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知识的渴望,促使我们去探索更多的书籍和文化。以下是一些有关不同题材和类型作品的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
教师的鸟语读后感(优秀16篇)篇一
我喜欢看杨红樱阿姨写的《非常老师》。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神秘老师》,这位神秘老师叫“蜜儿”,她常打着一把紫色的伞,永远披着一条大围巾,其实仙女才是她的真实身份。
她有许多名言,其中我最喜欢这三句:
1、每个孩子都是世界的奇迹,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的唯一。
2、生活是美丽的。能发现这种美丽,感受这种美丽的人,也是美丽的。
3、当你微笑时,整个世界都在与你一起微笑。说的多好啊,我们是奇迹,我们是唯一。
在《神秘老师》里我最喜欢《微笑的空气》。在红宫学校里,蜜儿老师从来都没有看见过有人面带微笑。没有微笑的地方,蜜儿老师觉得有点儿冷。她想了一个办法,她要让红宫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脸上没,都有微笑。蜜儿只有回到天上,去请教哪位已经活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的老仙人,蜜儿一跺脚,回到了天上,向老仙人要了微笑的空气……早晨,蜜儿走在走廊上。老师微笑着,同学微笑着,蜜儿也笑了。
我从几句名言和故事中知道了:我们是唯一,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们要笑,因为笑是快乐的开始。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教师的鸟语读后感(优秀16篇)篇二
暑假即将结束,看看自己读的几本书,感觉收获颇丰。要说最喜欢的当属周益民老师的《做个书生教师》。
书生:衣袂翩翩,温文尔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勾勒出周益民老师的形象。这本书是周老师的教学随笔,既有对课堂细致入微的观察,也有对日常工作的人性细节深情的叙述,还有诸多教学之余的生活游历以及人生感悟。
全书共有6卷,我最偏爱第二卷——在文字里一任天真。“一个人的成长,既有身体的,更有精神的,精神的壮大离不开阅读。”这句话和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写的《窃读记》里的“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不谋而合。他们都点明了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离不开阅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认为和孩子们相处中第一重要的是指引。现在的社会,良莠不齐的阅读书籍充斥在孩子们周围。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孩子们筛选书籍,指引方向。把经典与优秀的文学作品摆在孩子们的眼前。我们不需要过多的说教,做人的种子就会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思维的孩子,所以第二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潜力,充分利用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把心中多彩的世界构建的更加美好。
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我愿意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做他们的大朋友,和他们一路同行,去探寻成长路上的别样风景。
教师的鸟语读后感(优秀16篇)篇三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读了《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很有感想,最近我在学习了张娟老师的职务培训,看了期中的一段视频,是说海伦・凯勒怎么学习的影片,沙莉文老师怎么教她的故事,结合我的教育教学,感悟很深。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教师的鸟语读后感(优秀16篇)篇四
品读着《空山鸟语》,眺望远处的葱葱山林,我想作者寻求的大概就是《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或“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的这样一份惬意吧。
《空山鸟语》这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的优美散文,讴歌、赞颂了生命的美丽伟大,淡淡的描绘出美丽而又迷人的森林,并把人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百鸟争鸣。溪水缓缓地滑过,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聆听着万千鸟儿精灵的歌喉。那是多么的美妙动人“咕——咕——”多么的清脆啊!闭上眼,我们陶醉着,倾听着生命的诉说。微风轻轻拂过,我们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鸟儿优美的只言片语如同海浪一般清洗着我们飘渺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心灵、眼眸、思想、双耳、灵魂,一切的一切都沐浴在这一声声鸟鸣中,得以升华。
教师的鸟语读后感(优秀16篇)篇五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选择阅读书籍的时候,我毫不犹豫从书架上拿了《教师成长密码》这样一本书。本书主要是搜集了许多一线教师的成长案例,围绕教师成长这一关键词,教师圆桌对话,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从而发现教师成长的密码。其中在“师德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这一章节中,我尤其喜欢“做养马的伯乐”这一篇文章,由此把其中的一些感悟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传说中,天山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人们大多知道“伯乐相马”,却不知道伯乐的本职工作是“养马”。
