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以下是一些关于人力资源总结的案例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专业15篇)篇一
近年,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经济政治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社会公共事务的种类和范围的逐步增多和扩大,人们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和管理也有着强烈的期待。从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上来看,需求的增多代表着生活的多元化,这是喜人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涌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民主的普及、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资源供给压力大、分配不均等,这些社会问题对我们公共部门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而要想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公共事务时能够有效地进行管理,首先就要管理好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本文将以管理学中的z理论作为新的研究框架和研究视角,分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思路,以期能够解决现存的问题,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的日裔美籍教授威廉·大内在对比了日美两国的管理方式后,发现了日本式管理优于美国式管理的特点,主要是重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参与式管理,在这一点的基础上,大内教授设想出了z理论:
第一,首先要让自己的员工产生安定的工作心态。在日本的企业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实行终身雇佣制,这种做法降低员工需要承担的事业的风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其次,采用时间周期较长的评价提拔制度,即在新入职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员工将获得同等程度的晋升,然后在慢慢拉大他们之间的差距,这种做法的有点就在于普遍地减少追求短期利益的企图,削弱了同事之间相互攀比的负面情绪以及相互敌对的现象,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使上下级关系融洽。
第二,要想有效地实行参与式管理模式,就要建立起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应该得到组织的重视,员工不单需要熟练掌握自己负责部分的工作技巧,还会希望获得其他知识的培训,组织对员工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关心,与员工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且组织还应该在员工心中建立共同一致的目标,将组织发展的责任落实到一个集体共同承担。
我国人民对人事制度的探索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中国古代的官吏制度与丰富的人事管理思想是密不可分的,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并构成为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思想源流。如今,随着世界各个方面的逐步开放和融合,国外的管理思想也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在这一探索和改革中也不断地涌现出新的问题。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传统人事行政转化而来的,但与传统人事行政又有很大差别,其本质的区别在于对应的经济形态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习惯于把人看做事完成组织目标的工具,强化对人的控制,采用经验管理方法,视人力为成本,把人看做相对固定的“零件式”工具,而忽略了人员长期的变化发展。对照z理论的内容,我国公共部门的管理模式更倾向于a型组织,将工作人员作为一种被动的资源进行管理,而如果不能实现由a型组织向z型组织的转化,将人员视为“载体式”的容器,是可以给他们注入新的知识与技能的,那么这个组织也将是缺乏活力的。
然而,在现实的操作https:///中,这种转化的理念却没有达到良好的实行,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理念和竞争意识,一味地只知道执行,而在执行过程中又相对独立,不知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交流探讨,因此其活力、效率都得不到有效提高。
如果我们把公职人员作为一个“载体式”工具,那么在管理的过程中就要充分的相信人员具有的可发展空间,适当的给人员进行一些相关培训,不但能使得工作的效率提高,长期来看,还可以节省一定的成本。但是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就是存在着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缺少统筹考虑和学习氛围,没有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参加的培训与培训成果的考核、培训质量的评价进行有效挂钩,更没有把培训作为公共部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许多公共部门仍习惯把人力资源管理当成是对人员的管理和约束,忽略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很少培训员工,往往通过增加工作强度、延迟工作时间的方式来完成工作任务,忽略了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来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z理论中经过认证,z型组织要比a型组织具有更强的优越性,公共部门现阶段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z型组织中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因而,应该促进公共部门向z型组织转变。
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肃清各种传统保守思想,鼓励独立思考和创新;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营造适宜人才成长的环境,为人才创造一个公平竞争、自由发展的平台。为“载体式”工具提供各种充实自己的机会,促进工作技能的提高。
z型组织在内部文化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这是等级森严的组织或者是官僚机构与z型组织之间的差别。由于z型组织是一个私人关系紧密的社会群体,其中的人们参与经济活动,但吧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各种各样的粘合剂,因此称之为始祖是最恰如其分的。
z理论认为,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具体说来,一方面,让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待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且要体现出实际工作成绩、工龄等因素对待遇的影响,发挥待遇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使评估手段科学化,并且要实现绩效评估结果与实际待遇和晋升机制的切实挂钩,才能发挥绩效评估和晋升的激励作用。对于人才的流动,首先要构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与配置制度,根据当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数量、素质、结构以及各部门自身发展战略制定关于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长远性、纲领性规划,从而有效预测各部门的人才需求状况与结构,以此引导公共部门人才科学合理的流动。
综上所述,公共部门的发展和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状况,基于z理论的内容,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公共部门应该树立科学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着重重视对员工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同时更加重视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将其视为“载体式”的工具,从组织中人与人的和谐为切入口,提高公共部门的办事效率,减少公众对公共部门工作的不满。再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努力完善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专业15篇)篇二
1.高素质。在高新技术企业中,人才大多接受过较高程度的文化教育或技术培训,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相关经验,博士、硕士及科研人员在总职工人数中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其它企业。企业以知识作为资本生产相应知识含量高的产品,并以其作为核心竞争力。
2.相对年轻。高新技术企业的职工构成趋向年轻化,大部分员工年龄集中在三十岁左右。由于年轻,因而精力充沛,具有积极的开拓创新精神,并对新知识和新技术具有良好的接受和领悟能力,有利于企业开发、研究新产品,始终走在市场前列。但由于年龄原因,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骄狂、易冲动、浮躁。
3.自主独立性强、个性强。企业中个人的能力在某时往往超过了其它群体的能力。这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展示个人才华,实现自我培育发展,但也易造成个人英雄主义、我行我素、好出风头,文人相轻等,影响企业组织关系的协调。
4.具有层次性。高新技术企业中人力资源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即决策层、管理层、专业层、操作层,其在知识、技术水准及业务能力上都具有明显差异,在新知识、新观念的吸收领悟能力及开拓创新上也各不相同。5.文化背景多元化。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构成中来自资金、技术、管理方的人员背景及知识结构不同,加上近年来大量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文化差异是不能忽视的现实,必须做好跨文化的管理和融合。
高新技术企业是以高新技术为资源依托,并对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实现其产业化的盈利组织。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其迅猛发展的动因无外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而这种创新的主体和本源却是掌握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人”。因而,如何有效地组织高素质、高智力人才,发挥其创新潜能,寻求一种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体系,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人力资源的管理及其整合决定着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目前,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企业中高级技术人才较少,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较低,给企业领导者造成了“找人比找资金、找设备容易”的假象,使企业领导者不重视对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级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二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较低,导致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及其战略价值等的认识片面,将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一般的人事管理,导致这些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制度的建设。
(二)人力资源的招聘制度不科学。
科学合理的招聘机制可以快速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及数量。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招聘制度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招聘过程通常为暗箱操作,透明度较差;二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招聘之时对应聘者的考核与实际应聘岗位相脱节,忽视岗位要求,片面规定应聘者必须具有高学历,这样将会把许多学历水平较低,但职业技能水平较高的人力资源拒之门外,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三)激励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规范的激励机制。这些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往往由主管人员根据自己的印象和好恶决定。主管人员的评价带有主观性,并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存在较大的偏差。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激励员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如果高新技术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对员工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价和合理的激励措施,就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企业发展。目前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激励手段单一,激励手段主要限于物质激励,对员工的精神需求、发展需求则没有引起足够的关心。
(四)缺乏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
