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月不仅注重产品质量,还关注过程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提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质量月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优质质量改进报告(模板19篇)篇一
(一)审计方案制定不明晰、针对性不强。
一篇审计报告的审计类型、项目、审计对象不同,审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反映的问题、提出的评价、建议也应各有侧重。
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同类型或相同类型,但审计对象不同的报告,都是一个模式,审计内容局限在账面财务收支方面,反映的问题单一肤浅,评价和建议华而不实,各个报告几乎可以通用。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影响外,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审前调查不充分,甚至流于形式,未深入到被审单位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对被审单位的机构设置、内控制度管理运行、职能职责完成等没有充分的掌握,导致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的编制缺乏针对性,审计范围和目标都没有细化到具体内容,审计过程中对重要事项无法根据项目的类型和特性,进行深入审计和剖析。
二是审中调查不充分主要是审计方案的编制、执行不全面、没有针对性,对重要事项没有根据项目的类型和特性,进行深入审计和剖析。
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事项未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审计调查和分析,及时调整和完善审计实施方案,导致审计操作程序和审计实施方案脱节,对重要事项的审计调查取证不完备,留下审计风险隐患。
(二)审计事项描述不清晰、重点不突出。
审计过程涉及的事项很多,审计报告不能不分主次、面面俱到、烦琐冗长,而应突出重点,次要问题简明扼要,做到中心明确,主次分明。
实际编写中存在三种问题:一是表述不简练,条理不清楚。
审计结果报告的编写没有做到文字精炼、措辞严谨、层次分明、格式规范、结构严谨,遣词造句中没有规避概念模糊的词语。
二是没有做到围绕目标,突出重点。
审计报告中所列问题的排序,不符合基本逻辑。
重要问题、宏观问题、审计方案确定的重点和关键控制点,未要放在审计报告的显要位置并详细论述。
三是问题归类不明晰。
未将所有问题按性质进行归集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概括,直观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
(三)审计定性不严谨、深入客观。
对审计查出问题性质准确表述、定性,是保证审计报告质量的重要内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报告中对查出问题的表述含糊不清,对一些不同性质、违规程度不一的问题,一概用“不合规使用”“违规支出”等表述,对违纪问题进行表述、定性。
未能从主观、客观上对问题进行透彻、宏观分析,模糊、弱化了定性事项的性质。
二是把违规形式相似但问题实质截然不同的问题相提并论,只看表面现象,不看问题本质属性,反映问题不深入、不透彻,仅局限于外部的特征,不能深层次反映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四)审计评价、建议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
审计评价、建议是审计报告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应以事实、数据为依据,开阔审计思路,对审计取得的数据放在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揭示问题的根源、界定事实。
有些审计报告存在审计评价模式化,审计评价单一,对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做具体区分,套用一种模式。
评价用词不严谨,如审计报告中反映存在违纪违规问题,审计评价却是基本真实、合法、健全,有的审计报告甚至出现了审计评价意见与审计发现的问题互相矛盾的情况;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有些问题是体制性、行业性、地域性问题,在作出审计建议时,未能宏观掌握,正确区分。
存在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实际问题提出建议,没有事实依据作支撑,有些审计建议不具体,过于原则化,笼统化,缺乏操作性。
(一)提高审计人员宏观思维能力。
对实施的审计项目,在总体上树立总揽全局、高瞻远瞩的宏观意识,深刻理解审计项目的宏观目标,从审计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入手,提升全过程的宏观审查能力。
一是深刻理解保障和监督的深层次内涵。
学习掌握党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工作中心任务,充分领悟《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审计要发挥保障和监督作用的内涵,从深层次领域发现国家政策措施执行、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风险,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制度完善。
二是建立和提升全覆盖思维。
正确理解审计项目全覆盖与审计内容全覆盖的内涵,统筹安排审计组人力资源,开拓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法方式,提升审计项目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开展的思维,对资金、权力、政策全方位监督,实现审计全覆盖。
(二)提高审计方案编制针对性、合理性。
科学、严谨的审计方案是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指南针,审计人员应充分认识审前、审中调查的重要性,加强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学习,掌握各部门和单位等不同行业的规章制度、财务制度,做到审计调查有的放矢。
一是做好审前调查,搜集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行业资料,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内部规章制度等资料,与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关注资料间的异常变化和变动,分析重要问题和线索,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制订可操作性、针对性强的审计方案,提升审计报告的内涵和深度。
二是提高宏观思维能力。
对取得证据汇总筛选中,增强宏观的分析判断能力,对审计证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判断,对其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进行鉴定,并通过深层次的思考,见微知著抓住问题本质,剖析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重大缺陷,提出规范管理建议,使审计事项从个别上升到全面、从表面跨越到本质,提升审计报告质量。
(三)提高审计事项分析判断能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审计人员应适应新常态,建立审计新常态思维,提升严谨、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充分发挥审计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
一是审计报告对违纪问题的表述、定性力求精准、适当。
要学习运用逆层次分析方法,以财经法规为准绳,正确运用审计自由裁量权,综合分析问题的严重程度,从主观、客观上对问题进行透彻、宏观的分析,并用严谨、恰当的措词进行合理表述;从深层次反映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对从业务、财务审计中发现的违规现象,从总体上加以归纳、分析、整理,综合进行由表及里、微观到宏观深层次的思考,做到定性、定量相结合,横向、纵向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综合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抓住问题本质,准确判断、表述制度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是审计评价、建议应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把审计取得的数据放在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开阔审计思路,揭示问题的根源、界定事实。
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要善于使用比率法、因素分析法、对比法量化考核,计算收入增长率、预算收入完成率、国有资产增长率、资产负债率等,准确地将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客观全面反映出来,科学地运用评价标准,用数据查明事实,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报告做出的评价要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法规、规章和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坚持以事评人,客观公正,全面分析各种主客观条件和内外因素对被审计单位(个人)的影响,严格分清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前任责任和本任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优质质量改进报告(模板19篇)篇二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审计的过程当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审计报告撰写中存在立场错位、约定书草率、委托越位等问题,为降低审计风险,在撰写审计报告中应从规范审计工作控制、坚持规范原则、把握审计标准、加强业务学习四方面来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审计报告的质量就是指审计的最终产品的报告的可靠性,注册会计师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也就是说以更少的错报和漏报为基础,没有重大错报的概率。[1]同时,注册会计师实际进行审计业务活动的过程当中,需要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政策选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是否公允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评价,得出相应的审计结论,最终提供审计意见书面文件。
不管是标准审计报告还是非标准审计报告,均有明确质量标准,要求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和审计工作的透明度,需要保证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准确把握审计依据,衡量审计证据的尺度,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做出全面的分析和职业判断。[2]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审计的过程当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审计证据业务链不紧密,从而影响审计风险的评估,造成审计报告出现不真实、片面评价等情况,导致审计风险明显提高。随着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报告应具有信息含量和决策的相关性,随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审计程序的有效应用,保证审计工作稳定有序的开展。法律法规的完善,政府所制定和实施的规范制度得到落实,为切实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发挥了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近些年来,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有了一定的提升。笔者根据多年审计活动遇到的案例,在课题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归纳和总结审计报告撰写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报告质量作为抓手和着力点,提出撰写审计报告应遵守的原则和规范,与审计同行共同探讨,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审计报告撰写中常见的问题。
1.立场错位,加剧风险。
实际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作为双向独立审计人,承担经济监督功能的主体作用,在参与审计工作的过程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假设审计人和被审计主体与委托主体当中具有利益关系或伦理关系,那么,必须申请回避。但是,事实上很多审计工作在开展的时候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导致出现本不应该出现的错位问题。一些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当中没有严格遵循执业守则,进行审计的时候立场倾向性极为显著,如有的审计人员对企业重组并购事项资产价格合理性加以评论,提出这项费用过高、那项并购没有必要等建议。过去发生的交易有当时的时代背景,这种评价容易造成领导层之间相互猜疑,导致审计风险明显提高。审计作为第三者不能置于管理者身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是确定关键的审计事项,关注持续经营有关信息,保持职业怀疑的执业态度,如果在审计中发现弄虚作假行为,要及时与管理层沟通,如果预期审计报告沟通某事项会造成公众利益负面影响,应该在审计报告类型选用上做出专业选择。如果是管理中出现严重的薄弱环节,也不应该在审计报告中直接表达,应该换一种方式,通过管理建议书的形式,指出管理存在的缺陷,提出在漏洞处设置制控点等建设性意见。换个角度,换个方式,就有不同效果,看似麻烦,其效果会事半功倍。因此,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的时候,需要严格遵循审计工作准则,严格规避立场偏移问题,角色改变就是功能的改变,其评价不仅没有任何价值,反而会招致更大的审计风险。
2.约定书草率,留下隐患。
在进行审计工作之前,会计师事务所会和客户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检验审计质量和任务完成情况的标准,也是检验双方责任和义务的履约依据。如果在后期出现纠纷,也能够将其作为关键性的诉讼依据。然而,在实际开展审计签约活动的过程当中,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和客户签约时候不够重视,对于审计职责和审计范围的界定不清晰不明确,最终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如某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一家企业董事会委托企业领导换届后对目前“家底”的现状进行资产审计,双方协商确定了审计费用,临走时口头约定:审计前两年经营管理状况,并提些建设性意见。而工作人员在制定《审计业务约定书》时标明对三个年度资产负债等状况进行审计。简单的“年度”变化,却翻倍增加了审计工作量。由于对三个年度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全面审核,审计范围扩大、审计项目增多,因时间限制难以保证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只好拿着厚厚的审计工作底稿与两届领导交换意见。由于工作量大,审计报告中提出的意见过于复杂,也导致纠纷的出现。原本不是企业管理层委托的审计重点却成为重点审查项目,非重点关注事项却投入了主要的审计资源,致使会计师事务所出力不讨好,严重影响审计声誉。
3.委托越位,诱导审计意见偏移。
鉴证业务是社会审计工作的内容,知识面广,行业多,涉及的都是难度大的焦点问题,由于行业和专业特点,在委托中都使用专业语言,最容易使审计人员“顺拐”进入陷阱。例如,某法院领导去外地海关购买拍卖的进口车辆作为业务用车,价格便宜惊人,他贪婪作怪,多开了发票回单位报账。[3]多开报销部分自己揣入腰包,数额较大,随行司机举报检察院。检察院委托会计师事务所鉴定经济事项:“某人假开发票报账数万元,是否构成贪污?”这是很清楚的事实,腐败发生在司法机构内部,检察院寻求外部证据可以理解。简单的问题复杂处理,考验的是中介机构的专业能力、自身素质和职业判断。注册会计师出具经济案件鉴定报告,用“报账事实清楚,资金所有权改变”作为回应,没有采用“贪污”术语,有效地避免了“顺拐”造成的错位鉴定的陷阱。假设注册会计师在参与审计的过程当中,原则性存在缺失,就不利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假设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表明犯罪嫌疑人存在贪污的情况,报告的意见就构成贪污。但是,“贪污”为司法意义上的概念,审计人员对其进行分析和判定的时候无疑超出了审计范畴。假设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当中得出不存在贪污情况的判定结果,那么,就是一种越位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责任随之增加,也会导致会计师事务所面临更高的风险。这个案例突显审计符合的重要性、越位危害的严重后果和质量控制的必然结果。
1.规范审计工作,控制审计质量。
(1)保持独立,不能错位。审计工作的核心就是经济活动有效监督,作为监督者必须始终保持独立的本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参加审计活动,关注企业环境,不仅要做到形式上独立,还要保持实质上独立。做到形式上独立容易,做到实质上独立很难,做到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发现、辨别信息真伪,指出问题要害就更难做到,需要长期的历练和永恒的坚持。在发表审计意见时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以管理者身份指手画脚,应严格按照审计工作程序,执行行业规定,发挥职业特长,从企业发展和可持续经营角度,发掘经济信息的真伪,确保经济信息的准确可靠,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信赖的审计报告。
(3)认真约定,严格履约。《审计业务约定书》是对审计范围、审计收费和双方责任与义务的约定,也是检验审计完成工作的书面合同,不能认为这是格式化手续,仅作为收费的依据。签约前,必须做好审计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对企业环境的了解,行业特点和风险评估等,根据自身能力的评估决定是否承接,特别是要对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做好预估和研判。选择有经验的人员参与协商,了解行业的特殊性,考虑审计程序的运用等,制订周全的审计计划,根据审计资源配备,测算审计的合理收费数额。认真对待约定书的前期签订工作,确保供需双方严格履约。