世人把对伯乐的关注全放在他养的是否是千里马,他能否发现千里马上;对马的优劣评判标准也只有能否日行千里这一个标准上。这一现象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太相似了,社会要求教师是“伯乐”,培养出来的都是“千里马”(即学习尖子);而很多教师也以培养“千里马”(学习尖子)为唯一目标。尽管千里马极少,却仍然按照千里马的标准去养马,造成的后果必然是绝大多数的普通马“屈死于伯乐之手”。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如同马,不善跑的可能善拉,不善拉的可能善跑,不善拉,不善跑的可能善于表演;于学生来说,有的善于学习,有的善于创造,有的善于管理,有的善于劳动,有的善于体艺,当初那些在学校的所谓“问题生”毕业后却成就一番事业,被邀请回母校做报告的事也不少见。所以教师不能扼杀和忽视学生的个性,不能把学生按照成绩这一标准来分类,什么样的马我们都要养,并且要根据不同的马的需要,用不同的饲料和方法喂养,让所有的马在将来都能够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发挥它的价值。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努力去当好“养马”的伯乐——不管什么样的马都养并能因材施教的伯乐。
当好一名“养马”的伯乐确实不容易。首先,教师要真正摒弃唯成绩至上的评判标准,摆脱学校、社会、家长甚至教育主管部门以学生成绩衡量学校好坏、教师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摆脱“虚名实利”的诱惑。其次,“养好马”也要“善相马”,知道每匹马的脾气、个性、爱好和特长,用发展的眼光有针对性的喂养,也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得到尊重,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要让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成为“好学生”的陪读者。在这里“相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养马”,而不仅仅是挑出“千里马”。再次,“养马”重在“养”,即培养。看到学生有某方面的潜力,引导其向这个方向茁壮成长。
如果不以速度的标准定义千里马——只要在不同领域能做出成绩,我们就把它称为千里马的话,那么千里马无处不在。
这样一名“养马”的伯乐才具有师德的最高境界。
教师的鸟语读后感(优秀16篇)篇六
通过阅读《教师读书十问》,促使我静心思考教师的读书,认识到读书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的习惯,甚至是信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大师在对话。
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书三原则:即凡与安身立命、修身养性有关的书,要沉下心来仔细读,尽量读懂读透,求甚解,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基础,为掌握服务社会的一技之长而下大气力,花苦工夫,决不马虎,谓之研读;对于和自己的职业、工作、兴趣有关的书籍,广为搜罗,一睹为快,要用认真的态度去读,以求有所收获,是为精读;对于其他一些文艺作品、休闲读物、科普知识等,则茶余饭后,信手翻阅,目的是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增加对新事物的认知,这权且称为通读。今天我们进入网络时代,读书的形式又有所变化,然而,无论你面对的是书本,还是屏幕,都会有所选择地阅读。为了汲取更多的营养,不妨也试试“好读书不求甚解”。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的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们每个人要为此而努力,不断地充实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型教师”。
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我在书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希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角色,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经以「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读了《一份特别教案》这本书心中有一些体会,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教师的鸟语读后感(优秀16篇)篇七
这个学期,我读了魏书生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是编者精心地从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马卡连柯、陶行知等那些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中选择优中之优、重中之重,并对此生发一些感言后所编写而成的。这本书让我更直接地、更快捷地了解了大教育家们那些脍炙人口的妙言箴言、教育佳篇、系列教诲,也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于是我又另外购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和法国卢梭的教育专着《爱弥儿》,作为扩展阅读。
读了这本书,我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的论述印象最为深刻。
“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苏霍姆林斯基说优秀教师教学技巧的提高,皆是因为持之以恒的阅读,依靠读书来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之海。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的坐着看教科书,那就请读科学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门科学原理课的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备课就无须花几小时了。”记得针对这条名言,有位成功的历史教师曾说过:“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有的教师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可谓设计得天衣无缝,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让人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的原因。我们常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常识,教师还要广泛涉猎知识,既源于教科书又要高于教科书,将难以消化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的应对所教的内容,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叙述:“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我们或许做不到如苏氏般伟大,但是我们至少也可以实践“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