目前的绩效考评以员工的业绩为主,没有考虑其它因素,如团队精神、员工对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贡献等。另外,许多工作是团队协作完成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内缺乏有效的方法评价团队中员工个人的贡献,从而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由于中小型高性能技术企业缺乏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因此无法对员工的贡献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成为了创造财富的核心要素。以技术为立身之本的高科技企业更应把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作为重中之重。面对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竞争,要想管理好、使用好人力资源就必须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1.高新技术企业领导者应牢牢树立“依靠人、尊重人”的理念。这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观,因为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关企业经营战略,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上讲“依靠人、尊重人”是生存、发展的根本,“依靠人、尊重人”充分体现了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核心因素,只有“依靠人”,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依靠人的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劳动力水平。“依靠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所在;而“尊重人”应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宗旨。
2.企业领导者应改变以往对人才的认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有全局的意识,应该树立人才是“高能电池”的理念,要让他们充分发挥潜能,即认识到人才具有很高的能量,如果能量用完了那就及时的给他们充电。人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很高的增值空间和回报性,应改变过去把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人事部门的观念,要用全局的观点来看人力资源问题,不要把人力资源局限于相关的部门,不要把人力资源管理封闭于狭小的领域,要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支持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力量,在企业远景、企业使命、经营战略、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使它与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以达到短期内促进企业业绩提升,长期推动企业战略实现的目标。
(二)完善人才招聘体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招聘活动不仅能够为企业补充新鲜血液、壮大企业的力量,同时也是为企业提供人才,确保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招聘体系,提高招聘人才的质量,特别是要注意企业的招聘前期规划。企业在招聘开始之前首先要准备充足的招聘材料,同时要把合适的招聘人员予以确定,适当的时候还要对负责招聘人员予以培训。就招聘渠道而言,通常为两种,即外部招聘和内部选拔。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外部招聘,人才的选择范围较广,企业可选择的对象较多,可以满足企业招聘的`需求,但是这种方式也需要较高的招聘投入。相对于外部招聘而言,内部选拔则能够为企业减少招聘成本。内部选拔主要是对企业出现岗位空缺,从企业内部选拔能够胜任的员工进行补充的一种招聘方式,这种形式有利于员工尽快熟悉岗位,其缺点在于可选人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在招聘地点的选择上,应当依照人才分布的规律以及招聘成本最优化原则。而招聘时间的确定,除非有特别事件需要紧急招聘之外,其他的招聘时间都应当遵从人才供应曲线,各大高校的毕业以及毕业前期是人才供应最充足的时期,因而招聘时间定在这个时间比较适宜。此外,招聘前期的准备工作中,也需要针对招聘的具体岗位类型以及性质,决定招聘的渠道等内容。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设计激励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好以下几条原则。第一,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的原则。通过激励,要让员工感觉到他们与企业之间是“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关系,从而自觉实现个人价值目标与企业价值目标的趋同。第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应结合行业特征、企业员工队伍的实际情况,将激励机制的建立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实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精神激励。第三,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知识型员工在获得丰厚报酬和良好工作环境的基础上,往往更注重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高科技企业要想对其员工达到长期激励的目的,就必须关注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计划,要尽量创造条件,激励员工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价值目标。
(四)完善人才绩效考评体系。
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系统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确定绩效标准,即界定绩效的具体考核指标以及各指标的内容和权重;考评绩效,即制定出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考评方案并实施的过程;反馈绩效,即部门或管理人员与被考评者沟通绩效考评效果的过程。在建立绩效考评体系时要重视三点:
1.从制度化入手,建立一个理想的执行环境,必须从观念上改变传统考核管理模式,通过绩效考核再造新的管理模式。
2.加强执行监督。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保证整体监督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保证绩效的可信度,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信誉。
3.考绩应以规定的考核项目及其事实为依据,自始至终应以公正为原则,决不允许营私舞弊。具体来讲,制度规范应该包括部门绩效和员工绩效。部门绩效是针对部门整体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员工绩效则是根据员工按照工作性质完成的工作结果或履行职务的结果,以及影响员工完成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素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个性特征等定性描述来评价。
四、结语。
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它们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发展希望。由于高新技术企业适应了信息化、现代化的需要,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我国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新技术企业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的资源。应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此应建立与企业文化和发展愿景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专业15篇)篇三
引子:整理资料的时候,偶然发现本科时写的双学位论文,借鉴了别人的很多东西,视角还是很超前的,当下很多企业人事部地位很低,因为把它只看做招人、用人、薪酬设计、绩效考核的工具。其实不然,人事部应从企业战略高度看,它的核心应放在育人和留人的层面上,而激励正是这一核心的一个因子。
前言。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
【1】其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员工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直接影响企业绩效。有关研究表明,如果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那么他们的潜力将发挥到80%–90%,其中50%–60%是激励的作用。科学的激励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营造良性竞争的企业文化。而在通常情况下,困惑管理者的是如何才能做好这一激励工作。
本文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要做好激励工作,首先应该从人性的角度、领导者的角度、组织的角度和整体性思维的角度去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
人性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人性的探求也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诚如巴纳德所言“我尝试着绕开这些问题,把他们留给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争论这些问题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去解决。但我很快就发现,即使我们能够避免对他们作出明确的解答,却无法绕开它们。”
【2】事实确实如此,管理学须臾离不开对人性的关注,作为企业管理者对人性的认识也至关重要。以下便从人性的假设、人性的本质、人性与激励三个方面分别谈论这一问题。
(一)人性的假设。
关于人性的假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在中国古代,有“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根本对立的人性理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认为,人是“性本善”的,可以通过“教化”而使之遵从统治者制定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使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符合礼仪规定,在统治方式上主张“德治”和“仁政”。相反,商鞅、荀子和韩非子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他们的法治主张。
在古代西方,柏拉图认为人的本质是由其灵魂决定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即情欲、理性和意志,人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灵魂三个部分的和谐一致,有理性控制一切。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学说的继承者和集大成者,他认为人性是其灵魂的表现,对大多数人来说,人更接近野兽远离神灵。多数人生来愚昧、懒惰、贪婪、残忍。同样,马基雅维利也明确的指出文明人一定是肆无忌惮的个人主义者。他说:“人都是忘恩负义的、易变的、奸诈懦弱的、趋吉避凶的、贪得无厌的。”
【3】在现代管理思想中,对人性的假设先后出现过“经济人”、“社会人”和“文化人”等几种主要的人性假设。这是从人的社会属性的不同侧面对管理中的人性进行的概括。“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念。在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斯密看来,自利的动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人们正是怀着这种自利的动机去从事经济活动的,但活动的结果却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在管理领域,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官僚机构理论正式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人”假设由早期的行为科学学派即人际关系学派代表人物梅奥等人提出的。梅奥通过对霍桑实验的理论总结,发表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类问题》和《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著作,提出了“社会人”的观点。梅奥认为:第一,不能把工人看成单纯的“经济人”而要看成“社会人”,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以外,还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因素,这就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第二,工作条件,工资报酬等不是影响工作效率的第一因素,工作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取决于上下级之间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第三,与“正式组织”相伴而生的还有各种“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以人们的社会情感为联接的的纽带而结成的自发性的群体,他有着特殊的惯例和倾向性,无形的左右着人们的行为。“社会人”假设揭示了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把对人的认识又推进了一步。
“文化人”假设是在信息社会初见端倪、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网络化技术发展迅速、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企业竞争力的迅速增强,许多学者开始对日本企业的管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促使日本企业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而是日本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人”假设的基本观点是,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产物,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正如斯皮罗在《文化与人性》一书中所说:“由于人类行为是由文化决定的,由于文化的变化很大,所以对人性所下的唯一正确的判断是他的可塑性很大。”
【4】在“文化人”假设视野里,管理就是“一个合作的群体,将各种行动引向共同目标的过程,但每个群体行为都要受价值观的支配。”
【5】这种理论强调,作为“文化人”的员工,是具有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理想人格以及具有荣辱感、责任感、使命感的主体,他们思想深处积淀的文化定势始终发挥着潜在的作用,制约着他们的观念和行为。
(二)人性的本质。
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还是“文化人”假设,都只是对人性的片面认识,而并没有真正揭示出人性的本质。
事实上,人性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性的现实性,二是人性的具体性。
就现实性而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对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社会条件出发,研究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和历史的人性。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而个人独特的实践活动则形成自己的个性本质。“现实的人”总是历史发展的人,任何社会必定表现为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会有不同的发展状态。