(4)层层把关,认真复核。审计工作最终成果集中体现在审计报告上,报告的质量关系到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问题。[5]必须建立报告复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的复核程序,做到层层把关,不留死角,主要复核审计结论证据是否充分,定性、定量是否准确;审计目标是否实现预先的设定,发表的审计意见与审计目标关联程度;审计报告描述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特别是关键事项和重点问题要重点复核,确保审计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2.坚持规范原则,提高审计质量。
(1)审计证据相关性的基本原则。对于审计证据而言,相关性至关重要,要想切实提升审计证据的质量,需要保证其足够的相关与可靠。同时,依据相应的标准对其进行类别界定和划分,保证所撰写的报告主次分明,这样审计意见最终形成的审计报告的质量才会得到提升。
(2)审计依据层次性的基本原则。在对审计证据对象进行分析和判定的时候,离不开审计依据的支持,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实际需要,熟练掌握审计标准,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定。
(3)关键事项影响性的原则。在进行审计的过程当中,必须对于其中所涉及的关键事项有足够的重视,需要在对其进行类别界定和划分的基础上,合理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关键事项和审计风险等具有紧密的关联,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更加及时全面地对各种审计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
(4)重要性水平选型原则。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选择发表审计意见类型的重要因素,若超出审计重要性水平除了要增加评估外,还要对审计意见类型进行重新选择。
(5)职业判断专业化原则。实现审计目标是审计人员的追求,在错综复杂经济事项中辨别真伪要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职业判断来源于长期的审计实践,来源于不同领域知识的积累。在审计工作中,利用职业判断敏锐性的特点,捕捉审计目标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6)实事求是真实性原则。实际审计工作的过程当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同时,审计有着自身的基本属性,因此,所出具的审计报告需要保证真实全面,需要将事实作为最基本的参考和指导,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在始终坚持这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审计对象的运营和发展状况等做出真实全面的分析和判定。如果审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尽职尽责,能够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取得十分理想的绩效,就要给予鼓励。同时,如果发现存在问题,就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到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拿出相关应对举措和办法,保证各个问题都能够及时地得到应对和处理。在严格遵循各项规范和标准的情况下,保证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真实全面,做出公正的审计结论。
3.把握审计标准,提升审计质量。
审计标准就是衡量审计证据的尺度,把握法规层次,问题精准定性十分重要。我国政策法规和制度是多层次性的结构体系,各种政策法规制度既有层次之分,又有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政策法规制度效力体系。[6]这些效力层次大致划分为,国家层次的法律法规、地方层次的行政法规、企业的规章制度等。在处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审计标准,运用层次性的结构体系指导审计工作,提升审计质量。
4.加强业务学习,确保审计质量。
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是拉动审计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审计人员要不断进行业务培训,补充和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在技能水平不断获得提升、经验不断实现积累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能够更加及时全面地应对各种审计风险,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够更加顺利地了解和把握行业专家的观点和看法,及时形成一致的意见,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最终得出准确全面的审计结论。审计报告出现的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了审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和分析能力的欠缺,提高审计人员归纳能力,培养其思维方式,才能提高审计报告的条理性和清晰度。此外,审计人员还要加强文字基本功的训练,避免因用词不当、语言表述不清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从而确保审计报告的质量。综上所述,为了保证和提升审计报告质量,必须要规范审计工作,坚持相关原则,把握审计标准,同时,审计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接受教育和培训,补充和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总之,重视审计报告质量管理,常抓不懈,警钟长鸣,才能保证审计质量目标的顺利进行,最终得出准确全面的审计结论。
参考文献:
[3]刘家义.努力打造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审计铁军[n].2014-03-19.。
优质质量改进报告(模板19篇)篇三
低质量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明知或应知企业存在重大会计舞弊行为,即会计报表存在“瑕疵”甚至“毒瘤”,却不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去揭露而出具的虚假审计报告。在审计市场中,由于审计产品不同于普通产品,作为审计最终产品的审计报告的质量是难以衡量的,审计属于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审计最终产品的报告是一种标准化格式的报告书,不管是优质还是劣质的报告书,其外在形式、格式及描述的语言几乎是相同的,而且审计本身具有很强专业技术性,即使专业人士也无法从报告本身判断出优劣,而作为审计报告使用者的社会公众更难以理解审计报告的质量,因此一些注册会计师在利益的驱使下,出具了低质量的审计报告,从而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一)影响审计行业的公信力。
当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被低质量的审计报告驱逐出市场时,遵守《审计准则》独立性强的注册会计师将被丧失独立性的审计人员所代替,社会审计质量总体水平将逐渐下降,审计市场内部将不存在产生高质量审计水平的自发机制,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产生了怀疑,他们就不愿意支付高额的审计公费,审计公费进一步降低,注册会计师为了保持经济利益,也将通过偷工减料来节约成本,审计质量也将进一步下降,这种循环作用,将使审计市场上剩下低成本的劣质审计服务,最终将导致审计服务退出市场,因为社会公众不会花钱去购买劣质产品。注册会计师将面临信任危机,审计行业的公信力受到了影响。
(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是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场所,证券市场对于资金流向,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是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纽带。低质量审计让不具备上市资格的企业蒙混上市,资金流向了劣质企业,不会产生良好的使用效益。而优质企业却因资金缺乏无法进一步发展,从而阻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证券市场不能将稀缺资源以最快的速度配置到最需要资金、最能创造财富的企业中去,不能有效规范市场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二、低质量审计报告产生的行为学理论分析。
行为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产生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即:动机、机会和道德,审计人员出具低质量审计报告同样也是受这三个因素影响,动机是低质量审计报告产生的内部动因,机会是外部条件给出具低量审计报告提供了可趁之机,道德不良的审计人员更容易为出具低质量报告寻找合理化借口。即动机、机会、道德三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促使低质量审计报告的产生。
(一)动机是低质量审计报告产生的内在动因。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作为经济人有会计舞弊的动机和倾向,一旦需要舞弊,便以变更注册会计师相威胁或通过购买审计意见来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其配合而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当管理当局的会计舞弊得不到注册会计师的支持时就会另行选择注册会计师,或以高于正常审计公费的审计支出来引诱注册会计师。变更注册会计师是对现有注册会计师利益上的一种威胁,在竞争激烈的审计市场上,争取一个客户是不容易的,由于审计产品供应的可持续性,失去一个客户远不只损失一年的审计公费收入,在客户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失去一个客户的损失相当于每年从该客户中获得的收益现值总和,而且开发一个新客户需要较大的启动成本。而且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品种少,服务对象集中,服务时间重合。“僧多粥少”容易引发不正当竞争的局面,这就造成了审计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审计主动权掌握在需求方手中。面对丰厚的审计费用,有的注册会计师想坚守一方净土,有的注册会计师会为之心动,即产生了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动机。
(二)机会给出具低质量审计报告可趁之机。
由于一些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弱化、法律制度滞后,公司管理当局就有机会进行会计舞弊。同时,由于对注册会计师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给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提供了可趁之机。首先,目前我国对注册会计师存在多头监管:审计署、财政部、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部门,但由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划分不清,没有问题的时候没有人过问,出了问题,这些部门一拥而上都把会计师事务所列入重点监管的对象。这样,对会计师事务所多头监管、多头检查,容易形成“大家都管其实都不管”的现象。给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提供了机会。同时,社会监督特别是舆论媒体监督不力,经常出现“报喜不报忧”现象,对上市公司违规操作的现象不能及时地曝光,容易起误导作用。其次,监管措施不力,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是新兴的市场,监管体系薄弱,监管手段落后,监管人员不足。对注册会计师监督检查一般采取抽查的方式,但抽查范围窄,涉及的审计项目和事务所不多。如果没有有效监管的话,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使用者只能相信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报告是真实可靠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对注册会计师监管和监督不力,给他们出具低质量审计报告提供了机会。
(三)道德不良容易为出具低质量审计报告找到合理化借口。
道德是一个社会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力量,使人们具有是非、善恶、荣辱的观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阶段,市场竞争激烈,诚信教育不足,人们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置道德于不顾,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诚信现象。注册会计师也是一般的社会人,不可避免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难“独善其身”。虽然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但由于《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只是从原则上强调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在宏观层面具有指导意义,但难以具体实施,因此,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难以有效落实,给注册会计师出具低质量的审计报告提供了合理化的借口。
(一)营造良好的审计执业环境,消除出具低质量审计报告的动机。
首先,创新审计委托模式,完善审计合约。由于审计委托权掌握在公司管理当局手中,这样容易使注册会计师听从管理当局而出具低质量的审计报告,因此要消除注册会计师因公正执业而被炒鱿鱼的疑虑,应该创新审计委托模式。笔者认为,在独立董事制度得到落实、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得到保障情况下,应该由审计委员会以招标方式来聘任注册会计师。由于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财务会计专业特长,使得对注册会计师选择更趋合理,与注册会计师的沟通更加容易,也更容易发现异常现象;而且审计委员会通过聘用注册会计师,提高了审计委员会的权威性,可以更好地独立监督管理层,从而改变目前存在的大股东控制公司、公司治理的落后的现状,以及减轻内部人控制造成的会计舞弊现象,杜绝了低质量审计报告的源头。另外,审计委员会选好会计师事务所,签审计约定书时,可以考虑一次性签约多年的审计服务,这样,可以消除注册会计师的担心而大胆公正执业。
优质质量改进报告(模板19篇)篇四
在实施质量体系(如gb/t19004—iso9004所述)时,组织的管理者应确保其体系能促进持续的质量改进,争取使顾客满意和实现持续的质量改进应是组织各级管理层所追求的永恒目标。
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竞争的重要手段,为了增强组织的竞争力,有必要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应强调的是,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或新过程技术与持续的质量改进都值得加以考虑。
向顾客提供更高的价值和使他们满意是实施质量改进的原动力。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均应认识到每个过程都能通过减少浪费和资源消耗,以更好的效果和效率运行。
效果和效率的提高通常对顾客、组织及其成员以及社会都有利。持续的质量改进可以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并为其成员做贡献、求进步和争先进创造机遇。
1范围。
本标准为在组织内部实施持续的质量改进提供管理指南。
采用和实施本标准的方法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组织的文化、规模和性质,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类型以及所服务的市场和顾客。因此每个组织应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资源特点开发相适宜的改进过程。
本标准不适用于合同、法规和认证时使用。
2引用标准。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有关条款。本标准发布时,这些引用标准均为有效版本。所有标准都将进行修订,因此,鼓励依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尽可能采用下列标准的最新版本。iec和iso成员均持有现行有效的国际标准。
gb/t6583—iso8402质量—术语。
3定义。
本标准使用。
本标准使用gb/t6583给出的定义及下列定义。
3.1过程。
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相关联的资源和活动。
注1:资源可包括人、设施、设备、技术和方法。
3.2供应链。
接收供方的输入使其增值,并为顾客生产输出的一组有关联的过程。
注:
2输入和输出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服务。
3顾客和供方可以是组织内部的,也可以是组织外部的。
4图11—9表示了供应链单元。
为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所采取的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的措施。
3.4质量损失。
由于没有认识到过程和活动中资源的能力而导致的损失。
注5:质量损失的例子有:顾客满意度损失,因失去为顾客、组织或社会进行更多增值的机会而导致的损失,以及资源浪费等。质量损失是质量成本的组织部分(见4.3)。
3.5预防措施。
为了消除已存在的不合格、缺陷或其他不良情况的原因,以防止其再发生而采取的措施。
注6:纠正过程输出的措施包括为纠正不合格、缺陷或其他不良过程输出和进行的返修、返工或调整。
4基本概念。
组织的产品、服务或其他输出的质量是由使用他们的顾客的满意度确定的并取决于形成支持他们的过程的效果和效率。
质量改进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组织内的每一项活动或每一项工作均包括一个或多个过程。质量改进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果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
质量改进工作应不断寻求改进机会,而不是等待出现问题再去抓住机会。
