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小班树教案反思篇一
今天我上了一堂科学活动《鸡蛋里的秘密》。这节课的目标是:1.通过观察各种蛋,让学生知道有许多的动物会生蛋。2.知道蛋的大小、颜色不同。3.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准备有物质准备和经验准备,分别是:熟鸡蛋,生鸡蛋,鸭蛋,鹌鹑蛋,碗,课件,熊娃娃,水彩笔,皱纹纸,胶水和幼儿练习打生鸡蛋经验。活动重点是:了解蛋的特征。难点是:如何观察和比较不同的蛋。
首先我的以小熊到班上作客,给小朋友送礼物的情节为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那“第一件礼物是什么呢”,在这个时候,幼儿的眼睛全部集中在我的身上了,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是什么礼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于是我请幼儿比上眼睛认真听课件中播放的声音,声音一出来,我发现幼儿全部被这声音给阵住了。然后请小朋友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幼儿能马上说出有母鸡叫的声音。可是当我继续追问,还听到什么声音时,他们都只是围绕鸡来做文章,公鸡、母鸡、小鸡等。其实我播放了3个声音,还有鸭子和鸟叫。可为什么没有听出来呢。课后我想了许久,在播放声音时,我是三种声音一同播放的,其中母鸡声音最大,覆盖了其他两个声音;其次,幼儿对鸭子和鸟叫的声音了解得太表面化,只能认为是‘嘎嘎嘎,唧唧唧’,而我播放的声音却不像文字所概括的。但我想,如果声音单独播放,效果也许会更好,幼儿回答正确的概率会更高些。听完声音后,我用“动物妈妈把生的蛋宝宝送给小朋友”作为引子,请小朋友把蛋拿出来,然后观察和相互比较,说说这些蛋是什么形状,有哪里不一样。幼儿能仔细观察手中的蛋,说出蛋是椭圆形的,但是他们不能相互比较手中的蛋与其他人的蛋有不同之处。这下把我急坏了,我于是马上把答案说出来了。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引导好幼儿如何互动起来,课堂中的.应变能力还比较弱,还犯了“教师牵着幼儿走”的毛病,心态还不够平稳,这是整堂课的败笔地方,正是因为紧张,之后设计的几个提问在课中都忽略了。接下来是让幼儿说说鸡蛋里有什么东西,怎样才能看到里面的东西。这个环节还比较顺利,从幼儿打蛋的经验来看,完成的比较成功。但从我的材料摆放来看,有些妨碍幼儿来回走动,也增加了课堂时间。接下是请幼儿说说“哪些动物还会生蛋”,幼儿说:孔雀,蛇,乌龟。小朋友很聪明,说出孔雀时,我感到很惊讶,还有许多动物,于是,我用幻灯片展示给他们看。图片内容丰富,幼儿特别惊喜。最后是给蛋宝宝打扮,让幼儿利用水彩笔和各种各样的纸张来装饰。这个环节本来是我想作为一个经典的结束,可是我在一次犯了材料投放错误的毛病,我把纸张和水彩笔全都放一起,没想到幼儿有是贴纸,又是图画,搞得一团糟,蛋壳几乎被胶水净泡了,本来是想让幼儿每人选一种材料操作,看来是我疏忽了。整节课就在幼儿们的积极打扮状态下结束了。
反观整堂课,我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目标也没能体现出来。目标定错了还是课题有问题,重点和难点都没有定义准确,因此整堂课显得很散、很乱。课题与重点难点相互矛盾,目标与重难点也有矛盾,如何修改教案是反思的重要任务。
反思后,目标定义:1.认识不同的蛋及蛋的特征。2.培养幼儿探索发现所有的蛋里都有蛋清和蛋黄。3知道蛋的用途,并利用材料给蛋装饰。重点:认识蛋及蛋的特征。难点:如何观察和比较不同的蛋。如果教案这样修改后,我想,这节课就能有序的进行下去了。
通过课后认真总结和反思,我觉得上好一节课,最主要的是教态要好,有强烈的应变能力,其次要熟透教案,对每个环节的设置都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别差异。这样,在任何场合都能把一节课上好。相信我的下一堂课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小班树教案反思篇二
第5周的科学活动是《开汽车》,活动通过幼儿介绍自己的汽车,自由探索开玩具汽车的方法,并向大家介绍等环节来达到不断尝试和自由探索开玩具汽车的方法,产生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等目的。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玩中学”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在自主、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得到知识与情感的满足。