对于学生,阅读都同样重要。“对于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为孩子提供阅读的书籍,让孩子读到能使他感到惊奇与赞叹的东西。阅读能教给他们思考,而思考能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
“自学有一个必备的条件,这就是个人要积累一些藏书。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到小学毕业时拥有200-250本个人藏书,个别学生有400-500本书。”要知道这只是乡村的一所学校呀。
然而我国的阅读形势不容乐观。2006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我国每年出版图书不下30万种,但是每一户家庭的消费图书数量不到1.75本,人均阅读量小得可怜。有专家指出阅读太重要了,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我们国家的阅读力长期以来一直走低,导致国民素质降低。而阅读习惯的培养,最需要的是我们这些老师们的努力。因为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们只有自己拥有了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关于教育,至今还未曾读通一点皮毛,那就让我再一次次走进,从那里去寻找灵感,寻找智慧,寻找胸襟,寻找精神吧!
阅读《有效教师》这本书之后,我对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的教师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我认为所谓“有效”,是指教师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从中得到些什么。这应该是衡量教师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书中对“上课40分钟的质和量”的强调发人深省,而其中有效的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作业完成有效性的重中之重。这本书对于成为有效教师每个章节都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渗透性的分析。注重学校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学科能力,也注重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其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用一个个具体而经典的案例说明了“什么是有效教师?我怎样成为一名有效教师?这需要多长时间?”这些问题同样也属于困扰我这样的年轻教师的诸多疑问,通过阅读,我对于教师和教学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以求共勉。 一、爱心是有效教师进步的基础 书中用了很多案例描述了名师成长的过程,所有影响因素中,个人对教育事业的态度最为重要。也是导致多年以后有的教师仍对工作充满热情,有些教师却停滞不前出现倦怠的关键。56页到63页张雨、张胜和杨海的案例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如果常常埋怨自己的出身,埋怨领导的偏见,而不去想想自己的主观因素,这样对自己的教学和人生都只会起到反作用,无法成为有效的教师的。
“埋怨环境不好,其实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其实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其实常常是我们的方法太少。”魏书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必须要学会改变自己,学会转化压力,学会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以做一个真正有高尚师德境界的教师。教师是一个需要巨大的热情,需要炽热的爱的职业,自古以来我们有所耳闻的名师先辈们都是在做到这些的基础上,以身作则,无私奉献。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走向教育的高点。
教师的鸟语读后感(优秀16篇)篇八
“不管怎样,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对我是最大的安慰。”这是云南一所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所说的话,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无私的情怀一览无遗。她到底做了什么?让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看着这位朴素的校长,慈爱的老师,我一下子联想到了刘慈欣笔下的乡村教师——“他”。
被打断肋骨送进医院时,主人公被检查出了食道癌。虽然是早期,可他没有钱去治病,他把钱都花在了学生们身上。在临死之前,还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物理课,讲的是牛顿三定律。可就是这最后一节课却拯救了地球。
用于摧毁无文明星球的奇点炸弹,像一颗子弹一样擦过太阳的边缘,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孩子们并不知道他们拯救了世界,山村里无知的村民更不会知道,他们不理解的教师挽救了全人类的命运……看完这个小说后,让我感动的是小说中的师生情,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部分是孩子们哭着听完最后一课,哭着埋葬老师。
张桂梅校长和“他”有太多相似的地方,呕心沥血,一心只为学生。张校长没有自己的家庭,没有孩子,她所有的精力都献给这所女子高中。2008年,她主持建立了这所女子高中学校,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贫困山区。她的工资、财产几乎全捐给学校和教育事业,就是为了大山里的女孩子能够凭着知识走出来,闯天下。创校十年,这所学校经受多少风言风语,多少不认可,张校长就成承受着多少压力。十年如一日的以校为家,十年如一日的苦心教育,一千六百名女生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大学。
我们的身边像张校长、乡村老师有很多。永远记得小学第一次国旗下演讲前班主任对我的鼓励,小学毕业前老师们对我殷切期盼。进入初中后,老师们在学习生活中对我的照顾。他们情感内敛,每当我们出现问题时,老师们生气,焦急,愤怒,忧心。成长之路,总有一群人,在默默地为我们护航。谢谢,老师们!
