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案范例10:利用课外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视野。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一
1.1正数和负数(2)。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学准备: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
二、讲解新课。
度,用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米。记账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用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思考:教科书第4页(学生先思考,教师再讲解)。
三、课堂练习课本p4练习1,2,3,4。
四、课时小结。
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建立正负数概念后,当考虑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以前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
五、课外作业教科书p5:2、4。
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二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培养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一)、学前准备。
结果怎么样,你能明白其中的数学道理吗?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234(-5),
23(-4)(-5),
2(3)(4)(-5),
(-2)(-3)(-4)(-5)。
思考: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组讨论交流,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2、利用所得到的规律,看看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三)、新知应用。
1、例题3,(30页)例3,
例:7.8(-8.1)o(-19.6)。
师生小结: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又因数为0,积等于0。
2、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的感受是: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又因数为0,积等于0。
1、如果两个有理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在原点的同侧,那么这两个有理数的积(___)。
a.一定为正b.一定为负c.为零d.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2、若干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____)。
a.由因数的个数决定b.由正因数的个数决定。
c.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d.由负因数和正因数个数的差为决定。
3、下列运算结果为负值的是(____)。
a.(-7)(-6)b.(-6)+(-4);c.0(-2)(-3)d.(-7)-(-15)。
4、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a.(-2)(-3)=6b.
c.(-5)(-2)(-4)=-40d.(-3)(-2)(-4)=-24。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三
一、选择题(共10题)。
1.下列关于有理数的加法说法错误的是()。
a.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b.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
c.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d.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小的数的符号作为和的符号。
答案:d。
分析:考查有理数的的加法法则。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四
1、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能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主动地进行学习。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使其逐渐热爱数学这门课程。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一、学前准备。
1、下面两组练习,请同学们选择一组计算。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请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检查,看计算对了吗?
二、探究新知。
1、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上面的式子与结果,把你的发现相互交流交流。
2、怎么样,在有理数运算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还成立吗?
3、归纳、总结。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即: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即:(ab)c=a(bc)。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即:a(b+c)=ab+bc。
三、新知应用。
1、例题。
用两种方法计算(+-)12。
2、看谁算得快,算得准。
1)(-7)(-)2)915.
四、课堂小结。
怎么样,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即: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即:(ab)c=a(bc)。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即:a(b+c)=ab+bc。
五、作业布置。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五
1.一个数,如果不是正数,必定就是负数。()。
2.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整数。()。
3.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是0()。
4.-a是负数。()。
5.若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则这两个数也相等.()。
6.若两个数相等,则这两个数的绝对值也相等.()。
7.一个数的相反数是本身,则这个数一定是0。()。
8.一个数必小于它的绝对值。()。
二、填空。
1、如果盈利350元记作+350元,那么-80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7℃表示零上7℃,则零下5℃表示为;。
3、有理数中,最大的负整数是________,小于3的非负整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内,-23,0.5,-,28,0,4,,-5.2.
整数集合{……}正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7,,-6,0,3.1415,-,-0.62,-11.
6、数轴上离表示-2的点的距离等于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数是。
7、大于-2而小于3的.整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8、用“”连结下列各数:0,-3.4,,-3,0.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7的绝对值的相反数是________。-0.5的绝对值的相反数是________。
10、-(-2)的相反数是________。
11、-a的相反数是________.-a的相反数是-5,则a=。
12、在数轴上a点表示-,b点表示,则离原点较近的点是___点.
13、在数轴上距离原点为2.5的点所对应的数为_____,它们互为_____.