但也就因为自主、开放的特点,在小班刚开学时实施有点困难。由于他们年龄小,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容易在玩的过程中,遗忘目的.,使活动不能更好的开展下去或花较多的时间解决一个问题。在开展《开汽车》活动时,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第一次操作,请幼儿玩自己的玩具汽车,并介绍是用什么方法开起来的。由于汽车是自己带来的,因此介绍开动汽车的方法难不倒他们。可当第二次操作,请幼儿相互交换玩汽车,探索开动同伴汽车的方法时,问题就逐一出现了。有的幼儿不愿交换,仍然玩着自己的汽车;有的开心的玩着别人的车,而并没有探索更好的开动的方法。当提问“你觉得哪种车好开?哪种车不太容易开?”时,不知幼儿是不理解问题还是其他原因,课堂氛围显得有些冷场。于是,我只能找出几辆不同方法开动的汽车,一一演示,并让幼儿比较,最终得出结论。
但是,归根结底来说,“玩中学”的教学模式是十分适合在科学教学活动中运用的。只是对于小班幼儿,由于他们年龄特点的特殊性,对实施“玩中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内容生活化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尤其是小班科学探索活动,所选择的内容一定要是小朋友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兴趣。此活动选材是幼儿熟悉的玩具汽车,因此活动一开始便激起了幼儿的兴趣。俗话说:成功的选材是活动成败的关键。
2、开展游戏化
本次活动遵循幼儿活动以游戏为主的特点,以介绍自己的玩具汽车为切入点,从而让幼儿分两次操作自己与同伴的玩具汽车,最终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电动车、回力车、遥控车等的不同。这时科学活动的目标已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的学习游戏过程中,使孩子乐于探究,乐于学习。
3、渗透日常化
其实大家不难发现,幼儿平日里的吃、喝、睡、玩中,随时都隐藏着科学现象和教育的动因,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惑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玩中学”的教学,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如散步、体锻、区域等。结合此活动,我们可以将几种代表性的玩具汽车投放进科学区域中,让课堂上掌握得不够好的孩子,可以有机会在区域游戏时发现并掌握知识,缩短幼儿之间的差距。
小班树教案反思篇三
我看到小朋友们在看书时,把图书卷起来当话筒、望远镜玩,我受到了启发,何不做一些“话筒”让孩子们玩呢?这样就产科学活动“传声筒”的方案设计。我用挂历纸卷成一些纸筒是空心的,有的里面塞一些报纸,让幼儿探索从空心和实心自里传出来的声音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从而认识小问号(?)问号产生兴趣。
1、通过操作,感知空心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清晰、响亮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模糊、不响亮。
2、引导幼儿认识“小问号”的符号(?),并愿意和小问号做朋友。
3、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玩科学小游戏。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5、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自制传声筒30根(空心、实心各半),“小问号”符号卡片15张。
1、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玩空心纸棒。
(1)引导幼儿观察纸棒。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做了一个玩具,你们拿起来看一看,它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发现纸棒是长长的圆圆的,中间是空心的)。
(2)幼儿玩纸棒。
教师:你们每人拿一根纸棒当玩具,让老师看看,你们是怎样玩的。(幼儿拿起纸棒玩起来,有的把它当金箍棒拿在手上转;有的把它当马骑着跑;有的把它当望远镜用;还有一个小朋友把它当话筒用……)
2、引导幼儿把纸棒当“传声筒”,自由结伴玩游戏。
(1)教师饶有兴趣地对幼儿说:“刚才老师看见金一冰小朋友把小嘴巴对准纸棒在说话呢,你们各人找一个好朋友,一个对着纸棒说话,另一个用小耳朵听,听听你的好朋友说了些什么?”