教师的鸟语读后感(优秀16篇)篇九
教学之余,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良多,与大家一同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这本书让我深有感悟:
曼德拉说:“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来改变世界。”还说:“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而是我们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了何种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我觉得这两句话很好地揭示了“做教师”的意义。强权和武力仅能在政治形式上改变世界,而教育能在精神实质上改变世界。曼德拉把教育问题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事实是不是如此呢?我们自己的老师和身边优秀的同事用活生生的事实做出了证明。好老师不仅能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更能在生活中以自身的学问修养精神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改变人生命运。这样人多了就能改变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做教师不知不觉中已近二十年。对教师这项工作认识却十分浅薄,令人汗颜。
朱永新先生说:“教师职业大致有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教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审视自己,教龄不断,境界不高。我常常也在问自己:我的课堂效率是不是高?我的讲解点评是不是深入浅出学生能懂?教案作业设计是不是有的放矢突出实效?对学生是不是热情和善,一视同仁?作为教师,是不是“心安”?对你从事的工作是不是竭尽全力?当思考这些问题是,我的心情是不平静和不坦然的。因为心中有太多的遗憾和内疚。当想到那些因我任教科目拉后腿而不能进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学生时,我就觉得惭愧。
“知耻而后勇”。《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示》一文给我很大的启示。“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3650篇千字文(计三百六十万字),就能自感跻身成功者之列。这一事例给我的启示:要有恒心才能做好事情。要勤学习勤思考才能做好事情。要从小事做起集腋积硅步,才能“成裘”,才能“致千里”才能“成功”。为了做好工作,我以后要像书中所讲的那样,多向经典著作,向优秀的同仁学习,多思考多写作。我也要以十年的时间为自己的买份保险,不为“成功”,只为“心安”。
到成书时49个试验区,2240多所实验学校,230余万师生共同参与的新教育实验已进行了十五年之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者在本书中也做了无私的分享。而这些在我们实际的工作中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如《命名就是埋下心愿的种子—如何为你的教室命名》、《每天都是最美时光——如何做晨读、午读、暮读》、《为每个生命颁奖——如何开展期末庆典》、《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如何做好家校合作共建》等章节,就能很好运用在我们实际的工作中。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工作产生影响的因素愈来愈多。社会中的人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文化修养都会随时代发展而产生变化。针对这些改变,教育的先行者们通过实践已经积累的宝贵经验。我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活学活用,一步一脚印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轻轻合上《致教师》,珠玑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萦绕于脑际,深切感受到与经典相伴的日子,心中充盈着感动。
教师的鸟语读后感(优秀16篇)篇十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教师的鸟语读后感(优秀16篇)篇十一
文中小作者的家乡,到处都是鸟。田野里,成千上百地一哄而起。在宿舍围墙外满是高大的梧桐树。清晨,许多鸟儿在树上开“音乐会”。不过近几年,因城建改造,鸟儿无家可归。作者呼吁:请保护我们的鸟类朋友吧,让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
小的时候,我们都喜欢捉鸟。记得有一次,我在我家的院子里捉到了一只鸟,并将它装在笼子里。我给它倒了点水,可是,它狂蹦乱跳,又在大叫着。我生气极了说:“这么不给面子,今天不给你吃的!谁叫你乱叫!”
