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反思都反思哪些内容篇一
听了巩老师的数学核心素养知识的讲解,获益匪浅,使我认识到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停的前行。脚踏实地做教育的同时也应仰望星空看发展,跟上当下教育理念,跟上教育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在自己的课堂上实现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反思如下:
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
1、把枯燥的数学计算上得更有趣,更灵活,更能益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而小学生学习,练习运算最现实的内驱力就是兴趣,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或游戏,把计算与生活等更好地应用起来,寓教于乐,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切实提高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事。
2、在课堂上作好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把更我的尝试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身去经历整个探究过程,让学生课堂上去做,去想,去说,去发现,去总结,而老师只做为一个适时的点拨者,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乐趣,更愿意投入和参与的学习中,真正做课堂上的主宰者。
3、计算教学在教学中要既重视算理,又要重视算法的教学
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计算的原理,理解法则的合理性。不应要求学生死记更背计算法则,宜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要点,再通过适当的练习进行巩固。
4、重视良好运算习惯的培养
好习惯,益终生,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养成教育,在计算方面:如看清数字与运算符号,认真抄写,细心计算,自觉检查等这些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克服粗心,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效率。特别是发现学生错误后,我们应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对症下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5、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正确运用于教学之中。
在数的`运算教学中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数学模型、转化、推理、符号化、类比、方程和函数等思想方法,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制定合理目标,科学设计过程,科学引导和训练海陆空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及时总结,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在计算中的应用。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会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有目的地总结教育经验,反思教学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吧,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反思都反思哪些内容篇二
数学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学科,计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离不开计算的相关应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数学计算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核心素养是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观,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具体谈一谈在教学中该如何运用核心素养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凸显核心素养价值
(一)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政策的新要求
数学核心素养明确提出是在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这项课程标准中就当前的数学教学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其中运算能力是最主要的一项素养。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深入,人们的教育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方向上,寻求孩子的全面发展。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不是单纯地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这种思想观点与当前新课改的教育政策不谋而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二)核心素养应体现在课堂学习中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在于课堂学习,小学生大部分较为贪玩,在课堂外,许多学生并未树立继续学习的意识。因此,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就十分重要了,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了教师知识传输的多寡。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贯穿其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而不是让其变成一句口号,虚有其表,这样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
计算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密不可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将其他数学知识都学好了,但是唯独计算没有学好,那么学生学习的其他知识,只能是无本之木,毫无用处。数学核心所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这两点是数学的精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掌握好了这两点,那么不管遇到了什么类型的计算题目,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成为题。因此,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通过核心素养将计算教学的思想和本质挖掘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设计
小学数学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的紧密,许多计算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见的困难,提升学生的各方面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渗透核心素养理念,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也并不是盲目的、毫无根据的。计算教学的设计需要有目标、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容易掌握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例如,在讲解《混合运算》这一节之前,教师运用核心素养讲解计算的方法和技巧的时候,就要学会有目标的教学,根据班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要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比如说,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要能够掌握简单的计算原理就可以了,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他们自主探究,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过程设计
万里长城的修建并非一日之功,同样的`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和运用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一点一滴的渗透。在教学时,教师运用核心素养必须设计好相应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比如说,在“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两、三位数的加减”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较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又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一些教学情景,在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遇见物品分配不均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处理,这样将生活中的情景运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上,使数学计算的知识生活化,既可以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评价设计
