。
3、积极进行联想,并大胆讲述。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假如没有水。
2、图片:小朋友喝水。
3、趣味练习:如果没有水的话。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小朋友喝水。
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喝水)。
教师:假如口渴了没有水喝,会怎么样呢?
(请幼儿自由讨论一下,没有水喝的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2、启发幼儿想象。
(1)提问:假如没有水,人会怎样?动植物又会怎样?
(2)请幼儿自由议论,教师巡回倾听。
(3)在集体中交流各自的想法。
3、引导幼儿运用“假如……就……”的句式讲述。
提问:
(1)假如真的没有水,会对动物与人的生长、生活,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2)课件:如果没有水。
通过观察图片,没有水,植物生长和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教师小结:假如没有水,花草就枯萎,人们就不能生存。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水对人们、动植物来说真是太重要了。
(3)你会用“假如……就……”的句子说吗?
(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讲述,启发幼儿讨论没有太阳水,植物生长受阻碍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及人体缺乏光照产生的影响。)。
(4)打开幼儿用书仔细观察,然后运用“假如…就…”的句式进行讲述练习。
4、活动评价。
能否运用“假如……就……”的句式讲述太阳对动物生存、植物生长与人们生活和健康的重要性。
活动延伸。
趣味练习:如果没有水的话。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十一
第十课时复习(二)。
教学要求:1.在分析和解答“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运算的意义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2.使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自觉进行估计,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分析和解答“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准确找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数的加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6.复习第6题1)出示: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46+113552+175。
346+213452+275。
346+313352+375。
2)指名学生说一说。
3)学生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4)学生汇报结果,验证。
5)小结。
第一组: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增加100,和也相应地增加100.
第二组:第一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减少100,第二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增加100,结果和不变.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复习第7题。
1)学生自读题目。2)问:要求“下午用电缆多少米?”怎么想?
3)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生独立计算。
2.复习第8题。
1)说图意。2)独立计算。汇报。
3.复习第9题。
1)说图意。2)独立计算。3)汇报。说说这两个问题分别用了哪些条件。
4.复习第10题。
1)小组里说说:下面每组数中,你认为哪一个数最特别?为什么?
2)指名说。
三.课堂小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十二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一课,谁还记得调查报告中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那么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依据自学提纲展示互动。
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引导:读出高兴的语气和疑问句。
(2)师生交流学习心得。
作者为什么对小树的死因进行调查?
(二)学习“调查”部分。
不仅作者感到奇怪,我们也很奇怪,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1、默读这部分。
2、集体交流。
(1)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如果是你还会怎样调查?
(2)通过调查小作者有什么发现?你有何感想?
(三)学习“分析”部分。
1、自由读这部分。
2、小组合作学习。
(1)说说这些小树在正常情况下应该生长得怎样,为什么?
(2)小树生长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3、展示学习效果。
(四)学习“结论”部分。
1、指名读,小组讨论:
(1)说说小树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2)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3)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2、反馈学习收获。
3、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得具有说服力。
(五)学习“建议”部分,体会意义。
请同学们根据小作者的建议,给相关部门写一份建议书,你想怎样写?
(1)反映问题,有理、有据、有节。
(2)态度十分诚恳。
(3)语言文明礼貌。
(4)内容具体,建议细致。
(1)齐读这一部分。
(2)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
(3)引导学生开展开想象。
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
(四)总结全文,理清文章各不分的关系。
1、自由读,小组讨论::文章各部分可以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2、反馈学习效果,师生评议。
三、达标检测。
1、对于保护环境,你的建议是:()。
2、,写调查报告的`一般步骤是:()()()()()()。
3、用下列词语造句:并且、措施。
板书设计:
11、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
查调的原因:家门前的小树死了。
如何调查:实地测量、统计、考察。
分析信息:非正常死亡。
得出结论:人为因素。
教学反思:教师要选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提示应当注意的字词,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考,培养学生多动笔墨多读书的习惯。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3.3.32.2.6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分辨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能正确、流利地读绕口令。
2、认识部首,了解部首的演变过程和意义,并练习写几个含有此部首的字。
3、练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词语。
4、练习将一般句式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5、熟记成语。
6、学习配音。
7、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准备:小黑板。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练习将一般句式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难点:学习配音。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分辨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能正确、流利地读绕口令。
2、认识部首,了解部首的演变过程和意义,并练习写几个含有此部首的字。
3、练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词语。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帮助学生复习巩固韵母表中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注意发音。
(4)、组织学生展开绕口令竞赛。比一比,赛一赛。看卡谁能将绕。
口令读得准确又流利并将这些字反复朗读,直到发音准确为止。
3、练习。
(1)、集体练读韵母表中的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
(2)、学生反复大声自由练读绕口令中带有鼻韵母的字、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以及整个绕口令,同座位互查。
4、反馈。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2)、学生评议,公布比赛结果。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引导学生从行到列的角度仔细观察练习中12个方格里的内容。
(2)、让学生说说从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a、从列的角度来看:第一列都是实物图;第二列都是古文字;第三列都是部首。
b、从行的角度来看:每行的图、古文字、部首的形状极为相似,充分说明了部首的意义及其演变过程。
c、引导学生写出几个属于这个部首的字,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构字规律。
3、练习。
(1)、学生各自在书上写几个属于这四个部首的字。
(2)、将学生分成四个组,每一个小组着重围绕一个部首写出字。
(3)、每组派一生到黑板写出该部首的字,其他的组员可以补充。
4、反馈。
(1)、让学生对照黑板上正确的字对自己的答案进行修改或补充。
(2)、同座位相互检查练习情况。
三、课堂作业。
分别写几个带有“皿”等四个部首的字。
四、教学第三题目。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让学生说说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指导学生学习例句。