(2)教师话音刚落,幼儿就两人一组地玩了起来,有的在点头,有的在笑,似乎听到了什么。
(3)提问:小朋友听到你的好朋友说的话了吗?(幼儿纷纷抢着回答)
(4)教师小结:这个长长的、圆圆的、空心的纸棒,能把我们说的话传出去,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传声筒。
3、认识“小问号”符号。
(1)我在提供给幼儿的传声筒中有意识地在其中的一根中间塞进了纸团,讨论时,拿到这根“传声筒”的小朋友说听不清,于是在小结后我就引导幼儿观察这根传声筒有什么不同(从外表看和部分幼儿说是一样的)。
(2)出示小问号(?)教师接着问:“既然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传出来的声音不清楚呢?”这根传声筒我要送一个标记给它(出示“小问号”卡片)知道这是什么符号吗?(小问号)这根“传声筒”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3)幼儿再次玩传声筒(注:传声筒换成实心的)。
幼儿都发现听到的声音也不清晰了,这是为什么呢?幼儿然而然地也产生了疑问,这时引导幼儿也给这些传声筒贴上“小?号”卡片。
4、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小问号的传声筒和没有小问号的传声筒有什么不同,让他们发现有小问号的传声筒里有纸团堵着。
5、小结。
刚才我们小朋友真能干,已经找到了带小问号的传声筒。为什么传的声音听不清呢?原来是里面塞满了纸团,纸团堵住了传过来的声音,所以,从这样的传声筒里传过来的声音就不清楚了。
小问号是我们的好朋友,它能带领我们去学习、发现很多的秘密,以后我们小朋友碰到了小问号,就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或者去问大人。
一、效果分析
1、小小空心纸棒在小朋友手中变得很神奇,也很有魔力,这是活动良好的开端。
2、这一环节的活动满足了每个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加深了小问号的认识。
3、答案是让幼儿寻找出来的,因而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二、专家点评
在幼儿园开展“我和小问号做朋友”的课题研究既具有时代意义,又能实实在在地促进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发展。科学活动“传声筒”,让幼儿在玩中感知科学现象,在玩中发现问题,并自然地认识小问号(?)是非常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所以,小朋友们在活动中玩得很主动、很开心,确实有所发现,有所发展。
三、反思与讨论
你是怎样向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
此次活动较之以前的小班科学活动有了很大的改变,打破了以往科学活动比较封闭的传统活动模式,让孩子们在一个轻松、开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不断地互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活动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环境体现自由性。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打破了前两次活动中请孩子们用小椅子围坐成半圆形的传统的活动模式,让孩子们席地而坐自由地与同伴、老师一起玩,在这样一个轻松、自由、开放、生活化的环境中,使孩子们对传声筒产生兴趣,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从今天的活动来看,采用这样开放的活动模式,我认为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
2、活动内容凸现生活性。
此次活动内容是好玩的传声筒,它来源于幼儿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既感到熟悉又有强烈的探究兴趣的玩具。借助这一生活化、趣味化、又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材料,幼儿在活动中玩得开心,学得轻松。
3、活动过程呈现轻松性。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改变以往孩子们统一的取放操作材料的环节,让传声筒始终是拿在孩子们的手中,孩子们随时可以去玩去发现,从而使孩子们在与材料不断的互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活动材料体现多样性。
在材料提供上,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多种颜色、各种长短、空心的以及内塞布条的等传声筒,目的是在孩子们充分观察、认识传声筒的基础上,拓展他们提问的空间。
5、活动策略多样性。
活动中,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采取了多种引导策略,如环境感染策略、材料提供策略、问题示范策略、形象物激励策略、教师角色转变策略等来激发孩子大胆地提问。在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对传声筒的探索兴趣很高,在不断的玩中也发现了问题,并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6、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
小班树教案反思篇四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经验,他们对西瓜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这个科学活动中我延伸出了绘画西瓜的美术活动。孩子们也是都是比较喜欢绘画西瓜的。
在延伸活动中我用了特殊的彩纸来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们把绿色的彩纸剪成圆形变成西瓜,画一个完整的大西瓜。其中在画完整的西瓜之前,我以实物(西瓜)让幼儿来了解,其中向幼儿提出:“西瓜皮是什么颜色的呢?”“西瓜皮上只有一个颜色吗?”“西瓜上有一条一条的这些是西瓜的花纹。”“西瓜的花纹是怎么样排的?”通过让幼儿在说说,看看中,知道西瓜的外部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西瓜的外部特征,进而画出西瓜的外形。活动种我先是让幼儿画一个完整的西瓜,然后再是提升幼儿的经验及绘画的能力,让幼儿来绘画切开来的西瓜。在第二步中也是让幼儿大胆地说说“你吃过切开来的西瓜是在怎么样子的?”“切开来的西瓜有哪些形状?”然后教师再出示实物(切开来的'西瓜有半圆形,三角形),再一次让幼儿观察,“切开来的西瓜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有红红的瓤,还有西瓜子。紧接着又向幼儿提出,“皮在什么地方?瓤在什么地方?籽在什么地方?”一步一步地让幼儿理解,再在理解之后来绘画切开来的西瓜,幼儿就能很好地绘画出基本的形了。当然再绘画前,我还让幼儿来变一变,把圆形的纸盘变成半圆形,再变一变变成三角形,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在工具材料上我画了西瓜地,让幼儿把画好的西瓜种在地里,孩子们不亦乐乎:在画好切开来的西瓜后让孩子们放在盘子里,一起说说谁的西瓜更好吃,通过讲解分析来让幼儿肯定自己的成果以及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好是让幼儿来品尝西瓜,知道西瓜是很甜的。