第二天,我看见它非常虚弱,只见它望着对面电线杆上的小鸟,嘴里低声鸣叫着,它们似乎在对话。看着眼前的一幕,我终于心软了,做出了最后的决定:放了它。
我打开笼子,让它先吃点东西,再将它捧在手心,向着天空放飞了它。只见它张开丰满、美丽的翅膀,向同伴飞去,其他两只小鸟同时也飞了过来。它们在空中快乐地盘旋了一圈后,在我家房顶上站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假如空中里不见了鸟影,生活里闻不到鸟声,人类将会多么寂寞。多一点爱给鸟类朋友吧,让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
教师的鸟语读后感(优秀16篇)篇十二
假期的时候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着读着,渐渐从这位伟人的身上读出更多的不平凡来。书中的内容强烈地震撼了我,使我不由得赞叹: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位世界着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一条条建议就像是一盏盏明灯,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领悟了许多教育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一生都奋斗在教育一线,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写下了很多的教育着作,包括41本专着,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0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他不仅为前苏联,也为整个世界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这些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读到这些建议,我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
我终于明白,干工作只凭热情是不行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刻需要心灵的介入。它需要的是长期的学习与积累。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就得找到永不枯竭的水源。这个水源就是学习和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不止在一条建议中提到教师时间分配的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我们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他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教学着作。的确,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你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我突然想起有人曾做过这么一个试验,他在一个瓶子中放入了几块石头,石头把整个瓶子塞的满满的。他问自己的学生:“你们说瓶子满了吗?”孩子们的回答是“满了”,他接着那出一些小石子放入了瓶子中,那些有空隙的地方全都塞满了小石子。这位老师接着问:“瓶子里满了吗?”孩子们的回答是“满了”。老师又拿出一袋沙子倒入瓶子内,这时孩子们觉得瓶子里该不会有任何空隙了吧,结果这位老师又往瓶子里面灌进了一些水。不可思议吧,看起来已经不可能的事情总是会有奇迹发生。虽然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但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想想自己呢,一年中又读过几本书呢?
教师的最大魅力在于可以一生与书为伴,而教师能给人推介好书是他最大的快乐,使文明的薪火得以代代相传。无论教师,还是父母,给孩子营造一种读书氛围也分外地重要。这些都是在教师是个爱书、爱读书、有眼光的读书人为前提的!
教师的鸟语读后感(优秀16篇)篇十三
阅读后的感觉就是阅读笔记。它不仅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言之,就是看完这本书后的感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鸟语》是篇很有趣的散文。趣在那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公冶长的故事,趣在我和布谷、喜鹊等各种鸟儿的对话中。