“现实的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他们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影响。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即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怎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生产的物质条件。”
【7】现实的人不仅是进行物质生产实践的人,而且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所以现实的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人。
就具体性而言,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也就是说人在需求方面物质满足、社会关系满足、和精神满足是同等重要的。物质满足是基础,社会关系满足是生存必须,精神满足是更高的追求和境界。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这一理论认为只有当每种较低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才能进入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说,人性是具体的,其基本的自然属性,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保障,才能向更高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即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迈进。
因此,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和具体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的激励也应从人性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出发。
(三)人性与激励。
前面讨论了人性的假设和人性的本质,作为一名管理者,除了必须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要认识到人性与激励的关系,从人性的角度激励员工。
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实践中,一方面,不能单纯的从人性假设的角度出发片面地以经济人(或社会人或文化人)的角度实施激励;另一方面要从人性的本质出发,从具体性和现实性出发,既要从物质方面考虑激励,如通过物质奖励、补助、福利、奖金等方面激励员工,又要充分考虑人的精神方面的激励,如对人的关爱、支持、赞扬等方面激励员工。
在具体操作上,既要建立公平、合理、量化的绩效评估体系,确立平等的激励标准,又要制定合理的薪酬战略,适当提高薪酬总水平,既要实施精神激励,满足员工从物质到精神升华的需要,又要给员工成长的空间和自我实现的空间。总之,真正让员工感受到一种对人的管理、为了人的管理、依赖人的管理、以合乎人性方式进行的管理和以员工为评价主体的管理的人本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和激励方式才能真正的有效用。
“领导”是一种以权力为基础,影响组织成员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和活动。
学者们对领导的定义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人把领导的实质看做是一种追随关系,认为正是一些人需要和愿意追随某个人,才使得他成为一名领导者;有人把领导看做管理人员指导和影响其下属的行为以符合其职务的原定计划,同时注意和了解他们在按计划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还有人把领导看作是某个人对一些人进行影响以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更有人把领导看作是一种用以实现人们的目标和愿望的手段和能力。
不管怎样,领导在整个企业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领导对下属的激励作用更是不容忽视。以下以领导为视角从授权与激励、公平与激励、形象与激励三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一)授权与激励。
所谓“授权”是指在企业内由上而下分派任务,并让他们对所要完成的任务产生义务感的过程。所分派的任务可能是制定决策,也可能是执行决策。当然,分派的任务是实施一项已经制定的决策,并且所授予的权力本质上对全局没有影响时,称其为“授权”。
授权意味着领导对下属的信任和对下属能力的肯定,合理的授权对下属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从授权的合理性来说,一方面,领导要大胆地放权,支持、鼓励并激发下属的潜力,使下属具有参与权、商量权及决定权,让下属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这样才能激发他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做到量才而用、合理公正,否则容易导致下属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偏离激励预期。
需要注意的是,领导者向下属授权时必须准备好承担可能由此而产生的一切风险,授权绝不是为了推卸责任。此外,任何一经授予下属的自主权都不能超越上级授予他自己的职权范围,这样他才能在必要时站出来承担责任。同时,在引导下属作为群体和个人进入决策过程之前,领导者必须仔细考虑在授权下级后还应不应当参与决策,他首先要弄清自己继续参与是否有利于解决问题,有些情况下领导者最好彻底放手,不要在授权后再加干预。但一般说来,领导者和上级经理总可以对决策有所贡献,所以不必故意绕着走,只是这时领导者最好只扮演一名普通成员的角色。
总之,只有这样的授权才能真正地激发下属的活力和创造力,使下属不断地发掘其潜力,尽职尽责并作出不菲的业绩。
(二)公平与激励。
对领导者而言,加强企业的公平管理能创造一个和谐的企业环境,同时能增强员工的公平感、增强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员工公平观是影响和决定员工公平认识、评价和行为倾向的内在观念系统。它是稳定的认识和心理倾向,制约着员工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公平判断和公平感受,进而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和业绩产生影响。一个公平的环境下可以有效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它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其实,不仅在报酬方面是这样,在其他方面如任务分配、工作评价等方面也是这样的。因此,作为领导者在对员工激励方面,一定要让员工有一种公平感。一方面要把员工当作一个平等的主体,不是当工具,当简单的生产要素看,而是把他当作一个有他的文化背景、有价值观、有需求的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把领导的欲望强加到员工身上;另一方面,要进行合理的人才资源调配,创造新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在一种公平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再者,要帮助员工正确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投入和收益比,公平的对待员工,尽量在组织内部做到过程和结果的公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领导的激励作用,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三)形象与激励。
这里的形象是指领导者的形象,所谓领导者的形象,即其素质、能力、水平、威信的综合表现,是一名领导者气质、精神、信誉及其基本价值观念的反映,同时,也是员工对领导者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
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领导者,由于此种威望而必然会影响和激励下属、吸引下属追随自己,通过和自己的亲密合作干出不菲的业绩。相反,一个形象差的领导则会不断拉大与下属的距离,最终会使整个团队分崩离析。
领导者的形象主要有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内外形象都能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
内在形象是指领导者所具有的特质。有的学者认为其特质主要包括智力水平、男子气、适应能力、支配能力、外向特性和自控能力等。而有的学者则倾向于尊崇智力水平、自信心、决心、正直和社交能力等。戈尔曼主张,“有效的管理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即情商是早就领导者的关键因素,它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认知、社交技能等。”
【8】事实上,就领导者的内在形象而言,真正能够对下属起影响和激励的主要有:行业和专业知识、在公司与行业中的人际关系、信誉与工作记录、能力和技能、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因素、进取精神等。
【9】个人魅力型的内在形象,会使下属敬重、佩服、服从并积极地追随领导者,对下属的行为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领导者的外在形象则主要指领导者对人和对事的关心行为,这主要是从领导者行为角度而言的。领导者的行为对员工的激励至关重要,领导者要做到自生廉洁、公正不偏、不任人唯亲,要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尊重支持下属,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要尽量表扬,要注意与员工的情感交流,使员工真正地在企业的工作得到心里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这样才会激励员工不断地努力、进取。
组织是一种复杂的,追寻自己目标的社会单元。管理学家巴纳德对组织下的定义是:组织是一个下协作的系统。巴纳德指出,一个协作系统是由许多个人组成的。但个人只有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之下,同其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个人对于是否参加某一协作系统(即组织)可以做出选择。他们的这种选择是以个人的目标、愿望、推动力为依据的。
【10】由此可见,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在人力资与管理中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以下便以组织为视角从目标与激励、学习与激励、文化与激励三个方面论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
(一)目标与激励。
明确的目标是走向一切成功的起点,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即进行目标管理。这一概念所表达的是这样一种管理原则:使个人的力量和责任心充分发挥出来,使人们的注意力和努力指明共同的方向,建立起协作关系,并使个人目标和公共利益相互协调,使组织各项活动都围绕目标的实现而统筹运作。
【11】对组织而言,目标是组织发展的持久动力。明确的组织目标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才能使组织中的个体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方向,才能有利于组织中个体间的交流和沟通。
值得注意的是,组织目标必须在组织成员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太高太远的组织目标不仅不能对组织成员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使组织中的成员感受到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在行动上背离组织目标,影响整个组织的发展。
因此,通过目标激励员工,首先让每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有机结合。管理者应与下属进行沟通,使职工理解个人目标与组织的关系。其次,使用图表引导目标。图标是一种引导个体目标向组织目标迈进的最佳途径。因此,管理者要善于使用图表来反映组织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此来吸引和引导员工向着明确的组织目标去努力。再次,让目标充满乐趣。其实质是不要让员工认为这是组织强加给他的压力,而是使他们充满兴趣的认为这是个人目标的一部分。最后,目标一定要有期限,人们总是关注明确期限和明确要求的事情,而对没有明确期限的事情会无限期的拖下去。
所以,作为管理者,在分派具体目标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明确的时间期限,这对员工的鞭策和激励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二)学习与激励。
一个企业如欲发展壮大,那么它的学习速度就必须快于外界环境变化的速度。在一个组织中,员工都是组织的核心,只有通过组织学习激励员工,突破工业时代严格的等级制和机械化人力资源管理,实施“知识网络化”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
通过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就会发挥员工的生命潜能,创造超乎寻常的结果,从而使员工由真正的学习中体悟到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灵的满足与自我的实现,并与周围世界产生一体感。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论述,学习型组织具体包括如下内容: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
【12】这里的团队学习也就是组织学习,通过团队学习可以系统的解决问题,采用新的方法进行试验,使员工从自己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他人的经验和优秀实践中学习,在组织中迅速有效地传递知识等等。通过团队学习,能够使员工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力。
因此,从组织的角度看,一个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确立一种建立在战略目标和组织内各阶层支持之上的知识管理框架,确立一种知识共享型文化,创造一种新的交流模式,抛弃旧的文化障碍,通过组织学习,建立一种更密切的工作关系,在组织学习中使不同个人的行为受到激励。
(三)文化与激励。
组织文化也叫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组织的发展离不开组织及其对员工的价值观、组织精神、组织使命和组织形象的培育与塑造,这是组织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组织行为的效率主要根源于组织内群体是否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这些对组织成员是极具激励作用的。正如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所认为的那样:“优秀企业创造一个范围广泛的、令人振奋的共同价值观,公司员工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个框架。员工在多大程度上为公司努力工作,取决于组织设立一个受欢迎的有价值的目标的能力。如果员工认同公司的目标,他们为公司做的贡献也就越多。这个目标来源于公司对产品的关心,提高质量的服务,鼓励创新和奉献精神。”
【12】一般而言,组织文化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为:
(1)目标导向功能。即有利于员工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等引向组织所确立的目标,使其变为影响员工心理和行为的无形力量。
(2)整合协调功能。即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信念、理想和价值取向方面的激励功能。(3)规范约束功能。即使组织上下一致信奉和遵循的无形的行为规则,包括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仪式、文化网络,这种规范约束无疑也是对员工的一种反方向激励。(4)激励辐射作用。
在一般意义上,人的潜能具有无限性。从组织中员工个体自我开发的视角看,只有依靠精神、信念、意志,也就是“文化的激励”,这种力量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
【13】由此可见,一个组织应当明确员工的职位升迁,这不应仅仅是组织对员工的酬谢和赏赐,而是双方共同的目标,最好是营造实现人才价值的文化环境。这种组织文化应强调以人为本、鼓励创新和体现成就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才能在企业中创造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才能给员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利益共同体。
整体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思维角度。整体性思维强调思维实在的关系特征的整体性,强调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从全面的角度认识对象,但并不忽视部分与整体的内在的有机关联性,并不排除对事物采取分析的方法。
前面说过,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但都需加以挖掘才能使之表现出来。
因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是至关重要的。之所以从整体性思维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是因:
一方面,提醒管理者要把人性的分析、领导的立场和组织的视角三者看作对员工激励的一个整体,不能前面强调其一。
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具有统一性的。三者的共同目的在于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激励,领导是组织中的领导,组织是有领导的组织,而人性又贯穿于整个组织活动。作为领导要更好的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就必须充分的认识人性及其本质,还要从自我出发反思自我,又不能脱离整个组织。这样才能实现合乎人性的、有效用的、有利于整个组织发展的激励。
再者,是不忽视部分与整体的内在有机关联性,通过对部分采取深入的分析,以便实现对部分的优化组合而形成完美的整体。也就是说,通过对人性的视角、领导的视角、组织的视角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目的是为了通过深化对这三方面的认识,以便采取合适、高效的激励措施,真真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发掘其巨大的创造力。
第四方面,是要启迪管理者应从全面多角度去认识问题,从而加强其整体的认识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也就是说避免在管理中的自我幻像的独断思维,从主客观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只有从普遍的、全面的角度出发,才能有可能实现高效的激励,才能发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结语。
总之,对员工的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是至关重要的。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做好对员工的激励,就必须对人性、人性本质有明确的认识,领导者该从授权、公平、自我形象方面自我反思,组织中目标、学习、文化要受到重视。这就有求管理者能整体性、多角度的看问题,能有宽阔的视野。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强有力的团队,才能在今天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第二章第16页(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解读)。
[2]c.i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第7页。
[3]意大利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
[4]斯皮罗《文化与人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第7页。
[5]英约瑟夫梅西《管理学概要》辽宁人民出版社版第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7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参见卢大振主编世界管理学名著导读第346页中国城市出版社版。
[10]参见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第318页江西人名出版社版。
[11]参见彭新武主编管理哲学导论第17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版。
[13]参见彭新武主编管理哲学导论第17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专业15篇)篇四
1、人的特殊性。
1、控制招聘环节风险。
2、重点做好培训规划及流程管理。
注重薪酬设计的公平性。为了保证薪酬制度的公平性,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薪酬制度要统一和透明,能够清楚明白的显示员工报酬的计算来源。员工能够理解并监督薪酬制度开发和管理人员制定的薪酬政策和制度,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政策的制定,减少怀疑和误解,这样企业薪酬制度的风险会大大降低,不公平感会显著减少。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是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环节之一,企业必须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兰霞,王俊,张燕,吴小康.基于bp网络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06)。
[2]乐章.后危机时代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基于erm理念的人力资源风险整合管理框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06)。
[3]企业战略、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以戴尔公司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3)。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专业15篇)篇五
对于具有特殊优势的电力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拟结合本系统工作实际,运用所学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对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与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等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1.存在很多人没活干与很多活没人干的矛盾。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目前国有企业冗员比例至少已达20~30%,实际情况甚至更高。国有电力企业恐怕不会例外,而最可怕的还是大量存在的“隐性失业”现象。面对wto和电力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涌现,供电企业员工因自身素质所限难以达到新要求,势必出现非专业性、缺乏技术专长的岗位存在富余,而专业人员和优秀管理人员则存在着短缺。
2.存在企业的人员富余与资产闲置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通过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资产优化达到劳动力配置优化。然而,电力企业目前的现状是:部分资产结构僵化、运转不灵,甚至闲置,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资产闲置多,劳动力富余自然也多,它们互为因果,形成了恶性循环。
3.存在在职员工富余与计划外用工太多的矛盾。
计划外临时工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如果说企业没有富余人员,大量使用临时工是最经济的手段,而电力企业内部既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富余人员,却又有相当数量的临时工与之并存,显然不经济、不正常。比如:环境好、工作轻松的岗位存在着富余,而苦、重、脏、累岗位由于人员短缺又大量使用计划外用工。这种并存的局面导致企业出现了动口不动手的“贵族”工人,甚至是“工头”,人浮于事,严重影响着企业高效率、快节奏的发展。
4.一线员工短缺与二、三线员工富余的矛盾。
企业存在着的“一线紧、二线臃、三线松”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扼制,也是产生冗员现象的原因之一。目前的供电企业,管理部门多、管理人员多,且职能交叉,效率不高,而一线员工吃紧,技术人才缺乏,若不能在现有劳动力基础上平衡调剂解决这个问题,革除弊端,“减员增效”就难以落到实处。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专业15篇)篇六
摘要:事业单位,是指作为提供社会公益服务为主体的单位,进入市场化的新时期,事业单位正在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事业单位如果要拥有竞争优势,则有必要致力于健全现阶段的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讲,事业单位针对自身现有的人力资源如果要优化管理,则不能缺少激励机制为其提供支撑。因此,激励机制对于现阶段的事业单位来讲应当是不可或缺的。事业单位应当着手健全激励机制,此项举措有助于优化整体性的人力管理,优化配置现有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激励机制;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具体作用。
构建激励机制,就是借助特定的途径与手段来实现激励,进而全面调动了潜在性的工作热情。针对基层职员来讲,激励机制应当融入人力管理的全过程中,因地制宜实现多样化的激励手段。截至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已认识到了激励机制对于自身的价值所在,因此也在探求适合自身的激励模式。事业单位在着手优化自身管理的实践中,应当把关键点落实于改进激励机制,善用多种多样的激励手段来激发潜在的创新热情,提升整体上的激励效果。
从基本特征来讲,激励机制应当包含奖励与激发的两项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管理有必要借助激励机制来突显效果,通过运用特定手段来调动热情,针对基层职员予以全方位的奖励与鼓励。因此可见,激励机制在根本上符合了管理人力资源的宗旨与目标,尤其适用于现阶段的事业单位。
目前的状态下,事业单位都在面临行业竞争,因此亟待优化自身现有的人力管理流程以及管理模式。事业单位如果能优化激励机制,那么将会有助于激发深层次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创建了愉悦轻松的日常工作氛围。针对激励机制如果能予以适当运用,那么有助于消除基层职员在面对工作时的厌倦心态,确保职员都能拥有优良的工作心态。
近些年以来,激励机制已经受到了多数事业单位的关注。然而实质上,某些事业单位仍停留于单一化的激励机制上,对此没有予以多样化的改进。从现阶段的考核状况来看,某些单位也并没有致力于推行更为公正的激励机制,无法将其融入各个层次职员的定期考核中。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整体上呈现散漫的工作氛围,因而很难致力于推行新型的激励机制。由此可见,改进激励机制的关键应当落实于完善模式。
(一)规范日常行为。
激励机制如果能够真正适用于事业单位,则有助于规范各项日常行为,从而创建了更好的工作氛围。这是由于,事业单位本身具备体系化的显著特征,在这其中涉及多层次的行为模式。通过推广激励机制,基层人员将会认识到统一行为的重要意义,针对某些个别性的不良行为予以自覺摒弃。因此可以得知,激励机制最关键的价值应当落实于日常行为的指引与规范,确保内部职员都能拥有更高层次的综合素养,从源头入手来实现思维的全面转型。
(二)增强整体性的凝聚力。
事业单位如果欠缺必要的凝聚力,那么很可能会减损事业单位整体性的工作实效。因此为了改进现状,管理者有必要运用多样化的手段与措施来增强凝聚力。在日常性的人力管理中,应当融入全过程的激励机制,此项举措有助于提升凝聚力。激励机制应当针对全体职员以及管理人员,进而在单位内部创建了更高层次的向心力。针对各个岗位具备的基本职责都要予以明确,遵照岗位责任的宗旨来分配各个岗位的相关职责。通过运用上述措施,员工将会表现为更高水准的向心力,不再局限于较为狭窄的自身利益中。
(三)密切关注精神激励。
从现状来看,很多管理者都已经关注了物质激励,通过发放奖金或者实物等多样化的手段鼓励基层职员。但是实质上,激励机制并非单纯停留于物质的表层,而是有必要深入精神层次。在某些状况下,与物质激励相比来看,基层职员针对精神激励表现为更浓厚的兴趣。这是由于,精神激励在根本上体现了职员具备的重要价值,因此表现为强烈的认同感。员工在面对企业文化时,表现为发自内心的接纳以及认同,有助于和谐氛围的创建。
在具体实践中,事业单位有必要把精神激励融入整个激励机制,因地制宜提供全方位的精神指引。例如:针对具备创新认识的优秀职员,可以运用公开表扬的措施加以鼓励,从而让职员真正感受到事业单位对于自身的关爱态度,调动自身的工作热情。通过开展全方位的精神激励,就能在整个单位中创建浓厚的友爱氛围,遵照以人为本的宗旨来推行激励机制。
现代的社会是不断学习的社会,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得知,事业单位如果要致力于优化人力资源,那么必须借助激励机制来突显自身的价值。从现状来看,激励机制正在融入人力管理的整个过程,借助激励的手段来激发热情并且提升日常性的工作绩效。但是不应忽视,事业单位现阶段运用的激励机制并没有真正实现完善,因此仍有待加以改进。未来在实践中,事业单位还需密切结合自身的真实状况,因地制宜优化现有的人才激励模式,进而服务于人力管理整体效果的优化。总体而言,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起到较强的带头作用,资源优化等等,这对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专业15篇)篇七
