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鬼城写鬼城的篇一
别以为名字叫:“魔鬼城。”就恐怖了。其实,魔鬼城一点儿都不恐怖。
白天,你进了魔鬼城只有一片沙漠还有几只骆驼,和几座用沙子盖的房子的门,门已经很干了,不会有任何沙子掉下来。那个“门”好像有四五米长,二三米宽。
魔鬼城下面可有好多宝物,只是没有人发现。我和姐姐挖到了一件宝物,真不知道是不是一件宝物。那是一颗大石头,听妈妈说:“这是一颗七彩石!”可是这颗大石头里面好像没有七种颜色,有一点裂缝。
说了那么多白天的事情,来听听晚上的魔鬼城吧!
晚上,魔鬼城时常听见狼的叫声,可是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半只狼,真奇怪?难道魔鬼城里面有鬼吗?还是没有看清楚狼在什么地方?这我说不上来了。听妈妈说:“世界上没有鬼,可能你没有注意到狼!”。爸爸正好说反:“世界上有鬼,可能魔鬼城里面根本没有狼,是鬼的叫声。”“呵呵,你们大家说得都不对。”姐姐像土一样的冒出来,“世界上没有鬼,魔鬼城里面没有鬼,魔鬼城里面也没有狼,是人的叫声。哈哈哈哈!”“你笑什么?”“我....!”姐姐正要说,突然被表妹打断了,“回去喽!回去喽!”。
魔鬼城真奇怪!明明有狼的叫声,却没有狼!我觉得应该得列在《世界未解之谜》里头吧!
鬼城写鬼城的篇二
我们从新疆乌鲁木齐出发,历时八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克拉玛依市的魔鬼城,学名叫做雅丹地貌。可是它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名字呢?因为魔鬼城布满奇形怪状的沙堆一样的岩石,而且常年刮风,大风呼啸,好似鬼哭狼嚎,这也是它被命名为魔鬼城的原因。
乘坐游览车进入景区,最初看见的都是荒漠、杂草和灌木。逐渐向内部深入,远远地看到了第一个景点“孔雀迎宾”,眼前的岩石宛如一只美丽的孔雀高昂着头挺立在那里,仿佛正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在一阵雄壮激昂的音乐声中,我们又到达了下一个景点“辽宁舰”。我往车窗外一看,一艘艘威武的舰艇树立在大地上组成一个超级舰队,正准备扬帆起航呢!
继续往前行进,你会看到一对人脸,没错!这就是“魔鬼夫妻”,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呢!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不知不觉中走进魔鬼城,他们走了好多天都没有走出去,最后死在了那里,他们的灵魂便化成了人脸雕像般的岩石,遥望着远方。
游览车继续前行,来到了最令我激动的地方,那就是恐龙谷,听讲解员说,因为在这块土地上挖掘到了恐龙化石和恐龙蛋,所以这里被叫做恐龙谷。我想既然这里留下了恐龙生活过的足迹,那么这里几万年前应该是一片绿洲吧,可是再看看现在的地貌,不禁感慨大自然的神奇与变幻莫测。
之后,我们又观赏到了造型各异的巨型石柱群,壮观极了,难怪《卧虎藏龙》《七剑下天山》《冰山上的来客》等著名电影都要以此为取景地呢。
随着游览车返程的鸣笛声,我们的魔鬼城之旅结束了,心里还真有点恋恋不舍。
鬼城写鬼城的篇三
第一次知道鬼城丰都,大约源自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书中用的还是繁体字“酆都”。那时,深夜摇曳的油灯下,侧卧床上,捧读聊斋,紧张又刺激。看着“酆”字头上杂草丛丛,我的头皮一阵发麻。这让我常产生一种错觉,脑中闪现月光下野外的孤坟,耳边响起一阵劲风吹动坟头乱草的声音。