那么这篇文章教什么呢?听过好几次关于这节课的教研课,不少老师都在教所看到的这个趣。比如:“‘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如果你也和喜鹊对话,喜鹊在和你说什么?有学生说“有一次,我考了双百分,放学的路上,喜鹊枝头叫,仿佛在说:‘恭喜你呀,恭喜你呀!’”在此基础上,老师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你能听懂鸽子的“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吗?有学生说:那分明是催促我“多读点书,多读点书”……。
其实很简单,散文就应该把它当作散文去教。
1.教一教作者的谋篇。
作者开篇引用了公冶长的故事,为什么?让学生了解故事本身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调动读者阅读欲望的作用。作者为什么又不把这个故事讲完?让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只不过是个引子的作用,文章重点要说的不是故事。主次要分明。
作者选用了和布谷、喜鹊对话的两个事例,但在详略上有明显不同。最后的排比句式,很好地升华了作者对于鸟儿的情感。排比句朗读时的独特韵味,排比句“大同小异”,为什么要做到“小异”(认识、懂得、学到)都是值得带领学生探究玩味的。
2.教一教作者的情感。
没有情感,就没有散文。没有真情感,就没有好散文。所谓的文体意识,不仅老师要有,更要让学生逐步建立。因为面对不同体裁的文本,阅读姿态是不一样的。读散文,就要让学生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情”来。而越是高明的作家,这样的情感往往藏得很深,那样的文字也就值得一读再读。
这篇文章,匆匆读完一遍,学生立刻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爱鸟”之情。除了开头、结尾部分的直抒胸臆,这种情感被很好地隐藏到了叙事中去。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去发现、还原作者的情感,并逐步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比如与布谷对话那两个自然段,就可以让学生围绕“你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布谷鸟的喜爱”去读,去画,去说。“亲切啼叫”“无拘无束”“呆愣愣”“充满深情”……这些词汇就能在讨论中在学生心里留下一道道印迹,去接近作者内心的“情”。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朗读表达、深化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感受到这篇散文的妙处,感受到一点点阅读散文的方法。就是读读、说说,再读读而已。
不少时候,找对了路径,方法看上去总是很简单。所谓大道至简,大象无形。没能找对路径的时候,往往喜欢在方式方法上做足了噱头,掩饰自己内心的虚无。
苏教版小语四下是一篇充满童趣、耐人品味的好。课文以生活中生动真实的事例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倾听、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写的是“我”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产生的独特感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经历着“我”的经历,感受到“我”的感受,使孩子们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体会到深深的人鸟情,我做了如下尝试:
课开始,我借助多媒体播放“百鸟争鸣”的场面,以此把学生领进鸟儿的世界,面对如此热闹的场面,学生怎能无动于衷。于是,他们也像鸟儿一样情不自禁地叽叽喳喳议论开来,此时的情绪表达是他们的主观所需,于是感叹句、反问句等表达强烈感情的话语此起彼伏:“多么可爱的鸟儿呀!”“怎么会有这么多鸟儿呢?”“太壮观了!”“鸟儿的鸣叫怎么这么好听?”由此可见,鸟儿的形象美已把学生心中的“爱鸟情”激活。