a、认识概念,阴道学生对字词句段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
b、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
c、排列顺序。
(2)、教师归纳按一定顺序排列词语的步骤:一识概念二找关系。
三排顺序。
3、练习。
4、反馈。
a、逐题讨论词语排列顺序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b、学生自己修改错误之处,并简单注明错误的原因。
c、同座位检查练习情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十五
《说勤奋》是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先具体写司马光小时侯勤奋学习,后写司马光长大后勤奋写作,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重在说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第四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从中受到教育。而教学难点:理解句子“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的意思。
教学本课,我以匡衡的“凿壁借光”的故事引入新课,通过学生对“勤奋”的理解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回顾具体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对勤奋的含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使说理的文章更感性化,学生对学习文章的兴趣也会更浓。
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学生自读结束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在学习第一段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先理解文章的中心句:“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再反复地朗读这些句子,加以强调,深化认识。这样,教学的重点得以强化,难点得以层层的突破。对于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司马光取得了什么成就?这个成就是怎么取得的?引导学生用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圈圈、点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研读后,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司马光取得成就的过程中,对《资治通鉴》作些介绍。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从童第周的故事中领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
给学生适度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诵读、感受、理解、欣赏课文,从两个故事中感悟到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再回顾全文,进行总结,初步了解说理文章的“总—分—总”的写法。最后进一步展开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查找关于勤奋的名人名言,摘抄下来作为座右铭鼓励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并再一次查找勤奋成才的名人事迹,从中受到启发。从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形成大语文观。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品析词句、自主探究、比较学习等方法,使学生读懂一个人不论聪慧或愚笨,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学生通过认真读书、查找资料来理解“勤奋”的真正含义。
1、品词析句法。
精读第二自然段中,重点引导学生感悟:(1)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2)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引导感悟第一段文字时,让学生查词典理解“滚瓜烂熟”的意思,然后导问:“司马光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呢?”引出“一遍又一遍”即无数遍地高声朗读,一直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对第二段文字,从“警枕”一词入手。先引导学生借助字典查一查“警”字在“警枕”一词中的含义,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如果睡觉的时候枕着一个圆圆的木头会是一种什么感受,进而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用“警枕”挤出睡觉的时间读书写作,这就是勤奋呀!是勤奋使他完成了《资治通鉴》的编写,是勤奋使他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司马光从小就聪明过人,可他一直非常勤奋,从他的故事中我们还能感悟到什么?引导交流,并在交流中使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显现出不凡的天资,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编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童第周的故事,可以抓住“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名列前茅”等体会他的勤奋好学。
2、比较法。
童第周和司马光的天资明显不同,学习时可采用比较法学习,指导学生把童第周和司马光作对比,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同,从而深刻领会“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和“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最后再指导学生回味诵读,读出感受。还有可以通过句式的比较加深理解、感悟。
3、读悟法。
新课标十分重视朗读的训练,朗读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方法,苏教版的语言优美,富有人文性,本文故事感人,整篇文章条理性强,应该让学生多读,在思考中读,在交流中读,在感悟后读。特别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要反复读,在学了司马光、童第周勤奋的例子后再读,总结时再读。这样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使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4、自主合作学习探究法。
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不强求统一,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十六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两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十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两课时。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3、齐读第一段。
4、当堂背诵第一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钢笔描红。
六、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背诵第一段。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
末稍杜粱度。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五、总结课文:(略)。
六、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题3、4两题。
13、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
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具体事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从小要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说理文。它想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也是作者的观点,请你理直气壮地读读。
2、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课文分别举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事例?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的。
二、学习第二段: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司马光勤奋成才”的故事说得具体一些。(司马光小时候就很勤奋,长大之后更加勤奋,所以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2、学生练说,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分步讲读。
(1)从司马光小时侯砸缸救人的故事中,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天资聪颖)。
(2)自小就很聪明的司马光要想获得成功需不需要勤奋?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
交流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a“滚瓜烂熟”是什么意思?(记得非常牢,念得或背得非常流利。)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直)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无数遍)——这就是“勤奋”!
b而这时,哥哥、弟弟在干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c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司马光的勤奋呢?
d指导朗读。(读出勤奋)。
过渡:小时候的司马光读书是那样勤奋,那长大后呢?
