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优点:
1、从生活情境入手,联系生活。
2、能够运用题组,口算比较多。
二、缺点:
1、学生活动组织不好。
改进:让学生好好想,问题要提的好,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好好说,注意学生的表达。
让学生好好做,书上习题课上解决,要有一定量的笔头练习。
2、环节组织不太好。
三、改进:
(1)课题尽量不要课前写,提问要有变化,有限制。
(2)引导作用体现不出,先让学生做,每个人都要留下痕迹。
(3)提问有序,根据学生认识规律,有逻辑顺序。
(4)算法多样化后优化算法,给薄弱的学生提供最基础的方法。
(5)练习时控制时间,让学生有紧张感。
(6)重视课堂组织管理,评讲时,全体停下来。
(7)做大量题巩固,形成技能。
四、今后备课方向:
备课时研究例题的前后联系,研究练习题怎么做,形成初步框架,参考教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提高问题设计的能力,能够引发学生思维。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教学反思篇二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本节课在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即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本节课中,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组织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请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吸收,学会欣赏。
2、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每做一道题,都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优秀生教后进生;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示笔算的过程;设计层次性强、生活化的练习,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数学。
本节课虽然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课堂中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者用语言表达思路有困难时,总是害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害怕别的孩子听不懂,因此我经常性的把本应该学生说的抢着说了出来,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不利。
在今后的有关计算教学中,我要坚持把枯燥的计算插上生活的翅膀,注入生活的灵性,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能说、能做的,教师坚决不代替、不包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教学反思篇三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于知识目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法,以及对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放手让学生尝试,在交流中,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强化进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关于能力目标一是关注学生提炼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信息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出示情境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引导学生探究算法。二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在列式后,引导学生估一估,在交流中指导估算方法,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在练习中,要求学生先估再计算,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但在第一环节的练习中要求学生先估一估再计算。班级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做到先估再计算,而是直接进行竖式计算。因此将班级学生的估算成为习惯还需进一步培养。三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掌握算法后,我安排了学生进行练习。班级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在90%左右。通过练习反馈出学生错题主要是因为抄错数、计算马虎、计算速度较慢个别学生乘法口诀记错的也有等。主要原因是计算习惯和能力两方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关于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平等的交流空间,在交流各自估算策略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进一步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教学反思篇四
根据班上孩子们的实际知识能力起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定位在2个地方:1是,通过集体操作和讨论一些问题,让孩子感知“满十进一”的具体含义;2是规范地书写竖式。
在实物操作中,我从较为容易的计数器开始,请学生上来拨一拨,说一说。在第一个平行班里,一个较好的孩子拨好第一个数34后,继续加拨第2个数16,当拨好十位上的1后,他直接把个位上的4去掉,在十位上又添了一个算珠。跳过了我想展现的“满十进一”的过程。我急忙问:“别急,你明明是添6个算珠,你为什么反而去掉4个呢?”孩子说:“4加6等于10了,所以去掉4个,十位添一个。”然后,我说:“别急,是这样吗?忙我们慢动作看一看”。于是,又领着孩子按照“满十进一”的经历了一次。接下来,问了2个问题“为什么,可以把个位上的10个算珠去掉,在十位添一个?”“这十位上多的一个算珠是哪里来的?”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满十进一”的道理和需要。接下来的摆小棒,让学生说说34和16分别用小棒摆好后,你打算怎样加小棒。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是着重感受“满十进一”。
在规范书写竖式的教学中,刚好一个被叫起来说怎么写竖式的孩子是从十位算起的,所以的孩子都说他不对。这是,我没有否定他,而是带着孩子们经历了一次从十位算起,孩子感受到还要擦掉十位上的数字重新写,很麻烦。于是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确是好的方法。
在课堂上大量的练习中,发现,主要的问题有2点。进位的小1,有时孩子会忘记标;当加1位数时,个别孩子放到了十位上,但是仍然按在个位上加。当理解到1位数是在个位上就好多了。还有,孩子们是爱偷懒的,有的解决问题,题目没有要求孩子写竖式,孩子就直接口算,这样准确率不高。还是要强调,当进位加时一定用竖式算一算,这样才不容易错。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教学反思篇五
每每听课,都有不同的收获,听宗老师不进位加这节课,让我收获颇深。在课前复习一年级学过的加减,在17—3=这道题时,宗老师问:为什么用7—3,有孩子说是7—3够减,宗老师又写一道:43—2,为什么用3—2,4也够减2,为什么不用4—2呢?引发学生的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最后得出结论: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这也为接下来的竖式相同数位对齐垫定了基础。
在这节课上我没有用减法进行铺垫,这节课是加法计算,对此进行了调整改为:12+3=,提问:为什么用2+3,不用1+3呢?经过讨论得出结论:相同的数位相加。
接下来的教学中,体验35+2=多种算法,口算、数一数、竖式,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教写竖式时,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设疑让学生学会列竖式计算。
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主,老师提出疑问、犯错误让学生改正,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去改正,课堂上宗老师幽默的语言、一步一步的引导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让我学到了“知识”。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教学反思篇六
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中要强调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被减数的十位数字退位后要少1再减去十位数字。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小棒的直观演示作用,让学生在形象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抽象出口算和竖式计算。教学口算时,可能是因为比两位数减一位数多了一个步骤,学生还没有完全理清口算思路。因此应加强小棒的形象支撑,帮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竖式计算时有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学习基础,应重点引导十位数的计算,并结合小棒图再次引导算理。另外,计算课应重视练习,虽然学生能理解,但不一定能掌握,必须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再及时纠正指导,直至学生真正内化知识、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教学反思篇七
计算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无味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们计算的兴趣。我根据教材的编写目的`,先引导学生估算。由于刚学过估算,放手让学生们进行估算,然后汇报估算的结果分别是200、240。这样我认为能帮助学生巩固估算的方法。同时也为笔算作了铺垫。
这时我就问学生24×12准确值是多少呢?你们试着算一算,用你自己的方法计算。学生们开始计算时,我就把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王召鑫:用竖式计算。毕左雪:24×10=240,,24×2=48,240+48=288。李文彬:240+48=288。他们三个写完后,底下就有同学就说李文彬和毕左雪的一样,我说:“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了,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三位学生是怎么想的。”李文彬说:“我和毕左雪想的不一样,我是20×12=240,4×12=48,240+48=288。”他一说完大家就说写的不清楚,不能让人一眼看明白,讨论后觉得就种方法只给5分。毕左雪虽然方法和李文彬一样,却写得比较清楚,但是这种写法比较麻烦,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计算。这时,我在小结这种方法时表扬了这位学生爱动脑,这为以后的简便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最后同学们给毕左雪打了8分。
最后由王召鑫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这一下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味口,都觉得这样计算简单。于是我们就来研究用竖式计算24×12,我发现学生们都进入了学习状态,最后教学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