14、若|-x|=,则x的值是_______.如果|x-3|=0,那么x=________.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六
像3,2,1。2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根据需要,也可以在正数前面加上“+”(正)号;像—3,—2,—2。5这样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方法与技巧: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要先观察相加两数的符号,再确定和的符号,最后计算和的绝对值。
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numberaxis)。
原点(origin)、正方向(positivedirection)和单位长度(unitlength)称为数轴三要素,它们缺一不可。
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数轴上从左往右的点表示的数是从小往大的顺序,那么利用数轴可以比较数的大小。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另外由于数轴是一条直线,是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的,因此没有最小的负数,也没有最大的正数。
绝对值。
绝对值的代数定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绝对值的几何定义: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绝对值求法:一个正数a的绝对值是它本身a;一个负数a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a;零的绝对值是零。
绝对值表示法:a的绝对值用“|a|”表示。读作“a的绝对值。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七
2.会用计算器进行较繁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也就是说,在进行含有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时,应按照运算级别从高到低进行,因为乘方是比乘除高一级的运算,所以像这样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以下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
你会根据有理数的运算顺序计算上面的算式吗?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八
3、会比较“加减法统一为加法”与“省略加号的代数和”两种计算形式。
学习重难点:
2、减法直接转化为加法及混合运算的准确性,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计算。
学习过程:
任务一:温故知新。
1、完成课本44页习题2.7的第1、2题,写在作业本上。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九
1、掌握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学会由数到形的转化,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倒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掌握科学记数法的概念及相互表示,掌握单位互化。
3、掌握幂的概念及表示。
[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1:相反意义的量知识点2: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及有理数分类。
知识点3:数轴的概念知识点4:相反数知识点5:绝对值。
知识点6:倒数知识点7:乘方知识点8:多重符号的化简。
知识点9:科学记数法。
[典型例题]。
例2.把下列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十
本节是在学习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基础上。引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它是有理数运算的推广和延续。
本节课的重点是能熟练的按照有理数的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难点是在正确运算的基础上,适当的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首先,我先复习了运算律,既是对上节的复习,又对这节学习作铺垫。又通过详细分析了例题,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更明确了运算顺序,进行有理数运算,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第三,在例题的讲解中穿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锻炼的过程.及时的反馈学习情况.最后,通过“算24点”游戏,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课后的专家的对教学过程和课堂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建议,希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例题的难度降低,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
本次活动,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的研讨,老师们都表现出高度的热情,整个研讨过程都呈现出浓厚的氛围。通过本次活动,锻炼和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能力,相信通过坚持不懈地实践,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会更快!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十一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
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 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 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十二
1、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无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举例说明;。
2、能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和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通过列举现实世界中的“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来引进正数和负数,要求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为以后通过实例引进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加法和乘法法则打基础。
对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是一个从小学过渡的知识点,主要是要抓紧在数范围上扩充,对引进“负数”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及意义的理解。
二、新课拆析:
1、回顾小学中有关数的范围及数的分类,指出小学中的“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如:0,1,2,3。
2、能让学生举例出更多的有关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面。
如: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温度是零上10°c和零下5°c;。
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3、上面所列举的表示相反意义量,我们也许就会发现:如果只用原来所学过的数很难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一个“—”号来表示。
概括:我们把这一种新数,叫做负数,如:-3,-45…。
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叫做正数,如:1,2.2…。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
三、阶梯训练: 。
p18练习:1,2,3,4。
四、知识小结:
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中,应能从数的角度来区分小学与初中的异同点,通过运用发现相反意义量,能理解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五、作业巩固:
1、每个同学分别举出5个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量的的例子;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2、分别举出几个正数与负数(最少6个)。
3、p20习题2.1:1题。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十三
【学习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方法;。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标准分类。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十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十五
第一版块:(前奏版)。
第一环节:课前热身(复习提问):
回顾一下我们在小学学过哪些数呢?这些数能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吗?
还会有新的数吗?
第二板块:(启动版)。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导学提问)。
1.观察第二章章前图,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8848米表示什么?
(2)吐鲁番盆地在地形图上标着—155米表示什么?
(3)从全国主要城市天气预报表中,可以看到哪些新数?这里“—”号表示什么呢?
(4)在测量温度时用到了温度计,那么温度计又是以什么为基准呢?
第三环节:展示目标。
一.学习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正数、负数的概念:
第三版块:(核心版)。
第四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见书p37如何求出每个队的最后得分,与同伴进行交流。
2.完成p38表格。
3.见p39议一议。
4.正数、负数的概念:
像______________叫做正数,____________.
像______________叫做负数。
零______________。
5.例题:见书p40例1。
6.做一做:见书p40将所学数进行分类,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有理数。
8.有理数分类:
第五环节:展示汇报小组展示。
第四板块(强化版)。
第六环节:
1分钟记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有理数的概念。
第七环节:反馈检测。
自我检测:。
1.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走5m记作____.