“兴趣爱好和个性对一个人的工作效率甚至工作绩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比如,一般说来个性开朗、随和的人适合从事团队活动,他们的行动往往具有主动性,因此与别人也有着良好的沟通。”(注9)若能清楚得了解自己性格,找到一份比较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工作,那么就能充满热情地释放出全部的工作能量,即使开始不一定胜任这份工作,但最终会适应并会做得出色。而与此相反,出于某种目的,即使从事了一份在别人看来“令人羡慕”的工作,但也不一定能够做好它;久而久之,莫名的抱怨与工作的无趣,最终选择跳槽。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专业15篇)篇八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面临的瓶颈也逐渐的暴露出来,其中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已然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之一。随着我国开放市场下的企业经营竞争势头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而人才是人力资源中关键中的关键。人力资源作为一个企业的人才之源在企业运行中具有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中小企业若是想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就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先取得突破,牢牢地把握好这项资源,并且一步一步的进行完善总结,提升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之力。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所存在的问题入手,立足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结合其发展现状,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作出阐述。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专业15篇)篇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医疗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医疗行业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都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和发展挑战。医院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提升竞争力,就必须制定出符合医院实际的发展战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这就要求医院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引起高度重视,强化对该项工作的管理。但是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有待改进。为了提高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本文在简单阐述人力资源管理意义基础上,对其现状和对策展开了如下讨论。
(一)内涵。
我们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在借助一定物力基础上,对人力进行的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节,实现人力和物力的最佳配比的方法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人力资源管理还包含了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指导和控制,最终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才的最大化利用,完整企业的发展目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为了完成医院各项活动,从而发挥人力作用的管理活动。
(二)重要意义。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这是实现医院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复杂的人员力量为医院的人力资源带来了难度,大多数医院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设立不失为实现对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即使如此,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下,由于在人员选配、管理上存在诸多漏洞,导致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经常出现人员流失的现象,给人力资源部门增加了工作负担,妨碍了医院的进一步发展。人力资源部门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端,加强对医院人员的管理,促进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这是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当前,各种各样医院在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医院竞争主要是在技术、设备、人才、服务上的竞争,其中人才的竞争是医院获得市场竞争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只有获得较高素质的人才,部队医院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获得长期发展的生命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市场竞争对医院提出的新要求。
在进行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时,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就是要营造一个有助于推进改革计划实施的大环境,这就需要医院内部员工对改革达成共识。如果无法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就无法顺利推进改革。但是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来看,管理思想相对落后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为在现有的管理方式中,工作人员的压力较小,所以不愿意接受新的管理方式,这样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只能流于形式。
(二)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目前,医院的人员岗位相对固定,各个岗位上的人员更新慢,新进人才少,这就使得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呈现出年龄较大,职业水平停滞不前的现象,这种失衡的局面无法应对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加大的要求。
(三)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热情,积极性不高。
工作人员缺乏危机意识,在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尽心尽力,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就可以,质量问题并不放在心上。这是因为医院工作没有形成一个标准明确的管理评判机制。
(一)不断学习,进行思想创新,与时代同进步。
医院管理思想的相对滞后性已经对自身,甚至是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医院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一定要与时俱进,从当前医疗产业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认知多元化文化思想以及医疗市场的变化给医院发展带来的挑战,树立危机意识,并坚持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医院的整体竞争优势。同时,人力资源也需要接受新思想,改革醫院落后的运行机制,为医院的改革和创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建立健全内部的考核机制。
医院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长远发展,就需要在行业内部进行良性竞争,这样才能提高传统医院整体的竞争力。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在医院内部推动人才考核,形成一片热火朝天的竞争形式。在开展医院工作人员的良性竞争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健全的人才考核机制。第一,在内部定期进行工作考核。对于考评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责令其加强自我学习,提高业务能力,若连续3次考评不合格则予以淘汰,增加他们的.危机意识。第二,加强人才引进,及时招聘或者引进更有能力的专业人才,保证工作有一定的流动性,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全身心地参与到医院活动的各项工作中来。第三,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度,充分认识到提高人才素质对于医院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为工作人员提供固定培训和深造学习的平台,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对正式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技术理论指导,增强他们用新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挖掘人才潜力,留得住人才。
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企业进行人力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要做到赏罚分明。惩罚的最终目的是让员工明白自身工作的不足之处,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错误。而对那些为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是人才激励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鼓励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激励平时表现不佳的员工努力工作,在医院内部营造一种人人奋勇争先的环境,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具有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医院在进行人才激励时,真正贯彻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政策,这样也有助于保证医疗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四)加强人事部门的管理制度建设。
人事管理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主要途径,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创新改革也离不开人事管理制度建设。例如,某医院开始对聘用制度进行改革,最终实现了全员招聘制,并和编内人员正式签订劳动合同,并为他们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编外人员也开始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初步建立起了稳定和流动相结合,长期和弹性相结合的人员新机制。他们通过对编外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清退了不合格的编外人员,实现了用工的规范化,解决了困扰医院的编制外用工问题。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还可以采取对医院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对工作岗位进行合理安排,提高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储备等方式来加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专业15篇)篇十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吸收劳动力和保证就业,以及技术革新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甚至关乎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成败。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战略性的资源已经逐渐得到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公认。[1]所以,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其意义不可谓不大。
(一)中小企业的概念。
中小企业,对于它的界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时间段都似乎有着不同的定义标准。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这应该算是我国对中小企业界定的最新划分标准,主要是从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三个重要的指标并结合各个行业自身的特点来界定的。综合国内外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和一些阐述去定义,所谓的中小企业就是与所处行业的大型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和经营都比较小的企业单位,它的经营组成资金通常可由单个人或少数人提供,其雇佣人员和营业额都不大,在运行管理上一般是由业主直接进行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management,简称hrm)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采用计划、组织、领导、监督、激励、协调、控制等有效措施和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组织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2]劳动力即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内在与外在要素质与量的管理,它是一个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力资源潜在价值潜能的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手段。人力资源管理打破了传统的人事管理的桎梏,不再单纯的把人看成一种“技术要素”,而更多的是关注人的内在建设性潜力发挥,把人当做一种使企业赢得竞争,获得发展壮大契机,保持自身运转生机和活力的特殊性资源来刻意地进行无限挖掘,在谋求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更多的让人的本身潜力的发挥,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双赢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战略,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赢得人才制高点的法宝,是一个企业存活当世的强力支柱。
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来说,企业员工较少,经营规模小,组织结构也相对简单,管理沟通层次也简捷,再加上我国发展的特殊环境大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它自身独特的性质特征:
首先是管理的灵活性。中小企业的经营所有权一般都较为简单明晰,所以它的组织结构也并不过于复杂,这也决定了中小企业的管理层次较少的特点,运行流程也相对的流畅,而且有更大的管理弹性空间。换句话说就是中小企业由于产权的清晰化,在管理上具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性,受到的来自政府等外界的干涉活动相对较少。中小企业在员工招聘上也有灵活的弹性,它可以更为灵活的根据企业具体的岗位运行需要情况来选定企业的`用人规则以及制定招聘计划,而且在员工的日常管理上显得更为直接。在企业员工的工资报酬上可以很好地进行弹性制定,根据每个员工对企业的绩效贡献度决定不同的薪资标准。它可以选择有自身特色的福利政策,相对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可以赋予员工更为灵活的待遇条件,并且能够更为直接地下放运营的管理决策权力,以此岗位实权来招揽人才。中小企业能够在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上进行更为弹性且人性化的管理。在中小企业里,因其人力资源管理的行政性约束偏弱,所以员工的潜力和才华可以得到更为直接的发挥和肯定,员工个人可以根据企业要求更好地把握自我实现的价值性发展。总之,中小企业在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有着相对广阔自由的可操作空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制定更为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
其次是人员的流动相对频繁。时至今日,企业人员流动频繁已渐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不稀奇,而且我国很长时间都存在着人多却奇缺人才的怪象。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人才结构的不合理而造成人力资源配置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一步的导致了我国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过于频繁。中小企业员工流动频繁更为典型,相对于大型企业薪资报酬的稳定和业务的成熟化,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有着充满危机的不稳定性,从而加重了企业员工的工作任务,使得员工需要更加拼命的加班加点甚至占用休息时间来完成业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员工超出生理上和心理上可承受范围的压力,导致了员工跳槽的频繁,而这种人员流动的频繁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形势导致的。再者说,如今中小企业竞争激烈,劳动力因为价格上的差额在市场上频繁流动,以期寻求更为优势的劳动报酬。不管怎么说,人力资源的频繁流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是弊大于利的,因为这直接导致了企业人力成本的负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再次是管理效用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和大企业类型相比,大企业融资渠道广,可动用的经营资源自然充裕,而再看中小企业,在规模上和政策支持上没有什么优势,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也输于大型企业,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来自更多方面的制约。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较为狭窄,而且资金多被投入到生产经营领域之中,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资金投入量,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企业过分的把精力和各种资源都投入到生产和业务经营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不完善运作,这种战略上的缺陷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用有限,不能给予企业无限的人力资源助力,从而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一种病态的发展特征。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专业15篇)篇十一
首先,“先天不足”。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由于人员规模、资金实力等因素的约束,导致在下列方面的“先天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力量问题。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没有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例如很多企业由经理办公室代管实行人事管理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少,一般不会超过2个;这种力量配备能够完成常规的人事管理职能就不错了,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基本没有可能。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问题。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一般不具备本专业必备的管理知识,经验上也比较欠缺;这就导致事务性工作比如档案管理、入职离职手续等开展尚可,管理层面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这也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先天不足”的表现之一。
・中小企业管理者的主观因素。出于市场竞争的直接严厉,管理者更多关注业务层面的问题,投入到内部管理工作的精力很小;部分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在主观上也存在认识的误区,认为“攘外而不必安内”。
其次,缺乏科学适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而导致的各类问题。比较典型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第二,操作层面问题,具体说有四大问题:
・岗位体系管理与岗位界定不明晰的矛盾问题。我们知道,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是岗位管理体系,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诸如招聘、薪酬管理、绩效管理都需要建立在岗位管理健全的基础上。而中小企业由于人员较少,岗位的区分不是非常明晰,传统的大企业运用的岗位设计的方法和理论在中小企业不是很适合。这样就产生了中小企业建立岗位管理体系与无法清晰界定岗位之间的矛盾。
・低支付能力与薪酬管理的激励效果矛盾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需要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在现有的薪酬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如何提升激励的效果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绩效管理科学性、完备性与可操作性矛盾问题。很多大企业请咨询公司做好了绩效管理方案后却放在案头,下不了决心实施。原因无外乎绩效管理方案可能不适合于公司现状或者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确实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中小企业的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小企业实行绩效管理的关键。
・人才吸引力低与人才获取矛盾问题。国内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低是众所周知的,从人才招聘会上各自展台前的人数就可以看出来。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本文先对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后期将陆续进行操作层面的四大问题的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和业务内容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再继续沿用过去传统的部门式人事专业管理模式,而应在决策层、部门经理和人力资源部门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与协作,这种分工与协作的模式如何,对中小企业来说,取决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由于企业规模偏小,企业职能部门及岗位的划分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人员少。在这种情况下,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工作交给几个人事干部是不成立的。这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人员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基础的人力资源体系的设计上,比如岗位分析、岗位评价;对于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工作,主要是做好服务支持,以招聘工作为例,招聘工作的招募、选拔、录用等环节中,其中的关键――选拔环节应由各部门负责人把关,招募、录用等事务性工作由人事部门负责。
・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组织发展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列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规业务内容,但是人力资源部自身的力量可能无法承担这个人物,需要由企业决策层来主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部门负责人来协助。
基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笔者认为中小企业需要建立起一个在决策层、部门负责人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科学分工协作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才能有效开展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企业从传统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过渡。
这个模式基于上述的三个主体,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三力协作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三个主体根据不同的分工,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总的来说,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规划和指导、支持人力资源部门、部门负责人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等基础业务,并协助各部门负责人做好招聘、考核、薪酬管理中的关键业务,和协助决策层做好人力资源规划;部门负责人负责在各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关键业务,并协助人力资源部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等基础工作,协助决策层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力”。指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由企业高层即决策层分工负责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基本工作程序是: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人力资源供求预测――人力资源战略决策――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执行与评价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工作中,决策层主要是做好人力资源战略决策,而此前的大量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人力资源供求预测工作是由人力资源部门和各部门经理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方案是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最后一个步骤,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执行主要由部门经理负责,而对规划的评价则是在决策层的领导下,由三方共同完成。
・“第二力”。部门经理主要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方面的关键业务环节,而其他非关键环节则由人力资源部门提供支持性服务。招聘工作的基本步骤是:招募――选拔――录用――评估,其中的关键环节――选拔环节应由部门负责人来负责,招募、录用环节应由人力资源部门提供服务,而招聘评估工作应由人力资源部门与部门负责人共同展开。培训工作的基本步骤是:培训需求评估――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结果评估,其中的关键环节是各岗位的员工培训需求评估,应由部门经理把关。同时,部门经理还要同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和评估培训结果,而培训计划的实施过程一般应由人力资源部门来组织。员工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步骤是:绩效管理方法和标准的制定――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绩效考评――考绩结果反馈与改进。在这里,关键环节是绩效考评实施过程,这应由部门经理来把关,由他们来具体确定每位员工的考绩结果。另外,绩效计划、辅导、反馈也是由部门经理来负责,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实施、配合,同时,部门经理还要与人力资源部门一起进行绩效管理方法与标准的制定。薪酬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确定与调整企业的薪酬制度与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支付方式以及确定每一位员工的薪酬数量。其中,确定每一员工的具体薪酬数量是薪酬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应由部门经理来掌握,而其他如薪酬制度与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支付方式的确定等其他工作,则由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系统的服务。
・“第三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岗位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薪酬管理体系等)和日常事务性人事管理工作。岗位分析与岗位评价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环节,这一环节的工作好坏关系其他业务能否规范进行。制定和不断调整岗位分析、岗位评价应该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重点。同时,人事管理的一些日常事务性工作(如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福利、人事统计、考勤管理、劳动合同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也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当然,如同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协作配合部门经理的核心业务工作一样,部门经理也要为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做好相应的配合,特别是在岗位分析与岗位评价这两项基本业务方法上,部门经理更应做好协作工作,甚至参与到工作中去。