通过纠正过程的输出来减少或消除已发生的问题。预防和纠正措施消除或减少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消除或减少问题的再发生。因此,预防和纠正措施改进了组织的过程,对质量改进是至关重要的。
4.2.1管理者的职责和领导。
最高管理者负责并领导创造持续质量改进的环境。名级管理者应通过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和配置资源,为创造质量改进环境履行必要的领导职责并承担义务。各级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手段来领导质量改进工作:传达质量改进的目的和目标;持续地改进自己的工伤过程;培育一种广泛交流、相互合作和尊重个人的环境;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并有权改自己的工作过程。
4.2.2价值观、态度和行为。
质量改进的环境通常要求有一套新的共同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即强调满足顾客需要和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持续质量改进所必需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包括:
——重视满足内部和外部顾客的需要;。
——使质量改进贯穿于从供方到顾客的整个供应链;。
——展示管理者应尽的义务、领导职责和参与情况;。
——不论是集体活动还是个人活动,始终强调质量改进是每人工作的一部分;。
——通过改进过程来解决问题;。
——持续地改进所有的过程;。
——建立广泛的数据和信息的交流渠道;。
——促进合作和尊重个人;。
——依数据分析进行决策。
应在整个组织内确立质量改进目标,他们应与总经营目标紧密结合,并注重提高顾客满意度及过程的效果和效率。应规定质量改进目标以便能测量其进展情况。这些目标应明确易懂,富有挑战性和效率。为达到这些目标而需共同工作的所有人员应理解实现目标的策略并取得共识。应定期评审质量改进的目标使其反映顾客不断变化的期望。
4.2.4交流与合作。
广泛地交流与合作能消除影响过程效果、效率和持续改进的组织的人员障碍。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应延伸到包括供方和顾客在内的整个供应链。交流与合作需要信任。如果要每个人都参与识别和寻求改进机会,信任则是必须的。
4.2.5认可。
通过对质量改进工作的认可来鼓励与质量改进所需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相一致的行为(见4.2.2)。
成功的认可过程强调人个的发展和成长,并考虑到影响个人工作绩效的因素(如机会、组织、环境)。此外,成功的认可过程强调集体绩效和对集体的认可,并鼓励经常性和非正式的信息反馈。
注7:奖励制度应与认可过程相符,特别是奖励制度应避免有害的内部竞争。
4.2.6教育和培训。
继续教育和培训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须的。教育和培训大纲在创造和保持质量改进环境方面是重要的。组织内的所有成员,包括最高管理层在内,均应在质量原理和实践以及在质量改进方法的应用方面得到教育和培训。其中包括质量改进工具和技术[见附录a(补充件)]的使用。所有教育和培训大纲均应经过评审,以使之与质量原理和实践相一致。对教育和培训的效果应定期评估。脱离应用的培训是不会奏效的(见7.3)。
4.3质量损失。
减少质量损失是质量改进努力的方向。质量损失应与损失产生的过程相。
联系。对于那些难于测量的质量损失至少要做出估计是重要的,诸如信誉损失和没有充分利用人的潜力等等。各组织应有利用每次改进质量的机会来减少质量损失。
虽然通过运用附录a中阐述的任一种技术都可以促进改进,但是只有组织结构内部协调地运用这些技术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就要求对质量改进工作进行组织、策划和测量,并对所有的质量改进活动进行评审。
组织质量改进的有效途径是从两个方面识别质量改进的机会,即有组织内部纵向分层次进行和在横向跨部门过程中进行。组织质量改进时,应明确下列方法:
——通过在负有直接职责和职权范围内的小组活动,实现质量改进目标的方法;。
——鼓励组织内每一成员开展与其工作有关的质量改进活动和协调这些活动的方法;。
组织内纵向分层次的质量改进职责包括:
——确定并策划本部门各工作过程的持续质量改进;。
——确定并策划本部门后勤保障工作过程的持续质量改进;。
——测量并跟踪质量损失的降低情况;。
——创造并保持一个使部门内全体人员有权力、有能力和有责任持续改进质量的环境。
跨部门过程的质量改进职责包括:
——规定每个过程的目的以及它与本组织目标的关系,并就此达成共识;。
——在各部门之间建立并保持联系;。
——识别过程内部和外部的顾客,并确定他们的要求和期望;。
——把顾客的需要和期望转化成具体的顾客要求;。
——识别各过程的供方,并将顾客的需要和期望传达给他们;。
——寻求各过程的质量改进机会,配置改进所需的资源,并监督改进的实施。
质量改进的目标和计划应是组织经营计划的一部分。
管理者应在广义上制定质量改进目标,包括减少质量损失。应在经营策划范围内制定质量改进计划,以便为满足质量改进目标和实施质量方针提供战略指导和方向。这些质量改进计划应注明最主要的质量损失,并在组织的所有职能部门和各个层次中开展开。
组织的每个成员以及组织的供方和顾客应参与质量改进计划的制定。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改进机会。
质量改进计划一般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来实施。管理者应注意监视和控制这些实施活动,以确保他们都纳入组织的总目标和总经营计划。
质量改进计划的重点是新发现的机会和改进后未取得充分进展的领域。策划过程的输入来自组织的各个层次,来自对已取得结果的评审,还来自顾客和供方。
组织应开发一个与其运作性质相适用的测量系统。建立一个客观的测量系统应是为了识别和诊断改进机会,同时也为了测量质量改进活动的结果,一个良好的测量系统应能满足单位、部门、职能部门间和整个组织各个层次上的测量需要。测量对象涉及到与顾客满意度、过程效率和社会损失有关的质量损失。
a)测量与顾客满意相联系的质量损失可以依据的信息来源包括:对现有和潜在顾客的调查,对竞争产品和服务部门的调查,产品或服务的性能记录,收入变化,服务人员所进行的常规检查,来自销售和服务部门的信息,以及顾客抱怨和索赔等等。
b)测量有关过程效率的质量损失可依据:劳动力、资金和物资的利用,产生、分类,纠正和报废不满意的过程输出,过程的调整,等待时间,周期,所提供的性能,不必要的冗设计,库存规模以及过程能力的过程稳定性的统计测量等等。
c)测量社会质量损失可依据:未能发挥人的潜能(如职员满意度调查所示),污染和废物处置造成的危害,以及稀有资源的减少等等。
所有的测量普通存在的变异现象,只有通过统计分析才能体现测量结果所反映的趋势。
除了建立并满足定量化的目标外,进行测量并与过去性能“基线”进行比较分析也是很重要的。通过测量增强了识别问题的客观性。
对测量结果进行报告和评审应作为本组织管理核算和控制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参与改进过程的人员和组织应通过他们认为是重要的和可定量的形式了解他们的进展情况。
5.4质量改进活动的评审。
应在各级管理层定期评审质量改进活动,以确保:
——质量改进的组织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质量改进的计划是适宜的的并正在落实;。
——质量改进的测量是适宜和充分的,并显示出令人满意的进展;。
——将评审结果反映到下轮策划中去。
在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时,应采取当适当的措施。
当组织在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一致而严格的步骤开展质量改进项目和活动时,质量改进就会逐步取得效益。
6.1全组织参与。
当组织在质量改进上进行了很好的发动和管理时,该组织的全体人员及各管理层就会持续地承担并实施许多复度程序不同的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质量改进项目和活动会成为每个人员工作的一项正式内容,这些项目和活动的规模有大有小,有些需要组织跨部门的小组甚至要由管理者参与实施,有些则由个人或小组承担。
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通常始于改进机会的识别,而改进机会的识别则基于对质量损失的测量和/或与同领域占领先地位的组织进行对比分析。一经确定,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就可以通过一系列步骤向前推进,并通过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得以完成,最终使该过程达到和保持新的、更高的水平。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完成后,应立即选择和实施新的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
6.2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的准备。
组织的全体成员都应参与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的准备。对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的需要、范围和重要性应加以明确规定和论证。规定应包括有关的背景和历史情况,相关的质量损失以及目前的状况。如可能,用具体的、定量的形式来表述。应将项目或活动的范围、计划、资源配置和进展情况的定期评审也应作出规定。
6.3调查可能的原因。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通过数据的收集、确认和分析以提高对有待改进的过程性质的认识。应按照认真制定的计划采集数据。要尽可能客观地对原因进行调查,而不能去假设可能是什么原因并采取预防措施,决策应以事实为依据。
6.4确定因果关系。
性的因果关系,需要根据经认真制定的计划所采集的新数据加以验证和确认。
6.5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
在确定因果关系后,应针对相应的原因制定不同的预防或纠正措施的方案并加以评价。组织中参与该措施的成员应研究各方案的优缺点。能否成功地实施预防或纠正措施,取决于全体有关人员的合作。
注8:对过程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进行质量改进,可以产生更满意的输出和/或减少出现不满意输出的频次。那种完全依赖对过程的输出进行纠正的做法,如返修、返工或分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质量损失问题。
6.6确认改进。
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后,必须收集适当的数据并加以分析,以确认改进取得的结果。收集数据的环境应与以前为调查和确定因果关系而收集数据环境相同。对伴随产生的其他结果,不管是希望的还是不希望的,也需要进行调查。
如果在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之后,那些不希望的结果仍继续发生,且发生的频次与以前几乎相同,则需要重新确立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
6.7保持成果。
质量改进结果经确认后,需保持下来。通常包括对规范和/或作业或管理程序及方法进行更改,以及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训,并确保这更改成为所有有关人员工作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改进后的过程则需要在新的水平上加以控制。
6.8持续改进。
如果所期望的改进已经实现,则应再选择和实施新的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进一步改进质量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可以根据新的目标实施质量改进项目呀活动。要安排好优先次序,为每一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分配好时间期限,但时间期限不应限制有效的质量改进活动。
注9:“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用于持续的质量改进。本标准中的质量改进方法重点放在该循环的检查——处理阶段。
7支持工具和技术。
在质量改进项目和活动中,以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分析为基础进行决策是很重要的,正确地运用为此目的而开发的工具和技术有助于质量改进项目和活动的成功。
7.1适用于数字数据的工具。
质量改进的决策应尽可能地以数字数据为依据。应使用适宜的统计技术,对数字数据中所反映的差异、趋势和变化进行分析。
7.2适用于非数据数据的工具。
某些质量改进的决策建立在非数字数据的基础上,这类数据在营销、研究和开发以及管理者决策中起重要作用。应运用适当的工具正确处理这类数据,使其转化成可供决策用的信息。
7.3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培训。
组织的所有成员都应接受工具和技术和应用培训,以改进其工作过程。脱离应用的培训是很少奏效的。本标准附录a中阐述了已被广泛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表11—5列出了这些工具和技术及其在质量改进中的应用。在特定的应用场合,可使用其他的工具或技术。
序号工具和技术应用。
a1调查表系统地收集数据,以获取对事实的明确认识。
适用于非数字数据的工具和技术。
a2分层图将大量的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观点、意见或想法按组归类。
a4头脑风暴法识别可能的问题解决办法和潜在的质量改进机会。
a5因果图分析和表达因果关系。
通过识别症状、分析原因、寻找措施、促进问题的解决。
a6流程图描述现有的过程。
设计新过程。
a7树图表示某一主题与其组成要求之间的关系。
适用于数字数据的工具和技术。
a8。
控制图诊断:评估过程的稳定性。
控制:决定某一过程何时需要调整及何时需要保持原有状态。
a9。
直方图显示数据波动的形态。
直观地传达有关过程情况的信息。
决定有何处集中力量进行改进。
a10排列图按重要性顺序显示每一项目对总体效果的作用。
排列改进的机会。
a11散布图发现和确认两组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
确认两组相关数据之间预期的关系。
本附录介绍了一些最基本的质量改进工具和技术。下列工具和技术可用于数字数据分析。调查表适用于数字数据分析和非数字数据分析两种情况,故首先介绍适用于非数字数据分析的工具,最后介绍用于数字数据分析的工具。
按下列格式对每种工具或技术进行介绍:
a.应用:工具或技术在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b.说明:对工具或技术的简要描述;。
c.程序:工具或技术的使用步骤;。
d.示例:工具或技术的应用示例。
a1调查表。
a1.1应用。
调查表用于系统地收集数据,以获取对事实的明确认识。
a1.2说明。
调查表是收集和记录数据的一种形式,它便于按统一的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a1.3程序。
确立收集数据的具体目的(将要解决的问题);。
a.识别为达到目的所需的数据(解决问题);。
b.确定由谁以及如何分析数据(统计工具);。
c.编制用于记录数据的表格,并提供记录以下信息的栏目:
谁收集的数据;。
何地、何时,以何种方式收集的数据;。
d.通过收集和记录某些数据来试用表格;。
e.必要时,评审并修订表格。
a1.4示例。
表a1调查表。
缺陷类型。
缺陷原因未印上的页数模糊的页数透过反面的页数顺序不对的页数合计。
机器卡纸。
湿度。
色料。
原件情况。
其他(详列)。
总计。
调查者:
日期:
地点:
调查方式:
a2分层图。
a2.1应用。
分层图用于将大量的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观点、意见或想法按组归类。
a2.2说明。
在收集到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大量观点、意见或其他想法等信息之后。用此工具把这些信息按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组。此项活动中要激励每个人创造性地、充分地参与。最好能由一定规模的小组来进行此项工作(建议最多为8人),这样便于组员们很好地合作。此工具常用于归纳由头脑风暴法所产生的观点。
a2.3程。
序
a.用广义的术语阐述将要研究的主题(狭义的术语可能影响主题的提出)。
b.尽可能多地将每个人的观点、意见或想法记录在卡片上(一个意见一张卡片)。
c.把卡片混合起来随机放在一张桌子上。
d.将有关的卡片按下列方式分组:
把看似有关系的卡片放在一组;。
一组最多为10张卡片,不应将单张卡片勉强地编入某组;。
找出一张能代表该组内容的主卡片;。
把主卡片放在最上面。
e.按组将卡片中的信息登录汇总。
a2.4示例。
图a1和表a2列出了对电话问询机的要求。
图a1按a2.3步骤c)的随机分布。
表a2按a2.3步骤e)对资料分组归类。
可变的长度信息。
时间和日期标记
不计次的挂断。
指示的信息数量收到的信息。
通路密码。
耳机插座秘密。
清晰的说明书。
快速查询卡说明。
带有清晰标志的控制。
易于使用。
通过遥控电话操作控制。
易于消除。
消除“选择的”信息消除。
a3水平对比法。
a3.1应用。
a3.2说明。
水平对比法是把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和性能与公认的领先者进行比较,它有助于认清目标和确定计划编制的优先顺序,以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a3.3程序。
a.确定对比的项目。
此项目应是过程及其输出的关键特性;。
过程输出对比应直接与顾客的需要相联系。
b.确定对比的对象。
典型的对比对象可能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和/或不是竞争对手,但在对比项目上是公认的领先者。
c.收集数据。
——可以通过直接接触、考察、访问、人员或专家调查以及技术刊物等方式获取有关过程性能和顾客需要的数据。
d.归纳并分析数据。
分析的目的是针对所有有关项目制定最佳的实践目标。
e.进行对比。
根据顾客的需要和竞争者及非竞争者的绩效确定质量改进的机会。
a4头脑风暴法。
a4.1应用。
头脑风暴法用于识别可能的问题解决办法和潜在的质量改进机会。
a4.2说明。
头脑风暴法是引导小组成员创造性地思考,产生和澄清大量观点、问题或议题的一门技术。
a4.3程序。
包括两个阶段:
a)产生阶段。
组织者重申头脑风暴法的原则,本次头脑风暴会议的目的,然后小组成员提出各种观点。本阶段的目标就是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
b.澄清阶段。
小组重温这些观点,确保每位成员都理解了所有的观点。在头脑风暴会议结束时,对观点作出评估。
头脑风暴法的原则包括:
——确定组织者;。
——明确阐述头脑风暴会议的目的;。
——每位小组成员依次提出一个观点;。
——如可能,可对本小组其他成员的观点进行补充;。
——在此阶段,既不评价也不议论观点;。
——把所有观点公开记录下来;。
——本过程持续到不再有观点产生为止;。
——重温所有观点并加以明确。
a5因果图。
a5.1应用。
——因果图用于:
——分析因果关系;。
——表达因果关系;。
——通过识别症状、分析原因、寻找措施,促进问题的解决。
a5.2说明。
因果图是用于考虑并展示已知结果(如某质量特性波动)与其潜在原因之间的一种工具。许多潜在的原因可归纳成原因类别与子原因,形成类似于鱼刺的样子,因此该工具又称鱼刺图。
a5.3程序。
a.明确、扼要地确定结果。
b.规定可能原因的主要类别。需考虑的因素包括:
——数据和信息系统;。
——环境;。
——设备;。
——材料;。
——测量;。
——方法;。
——人员。
c.开始画图,把“结果”画在右边的方框中,然后把主要的各类原因放在它的左边,作为“结果”框的“输入”(见图a2)。
d.寻找所有下一层次的原因并画在相应的主枝上,并继续发展下去。一个完整的因果图至少应有两层,许多因果图有三层或更多层(见图a3)。
e.从最高层次的原因中选取和识别少量的(3—5个)可能对结果有最大影响的原因,对它们开展进一步的工作,如收集数据、采取控制措施等等。
注:
10.绘制因果图的另一种方法是用头脑风暴法收集所有可能的原因,然后用分层图把它们归纳成原因类别和子原因。