在学生对鸟儿已有“好感”的基础上,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公冶长的故事,使鸟儿的魅力倍增,“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此时也成为孩子们的心声。“鸟儿”真能表白?我们能否听懂?他们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走进文本。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此时,把课文读通、感知课文内容便是“触及精神需要”,他们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进行自主、有效的对话。
高万同老师说:小孩子都是有灵性的,天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独有的感受和想法,虽然他们说不清,但一心想表现,教师要给他们充分的机会。学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与鸟儿动听的交谈感染着他们,由动听到动心,他们也想尝试着做鸟儿的知音。于是,我再次播放百鸟争鸣的`音响请学生欣赏,并创设让他们表现的空间,即:听后可把自己的收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种“有我之境”中,学生便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放进他们曾经经历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以他们独特的心态聆听鸟语,并将他们的独特的感受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有的在文中搜索与“我”同感的句段,细细欣赏品味;有一位学生谈到“‘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这一句时说:“有一次,我考了双百分,放学的路上,喜鹊枝头叫,仿佛在说:‘恭喜你呀,恭喜你呀!’所以我认为喜鹊真能给我们带来喜讯。”说完,他动情地朗读了第10自然段;有的迫不及待地寻找恰当的语言,进行了创造性的表述:鸽子“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分明是催促我“多读点书,多读点书”,白头翁在告诉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学生说,上次我过生日,同学们为我唱了这样一首歌“小斑鸠对我说:‘咕咕’,幸福,‘咕咕咕咕’,真幸福。你可真幸福”,这次听鸟语,我仿佛又听到这首歌……孩子们尽情地渲染着,多角色、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在上述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已默默地渗透到他们的心中,鸟能给人启迪、带来智慧和乐趣,还有哪些可爱之处?联系旧知,学生知道鸟儿是森林的护卫天使,是人类的朋友。你现在最想为鸟儿做点什么?孩子们有的写诗赞鸟,有的写护鸟标语,有的走出校园为鸟儿护窝搭巢……爱鸟之情化为实际行动,既升华了情感又付诸了实践。
爱鸟、知鸟、懂鸟、护鸟,将文本激活,将旧知激活,将孩子们的情感激活。声声鸟语都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体现着孩子们心中的爱鸟情的柔弱无援,还可欣赏某些写法。以下为阅读的第三层面:带着问题研读课文,经受人文熏陶,提升心灵感悟。
大自然有着美妙的声音,其中必会有鸟儿们那啼啭的歌声。
《倾听鸟语》中的作者是个十分爱鸟的人。他用各种各样的拟人手法把鸟儿们比喻的美轮美奂。鸟是世上尽善尽美的灵异之物,这是作者对鸟儿们善良可爱的样子而感发出来的。然而因城建改造,树木被砍了,作者从此便听不到那清脆悦耳的鸟声。
在我的记忆中,只有走在大街上时,偶然才会看到几只小麻雀飞快的叼起地上的食物,然后惊。
恐的飞走。我怅然了,真不知那些美丽的鸟儿们是如何看待我们人类的。虽然我们和鸟儿们住在这个神奇又漂亮的地球上,但是我们从未互相相处过,我真想抚摸一下它们鲜艳光洁的羽毛,可惜那只是个遥远的梦。我爱鸟,也爱鸟语。可是却从未听到过鸟儿们婉转动听的歌声,只是有时能听到几句凄凉的哀鸣。我想鸟儿们一定非常的悲苦,眼看着自己长年的居住小窝就这样没了,谁不伤心呢?即使是动物,它们也会感到悲痛欲绝。我真想不通有些人类为何要把鸟儿的家园毁掉,我对这件事十分懊恼,我也不懂的砍了树木会得到什么好处,我只能从心里希望鸟儿能宽恕那些不爱惜动物和大自然的人。
鸟语是世间最美妙的语言,虽然我可能永远也听不到从一片幽深的林子里,从一片绿荫深处传来的美妙动听的音韵,但是我能从文章中知道鸟儿是喜爱我们人类的,我也希望我们能爱惜这些可爱的动物,还它们一个舒适的家园。
教师的鸟语读后感(优秀16篇)篇十四
在第五单元,我总结出一个结论:15课《鸟语》说的是鸟,16课《天鹅的故事》说的是动物们团结合作,17课《生命的壮歌》说的是动物们牺牲自己换取他人的生命。
这几篇都是说动物们不向困难低头,奋力来挽救生命。