整个流程下来,过程还是很清楚,明了的。在活动中幼儿的发挥也是不错的,但在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幼儿在画花纹时,花纹明显是一条一条的,但有部分幼儿画成了一个个的圈,在颜色上也涂的不均匀,还有部分幼儿黑的红的绿的,涂成一片,也不知是皮还是瓤了。我想,我们所追求的应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价值,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不要太在意活动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应更多关注活动是否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孩子的发言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产生共鸣。这些将在今后的实践中慢慢地积累与总结,让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更大的进步。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小班科学活动西瓜反思。
小班树教案反思篇五
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开展了“蔬果舞会”的主题活动。随着活动的展开,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蔬果。一次,不知是谁把葡萄和西红柿放进了金鱼缸里,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围观与议论。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是想给金鱼喂食,结果发现蔬果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在水下面。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生成了这一活动。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每张桌上放有苹果、香蕉、葡萄、西红柿、土豆等蔬果,一盆水,记录卡(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和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一、想一想,猜一猜。
师:这里有许多水果、蔬菜,小朋友快来看呀!
孩子们争论起来,有的说会沉到水底,有的说会浮在水面上,也有的说会在水的中间。
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请把你们的猜想记录下来。可以使用蔬果小图片和记录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别把小图片摆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间。
在实验操作前,考虑到小班孩子的能力水平,教师准备了直观形象的记录卡和蔬果图片。不作任何提示,让孩子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并作记录,为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玩一玩,比一比。
师:这些蔬菜、水果放在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
孩子们把它们一一放进水里,仔细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情况,然后在另外一张记录卡上验证记录。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帮助他们在观察沉浮现象时,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真实地感受、记录实验的结果,验证自己的解释和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并初步懂得了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三、讲一讲,议一议。
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幼:我发现苹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西红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师: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幼: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葡萄却沉下去了呢?
(孩子们在玩耍中获得了蔬果沉浮的经验,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引发了进一步探索沉浮现象的兴趣。事实上,这一活动仅仅是一个系列探究活动的开端,以后的活动可以根据幼儿探索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进行延伸。)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在玩水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现和获得初浅的“沉”“浮”经验,帮助幼儿归纳和形成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让孩子们做简单的记录,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记录蔬果在水里的沉浮状态,并且根据蔬果在水里实际的沉浮状态来验证原有的猜想,调整自己的认识,使幼儿感知到:事物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一切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激发了幼儿极大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小班树教案反思篇六
活动目标
1、 乐意玩滚动玩具,体验玩滚动玩具的快乐。
2、 能感知物体滚动跟物体形状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件会滚动的物体,三---四件不会滚动的物体
2、能滚动的特型物体及一两件不会滚动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玩滚球游戏相互认识,教师滚球给孩子,接住球的小朋友向教师介绍自己。目的是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学习环境。同时渗透礼仪培养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二)探索滚动玩耍
发出疑问:这球是怎麽滚动的呢?
还有什么东西也会滚啊?