3.某食品包装袋上标有“净含量385g+5g”,这包食品的合格净含量范围是___g至___g。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正数和负数统称有理数(b)0是整数,但不是正数。
(c)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d)整数又叫自然数。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十六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经历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观点和正确进行分类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里。
问题引导法。
自主探究法。
在小学我们学习了整数、分数,上一节课我们又学习了正数、负数,谁能很快的做出下面的题目。
(2)将上面的数填入下面两个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填完了吗?
把整数和分数起个名字叫有理数。(点题并板书课题)。
学生自学课本,对照课本找自学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并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为展示归纳作准备。
附:自学提纲:
1.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整数。
2.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分数。
3.__________统称为有理数。
4.在1、2、3、0、-1、-2、-3、1/2、0.1、-0.5、-5/2中,整数:、分数:______;正整数:______、负整数:______、正分数:______、负分数:______.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
3、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段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有理数包括有整数和分数.
(2)0.3不是有理数.
3.所有的正整数组成正整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依次类推有正数集合、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等,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入它属于的集合中(大括号内,将各数用逗号分开):
正数集合:{…}负数集合:{…}。
正整数集合:{…}负分数集合:{…}。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是最小的正整数。
b.0是最小的有理数。
c.0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1)整数就是正整数和负整数。
(2)零是整数,但不是自然数。
(3)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4)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十七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会判别一个有理数是整数还是分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
经历对有理数进行分类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分类讨论的思想。
通过对有理数的学习,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在引入了负数后,本课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宜过多展开。
教学准备。
用电脑制作动画体现有理数的分类过程。
教学过程。
2、举例说明现实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如果由a地向南走3千米用3千米表示,那么-5千米表示什么意义?
4、举两个例子说明+5与-5的区别。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十八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
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过程与方法:经历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观点和正确进行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里。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
一、情境诱导。
在小学我们学习了整数、分数,上一节课我们又学习了正数、负数,谁能很快的做出下面的题目。
(1)将上面的数填入下面两个集合:正整数集合{},负整数集合{},填完了吗?
(2)将上面的数填入下面两个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填完了吗?
把整数和分数起个名字叫有理数。(点题并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对照课本找自学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并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为展示归纳作准备。
附:自学提纲:
1.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整数,。
2.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分数。
3.__________统称为有理数,
4.在1、2、3、0、-1、-2、-3、1/2、0.1、-0.5、-5/2中,整数:、分数:;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
3、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段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1.整数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分数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__.有理数按符号不同可分为正有理数,_______和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有理数包括有整数和分数.
(2)0.3不是有理数.
3.所有的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依次类推有正数集合、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等,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入它属于的集合中(大括号内,将各数用逗号分开):
杨桂花:1.2.1有理数教学设计。
正数集合:{…}负数集合:{…}。
正整数集合:{…}负分数集合:{…}。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是最小的正整数。
b.0是最小的有理数。
c.0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专业20篇)篇二十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运算律灵活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和加法运算一样,都包括符号判定与绝对值运算两个步骤。因数不包含0的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取决于因数中所含负号的个数。当负号的个数为奇数时,积的符号为负号;当负号的个数为偶数时,积的符号为正数。积的绝对值是各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运用乘法交换律恰当的结合因数可以简化运算过程。
本节的难点是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只是针对两个因数相乘的情况而言的。乘法法则给出了判定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的方法。即两个因数符号相同,积的符号是正号;两个因数符号不同,积的符号是负号。积的绝对值是这两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a·b=b·a;
(a·b)·c=a·(b·c);
(a+b)·c=a·c+b·c。
1、有理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行程问题是为了了解这种规定的合理性。
2、两数相乘时,确定符号的依据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也就是小学学过的算术乘法。
3、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注意乘法求积的符号法则与加法求和的符号法则的区别。
4、几个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那么积就等于0。反之,如果积为0,那么,至少有一个因数为0。
5、小学学过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有理数乘法仍适用,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字母a、b、c既可以是正有理数、0,也可以是负有理数。
6、如果因数是带分数,一般要将它化为假分数,以便于约分。