小时候,村子里每逢老人去世,就会搞一种叫“打七”的祭奠活动。请的做法事的说唱死者的生平过往,如泣如诉,夹杂着阴曹地府的'故事,多与丰都有关。于是,我对丰都又添了新的恐惧和好奇。
那年七月,我乘船沿着长江三峡,从重庆顺江水而下。沿途的张飞庙正急着筹划整体搬迁,那么多尊栩栩如生的雕塑,也不知打算搬到哪里去。我隐隐约约担心,会不会碰掉了胳膊,或者蹭伤了腿。听说,三峡大坝上游沿岸的很多人文景观,像两岸的居民一样,都得作别原居,整体迁移。
明月一轮,躺在船舱的小铺上,耳边听着江水拍打江岸的声音,我疑心聊斋故事的真实演绎。那哗哗的水声,该不是牛头马面手持的铁索声吧。思绪伴着恐怖,袭上心头。偏有旅伴呼声如雷,我就更加辗转难眠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困意袭来,先是掀开了一个边沿,然后,慢慢地,慢慢地向里挤压,我觉得自己正被困意一步步侵蚀,渐渐被包裹起来,像一只粽子。
渐入梦境,船上的喇叭声忽响起,丰都到了。正是凌晨三点多钟,四周白茫茫一片。那充满诡异的丰都城完全笼罩在浓雾里,暗淡的路灯照着城的轮廓,露出一点点依稀的影子。
年轻的女导游告诉我们,在丰都城,有一种说法:上半晌是人在赶集,到了下半晌,人们几乎不去集市了,那时是鬼在赶集。听了导游的描述,我愈加紧张。恰恰身体不遂人愿,恐是夜间没盖被子,吹着江风受了凉。
聊斋志异中关于阴曹地府的故事,导游说都浓缩在一座山上。那山不高,有青松翠柏,雾里显得鬼影重重,阴森恐怖。大家跟着导游,拉着沿山的铁索,向上爬去,我却急着找厕所。
厕所在一处偏僻的角落。我硬着头皮,使劲让自己不去想鬼怪的事,可脑子偏偏想,仿佛厕所里蛰伏着许多鬼怪。边上的灯笼,闪烁着可怜的光华,暗淡,寂寥,像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小时,听老人们讲,夏夜的萤火虫其实是魂灵拎着灯笼,四处闲逛。这让我乱了心神,好在还能听到不远处嘈杂的人声,心头略安。
后来,急急追上了同行者,才终于喘了一口气。接下来,看的那些聊斋中曾见的地狱场景,让我感到恐惧之外的趣味。
多少年过去了,三峡水位的上涨让旧丰都真正成为了鬼城,淹没在滔滔江水之下。那里曾经让人既紧张又刺激的故事,早换到了新的城头继续演绎着。
鬼城写鬼城的篇四
;远古人类进入文明大门,崇拜自然,产生了对天地、山川、风雨雷电、草木动物的多神论;对人的生死也开始思索,尤其是死,逐渐形成了幻想的鬼概念。
古人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古人敬鬼拜神,而立祭祀之礼(仪式、制度)。祀指拜神,祭指敬鬼。古人思考问题,多以现实比拟幻想,最亲近的人死了成为家鬼。祭家鬼,主要指祭父母祖宗,生时爱他们,死后祭他们。他们生时呵护小字辈,死后灵魂也会庇佑活着的后人。在生时不认识,没有什么关系的人,相对称为野鬼。人在明处,鬼在暗处,因不可捉摸而有畏惧心理,所以一年之中也有祭祀。从人世上的善恶,推想到神鬼世界,于是将邪神称为妖、怪、精,将坏鬼称为魑、魅、魍、魉。妖魔鬼怪作祟,会给人带来病疫,困厄不幸,甚至灾难。有人说念咒画符能镇邪神坏鬼,由此巫术出现。
古人也追问鬼是什么形象。《韩非子·外储说》中有一故事,齐王问画师画什么最容易,画师答画鬼最容易,鬼魅无形,谁也没见过,随意画来即是。
古人也追想鬼住什么地方。最初只知入土,后来又觉得不是一般地方,由于出现对泰山、华山、岷山、昆仑山的崇拜,便说人死后鬼魂到那里。鬼集中的地方,就是黄泉、地府、冥都。地府冥都的地点,唐宋前说在秦晋的“北酆”,后来又变迁为四川(今重庆市)的丰都。地府冥都里的情状如何?后来的道教、佛教、儒士给予了布局、陈设、宣扬。