三力协作模式并不是中小企业所独有的,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需要三方的协作,但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会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于中小企业,主导作用更多表现在各部门负责人身上。
综上,笔者认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三力协作模式是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数量少、专业性弱的可行方法,三方的协作是中小企业全面展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当然,更多的细节问题需要通过梳理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来进行规范,更加明确地界定各方的职责权限及管理活动、信息的流转方向。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专业15篇)篇十二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设计(论文)题目:
完成期限:
自201x年7月1日至201x年10月1日止。
指导教师办学点负责人牛占文。
批准日期201x.7.1学生简真强
接受任务日期201x.7.1
注:1.本任务书一式两份,一份院或系留存,一份发给学生,任务完成后附在说明书内。
2.“检查人签名”一栏和“指导教师批准日期”由教师用笔填写,其余各项均要求打印。
一、设计(论文)原始依据(资料)。
面对企业环境如此复杂的今天,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中小企业要想留有一席之地,不仅需要在技术创新、质量品质、产品开发上的投资,还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发展。人力资源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资本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而稀缺的战略资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自然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力正在逐步下降,而人才资源的作用则迅速上升。现在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想在21世纪的世界竞争中站稳脚跟,增强竞争力,就更要充分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要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从战略的层面对其进行管理,这已经成为21世纪国内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成为了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2]张清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业技术经济,,4。
[4]〔美〕加里.得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management,homewood,illinois:richard,1980.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专业15篇)篇十三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适于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企业最富有挑战力和竞争力的资本,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实现企业的目标,重要的是对人力资源实施有效的激励。
外在激励因素是指企业(组织)直接控制的人力资源激励,主要体现为物质激励。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需求和物质利益,这不仅是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每个人在各方面获得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还是人们借以谋生的手段。人们劳动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谋求一定的物质上的好处。物质激励就是通过满足或限制个人的物质利益需求,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外在激励因素主要包括薪金激励和职工福利激励。
内在激励是通过精神的满足来强化个体行为的,激励的方法较多,有目标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因素,明确的目标是走向一切成功的起点,对企业而言,目标是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有情感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因素,人们任何认识和行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推动下完成的,不同的情感会有不同激励效果;有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因素,职工参与能使员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有荣誉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因素,每一个职工都有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当获得某种荣誉时,就能增强信心,对企业满腔热情;有升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因素,通过职务和级别升降来激励人的进取精神{有成就与承认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因素,成就是最有利和最有用的激励因素,当成就与承认联系起来的时候,就会使激励的作用增强许多倍。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确立共同的价值观,优秀的企业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一种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能够激发成员的创造热情。企业领导必须始终明白企业职工是真正的主体。如果说过去的企业文化注重对人才的尊重,那么现代的企业文化则更追求营造实现人才价值的环境,从而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在企业中创造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为员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利益共同体。
培训是企业获得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员工来说,职业发展是人生大事,如果企业能够给予帮助和指导,并且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员工就会为企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忠诚和业绩来回报企业。所以,利用员工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开发来激励员工是员工激励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想使培训成为一种有效的激励目的给予来激励员工。
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需要也不同,只有在满足了员工需要的前提下,员工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如果组织使用单一的激励方法,势必会使员工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降低激励的效果,所以人员激励需要发现和体现差别。
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是否有激励的措施,还取决于激励的绝对程度和相对程度。员工会不时把自己的投入和回报与他人相比较,只有他们感觉到这一比率相当的时候才会产生公平感。公平的激励机制是实现有效激励的保证。要使个人真正提高绩效,就不能片面谈激励。激励是一个系统,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单位一系列的相关制度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任何把激励与其他管理活动相隔离的激励管理,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员工的需求在变化。单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也在变化。在这个充满变化的环境中,应该适当调整激励机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才能保证激励的有效性。照抄照搬其他单位的激励方法,很难取得预期的激励效果。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具体明确的目标比笼统的目标效果好,而且目标的具体性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许多单位在对员工的激励管理中,只设置笼统的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标,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三、实现有效激励的途径。
有效的激励可以在单位内部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从而产生对外界人才强有力的吸引力,使组织得到自己所需的优秀人才,因此要克服目前企业有效激励存在的不足,就必须结合实际寻找实现有效激励的途径。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根据企业的现状,重视员工需求,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激励体系。
需求是激励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如果没有需求,也就没有激励的可能。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都是由需求产生动机,是受某种激发和诱导而产生的,是需求一动机一行为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当人产生某种需求时,就会调动自身潜能,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这种需求。因此,这种需求便成为人们采取某种行动的目的和动机。单位领导需要员工实现某种目标和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才能够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物质激励是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出发,对物质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从而激发人的向上动机并控制其行为的趋向,包括加薪、奖金、福利等;精神激励就是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对人的心理施加必要的影响,从而产生激发力,影响人的行为,包括表扬、给予荣誉、记功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作为激励的两种不同类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强调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认为有实惠才能有热情,或者只讲贡献不讲需要,只讲觉悟不讲利益,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激励中一定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针。
正激励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需要时,通过奖赏的方式来鼓励这种行为,以达到持续这种行为的目的。负激励就是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需要时,通过制裁的方式来抑制这种行为,以达到消除这种行为的目的。正激励是从正方向予以鼓励,负激励是从反方向予以刺激,它们是激励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只有坚持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方针,才会形成一种激励合力,真正发挥出激励的作用。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专业15篇)篇十四
家族企业是指企业所以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领导层的核心位置由同一家族成员出任,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的企业。
家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认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意识是用人的前提。大多数家族企业受传统人事管理影响深刻,不能轻易摆脱传统观念束缚,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同于人事行政管理部门,把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人事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缺乏系统培训和学习,管理方式仍然停留在“人”和“事”的琐碎事务上;把员工看成是企业的成本负担,缺乏长远的开发和培训意识。
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预测和长远的战略规划,不能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员工任用上任人唯亲,采取家族式的经验管理和伦理管理;对员工缺乏系统的规划使用和开发体系,对创业元老缺乏有效的安置和使用,没有有效的培训计划和时间规划,不健全的激励机制和不健全企业文化,导致人才流动频繁和人才流失严重。
(三)人力资源激励不足。
如果要使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力,那么就要给员工提供足够的激励,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在大多数家族企业中,企业的利润是按资金投入的比例分配的,员工无权分配企业的剩余价值,他们只有工资,这样就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即使有的管理人员比较得企业主的器重,也就是多得些奖金,缺乏精神激励。
(四)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在家族企业中存在重血缘、轻外人的培训模式主要是受业主狭隘的用人理念造成的,家族血缘关系和信任心理,使业主认为家族员工是自己人,把培训的`精力和资本花在自己人身上“肥水不流外人田”。重利用、轻投入的培训模式是家族企业倾向于直接利用“现成”的人力资源,不愿意、不舍得对人力资源进行时间和资金上进行培训投入。
(五)优秀人才流失严重。