交流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感悟:司马光的枕头是什么样的?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司马光小时候勤奋,长大也很勤奋,他这是——“一生勤奋”。
(3)勤奋学习的司马光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
(4)(多媒体出示《资治通鉴》并简介)。
(5)让我们捧起书,再次感受一下司马光勤奋成才的故事。齐读第2小节。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作者想说明的道理。
2、交流。(出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3、指名读,说说“勤”和“拙”的意思。
4、再读第3自然段,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现童第周的“拙”“勤”的句子。
5、*感悟:从“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还”等词句,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6、板书: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讲解青蛙卵剥离手术:青蛙卵剥离手术是一项高难度的科研项目,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一些外国学生不敢问津,但童第周本着为国争光的思想,通过勤奋努力,圆满完成,在欧洲生物界产生很大影响,荣誉给了这个成功者。)。
7、你能试着找找生活中、身边的事来说明这个观点吗?(爱迪生、梅兰芳学艺……)。
小结:学了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或者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话题写一写。
三、学习第三段:
(多媒体出示: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齐读。
四、回顾板书,总结。
比较这两位名人,你有什么发现?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师:是呀,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一个人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收集关于“勤奋”的格言、成语或古诗。
15、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成《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
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十九
一、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2、创设情景,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能细心地观察,主动认字。
3、通过读句子巩固、积累对“越……越……”句式的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2、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三、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搜集商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今天是小熊的生日,瞧,它提着篮子正在准备好吃的来招待好朋友们呢!(画面上出现一只小熊)。
二、我会认。
1、小熊来到苹果园想摘些苹果来招待好朋友们。看,这么多的苹果啊!闻一闻,好香的苹果呀!小朋友们帮忙摘苹果吧!(画面上出现几棵苹果树,树上挂着八个大苹果。)。
2、指名上台来摘苹果。(点击苹果出现生字,学生带读)。
3、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生字,说说你的发现。(指名回答:都有一个“木”;点击:“木”变红色)。
4、回答得真好!那为什么这些字都有个“木”呢?同桌讨论一下,等会准备回答。
5、指一生来回答?(一人回答,同桌补充。)。
6、过渡:这组同桌互相帮助,回答得真好,帮小熊摘到了这些苹果。希望其他小组向他们学习,互相合作一起来摘其他的苹果。(点击出现另一棵苹果树)。
7、观察后回答。(点击“日”变红色)。
8、除了这些部首以外,我们还学过很多部首,你们能不能把相同部首家族成员找出来。请小组长上台来抽签(准备),小组成员一起来完成。(小组合作完成练习,教师相机指导,后请一两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并介绍识字经验,其余组评议。)。
三、我会读。
1、过渡:小朋友们帮小熊摘了好多的水果,小熊为了感谢大家,给大家送来了生日请帖,邀请小朋友们参加它的生日宴会。(教师分发请帖)。
2、现在,小熊还要给其他好朋友发请帖呢!(点击:出现其他的各种职业的好朋友)师:小熊的朋友有当医生的河马、当厨师的小猪、当售货员的小兔、当老师的小猫、卖面包的小花狗、卖花的小松鼠。小熊必须把请帖分到他们上班的地方(出现街道图)谁是热心的小朋友帮小熊认认地方,送请贴好吗?(生根据招牌帮小熊送请帖)。
4、谁来帮忙送请帖?(指名回答,并回答你是怎么认识这些招牌的?他生适当评价)。
5、小结:这些小朋友真是学习上的'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在生活中识字。那么除了这些招牌以外,你们还会认书本上的这些招牌吗?(出示书上的招牌)。
6、小熊看到我们班的小朋友这么热心,决定为我们举办一场认招牌擂台赛(出示背景图,播放轻音乐)把你们平时搜集的商标、招牌拿出来,向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并说说这些地方是作什么的?小组长把你们这组认得最多的同学的作品张贴出来。(小组交流并互评给予奖励)。
5、大家来欣赏一下同学们的作品。谁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教教大家认一认。(指名上台教)。
6、小朋友们认得真多,很棒!以后小熊遇到什么问题,就可以向你们请教了。小熊在大家的帮助下,完成了生日宴会的一切准备工作,在家里等好朋友们的到来了。(点击出现小熊的家)先轻松一下吧。(课间操)。
四、我会读。
1、(出示背景图:生日宴会的热闹场面)呀,好朋友们来了。(出示小动物)生日宴会真热闹!