古人认为人生苦短,于是出现了追求长生不死的想法和做法,这就是离闹市入深山修道炼丹,希图飞升上天界。这不死者,不是鬼,也不是神,称仙。《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仙。”这一来,仙、神、鬼齐备。关于仙神鬼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中有着丰富的内容。神鬼文化是远古有思想有知识的人创造出的雅文化,《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就是这类颂歌。随着历史推移浸润民风习俗,又成为下里巴人文化。
殷商甲骨文中有“鬼”字。鬼的意识形成早,《尚书·太甲下》载:“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祭鬼祀神,在周代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周礼·大宗伯》载,“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诗经》是周代的民歌总集,《国风·周南》载:“先祖皇皇,神保是飨……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楚辞的《九歌》《招魂》中也体现了这一特征。
汉唐仙都
鬼神信仰在人类史上的各民族中几乎都存在,西方称精灵、幽灵,东方称鬼魂、神仙。人们将这一信仰寄寓于定时祭祀和一年的特定节日中。古老神州大地上的各民族亦如此,不过也存在着地方差异,在大巴山、武陵山脉生活的巴人和楚人的鬼神习俗特别浓厚。宋代朱熹注释屈原《九歌·国殇》时说:“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丰都地域就位于这“巴人媚鬼”“楚人好巫”的地方。秦汉以前,这一地域内的民风习俗应是如此。
周代在巴国内,周武王封宗室于巴,称巴子,后来的丰都地,当时为巴子别都,称“平都”。秦、汉置巴郡,汉代平都称枳县在其内。东汉永元二年(90年),分枳县置平都县,后有变化。隋义宁二年(618年)设置丰都县,丰都县名从此出现在历史上。唐宋两代隶属忠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撤丰都县入涪州,十三年(1380年)复置丰都县,将“丰”字改为“酆”。此二字之别,是考究丰都历史的一大依据。1958年,又改为简体字的“丰”。
关于丰都地方历史文化,尤其是人们的信仰和习俗的史籍记载,汉代后才逐渐多起来。据史书记载,道家文化、道教信仰是这里的古老地方文化和习俗。
汉代《蜀王本纪》载,古蜀王蚕丛、柏、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年,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东汉张道陵(34-156),原名张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曾任江州(今重庆)令。他带弟子入西蜀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鹤鸣山)修道,探索古蜀人不死成仙之道,于141年创立道教,人称“五斗米道”。后代道教徒尊他为张天师,故又名天师道。张道陵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他传教于子张衡,衡传教于子张鲁。教区扩大到全四川和陕西汉中。当时,称道徒为“鬼卒”“鬼兵”,头领称“祭酒”,张道陵自称为鬼王。传教区称“治”。张道陵时设二十四治,多在川西;张鲁时传教区扩大到川东,平都成为教区之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平都有天师台。《三洞珠囊》卷七载,平都治为新增加的八处“游治”中的第二治。后代有文献称平都为道教圣地之一,缘由在此。这是丰都地区人们信仰道教,并形成地方风俗的最早历史依据。