传统的数学计算教学评价往往是以书面评价为主,以分数论英雄,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计算没有失误,那么数学计算教学就是有效果的,反之,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计算存在诸多问题,计算教学就是失败的。这种教学评价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在评价时,过于简单,而且它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容易将学生培养成学习的机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注重的是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计算教学方式相比,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重理解、重思考。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的不同,运用核心素养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而不是仅凭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有的学生笔算能力差,但是估算能力强,教师就可以在平时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笔算,提升他的综合能力。总之,核心素养虽然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数学核心素养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思想,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运用好了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到了数学计算的本质,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种教学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教学反思都反思哪些内容篇三
覃金瑶
(田阳高中)
摘要: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在新课程标准下,适应课程改革需要而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阐述了案例教学研究的背景、意义,并在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以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典型案例为例,结合实践经验,具体研究案例实施策略,并做出评价,目的在于探讨地理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有效性。通过实施案例教学,不断优化地理课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课程改革
一、案例教学研究的背景
对于我国地理教学而言,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对必修2提出了“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研究”,并制定了必修讲授10个案例。这是从国家意志层面,首次对地理案例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地理案例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我借鉴在教学期间的教学经验,提出研究课题,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实践地理案例,更好地将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运用于课堂实践。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研究
1.地理案例的选取
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选取案例教学途径有以下几种:
(1)教材直接提供,该途径最普遍。例如,教材中分别以“美国的硅谷”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的典型材料,阐明新兴工业的特点。
(2)研究性学习提供。
(3)生活中自己编写,主要通过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涉及讨论等几个环节进行。
(4)学生模拟情景进行表演。
(5)媒体报道。
2.地理案例的运用
首先,提供和呈现地理案例。其次,分析和讨论地理案例。最后,总结和评价地理案例。
三、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运用以上所阐述的地理案例实践步骤,将理论很好地运用于实际,现以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为例,探讨“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教学点,具体阐述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策略及其有效果性的评价。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选定案例:“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这是教材直接提供的案例,并在学习《农业区位选择》一课前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引导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层层深入的思考做好准备。
其次,呈现案例:“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且经常下暴雨,造成高地水土流失和低地沼泽化。后来人们大规模兴修水利,拦洪灌溉,笳涌垦,对水的因素进行了季节调配,改变了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但是,由于这里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水果、蔬菜等产品主要是就地消费,花卉不能大量生产。
19世纪中叶以后,交通运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起步,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葡萄酒、新鲜水果、蔬菜花卉的需求量猛增。于是环地中海的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色列等国农业生产选择专业化方式,成为水果、蔬菜、花卉等的“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加工酒类,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随着时代化保险技术的发展,市场前景更加看好。但是,越是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遭受低温、洪水、病虫害时的'损失越大,环地中海的“时鲜业”已有多次惨痛的教训。地区之间的农业区位差异造成竞争态势。西班牙位于法国以南,气温较高,时鲜货上市时间较早,而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较近,交通便捷,两地之间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都要求对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选择作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教师指导学生对“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这则案例(共两段文字)进行仔细阅读,并指导学生找出文字材料中提供的关键字词句。在教师指引、学生学会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层层递进的问题,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并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如下:
讨论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案例分析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主要有哪些?(第1小组)
讨论2:目前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生产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请学生提出具体方案。(第2小组)
讨论3:你认为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中,最有效的方案是什么?(请阐述理由)(第3小组)
讨论4: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第4小组)
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学习,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真实案例中,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化,从而理解环境整体性的特点。
案例教学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然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也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例如,案例素材选取的尺度、案例教学方法的选择、案例教学评价的确定、教师与学生对案例处理的协调性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探讨研究、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宪生,商治平,李风岩。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案例教学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10)。
教学反思都反思哪些内容篇四