2、好丰盛的食物啊!突然,外面下起大雨了。(点击:出现下雨的景象,雨越下越大,天越来越黑。)。
3、原来他们准备吃完出去做游戏的,现在没办法玩了。吴老师给大家提个建议吧,咱们来进行一项说话比赛,好不好?说什么呢?我们先来看这三句话(出示课文中的三句话)。大家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4、谁发现这三句话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回答)。
5、这样的句子,我们会说吗?谁来试一试?(指名回答)。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二十
面积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的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教学过程:1、感受面积,形成对面积的感性认识。(1)利用学生现有的物品,让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
如:书、桌子、硬币、手掌、课前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面。
(2)认识面有大小之分。
活动:比一比老师的手掌与某学生的手掌谁大。比一比数学课本与数学练习本的大小。比一比长方形与正方形、三角形之间的大小。
(3)引出面积的概念。
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用数学语言说一说:我们可以说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比数学本封面的面积大……2、数学活动,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p42,比较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长方形的面积大。准备用具:5角硬币、尺子、剪刀。让学生分组活动,讨论比较的办法。
(1)用硬币摆一摆。正方形摆了9枚,长方形摆了10个。
(2)把2个图形重合,再比较重合以外的部分。
(3)在两个图形上“打方格”,比一比哪个图形的方格多。3、进一步感受面积。
画一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是7个方格的图形。
通过画图,让学生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就是: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是可以不同的。4、通过练习,渗透利用方格比较面积大小的便利。(p44练习1、2、3、4)。
量一量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
让学生充分讨论,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3、讨论如何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小。什么样的测量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师:假如我们不规定方格的大小,那么想想,测量结果会有几种呢?
师:应该规定用多大的方格量比较好呢?4、介绍、认识1平方厘米。
我们把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规定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5、动手量一量。
准备a4白纸,将书本外框画于其上。打边长是1厘米的方格,进行测量。量一量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教学过程:复习一下p44页第3题,说明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用“数格子”来表示。1、利用直尺,来打一打格子,测一测上节课中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的面积。让学生汇报。2、提出活动目标:让学生量一量课桌的面积。
3、在学生讨论得到共识后,提出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来测量。让学生画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体会它的大小。说一说,生活中看到的什么物体它们的面积也接近1平方分米。4、介绍1平方分米的读法、写法。5、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量一量课桌的`面积。6、利用教室现成的1平方米的方砖,让学生认识1平方米的大小。
为增强1平方米的大小是多少,安排下面的活动,在黑板上画出1平方米。估计教室门的面积。(可以利用米尺帮助估计)摆一摆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1、估一估。
在估计书中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说一说学则哪个面积单位估计比较合适。让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感觉。2、摆一摆、填一填: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建立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可以向学生指出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样适用于正方形。4、习题中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容易忘记书写单位,或单位与长度单位混淆。在作业中要注意强调面积与周长的区别。面积的计算公式与周长的计算公式的不同。要加强学生对面积的估计能力。铺地面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出示问题:
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才能修补好?让学生先对“地面”的大小有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在黑板上先画一个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让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一个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讨论,怎么算出需要多少块砖。当学生逐个摆放后,提出,假如手上的小正方形有限,能不能用少量的小正方形预测出需要几块砖?引导学生把问题特殊化:先解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需要几块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让学生可以用手上的纸张来完成解决这道题目。2、填一填:
利用教室现成的素材——低砖,先让学生测量一下地砖的大小。然后探究1平方米的地砖上可以摆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4、一会1公顷、1平方千米。
利用周边的环境,如足球场,广场对1公顷、1平方千米有所感受。
硬笔书法教案课时四年级硬笔书法教案(模板21篇)篇二十一
1.认识“绮、谈”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三月的桃花水边。想一想:我们会领略到怎样的风景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把比较难理解的词句多读几遍。
2.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3.结合学生的质疑辨析字音、字形。
绮谈和(多音字)。
4.小组朗读,初谈印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师: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桃花水,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令人陶醉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课文?(欢快、愉悦)。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交流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思考: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什么句式?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的段落。(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疑问句。分别对应第3、4自然段和第5、6自然段。)。
教师引读体会:。
“是什么声音”——三月桃花水的水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
“是什么光芒”——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耀眼。)。
2.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当你读这一段时,你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课件展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啊,河流醒来了!”——一个语气词“啊”,表现了作者乍见春水的兴奋之情;一个“醒”,把被束缚一个冬天的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了。(拟人)。
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漩涡,在作者笔下成了“桃花”“酒窝”。(比喻)。
男生、女生合作朗读描写“水声”“水面”的段落。
3.朗读课文第3~6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来,读一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把桃花水比喻成“竖琴”“明镜”,第6自然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春天里美好的事物,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三月桃花水的美丽。)。
4.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让我们再来齐读课题,读出你们的理解。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总结:反复朗读课文中优美的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