11.在某种情况下,列出一个过程和主要步骤作为原因类别可能是有益的,例如,当将某过程流程作为改进的结果时,常常利用流程图来规定这些步骤。
12.绘制出因果图后,经过进一步完善可成为一个“活工具”,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13.因果图一般由小组集体绘制,但拥有足够过程知识和经验的个人也可画出。
a5.4示例。
图a4列出了照相版质量差的因果图。
a6流程图。
a6.1应用。
流程图用于:
——描述现有的过程;。
——设计新过程。
a6.2说明。
流程图是用图的形式将一个过程的步骤表示出来,通过对过程实际情况的详细了解。
调查改进的机会。通过对一个过程中各步骤之间关系的研究,通常能发现故障的潜在原因。流程图可用于从物流到产品销售或售后服务阶段等任一过程的所有方面。
流程图由易识别的符号构成。一般所使用的符号如图a5所示:
a6.3程序。
a6.3.1描述某一现有的过程。
a.确定该过程的开始和结束。
b.观察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
c.确定该过程的步骤(活动、决策、输入、输出)。
d.绘制表示该过程的流程图草案。
e.与该过程中的有关人员一起评审该流程图草案。
f.根据评审结果对流程。
图加以改进。
g.对比实际过程验证流程图。
h.注明日期,以备将来使用或参考(它可用作过程实际运行情况的记录,也可用于识别改进的机会)。
a6.3.2设计一个新过程。
a.确定该过程的开始和结束。
b.将过程中的步骤具体化(活动、决策、输入、输出)。
c.绘制表示该过程的流程图加以改进。
d.注明日期,以备将来使用或参考(它可用作该过程设计操作的记录,也可用于差别设计改进的机会)。
a6.4示例。
图a6所示的流程图表示复制文件和过程。
a6.7树图。
a7.1应用。
树图用于表示某一主题与其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a7.2说明。
树图用于系统地把某一主题分解成组成要素。通过头脑风暴法产生的观点和用分层列出的或者归类的观点可以转换成树图,以显示出逻辑和顺序关系。此工具可用于进行策划和解决问题。
a7.3程序。
a.清楚和简要地阐述将要研究的主题。
b.确定该主题的主要类别(头脑风暴法或使用分层图中的主卡片)。
c.绘制图形,把主题放在左框内,把主要类别放在右边。
d.针对每一主要类别,规定其组成要素及子要素。
e.把针对每一主要类别的组成要素及其子要素放在相应的右边。
f.对树图进行评审,确保在顺序上或逻辑上都没有空档。
a7.4示例。
图a7所示为电话问询机树图。
a8.1控制图。
控制图应用于:
a.诊断:评估过程的稳定性;。
b.控制:决定某一过程何时需要调整,何时需要保持原有状态;。
c.确认:确认某一过程的改进。
a8.2说明。
控制图是用于区分由异常或特殊原因所引起的波动和过程固有的随机波动的一种工具。随机波动表明需要对影响该过程的某引些因素进行识别、调查并使其处于受控状态。
控制图建立在数理统计学的基础之上。控制图利用有效数据建立控制界限,如果该过程不受异常或特殊原因的影响,进一步的观察数据将不会超出这一界限。有关控制图的详细资料可参阅相应的国际标准(如iso7870和iso8258,见附录b)。
注14:控制方法的种类很多,他们可用于过程、产品任何输出的所有计量或计数特性。组织应进行培训,并就如何绘制和应用控制图积累经验。
a8.3程序。
a.选择控制特性。
b.选择合适的控制图。
c.确定分组原则(项目的小集合,并假定在该集合内波动仅由随机原因引起),样本大小和抽样间隔。
e.计算各分组样本的统计量。
f.根据分组样本的统计量计算控制界限。
g.绘制控制图并标出各组统计量。
h.研究控制界限之外的点并标出异常(特殊)原因的状态。
i.决定下一步行动。
a8.4示例。
根据表a3中的数据绘出a8所示的控制图。
表a3溢出量及抽样统计(x,r)。
单位:g。
分组号x1x2x3x4x5xxr。
1
2
3
4
54732443520。
1937312534。
1911161144。
29425938。
2812453625178。
146。
101。
197。
14635.627。
29.218。
20.2633。
39.430。
29.233。
6
7
8
9
104035113833。
1530123326。
3544321138。
2727262035。
2345263732157。
116。
160。
145。
16331.429。
23.221。
32.033。
29.017。
32.622。
11。
12。
13。
14。
152744403118。
3125243222。
2237194714。
3532123830。
2540245019161。
134。
139。
149。
15832.226。
26.810。
27.833。
29.926。
31.631。
16。
17。
18。
19。
20731231832。
380414037。
2512294820。
3120352447。
1227384031111。
156。
144。
157。
14831.625。
31.241。
28.836。
29.627。
29.628。
21。
22。
23。
24。
255242522425。
203115328。
2947413222。
2827223254。
4234152921195。
97。
171。
163。
14139.028。
19.428。
34.225。
32.632。
23.227。
累计746.6686。
平均x=29.86。
r=27.44。
a9直方图。
a9.1应用。
直方图应用于:
显示跳动的形态;。
直观地传达有关过程情况的信息;。
决定在何处集中力量进行改进。
a9.2说明。
用一系统等宽不等高的长方形来表示数据。宽度表示数据范围的间隔,调度表示在给定间隔内数据的数目,变化的高度表数据的分布情况。图a9表示最常出现的4种波动形态。通过对这些形态的研究,人们能够掌握过程的情况。
a9.3程序。
a.收集数据;。
b.用最大值减去最小值确定数据的极差;。
d.按数据值比例画横坐标;。
e.按频数值比例画纵坐标(观测值勤的数目或者百分数);。
f.按纵坐标画出每个矩形的高度,它就代表了落在此矩形中的点数。
注15:可设计一个数据收集表数据,以便画出直方图。这样的表常称之为调查表。
a9.4示例。
图a10所示的直方图显示出上述控制图示例中的溢出量数量(表a3)。
a10排列图。
a10.应用。
排列图用于:
按重要性顺序显示每一项目对整体的作用;。
排列改进的机会。
a10.2说明。
排列图是为了对从开发频率最高到最低的项目进行排列而采用的简单图示技术。此图建立在帕累托原理的基础上,即少数的项目往往产生主要的影响。通过区分最很重要的与较次要的项目,可以用最少的努力获取最佳改进效果。
排列图按下降的顺序显示出每个项目在整个结果中的相应作用。相应的作用可以包括发生次数、与每个项目有关的成本或影响结果的其他测量方法。矩形用于表示每个基础上相应的作用,累计频数线用于表示各项目的累计作用。
a10.3程序。
a.选择要进行分析的项目;。
b.选择用于分析的度量单位,如出现的次数、成本等;。
c.选择用于分析的数据的时间周期;。
f.在每一个项目上画长方形,其高度表示该项目的度量;。
g.自左至右累加每一项的量,画累计频数线(见图a11);。
h.利用排列图确定质量改进的最关键项目。
a10.4示例。
图a11表示电话故障报告的排列图。
注:上图表明噪音和串线占电话故障报告的72%,它指明了最佳改进改进机会。
a11表示电话故障报告的排列图。
注:上图表示噪音和电话故障报告的72%,它指明了最佳改进机会。
a11散布图。
a11.1应用。
散布图用来发现和确认两组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并确认两组相关数据之间预期的关系。
a11.2说明。
散布图是一种研究对出现(如[x,y]),每组一个点)的两组相差数据之间关系的图示技术。在散布图中,成对的数据形成点子云,可从点子云的形态推断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x与y之间正相关意味着x值增加,y值增加,负相关意味着x值增加,y值相应减少。
图a12是6种常见的点子云形态。通过研究这些形态,人们可以掌握这些组数之间的关系。
a11.3程序。
a)从将要对其关系进行研究的两面三刀组相关的中收集对应的数据(x,y),最好有30对数据。
b)标出x轴和y轴。
c)找出x和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用这两个值标定横轴(x)和(y)轴,两个轴大约等长度。
d)描出成对(x,y)的数据点。当两组数据的数值重合时,可围绕数据点画出同心圆,也可在离第一个点最近处画第二个点。
e)研究点子云的形态,找出相关关系的类型和程序。
a11.4示例。
表a4列出了添加剂的重量与产出率的数据,图a13就是根据这些数据绘出的散布图。
注:此散布图示出了添加剂“a”的重量与产出率之间存在着弱正相关的关系。
附录b。
文献目录。
(参考件)。
[1]iso7870控制图通用指导与介绍。
[2]iso8258:1991休哈特控制图。
[3]gb/t19004iso9004:1987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铁男陈志田谷艳君李仁良徐有刚徐法张宏伟秦前浩江元英李志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9004.4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四部分质量改进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4,第1版。
2.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标准统一宣贯教材,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家标准实施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6,第1版。
3.[美]j.m.朱兰。
质量控制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2,第1版。
4.[美]j.m.朱兰,质量计划与分析,石油工业出版社,1985.12,第1版。
5.[美]a.v.费根堡姆,全面质量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5,第1版。
6.[日]石川馨,质量管理入门,机械工业出版社,1979.9,第1版。
7.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教育培训部,质量管理原理与理论(质量管理学第1分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1,第2版。
8.[日]铁健司,管理和改善的实施方法(qc入门讲座2),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11,第1版。
9.[日]铁健司,数据的收集方法和应用(qc入门讲座5.6),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4,第1版。
10.[日]铁健司,管理图的制作方法和应用qc入门讲座7),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9,第1版。
11.梁乃刚,质量管理新老七种工具与应用,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8,第一版。
12.蒲伦昌,世界质量管理新特点新趋势,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1,第1版。
13.盛宝忠,质量控制、质量改进与质量进步,上海质量,,第1期。
14.李春田,新的焦点iso14000,质量管理,1996,第1期。
优质质量改进报告(模板19篇)篇五
武汉大学郑红霞。
根据决策有用理论,会计系统的基本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质量特征要求的会计信息。财务报告作为会计信息的综合表达和载体之一,其基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财务报告的质量高低也就取决于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好坏。通常认为构成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两大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本文拟从这两方面对现行财务报告的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及时性是指信息在失去决策有用性样,加之物价变动因素,'使历史信息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只能在很有限的程度上反映企业的未来,因此利用历史信息进行预测是很有限的。
2・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有待提高。要提高财务报告的反馈价值,首先要求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要完整、全面,而现行财务报告采用固定的格式呈报信息,且纳入报告的项目必须符合一定的要素定义和计量原则,其信息供给量十分有限,一些应该披露的重要信息被“省略”掉;一些新的经济业务无法在会计报表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反映。即使附有会计报表附注,附注中的内容也不全面。其次,提高会计信息的反馈价值还要求信息必须及时报告。任何与未来相关的信息,若获得不及时,也会变成无用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一切追求高效、高速,财务报告的滞后性必将成为它的“致命”缺陷。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要求在会计年度后第四个月月末公布,中报为半年后的第二个月月末公布,这种滞后的信息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不仅仅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反馈价值,同时也是提高财务报告相关性的又一重要方面。
(二)可靠性评价。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公允性。真实性是财务报告反映的内容与实际经济事项一致相符;可验证性即可核实性,是指如果对于同一事项,各个独立的会计人员采用相同的计量方法,要能得出一致结果;公允性是指会计人员以不偏不倚的立场反映经济事项,要求会计信息的计量和报告必须遵守法定或公认的会计原则。
[1][2][3]。
优质质量改进报告(模板19篇)篇六
审计职业的存在或客观需求在于其可有效降低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的代理成本,是由其对外提供服务产品的质量决定的。审计质量主要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质量两部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工作质量是成果质量的保证,成果质量是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1].只有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能使财务报告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减少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代理成本,从而增加经济价值。反之,低质量的审计服务不仅不能增加经济价值,反而纯粹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运行中,由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财务报表独立审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监督、预警和经济补偿三方面的机制对于独立审计质量的要求,正是由这三方面的机制内在决定的。依据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影响审计质量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公司治理以及审计市场这三方面的因素。
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事务所的规模组成形式、审计收费、市场占有率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规模越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单个客户收入的依赖程度越低,而机会主义行为的机会成本越大,所以,一般认为规模大的事务所识别舞弊并出具更严厉审计意见的能力显著强于小规模事务所;行业专长会计师事务所在某种或者少数几种行业的审计业务中培育出的特殊专长,它使会计师事务所在这些行业的审计市场上占据着较大的份额。由于同一行业中的不同客户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组织与营运机制、存在行业特定的会计或审计准则,行业特定的知识可以使作为行业专家(industryspeeialist)的审计师更好地发挥效应。此外,审计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的'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审计经验决定着审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和收集审计证据的效率和效果。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更可能找到审计风险高的领域,降低审计的风险,提高审计的质量。审计人员需要掌握审计、会计、法律、税务、管理等领域的理论和实务以及计算机技术,同时,由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会计审计活动中的会计判断,要求审计人员具备高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去关注审计中的风险。专业水平是审计人员必备的。执业经验的缺乏和职业判断偏差,不仅会浪费大量的审计成本,也容易形成错误的审计意见,从而导致低的审计质量[2].
2.公司治理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塑造真正的审计需求者,防止审计关系失衡,使独立审计真正成为维护和加强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相互信任、合理保障各自利益的基础。相反,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会深度影响审计关系格局[3].公司治理机制通过激励和监督的方式制约管理层行为,减少其对外部审计师审计过程和发表审计意见的干预,以保证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进而保证审计质量。上市公司大股东持有的流通股比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独立董事人数的比例以及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受教育程度都会影响审计质量。
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的主要对象是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是独立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环境由不同的具体环境因素所组成,既包含审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有利因素,也包含制约和抵制某些审计活动的不利因素。两种因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前者产生正面效应,后者产生负面影响,两者综合最终产生一定的审计效果。本文讨论的审计环境主要为审计市场的竞争程度、集中程度和审计的监管体系。
优质质量改进报告(模板19篇)篇七