摘要:线性教学设计方法以路线图和竹子的形象为灵感,将教学行为线性化。线性模型纵向为时间轴,利用核心知识作为节点。横向两个维度,一是内容活动,二是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清晰的流程,让教师将课堂主旨紧紧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线性化;教学设计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发布后,又一次激起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教师的反思和教学改革动力。作为一线教师,似乎找到了教学、尤其课堂教学的灵魂,但到底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观课和自身实践反思,发现相当一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上仍然迷惘不已。客观表现为课堂教学散乱、内容散乱、安排散乱、实施散乱、意图散乱。其结果便是“教”的方面老师条理不清、详略不当、讲演不明,“学”的方面学生一头雾水、似是而非、无所适从。为此,采用线性化教学设计方法,理清内容和实施过程,明确目的和意图,对于课堂教学很是关键。
1线性化教学设计方法让“课”真正有所思考、有所准备
常规文档式或表格式的教学设计方法沿用多年,从文本上说并没有大问题。然而,由于缺乏清晰的知识递进关系,更多笔墨耗在内容的罗列上,缺乏活动的安排及其明确的意图,导致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思考不足,有的甚至是随便抄写一通,很难说得上课堂实施的构建和预演,课堂实施自然不理想。同时,就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学内容而言,老师、尤其是有多年教学经历的老师并不会有太多内容上的费解和空乏,抄写或誊写一遍教案意义不大。老师们欠缺的是根据学生情况如何组织、实施教学内容的思考。这应该成为老师们花时间、花功夫去认真对待的问题,也必然成为备课的核心关注。所以,采用线性化教学设计方法,让老师根据学生状况把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实施上,把功夫花在活动的安排和取舍上,把思考放在设计的意图上,其意义远大于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可能条理清晰,效率优良。
2线性化教学设计方法的基本模型
如图1所示,线性化教学设计模型灵感来源于工作推进图和竹子形象,本身依从简单易用原则。纵轴为时间推进轴,像竹竿,有节点,节点为核心知识,连贯并有层级递进关系。纵轴从上至下,时间上可以考虑一节完整的课堂,也可以是一节内容需要两节以上的课堂。该轴不一定是直线,可以根据横轴的内容改变节点在横轴上的位置。横轴被纵轴分为左右两部分,像两片竹叶。左部分为内容活动轴,围绕节点的内容是什幺,需要提出哪些核心问题,需要使用哪些核心方法,要安排哪些活动(如:实验、讨论、提问、交流、练习)来达成核心素养的获得?右部分为设计意图,围绕节点设计的目的是什幺,达到什幺程度?模型图把一节课的内容安置在一张a4幅面上,也可以利用横格备课本。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距离应根据书写内容的多少调整,无需等距。线性化教学设计是教师思考的结果,是思考结果的线性化呈现,本身并不需要技术含量,可电脑设计,也可在灵感来时一纸一笔画出,既简单易用,又有利于老师“成竹在胸”,实实在在地指导教师的课堂。
3线性化教学设计方法应用实例
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2],线性化教学设计实例如图2所示。
3.1核心知识线性化
通过线性化教学设计,教师不只是完成了平衡态、平衡力、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条件、二力平衡应用等知识内容的简单罗列,而是需要把核心知识线性化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层次、递进和逻辑关系: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引出平衡态,明确平衡态和平衡力的对应关系,理解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两个力满足二力平衡条件就一定是平衡力,平衡力之下物体处于平衡态,反之平衡态下物体一定受平衡力,如果只有两个力,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条件,这样就完成了核心知识之间的链接和闭环。
3.2核心知识为节点
接下来,以核心知识为节点,需要安排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意图是什幺,目的为何?教师都要有预先的思考。回顾牛顿第一定律,明确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处于平衡态,通过实例了解平衡态下的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并不多,那幺平衡态受到的力有什幺特点呢?于是自然引出平衡力,通过实例分析平衡力至少两个以上,其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力,二力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和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同线。到此迎来了知识混淆点,学生较难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因此思考通过分析静止于桌面的书“压力、支持力、重力”的关系,让学生找到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关键。在二力平衡应用节点,安排以下3个问题:
(3)利用学生经历过的电梯问题适当增加难度,透过分析两个力平衡和不平衡时它们的大小关系,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粗略涉及超重、失重,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原来有超重、失重的感觉是这样的原因。
教师把整节课需要安排的学习活动想明白了,梳理清楚了,盲目地想到什幺讲什幺、东拉西扯的问题就能得到有效避免。同时,通过教学设计线性化,课堂主线一目了然,既关注了层次递进等逻辑关系,又把课堂活动紧紧围绕在核心知识周围,课堂效率自然得以保障。
3.3作业的设计和选用
需要强调的是,作业常常是用以检验和巩固课堂学习的试金石。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不注重作业的设计和选用,常常是一本资料书做到底,这与“提质减负”的主流意识是相悖的,实际上更多的也只是在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因为作业的粗放显得更为困难,似乎哪里都有问题,到处都似是而非,不便于教师和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弥补。因此,作业应该纳入教学设计,教师根据教学主线,针对性地围绕核心知识出题或选题,题目应少而精,指向明确,考察点必须是核心知识点,尽力避免核心知识点外的脑筋急转弯和学科之外的理解力考察,力求让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利用核心方法解决核心问题,从而获得核心知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联合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教学反思都反思哪些内容篇五
本节课以探究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及证明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它的性质定理;会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熟练地应用它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理解它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感悟几何学的推理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形成几何思维分析思路,体会几何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添加辅助线的思想方法。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探究过程中,学生先是通过动手画图、观察、测量、猜想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然后师生利用几何画板的测量和动态演示功能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再引导学生尝试构造平行四边形进行证明。通过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会探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定理的探究与证明,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同时,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是兴趣的激发点。好的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本课采用问题驱动,从概念的产生,到概念的辨析、再到定理的发现及证明,设计了一个个问题,层层递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的深入思考。
本节课实现教学目标的措施有:1.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与定理,突破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形成这个难点,让学生课前预习,回家自学教材,探索发现,上网查阅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各种证法。从而使学生在上课时就能基本上理解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定理,加深了对定理的理解。随后设计三道填空题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时地进行巩固,效果非常好。2.引导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进一步的探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对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中,老师只做一个引领者,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人。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分层分组讨论,展示汇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到证明添加辅助线的解答全部由学生在合作完成,同学们想出了好几种颇有见解的解法,当时收获可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