幼儿自选玩具探究,试试哪些东西会滚。
教师观察指导
(三)讨论交流刚才玩耍中的发现
1、老师手拿一圆球问:这是什麽?球为什么会滚呀?它怎么滚的?(小朋友思考、回答 )顺势让幼儿形成“圆形的'东西会滚”的认知经验。
小结:圆形的东西会滚。
2、老师举圆柱体:谁玩的是这样形状的玩具?它会滚吗?告诉我它是怎么滚的?幼儿动作演示或语言表述:这个圆柱体玩具是躺下滚的。
小结:原来圆筒状的东西要躺倒了才能滚。
3师拿呼啦圈。他们要怎样滚啊?(环节同上,幼儿表达:他们都是站(立)起来滚的。)
小结:像这些圈状的玩具是要站起来才能滚的。
(三)发现不会滚玩具与会滚玩具的不同
1、三角体 试玩
2、长方体 正方体 这些能不能滚呢
知道它为什么不能滚吗?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小结:噢,我明白了,圆形的东西才会滚,有角的东西不能滚,是这样的吗?(是)
(四)、帮小熊布置咕噜咕噜玩具店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检查,看是否选择正确。(教师了解幼儿本节活动已有经验,同时引导幼儿养成及时检查的良好习惯。)
帮小熊检查一遍,看是不是都是咕噜咕噜滚的玩具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小班科学领域活动反思。
小班树教案反思篇七
刚要中指出:
本次活动开始我用用拟人化的形式出示椭圆形和圆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圆形和椭圆形中去认知两个图形的特征,其实孩子已认识圆形,通过对圆形和椭圆形的比较孩子对圆形图形的特征更明确,对椭圆型图形的特征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最后请小朋友帮忙小蚂蚁去闯迷宫,将小蚂蚁带出迷宫让它回家。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帮助别人,他们都知道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得到快乐,何乐而不为呢。我告诉他们,要想将小蚂蚁带出迷宫,一定要走绿色的牌子,因为绿色牌子的门才开着,红牌子的门是打不开的,也就是打不开的。刚开始的一个孩子走不通,后来孩子们都一一走过了迷宫,我就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孩子的回答都没有到点上,经过我的引导,孩子都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是绿色牌子的繁忙都是椭圆形,二红牌子的反面不是椭圆形,今天是椭圆形站岗,所以我们帮小蚂蚁走出了迷宫,孩子们兴奋极了,个个高兴的手舞足蹈。在闯迷宫中幼儿会再一次发现椭圆形的特征,以及能自己归纳椭圆形的特点。让孩子在走迷宫中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在活动中孩子知道助别人是一件快乐和高兴的事,是一次难得的品德教育。以上内容转自小精灵网(http://)
小班树教案反思篇八
通过实践活动,现在我就从优势和不足这两方面来谈一谈。
本次活动目标是幼儿能够合着音乐的节拍创编各种搓元宵的动作以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在前反思中我就是想期望通过活动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创编撮元宵动作,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增加参与活动的自信心。现在看来幼儿还是能够比较大胆地在音乐伴奏下创编各种动作,这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因为上一个活动我们进行了实践活动《搓元宵》,所以他们才会有这么丰富的搓元宵动作,才会真情地流露出“揉,揉,揉成团。搓,搓,搓元宵”等等语言。当然,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如何与节奏相符的困惑。当幼儿说出某个动作后我就及时地配上语言节奏,借助揉糯米粉、搓元宵等动作,感受并表现音乐的强弱、快慢。帮助幼儿理解动作与节奏的关系。
一、从活动内容来看:
材料:为了能够引发孩子的搓元宵经验,使活动的.过程更加富有生活性、情景性。我和幼儿共同收集了许多的搓元宵活动的图片等,引导幼儿说出搓元宵的相关内容。一方面可以增强情境性,另一方面达到调控的作用。
方法:在这个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中,我努力将孩子们推向前台,采用让孩子教孩子的方法来丰富自己的舞蹈语汇。我自始自终在观察孩子动作的基础上对孩子的动作用语言、节奏、肢体来扩大与提升。同时,为了防止动作的枯燥,我抓住孩子的瞬间引领他们两两搓,不同方位的搓。并在语言节奏的支配下尽可能地使孩子的动作与音乐相稳合。在以往的舞蹈教学中,印入我脑海的目标是通过多种方法让孩子学会舞蹈。而如今通过对二期课改精神的学习与实践,我懂得了会学远比学会来得重要。因此,在活动中不注重技能的掌握,而是让幼儿自由探索习得的经验。
二、现场的互动上:
我能扑捉孩子的瞬间,引领孩子进行两两合作、互相搓。满足了他们的愿望。音乐结束时小朋友集体做汤圆的造型,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整个活动氛围很好,孩子们情绪高涨。
三、不足之处:
整个活动中我有些着急,体现在当幼儿还沉浸在自主搓元宵的快乐时我应该顺应孩子的需要,再让他们体验一次。
小班树教案反思篇九
1、分辨装有不同物品的瓶子发出声音的不同。
2.、感受探索发现的乐趣。
分辨装有不同物品的瓶子发出的声音
知道不同材料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1、出示3个分别装有米、白芸豆、棉花的瓶子,摇晃,请幼儿比较瓶子发出的声音的不同。逐一猜测每个瓶子内装有什么物品。
师:1.小朋友们,你们听,这些瓶宝宝肚子里有什么?