企业财务报告是指以财务报告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以达到了解企业过去经营业绩,衡量企业目前财务状况并且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利益集团改善决策的目的。近年来我国会计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对财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行财务报告中的局限性却日益突出,已难以满足众多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一)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
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是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企业对经营业绩的反映和监督的效果。企业内生的人力资源状况,各种软资产如知识产权等,以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造就的竞争优势,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事项或情况在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内容中却没有得到反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环境对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但现行财务报告中却忽视了对企业的环境信息,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决策的效率以及决策的正确性。另外,财务报告中表外信息如表外企业融资方式和表外企业未来的机会风险等信息披露太少,不利于决策者及时高效地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二)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
财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企业财务资源和当前财务状况的信息,他们更希望了解能够对决策有用的、体现企业现在及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以便更好的规避风险,把握机会,做出对自己更为有利的决策。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侧重于对历史信息的反映,基本上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总结,只重视企业过去财务资源与现在财务状况信息的披露,却忽视了企业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以及对未来信息的反映,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
企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处在较为开放的环境中,要与各个层面进行联系,具有众多信息使用者,政府、股东、债权人、企业员工以及其他与企业有相关利益联系的群体都是企业财务信息的使用者。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单一,采用的是通用的标准格式,虽然对于企业来讲较为经济,但却忽略了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区别;并且,现行财务报告依旧是以股东为主要报告对象,很少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披露,无法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四)具有严重的滞后性。
根据传统会计惯例,现行财务报告一般按年度披露会计信息,企业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众所周知,当前社会的变化非常快,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企业的财务状况很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且较长的报告周期也为企业进行幕后交易制造了时间条件。
(五)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
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货币计量假设,虽然会计报表上都是以货币表示的绝对值来列示所有的信息,但货币形式无法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部内容,因此有时报表上所反映的信息并不能够代表真实的情况。同时,假设货币本身价值不变是将货币作为会计统一计量单位的基础,但实际货币在运动中的价值是经常发生变化的,这就使得在一些情况下财务报告的货币表述与企业实际进行的价值运动发生偏离。除此之外,在编制财务报告时要通过会计人员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整理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人为的主观判断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务工作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这样很容易使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不利于企业真实财务信息的反映。
优质质量改进报告(模板19篇)篇八
质量成本的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最早提出,首次把企业中的质量预防和鉴定活动成本与产品质量不合要求所引起的损失放在一起进行考虑,并形成质量成本报告,从而将质量成本同企业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成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了解质量问题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以及进行质量决策的重要依据。
质量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成本。即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一般将这部分质量成本看作是投入;另一部分是由于没有达到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即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统称为质量损失成本。
从质量成本的组成可以看出,质量成本的含义与交易成本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大的关联性;交易过程产生的交易成本当中既有预防与鉴定成本,又有质量损失成本,而维护交易过程所需要的制度成本则是典型的预防成本。如果把制度的立法过程也作为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工程招投标各项制度产生的本身也是包含了质量成本的所有内涵。
2招投标过程的质量成本管理思路。
质量成本管理方法强调通过预防成本、鉴定成本的支出来预防和缩减生产过程中所有成本的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不良质量成本),这种工作的出发点主要是针对如何降低过程中的不良成本损失。目前,在质量成本理论发展过程中,随着6sigma、平衡计分卡、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等方法的产生,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方法体系。此外,可以用于质量成本管理的分析工具也有很多,例如:对比分析、相关分析、平衡分析、显著性分析、回归分析、关键因素分析、控制图等等。尽管由于数据收集难度和工作强度大,质量成本管理在隐含质量成本方面还存在一定空白。但质量成本管理方法体系与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体系相比较而言,明显具有体系的`完整性与方法的实用性上的优势,可以弥补交易成本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由此,如果将质量成本分析方法应用于招投标交易成本研究,而且将隐含质量成本纳入制度经济学理论角度进行思考,可以有效发挥两者的优势,对招投标交易成本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与分析。
3招投标交易成本的质量改进方案。
3.1注重立法,实行法制化管理。
西方国家和世界国际组织的招标立法,尽管体系不同,某些具体内容也有差异,但从总体上看。都力求完整。在强化制度成本经济效能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贯穿竞争、平等、公开、开放的宗旨。在价格、质量、及时提供产品或服务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人的要求,坚持报价最低或条件最优惠的投标人中标原则,促进和鼓励国内所有的招标人和投标方参与投标,并在一定限制内鼓励国外的招标人和投标方参与投标,以体现充分竞争;坚持给予所有参加投标的招标人和投标方公平和平等待遇的原则:保证招标过程的所有参与人在其权利受到侵犯时能及时获得有效的制度救济手段。
(2)可以自由选择招标方式,但对谈判招标方式(议标)进行严格限制。如《联合国采购示范法》规定只有在6种情况下,才能采用谈判招标。美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的制度规定:一般情况下采用谈判招标也必须引入竞争机制,至少要有3家以上招标人或投标方参加投标谈判,且必须事先公布招标通告和按规定公布中标结果。
(3)对本国产品和企业进行保护。美国《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10万元以上的招标,必须购买相当比例的美国产品;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必须根据制度规定说明给予国内企业的优惠幅度。在统一对外上,欧盟也采取保护政策。制度规定对欧盟成员国的投标人给予一定的优惠,也就是说,对非欧盟成员国的投标人是有限制的。
(4)逐步寻求国际或区域范围内招标制度规范的统一化。欧盟的存在不但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一体化,成员国的招标制度也基本上是欧盟规则的具体实施,在大的原则规定方面已经没有差别。美国和欧盟一起参加世贸组织《招标协议》后,根据《协议》的规定对自己已有的招标制度、规则进行修订,因而有的“差距”已越来越小,这大大促进了美国和欧盟间招标制度的统一。
(5)世界范围内招标立法及其实践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对制度规定进行修改,着眼点是使招标当事人的利益在世界自由贸易中得到保障,但程序规定一般不做大的改动;二是突出强调公共采购要更多地选择商业市场上已有的商品;三是注重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招标,进一步提高招标效率;四是开始改变单纯从过去的老客户中选定投标人的做法,注重从更多的客户中选定投标人,重新拟定“合格招标人和投标方永久名单”;五是在制度程序上更加重视协商、仲裁和调解手段在解决纠纷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减轻对簿公堂造成的诉累。
3.2资权明确,避免制度冲突。
招标投标部际协调机制的主要职责范围包括:
(2)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实施招标投标行政监督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分歧;
(3)通报招标投标工作信息,交流有关材料、文件;
(4)加强部门之间在制词招标投标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范本文件时的协调和衔接:
(5)加强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在招标投标投诉处理、执法活动方面的沟通;
(6)组织开展招标投标工作联合检查和调研;
(7)研究涉及全国招标投标工作的其他重要事项;
(8)研究需呈报国务院的涉及多个部门招标投标活动的重大事项。从部际协调机制的主要职责可以看出。其最大目的就是加强各有关部门沟通联系,依法共同做好招标投标行政监督工作。
从该机制设计上看,变行政多头监管为协调共管,无疑简化了监督程序,有利于控制并降低招投标监督成本。但仅仅建立国家级的部际协调机制,各省市没有相应的配套办法,在对具体工程招投标行为进行监管时其执行力度和即时有效程度会打折扣。作为刚刚开始实施的新机制,其执行效果如何,是否能起到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作用,还需要时间和实际案例来检验。
3.3资格审查。
任何潜在的投标人,只要其准备参与政府采购活动,首先就必须要具备一系列的法定资格条件,而这些资格条件,对招标人来说都是一视同仁的,没有任何差别。可在实际工作中,却有不少地方又把招标人应当具备的资格条件进行人为地量化,并将其作为评标因素。滋生出了不少矛盾问题。招标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基本上都是定性“指标”,难以“量化”,一旦将其作为评标因素,就很容易丧失公平合理性。从《招标投标法》规定的招标人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可以看出,这些资格条件都是“定性”指标,只需使用“是否具备”、“是否健全”、“是否存在”等等非此即彼的方式来判断和评价即可。而无需按不同的“程度”标准来审查。事实上,对这些“定性”指标也无法按其程度大小来“量化”成评分标准。如,对招标人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应具备的“良好的商业信誉”资格条件来说,当招标人已具备了“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条件时,在具体的评标过程中,又如何对该资格条件进行量化和分等级打分呢?即使有人勉强人为地将其划分成一系列的等级,也缺乏客观依据,主观臆断性较强,更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这样,以此作为评价标书的打分因素就很容易使评审工作丧失公平合理性。
另外,在资格审查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也是这一环节的成本居高不下而没有实际价值。据报道,宁波市港航服务中心工程开标的前一天,一家投标人为竞标该工程而制作的投标书,竟盖了14000多个章。因为该项目资格审查要求投标人在《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每一页都盖上公章,再让法人签字。就算这样做在法律意义上更为严谨,但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在招标公告中对于资质等级的门槛要求不要太高。但是合格资格的标准必须明确。资格标准是指投标人做过没有招标项目的相类似项目。一般要求是达到招标项目规格的60%以上,即为合格。如建设100层商务楼,资格标准可定在完成过60层以上商务楼为合格,本文认为资格条件比资质条件重要的多。除非是一些难度较大、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需要严格的资格审查外,建议取消针对单一项目的资格审查,但凡具有一定级别资质的施工单位,都是有一定的施工能力的。要求各施工单位的资质和业绩公布在相关网站上,这样他们的业绩就很难造假。否则在施工单位编制的资格预审申请资料中的各种资料的真实度是很低的,施工单位都会千方百计去满足资审中的强制性要求,以达到相应的评分标准,甚至达到了教条的程度。因此,投标人报送的审查资料不真实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合理的资格审查程序造成的。
3.4加强监督管理。
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非常重视招标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美国于1990年成立了联邦采购规则委员会,负责监管联邦招投标制度的实施。这个委员会的主要成员由采购任务较多的重要部门负责人如联邦采购政策办公室主任、长、宇航局局长及总服务局局长等组成。联邦政府各部门还设有由一名监察长领导的独立的监察办公室,负责审定是否需要对本部门公共采购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制度规定,如果招标过程中招标人违反了有关规定,投标人可以要求招标人改正或对其行为做出解释,或请求仲裁和向法院起诉,或要求审计总署(国会的一个机构)对有关事实作独立审计。通过这些行政的、司法的和仲裁的措施,有效地监督了招标法规的执行。瑞士的联邦政府委员会和英国的合同评审委员会,属于政府专门处理和仲裁招标投标纠纷的部门。奥地利、比利时采购制度和欧盟采购指令对公共采购的监管作了严格规定。总的原则是,对于招标过程中招标人的违法行为,投标人可以向成员国或欧盟委员会提出控告。
优质质量改进报告(模板19篇)篇九
根据省局下发的浙质监发【2015】130号文件精神,浙江省轻工及五金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在第二季度承担了浙江省2015年“安全居室”专项质量抽查工作中淋浴用花洒、卫生洁具用软管两类产品的抽样及检测任务。从抽样检测的结果来看,我省淋浴用花洒、卫生洁具用软管两类卫浴产业主要存在着批次合格率偏低,产品标识意识薄弱等问题,其中淋浴用软管的耐老化性能相对较差,淋浴用花洒的流量大于标准要求的比例较高的问题比较突出。
针对以上问题,对我省淋浴用花洒、卫生洁具用软管两类卫浴产业发展提出如下质量改进建议:
1、重视法规和标准的宣贯和执行
产品标准是企业进行产品生产的依据和准则。在此次抽查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不知道已发布实施了其产品的.国家标准,也没有指定本企业标准。
本次抽查中的主要不符合项目——流量大于标准要求,究其原因应是不清楚产品标准对流量的要求造成的。所以我们建议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加大对标准和有关法规的宣贯力度,提高企业对标准的认识,以便在生产中自觉执行标准,提高产品质量。
2、提高人的质量意识
产品质量意识是体现在从业者的生产行为,也决定了产品的质量。花洒产品的生产技术要求较低,过程较简单,入门条件也低。在我省众多的花洒生产企业中,大多数企业规模小,从业者文化程度低,质量意识较差。产品质量抽查是提高从业者,特别是企业主质量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除此之外,企业应重视提高员工的素质,采取必要的培训、学习和教育,提高质量意识。
产品防腐性能不符合要求的,主要原因应是企业主的质量意识淡薄造成的。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少支付几角甚至几分钱的电镀费,降低了镀层质量。
3、建立检验能力,加强检验过程控制
检验是质量控制的重要一环,企业应重视和加强检验过程控制。大多数规模以下花洒生产企业几乎无检验设备、无专职检验人员,即没有相应的能力。具有一定检验能力的规上企业应加强检验,从检验仪器设备的装备、检验规程的制订、人员的培养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自身的检验、控制能力和水平。
对于规下企业,应鼓励和支持专职检验机构降低检测费用,对企业开放实验室。建议产业集中区域的政府部门在可能的情况下,从建设公共检测能力、管理架构等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地为产业服务。
优质质量改进报告(模板19篇)篇十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其作用在于:
(1)鉴证作用,注册会计师签发的审计报告,是以超然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