关于王方平、阴长生在平都山修道飞升的故事,是久传不衰、丰都是“仙都”的亮点。
唐朝段文昌,祖籍齐州临淄(今山东),做官三次入蜀。833年,61岁的段文昌撰写了《修仙都观记》一文。其文曰:“平都山最高顶,即汉时王、阴二真人蝉蜕之所也。峭壁千仞,下临湍波,老柏万株上插峰岭。灵光彩羽,皆非图志中所载者。昏旦万状,信非人境。”唐朝时,丰都平都山道观已有了“仙都”之名。
唐末杜光庭(850-933年),长安人。入天台山修道,仕唐内供俸,后为前蜀谏议大夫。他著的《道教灵验记》卷三,记有段氏捐俸修葺丰都平都山仙都观一事。其文曰:“忠州丰都县平都山仙都观,前汉真人王方平、后汉真人阴长生得道升天之所。芜没既久,基址仅存……相国邹平段文昌,旋旅之年,道回峡内,时因登眺……施一月俸钱修观宇……”杜光庭所记,说王方平是前汉人,与后汉人阴长生一样,都在平都山修炼得道飞升。(此记与葛洪、段文昌之说有异)
大唐是历史上的文化盛世,段文昌是高官,杜光庭既是官也是道教文化名人,段、杜二人都在巴蜀生活较长时间,都到过丰都,所以他们的言论和著述就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修丰都地方志的人,对这一问题皆沿袭其说。
段、杜二人文章,见嘉庆《丰都县志》。地方志中载,唐吕纯阳(洞宾)曾到平都山探访王、阴二仙遗迹。又载,唐僖宗时(873~888年),尔朱仙在平都山修炼得道骑白鹤飞升,故涪州有白鹤滩,丰都仙都观又称白鹤观。可见,唐时的丰都还“仙气”十足。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仙都观,在平都山,唐建。宋改景德,又名白鹤观。”大文豪苏东坡访平都山,留有“脚踏平都古洞天,此身不觉到云间”及“山上苍苍松柏老,空室楼观何峥嵘”的诗句。可见,北宋时的平都山不减唐朝时的盛况。
南宋范成大(1126-1193)著《吴船录》,书中记载有入蜀故事,“忠州丰都县,去三里有平都山……碑牒所传,前汉王方平、后汉阴长生皆在此得道仙去。有阴君丹炉及两君祠堂,皆存。满山古柏大数围。转运司岁遣官点视,相传阴君手种”。可见此时地方官重视平都山的保护。
明清“鬼城”
明初人游和讲,明代前平都山上有王、阴二仙的丹房和井灶遗址,唐吕纯阳题“道山洞天”“总真总仙之府”石碑,山顶有凌云亭、余祠与碑。碑前有通明殿、寥阳殿、酆都宫、救苦殿、四圣殿、山门、玄坛祠、阎王殿、五云洞亭,山门左为东岳,右为北阴。
明朝开国,定都应天(南京),南京与丰都皆在长江南岸边上。历史上“仙都”,近传为“鬼神之家”,有阎王殿,有管鬼魂的东岳大帝,北阴就是“北酆”。朱元璋顺应传说,将丰都的“丰”字改为“酆”字,久传的北酆与丰都相混为一。这足见其对这崇山峻岭中的江边小县的重视,破败的平都山诸殿逐渐得到了重修。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宋元间广泛传播并逐渐中国化。所谓“中国化”,即吸收道教、儒家思想以及一些民间信仰和仪式,为中国知识阶层所认可吸收,并推进其发展,深入民间“世俗化”,“民风习俗化”。道教也吸收佛教、儒家忠孝建殿立神。
鬼神信仰,远古有之,应是本土文化。这观念印度古人也有,只不过在幻想或意念中各自的鬼神为害、为利并不一致。佛教中国化后,其中的鬼神,既是中国本土化文化的延续,也算佛教的传入。例如:地藏是印度地神,“安忍不动,如同大地”。他受佛祖嘱托,在如来佛入灭后而弥勒佛(未来佛)尚未降生之际,度化众生。他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四大菩萨(弥勒、文殊、菩贤、观音)之一。他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得到中国文人、僧人的喜爱,将其与中国礼仪、孝道相融合,于五代宋初产生了《地藏菩萨本愿经》。此经出现,标志地藏中国化完成。由于他要拯救地狱中的所有鬼魂,更赢得百姓信仰,敬称为地藏王,地位在阎罗王之上,是地狱救主。又如阎罗王,原为印度沙毗国王,常与维陀如生王相争战,兵力又不敌,对国土发誓:“后当奉助,治此罪人。”他当地狱之王。