在这几篇故事中,我读懂了许多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只要有一丝希望,都不要放弃,要努力,要坚持到底,不要绝望。在《天鹅的故事》中告诉我们要以自己的小小牺牲来换取大家的利益,就像故事中的老天鹅一样,已经虽然忍受着巨大的疼痛,但是还是为天鹅群一心一意的付出着、努力着。《生命的壮歌》也是如此。
《鸟语》是作者听爷爷说完公冶长的故事后那种很强的欲望把他引入到了和鸟儿对话的幻境。
作者的爷爷也是一个聪明的人,他利用作者想和鸟儿对话的愿望来促进作者发奋努力,勤奋好学的精神,可以很大的促进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这些少许的知识只是我理解的明白的,还要一些是不太懂的,但是通过阅读我已经理解了。比如说“为什么作者会真的和鸟儿对话?”,通过阅读,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是因为作者太渴望和鸟儿对话,谈心,聊天了,作者那种想和鸟儿成为好朋友的欲望,把作者拉进了一个幻境。
这个单元的知识真多啊!最重要的是贾老师这种自学的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教师的鸟语读后感(优秀16篇)篇十五
诗人说,原野里的声声鸟语,是大自然激情谱写的音符。一个人在闹市住久了,你总想去亲近大自然,静心听鸟儿快乐地对话,心随鸟儿展翅高飞,放松一下自己的情绪。大清早的森林湿地笼罩着霁岚氤氲,空气里流淌着带有音感的芬芳。走近天然鸟语林,便能听见一阵“叽叽居居”的欢叫声,由远而近,由慢到急,把你的视线吸引到树林的枝间。
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可能是一只体格健壮的雄性画眉,它正在引吭高歌,尾巴像手掌似的勾住枝杆,冲着你亲切你开心地注视着画眉,感激它为你营造着宾至如归的气氛。仿佛四围的鸟儿也受到了画眉热情的感染,渐渐地,各种鸟儿都亮开歌喉,种种动听的鸣声此起彼伏,似在演奏一曲自然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在传递着鸟儿欢乐的心情。此刻你心明如镜,情柔似水,每走一步路都会小心翼翼,更不敢出声,怕是惊动了小鸟们唱歌,惊醒了这个久违了的自然之梦。你平时听惯了笼中鸟的鸣声,数只乃至数十只饲养顺熟的画眉,尽管鸣声婉转,可总觉得赏之不足,那是失去自由、失去天性的啼鸣。
唯独在这天然的鸟语林之中,鸟儿间的追逐嬉戏,欢声对语,展开情感的交流,声音那样的动人,情感是那样的真切,听得人超凡脱俗、心旷神怡。几十年前,你记得在乡间郊野听过如此动人的鸟叫声,那里还能获得有关天气预报的信息。比如,当你看到喜鹊在抬头叫,说明天气将晴;如果看到它在低头叫,便是雨水将临。至于麻雀的叫声,永远是一个“晴雨表”,成结队地“叽叽喳喳”,说明天气晴朗,如果发出“吱吱”长鸣,道出天气近日内将由晴转阴。
此外,“乌鸦哇哇叫,阴雨就来到”,这也符合科学道理。时此刻,如果有人不小心弄出一些响声,那些正在欢歌的鸟儿马上就会停止鸣叫留下的只有远处一二声孤独哀婉的低鸣,在寂静的空中回荡,让人心情沉重。不过,只要这种响声沉寂不再,一会儿便有一两声悠长悦耳的鸟鸣从绿茵深处传出,天然鸟语林又会漾开阵阵吱吱喳喳的欢叫,轰轰烈烈,连绵不断,演奏着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动人旋律。
因此,面对鸟语,你知道自己不能有丝毫的惊扰,只有在宁静中专心聆听,才能听懂鸟儿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类亲善的颂扬。
教师的鸟语读后感(优秀16篇)篇十六
在村中任何地方都能见到树,树上都有成群结队的鸟儿,随时准备进行欢快热闹地“森林音乐会”。不过……文中小作者的家乡,到处都是鸟。田野里,成千上百地一哄而起。在宿舍围墙外满是高大的梧桐树。清晨,许多鸟儿在树上开“音乐会”。不过近几年,因城建改造,鸟儿无家可归。
作者呼吁:请保护我们的鸟类朋友吧,让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小的时候,我们都喜欢捉鸟。记得有一次,我在我家的院子里捉到了一只鸟,并将它装在笼子里。我给它倒了点水,可是,它狂蹦乱跳,又在大叫着。我生气极了说:“这么不给面子,今天不给你吃的!谁叫你乱叫!”第二天,我看见它非常虚弱,只见它望着对面电线杆上的小鸟,嘴里低声鸣叫着,它们似乎在对话。看着眼前的一幕,我终于心软了,做出了最后的决定:放了它。我打开笼子,让它先吃点东西,再将它捧在手心,向着天空放飞了它。只见它张开丰满、美丽的翅膀,向同伴飞去,其他两只小鸟同时也飞了过来。它们在空中快乐地盘旋了一圈后,在我家房顶上站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假如空中里不见了鸟影,生活里闻不到鸟声,人类将会多么寂寞。多一点爱给鸟类朋友吧,让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