(2)保护作用,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出具不同类型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以提高或降低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财产、债权人和股东的权益及企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起到保护作用。
(3)证明作用,审计报告可以表明审计工作的质量并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1.内容上的不完整,格式、文字上的错误。
目前有些审计单位没有按照规定的格式,出现要素不全,错字漏字,语言不通顺等问题,而且没有经过严格审核把关,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降低了审计报告的质量。这是由于审计人员为了保证按时完成任务,责任心不强,应付差事,撰写审计报告时不认真严谨,并且缺乏良好的监督审核体制,没有对审计报告进行切实的检查。
2.专业性过强、晦涩难懂,缺乏重点。
一些审计报告使用了过多的专业术语,使报告看起来高深莫测,给外行人的阅读和理解造成很大的困难。另外在反映问题时往往把查出的问题一一列出,甚至是将一些数字不大,性质不严重的问题也一并写出,没有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影响使用者的阅读。
在审计报告中,由于没有对重要性水平以及实行的审计程序的说明,对重要性的判断主要依赖于注册会计师,这也使得审计报告时常出现造假或质量低下的情况。而且许多事务所为了节约人力物力成本,实际审计中该有的函证等程序没有进行。
4.审计报告中,反映问题多,提供改进建议少,且建议空洞,不能有效实施。
审计报告中列出了问题,而所提意见和建议太抽象,不具体,如要被审计单位“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但究竟要完善哪些方面的制度,加强哪些方面的管理以及如何完善和加强。这使得被审计单位在改进上,无从下手。有些建议只是泛泛而谈,无事实作根据,无证据作支撑,没有针对性,无法让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降低了审计威信。
5.审计人员没有严格执行复核程序。
审计复核工作往往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存在水分,并且审计复核人员在复核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对审计工作及审计报告作出实质性的分析,对于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恰当等没有严格把关。同时这也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而一旦报告中出现审计过错,也难以确定审计工作的具体环节,责任无法落实到人,不能进行改进。
优质质量改进报告(模板19篇)篇十一
第一段:引言(200字)。
质量是企业立足之本,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仅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增强竞争力,还能够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人员,我深知质量改进的重要性。在工作中的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质量改进的心得体会,下面将分享给大家。
第二段:制定明确的目标(200字)。
质量改进首先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并且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相一致。例如,我工作过程中,我们制定了降低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比例的目标,并将其分解到各个环节中,从而明确责任和达成目标的路径。这不仅能够鼓舞团队的士气,也使得目标更加具体明确,方便跟踪和评估。
第三段:持续优化流程(200字)。
质量改进离不开对流程的持续优化。首先,我们需要全面了解整个流程,找出潜在的问题和瓶颈,并通过流程再造等手段进行改进。其次,我们要引入先进的流程管理工具,如六西格玛、PDCA循环等,帮助我们实现流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流程的持续优化,我们能够提高效率,减少误差,进一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第四段:重视员工培训和参与(200字)。
提高质量离不开员工的培训和参与。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员工的质量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质量对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质量改进的热情。其次,我们要为员工提供全面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提高其对工作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只有培养好员工,才能够保证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
第五段: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200字)。
质量改进需要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帮助我们了解问题所在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设立质量投诉热线等方式,收集和整理用户的反馈信息。同时,我们也应该主动找到客户,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并持续改进我们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健全的反馈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结尾(200字)。
质量改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持续优化流程,重视员工培训和参与,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我们能够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质量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优质质量改进报告(模板19篇)篇十二
企业通过控制质量的六大因素,能够使产品质量稳定在合格水平,但并不能使其提高,质量的提高要靠慢性质量故障的控制,而质量改进主要解决企业的慢性质量故障。可以说,企业真正有进步、水平真正得以提高靠质量改进。
企业进行质量改进的方法主要有三个:
人人坚持“五不走”。即员工下班时要做到:设备工装不擦洗保养好不走;材料、配件不堆放整齐不走;工具、吊具不清点摆好不走;原始记录不记好不走;地面环境不打扫干净不走。
地面平整、走道畅通。即做到:标志鲜明,窗明壁净,图表整齐,环境优美。
设施排列整齐。即做到:横平竖直、一视成线、井然有序;垃圾入箱、铁屑废油入桶;不准乱堆、乱摆、乱放。
质量改进的步骤。
质量改进包括八大步骤:步骤一,现状调查。面临的问题很多,企业要分清主次,不能盲目乱抓。面对问题第一步要筛选,抓关键的少数,即数量很少但对整体影响的特别巨大的问题。
步骤二,原因分析。进行原因分析时,要分析到能采取对策措施为止。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分析,要连问五个为什么,追根究底。
步骤三,确定主要原因。经过对人、机、料、法、环等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多个原因,之后要进一步抓住最主要的原因,通常为3~5个,集中力量把有效的人、财、物用到刀刃上。
步骤四,制定对策。主因确定后要制定对策,对策可用“5w1h”方法。“5w1h”方法是指谁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怎样做等,应该成为管理者向下属布置工作命令、向上级提报方案时熟用的方法。
步骤五,实施对策。对策制定后,要将对策表上的每项、每步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上,进行具体实施。对策表只是计划,而实施却是行动,更具体、详细。比如,对策表上有培训全员的质量意识,实施过程中就要记录培训时间、老师、内容和对象和结果、成绩等。
步骤六,检查效果。对策实施一段时间后,首先要进行效果的检查。检查效果首先要与目标值对照,看目标是否实现。其次,全方位、多角度、广角地全方位检查,不仅包括目标的完成,还包括其他收获等。
步骤七,制定巩固措施。检查效果后要制定对策措施,将成功的经验标准化、制度化、文件化。
步骤八,遗留问题和下步打算。
现场改进的八个步骤环环相扣,当问题发生时,要先去现场,先检查失误,当场采取暂行处置措施,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并将之排除,使之标准化防止再发生。
现场管理的“金科玉律”
现场管理的“金科玉律”,富有人性化,是质量改进的翻版,用来处理现场管理更切实际。
现场管理的“金科玉律”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当问题或异常发生时,要先去现场;
第二,检查现物(有关的物件);
第三,当场采取暂行处置措施;第四,发掘真正原因并将之排除;
第五,标准化以防止再发生。
优质质量改进报告(模板19篇)篇十三
根据卫生部《关于展开“以病人为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通知》精神,结合省卫生厅《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要求,特制定仪陇县第二人民医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一:依法办院、依法行医、规范职业行为。
依法办院,依法行医师珍重病人生命、维护病人权益的保障,也是医院维护自身权益、确保医疗安全的需要。医院将继续加强全院义务人员法律法规教育,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药品管理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医院和医院人员执业、传染病防治、医疗技术准入、处方管理、放射防护、消毒隔离、合理用药等法律法规,使依法行医成为我院每位义务人员的自觉行为。
(一)每年医院将举办二期卫生法律法规讲座。
(二)各科室要组织科内义务人员每月学习一次卫生法律法规只是。(三)义务科、护理部要督促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法》的执业规范落实。(四)相关科室要督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医院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保护条例》等问卫生法律法规的落实。
(五)义务科等相关科室依据卫生法律法规把好医疗新技术准入关。
医院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师保证各项医疗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石。科室是医院的细胞,是医疗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医疗安全的防范、医疗任务的完成、科学建设和发展、人才培养和管理都有赖于科室管理的到位,有赖于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全院医务人员要清理思路,明确责任,认真工作,完成任务。
(一)医务科、护理部必须每季度总结、分析、汇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医院领导每季度要专题研究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科室主任负责制的落实和督导,将科室各项管理指标与科主任的月、考核挂钩。
(三)进一步加强临床科室(包括医技科室)、职能科室的各级人员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和督导,健全岗位责任追究制。
医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临床工作需要义务人员具备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技术及丰富的经验.医院将继续抓好包括进修生、实习生在内的全体医护人员“三基”培训,严格执行“三严”标准,部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一)进一步开展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三基”培训,特别强调临床基本技能的培训,要落实到每位医护工作者;医院将举办四期“三基”培训讲座,全院医护人员全部参加培训。
(二)各科室要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对每位医务工作者进行“三基”临床技能培训,并组织全体人员每月一次业务学习。
(三)相关科室要定期督导和检查各临床、医技科室“三基”训练的落实情况。
(四)医院将结合突发公共事件处理,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处理预案。
(五)相关科室要督促落实全体进修医师、进修护士,实习生的“三基”训练。
(六)医务科、护理部要定期举办医疗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讲座(每季度医一次)。
实施方案四:防范疫情、控制院感、加强传染病的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及传染病管理师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将进一步加强动态监控、预防、控制感染的发生,达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品,防治交叉感染,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一)相关科室要组织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操作规范的学习,坚决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和传染病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医源性感染;坚决贯彻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二)相关科室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和文件,认真贯彻和执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建立健全消毒管理组织,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三)相关科室每季度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定期督查和考核科室有关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学习及业务培训情况,拟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两次《传染病防治法》相关知识考试。
(四)加强对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口腔科、手术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医院感染率要控制在4.5%以内,医院感染现患率要控制在5%以内。
(五)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必须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实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烤制控制小组;认真做好医院每住院传染病人的隔离,做到隔离合格率100%。
(六)严格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充分应用网络直报,坚决杜绝疫情漏报情况,相关科室定期检查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落实医院感染的监测、诊断和报告制度。
(七)全体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及手卫生规范,确保手消毒合格率达到90%,物体表面合格率达到97%以上,灭菌物品合格率达到100%。
(八)要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设立专人负责对医疗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对医疗垃圾进行分类、装袋、统一处理,统一上交制定部门。
医务人员必须紧绷医疗安全这根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防范为先”的观念,本着对病人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每一项诊疗工作,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职业安全的监督管理,保障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一)相关科室要组织开展全员医疗服务的安全教育,树立医疗安全服务意识,加强医疗服务安全管理,坚持“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作风”,开展医疗服务安全监督、评价、改进工作,并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二)相关部门要定期开展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安全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努力减少医疗安全隐患;组织制定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及时报告、分析、处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组织制定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及保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措施。
(三)建立和完善医疗沟通制度,主动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立和完善医疗纠纷投诉处理制度,公布投诉电话,做到热情接待、耐心解释、及时受理,处理投诉,发现问题、坚决整改。
(四)要确保医疗设备、设施处于正常的和安全的待运状态,以确保病人的抢救治疗和诊断,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医疗设备、设施的保养和维修制度,保证24小时都能提供维修服务。
(五)要确保设备、设施安全运转,防止漏电、漏气、漏水等情况的发生;要确保双路供电系统运转正常和自备发电配送能力,保证手术室、产房、监护病房、急诊科、数学科等重点部门的用电需要;要确保消防通道畅通,无障碍,消防设备齐全,标志醒目,专人管理,设有消防预警系统,有火灾事故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
(六)遵照运用医用放射性物质、剧毒试剂等危险物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处理放射事故等意外事件的预案;加强对放射科、检验科、氧气、危险品仓库、配电室、压力容器等重要部门的安全管理;严格依据医疗废物及污水处理有关规定执行,确保污水排放达标率98%。