地藏王、阎罗王是佛教中最具中国化的菩萨和鬼王。将地狱整理为十殿十八层,也是中国人的说法,十殿阎罗王的姓名、生日也是中国人定的。另一方面,中国有的神鬼也佛教化,如李靖、钟馗、包拯等,以及泰山王(东岳大帝)、北阴帝,或镇守殿宇,或鬼门捉鬼,或阎王殿上判案,惩恶扬善。地藏王、阎罗王、十八层地狱的鬼神传说比之中国原有的“土伯”“黄泉”“冥府”更有内容,而且切入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思想与情感。惩戒不孝、偷盗、诈骗、杀人等是统治者所希望的;维护封建礼仪,安定社会秩序,这也是百姓的希望。自然经济社会中的百姓,多为单个弱势,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不平等待遇,又无力抗争,寄希望于对手不得好死,死后在地狱里受折磨,以平恚愤。惩恶扬善,是众望。忍辱顺受,修个好的转世来生。所以,地狱鬼神文化长存于历史长河中。丰都鬼神文化经久不衰,缘由在此。
明清丰都道观寺庙的重建、扩建,以此为基本指导思想。
明代多次重建、装修,修复北阴殿、山门,立北阴像,列诸冥官神位,立土神祠,复构阎王殿,不仅恢复旧观,而且增浓了鬼城气氛,阎王冥神形象气氛占了主要。平都山已没有仙都观的名字,有了许多新的殿宇,诸如酆都宫、救苦宫、地藏殿、阎王殿等。不过,明末清初半个多世纪的战乱,平都山遭到严重破坏。
清康熙初年,丰都孝廉林庵修《丰都县志》,书中载:“丰都县旧志,兵燹后无存……兵火后,士鲜师传,每致治讹”,“全蜀蹂躏之余,旧观未复,振举废坠,端赖后贤修明者”。嘉庆十五年《酆都县志》载古迹云:“凌虚阁,凌云台前,俗称二仙楼……兵燹后,平都山寺观尽烬,此楼岿然独存。”说明自明末清初战乱后,平都山的前朝文物全毁,唯存凌虚阁。清末民国及今所见者,应皆为清代修建。
清代丰都地方,文化人因无文献可据,也无师传,因此对许多社会历史或传说多穿凿附会。下层平民只图故事怪异有趣或恐怖畏人,也就一传再传,信以为真。
林明儶此说,总结了平都山寺观存在的地方合理性及形成的特点:民风好幽险惊怪之异说,惩恶扬善,避邪求吉,不惜穿凿附会;道教一派随意敷衍,只图固位;地方官为了教化民众,震慑民心,穿凿杜撰,利用宗教巫术,当作权宜。所以,不必去追究平都山各类故事的六经依据,当然也不必去追究道教佛教经典的依据。
林氏之说是在康熙元年,平都山寺观修复是在康熙二十年彻底平息丰都地区叛乱之后。林氏之说无疑会成为恢复平都山寺观的地方官和具体主持者的指导思想。作为地方官,只要能以宗教(道、佛、巫)弥补对民众的教化,就当权宜之计。不管是真假传说,只要能慑众或怡情就行;平都山主持者,只顾能传教弘法,就不吝穿凿附会或杜撰。这一思想也影响着有清一代甚至民国时期对平都山的修缮、管理、经营与宣传。
从上述可推想,清代平都山寺观比明代兴盛,鬼城氛围更浓,穿凿附会的传说更多。平都山下至山顶的道观庙宇数十处。属于道教(或说“仙都”)的有文昌宫、雷祖庙、火神庙、东岳殿、北岳殿、门神、节孝贞烈坊、牛王殿、财神殿、王母殿、玉皇殿等;属于佛教(或说“鬼城”)的有阴阳界、鬼门关、奈何桥、血河殿、地藏殿、十王殿、地狱殿、千手观音殿、大雄殿、望乡台、竺国寺等。寺观殿宇中,往往是仙神佛鬼同列一堂。由于十王殿地狱给人最“幽险惊怪”,又加上清和民国时期僧道、巫士装神弄鬼,丰都成了十足的鬼城。官宦、游人的往来,小说、戏曲的宣传,丰都鬼城名播全国。“人死到丰都”,也成了流行的俚语。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