2、出示米、白芸豆、棉花三种物品,请幼儿与发出不同声响的瓶子进行对比。
3、打开瓶盖,验证幼儿的'猜测。
师:现在啊,老师就要来打开瓶子,看看我们的小朋友有没有猜对.
1、请幼儿自选瓶子,拧开盖子,自选一种实物和工具喂瓶宝宝吃东西。
师:(1)小朋友们,下面,请我们的小朋友自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瓶子,我们来让我们的瓶子来唱歌。
2、喂好后要拧紧盖子。(教师检查)
师:小朋友要把盖子拧紧哦,老师来检查哦。
播放节奏对比明显的音乐,让幼儿随音乐节奏的变化,摇动瓶宝宝,为其配乐。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来摇晃自己的瓶宝宝,让我们的瓶宝宝一起来唱歌。
这个活动的内容非常生活化、游戏化,很容易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活动中,以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普通的瓶子比喻成瓶宝宝,让幼儿更愿意亲近这些瓶宝宝,和这些瓶宝宝做朋友。
活动中我采用了“猜一猜,听一听、动一动”的游戏形式让幼儿相互交流,分享操作结果。还有目的地引导幼儿通过“猜一猜,听一听、动一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比较瓶宝宝中放入米、白芸豆、棉花后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了瓶宝宝中放入不同的东西摇晃后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不足点:
准备的材料不够丰富。除了米、白芸豆、棉花这三种能发出声音的材料外,还可以多加入一些幼儿生活中经常看见的材料、区别比较明显的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空间去进行操作、探索。
在制作会唱歌的瓶宝宝时,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规律。以致于在拧盖子时,出现了许多幼儿不会拧的现象。拧盖子这一环节可以在活动之间让幼儿先练一练。这样就能减少许多时间。
在幼儿探索后介绍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下简单的版面记录,这样就能让幼儿更明显地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小班树教案反思篇十
活动目标:
1、感知球的形状、颜色、材质的不同,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
2、乐意与同伴一起玩球,体验分享的快乐。
活动过程 | 教学策略创意说明 |
一、神奇的口袋 二、猜一猜、比一比 出示羊角球、篮球等认识名称,并看、摸、压、拍进行比较球的大小、颜色和材质的不同 三、夸夸我的球 请幼儿说说自己带的球的颜色、形状和软硬,简单介绍一下是怎么玩的 四、玩球 | 运用触觉说说感受——运用视觉验证,这一学习方式极大激发幼儿学习的好奇心,给予幼儿神秘感。 选择幼儿不是特别熟悉的,而又十分有代表性的球,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了新的认知。 个别表达扩展经验,达到同伴共享学习的目的。 |
后 续 反 思 和 调 整 建 议 |
球是幼儿十分熟悉的玩具。本次活动教师通过看、摸、压、拍等触摸觉来让幼儿进行学习,并利用说、议等方式进行经验的共享。平时活动中幼儿与球的`互动行为往往是带有一定无意性和随意性的,他们对球的认知也是粗浅和不系统的。按照预设活动的一开始幼儿运用触觉说说感受——运用视觉验证,这一学习方式极大激发幼儿学习的好奇心,给予幼儿神秘感。但是幼儿在具体的学习中这个的导入有一定难度,尤其不能说出球的名称。所以是否在之前增加一个环节,让幼儿先看看、认认教师提供的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这个的游戏更适宜幼儿的学习,体验到一种成功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