(七)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职工在医疗过程中遭受感染(含化学、放射以及锐器损伤等各类损伤)后的处理程序与整改措施,并贯彻落实;早期对职工进行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定期为职工进行体检并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实施方案六:严格管理、规范程流、确保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是须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医院必须建立全医疗治疗管理体系,切实落实规章制度0,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常规和标准,加强基础医疗质量、环节医疗质量和终末医疗质量管理,并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一)健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医院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医务科、护理部、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病案信息统计室等相关职能科室)应参照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制定我院新的医疗质量管理、考核和评价体系,督促、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各项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和临床科室(包括医技科室和病房)要成立以科室主任和护士长为核心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配合科主任负责制,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医院设有医疗学术委员会、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以进一步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医院将建立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各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1、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相关部门切实落实和督查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病例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等医疗制度,在全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等医疗制度,在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中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隐患并进行动态监控。
2、特别警惕“三个重点”的医疗安全防范,重点医疗床所如急诊室、监护室、产科病房、新生儿病房、治疗观察室等,医院将采取督导检查、落实制度等多种方式保障重点场所、重点环节和重点病人群医疗质量安全。
(三)切实加强医疗技术规范管理。
1、完善医疗技术准入、应用、监督、评价制度,并完善医疗技术以外处置预案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定期检查、督导及落实。坚决杜绝未经批准、或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经临床实践证明的医疗技术在我院应用。
2、相关部门严格审核与新开展的医疗技术或项目相适应的技术力量、设备与设施,实施确保病人安全的方案,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新开展的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
3、新开展的医疗技术,必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特别注意病人的安全保护。
优质质量改进报告(模板19篇)篇十四
现状分析:
六年级共150名学生,其中外地生有20人。这一届学生基础特别差,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在六年级第一学期的期末质量调研中,优秀率仅60%,合格率仅90%,这只是调研六年级上半学期一个学期的知识,自从进入“复习与整理”阶段以来,暴露出更多严重的问题。
一、在知识层面上
1、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没有过关,特别是小数的乘除法计算,一方面遗忘的很厉害,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当时根本没有掌握。
2、在空间几何方面,不管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不能做到灵活运用。
3、数量关系上,基础较差的学生(每班大约10人),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还不是很熟练。
二、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层面上
1、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差,不做作业或者敷衍了事。
2、学生读题能力差,读题习惯没有养成。有些学生一道题目读了一遍就动笔做了,不按照老师要求圈出关键的字词或者句子;有些同学遇到题型较新的题目,读了一遍不会做就不做了,没有反复分析题目,钻研精神不足。解决问题时策略的运用不够熟练和灵活,计算题时验算习惯的养成都比较差。
3、学生没有养成反思题目的能力,有些题目一错再错,当时订正好了,后面又遇到还是不会,说明当时没有真正弄懂,没有在课后进行二次琢磨。
4、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发现班上及格和不及格的学生,也就是后面的十个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了听课的效率。
三、教师层面上
1、我们在分层教学上做的还不足,对于优生和差生布置的作业区别不大,所以作业的效果不理想。
2、我们专项对比练习做的还不够,学生对于同类题目细微差别把握不住,所以学生在遇到题目变化的.时候仍然有困难。
3、对于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的力度还不够。
改进措施
1、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除了需要老师去规训外,还需要老师
去激励,去科学地引导。
2、重视分层教和学分层作业,对于有些学习 特别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只要完成书本和补充习题上的题目就可以了,课课练和其他习题如果没有能力完成,可以不做要求,腾出时间把书上的题目每一题都过关。对于考良的学生,在习惯方面要特别严格,争取能进入优的行列。对于考优的学生,要重视“每日一题”。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培养学生读题和审题的能力,在回答问题时候,先要求学生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进一步分析。
3.重视分类专项练习。对于计算类的教学要加强算理教学,坚持每日进行计算题和口算题的练习,并养成算后检验的好习惯。解决问题的练习,要重视分类对比练习,教师要做好解决问题的分类整理。
4.注重书本题目及其相应的变式,并结合错题集、每周一练,把海门发下来的每周一练里面较难的题目换成书本上的题目或者平时练习中错的较多的题目,适当降低难度。
5、注重错题的整理与反思,每一次练习后要及时进行分析错误原因。每天的作业认真完成,及时订正,做到日日清,不仅要整理错题集,还要经常对错题集上的题目反复思考,并进行同类题目的训练,做到举一反三。在订正的时候,对于特别差的学生可以采取说思路的形式。
2017年5月6日,我校进行了各年级的期中测试,在本次的期中考试中,四年级的试卷内容丰富,题目形式多样。主要以基础知识为重要内容,难易相结合,试卷都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给学生以亲切感,让四年级的小朋友对半学期以来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一、考生分析
二、试卷分析
第一题填空题,考小数的读法、写法、比较大小及位置与方向的确定;第二题判断题,考察小数的性质及简便运算;第三题选择题,考察小数的性质及简便运算;第四题计算题,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第五题按要求做题,考察小数的性质及生活中的小数的写法;第六题解决问题,考察学生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及解题计算的综合能力。
三、今后要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1、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具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使教学更具生动性、具体性。
2、注意对后进生的课后辅导,使他们的学习成绩能渐渐赶上来。
3、对学生的练习形式要多样化,题型灵活,要做到检查评改及时,
4、小数的相关知识和简便运算还要进一步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正确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5、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还很不够,在以后的平时练习当中我会多让学生自己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能够把一个知识点运用到各种题型当中去。
6、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把字写工整、清晰,做题时认真细致、静下心做题目,学会理解题意,学会检查。
这一次的期中测试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不仅要教给孩子必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怎样学习数学,怎样在生活当中运用数学,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
优质质量改进报告(模板19篇)篇十五
质量改进的组织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整体的角度为改进项目调动资源,这是管理层,即质量管理委员会。二是为了具体地开展工作项目,这是实施层,即质量改进团队或称质量改进小组。
2.质量改进的基本途径
企业跨部门人员参加的突破性改进;
由企业各部门内部人员对现有过程进行渐进的持续改进活动。
任何一个质量改进活动都要遵循的基本过程是pdca (由walter
shewhart提出)循环过程。即: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置(action)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一个也不能少,大环套小环不断上升的循环。
质量改进的步骤本身就是一个pdca循环,可分为七个步骤完成。
1.明确问题:组织需要改进的问题会很多,经常提到的不外乎是质量、成本、交货期、安全、激励、环境六方面。选题时通常也围绕这六方面来选,如降低不合格率、降低成本、保证交货期等。
活动内容:
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比其它问题重要;
问题的背景是什么,到目前为止的情况是怎样的;
选定题目和目标值如果有必要,将子题目也决定下来;
正式选定任务负责人,若是小组就确定组长和组员;
对改进活动的费用做出预算;
拟定改进活动的时间表。
2. 掌握现状:质量改进课题确定后,就要了解把握当前问题的现状。
活动内容:
如要解决质量问题,就要从人、机、料、法、环、测量等各个不同角度进行调查;
去现场收集数据中没有包含的信息。
3. 分析问题原因:分析问题原因是一个设立假说、验证假说的'过程。
活动内容:
(1) 设立假说(选择可能的原因)
搜集关于可能原因的全部信息;
运用“掌握现状”阶段掌握的信息,消去已确认为无关的因素,重新整理剩下的因素。
(2) 验证假说(从已设定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
搜集新的数据或证据,制订计划来确认原因对问题的影响;
综合全部调查到的信息,决定主要影响原因;
如条件允许,可以将问题再现一次。
4. 拟定对策并实施。
活动内容:
将现象的排除(应急对策)与原因的排除(永久对策)严格区分开来;
先准备好若干对策方案,调查各自利弊,选择参加者都能接受的方案。
事实对策。
5.确认效果:对质量改进的效果要正确确认,错误的确认会让人误认为问题已得到解决,从而导致问题的再次发生。反之,也可能导致对质量改进的成果视而不见,从而挫伤了持续改进的积极性。
活动内容:
使用同一种图表将采取对策前后的质量特性值、成本、交货期等指标进行比较;
如果有其他效果,不管大小都要列举出来。
6. 防止再发生和标准化:对质量改进有效的措施,要进行标准化,纳入质量文件,以防止同样的问题发生。
活动内容:
进行有关标准的准备及宣传;
实施教育培训;
建立保证严格遵守标准的质量责任制。
7. 总结:对改进效果不显著的措施及改进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予以总结,为开展新一轮的质量改进活动提供依据。
活动内容:
总结本次质量改进活动过程中,那些问题得到顺利解决,那些尚未解决;
找出遗留问题;
考虑为解决这些问题下一步该怎么做。
质量改进是一个过程,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否则会影响改进的成效,甚至会徒劳无功。
优质质量改进报告(模板19篇)篇十六
产品质量改进计划是指企业为了向本企业及其顾客提供更多的利益,而根据其质量发展的规划和计划质量指标的要求,针对某项工艺编制的质量改进措施项目计划或者某个质量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持续不断的质量改进。下面是本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年度质量改进计划,欢迎阅读。
(1)生产流程:要求标明从来源到最终成品的每一个工序及工序。
(2)生产设备:要求标明各工序所使用的生产设备。
(3)作业指引:要求标明各工序的作业指导文件。
(4)控制项目:要求标明各工序应该控制的项目。
(5)接收标准:要求标明各工序作业、测试的接收标淮。
(6)责任者:要求标明检测责任者。
(7)其他:包括抽样方法及频度,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等。
(3)质量管理部门根据季度计划和临时出现且急待解决的质量问题,编制月度计划草案,经审批后,同生产作业计划一起下达执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检查执行情况。
1、确定产品质量改进的项目并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
组织全体成员参与产品质量改进及活动的准备。对质量改进项目及活动的范围、计划、资源配置和重要性都应加以明确规定和论证。规定应包括有关的背景和历史情况,相关的质量损失以及目前的状况。如可能,应尽量具体。应将项目及活动分配到小组、组长和员工。应制定日程表并配置充足的资源。也应对产品质量改进活动的进展情况的定期评审做出规定。
项目的计划也应在这一阶段准备好。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确定每个季度和全年的质量改进措施项目和项目负责部门。各负责部门订出每一项目的改进措施计划后,经质量管理部门综合平衡,汇编成企业的季度、年度计划草案。同时,质量管理部门要根据季度计划和临时出现且亟待解决的质量问题,编制月度计划草案。
2、调查可能的因果关系。
通过数据的搜集、分析和确认,进而提高对改进过程的性质的认识。应认真按照制定的计划采集数据;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待改进过程的性质,并确定可能的因果关系。
3、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
在确定因果关系后,应针对相应的原因制定不同的预防或纠正措施的方案,组织参与该措施实施的成员研究各方案的优缺点。
4、确认改进措施的实行。
在采取了预防和纠正措施后,必须搜集有关的数据加以分析,以确认预防和纠正措施取得的结果。要注意的是,搜集数据的环境应与以前调查和确定因果关系时搜集数据的环境相同。如果在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之后,那些不希望的结果仍继续发生,且发生的频次与以前几乎相同,以致影响了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发展计划,那就需要重新确立质量改进项目及活动。
5、保持改进成果。
质量改进结果经确认及认可后.需保持下夹。对改讲后的过程则需要在新的水平上加以控制。
6.继续完善及改进。
如果所期望的改进已经实现,则应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再选择和实施新的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进一步改进质量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要善于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
合同。
的特殊质量要求,并将其列入计划表中。产品质量改进计划还可以制定实现质量要求的具体措施和作为监督和评定质量的依据。在整个企业内所采取的旨在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益和效率的各项措施中,企业主管所进行的质量改进必须是持续不断的。
通过制定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计划有利于明确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向和目标,有利于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有利于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有利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顾客满意,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为了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特制订20xx年度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计划。
一、工作任务。
1、依据和机会。
通过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建立,确定改进的方向和追求;通过数据分析,识别改进机会;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发现的薄弱环节和改进的机会;通过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的实施,避免不合格的发生或再发生。
2、改进方向和过程。
依据“组织应策划并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的要求,应实施如下改进方向和过程:
(a)证实产品的符合性;。