家族企业的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家族企业的关键权力均为家族组织的核心成员把持,家族掌握了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人力资本主要在家族内部封闭运作、体内循环,外部人才被排斥在这个封闭运作圈之外,很难融入企业的运作体系中去。即使进入核心管理层,其职位权力很难获得制度化的保障,不能进行独立的决策,因而优秀人才流失严重。
(一)传统家族文化的影响。
传统的家族文化影响着企业主的思维模式与企业管理经营模式,在家族企业中,家族内部成员与非家族成员在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上有很大的不同,形成鲜明的两个群体。家族内部成员往往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内部人之间有很强的信任感和凝聚力。而非家族成员则被边缘化,与家族成员间有明显的隔离层,感觉不受信任,对企业缺乏忠诚。
(二)社会诚信制度的影响。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不长,一些法律规范尚未完全确立和有效实施,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由于社会处在转型期,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混乱,没有树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义利观,反映了我国目前市场环境缺乏信任机制。社会诚信意识的缺乏,导致企业主或家族成员不信任外人,害怕失去控制,因而企业监管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任人唯亲,重用亲信,忠诚度高的人,从而防止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造成了家族企业在选人、用人、留人、培训与评估上内外有别的局面。
(三)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凝结起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是使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站在同一战线上的有效手段,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高层人员忽视了如何挖掘和发挥企业中非经济因素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论,家族企业却忽视了对员工的培养、考核、任用、晋升和奖惩,忽视了人的精神素质的培养。
(四)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不健全。
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提供足够的激励,激励的方式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但是家族化管理的企业对外聘的管理人员往往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外聘人员一般只能享有劳动收人,即工资,不能参与增量分割,没有体现人力资本的作用,抹杀了员工对企业的积累性贡献。因此员工很少主动为企业着想,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企业的忠诚。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产权关系清晰,所以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对于家族企业来说,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制约了其发展。只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本产权不明晰的弊端,也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以遵循,也使企业主有制度约束,这样才能确保其决策科学,以推进企业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价值观。家族制企业必须摒弃把人当作“物”加以利用管理的思维模式,确立将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最主要资源的人本管理理念,尊重员工需求,关心员工的成长与发展,重视员工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我国大部分家族企业长期以来家族文化与企业文化不分,实施的家长制约束下的行为规范,成员之间以亲缘关系为纽带,以维护家族和个人利益为目标。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家族企业要获得长期的发展,不仅要注重企业硬指标的建设,更要着力于企业软实力的建设。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欲望,齐心协力的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而且是留住和吸引住人才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四)提高内部管理的结构化水平。
通过形成明确的规章制度来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结构化水平是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关键。对家族企业来说,首先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未来的实际需求,制定人力资源的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策略;第二,扩大招聘范围,打破人力资本的封闭运作体系,不称职的家族成员要退出经营,面向社会吸收更有价值的人力资本;第三,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包括对员工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和素质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公平地实施奖酬;第四,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计划,开发员工的知识与技能,使其所长与公司所需相一致,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和约束机制。
家族企业应该放下血缘、亲缘关系,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下,从德、能、勤、绩各方面考核员工,约束员工的行为,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其次是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把企业管理纳入制度化渠道。
(六)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势在必行,包括正常的薪资激励,工作内容激励,最重要的是进行授权激励与精神激励,可以实行股票期权制,把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结合在一起,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专业15篇)篇十五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地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对策。只有这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不断跃上新的台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问题的对策,欢迎阅读。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重要时期,企业不仅是推动者、创造者,而且也是主要承载者。对于从事企业经营的各类人员,社会应给予高度的认同。在价值取向上,应该朝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倾斜。在舆论导向上,应该多关注经济领域问题以及衍生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对于那些为社会作出卓越贡献的企业家,应在社会上广为宣传,特别是在大中小学生中要突出对企业家的品德、智慧、能力、人格魅力的宣传教育,让全社会对财富的创造者崇拜有加;社会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多形式、多角度地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并举其全力来解决,以促使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企业内部应加强对员工的自强、自立、自我超越的教育,让员工树立信心,增强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员工应以企业发展为荣,以企业强大为骄傲,把自己真正融入企业,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只有全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更多地向财富创造者倾斜,我们相信,企业才会在这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中,积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并创造企业的辉煌。
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对于人才的价值评价、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人力资源市场的完善,主要靠政府的大力扶持,重点应放在人力资源市场的分类指导和政策规范、公共信息平台的搭建、准确及时提供大力度的监管和调控、前瞻性地对人力资源开发进行规划、引导等方面。政府还需根据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比如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身份的转换,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新加入城市的人群的整体素质,以更好地适应工业化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要。只有这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在一个宽广、坚实的活动舞台上,为企业的高速发展寻求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
成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条件就是企业在用人方面的充分自主权,这不仅能确保人力资源整合到位,更重要的是能使企业在实施战略过程中寻求人力资源的支持。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障碍,真正落实企业的用人权非常重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政府应重点在政策的拟定、政策引导、行为规范、市场偏差的纠正、利益的协调、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上下工夫,即政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管理外部环境,而企业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对所需各类人力资源进行筛选,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宽松的环境,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管理的战略性上,即是从企业长远的发展角度去谋求不同发展阶段所需的各类人力资源的支持,这不仅要考虑必要的量的积累,更要注重结构优化,整体效能的提高。我国不少企业由于缺乏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大多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致在社会发展急剧变化,形势产生逆转的情况下茫然无措。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应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把眼光放远一些,从企业长远发展来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评价考核标准,并主动根据企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调整,把被动适应变为主动创造。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不断追求卓越,除了要有先进的思想指导,有制度的保证,高素质人才外,还需要扎实的基础工作,即由一系列技术手段所形成的确保人力资源管理高效运作的工作链。其中,包括职位分类与职位评价技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客观的工作标准。人力资源规划技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管理运作设计可行的路径和目标;人力资源吸收技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寻求人力资源支持提供评价尺度;人力资源评估技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及产生的结果提供评价标准;人力资源培训技术,主要是为提升和发掘人力资源价值而采用;薪酬技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不竭的动力源。以上技术形成一个耦合的系统链,共同作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目标。因此,系统掌握好这些技术,对于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增强企业的管理效能,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不仅如此,企业还应在这些技术的具体使用环境上下功夫,将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以及这些阶段所要追求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做到针对性、适用性、有效性,以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众所周知,企业做大并不是很难的,但企业一直要保持竞争优势,能经风雨、历磨难、长久不衰,需要一个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它不仅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可资利用的不竭动力源。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凝练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不断地把企业员工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企业精神加以提升,不管是顺境或逆境,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始终如一做到“润物细无声”;凝练核心价值体系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变化,企业新目标的追求作相应调整,以期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共进;凝练核心价值体系,更需要用心营造一种人文氛围,让员工能够感受、体验、认同这种价值体系,并从领悟中获得精神的升华及境界的提高,并能把这种感受自觉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由此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