(b)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二、分析和评价现况,提出改进方向。
结合公司本年度的内审和管理评审情况,提出以下几方面实施改进。
1、加强产品实现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2、加强生产过程抽查力度;。
3、优化产品工艺方案,加强工艺文件执行的情况;。
4、加强产品实现过程的标识状态管理;。
三、改进措施和目标。
1、在各个部门均实施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管理,监督检查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
2、加强生产现场抽查力度,关注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各个工序加工;。
共
2
页,当前第。
1
页
1
2
优质质量改进报告(模板19篇)篇十七
可采取下列方法:
在宣贯过程中,如能穿插具体的实例将更有说服力,同时可避免枯燥性.
b)定期编制"警示"影片,组织相关人员观看,尤其是一线操作人员.
可采取下列方法:
a)抓源头,切实做好与产品设计有关的评审,满足gjb9001a-2001中相应条款的要求.同时还需关注两方面的工作:
2)要让用户了解自己产品的特性,与用户充分沟通,优化产品指标,既要考虑实际应达到的工作性能,同时又兼顾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及寿命等.
b)严格执行"设计和开发"程序,对于产品的交付进度有特殊要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例如:充分借鉴成熟产品的设计思想,针对不同处进行重点的策划评审、验证等.
c)注重对设计人员进行新知识培训,且要一贯坚持,方式可灵活多样.例如:派设计人员到专业院校学习、请专业人士到承制单位授课、委托相关专业单位对承制单位设计人员实地培训等. 要关注设计评审专家的专业性,要与被评审产品特性相关,且应全面,避免对产品性能达到的程度所进行的评审不到位,即未能充分发现问题或对发现的问题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d)对于生产定型,即使用户没有强制要求,各承制单位也应该做,尤其是对那些批量生产暴露出问题的产品.同时应将相关信息反馈给用户,共同寻求解决方案(甚至涉及技术指标的微调),避免带着问题生产,留下隐患.
3 加强原材料2元器件的控制
可采取下列方法:
a)要充分认识原材料研究的重要性,对原材料性能研究应设立专项.可以采取奖励相关研究成果等方式,以激发科研人员对此工作的积极性.
在对原材料性能未能充分掌握之前,可应用统计技术,统计各材料批次及所应用产品的性能,寻求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b)应把原材料/元器件从采购文件的制定到最终使用的众多环节贯穿起来,其中相对重要的是采购文件的制定。在制定过程中,要与设计输入类文件作充分的对照,包括用户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或相应文件,同时,应对采购文件实施动态管理;在产品研制的不同阶段,一旦用户对原材料/元器件的要求发生变化,或者设计指标的变化导致所用的原材料/元器件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修改采购文件。
采购文件作为采购的源头,应避免出错,否则后续工作都是徒劳的,而且还会给承制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或带来其它方面的影响。
c)要加强对外协、外购厂家产品质量的控制。除了要执行相应的控制程序外,这里主要
指要加强对外协、外购厂家生产过程的监督,尤其对那些产品质量暂时尚可,但还没有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手段的供方(由于受产品数量、特性的影响,通常承制单位只能选择这样的厂家做其供方)。承制单位要积极帮助这些供方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还要不断地将外协、外购产品的使用情况与生产厂家进行沟通,一旦有问题,要促使他们或与他们共同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对措施的有效性做验证。切忌采取只将外协、外购不合格品简单剔除而不与供方进行沟通的做法。
4 进一步严控操作质量
可采取下列方法:
a)减少人员的流动性,尤其是对那些以手工操作为主、特殊工序较多的产品更应如此,可以针对人员的工作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对工作出色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升工作岗位对人员的吸引力;也可以使用其它方式激励员工热爱本职工作。这比换人操作导致产品质量波动造成承制单位经济损失、声誉的降低而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b)减少产品的流动性。通过合理地编排研制、生产计划,可有效地避免产品的流动性。一旦多个用户提出的产品交付进度重叠,也可与用户先行协调,尽量将交付进度错开。还要加强产品研制、生产前期准备的计划性,避免产品在装配阶段“撞车”。
《质量改进措施和建议》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优质质量改进报告(模板19篇)篇十八
根据xxx卫生局关于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医疗质量安全整顿活动的要求,我院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现就自查结果及整改措施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某些医疗管理制度还有落实不到位
个别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安全意识不够高,对首诊医师负责制、查对制度、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转科转院制度等核心制度不能很好的落实。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个别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如普通感冒也使用抗生素;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
(三)住院病历书写中还存在的问题。
1、字迹潦草,有涂改,姓名、住院号不相符等情况。
2、病程记录中对修改的医嘱、阳性化验结果缺少分析,查房记录内容分析少,过于形式化。
3、存在知情同意书告知、签字不规范、药品及一次性高低值耗材等自费项目未签知情同意书。
二、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
一。首先要加强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医务人员务必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医疗质量核心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证核心制度的落实。
1、进一步加强质量查房和运行病历检查工作,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对查到的问题除了当面讲解以外,对屡犯的一定要通过经济处罚,给予惩戒。
2、要加强三基训练与考核,要不断完善考核办法,严肃考核纪律,注重考核的实效,不流于形式。
3、加强病案质量的管理。
在全院开展病历书写规范培训,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及病历检查标准,保证住院病历的及时归档和安全流转。
4、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控。
严格执行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医院感染知识的培
训和宣传力度,让每个医务人员都要认识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做好个人控制环节发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积极开展工作,杜绝医院感染事件的漏报。
5、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根据《转发关于印发广东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成立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小组》组织,严格开展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工作,注重监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设置处方权限,保证制度的落实,提高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率,保证合理使用抗菌药。
(三)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 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要求,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教育。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傲的工作作风,立志做一个医德高尚,受老百姓尊敬的医务工作者,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要真正做到将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不谋私利。
xxxx医院xxxx
综合各科室的医疗质量问题,总结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出院病历上交归档不及时,临床路径开展不力,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不合理。
个别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如普通感冒也使用抗生素;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
(三)住院病历书写中还存在的问题。
1、字迹潦草,有涂改,姓名、住院号不相符等情况。
2、病程记录中对修改的医嘱、阳性化验结果缺少分析,查房记录内容分析少,过于形式化。
(四)某些医疗管理制度还有落实不到位
个别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安全意识不够高,对首诊医师负责制、查对制度、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转科转院制度等核心制度不能很好的落实。
二、整改措施:
(一)积极督促出院病历在7天内归档.积极开展各科室相关的临床路径。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证核心制度的落实。
1、进一步加强质量查房和运行病历检查工作,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对查到的问题除了当面讲解以外,对屡犯的一定要通过经济处罚,给予惩戒。
2、要加强三基训练与考核,要不断完善考核办法,严肃考核纪律,注重考核的实效,不流于形式。
3、加强病案质量的管理。
在全院开展病历书写规范培训,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及病历检查标准,保证住院病历的及时归档和安全流转。
4、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控。
严格执行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力度,让每个医务人员都要认识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做好个人控制环节发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积极开展工作,杜绝医院感染事件的'漏报。
5、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根据《转发关于印发广东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成立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小组》组织,严格开展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工作,注重监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设置处方权限,保证制度的落实,提高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率,保证合理使用抗菌药。
(三)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
(四)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要求,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教育。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傲的工作作风,立志做一个医德高尚,受老百姓尊敬的医务工作者,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要真正做到将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不谋私利。
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
一。首先要加强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医务人员务必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医疗质量核心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
优质质量改进报告(模板19篇)篇十九
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保证我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和谐发展,将我院打造成“专科、敬业、倾心、卓越”的政府放心、妇女儿童舒心满意的温馨家园,特此制定本方案。
(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建立患者就医从入院到出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各类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质量考核体系、考核标准。
(三)强化各种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力度,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医院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将每个医务人员的单体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一)一级管理部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包括:院长和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等组织。
(二)二级管理部门:各分管院长。
(三)三级管理部门:相关职能科室。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药剂科、设备科、信息科、综合科。
(四)四级管理部门:各科室负责人及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员。
其职责分述如下:
(一)一级管理部门职责:
(1)教育各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措施,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增强质量意识,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2)审校医院内医疗、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制定各项质量评审要求和奖惩制度。
(3)掌握各科室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质量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对重大医疗、护理质量问题进行鉴定,对医疗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5)定期向全院通报重大医疗、护理质量情况、医院感染质量情况和处理决定。
(6)对院内有关医疗管理的体制变动,质量措施的修定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提交院长办公会审议。
2、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职责:
(1)接受主管院长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
(2)定期组织会议收集科室主任和质控小组反馈医疗质量问题。
(3)抽查各科室住院环节质量,向主管院长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汇报提出干预措施。
(4)收集门诊和病案质控组反馈的各科室终未医疗质量统计结果,分析、确认后,通报相应科室人员并提出整改意见。
(5)每月向医院提出全程医疗质量量化考核结果,以便与绩效工资挂钩。
3、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职责:
(1)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本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监督实施。
(3)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
(4)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
(5)研究并制定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
(6)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
(7)根据本医院病原体特点和耐药现状,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
(8)其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
(1)根据法律法规修订和完善护理管理的各类规章制度、操作规范。
(2)审核护理部对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科研教学规划和实施情况。
(3)审核医院各级护理岗位职责。
(4)确定医院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及实施方案。
(5)每季度对全院护理质量督导检查,确定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5、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责:
(2)依据国家基本药品目录结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制定医院药品目录,并定期修订目录。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